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阴阳寒热,与细胞能量转换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20 11:33:5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74
商振德回答问题5
能量的相互转化
从物理学上知道,能量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热能、电能、化学能等。热能是分子运动的动能,只要有分子运动就有热能产生。例如机体在寒冷状态时,肌肉震颤是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机理是震颤造成体内分子运动而产生热能。电能即为动能又为势能。当涉及运动的电子或带电粒子具有的能量时,电能为动能;作为孤立的电子或带电粒子所具有的能量时,电能又为势能,各种能量是可以转化的。例如,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静息电位所形成的电能为电势能;当细胞运动或出现电位变化时产生电容放电,细胞膜储存的电势能就转化为电动能。人体内细胞膜生物电动能与电势能之间的转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每时每刻都存在充电和放电现象。充电是细胞内化学能ATP转化成电势能的过程;放电是细胞膜上的电势能转化成电动能的过程。放出的生物电能首先充斥和储存在细胞膜外电荷层、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分子以及胶原纤维电荷扩散层中,形成人体组织细胞外的“阳气”。所以,人体通过生物电电动能和电势能的能量转换来达到机体总体生物电平衡;通过机体内各种带电粒子运动将生物电动能转化成热能的形式来维持体温的稳态。一旦出现生物电能含量失衡就会产生病理改变。例如,机体受到寒冷或低温侵袭,出现体表及关节等各种组织细胞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下降时,化学能ATP转换成电能的能力下降,细胞膜电容放电减少,细胞膜外电荷层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等分子中的生物电能含量减低,出现中医所讲的“阴盛则阳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早期将会导致细胞膜电位相应的下降,出现细胞膜电位逐渐的去极化,通过细胞骨架系统的信息传递,细胞活性反射性增强,反射性出现细胞功能亢进,代谢增强,产能增多,细胞膜电容放电量增多,以对抗“阳气”的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导致组织细胞的疲劳过度,最终出现中医所讲的“阴阳两虚”现象。人体各个关节处的活性组织细胞数量较少,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生物电能含量较低,平时主要是靠肌肉组织运动产生过剩的生物电能通过“经筋”系统的传递获得。突然或持续性低温下是不能通过自身组织细胞快速的产生足够的生物电能,导致关节内外生物电能含量减低,电位低下,导致痛觉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极易产生神经冲动,出现关节疼痛;关节滑膜组织内电位的低下激活血管壁周围的肥大细胞等活性,释放组胺的物质,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出现关节内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压迫压力感受器产生胀痛感。同时,寒邪侵袭导致机体各个组织脏器代谢水平减低,机体总体生物电能含量下降,生物电能重新分配以确保重要组织脏器的生物电能稳态,也将导致体表、关节等非重要组织脏器生物电能含量不足。这就是寒冷季节易于出现关节疼痛和关节炎复发的原因。科学家们所测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看不见的“能量”也是物质。人体大脑的思维、意识过程就是大脑神经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这一能量的转换,创作了美丽世界。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也是物质,也是第一性的,,两者是同等的。同时,机体内各个地方需要能量的多少也是由容积电场强度控制和调节的。容积电场强度下降,就会刺激组织细胞线粒体过度产能以恢复生物电能稳态。例如,人体整体和局部体温的调节;在紧张状态下,机体各类组织细胞的过度产能以对应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等等。
总之,维持机体内生物电能总量或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的“稳态”是反映机体整体功能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一旦出现“稳态”失衡,早期必将出现生物电能的重新分配,非重要组织脏器的生物电能稳态首先失衡,以确保重要组织脏器的能量供应和生物电能稳态,出现机体内重要和非重要组织脏器间生物电能含量失衡;晚期将出现机体内所有组织脏器的生物电能含量减低,最后出现“阴阳两虚”或“失代偿”的器质性病理生理改变。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20 15:32:15 | 阅读全部
商振德回答问题6" v  D8 h7 J- ~; |
有两个问题:1,@商振德 您用红字标明的“科学家们所测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看不见的“能量”也是物质。人体大脑的思维、意识过程就是大脑神经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这一能量的转换,创作了美丽世界。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也是物质,也是第一性的,,两者是同等的。同时,机体内各个地方需要能量的多少也是由容积电场强度控制和调节的。容积电场强度下降,就会刺激组织细胞线粒体过度产能以恢复生物电能稳态。例如,人体整体和局部体温的调节;在紧张状态下,机体各类组织细胞的过度产能以对应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等等。”可见您对于这些观念的重视和强调。但是,中医是没有这样的论述的,也不承认这种思维的真实性,因为这里没有自然过程,也就是没有中医的阴阳五行,只有主观逻辑推论替代真实过程的过程。您说的都是对的,但都不真实,因为没有自然的参伍以变的真实过程,真实的自然过程已经被您的形式逻辑所挤压和扭曲。科学与中医的区别在于中医尊重自然过程,科学可以通过假设,推理,描述和试验过程来替代真实过程。您的思维严谨,形式逻辑也很连贯,但是开始是物质第一性,结果也是物质第一性,理性是物质,思维也是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其中的变化是人为牵强的,中医不是这样的用一个定死的开端一直通到末尾,而是一气贯通,过程状态是木火土金水的转换变化,过程周期形成均衡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稳态。均衡态是与过程和动态周期相关的结果,稳态可以是外力固定的结果也显示不出周期性的自然真实,甚至也可以是人为认识固定的一种理想状态,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么重要的中医基础理念,在您的思想体系中被忽略,这是不应该的。“现实性在展开的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这里有阴阳五行的完整的规律性。供参考。
! z( Z! S; n& M* C" j9 K8 q2,@商振德 ,经络实体为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这样的实体能定量地解释腑脏表里关系,比如肺和大肠之间內循环时如何用您的实体来说肺气直向大肠,而大肠精气又向肺转移就很好了!4 D  v  m9 @+ l
第一个问题:
% \2 i% S- C6 Y7 r意识是大脑神经元细胞运动产生的,没有神经元细胞的运动是不会出现意识现象的。神经元的活动一定要有能量维持,科学证实大脑的耗氧量是最大、最多的,能量也是物质。我在这里并没有推翻马克思所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具有能动性”的观点,我只是强调人体内各种运动都具有其物质基础。
# Y( M1 K% |0 i: Y6 }您说的都是对的,但都不真实。这句话本身就相互矛盾,真理只有一个,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第三个答案。我们都是搞自然科学的,既然您认为中医是自然过程,那么中医也必然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中医既然是自然过程、自然科学,那就不能成为“玄学”。  F# m  A1 _. d* [' W6 ^  m$ l
五行中的相生其实就是相互调节、相互调理、相互促进、相互帮忙的过程;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控制、相互牵制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 n- u2 s9 d4 t# p
均衡态是指分配平均,没有任何变化趋势的状态,在人体内是没有这种“态”的。
. I* q8 L( E9 R4 p第二个问题:
3 u, ~' h  A$ b4 X4 W肺与大肠相表里有两层含义:1,如图所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络属于肺。肺体系和大肠体系构成了密切关系,例如,大肠内积存大便,导致大肠经传导受阻,大肠经内的“气”过度传递到肺中,导致肺火出现,同时肺气肃降功能也受阻,加重肺火形成。
  T* T! x2 Y2 I4 i$ P( t) M" e6 a% L+ `  G9 r

. x  v$ s9 F7 E! I
! O! w, r% l8 n1 p5 x$ u8 ~5 h- A( z& [+ B5 o/ f1 n
2,肺气通过膈将生物电能下传至腹腔,有三条途径与大肠构成生物电联系和通路:一是通过膈下与肝相连的韧带(特别是肝左侧)及肝胃之间的小网膜传递给胃,再由胃与大肠相连的大网膜组织传递给大肠;二是通过膈与胃之间的韧带直接传递到胃,再由大网膜传递给大肠;三是通过膈与腹后壁相连接处传递到腹后壁筋膜,再由腹后壁筋膜传递给大肠。这就构成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大肠功能与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气运化、肾气滋润与温熙和肾气的封藏等功能有关,这些脏器发生病变也可引起大肠传导功能的失常。临床上常通过调理它脏以治疗大肠疾病的原因就在于此;同时通过调理大肠功能来治疗其他脏器疾病的原因所在。例如,通过排便、排泄来降低肺火就是其典型实例。肺与大肠除了以上生物电能传导所建立起来的表里关系外,还有一个生理功能相互调节的表里关系。例如,大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大便积存,出现腹部不适感,刺激自主神经系统,出现烦躁、不安或心烦意乱的不良情绪,出现心、肺不自主的功能亢进、过度做功,极易出现心火、肺火现象。; D' {, q: [& O) D% Q# L
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到颈部锁骨下窝后,有两个传导途径进入体腔:第一,通过与胸腔内壁层胸膜形成的胸膜顶部将生物电传入胸腔,再通过胸膜的传递达到肺根部,再通过肺根部结缔组织传递到肺组织,所以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通过壁层胸膜下传到膈,通过膈胃韧带、胃上口传递到胃或膈与肝脏相连的韧带传递到肝脏外的结缔组织包膜,在通过小网膜形成的肝胃韧带传递到胃,最后通过胃结肠韧带到达大肠。第二,通过颈扩肌深面结缔组织筋膜上传到口角内到达喉咙,再通过气管、各级支气管传递到肺,或食道内,外结缔组织筋膜下传到肺和胃,再到大肠。从以上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一阴一阳,其中胃是它们在生物电能传导过程中的中转站。肺与大肠通过胃中转作用构成生物电能传导的紧密联系,即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所以,大肠排泄糟粕功能的好坏与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和肾中阴阳滋润、温熙及肾气储藏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脏器发生病变可以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中医临床上通过调理这些脏器以治疗大肠之病是有科学道理的。
* F% j0 m( f$ r; p  J4 j7 Y2 d* T, _" q  O- T+ {7 {4 w
, C: [! W' Y, R- C: J!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20 15:35:10 | 阅读全部
商振德回答问题7
8 _/ C' k9 t  ^, D: D+ W( ~1 n一位美国中医对糖尿病患者忠告:不要被西医害了!我想谈谈我的观点。这是我发表在“国际内分泌研究杂志”。
2 b: W1 [  M" e# t- g, x糖尿病的病因形成; @; G+ I- h9 Q! t6 \( o1 B
我们以II型糖尿病为例来说明糖尿病发生的病因是由于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所致。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亚健康状态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心里因素、各种不良生活习惯(酗酒、疲劳过度、营养失衡、缺乏运动)等,导致机体内生物电能稳态失衡。在生物电能稳态失衡的基础上,糖的摄入量相对过多,导致机体各种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葡萄糖出现供大于求,出现血糖升高。
7 m0 R! W( P  A
* ^7 f* ~$ u/ Z" i* l2 JII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变化:
. n( t& z- R* y/ ^  D(一),胰腺组织内生物电能稳态失衡. C/ N: _, C3 i. P
人体在各种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等作用下,引起交感神经活动持续性功能亢进,出现机体内组织脏器(特别是胸腹腔心、肺、肝等产能大户)的代谢水平亢盛,失去平衡,产能相对过度,产生的生物电能含量相对过剩。出现中医所讲的“阳偏盛”和“阳盛则热”现象。但后期将出现组织脏器生物电能含量的相对不足和减低,出现“阴阳两虚”现象。例如,腹腔内各个组织脏器(肝脏、胰腺、胃、大小肠等)消化腺长时间的功能亢进,产生过剩的生物电能,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状态下,机体内过剩的生物电能不能通过肌肉组织收缩将过剩的能量消耗掉,过剩的生物电能积存在体内,使得肝脏、胰腺等内生物电能含量过剩,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过高,组织细胞膜电位处于轻度的超级化状态,生物电能稳态出现失衡,这些组织脏器内生物电能含量的相对过剩,出现中医所讲的“气滞血淤”现象。但是,中医讲“阳盛则阴病”或“阳盛则阴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脏器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电位的超级化通过生物电信息的传递,使得肝细胞、胰腺β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抑制,反射性代谢水平减低,细胞产能下降,最终导致细胞内环境生物电能减少。胰岛β细胞膜电位的减低,导致细胞膜电位长期、持续性去极化,早期通过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触发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但是,胰岛β细胞细胞膜电位长期、持续性减低,导致细胞膜通透性非正常的生高,引起细胞内细胞浆、细胞骨架和细胞器功能状态减低,细胞内环境紊乱,出现细胞水肿变性、甚至坏死。人们证实大约90%的II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淀粉样变。胰岛淀粉样变的主要成分是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IAPP是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与胰岛素共同存在于胰岛β细胞的同一分泌颗粒中。IAPP的毒性作用诱导β细胞的凋亡。胰腺组织内生物电能低下,激活组织内的各种炎性细胞,使得各种炎性细胞活性增强,引起胰腺无菌性炎症。胰腺组织内生物电能减低或电位低下,加速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的同时,激活成纤维细胞,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以上因素导致胰腺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低下,出现β细胞体积减小和数量减少及功能呈现进行性减退。出现中医所讲的“阴阳两虚”(失代偿)现象。此时,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呈现进行性减退和减低,其减退速度随着胰腺内生物电能失衡时间的推移而减退。所以,无论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的减低都足以导致血糖的升高。
, A9 a$ r, p3 I+ ]; q(二),胰岛素抵抗(IR)/ y- ]  j4 _& x" `7 `- t, Z6 b0 o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效应器官或部位(特别是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理功能不敏感的状态,肌肉IR表现为葡萄糖运转降低,导致葡萄糖的摄取、氧化和储存障碍;肝脏IR降低餐后葡萄糖的储存和抑制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脂肪组织IR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的能力降低。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效应器官或部位出现IR是由于这些部位生物电能稳态失衡,特别是组织细胞膜电位减低,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细胞膜表面上的胰岛素受体关闭,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被抑制,导致其与细胞内多种下游信号蛋白发生作用、细胞内的级联反应以及介导作用减低。同时,由于细胞内骨架系统和各个细胞器膜状结构电位长期、持续性的减低,ATP生成进一步下降,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程度也将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也随之加重。
7 q5 O3 f# {2 @+ f3 @, p造成胰岛素效应器官或部位(特别是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出现生物电能稳态失衡,组织细胞膜电位低下,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和IR形成的原因包括:(1),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相对亢进,机体总体生物电能消耗过度而不足,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等效应器生物电能含量相对应的减低,出现以细胞膜电位为主的减低(前面)。3 |# A- E  W3 v3 O
(2),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组织脏器物质代谢紊乱:脂肪在机体内过度堆积,导致组织细胞间脂肪组织过多,细胞外基质因脂肪细胞增多而空间加大,储存在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等分子上的生物电能向加大的空间扩散,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减低。由于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脂肪组织迅速扩展,血管相对稀少,使得脂肪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脂肪细胞释放促炎因子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血管新生等过程来争夺该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使得该组织器官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同时,运动量减少及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淋巴回流的能力减低,导致组织细胞间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加大,出现组织极轻度的、无临床症状的水肿,使得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进一步减少,出现全身组织淋巴回流受阻性水肿。这一类人群体力,特别是耐力明显下降,稍一活动即出现体力不支。机体内组织器官生物电能的不足,导致组织细胞膜电位随之下降。
, u  t6 o. P6 J# F' j/ U# |(3),胰岛素抵抗现象,包括受体数量减少、受体活性降低、受体后信号传递异常。肌肉组织内生物电能含量下降,以及肌细胞膜电位降低,肌细胞内环境能量不足、细胞内细胞骨架上的生物电能含量减少,电位降低,线粒体功能早期亢进,后期功能萎靡,为阻止葡萄糖过多的进入细胞内所造成的细胞内部环境的紊乱,出现了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现象。因为缺乏运动,肌细胞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时,需要葡萄糖含量很少,而高热量、高脂肪及高蛋白质摄入激发胰岛素分泌,使胰岛素含量增高,但机体肌肉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并不需要如此众多的葡萄糖,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把葡萄糖转化成脂肪等,但这种转化是有度的,当这种转化能力不足或下降时,就会出现葡萄糖无路可去,只能在血液中游动,出现高血糖现象。肌肉组织细胞阻止葡萄糖进入的唯一手段就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就是机体内的肌肉组织、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长期减低,导致肌细胞等细胞膜外电荷层“长链”间由于同种电荷的相斥作用减弱,细胞膜表面向外伸展的“长链”伸展无力,每一条“长链”不能处于强有力的伸展状态,每一条长链的硬度都减弱,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或损伤。胰岛素受体在这样的低电位环境下出现关闭和胰岛素受体抵抗现象。这才是I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II型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与细胞膜电位下降程度成正比关系,细胞膜电位下降程度越大,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程度越为严重,胰岛素受体关闭的数量就越多。3 q6 E7 `, J: s

8 T" h  U& g# m" f$ u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效应器官或部位(特别是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理功能不敏感的状态,肌肉IR表现为葡萄糖运转降低,导致葡萄糖的摄取、氧化和储存障碍;肝脏IR降低餐后葡萄糖的储存和抑制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脂肪组织IR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的能力降低。II型糖尿病为例来说明糖尿病发生的病因是由于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所致。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亚健康状态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心里因素、各种不良生活习惯(酗酒、疲劳过度、营养失衡、缺乏运动)等,导致机体内生物电能稳态失衡。在生物电能稳态失衡的基础上,糖的摄入量相对过多,导致机体各种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葡萄糖出现供大于求,出现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现象,包括受体数量减少、受体活性降低、受体后信号传递异常。其作用机理就是机体内的肌肉组织、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长期减低,导致肌细胞等细胞膜外电荷层“长链”间由于同种电荷的相斥作用减弱,细胞膜表面向外伸展的“长链”伸展无力,每一条“长链”不能处于强有力的伸展状态,每一条长链的硬度都减弱,细胞膜表面上的“长链”疲软、塌陷以及相互粘连,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或损伤。胰岛素受体在这样的低电位环境下出现关闭和胰岛素受体抵抗现象。这才是I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E0 Q8 U# M3 N7 a# W. p& I) {所以,治疗糖尿病除了药物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效提高机体内各个组织脏器内的生物电能含量,恢复组织细胞内环境生物电能稳态,维持和确保细胞膜外电荷层中“长链”的伸展、膨胀有力,防止其塌陷、疲软和粘连,有效阻止胰岛素受体的关闭和抵抗现象。同时,改善胰腺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提高胰腺组织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维持细胞膜电位的稳定,防止因细胞膜电位减低所致的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出现的细胞受损。这也是为什么IR不仅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也是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病人要增强体育锻炼的原因,骨骼肌的运动可以增加生物电能含量,增强中医所讲的“阳气”的产生,恢复细胞膜外电荷层中“长链”的伸展、膨胀有力,防止其塌陷、疲软和粘连,有效阻止胰岛素受体的关闭和抵抗现象。8 h' y- |$ W4 B0 t6 [  [
! _' m8 n' A2 @+ H;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