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0月1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N2 @. k" N+ n
- y: @& X+ i% a6 o4 w/ N
t& S/ l. @' |) w f" t/ B: R
8 @' t. J( R+ ?, j# t) w5 z! L
& e9 U8 c) K( c8 e q H$ q3 c: q( h. C2 \: B# ~% t
2 b: u0 { P# l |* V3 i c
+ `( j- p" v% y7 z8 N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9 S! o3 M) O8 A8 W [1 @. ?
5 V* \5 q% ^; x/ d: u祛瘀法及其应用(上)* P \6 x8 n7 l+ J7 F( `% G0 K* U
4 x% h$ V( N; S, Y
* r, i8 W1 a1 e5 n' J' m( @
" e* n' V' _' Y, ~+ ~) S A5 }祛瘀法属于理血法中的一个部分,是中医学中有其独特之处的一种治疗经验。
J& U( C" D4 A+ M: K; Z0 X; Z8 c& s. E R$ W7 `5 B
这一治法,源于汉代,发扬于晚清,现代更有新的发展。9 Y& ^6 B. q: i, u* E; |
/ f, r ~5 N+ c# p5 Y" m3 t“瘀”是血流阻滞,蓄积于脉道之内、外。
5 G' |; e. U. l! G+ h/ j) e _
9 z7 u5 m% N: t# ^血瘀的形成过程,一般是血已离经,未出体外,停滞于内。如跌打损伤,或因病出血处理不当,或月经、产后致络脉受伤等,均可继发血瘀之证。
, q& H$ ?/ S. v. g5 v
]" [* q6 d9 J! j6 e气为血帅,气分受病亦引致血瘀之证。如因病气郁或气滞,使血行受阻,乃致血瘀;更有由于气虚,推动血行乏力,血行不畅,渐致血瘀。前者纯属实证,后者为虚中挟实证。
7 ^ q4 c$ e, [2 E
0 E; I8 P8 m, E( D7 P# e此外,邪热入营入血,或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均能导致血瘀之证。
8 F8 A6 M8 m5 C) x6 Q
) d! h+ d& {. o. p# E从上述可见,引起血瘀的病证甚为广泛,跌打损伤、温热病以至临床各科疾病都有血瘀之证。临床实践证明凡兼血瘀的病证,用祛瘀法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D& F/ N. u6 d( [, F! N- J7 N; q. C- j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关于祛瘀法及其应用(上)的有关内容。
9 J8 F, J; j |- `; d! `
# f/ s' Q& @8 W; n% N8 J( D( r邓老认为,《素问》对于血瘀证有所论述,而治疗主要是针刺,《腹中论》提到“血枯”(病即闭经)以四乌鲗骨一芦茹(茜根)丸治疗。茜根有活血去瘀的作用。1 [7 m* V& D- K1 P5 [6 L! L
5 K6 \, t6 Z6 Y$ L/ S, R4 ]可见《内经》时代对“瘀”与“祛瘀”的认识还浅。
; K# E5 H+ A7 R4 r3 c& a; b1 s+ C# I$ b
汉代对瘀血的辨证治法,有一些可贵的经验,有些理论与经验沿用至今,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内容,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其所讨论的病证有蓄血证、癥病、产后腹痛等。" a+ G+ s y% a: {* f4 {
+ h* T" V9 g# k2 E: x 张仲景治疟疾的鳖甲煎丸、治血痹虚劳的大黄蟅虫丸、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湯等,都是祛瘀方剂。其中,大黄牡丹皮湯对于急性阑尾炎有良效;鳖甲煎丸对于疟疾脾肿大有效,亦有用于肝病而致肝脾肿大者。' k) G( k' [& N" k
. y. \9 E& D0 o4 ?& |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