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同宪先生,希望用“证态”融合中西医,打通壁垒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5 11:11:10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2-6-25 11:12 编辑
8 V# p: T$ d9 v
$ k6 J) _; ~5 ?5 H; g老教授:  d* f9 J# I# {9 b1 n
  肝火炽盛证至少包括8种不同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与代表方剂各不相同。临床时要细化。
. e8 X' F& i7 z8 z4 F% y' S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具有气火上冲,头面部热象显著的特点。肝火上炎上扰清窍则头晕胀痛;肝开窍于目,火性炎上则面红目赤肿痛;胆附于肝入耳,肝热移胆则耳鸣,肝火内扰,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或多梦;肝火郁于肝络则胁肋灼热疼痛;热盛伤津则日苦口干,便秘,尿短黄;肝火灼伤脉络,血热妄行则衄血吐血,经行量多,超前。
. S' ~- h% L1 u/ _8 I& L: g          例如:高血压鼻出血,中医接诊到这个病人,要从鼻衄血开始,进行辨证论治,辨证到肝火上炎就很麻烦了,现在有了血压计,一量便知。高血压与肝阳上亢是一个证态,,高血压鼻出血即是肝火上炎,帮助中医得到及时的诊断,常规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加减,加侧柏炭、仙鹤草、藕节等。单单使用中药,疗效不佳,这时候与西医的降压药联合治疗,效果就好多了。这个过程在头脑中一闪而过,龙胆泻肝汤加减就出来了。$ v/ n/ ]9 Q$ p7 Q# o+ C1 v

8 a% a- D: L$ w* x7 g/ A, Y0 N        西医处理高血压鼻出血,严重者也是非常困难的。耳鼻喉科的麻黄素棉片、油纱条填塞、鼻后孔填塞,刺激性很大,病人烦躁诱发血压继续升高,但是西医可以使血压迅速下降,这时候与龙胆泻肝汤加减同时使用,可以互补。可以实现中西医理论、技术操作的互补与融合。余类推。, B4 a5 F; L" @# c
* @  j6 O, j' Y% S' ]4 t3 \( A6 D
老教授:
  j' k( S  }# f# U我现在只能够做到从临床的角度,在宏观层面沟通中西医,能够解决临床问题就行了。中医接诊鼻出血的病人,一定测量血压;西医接诊高血压鼻出血的病人,能够想到龙胆泻肝汤。我只能够做到这个程度。4 m% j4 j8 F; K! Q- R7 e

  q5 W5 v8 A( h  S& ^老教授:8 J' _% j, |- }2 R. I
究竟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 S6 V  a# m6 ^: S         古代琴谱,即就是减字谱,现代人不可能认识,只有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人才能够看懂,并且翻译成简谱或者五线谱。中医经典相当于减字谱,《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温病条辨现代解读》就相当于简谱或者五线谱。4 l8 O* e5 r. A. j, {
       地铁与地面公共汽车不相交,汽车不能在地铁上开,但是二者具有许多共用车站,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变换、交替乘坐地铁与公共汽车,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共用车站就是中西医融合,170多个证态,能够使得中西医在临床层次达到相互沟通。# |& F# b: J0 h
       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
# }) N( g! F/ E/ I: v5 e$ l       打虎上山,把西方交响乐与京剧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 Z+ @3 ?. `' ?2 E1 Z' W      嫁到非洲,把热情奔放的非洲传统音乐与中国缠绵的感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实现了中国与非洲文化的融合。8 `1 T# s; m% L' p' g" M8 \0 T2 c7 K* O9 |
       有个小视频,把中国的笛子与西方的打击乐融为一体,表现的是蒙古的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可谓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这种接地气的小作品上不了国家层面的大舞台,老百姓喜见乐闻,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基层的、被排挤的微小中医的发展奠定了信心。

" F0 d7 N" G9 c. u; {; j
4 I$ {( j) ]8 ^9 y5 U"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5 16:03:0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5 11:11
, t. o* L3 u/ ?老教授:; V" u  U& z& q) V( Y, Y8 F0 g
  肝火炽盛证至少包括8种不同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与代表方剂各不相同。临床时要细化。3 F/ H. d) ^# j8 E6 u
         ...
! |4 j9 @3 u0 }1 R) n
老教授:3 Q4 N5 J  v2 D' \% c3 E
我是西医,自学中医50年,大.学里有50节中医课,毕业后干西医自学中医,没有進修,没有拜师。) E, u. c" ?- z0 \

) @8 g/ L; S2 Q. E& V" {4 c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T/ [" w4 h* r我也是西学中,原来是做放射,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4 k9 N. \) V& i) s( \. Y+ M. C5 P

  p/ d/ B: y! c8 p8 c( u$ X, e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c% a$ S" t+ ]% Z
拜师,带徒弟
% o% }! Y% q, g: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5 18:02:3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5 16:03
1 V/ }, v# M  m; d6 n. r4 B老教授:- ~% a$ `. }$ d% H- u. W
我是西医,自学中医50年,大.学里有50节中医课,毕业后干西医自学中医,没有進修,没有拜师。! `; ?) C8 X1 M$ _
...

6 {+ l. j" M, l% A& ^老教授:
/ E0 V5 p; t; c我是纯自学,看看原文再看看各家的解释,结合我西医的临床实际。进行再学习。
3 J9 E0 q% o8 @  t5 Y6 g% o" ]& W$ e! ?& i9 P% r8 x&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Q; m* \) C% x' U
好的,学问都是在不断努力之中成就的。
7 k% T5 N) d8 \' L6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7-29 08:42:52 | 阅读全部
老教授:
% ]4 M: s9 H! b5 d          离开临床讨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容易剑走偏锋。中医概念的标准在临床,西医概念的标准在科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各种仪器检查等等)。1 a% C) p$ m% I9 O8 q5 u" @# p/ w5 m
        经络、营卫、元气、正气……其本质、标准,要在临床实际中判断。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反复运用的概念被保留下来了,反之,逐渐淡出。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临床实践中,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大不相同,在中医理论中司空见惯,这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h  s$ D0 W, ~' b# r9 v& `         以经络为例,推拿按摩治疗肌肉关节疼痛与针刺足三里治疗肚子痛,都是按照十四经脉的理论进行的,但是,他们的西医解释就完全不同了。针刺足三里治疗肚子痛,基本上可以运用神经节段解释清楚;而推拿按摩治疗肌肉关节痛,必须运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吸收炎症分泌物来解释,与西医的局部理疗的道理是一样的。《伤寒论》中的六经与中药归经,又另当别论!营卫的运行与十四经脉中的运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又另当别论!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不在一个层次上。学习中医经典,一定要懂得中医学的特点,先洗脑,把科学主义清除干净,才能够学进去。
$ ?: c/ Z/ Q, R+ n+ a! Q  F' H! D, u5 m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V! C! v0 V$ V) S7 a( c9 S谢谢1 S1 l3 b* n; w&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18 17:07:21 | 阅读全部
老教授:( m, g6 v8 w. A. o# r
           在同一个理论系统之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关系就是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流动、变化)就是思维过程或者说思维方式。作为中医理论中的“血”,这个概念的同级概念是:气、血、津、液。“血”与他们的关系(理论构架)大致如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可分离,共同运行于经脉(经络)之中。血在气的“气化”作用下与津、液相互交换。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2 f# b5 b9 b0 g; b          作为西医理论中的概念“血液”,其同级概念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细胞间液、淋巴液、关节液、第三间隙液、脑脊液等等)。“血液”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之内循环流动;血液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相互交流;……
% l5 U' U/ ^0 j$ s* s# n
. m+ s! {# v( D. w# W, Z3 D' l          血与血液,既有重叠、共性、可融合性,又有不可通约、个性。所以,在中西医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别在哪一种情况下、哪一种语境下能够沟通或者不能沟通,不能够把“血与血液”一刀切,给出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对等关系。6 y" ]! ?" P* ]! i" m/ }
          余类推。) n3 G* j7 F7 W. v( Z
- l5 F) O0 P/ t, x$ p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o: M3 I* Y- c5 D( V* i2 E
谢谢
4 F/ X9 D  N6 }5 |7 C# ?- e' `' F" f2 K7 _+ \# T
老教授:
0 C" D  d0 v3 n* r+ P" w- n       在《伤寒论》中,热实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少阳证(大、小柴胡汤证)、太阳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痞证、小结胸证等既有联系,又需要鉴别,这些关系就是理论构架。辨证的过程,就是把这些概念鉴别开来。
1 C, T$ c. C3 p' o) a西医急腹症,急性腹膜炎、肠梗阻、肝胆胰急性感染或者慢性感染、急性腹膜炎的并发症(肠间脓肿、盆腔脓肿、盆腔炎)、妇女盆腔炎、急性胃肠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等,既有联系,又需要鉴别,这是西医的理论构架。在诊断急性腹膜炎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疾病的性和关系与鉴别,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念流易,从这个概念到另外一个概念(概念流易)。, L& `  E! I- v) R/ t
热实结胸证在西医理论中不能流易,是因为它与肠梗阻、胰腺炎、盆腔脓肿、内科急腹症等概念,没有关系,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相互鉴别关系。把热实结胸证拉到西医理论中,造成诊断思维混乱,没有办法得出西医的正确诊断,甚至于造成误诊误治的医疗事故。同理把急性腹膜炎拉到中医理论中,也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7 K; R4 g: `* k
5 `2 v) M: J; k, B5 |) y  ^中西医融合观论证了: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大柴胡汤-急性肝胆胰急性炎症证态,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证态,热入血室-妇女盆腔炎证态。痞证-急性胃肠炎证态等。在这个证态理论内,急性腹膜炎等西医概念就能够在中医理论构架内流易,反之,中医概念也可以在西医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的并发症是:肠间脓肿、膈下脓肿、盆腔脓肿、盆腔炎,胃十二指肠穿孔引起热实结胸证……。小于2厘米的穿孔可以保守治疗,是大陷胸汤的适应症,大于2厘米的穿孔即严重的热实结胸证,需要外科手术。& p* S( I; U) g  z3 O4 H

* [' |4 v+ e3 ~7 Y- _- \3 K5 W老教授:$ P" R5 _0 J- X2 ?' ^( \
           在《伤寒论》中,热实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少阳证(大、小柴胡汤证)、太阳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痞证、小结胸证等既有联系,又需要鉴别,这些关系就是理论构架。辨证的过程,就是把这些概念鉴别开来。
  R4 i+ @( K& j8 l% s$ s               西医急腹症,急性腹膜炎、肠梗阻、肝胆胰急性感染或者慢性感染、急性腹膜炎的并发症(肠间脓肿、盆腔脓肿、盆腔炎)、妇女盆腔炎、急性胃肠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等,既有联系,又需要鉴别,这是西医的理论构架。在诊断急性腹膜炎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疾病的性和关系与鉴别,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念流易,从这个概念到另外一个概念(概念流易)。% ^  `  ?+ \5 g7 L
            热实结胸证在西医理论中不能流易,是因为它与肠梗阻、胰腺炎、盆腔脓肿、内科急腹症等概念,没有关系,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相互鉴别关系。把热实结胸证拉到西医理论中,造成诊断思维混乱,没有办法得出西医的正确诊断,甚至于造成误诊误治的医疗事故。同理把急性腹膜炎拉到中医理论中,也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 ]( J3 l8 m. a6 @( u; U+ C' @: e( }" a
           中西医融合观论证了: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大柴胡汤-急性肝胆胰急性炎症证态,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证态,热入血室-妇女盆腔炎证态。痞证-急性胃肠炎证态等。在这个证态理论内,急性腹膜炎等西医概念就能够在中医理论构架内流易,反之,中医概念也可以在西医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的并发症是:肠间脓肿、膈下脓肿、盆腔脓肿、盆腔炎,胃十二指肠穿孔引起热实结胸证……。小于2厘米的穿孔可以保守治疗,是大陷胸汤的适应症,大于2厘米的穿孔即严重的热实结胸证,需要外科手术。
  S4 T: r. {7 t/ X1 w1 p) K$ Z" k% I& [
老教授:& G% z0 f: q! ^: }8 X7 ?
        详细的论证过程,请参看《伤寒论现代解读》及《中西医融合观》。
* b  n1 w7 I- j( I9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18 17:18:5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18 17:070 U! s8 L3 V: |& v5 [5 z
老教授:0 m$ S# D- b  b& d6 ?) _2 V
           在同一个理论系统之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关系就是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 ...

. i8 S1 N+ s" C' Y. R老教授:0 z0 g" \$ ^; R6 m9 n6 K% I
        详细的论证过程,请参看《伤寒论现代解读》及《中西医融合观》。
8 O6 A  f2 I! m0 |
' o- J# y0 l- n6 q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4 v* D1 _' L- Y4 ^% Z/ u6 P* L* n) }3 o
【新提醒】李同宪先生,希望用“证态”融合中西医,打通壁垒[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7& n: q' n1 i! M: q! ]

( B, B8 I% c7 Z' A老教授:3 U  X, Y$ ]& ?
谢谢先生转发。请多多批评指正。3 |; z8 f7 l5 [, k
' {; u+ R' v0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D' X, L2 f* w( C2 ~8 M谢谢您的高论!
( A" Q# m* ~4 P8 O7 G. Z0 h+ p) ?. O8 }! Z. ?  K8 X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 [2 c( Z6 o. x0 B+ A/ d您的观点很有启发,值得大家学习和传播
7 x" v' T$ j0 L3 a, O: F!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12 11:36:07 | 阅读全部
【新提醒】李同宪先生论《历史唯物观与医学》[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12 11:37:1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12 11:36
! d- x% U; |- |【新提醒】李同宪先生论《历史唯物观与医学》[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rum.php?m ...
4 H( O. b/ t2 P7 F- R5 V6 q; G. k1 U
老教授:
1 T' l. Q3 q' [2 A/ x曹教授你好。您对中医历史很有研究。我的一篇文章发给您请你多多批评指正。1 Q( L1 }/ H+ W" W" @

) o2 b7 V7 x*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r' I+ c+ e5 i" |7 @我给你发在“燕赵中医网”上,这样有利于传播,引起大家注意,一起学习,或者讨论
" m' n, z) v+ |- M! p
8 P/ E+ Q) {) ^2 a  {% ?4 U老教授:
* |. g* z2 Q. g: O) h; q8 N) |% x哪个网我进不去。我对这个电脑水平不够
! [  }6 y" o2 k. w
* D- R) Y7 B  b( a"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6 D+ c0 \0 R( ^( z我替你发出来,你转发就可以
  m0 B/ ^2 ?* l3 \% y: L
4 u" m% T: ]+ C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I! f$ Q1 [* v3 e& b1 D5 r
【新提醒】李同宪先生论《历史唯物观与医学》[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9 C8 W" K" T' b6 _+ ^- N$ s8 v4 n9 g

( k3 P: D; U) e%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s0 o0 y3 Z1 Q' a【新提醒】李同宪先生,希望用“证态”融合中西医,打通壁垒[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C0%EE%CD%AC%CF%DC* I! N* V% s0 Q8 v% H: i, H& U2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2 07:38:29 | 阅读全部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
: N+ U; S* n2 J: W3 O
  f+ o( U3 |3 O: Y* |前言0 I- y- q+ Z0 J" f# I9 X

8 h9 _" ]& I. ]8 n/ B) U众所周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失传后几经周折,在宋代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都是现在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或者温病)称为“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时至今日新冠病毒疫情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即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成,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全程干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彰显出中医经典的光辉,为中西医理论在临床中相互沟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时候出版《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正当其时。
0 U3 [9 P6 p6 V' W《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据统计,截至2002年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籍就近2000种。而运用现代西医术语系统的、逐条逐句的进行解读者,只有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此后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伤寒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接着本想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我把《金匮要略》通读几遍之后发现,必须首先解读脏象、经络这个世界性难题,如同老虎吃天。经过反复通读,发现气血津液与西医的内环境具有比较多的重叠。这个“发现”来源于《伤寒论现代解读》中水电解质紊乱与气血津液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而致(景岳全书•痰饮),于是撰写、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之后再出版了《融合观》,解决了“中医教材”中的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的中西医融合。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破解了《金匮要略》的各个壁垒,才能够撰写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
" e5 {* ^  b: u现在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二书关系密切,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诸如:《伤寒论》中的欲作谷疸、湿热黄疸、欲做奔豚、营卫不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病、厥阴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谷疸、黄疸病、奔豚气、痉湿暍病中的营卫、带下瘀血证、痉湿暍病中的太阳病、消渴病中的厥阴病,他们之间的关联、异同,放在一起前后对照,才能够更加完整的、全面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把这些中医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才能够准确传承,现代解读才能够不出偏差。
; @! t9 |# o5 d) n$ F) M2 N1 I& S8 H中西医沟通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而是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逐条逐句,进行中西医对照、沟通。我只是把最基础、最典型的证,中医理论中重要节点上的证,运用西医概念、理论作出最浅显的解释、沟通。中医的病机与西医的病理学机制、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方剂的机理与西医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复杂的方剂没有办法与西医的药理研究成果相沟通。证态体系能不能为上面2个问题的解决提示途径与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i2 I# R8 d8 G中医走向世界,第一步是把中医经典著作用现代中医术语、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二步是把这种表述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第三步,翻译为西医术语及西方语言。每一步都要求准确,而不可能达到全同。现在的中医已经把中医经典著作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准确地展现在现代世人面前,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做的工作是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伤寒杂病论》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
+ r  e8 |/ d) j- y8 _* ~6 h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的第五本,分为3部分:导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本书对于《金匮要略》第23篇、24篇、25篇,不进行解读。) V, l* a/ P9 u) r) ~
读书之妙,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胸(心)中了了,笔下难明。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西医放在一起研究,许多争论不休、难解之谜,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不仅心中明了,而且能够用文字表述清楚。. H. [* O, [- E( `% l( N7 t! L6 e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仅仅窥见了博大精深中医的冰山一角,个人能力有限,对于中医经典的认识有不准确之处、沟通出偏差等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a* i2 |8 g7 I& a3 a) O/ S  t$ q! d: F& R- V( v- _0 m! ]

: D2 S/ D6 k5 V                                                                                李同宪    2022年2月22日
/ ?' U* y) ?$ f6 B' S) W, m, X% D" I; U  I3 R/ C# r
      
6 v7 @, u4 H- R  n+ v5 q* S; v
4 e$ ~2 o7 c; E, T; Q7 b4 _6 k+ H( }& _
  B) h, ^6 i2 s
/ |% T1 w, M0 a7 |3 R0 N8 Y

& k2 C* s! D/ H( g3 E. Q4 M# c1 o& V- i6 G" D

& X( \. z, p6 Q6 h- N. e9 \' F: g$ U/ W; P. P3 p3 t

) F9 M( |* C3 b7 o. L( e4 `: b6 V; K; C; C/ B1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5:48 | 阅读全部

. i( J7 a/ H* R& a2 s  j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
& d. F9 ]* D! }. @1 a5 E' O9 K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3 _7 b& T) f2 G  w) E证态体系
: Z( Q0 p; H1 d6 \6 d( `' r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 ~) q: z5 D$ X! ?! A$ T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5 ]% p4 j% x5 I" i+ Q, F# Q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或者圆周率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 Q' M0 j+ X2 m" T& E! Y9 z
, ?& S$ P4 m# r& A7 u! I9 b证态体系' g! @3 ^- i! |+ x
9 G0 Y7 l9 T) d4 Q. b0 @# n8 R
一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 r1 A; {4 ]3 v-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7 H# t* }/ A$ t3 T. b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T" q, e/ d& f$ S- ]) y" _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1 V8 n0 ?5 h2 \$ p. p* Y7 e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 H4 ~  {) A5 r7 Q  ^$ p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7 ]' C, ~# ^; O* l' J. }5 G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9 S2 h( p  T, L' E4 z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4 v) v7 r1 i5 F( z  G6 g! [,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 O( f" S2 t6 r' h' V, O: P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S/ T. |& G7 q. S% S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8 E  ^/ C3 I" O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8 l& Y1 c0 k+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 W$ ?7 |, ~  e" Q( M+ o0 A2 p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N9 [& {! j. \: x! E& W; F2 w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8 Q: D* R  l& j& @7 e( s8 Y0 R1、气分-Sepsis综合征  ' i: z% V! L2 o, d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 u# i" _+ P; [7 r" E  k/ C1 Q(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Y3 A, c7 \  F: _. l1 U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6 l# J$ c9 m* s9 @/ M: N7 u8 n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q! g0 D0 f8 f) _  ]' y! P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k* r+ e9 M- _+ Q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5 u4 m) u( |. c% L! Z% V5 q: F, p
2、肺部感染综合征   
( `( `3 z1 U( G& x(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5 B  U  C5 d* X4 N4 u1 c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W4 f+ @- F& U+ J4 p$ t7 o) l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 m+ E0 V/ a  P: I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7 j$ }+ e" F8 J4 U0 x: Q3 R/ }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 b" `- i/ c3 M! y
1.霍乱样综合征# ^  Q) S1 f0 h+ p, C5 `) y9 n
2.痞证-胃肠炎证态6 b4 A( ]0 H; S+ n! E, |$ p% B. o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2 F' A5 e3 w2 O6 Z0 C( `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1 A* b. Y* `) W/ ~/ n* w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 b% K+ p& x- r! w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L2 a# v  n( h3 \# s) i) d6 ?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 Q5 O3 Z/ T9 W- e5 o7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 v: m# K4 N3 B% [8 I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V' U; T: @5 O1 l) |, M2 o, [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9 L: {2 }( n5 l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Q, O. Q- d7 p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 s) s8 p, z) H(3)黄疸综合征  ( z" W6 q, m5 E" @; _/ q" V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n2 ?: u  X( e* g' Z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 T) y; h: p6 h: {, K# r3 r! `4、急腹症综合征
1 n0 M* k' ^$ ^  k* U: h(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 \- ?1 Y" p; y- ~2 H& J1 G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w5 V' t. I9 F1 }$ t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8 ?# A& h. @! A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 V2 l  a: v# e! V: a% G: k( ]6 a5 S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5 W2 ~# i6 z5 Y2 ^$ ^# w6 V5 z% }
(2)肠腑不通综合征   
) D2 }# y' `" v* w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 ?. k$ S: i0 ^3 N7 P+ T3 [. ?" q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g: x5 b3 p/ f4 w8 a5 [+ J6 r) p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 u6 Z: C1 x8 [4.脾约-便秘证态) L9 a& m$ m/ g! l3 f3 \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6 x# P. n& m* l: Y9 E  U0 I(4)蓄血综合征  
4 {$ x3 \) h" e& Q# X  m9 H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E3 C/ h) j, F* D: s; i. w( [& |( A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Y0 `2 u9 @3 j; P1 c: b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0 O/ r6 j3 p" h$ R+ K+ {2 p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 `4 u3 a( [7 a9 B( J' `/ e5、痹症-风湿综合征  / q4 Y" U$ M. M. o3 }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 z3 U9 I4 C$ a. Z# B2 P(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5 N  E. s5 \* N$ Y) p+ B( T(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 N, }4 k8 J0 a- W7 q0 ?$ J) \  M1 n(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q: ~0 H. R3 z5 L* q! ~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V; M5 v; G* C/ V$ O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8 I# e/ O, k7 }9 q7 J' Q: i* G(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 R- u# y: P. E# Y5 k  ~+ q$ T8 J(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 ?( z7 Y9 [+ J: O(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0 K' \# O9 m5 f( E1 A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7 |+ X0 ]- a6 w0 m4 U6 c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Q7 T% l- |( I4 H$ B. i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 A/ Y; v6 i# [/ J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4 `8 w. H! Y- U+ K6 _7 A1 g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 M8 g0 B3 |& ]% w# P; R. q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4 ]. W7 q( g; o, [; T7 b- s/ K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 I' A1 b  U9 f(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B7 V1 _, r+ t; f0 J1 x. H9 W0 b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v; ?$ a1 F2 {+ b
2.少阳里虚热陷证& ~) q1 Z' ^1 @" L, M( j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 O3 z6 s! g: F! f8 H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 @; `; ^; l4 W4 \0 T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O5 B( h0 l1 U, ~9 c(三)营血分-MODS证态  
* E; E; z- M" m7 U0 s2 p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7 ~2 |2 G$ w5 p, \( J- i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0 u8 ^2 ]4 B3 c- u6 ?# x3、热盛迫血-DIC证态
$ F' O( R9 g7 N- Y. e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1 W: X* b8 }6 ?" g, ~" ~- X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Z/ u% f0 v/ p/ ?! Q& B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 D( n; w* U, z6 c' F$ A' W(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 t' i/ ^" W- }% z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6 k+ v9 n5 ]; }3 o'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 Z& n# h: Q3 T3 U6 W5 }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0 C% ]; e4 u  H# `  D: [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S( {+ j7 ]5 o5 h, \: F7 Y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 P2 R. h* j) @; c+ M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 f7 n3 V! ?# N( n, r6 Q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 q3 k: @& N9 V* G1 C
6 Z& |7 S4 h; H% L3 B! `/ t2 p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H9 }' R/ w' F( @$ Q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S7 A5 |3 [5 t4 {, X! x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0 l9 A8 t; J) O$ D; s$ W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 y; o5 s. ^% G& K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 F" T0 v8 d# J& {, t8 \  A" r: j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A' t# T- C! L: Q3 B; i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 z6 q$ k: F8 s/ H4 U# n3 h5、石水-肿瘤性腹水: P; L/ K8 p; Y7 f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 e3 L$ n$ i+ b2 s; I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 h* V  ^* Q1 p3 t% C2 h+ ~7 q  p$ J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3 m0 z& ]$ C4 o$ Q, s; |1、悬饮-胸水证态
/ S4 M- f4 L6 z6 c* O8 }# ^2、支饮-心衰证态' _2 Z+ q8 u: X/ Q4 J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 [" O2 \( x. Y2 E3 ](四)痰证-炎症证态
& U8 F% V5 i8 F8 ^$ j) a, Y(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5 a, v3 g9 A8 j1 B/ h, a( z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 D$ h# L: [" e0 A. q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7 W$ L0 P/ M- v2 K
  三、脏腑辨证论治' b8 u" ?& s( M! x2 V0 C) n+ d) }
(一)肺病症/ b; F3 _, Q; L# z% F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6 I  L; G6 E2 i4 V" b& y9 e- M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 m" Q" L  \5 Z: W$ G6 }! Y3 E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q9 l) h9 K* |1 R# B2 S' U- l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8 G2 l" V2 E+ V, X# Y; C7 y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5 F" b( Z$ I* U$ H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2 i& p" f8 }+ v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8 j3 @9 c- f9 l( m肺痨-肺结核证态% e+ Z" U& K! A9 Q  H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K9 X7 R( \5 L3 i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I6 Z( u/ z. A/ F' H4 k9 [- }, G5 B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 ]! ~# F$ g. B/ Z% A, `1 y肺痈-肺脓肿证态
/ }" k7 ]" G/ D; g7 q) D2 c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q. b, e3 ]: s% c6 M$ J
喘-呼吸困难证态
) [! O  h& V1 M8 S1 s6 c7 A! q# J
9 M5 i6 {  P4 M2 q$ J0 x       (二)肝病证; ]1 y* v* h' _6 I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Z1 [1 ~( M" \+ p9 g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 ^( N/ U( T. A# x1 `; O4 l0 S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0 Y% M5 [  i0 K' M$ A4 V- \$ Y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5 R9 |/ W5 N" g9 g+ T) `4 i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5 [# h; H$ A% u6 \1 k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 q% T9 r& `' ^1 s  K) }3 b  Q7 m9 ~* a* u
(三)心病证
  s. A9 \1 F- l  H$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D: F  J. y; @4 J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 O9 B, G1 @8 Z3 G5 l) ?) p心火亢盛证:! g9 T& _3 }- o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4 g1 e. V2 ~% m, K2 y' ~2 i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 R6 D9 U! a- p( P/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3 G- c" S8 N"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 W$ F. z' P; L# A8 D5 n& u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 M9 J" m, E" K: k# b7 q1 a/ l  i! E4 P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 A  a4 z! a2 n3 M痰迷心窍-癫痫证态:6 \9 l0 A; {9 v7 ~6 m# R  \
胸痹-冠心病证态
! {/ L0 I4 \: }: a7 r2 W-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6 q7 @" [) [, Y(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9 C+ l/ Y' [- O) K3 o3 Q$ ~2 o) a* I0 w( U/ |) F( {

& i5 T0 s* X8 d' c) d# W2 W(四)脾病证
* a$ Z; v% ]8 j2 a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F5 r$ L! Y) C! d! _, g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7 O7 g( M* m) [+ ^' s( J' j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 D; k( b% Q- b( o* c  \/ ^/ Q9 X" t8 Q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B2 p& V# [- h! e+ J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6 k& j" F0 i4 L# E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8 Q) V& k3 n: u& o. J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a: m1 c1 }" i( m/ E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 B( J; p3 t7 w" b3 V2 b6 }2 v8 E% n6 d; R

7 D5 j6 C7 x6 g0 R. ?# d/ i(五)肾病证
0 R1 t: {; ^*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0 _7 L8 @* Y2 U) S  A; I( X, _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7 M6 v3 g9 B8 Z* K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a4 r6 M7 @. l6 A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0 ~0 }# l+ t" K; O6 j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 M7 A! O) Q8 u7 a% b3 \4 W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p& G, N" l( K, r( P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P, f3 y  y4 z5 y1 q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z+ S$ V& U7 c8 d: X
7 `' d) e7 B& q* t& @% l6 S4 I

8 D$ r& _* t" q% i( D四、八纲辨证
' H1 P; @/ X* T4 F6 I$ G. e3 b, B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 W# J0 @  T" L, @  e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H3 H1 w$ g- A) G) ~! X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r9 i3 Y6 C7 ^2 \& [, O) {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A) y3 E$ W% ]0 @% d  ~. u9 b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 j. o, y/ k: p8 N0 w+ W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_! U8 N* w2 @2 [: y& E5 x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 w# f6 e" A& ^3 i& @. h" a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 E" \. h3 M2 I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 q2 D3 W1 l9 X5 g1 k; h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g" {& ~9 X5 Y& o
* M9 i8 @" m# F3 D4 p

6 g( t% h# T4 m  b2 ^. ^& W' o3 h7 X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8 f$ X9 B+ I6 y# T+ {2 k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 l# W' R7 E/ v! ?0 s8 k. N
8 Y" I) ]/ e( Y& s1 r$ `7 C+ b, y9 A' \6 \# F, j6 r! L6 u
    中医六种辨证论治,重要节点上的证170多个,在西医临床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形成170多个证态,从临床理论上完成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
/ ^% w$ p& \9 e7 Z& [( b% x. `9 {+ z( {" k" w8 n- C! S
* R. a- u1 ?9 Y# Q: [0 c
6 O0 O4 P/ x2 J% L
, B/ \( w! m" G9 I* p# d8 E  d

4 `  K" B: h" H  O$ Q/ p
3 l9 z3 U7 n4 V6 V2 T( u. E3 ]2 U% o/ |7 ]$ }! Z  i6 q, ]
+ Y+ V  w# |" i) v- w0 M

% p. [0 u1 T% {  j* H1 ~1 Z5 T6 n3 r) K4 D; X
  t: Q3 i  I, _' `; S0 C: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