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发表于:2020-2-12 12:20: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55
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中医热病新论》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是根据历代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以及SARS瘟疫证候演变之中的规律提出的。
在这一次新冠肺炎(NCP)的临床救治之中,这个病人后期气虚欲脱、虚阳外越的问题很突出,值得大家重视。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很常见
所谓“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说张仲景六经辨证,经历了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阶段,有些病人会突然出现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死证”变化,是一个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的危险征兆,这个时候需要用四逆汤之类的方药急救回阳,而不能再继续用三阳病清热除邪的治疗方药了。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没有虚寒证和回阳救逆的治疗大法,是其理论假设的严重缺陷。因为很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其最严重阶段的衰竭死亡(休克、DIC),都属于阴阳离决的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需要急救回阳,大补元气,再固守叶天士说的“炉烟虽熄,不可就云虚寒,恐灰中有火”,不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以“恐”代“察”,想不到证候的突然转变,由实热变为虚寒,就会失去治疗时机,变成不救身亡的严重后果。这一点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很多,在抗击SARS的时候也有所表现,只是还没有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我们有的临床工作者,面对患者出现的虚寒证候不敢大胆使用温益药,思想被某些观念所束缚,就说明我们对于张仲景的学说还没有完全掌握。
外感热病的“病证结合分级诊疗”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素问·热论》、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都试图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是分阶段治疗。
实际上,热病既有阶段,也有瞬间的状态,这瞬间的状态就是证候。阶段是有限的,而瞬间的状态是无限的。这就如同线段与点的关系,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是不停变化的,像九曲黄河水流上的小舟,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式地希望舟不动,证不变。我们的治疗,都是对应着一定的点,也就是病人相对稳定的证候。对应得越准确,治疗效果就越好。所以历代医家,都在总结,都在找点(证候)。把张仲景对于外感热病认识的示意图折叠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看出人体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的阴阳之气的变化、转归,大热的时候,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出现“脉静身凉”,豁然而愈的过程;也可以逐渐转化,由阳证逐渐转为阴证;也可以逐渐消耗,阴损及阳,阴竭阳脱,阴阳离绝而死。
远远地看去,外感热病的示意图也象一个太极图,一个由阴阳之气互相转化、消长组成的太极图。当然,每一个轮回,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生命过程的螺旋式运动变化。历史唯物地看,任何过程都是由时空组成的,是唯一的。比如,今天我坐在这里,写我们的外感热病规律,我此时的状态、我的思考,都是唯一的。即使是我本人再一次做这样的工作,已经不是现在了,而是另外的一个时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回到从前,不可能回到当初。因此说,任何过程都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当然,这样绝对下去,就没有必要寻找规律了。很多现象,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人经验的前提。如果,每一个病人的病证都是不会重复的,那也就不会有规律被总结出来。只是病证的“重复”,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致病因素、患者体质、年龄、季节、气候、饮食、性格、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其重复出来的证候就会有所不同,差异性也就表现出来,治疗措施也会因此而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意义所在。这是非常客观的、辨证的思想方法,是正确认识疾病,正确治疗疾病的先进原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笔者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初略地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并为未来预留空间,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级别上发挥、创新。
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试图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2020-2-12
! n- X$ p6 c+ _3 K4 k$ T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0:40 | 阅读全部
《热病新论》# D, D: a- ~0 ~% R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1 u" H& ~9 C; ?% H9 ?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m! `2 n: y9 N' {9 y2 i! r# X
! A: W) U! A0 F! @% A2 f

9 i; a& S# u4 u& i+ S( Z- K9 j, f: v

$ w2 r# ^* o6 [0 [1 e/ y
5 [% A9 b( f3 s9 \# |( N0 f5 e. g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7 Z4 u' N. m' N) s# m) d& _: c# a1 A& n' Z; ]5 g# i+ F7 ~9 S
主编:曹东义
- _; s3 u* e5 l: ]) o1 G" M. \: e, }9 i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 L/ @* m/ ]  L" G* i0 ~8 W
0 ^  Y* ]5 ^, G. a; d0 v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8 B' H2 K+ P. e3 O
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b% W6 ]5 @/ l& P8 A- L9 q/ _9 t% i
. ]0 |9 I! w. H* c% X, v( C/ h
! ~7 b) b- T5 r6 V
( ~" s) c- v/ @7 S+ D6 p

" X' S* @5 j6 p% t
3 A* w/ s9 X; ?' h# f' Y# ]8 \) j
- d. Y, t- B: d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K/ |' I  j+ Q2 K$ a; K
8 E8 k1 A: K& Z" e$ d
2007、9、20) g: O8 ^* N3 [0 X; X) H, M
2 Y5 _  n4 M) l1 ?
目录' x8 s$ H; _8 a( G# u' _/ u

$ J* A" C" X8 g! H  O% Z7 l$ q+ _4 a' \% {8 F2 e9 t
引言        4
8 k; E/ I. n8 [- h  D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1 m) Q* h: i% _; A1 B- ^' Z, J1 l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B, `! ^  q; a# R+ O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S; I* ?5 J+ T) O& m% @' U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4 T3 D. n+ ]: x5 ^6 O8 t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 ]7 a  F3 ^2 q; s# I"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 ?% B, l# l) s/ q, q9 _1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5 e# u9 H- k9 K( B% v$ b  |7 P  z7 {" Z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4 y" a, h! q- T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R7 z3 V) V2 F; B4 `  `1 g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2 H- g. C/ B# T) t&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s0 E5 k8 |- k, g; K0 b, Q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v, V3 q! |, V4 i/ |# i6 o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0 Y! T( B. G/ V) p) W  P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9 i' R$ E1 L, M1 H+ i1 t2 B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S6 r/ B7 R. r+ H6 f) v% c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 d- b. K, g& D7 T( S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0 N6 y2 u5 B: F3 E0 m+ T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9 `9 \- G, y( v6 ^6 N. G$ ^) m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2 f# P  n7 H8 B& b, j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 f! Q* o$ ^; I5 g2 y2 V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j( M* L0 u  b# q" ^& W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5 \% I* U/ b4 y0 F# Q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1 y9 H: m  V6 D9 z1 Z/ i# @% F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 h0 E8 i9 ?4 x0 g4 S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k8 J  z0 z4 p5 |4 P5 U“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5 m3 \3 U6 n8 W, l; i) n  M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 n2 K- Z( S) d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6 t1 V+ c' T& I8 X7 A2 C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1 J1 X; I3 v# F& J1 I) w: d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 G* {# z, l3 F7 x! l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n  d; t& U& Q2 d2 W( n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5 }7 [, M8 x2 y- A. I) E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 P8 ^, \0 F7 B3 h% V+ `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6 t( d3 y# B7 b" h1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3 K% z! T4 ^4 |  n5 j, s0 V. L0 j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 b$ }6 P+ c) ^2 E" I. R《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b8 T4 I3 ]# S8 A' u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 r5 r! w8 b+ U- @6 P7 K, Y" U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y2 A+ B. E! E
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h6 F0 E; v# P+ L0 b1 ?
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2 j; U7 L! R7 @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4 j2 ]3 M' L6 F9 `& i; M: L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S( J: S. b% O$ ?: W# Y2 R
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4 ]$ Y  F+ `  p, \, g, ^9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9 N4 `0 H! }( Y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k& ]9 j. |" Q+ y0 P" E# \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1 R5 q8 l( q" p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W, q/ J6 @2 G3 Z2 x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 L  S2 G) J6 J& Q/ f2 ^& A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 |: z2 Q3 s3 i2 b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W$ d3 _, G% @3 ?: \) N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6 }/ N) \* y! n+ f6 `) s5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k6 I4 o8 B; I7 ^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 T0 R; A' P+ I6 V.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 D8 ~1 Z4 T) x, N+ @3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t' Z4 B# k" v) I1 I3 s3 ?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5 D7 K* T% c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7 r/ w9 X- g' B0 J1 \+ U,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t! ]2 f* H* I& P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 G& U; ?% S5 y% [. _, z  G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C5 Z( H  Q9 z. l. T: L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5 \* R2 o6 @# q" g0 |- r3 L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N0 ]+ @/ M" N2 o, \0 |7 Q! Y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 B# {/ `6 J  r# D; s% O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t, N; p2 x$ q; p: P1 d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 S( E4 @  D& p+ C+ o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8 @; ]" G* I! v: q4 d7 ?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q( D5 t7 l* |) _8 I- q4 y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 U* @! W% o6 p9 q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i$ W: E4 Y' S3 b- D$ Z, E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C+ }$ e/ K) f0 y7 k6 x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0 a8 F, w. w" y4 I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7 T+ X- f* k0 h& U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P" K9 K& F2 L0 B. s3 _$ b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0 W& H( l  a7 J# g. y6 {&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5 ^  R2 |! h6 ?& q; [# h; u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 c$ j. u1 V5 R/ G0 X0 y《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0 n) k5 b7 D" V2 u4 l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 z+ `6 K' ^7 e2 h$ d; Q+ r' U! u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c$ ?, J% F/ S! w/ N
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1 a% L# `5 Z0 Y, a. M) n! ], M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5 o: h4 z5 F8 E- G6 J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T% d8 Q) q# d2 o  _8 E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9 `. _% n# Z8 h9 `2 X. c" s8 T! X- _1 Q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b( H! u0 w; G/ N
(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 e( Y  }: \% |7 R9 {, n8 V2 X(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y2 s8 m7 M0 x3 n' [% {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 U. \) C. E6 a, a, Z2 Q* `* i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 O$ W) `. w1 b5 t5 @  F+ M8 b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 U$ z) M1 s4 z, P, M+ w5 g: L(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a1 x8 D- W' K, X' _' o  O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3 l9 z8 _  Y, L9 k1 {5 h(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i5 H" s3 b4 [" U* A# w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T3 ^! W7 E% y6 g- t9 e(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9 z. @' t5 H/ O8 a, N: g. [$ c(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 j0 C$ E, O1 T! Z(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 I; N1 m- u& C# s+ T2 N$ c3 D课题总结报告        152" l% V4 }, |! Z9 W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 g( Z& ^* L; G3 @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 S( a- }, T+ m7 ~  Y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3 N1 t" q) G2 u9 n0 J+ X& ?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3 D& u# q6 h: c: E4 |% v1 W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 f0 `+ O- z& O! ]#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1:25 | 阅读全部
引言3 S- U+ d5 S( `9 P; \: C2 t( H) E& W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 x3 Y( @! y+ z. D/ @8 X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因此,玛丽夫人才会感到惊奇,她儿子接种之后,在英国推广这项技术,仍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乔治国王只好下令,让七名死囚在种痘与绞刑架之间进行抉择。很自然地,科学战胜了偏见,种痘战胜了疾病流行。70年之后,种过人痘的琴纳把这个技术改良成牛痘,巴斯德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传染病的预防。逐渐的,世界再也不怕传染病了,进而消灭了一个传染病,依靠的就是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当然,西方医学的再创新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后人在火的运用上,都超越了普罗米修斯的水平,但是对于他的“第一次发明”西方人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免疫思想,看中医学免疫技术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总结和继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因为中医不止人痘疫苗一项技术,而是还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按邓铁涛先生的说法是“有一个武器库”。! T( O9 O6 q# ]5 }" s$ R
经历SARS、艾滋病新瘟疫的考验,让人们见证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宝刀未老”,它在现代西医学尚无办法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非常丰富的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中医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它所走的道路与西医不同,它抓住的是证候而不是病灶,针对的是机体的反应而不是局限于外来的微生物;尽管中医不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对抗思想和相应疗法,然而中医更擅长的是调整机体的状态,把患者的愈病潜能激发出来,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7 O4 k" e; E( q; s! s
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辨证论治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都体现出学术的进步。4 w9 c0 D; ^6 J" n8 D
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
- d0 @2 G( i6 E6 I4 X4 W6 w! K笔者试图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8 X4 R/ {2 ]# P. [
这本书是否达到了笔者企图实现的目的?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告诉给了读者?读者是否同意这样的构想?- L; b, i% o( C  y( z; L% i
这些疑问的答案,只有您能告诉我。3 [) a* p+ y6 J4 F/ Q  j, R' \9 {
第一章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2 c; J  |% p7 p# `8 P* c( {反对中医的人士,强加给中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说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这完全是对于中医的误解与攻击,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着,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我们在这里就是以中医外感热病学说为例,看一看中医在诊治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之中的发展与创新,阐述中医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卫生事业已经做出的贡献,以及将来巨大的潜在价值。( f# h  y$ ~5 g  S! X2 o9 y. [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 b3 ?1 ]- h- l5 ^“赛先生(科学)”来到中国已经100多年,科学的中国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刻,国家又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 u9 b* u3 c9 y  }6 z: @/ B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知识。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原理,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的科学原理与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起源于中医,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它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后面我们还要展开叙述,在这里先从科学创新谈起。& O4 k  q; b  u+ C6 Y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 E- L9 D3 D5 J. u* V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做了不少消化吸收、进一步再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o5 J8 y4 }7 [$ Q9 v0 R! ]4 b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健康医疗、社会民主、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而不能靠引进国外的现有模式完成。因此,自主创新的问题就逐渐成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
7 L0 P) `0 X$ z. H3 k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自主创新”被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
& q; Z5 _1 Z7 z5 z* F+ [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次创新和集成创新。1 {0 M7 B! h1 T2 P$ ?" |
根据统计资料,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度都在10%左右,而我国现在仍然在50%以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不可能走出卖资源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之路。
' ]2 X  Q8 S( b' k8 C% ?6 U那么,什么是“自主创新”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博士所著的《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一书,对于“自主创新”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经济学上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这两类创新,都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现在人们谈论的“创新”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所有的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 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90-122]。
0 b0 c* @' E$ q% e  @; R创新以发现发明为基础,又不同于发现发明。如果把发明发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放置起来,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现发明做支撑,更需要不同参与者和不同的组织结构大量协作互动,才能形成价值,完成创新。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科研、教育,共同完成创新,就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 Y6 Q$ d' f% i" D; C具体到医学来说,医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价格杠杆、教育培养人才、科研推动、医疗机构实施、医生具体运用认识疾病的诊断技术、治疗疾病的器械药物、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药农、药商等等环节。可以说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牵涉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潜能,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医学的问题,决不是医生与病人,药物与疾病之间简单对应的关系。2 l* V, G- ~1 v: c
从卫生经济学来说,其主要构成是认识疾病的“诊断成本”,治疗疾病过程器械、药物构成的“治疗成本”,出院之后维持治疗的“后续治疗成本”。* t1 Y! `$ r9 T, a$ H& H" V5 M1 M' E
我们衡量一个医学方法是否优秀,应该从它的成本构成,以及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确定它的“贡献度”,进行综合考量。# D7 A2 d& p1 O2 s4 l  e( O
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学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更大的贡献是其理论方法的先进性。8 s/ z' }* @( ^4 P0 E, f4 m
原理和方法论的创新最为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