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9 20:09:0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 F6 |9 o$ ]. d9 E; C
& y5 @" R- N" B) _# m8 ^: L3 B; M+ e2 S( M% |( y

7 m0 H+ c" \1 U3 ?$ S7 i 6 e% R; R8 w: l  @* m
5 ^; s; |& i& d9 R( X: C

7 J( p( ]+ |  m5 X8 j- x; m: k* S8 W& U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Z; e6 @8 X( `1 e+ n# C
" B* ^3 d. Y6 i& p# v
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7 A& b) \. h' Z2 s
; ~% ^$ d" o3 V% f1 F# s' B. u' Z$ z* p9 R
6 {; a* w1 O0 \( J% y6 V) j$ @
中医对于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过去有两大学派—伤寒派与温病派。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传染病的种类也有所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因而形成了温病学派。7 T* }/ K( g, m1 ~: U

; a! g7 e+ I9 L9 k
' W: Q" S! @" \. q8 {8 I1 a6 o5 i: n$ F! ~; H" Z- A( d0 p6 M
我们知道伤寒派是以“六经”、“八纲”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温病派则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涵义是什么?试就文献上的论述略加探讨。
; T; h4 L" P7 ^" @- ~- V
( j( B6 Q$ ]0 f( B! U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 o9 L3 r, m1 T) O+ M' J* [1 V3 z, v
7 X% K5 e, K% [6 X+ F
  N& {& u& g' E' d  w
      中医是成熟的医学体系,传染病整个过程变化多端,如何有效应对,尽量加快治愈,减少病损和死亡?这是医学的责任。. f4 D7 o  n. H4 z# A
: Q7 _3 @% ~& {# n+ s' p8 l4 }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体系,不能只谈具体方药,而不考虑疾病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e' E8 q8 j7 y& @4 X7 I( a: T4 D

. o! Z: K  x- N, c$ w不同的辨证体系,都属于预设的指导理论体系,因此,《内经》《伤寒论》都有独特的诊治体系,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其后成立的体系,有很多新的诊治方法,但是,并没有完全吸纳《伤寒论》的内容,而是“扬弃”了一些内容,新增了一些内容,扔的是否合理?新增的是否合适?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之中检验。3 `1 Y$ ^, q. M  [1 D- e+ O
5 h9 V: [, Y0 v" s; u2 j: N& T( k9 {" l
      需要强调的是,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不是针对某一个疾病,而是针对所有外感热病而设立的体系。& g& ~4 E' D) a$ @, s3 `9 N4 @
9 r' Z1 K1 ]7 r0 Z% _' G( l; n
" C# S2 |/ |8 j
) W4 r6 t" q, @; u9 u( H7 N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9 20:13:53 | 阅读全部
群公告0 c9 Q+ L& k/ j
直播即将开始~
+ Y$ h* W9 ~/ ?7 V今晚8点(2022年8月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3讲《灵枢·周痹》第二十七。7 Y  J  ~* C' F! k: B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Z7 @* m+ S  Q5 O; P' |( ]* m& d
本期讲座内容介绍:4 J% i2 h6 Y! i" w) W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i( b3 `8 g; M( W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 [6 A+ t4 Z, V- u) O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 H5 U' e# g# m# v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4 U7 y5 _0 [% n+ N9 X4 _, W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
. B7 M! g" o# |7 C6 D. Z1 z( V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 Z+ G2 i$ U( l1 I# I1 v/ M9 |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u1 }. U4 J8 I/ J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W5 t4 A) F1 l) W& u/ x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 P/ w+ F4 ^- [! n+ S" T) b# p, q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2 M4 `0 \8 I/ x6 J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8 h$ b$ [' X! w2 [/ K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 V  e$ O. g( E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 n3 U. `4 y4 t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j+ z' P8 r- z+ q- h: t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u+ \5 P* ^/ t  s2 C9 F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 u- f0 H( P5 {1 D, u4 n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 Q; q9 K9 H' g2 ~$ Q* M! e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 s& b4 m1 ^7 H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 z) a, z6 Y& P9 d, ?! @3 b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9 y/ w& Y1 X  r/ v! C7 ~1 C9 ]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

! |4 _( ~! R- g' x. J7 m1 R
' N  z0 S" H# Q9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1:5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 f( l0 C$ i0 R1 n: F) g! y8 S  @) W* n9 V0 Z* |) k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 R/ c; g! o8 A. L* \
  N3 f$ \9 M" x2 q. G) V# G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0 Y% @8 t, g8 n$ w* u  a: u
) a+ T! ^' Q  a$ q" N      水蛭首载于中国《神农本草经》,后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动物药》等专著中均有收载,其中《本草纲目》对水蛭的药理疗效,使用方法,做了较全面记载。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汇总,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在药典上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 z" {# S$ ^; D' x/ n7 }
/ c3 V, Q5 I7 }: H$ p- l
      朱老说:“中医是门科学,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前进、充实、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适应时代,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发展自己。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药加西药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和发挥,在辨证用药上有所前进或突破,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例如用血液流变学来阐述活血化瘀法则,用水蛭来治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肺心病水肿等,就是扩大了这一法则应用的例子。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0 `% u6 j% O" z1 t; k" @% c

% ?7 p9 ?7 K  {# ~% E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2:4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合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这种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已经不是传统医学所独有。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 o, y3 X, q1 S7 m7 z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主编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中医带土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c1 S) p+ M+ m3 \! V/ P/ o& W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扁鹊师徒相传,互相帮助,才有了中医的经典问世。托名黄帝岐伯的《内经》,也是师徒问对,《内经》如此,《难经》也如此。, }( W( o% c$ w. B' n9 Z
        仓公如此,张仲景、李东垣师徒、朱丹溪学派,也是如此,或亲炙,或私淑,“站在巨人肩头”,不断发展,开创和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千年不倒。
3 ?# A8 d3 O, o- K+ F       西医传入以来,中医的指导理论被边缘化,淡化,被改造,因此,有“转基因”的危险。" y/ G7 h. Z' S& H4 B" Y
       新时期,重视师徒传承,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努力。
) |  m2 O$ z4 h: A. u    2005年,首届名师高徒的传承会议在南通召开,当时的会标“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
: j9 H, ]2 u1 ~- K% \这也是中医界发出的时代的声音。
/ j' M1 V% ^/ S2 S! ?- q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3:30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J3 p, z, ?3 j$ _7 h, E
- Q- W1 }& h. B, Y7 d
        大家好!" ~7 T& J/ o# z) v

# n  Q7 H* U) x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 B4 @- Z; T! Q/ B! s. h; U$ U1 C% f# b! y! ]
        今晚(2022年8月1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9 v/ @0 l* Q; @  O0 u9 G$ A% Z
7 G3 N7 ^9 E0 q! e( ^6 J) ]' h2 Y  i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O) Y- L8 P7 i8 B4 |/ J) e

& A* e% z  S: u; q# O" X2 a( j        
, G* ]6 Y  n: Q, @' p1 u+ A+ b4 U$ p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3 s, J( L- a8 |* |# w# C# ^; H$ B5 k) j& y/ I  e3 i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3 P  ]2 ~% V6 P+ X2 O; z& x0 t4 Q7 W; W0 e
              蒲黄,甘,平,无毒。* ?- Q: {' q$ n  _

" `) f# ~/ H9 D7 n5 Y2 l0 Z, H- r
+ _# @+ a$ u1 g
「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本经 》)。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脉,止女子崩中(甄权)。妇人带下,月 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 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时珍)。) D/ X  h& K( \6 Y& r9 d

/ `* `# H: k, U0 q! g3 w" W1 x炒用涩肠,止泻血、血痢,妙(大明)。( ?$ o: h" Y6 s! i# Z1 x% W( L/ W

5 H# Z- a' }4 Z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 q9 X; f6 u, [& @" ~, f! e

; {- ]2 m5 t9 X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u; s2 ]  D6 ~7 |$ H. e

  J4 L' e; N7 ~2 U       络石藤,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 D3 G7 _: `, h+ r& s
% x; N- l4 K/ h1 {. A- }/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M8 |1 L# T& f, g' R0 _# [8 c, L( ?3 y& }/ @# e5 t
" ~6 \8 Z2 e& ?7 e' j0 Z

8 `* N6 h! C# x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4:23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 n) o2 a% a% p7 l
/ o+ h0 [* }" s3 C0 K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d& U: z+ m# A
+ @% e+ q; j9 l% a, _, X6 a
      
0 S6 Q; A& i- {( B; m! K! \9 V  w2 x/ T
      今天(2022年8月12日)分享的内容是“  十二官,- H- v) U! p* R; N4 g1 u, J
  D5 [% a# ?, S; F# _. u0 G, Y9 Z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
' j8 ?! Q! _% o! f$ e" J. j
. l8 ]% w" |$ {$ w: a1 Z  }# k/ o. V: m  Y5 k' o) a
- M* q9 C) U. E$ S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 {0 Z6 k% z/ Y; s4 h/ u
6 U6 P# g" q/ v& a$ S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十二官,& m; j: N6 @4 x/ K( A2 l
, T" K5 q% a! I" N- ?4 \/ P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5 q/ h" _# z5 @& ]' m* N$ n

7 }- P/ V5 ~5 z4 H' v- c/ v       《内经》说:“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思考之后,按照君臣大义,对人体脏腑的作用进行“分工”,并告诫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 `" O1 P/ e! D
& T6 G( H/ K$ m9 N* O( R# ?( L       有人说这是“官本位”的思想,中医属于“关门称帝的旧医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A3 c* r5 W9 {; q

1 p2 Q9 a2 u% }( O1 f5 u      古人尊重知识,也尊重人才,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多人虽然不识字,但是知道“以吏为师”,“学而优则仕”,很多读书人把“利天下”作为最高追求。9 O1 U" i3 w; L) G9 d9 K
, n' v; z( c% ?
      一个人的脏腑,称职就是好脏腑,它们之间和谐,就是“相使”,而不“相失”,这就是健康状态。- i$ O; |; z# C! E6 @6 W$ ~- u
, n$ ]/ g! Q* m% Y
否则,脏腑“内斗严重”,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u% R  Y( q" t# i- c

/ _9 H7 W' k3 M4 _2 X/ K+ V这样的中医学,有人情,有温度,学好了可以“上而医国”,造福大众。
' F) P2 s& X) r) h2 z( O( Z. w& {: t/ |+ k3 M! `& K. ?6 d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5:14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 a; T1 q4 k" v3 k$ w+ R$ X9 x8 S) Y" u5 Z! m; [. R. M; i; J5 O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5 ]/ ~4 C6 A) g, S6 y

9 Z& b( c* e+ S' j& z       第八节:明清温病凸显创新。7 h0 A( k* y5 [) t( o) [

) |! o5 g& V4 V6 o5 ^! ]) E      在明清两朝的医学发展中,虽然研究张仲景开创的伤寒与杂病学术特色的医学家很多,但是,经过宋金元时期伤寒学家的研究与补充,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在清代中期之后,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创新仍处在一个不断繁荣的时期,不仅理论上有创新,在治疗方法上不断丰富,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高峰期。
# h: |/ ^1 y4 P! a* M( j! Z8 X/ L# {6 t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7 q) W, }6 c1 K4 U* O$ X
6 R$ U7 [  a# X, E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I0 G( h; |4 p1 u+ r
8 t) g" q' j  K0 a3 R9 i0 D- P; e      
, ?" v$ V8 g$ |+ r- k+ {' L" A0 W" b% @) e/ s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m, h+ C/ ^1 c5 w  G  Q5 g, K

* N4 I2 G7 x% q: J3 [( g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明清温病凸显创新与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9 h: h6 d, ~# L: s; J
) x# d+ V1 C9 Z% A: m6 @- c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8 s* q# C" C6 z4 G" q$ X3 K0 R$ t6 X6 _; J3 Q7 T/ y
       温病学的成就我们比较熟悉,历经千年有关很多传承发展,变化很多,逐渐丰富。
, o8 h3 c# ]/ j: ~1 e7 D$ U" T" O! F, [9 b% N3 Y, g: B  t
        西医来了,在北京行医40年的王清任听到了很多西方医学善于解剖的传闻,而没有机会了解西方解剖学的教材,他没有用解剖刀解剖尸体,而是靠观察的腐尸,希望以此为中医经典“改错”,难怪越改越错。
# U$ H7 ~# k( x3 s4 k3 I! p; c
5 }& K9 I  A7 p       其实,王清任改错的不是解剖,而是中医的发展道路。6 A' t8 b: o& h/ u  G  p0 ]

) j7 e  Z$ Q" n) w       不是因为王清任懂了解剖,或者有了解剖知识,中医就失去了信心,而是刚学了西医的余云岫、鲁迅、陈独秀、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由此而看不起中医,抹黑中医,让中医背负“东亚病夫”的历史责任,说中医是“卫生障碍”,因此而造成中医事业逐渐衰落的原因。3 ]0 X! j# N+ A! W1 `0 {# n' D

4 q1 m- R3 F9 w4 J1 k4 b       《医林改错》一口号,唱衰中医一百年。8 ~: z: l0 }7 @2 M! H. P

" l& x: p" A4 ]: m* ~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6:0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他将讲述中医养生发展史:
% k8 H) s1 a9 a, R7 ~  y8 X, Y! e
* J; N9 F# n+ v% {一、宋金元时期。
  U* r% _% V" |9 u. B. `! S5 N! R; ^4 w$ y2 ?, A! v
    宋金元时期,是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统一的过程,政局动荡,战争不断,加上天灾和疾病的盛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医的发展。政府发布诏令,建立全国性质的医政管理机构和医药养生结构。北宋特别设立了太医局专门管理中医药教育和地方教育。文仕通医、师承授业等中医教育方式在北宋时期盛行并流传至今。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科学也达到了顶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籍刊印方式,结束了手工抄写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生产力,使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其次,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理学的思想方法,更是大量的渗透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从而使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和养生更加重视。这其中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
2 M$ G3 W* ?8 d: e) d" w3 q6 Q
2 |2 q: U# a+ b: z2 D二、明清时期。) I% s* C  q% p. ^7 D, N) _8 G

  p0 [% C1 @+ y9 ]. Y9 _)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权力更加集中,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同时,对周边民族的强权统治,造就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一历史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的现象。经济的发展进步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使得中医更加繁荣发展,主要反映在明代中央设立了太医,各地方普遍建立了中医教育机构,政府组织编纂医籍和铸造针灸铜人。大约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到清朝设立“查痘章京”重视对天花病的预防工作。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同时,“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得到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政府更加推崇和鼓励养生活动。特别是明清时期,藏象学说发展并被运用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为预防养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这其中包括精神养生、居家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美容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包括微型运动、大型运动)、小儿养生、老年养生、宗教养生几方面。
  i% y0 R+ _- i% p& G* F* `1 ^, u, x+ Y8 t9 ]# a0 G8 \1 Y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 O7 T7 J* w% ]0 R' U7 D$ I  X5 \1 j" e: c0 j$ ?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发展史:宋金元时期的状况,虽然社会动荡,人们改变了生活的秩序,但是,维持生命,争取健康长寿的想法没有减少,养生保健的措施也有所发展。罗天益《卫生宝鉴》这部著作的名称,就显示了它的主题思想。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都有涉及。1 a8 y. c" f& J/ ?" C' l% v' a

4 k  A% k  z- S9 f7 N  z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康熙乾隆善于养生。“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不同的思路不能阻碍人们追求养生。! x% r1 O! L1 H1 j7 Z) u! g
- T# k% E0 g( Q# r& N9 k. u8 n
维持生命、被卫生、养生保健,这是不同的境界,有的时候突出求生存,有的时候治病找健康,有的时候维护健康,讲求养生保健。
6 `$ g; {6 d7 p: N+ e
1 o1 Q" H: K% W8 G, u  q' A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06:3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1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 H7 j# I8 H1 y( A! a* _9 e: {, B1 I
4 J# }$ w* A# n$ U5 {/ Q( P9 N; u5 t# z+ p" o& @- s0 Q
2 g0 T% ]. J: _

" K: u5 X: u) {1 n
2 I; u8 n3 I7 D; M+ N! O 3 [- [2 G- b2 q2 M
. _* F6 Q# `  I5 W1 x: Y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1 _6 i7 G+ z& \* F" i. L: T0 \1 g0 ?9 a0 ^  \5 e3 n
吴鞠通《温病条辨》读后感
& L' m' X: {5 p. \* ~1 P2 P) R7 B6 I; ]9 C
; ^6 s- B7 T% \2 l3 }  {

& N4 B5 X3 T. i/ H9 E+ c《温病条辨》是总结前人治疗传染病及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理论和经验,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较系统的专著。5 P: j3 P% G9 Y

% i+ t$ m- ]; w' h0 @吴氏的温病学说,是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8 h8 _" n/ m0 D5 ^9 E% I
( t& `, G5 b3 |
吴鞠通在三焦说的基础上,创立温病的三焦论,虽然他在上焦篇说温病始于上焦之论,说是根据刘河间。但陆九芝却说:“临证指南杨姓案:‘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三焦二字,不见《六书》,久之始悟叶氏于西昌之论温,认作河间之论温。”可知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 R' ]$ B  I; V+ C9 g" q$ e1 H; S; G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关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研究成果。5 z& ?% X  h% K1 m; r

) z3 Z* k5 G3 [/ X( ?/ r; r《温病条辨》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C6 c1 u4 E( `" F6 d( s* V; z
: F# ?$ i) i3 O; y
这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外的一套方法,也与《汤液经》六合辨证体系有互相呼应的实际意义,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学术成就,尽管吴鞠通没有见过《汤液经》,也不知道“六合辨证”。) V# K/ W# s0 p

. I) Z3 p+ G+ A/ E3 J6 l( N  ?. q
) O; V) F6 j" D- H5 _+ @, @5 v2 |3 j5 @1 M* G1 D8 k  N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2-8-16 21:11:04 | 阅读全部
群公告- z% ?. g* P0 J1 ]' f, r

/ n6 y+ W9 K) L7 Q3 A, M& Z: U: |9 {直播即将开始~1 c7 I5 O% R: Q* B0 E
# a2 x3 D( T/ M- t
今晚8点(2022年8月16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4讲《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3 S# h- t4 k- Q

: r. D) y* @" O1 u+ f9 n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 Q; W4 c* J& I' V% B# K
9 t7 D# M& Y% z4 v7 u4 `. o: ^& A今日讲座内容:
! ^( u' o3 v' ?- P  o7 L《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R/ O3 O8 ~2 G: j' Y  l0 Z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 T( r4 `, k+ m, ]- I, a8 E! U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 s* v6 S; u( b: z% F  n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C; @, _0 G& ]' h2 S" `4 |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0 Q' d4 n/ m+ r/ n
4 M( |5 N' e8 K/ @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d$ c1 j6 u7 ^; ^  x! p) P% t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C: Q3 i) b& D6 B4 S( i" }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W( j0 i8 L  X! m6 n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5 p5 V$ d0 O1 X) X% H; R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黄帝曰:善。  ]% F2 A8 T1 b% n8 {
* j3 M  m' G: Z5 }% E" k) `2 @( X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
6 Z, U4 G: E8 U6 e- c) ~' u8 }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 Y( s: R8 J1 L4 X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 c7 y/ l* E, `6 E' s
  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