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上(2022年4月1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 P! l1 L) @/ }. d$ h. v5 ]( T/ _0 v0 t1 y$ ~# V$ f) x
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2 w4 G$ x* v8 d5 [/ H
. o$ \" ~! _7 D: A( d0 w8 D- g 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在历史上既是寒温论争的历史,也是在论争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 _+ ]) p$ O; w, Q
$ H* P. Y6 r8 U7 E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8 G3 e% b" U& \& R& v" f
- x# G# {4 O5 l) Y3 \ a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并由古代医学家的不断研究、总结,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由这些理论指导着人们更有效地防治外感热病。, f2 j( u6 p1 m! j
; W% |9 s' g# s' R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6 v! ]8 T0 m* k5 y8 F8 u# f
, h- x" }8 D/ j! V T* _ 在病因不能直接检验的时代,“伤于风寒"与“感于温病”的病因,只能靠推测,也就是“审症求因”,以“伤寒”或以“温病”命名外感热病,只能是间接的推测,不如以发热作为病名那样直接和具体,又没有可以验证的金标准,所以外感热病的病因也就成了两千年中见仁见智、寒温论争的根源。
1 S$ S" g% K ^! B9 a! ?- F; {) x9 N
/ _3 l5 k- V \6 s% h# X" [, o$ A+ J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 `+ X# P9 ^5 }" M6 L9 V5 i/ ^
# l* g& Y, o! C' r' K1 ]( M3 ?
清代温病学家关于温病的定义,基本上不取仲景的观点,都认为温病大多是从表起病,逐渐深传入里,而不是里热外发;温病可以发于四季的任何季节, 而不局限于春季;温病的概念可以包罗很多 外感热病,而不仅仅是春季的伏气温病一种;因为大多温病初起有表证,所以必须发汗解表,而不是仲景所做的直清里热。/ s" O" D5 W0 p
0 m1 x! f2 g# Z2 W+ O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 I6 D$ X! f) W: V7 P
3 L% k3 W7 w9 g; V& v# ~ 伤寒与温病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所不同的只是解表法。从辛温发汗到辛凉解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外感热病表证治法的进步,也反映出古今医家对外感热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古今温病概念的变迁。
( T, E3 b, a5 f
: Q/ k# m& i0 l 届时我们共同以学习具体内容。
p: U1 n6 e% ]/ c
) o" [. d3 [4 P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回归中医》这本书的第二十七章: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
* i+ A# W6 }! ^+ H7 p1 }; z3 \3 }0 l* j4 S0 m6 W- }. K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理论与经验,不断进步,学说日渐丰富,但是历史上寒温论争,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也应该统一起来,以便面对外界。
, k& w* q6 a" {. t* q. d0 {6 ~! ~4 g& l- k# a
第一节:《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C @- U2 v- z% \4 N$ W
5 c1 _! Q( ?% B; T# m
第二节: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_- T |) `. t( X& Y
4 I) `9 s% Y1 \. i* Q% v% g" q 第三节:温病概念的演变。
$ g* F! Y6 g. F ~$ C
* b% F$ Q8 U; _ q/ r# H 第四节: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q1 h/ L, V' {, o2 i- {% R) w0 n
; \7 p, t4 Q% m+ G6 }7 r! ~! E0 F 另外,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容古今热病经验,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各自封闭”的寒温论争,并且应该在“后外感时期”,处理好外感与内伤杂病的“转化”,比如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或者一系列的脏腑损伤,后续“康复”问题。9 K. F* |& p: o* P4 |
1 s3 _2 g2 T7 R' A3 T+ R
6 Z1 O5 ]8 z3 W' F9 B! a
* H0 Q4 K; @8 _3 `! G; {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h& N5 ?! _( _- z# _) D' S4 ~
( i* S# G" Z* `6 ?; S, X9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