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7
9 w: b; f, ?7 O* Q* \1 N: F, H, z+ Q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2 O3 l7 I0 ]! H# x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 ...
0 N( S6 P: s# J" E" g五、针灸等非药医技的中医原理
8 l6 k: o( `, J6 k# x# ~3 U( ^0 u非药防治技术在各国医学都有研究和应用,但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沙、气功等,7 J, }0 w9 e$ \% S/ Q0 {
是中医独创的非药防治技术,有中医独到的发明。一是以针、艾为代表的技术“硬件”,二9 z, \6 E X9 ~- E; d( I
是其“软件”,即针刺、艾灸等发挥作用的技术原理。这后一方面,即技术原理,是中医原6 D: X [1 N7 O7 D1 W, u2 E
理的技术化,是中医技术发明最杰出的独到之处。
' S) Z" |: F5 C1. 发现和应用穴位
% G; N6 g7 J5 I) ~* K' Q人体的穴位客观存在,但只有中医独到地发现了,应用了。其发明点主要有四。①穴位。$ i. @ {+ ?& `
认识到穴位是“神气出入之门户”,掌握了经穴、奇穴、阿是穴,以及穴位系统,秦汉时期7 ^: f; k. ^5 X; J
就建立起腧穴理论。②刺激穴位治病。发现了腧穴与经络、脏腑等的生理、病理关系,及针6 D; l7 f# Q% V" I
灸穴位可调理健康与疾病的机制和规律,据以发明了针灸穴位防治疾病的技术。③取穴方法。' Q. [: t5 l# M% v5 x
即穴位的准确定位方法,发明了骨度法、同身寸法等。④穴位配伍。发明了多个穴位配伍成8 U4 I) l# j- S- O3 _, P) X
方进行针灸的方法,以及根据辨证来穴位配伍的法则等。* ^, R [- |/ j4 q
2. 针具和针法
: {3 x9 }- u& s0 B! ?$ b$ T发明了专为针刺所用的针具,其发明点主要有三。①“针”。以针的特有几何形态和力- n; ^6 I5 H/ x/ ]
学特性,作用于穴位而发挥调理效应。②针材。最早发明砭石,后逐步改进为骨针、竹针、) ~$ v+ d7 [) d
陶针、铜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促使针的作用效应不断优化。③针型。从单一的针形,
. [% Q* `+ m* o2 ?2 B发展为多种针形,以适应不同防治的需要,至《内经》定型为“九针”。
! K# }2 w& c. Y$ |5 |* w7 V# _发明了针刺方法,它是一种高级手艺,其发明点主要有四。①基础技术。包括刺手与押
2 o+ B' e3 Q6 O+ M! c8 c手、治神与守神、持针、进针、留针、出针、得气与行气等。②行针技法。以提插法、捻转
. k, \) R: Q1 z6 E( _) }法为主,包括循摩法、刮柄法、弹柄法、摇柄法、飞针法、震颤法等。③行气方法。用针刺+ O8 {6 X* {4 n6 v
行气,包括经络之气的得气、候气、催气,调动和调理经气的针芒法、按法、倒法、努法、3 e/ W u0 n, d% r4 i% F5 b! a
敲法、搓法、添法、盘法等。④补泻方法。包括单式补泻、复式补泻、热凉补泻,以及提插
* { c1 a3 x, H, s4 W( \& \; X! e& M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
+ w5 d) z# k: T9 h [! i法)、阳中隐阴(补中寓泻)、阴中隐阳(泻中寓补)、龙虎交战、子午捣臼等法。这些技术, m5 {& d6 G9 b* u4 Q0 _9 M
是遵循针灸的技术原理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的高级手工技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仪器能够
& P% N) L9 q/ a3 l3 J+ I0 h- r代替。
t' `4 A! Z. l# N3. 灸材和灸法 * k2 d6 i* `7 R* \5 Z' U
20/ J" Z& h% S, o
21; _% _* R# W1 U
灸疗更是中医的独创技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其发明点主要有
. d" p5 C8 v; f5 Y: F. X2 F6 C/ a四。①灸材。主要是艾绒,包括艾绒的生产、制备、艾条与艾炷等。同时还有火热类、非火
0 G3 i5 {2 e) I7 N8 A热类、辅助类等灸材。②灸具。包括艾灸盒、艾灸棒、温灸器等。③灸法。一是艾灸法,包/ X8 X8 x! H) G) X
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二是非艾灸,包括灯火灸、桑枝灸、黄蜡灸、药
6 a3 l$ i, b# b" |! ^, H锭灸、阳燧灸、药捻灸、发泡灸等。④灸技。即施灸的技术规范、操作方法、技艺手法。技
/ \: v2 h4 n% h% Z* L# o3 ~. g/ r术规范包括辨证施灸、选穴配方、适配器具等。操作方法包括施灸体位、施灸顺序、补法泻0 l& N4 ?/ @" X: s
法、灸程和灸量控制、灸后护理等。技艺手法包括不同灸法的操作手法、悬灸和实按灸的专
+ y) u% m5 O0 `) O. G! [用操作手法、掌握灸感等。, I Y9 f, Z$ s, H7 h
4.中医式调理原理 % X6 D& Y, W: c0 O& S* _' h
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沙、气功等的“硬件”和“软件”的发明不同,但其技$ n4 v. j( D( t0 v; b6 J
术原理却十分一致——中医基本原理的技术化。最为突出者有四。①以人的生命运动为调理
% Z, @0 i8 z7 T* @! [0 ^对象。不是针对形态结构的病灶,而是针对人的生气,未病可养生,有病可祛疾,要辨证施
$ C" A" P8 ]& Q4 A5 c术,适用多种复杂情况,通过对生气的调理收到或养或疗的效应。②经络为道,调气为枢。' B% N# C: \& z$ P) \' d% h
这些技术的调理方法虽然不同,但作用机制却高度统一,即以穴位和经络作为施加和发挥作
! r9 j1 j- b* r8 z0 j用的主要通道,通过对人身之气的调理而产生效应。其效应过程虽然能够测到声光电磁热的
( u2 m$ K! N5 o9 @内容,但其功效原理与那些声光电磁热的理作用疗非常不同。③辨证论治的非药方式。这些
C! u5 Q1 G+ o' d$ `技术在临床防治的应用,与中药和方剂的应用原理相通,都要辨证施治,其作用性质和生效0 f1 V" @, s! y
机制都是中医式的。其主要功效包括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 J' I! G- K* w补偏救弊等。针灸的得气、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而效等尤其典型。
$ b* X3 F* M! x! l% O0 V六、核心价值在技术原理
6 |: F, u0 N" e/ V" w4 q8 k对于中医技术的研究,长期以来较多地关注了其技术形态,对于其技术原理重视不足,- y$ \* o, V6 M& q
而真正需要强调和复兴的,是其技术原理。
+ L$ @% R7 f- Q/ G; N J5 m中医技术的技术原理,是中医的技术发明的本质所在。它是中医发现的医学事实和规律
+ O F9 f0 r! V的技术化,是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技术化,是这些技术的“中医性”所在,是中医技术区别于" R U$ C1 U$ G( B. e
西医技术的关键所在,是中医技术发展的战略优势所在,是中医技术复兴的基因和胚胎所在。
/ s6 _ F# `, f" A( C7 c; F. N中医技术对医学的贡献有两大方面。一是提供了一整套临床防治的中式非药技术,包括" X9 J+ m/ x% j- Q# z0 W/ [% J
其技术形态和技术原理,已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在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
9 s% r( n, n2 k( H8 t+ A: k出更伟大的贡献。二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课题,为非药防治的未来研究和突破指出了
! h3 ?: r7 X4 C' z# \- o+ G方向,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突破口,从这里开拓会有重大发现。例如,针灸的循经感传等效
, z) u2 [: o$ Z( H9 g应机制是什么?脉诊的寸口脉如何反映全身及各部的健康与疾病的特征?气功练气怎样调; _. Z8 e' u, ]
理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发生的失常?这类问题大大小小有几十项,许多都是诺贝尔奖级的课题,
1 k9 m( l9 l) ~% @破解它将会揭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纵深层次的奥秘,会带来医学的革命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