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2 20:54:16 | 阅读全部
         《公益直播》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2020年12月22日)
" U1 g9 {! |* R1 Y+ {+ c/ ~9 d/ Z8 m
        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1讲《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6 S* y( F1 u% l6 l9 z+ m+ N' E7 b  e- V" Q6 o" R/ r! J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 P* k' S# p3 V5 j5 V
) w& G" t% h* f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2 I5 W+ n/ t0 |# j) e
4 }& |. h% v! s' m; M
今日讲座内容
  `0 g% z3 b$ }. a  I# l( j" o5 y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i5 w+ R: {5 h: j' {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6 c) Q; G8 {5 M' c7 t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旁,各一。风府两旁,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 u/ L0 S) N! C; j7 i8 @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 [* B, _# A& T9 s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
9 w& z% U0 q' e( i4 i( N足阳明脉气血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
* V7 f7 ?  @* i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兔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2 X6 R+ l1 f' x" g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0 \  e; d: B2 K& r. g% y
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 n- \6 U! g6 F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 V- f3 o' W3 [; P: ?4 t; u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D1 T0 P2 Q, y3 W- _/ }: |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0 m* m/ @) M4 q
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D! F! Y2 B# Q# c7 r! J* g3 |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Q( A) }% Z% W9 D1 N, P0 x
 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r" x0 K6 S. o; I3 n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P1 o- K1 X' C* r/ r0 J' \
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断交一。
" i' H, H2 V" d+ Q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0 z6 V6 T& ^( t- z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 ^, K; {) {4 D% K, a; _. Y足少阴舌下。
# \! H5 Q3 E& i- q+ ?) x/ h. H! N厥**中急脉各一。0 F) T$ W3 {# i& Z; m1 ]/ V& |
手少阴各一。
2 Y* i( k) E0 D! V' X阴阳蹻各一。0 [1 g) e; f+ k* r1 j, y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g4 M# K! H" j  }, G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2 21:39:1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2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掌握中医精髓,破解疑难杂症”、“以道论医,学好内经”和“多元并举,体系完整的传承中医”三篇文章8 b9 s  U- D7 d; d2 `$ Q+ x

4 \2 h4 l. E5 @+ H; B& V7 {! L0 V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 w/ Y7 J0 `6 T! }  g) {
3 V: ?! P8 A6 a& K' v# ~$ S: u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论“掌握中医精髓,破解疑难杂症”、“以道论医,学好内经”和“多元并举,体系完整的传承中医”三篇文章的有关内容。
- E, t' [' H# D8 A; b6 D/ j5 H4 w, h: h, x% t4 A0 D7 V  h
       朱老说, 证同可多病一方,即“异病同治”,也就是“同证同治”:病同而证不同,一病多方,即“同病异治”,也就是“异证异治”,这是中医学辨证施治、因证制宜优越性之所在,也是中医处理疾病的技巧和原则。例如桂枝汤功能和调营卫,只要是营卫不和,无里热,苔薄白,脉缓者,诸如杂病的汗出异常(包括多汗、自汗,或某处多汗、某处汗闭),以及冻疮、低热、荨麻疹、冬季皮炎、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等,均可使用桂枝汤,这就是异病同治、同证同治。又如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凡是气分热炽,弥漫上中二焦,呈现四大症象者均可用清热、透邪、生津的白虎汤;也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口腔炎、牙龈炎、糖尿病、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表现为热实证者,也是异病同治。至于同病异治,则为同是一个病,但证型不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要同病异治。例如胃脘痛,其痛喜温、喜按,得食即缓,苔薄质淡,脉沉细弱之虚寒型胃脘痛(溃疡病),宜用益气建中、和胃缓急之黄芪建中汤;如胃脘痛呈发热、口渴、苔黄燥,脉弦大的急性胃炎,则宜清胃安中,应予白虎汤以清胃生津,而安中宫;如胃脘胀,痞满,嗳口乙,形瘦神疲,腹中雷鸣,苔腻,脉细弦之慢性胃炎,则宜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之生姜泻心汤,同是一种胃病,因见证不同,立法用药也就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异证异治。方随证出,药随证变,有斯证,用斯药。
4 @  j. i, Z' K$ a) H; w, R
% T1 |2 ]6 n3 m. ^, v/ B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是世界医学领域卓越的瑰宝,成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列为必读之书。由于文辞古奥,义理精深,为阐释其义,历代注疏者不下百数十家之多,但悉为以经解经,其中虽多精辟之论,剖析之言,基于现代青年,古汉语基础较薄弱,仍难以理解,惧于阅读原著,这是阻碍中医学术完整继承、弘扬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是关键性的问题,途径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帮助青年中医消除畏难情绪,轻松地接受《内经》,读懂、读通《内经》,从中吸取教益与智慧,从而联系临床实际,加以运用,创新发展,弘扬中医学术,为民造福,这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有识之士,翘首企盼。
2 Z* v: X2 y6 C- [  W9 G
% z# S0 M1 p. c       朱良春先生重视经典可以说由来已久,也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1935年,他刚步入医门,在孟河太医传人马惠卿先生家里抄方一年,学的尽管有理论,但主要是经验。朱良春先生自己形容说是“稍入门径”,懵懵懂懂的,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在1936年初,就转入苏州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这才打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按说,当时中医学界崇尚临床实践,比较轻视理论,这是因为近代以来,社会文化精英们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持批评态度,“海归”西医往往借此攻击中医不科学。朱良春先生自己对于中医理论是很重视,认为中医理论确有临床指导意义。他于1945年开始创办南通国医专科学校,学制四年,他们自编教材,既教授实践技能,也讲授中医理论,而不是只传授用药经验。- K7 x4 ]# Z$ ~1 V
: O' r2 G$ X9 W3 D3 b' ~4 H1 p* J- ?
朱良春先生说:“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成为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
1 s' J& K' V$ W: l; h8 N
5 i7 o# E9 K" l" d% A* J: d3 @# d7 D
( {) w( Z7 W1 E- I( _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4 20:46:5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12月23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部分内容,题目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邓铁涛先生在会上发言说:“大家无非是借我这一个老头,来开一次中医的盛会。其实我并不老,今年才44公岁。”他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Z" a3 m2 P! v- }0 v
& h% Z& n9 E6 e' ]
会议的主题虽然是围绕邓铁涛先生的学术主张展开的,但是讨论的内容都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比如中医治疗SARS、重症肌无力、五脏相关等议题,都是中医领域里的重要学术问题。
! L1 X7 N% _" V2 ]  X1 ?& [9 d3 `9 Z0 d- c# L: `
邓老的主题发言谈到的《中医与未来医学》,更是关系到中医学的未来前途的大问题。他说,我虽然不是“未来学家”,但是对于中医与未来医学的问题,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大家听到他的演讲,感到十分振奋,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有人希望,把他的未来学思想深入研究下去,传播出去,成为中医界的共识,成为大家的信心和力量。
' S7 U  m+ s- G3 x& s0 d7 i* G- Z/ x" J' c. }- g( A
邓铁涛先生认为,西方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它植根于西方文化。中医学是世界上惟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视野之外,它植根于中华文化。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不过二百年,13亿人的中国,5000年来的卫生保健,一直依靠的是中医。中国的传染病史足以为证;中国自东汉以来传染病流行次数不少,但像欧洲那样在14世纪、16世纪鼠疫流行,及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次死亡人数过2000万者,未之有也。为什么?中医之功也。2003年SARS流行,世界统计病例8000多人,总的病死率为11%,中国大陆病死率7%,广州的死亡率更低,为3.7%。溯其原因,是广州中医介入治疗最早之故。
  n! R% N, v; N4 i
* ~' Q3 {5 Y6 F( f5 R# j' G事实就像邓老说的,2003年“经历了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9 f/ ]5 V' Q  i) E$ E, a, n
$ k9 E& D/ G! Y2 P& n4 j1 Y邓老说,论文化,近四、五百年,西方文化发展很快,造福于人类不少,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估计21世纪开始,将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时代。现在世界的诸多难题,要靠推广东方文化去解决。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论未来医学,将是西方医学与中医相结合而成为更加完美的医学。& K2 j% H! b+ C0 `4 s( [, W1 w
7 b- p1 ~4 \4 O: o! G: `8 X
邓老说,中国56个民族在一起和睦相处不打架,中国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没有教派之间的矛盾与战争。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很优秀,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可以为世界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智慧。您还说,假如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勇敢和顽强,与以色列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结合起来,而不是战争连绵,就可以立即改变中东的面貌。# p* q9 Y; \; ]& V' z

0 ^& E2 u7 f$ w# n5 L  V2 _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我们深切体会到,救一个SARS病人是那么困难,很多医生、护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杀一个人却那么容易,只要扣一下扳机就足够了!世界需要爱,中华文化、中医历来提倡“仁爱”精神。, P  E9 k4 o: E* n* S' G
1 }' b. |" F# u& l" T
因此,邓老提出,“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作为医生,对病人有爱心,这是天职,故曰“仁心”。中医另一格言:“痌瘝在抱”,就是说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医生自己的病痛,必然处处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绝不能为了搞科研写论文,甚至为了金钱,就对病人多做不必要的检查、随便给病人做手术以谋利。若做人体器官买卖则更是犯罪的行为。4 |7 o4 f  f1 ]4 {0 T

" S4 }! i- A- Q' R在追求医疗经济利益的过程之中,一些人沦为外国医疗器械和制药企业的末等推销员,严重背离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 D% i, ?5 Q' g) x2 P& L1 N
. Y: V0 b# ~$ H% g7 a& L. ~0 a邓老说,如何表达医生的爱心?就是要求医生施行“仁术”,这是对医生十分严肃的要求。现代医学的基础是一门生物医学,许多治疗措施与技巧都是从动物身上练出来的。不少治疗手段,看来对某一个病可能已解除了,但会落下另一个终身遗憾。例如小孩发热,用抗生素治疗,热是退了,但耳朵却聋了!据报导,中国每年制造三万聋哑儿童;又如胃溃疡潜出血(++++),血止不了便把胃大部分切除;又如糖尿病足,病在脚趾上,治疗方法却把脚切掉,未能治愈又把腿切去了!这样的技术,就不能称为“仁术”。不论现代手术已发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但大方向肯定是错了。中医学对不少急腹症,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治好。用“仁术”来考量,这才是未来医学的方向。中医学在公元3世纪《金匮要略》就已经用“大黄牡丹皮汤”口服治疗“阑尾炎”,这一方法至今仍可重复。用非手术法治疗宫外孕,保住了生殖器官,治愈后还能生孩子,这多好啊,“仁术”是未来医学的灵魂。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9 d' L& J2 Y: S9 V4 w8 C
+ i: ^! J4 d1 x5 ^: w4 Q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的部分内容,邓铁涛先生论: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 w7 V0 p8 a: K8 T( f

- l* R( a; i7 F. c    邓老说,论文化,近四、五百年,西方文化发展很快,造福于人类不少,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估计21世纪开始,将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时代。现在世界的诸多难题,要靠推广东方文化去解决。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论未来医学,将是西方医学与中医相结合而成为更加完美的医学。
( T7 j9 Y- P, a8 V5 f- y: L# Q  f* T# {& j; ]( x
    邓老说,未来的医学,应该“养生重于治病”。中医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点在于防病。西方医学也很重视预防,讲卫生。两者相比较,西医是消极的,中医是较为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绝对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富如美国,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长的天文数字般的医疗开支。一个高血压病人必须天天服药,药物有副作用,便要不断更换新药,新药新价格,价格越来越高,这才符合生财之道。中医的养生术、导引术既能防病又能治病。0 T2 [  c' N4 d, E* X

( Q2 f( p, T* g    邓铁涛先生认为,21世纪的前景是光明的,未来医学是循序渐进的,21世纪前半叶我们的希望:
5 o; M3 |6 ~4 r+ ?& I# k" r! `4 E  Z: R: e9 \+ m
(一)人类将摆脱化学药品的副作用,摆脱创伤性的检查以及治疗技术带来的痛苦与后遗症。医学要讲人道主义,要达到“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最高境界。. H! `+ r" y& h: P. `

9 i1 F8 p0 D) E0 D; v, r% O(二)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
8 V. ^/ i- q3 _/ f+ m# ^4 \- V  m) s
(三)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 ^5 b. z, z6 ]: J+ E- }8 |
: u+ ?( V% l( P% u7 L: t5 G, N(四)医学除了属于科学范畴之外,将深入文化、美学、艺术,使医学从人体的健康需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医学、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歌舞、美食、药膳、气功、武术、健康旅游、模拟的环境、梦幻的世界……将成为“保健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保护健康,是快乐的事而不是苦事。
; c9 w# ~5 |% [/ j4 Y/ ^6 H! [& y! C) H0 o. |
(五)第三世界要摆脱贫困与落后,才能一起进入未来医学的世界,而使第三世界贫困与落后的原因是强权政治、种族压迫与掠夺战争。抢救一个垂危的病人,十分艰辛,但打死一个人,只要手指一扣扳机!/ C1 H, W& P/ j; s) Y4 u2 ^) c. h% c
; g. d  i- I3 R- W8 p
邓老的这几条“未来畅想”,为未来医学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远景蓝图。" w0 M, M4 V8 q: x$ Z& m. x3 |* e

  p' h6 b2 T2 D% }2 p所以邓铁涛先生说,要实现未来医学的美好愿望,我们该怎么办呢?战争与医学,杀人与救人,永远相伴吗?人类这个万物之灵,总会觉醒的。解除人类痛苦的曙光出现在东方。
/ [8 ]7 y* j0 M" h: Q: ~) [* s. L* @9 P5 p; U) D4 J% g/ @* l6 O
- a8 Z* K, i; ~+ I
$ s1 \$ t5 k$ ^- u3 g' Q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4 21:10:3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12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U: J6 f8 P, u
6 c9 b& `3 l" b8 ?6 d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6—14条,如下:. r3 S$ f- Y0 \) k, M. ?% f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M  R' }, Q6 o+ g# K7、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d7 S1 }4 g9 c; J
8、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H3 a6 Y5 @) L; d9、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 t! `: z& s/ {( t: {10、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 M; \9 c8 w5 F$ [  ]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M# {: p* D( y  p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h0 O9 p  P3 f0 U' k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p5 Q2 @, c9 j& d( q, f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C- z- p" [2 M* v5 a. ^. \, _
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z: r  v% }8 f+ B* @7 n$ b

  }. t5 J2 [6 Q+ p1 B" v) q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6 `" r- ^) Q+ h* t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6—13条的有关内容。
9 X; \5 v# @" v4 e      有人认为仲景《伤寒论》,为众方之祖,可以辨治百病,当然能够治疗温热病;有的认为《伤寒论》久已散佚,虽经王叔和收拾整理,也非完书,其中治疗温热病的部分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需要进行补缺拾遗;有的认为仲景本来就“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立法”,所以仲景方不可以治疗温热病。各种学说久争未果,至今仍没有统一于一种学说。
8 k( [$ L% Y" O5 G2 Y! H" P笔者曾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1] 、[2],探讨和呼吁[3]、[4],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现择要复述于下:2 X7 }2 A( r: `$ q/ {& C2 u/ k$ h
历来寒温论争皆先分广义、狭义伤寒,不曾分广义、狭义温病。其实,温病之名古今含义不同,所包括的证候、治法也有所区别。古今温病含义的区别,主要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寒温之争之所以旷日持久,久而未果,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温病概念在古今、广狭方面的区别,以及由于温病概念变迁所导致的伤寒与温病关系的复杂化。
5 ?: Z. Y  R  F狭义温病即伏气温病,属于广义伤寒。其仅发于春季,初期即见壮热烦渴,无恶寒表证,治当清泻里热,勿须发汗解表,属于里热外发型热病。此与以发热恶寒起病的其他伤寒病,在证候和治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故另立一名。+ M  ]2 T9 [4 R" T0 ^2 }& D: C0 L/ W
广义温病即清代温病学家所创立的新感温病,它的证候基本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它不局限于春季发病,可包括冬温、秋燥、暑温、春温、湿温、温毒等四时温热病。从表发病而非里热外发,可以有卫气营血阶段,故初期有恶风寒的表证,治当发汗解表而非直折里热。此与古代伏气温病,在证候、治法上均有明显区别,而与仲景所论伤寒、中风脉证难别,治当同法。( h: i) e3 C' G+ e0 Z6 @8 M9 u- F7 H
欲探讨仲景《伤寒论》 是否为广义伤寒而设和伤寒法能否治温病,不先弄清其所云“温病”所指为何病证,恐难以辨明。
" o. K2 n0 ^7 b1 p伏气温病即狭义温病:《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论,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却没有明确提出伏气的概念。《伤寒例》吸收《阴阳大论》成果,明确提出冬伤于寒之后“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至此伏寒成温的“伏气温病说”形成。“伏气温病”学说认为,温病只发于春季,由于病因为伤于寒,是广义伤寒众多病证中的一种。   
& F) q5 h$ K+ C( j# ?1 X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温病的证候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处“太阳病”三字不是提纲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一天之意。“恶寒”是太阳表证必备的证候,恰如古人所云:“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此处的“太阳病”因为“不恶寒”,故与《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样,只能是“发病第一天”之意。仲景受《热论》学术思想影响,也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的论述。同理,“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这两条经文中的“阳明病”,也不是其提纲证的“胃家实”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二天”之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三条原文。这也是仲景《伤寒论》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影响的有力例证。* z+ t/ v  i# I0 Q$ D$ |, e8 J* m" x4 b
《伤寒例》对温病初期不恶寒的描述更为明确细致:“从立春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立春节后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又无突来的风寒,病人不可能在近期内感受寒邪。于是,古人就认识到疾病的远期原因---“冬时伏寒”,发病之时即壮热烦渴,且不恶寒,可推知其为里热外发,非寒从外入。无寒邪在表,故不恶寒。, W0 O2 v3 h* e/ F
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因其为里热外发,无恶寒表证,故当直清里热,无须发汗解表;又因伏气温病,为里热外发,壮热烦渴,无麻黄汤、桂枝汤的证候,故知仲景必不以麻、桂之剂治无表证之伏气温病;另外,因其为里热亢盛之证,其白虎、柴胡、承气、竹叶石膏诸汤势在必施。
0 V& ?" z- h: A    《诸病源候论·伤寒诸侯》在区别外感病表证、里证的证侯和治法上做了十分细致的论述:“伤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肤,名为在表。表者,阳也,法宜发汗。今发汗不解者,此是阳不受病。阳受病者,其人身体疼痛,发热而恶寒,敕啬拘急,脉洪大,有此证候则为病在表,发汗则愈。若但烦热,不恶寒,身不疼痛,此为表不受病,故虽强发汗,而不能解也。”说明汗法仅用于有表证之热病。     
  k4 Q0 o6 e3 N- l) P王安道继承仲景关于温病初起不恶寒的观点,他在《医经溯洄集》中说:“观此(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渴者,非温病矣。”“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王氏此论充分说明温病是里热外发,初起便须直折里热,无须发表。 9 j0 q7 z; P- o, v, G  s5 B
吴又可著《温疫论》时亦宗仲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之论。清初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亦云 :“此温病由温气而得,故不恶寒,初起便即发热而渴也。”
/ w4 W2 E/ c- d7 d7 k$ l因此,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的概念  3 \! p. L  g# H1 _2 ?* c/ _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 c% o: g; r) \4 ^' E* f0 z
5 g# O: @; x. h# @0 h& x* L8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5 21:45:20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h) Q. C. w( l# }9 L
( H7 `1 e$ F. T, I/ _9 Q/ I  T; @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小组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
- a$ k/ I6 @& b/ ?
6 y9 C1 u: Q; `  x    今晚(12.25)主要讲解“中药如何发展”和“中医药的主要特点”两部分内容。  q8 u: M' U) A3 i, j# B  R% E
6 ]8 B) r+ D  m/ G9 E+ L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9 [* |2 J2 U* p, }' {) C
3 S& n, a4 ~: V! b; j- Z6 t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关于“中药如何发展”和“中医药的主要特点”两部分的有关内容。
3 {$ ^+ N, t; B8 D. |; A9 r( F
3 H2 \* j8 r, w- n7 @" B/ F    中药虽然大多属于植物药,历代的中药著作也称为《本草》,中药还是不能等同于植物药,这并不是说中药之中还有动物药、矿物药,而是说中药是古人经过大量实践发现、用中医理论总结概括出来的药物。我们说附子、干姜热,黄连、知母寒,但是,你用它们分别埋起来也觉不出附子干姜的热,也观察不到黄连知母的寒。这种药性的寒与热,是作用于有病的人体之后显现出来的,属于中医的“研究成果”,是中医几千年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符合其理论体系、用其特定语言表达的经验结晶。恰如“中医发展战略”课题组长贾谦研究员所说,中药离开了中医理论就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一堆垃圾。此言乍听颇不顺耳,细思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欧洲减肥的关木通事件,就知此言深有见地。因为不用中医的理论使用中药,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毒副作用,所以说“中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 y" e. Y' `5 G, {  v  J$ P2 {$ r2 q+ x6 ?6 A& L3 D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药就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物质,一包中药十几味,经过煎煮之后,什么成分煎出来了,煎出来多少,煎出来的成分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新物质,新的、旧的物质如何吸收,如何分布,如何代谢,如何起作用等等,都是一本糊涂帐。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最精密的法宝“定性定量分析”,在如此复杂的中医药面前失灵了,成了摆设。过去我们都毫不客气地说,中药太粗糙、太原始,完全不符合精密、实证的现代科学要求,而且其中除了重金属,还有许多对人体不利的化合物、致癌物、致畸物,简直是最不安全的药物;其“有效性”也完全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证实,因此大有必要立即停止使用。事实果然如此吗?
) t* `0 D5 @; w, C5 r: P! g6 A$ a4 W' ?: v- h. F" T& ^# o
当然不是这样,尤其是经过了神农尝百草,经过了几千年的反复验证、总结,充分证明了中药在中医手里的安全有效性。那么,中医如何驾御如此复杂的中药呢?首先,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用宏观的方法,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人体患病时的整体状况、状态,而不是仅仅纠缠于复杂的微观世界。毫无疑问,人体从健康到疾病,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是极其复杂而庞杂的。以SARS(非典)感染为例,不仅是病毒进入了人体,进行复制,引起了毒血症。从病毒来说,有多少个病毒侵入,为何能够侵入,如何进入,怎样复制,如何致炎,并不容易搞清楚,尤其是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病者的基因如何调控,细胞因子如何表达,各种致炎因子如何打破原来的平衡等,都很难阐明。在新的患病的环境下,如何调节体温,如何调节呼吸,如何调节心率血压,如何调节酸碱电解质,如何在新情况下进食消化吸收,如何在发病的时候睡眠等等,都是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不容易说清楚的化学物理变化。
. `6 I  Q( i3 M- ]; ^( O2 |. u
  B. S" j* S' {7 t; v9 C     中医对于中药的概括,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扶正祛邪、活血化淤、理气化痰、清热除烦、和胃降逆、平肝息凤、醒神开窍、软坚散结,等等等等,都是把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映用特殊的语言进行概括,并且使病机与治疗法则、方剂药物,有机地连成一体,称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复杂的病情,配以复杂的药物,而不是用单一的化学制剂“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药物与病情紧密切合,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因此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所以说,中医药是善于处理复杂病情,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8 H0 i+ g6 _! E% d( }4 l: T
' I5 T0 z. V( i6 M5 Y' @

0 K5 s4 ^8 `& G8 \1 J9 J- W
) |. }5 h4 d5 B  K! m" J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7 21:35:30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12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屡试屡效方》第二卷治喘息方:+ A4 S* o" `3 ^1 V/ s, h9 P
$ p+ v' [; k% [! h% P% ~  q
        参赭镇气汤: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蓃肉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杭芍四钱、苏子(炒)二钱。治疗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
& a1 _! {  |. q4 a  x/ |8 ^. v4 x
        薯蓣纳气汤:生山药一两、大熟地五钱、蓃肉五钱、柿霜饼四钱、生杭芍四钱、牛蒡子(炒)二钱、苏子(炒)二钱、炙甘草二钱、生龙骨五钱。治疗阴虚不纳气作喘逆。5 I! ?. n/ L% L2 `
7 r8 q! |+ T' S% u  a3 }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http://www.ynjkcy.com/4 b+ \7 j" \' l) x) Q! h, K

/ [6 R3 Z  U' |/ F7 x3 N0 X0 F  
7 @& r( P9 M) v; ?5 o/ B; o( Y$ ]) v+ D" v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屡试屡效方》的治喘息方和薯蓣纳气汤的有关内容。中医认为,人的呼吸由不同的脏腑管理,不单独属于肺脏。“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6 x- [6 A* z* V$ k) }: l; E4 M9 |+ u) T# X% J1 E: S2 ?$ ~9 G

+ c7 W, G- y" B/ G7 ~7 O3 B0 Y* @/ o8 M8 ~
因此,气喘吁吁的病,有的时候属于肺的毛病,有的时候属于肾不纳气。
  V6 h/ d/ p3 ^  d7 k# f3 d6 d6 _2 K) T
肾不纳气的治疗,主要是为了补肾纳气:( o( r' q, K3 E2 V7 t
' [1 T  D8 x& I( R
        参赭镇气汤: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蓃肉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杭芍四钱、苏子(炒)二钱。治疗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4 T0 e: r% q, A& P# y% v
$ I% y# e) @+ \* A/ }. i, i, R" W
        薯蓣纳气汤:生山药一两、大熟地五钱、蓃肉五钱、柿霜饼四钱、生杭芍四钱、牛蒡子(炒)二钱、苏子(炒)二钱、炙甘草二钱、生龙骨五钱。治疗阴虚不纳气作喘逆。* U$ \9 j( f5 u$ M0 D7 H% R' N
2 ?- E/ `8 ~# U" C9 P: M# X
        这两个方子,都是治疗老年,肺虚的虚喘,是肾不纳气,不是单纯治疗肺。
; f& ?) ^$ h5 q3 l6 C+ Q9 e
) c' |% c' o" T8 C7 `
6 A. {, n; J2 @$ }) U% ?- H! b  t- K! R! u9 v# O, g
治疗肺的病,有肺失宣发,也有的是肺失肃降。! U" ~" k7 f7 [* T
) t4 q( t+ q# x: d+ R  f/ p+ ^7 U8 U! I

3 M9 s, s; k! o5 C( r
) X5 T+ }) G+ p& [一个是宣肺,一个是降气。# ?0 z) c" `: _0 X* h. A

5 s/ y. F$ q& Y8 F: U. K! L: ^- p' L0 L+ E" @" y
- d$ r2 V1 a, a
感谢王群才的讲座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7 21:37:26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12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中医的体质与情绪,包括现代心理学有关体质差异的研究、中医对体质的观点、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标准、情绪特点与意义等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b) \% t- Q& 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 《中医情绪心理学》中的体质与情绪的有关内容。5 M: [- p9 W0 V- H* k# Y
      中医历来对体质、情绪都很重视。《内经》说:6 G" h4 i1 o* G$ d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 b0 Y' |' |  g; x- [4 U9 }1 k, c$ n7 e9 H
: W1 k* o. b$ D# L3 D) O; c0 G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B) D( D6 {, X6 t- h+ H, g9 u

' G* x( K4 y  N- r2 K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r9 q( _% @# ~) @& G. q8 T% \, C7 {8 ]# N' Q$ ?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8 s) F* N- h2 V3 @- t+ n* U5 Y% [" ^$ ]& N8 w, O# ^( k& Z; }
. I$ x5 w$ k" @. M$ L. x/ R
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 i% o2 A- u+ B  Q( d8 Q% d, ]
/ ^& `, K& h5 o- k2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8 21:53:15 | 阅读全部
       本周一晚上(2020年12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中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的部分内容。% P: o% \. J1 Z4 X
7 i& g' B- O. @/ l- c( {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穿山龙、仙鹤草、威灵仙、延胡索、白芨、射干、女贞子的功用及主治,届时我们一起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lcqj6 z  @' e' d+ L' b; l5 U8 ~7 v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药物应用经验的有关内容。
+ |& t0 Q- H! m1 [1 U/ ]/ x3 T0 O% x2 S7 l
朱老说,穿山龙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苦、微寒。归肝、肺经。具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之功。擅治风湿痹痛、热痰咳嗽及疮痈等。朱老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配伍灵活,得心应手。因其为草药,剂量以30~60g为宜,未见不良反应。
' t. `9 ?/ o! s2 c5 o- _仙鹤草止血、治气血虚弱之眩晕、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治痢(结肠炎)以及强心作用已作介绍。此外,朱老还擅用仙鹤草治疗某些癌症和其他杂症。% q" k& C! K  d4 d; q' K
威灵仙治疗痛风、湿热黄疸、无精子症、骨刺、血丝虫病感染早期等朱老的经验。6 ?( Y% w5 c# E" W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气血瘀滞痛证”,如胃炎、急慢性扭挫伤、痛经、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徐长卿性味辛、温,归肝、肾经,有祛风通络、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脘腹胀、风湿关节疼痛、湿疹、顽癣、风疹瘙痒等疾病。朱老常用此两味配伍治疗顽固性失眠,屡获佳效。
0 W# U8 A6 V' _白芨性味苦、甘、涩、微寒,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主要用于肺胃出血等病症。为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疗效显著,实为内服外用的止血良药。朱老擅用除出血证外,对下列诸种疾患,别有经验体会。. y" R9 L8 M1 f! L( e- D7 S! N
射干,形为乌羽、乌扇,而为其别名。苦、寒,归肺经。《金匮要略》之咳嗽上气用射干麻黄,治疟母用鳖甲煎丸用乌扇。《千金》治喉痹用乌扇膏,治便毒用射干同生姜煎服,皆取其善降之性,降火解毒,祛痰利咽之功。朱老痹除喉痹外,如梅核气、支气管哮喘、乳糜尿等,亦多用射干。
2 g% h7 _- D1 q* q' d5 V: v9 q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甘、苦、凉,以补肾之阴见长。一般用于肝肾阴虚,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内热等症。朱老据其特性和长期临证实践,认为女贞子是一味长寿之果,天然绿色之品,对当今人们膳食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现代病,以及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风湿病,女贞子的功效应赋予新的内涵和扩大应用。
1 ~: v8 w. z. x' I$ L2 c1 S6 f6 V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_" l! |7 [9 _' s  \7 Z
$ y! e" P6 p- F& @4 n'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9 21:07:24 | 阅读全部
欢迎大家到燕赵中医书院《燕赵中医•名家讲堂》,今天(2020年12月29日)让我们继续聆听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2讲:《骨空论篇第六十》。
9 R2 O7 F1 G( _+ i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 B& @  y: z5 g+ h6 f2 V/ Y今日讲座内容0 w1 c! ^3 I+ h/ }5 \1 A2 G1 k
骨空论篇第六十 . F: d; o% E. G1 k' F1 }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0 `* Z9 Y0 M6 A+ g7 G4 k5 v2 d3 a% h' ~  p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8 Q5 f: f) p5 g5 n4 e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 W8 p9 e% h' ~; }8 R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应手。3 R8 f* i$ d  F( C
从风憎风,刺眉头。/ {7 m( Y8 Q* [  c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8 ^; a* q* U9 J3 }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r8 y8 K' d" m6 R% w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7 Q7 c% T: ^2 n3 N6 z/ h2 P2 k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 {& o8 q8 j8 l7 Q/ g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0 J% |1 t, g/ |0 ^- h! s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M* [) t/ F  b( f" W1 k, x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 A* b8 K) l; S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0 ?$ j- w$ \: l  X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 k7 j* W* _( z: x督脉为病,脊强反折。9 _3 c$ s; X8 |7 w8 l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G! ~% L- y  x+ `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  w( [9 ^" c# \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2 b( y( M! G5 e3 n, V* n( B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w+ n1 d) _) }1 J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M* g, K6 p# y4 |3 b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 u9 g8 H+ ]  Y4 l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q/ w; |% i6 e% ^( h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 N4 G5 M& S9 B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x' N( Y/ a3 M" s8 g) F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 a( Q0 B: u, q4 ^0 `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4 L& o$ l8 J: ^9 j7 J9 f1 C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a) O* y! F' j3 s- J& i3 S* t4 B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 R  J. f" y' O( ^7 K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q$ c+ _( e7 m
凡当灸二十九处。3 _& E# m3 F0 Z7 x" c" w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 Y; W3 E: K* [& }
( q! y% Q9 U# q& A# m) b+ ]-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2-29 21:32:2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2月2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掌握运气学说,发挥中医优势”、“传承创新,回归中医”、“抢救散落民间的中医‘珍珠’”和“继承弘扬,振兴岐黄”四篇文章。
4 T+ H' s- ~3 U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 D. k& K% ^% O& V5 i* F; j1 W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四篇论著。
  ~+ t3 Y9 _) b0 p2 }% b9 y2011年朱老祝贺五运六气培训班举办,说“掌握运气学说,发挥中医优势”;同年在接受上海方邦江教授、周爽博士、南京孙伟接受、纪伟教授四位高徒拜师的仪式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传承创新,回归中医”是一件大事,鼓励大家读经典,重师传,做好临床,担当历史使命;朱老极为重视民间中医经验整理和传承,他不仅创造了培育南通三支花的历史辉煌,为中医界树立了榜样,还鼓励大家一起“抢救散落民间的中医‘珍珠’”;在2009年朱老当选国医大师之后,南通各界举办座谈会,向他学习,他发表了“继承弘扬,振兴岐黄”的即兴感言。9 q3 ]1 \+ _; T  h9 V6 o; h8 ]( e7 b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N* Z6 u2 s* \0 K- X9 I5 ^! x(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