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1 22:11:2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10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有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薛雪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正如国医大师薛伯寿所说:“外感热病一般起病急暴,尤其疫病危害更烈,……抗生素泛用导致患者脾胃损伤,体质下降,反而易于感染发热,不少药物首先伤害脾胃,日久伤及肝肾,且由于泛用大量抗生素,过敏、耐药问题日益突出。……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关键在于研究继承发扬外感热病诊治,若无外感热病学术治疗经验,则很难提高内伤杂病的诊疗水平,更难提高疑难病证的疗效”。《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六辑、薛伯寿》可见,重新审视温疫学说,挖掘和整理其中的精华,为当今温疫类烈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治疗、预防方法及方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积极作用,意义重大。http://www.ynjkcy.com/wbx2 B) n- ~+ O5 y; I9 M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温病学》关于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薛雪的学术成就。
( t& w+ l2 M0 n, L0 J( A& Z  B! P2 [- y9 a, b& `5 ?8 l) r" F
薛雪(1681~1770)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因母多病而究心医学,博览群书,精于医术,比叶天士小十余岁,而与叶天士齐名,二人常常互相抨击,叶天士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踏雪斋”,薛生白就将自己的居室起名为“扫叶山庄”。薛氏长于辨治温热病,但他与华佗一样不屑以医名世(见袁枚《与薛寿鱼书》),故少著书。一般认为《湿热条辨》一书为薛氏之作,也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尚难确定。该书对湿热之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丰富并充实了温热学的内容。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这种“自为经传”的写作法,被吴鞠通《温病条辨》所继承。薛生白《湿热条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邪气多在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清代医家章虚谷曾为之作注,王孟英将其辑入《温热经纬》卷四之中,并取名为《湿热病篇》。
+ M3 |* e) b3 V9 \+ V6 Z, [2 }) S9 d1 Q4 Z" m" \
感谢曹传龙的讲座与分享!* V* O8 U8 F! P& Z' h6 Y

9 j" M" E! s!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3 21:51:5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10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春温门》。
8 k) ^' G; S7 d! s5 k! W5 w! \* Q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D+ S  z+ p5 ~4 b  T+ ~* `. a; w! V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是伤风而阳明之火来刑肺金,非伤寒传经入于阳明也。. H  N; ]1 l. ]. @# O' ]
1 n9 Q# P0 d9 T& B; b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是少阳之春温也。, g1 W3 u% a+ ?' s, Y' W
: b( a% J% h- t/ c% @! o  s1 d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人以为太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阴之春温乎。
( Z) ^5 x3 D4 y8 H" S( k4 R. z, p+ [+ a4 o; ^' L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是春温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阳之伤寒也。
3 Z! U, u; V( I% W
% q2 E* f# D. y/ P' W5 Y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此春温伤风,而非太阳症也。8 s! M; i: B1 F& |. e2 Y& G

, h0 _8 k9 K1 d- C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B1 e  w9 }9 P1 _4 c' s" Q
* q' y' B1 J+ H- A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春温门》,讨论了5个病例。. P5 R, t% R5 L6 ?" ^9 I- \

, L# o1 g$ j8 ~  h      
0 B  H% [. C1 i. H) M
' E' f) a8 o! O( H$ Y( L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是伤风而阳明之火来刑肺金,非伤寒传经入于阳明也。- d: P/ x4 l2 p: g: F

! B% T9 H, }! O% Z4 y4 V+ R) a/ c     陈士铎说,方用平邪汤∶
+ a/ J  j0 N9 c3 v2 Y! Q4 U: R% Q! i/ }1 S/ N* H+ l
黄连(三分) 甘草(一钱) 苏梗(一钱) 紫菀(一钱) 葛根(一钱) 石膏(三钱)麦冬(五钱) 贝母(三钱) 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身凉矣,不必四剂也。# n. ~+ C+ T; p/ g+ E
0 R; L  @6 c5 g" J# e
此方泻心火者十之三,泻胃火者十之六。盖心火之旺克肺者轻,胃火之旺刑金者重。轻泻药心中之火,则心不助胃以刑金;重泻胃中之火,则胃不刑金以伤肺,肺气既回,肺邪又安留哉。
  g/ Y# @  z5 ]# o  q2 K% `
2 E5 W) N  k0 L6 `/ Z! M( R% {此症用清胃散亦效。/ S: o8 m, S) {
/ o4 m6 h0 z* Y# ^) V9 @
石膏 半夏(各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分) 麦冬(三钱) 陈皮 葛根(各一钱)水煎服。一剂愈。4 w+ A6 d8 b! w5 h2 }6 U

" y$ X- j6 W* [2 X) @% |3 v4 |. E
. j( V  @6 i2 x$ w- V. s# j! Z2 C9 Y; B8 m. q. G2 h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是少阳之春温也。
3 L5 U( Q7 h: A+ E: b% y, H8 i6 Y5 W. b4 m$ w: b
     陈士铎说,方用加减小柴胡汤∶1 B1 I: m- _) t1 p0 z

: N( a6 F5 F0 ~2 i+ I7 o- F, _柴胡(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寒热解,再剂诸症愈。. s; N" U4 Z1 v' \# R
5 o( P* o7 Q% J( z( x  y
此方较原方更神。以用茯苓之多,使邪从膀胱而出,更胜于和解也,佐柴胡以散邪,乃建奇功耳。
7 Z9 ]  W3 N' {3 G$ W- y0 U. H: o1 m5 R" ]: k/ j: _
此症用安胆汤亦效。  |+ _' [/ K0 v' R6 Z" u

! s, ~, X/ s8 t( c柴胡 天花粉 炒栀子(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 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二剂愈。6 Y% G' H- u; Z; z& Y- X& r  o
+ |/ r$ f+ \$ b9 a/ u  A9 \
; }0 p1 }- D! ?% O  ^

! r' T# |4 H: w: {5 L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人以为太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阴之春温乎。
3 E  d8 [6 B8 V" b9 M( Q: S6 _5 u$ i! u
      陈士铎说,方用奠土汤∶
9 H) f5 h$ G! |% Q
, E" M, Y# M9 Q; h0 c( q; F" H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人参 柴胡 半夏 甘草 葛根(各一钱) 神曲(五分) 水煎服。
, j# C( q$ n0 N7 H8 [, k
6 S, Q5 M, d% b2 \+ z6 b) h9 L: e一剂而风散,二剂而身凉。三剂而病全愈矣。4 x6 C/ A' d, Y

3 c0 o6 Q1 S8 ^) @方中祛邪于补脾之内,脾健而风自息也。
9 d9 ]) X1 i- P' o2 l3 S/ M6 ^% O3 d* v. Q$ s: n! P$ x! ^
此症亦可用护脾饮∶: ~  j3 W8 Q0 w- B& @8 D- g- e
' G; T* Y, X% I$ y+ B  T% [
白术(三钱) 人参(二钱) 肉桂(三分) 陈皮(三分) 半夏(一钱) 苏叶(五分) 水煎服。一剂愈。4 H# H- _  s# H/ o# n

/ }) {% e0 Q: U8 i  S. W
( U! o: _3 l  G4 i5 C7 s% Z* ]. @6 I" z& U3 o: g( P0 s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是春温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阳之伤寒也。
; y% C/ t; F" ^) @
( c2 M1 D7 s* z  Z# X- ]    陈士铎说,方用五苓散∶! g; _2 O2 @- h* e& _

, P) N7 ^( j5 B0 Y8 c( ~. P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猪苓(三钱)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小便利,二剂而口渴、汗出尽止矣。) f0 d& A# u' X

8 i. X" k$ c( w, t3 X; @盖五苓散专利其膀胱之水。膀胱为太阳之经,伤风已经出汗,宜太阳之邪尽出矣,乃口渴思水,明是邪热不肯从皮毛外出,而欲趋膀胱下出矣。五苓散利其膀胱,则水流而火亦流,火随水去,胃火已消,而胃自生液,自然上润于肺,肺得胃液之养,则皮毛自闭,邪何从而再入哉。
/ E: A1 p+ C7 \
) g# P# \& y. ?9 l8 c! a此症知柏茯苓汤亦可用。& K! X1 w" I9 D3 y

2 U( Y) J" [: A$ X知母 黄柏(各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渴解,二剂愈。* t* l! v) J% m$ C5 t' W6 a8 f- z0 E
( ^6 \; o# v4 M

- Z& H  k0 \2 m0 e+ e; {
4 T1 C2 K# e' y3 W0 w" _' y+ ?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此春温伤风,而非太阳症也。
. g1 r- j' I0 c8 ^2 s9 r" P' G' ?& V: u* a0 W5 I) j" N+ ]. x) _1 E9 P
      陈士铎说,方用益金散风汤∶% Y4 I' b# X6 y" ?; [
1 g  K2 [: l8 d, f+ _
人参(五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粒) 麦冬(三钱) 紫苏(一钱) 蔓荆子(一钱)天花粉(一钱) 桔梗(三钱) 水煎服。一剂头痛除,再剂身热解,三剂盗汗亦止。+ ^2 Y7 y/ `$ O4 y8 ~4 o
" {5 F6 y  u. V
此方散重于补,何以名为益金汤?不知肺经为邪所伤,其气甚衰,若用大补重药必且难受,不若于散表之中略为补益,则邪既外出而正又内养,两得其益,是过于散正善于益也。
6 y( x" W* l- Z' K) Y# q
/ x' y. ?3 A7 @此症用通脑散亦神。% O0 A) O  ?" D) o/ w

3 |% l2 E2 y5 O. ]/ a; B/ V9 Z川芎 当归 茯苓(各三钱) 桔梗(二钱) 蔓荆子 白芷(各五分) 人参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二剂愈。8 \0 X. S* I, {. n

# Z; H$ x/ B9 H& E4 M3 M
$ z* M+ m( Z, P- y1 A% @& e0 V
- M! i7 I* ?3 ?" m* r4 t2 y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3 21:54:4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0月1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 e+ X6 p) A2 t& w$ S6 f5 f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 M! Y1 c2 Z. i$ ^# 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老关于“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的有关内容。7 G9 ^, v7 U% i/ a( R3 e! G
            朱良春先生这篇文章很重要,阐述了六经病的本质、治法方药,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他的老师章次公,章次公的老师章太炎先生,都很推崇《伤寒论》,丁甘仁、曹颖甫先生也很重视这部著作。朱良春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在临床上的运用更是超过了《经方实验录》,用经方治疗了更多的病证。
2 y7 N. p, L  Y! L5 o1 U       朱老说:桂枝汤证的特点是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之表证,是仲景的一个新总结,要说理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论;桂枝汤能通阴和阳,调和营卫,发中有敛,以补为通。临床上根据这个特点,我用桂枝汤治杂病的汗出异常,包括多汗、自汗,或无汗,或某处多汗,某处汗闭,以及冻疮、低热、荨麻疹、冬季皮炎、皮肤瘙痒症、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等等,只要符合营卫不和的诊断,无里热,苔薄白者,均有良效。此外,随证加减应用,更为广泛;如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治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现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遗尿等,可益真阴、敛浮阳、调开合。小儿支气管炎后期,体虚邪恋,营虚卫弱,症见发热、咳嗽、多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嫩、苔薄白,而出现心阳不振之变证者,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补虚扶阳,调和营卫,亦变法也。桂枝加葛根汤,除用于表寒虚证兼有项背强痛,转侧不利者外,如重用白芍、葛根,并加赭石、龙骨、牡蛎,对伴有头项强痛的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并能治疗落枕。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乃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络所致,可用本方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之量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意,对腿有缩短感之患者效佳。手术后肠粘连引起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气上冲者,中医责之气机不畅,予桂枝汤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通畅,则痛胀自解,其剧者可加九香虫、蜣螂虫,当可速解。心律不齐伴有胸满者,用桂枝汤去芍药治之,因其为阳气虚弱不能为血帅,而治节无权,遂成心律不齐,出现脉结代,伴见胸闷之候,有温阳通脉之功,因胸闷为阴盛,故去芍药。胃脘寒痛用桂枝汤加高良姜、香附、苏叶能和营温中,行气止痛。本方加当归身、苁蓉、杏仁、白蜜治老年习惯性便秘,能和胃养血,润肠通便。本方加黄芪、饴糖,即黄芪建中汤,对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华、神倦肢软、舌淡脉弱之脾胃虚寒型之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有补气建中、缓急止痛之功。本方加鹿角片善通督脉而治肾虚腰痛。本方加土茯苓、豨签草、地鳖虫、炙蜂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关节变形者,能温经通络,泄化瘀毒,而消肿定痛。本方去芍药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治寒咳气逆,能温肺定咳。本方加佛手、砂仁善治体虚妇女妊娠呕吐,有和营调气、安胃降逆之功。本方加附片、瓜蒌、薤白治阳虚型冠心病胸痛,能温阳宣痹,通络止痛。本方去芍加黄芪、地龙、归尾、红花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有化瘀通络,振颓起废之功。本方加归身、天麻,重用大枣治贫血眩晕,有养血和营,补气定眩之效。总之,是以营卫不和(桂枝法)、中阳不运(建中法)为主要目标。: {3 [1 ^0 h$ C2 T% M
麻黄汤的特点是无汗表实、表寒。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发汗定喘之重剂。凡肺炎初起、上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者均可使用。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用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肺炎、支气管感染、百日咳、急性喉炎等肺系疾病的有效良方。对外有风寒里有水饮之哮喘实证,小青龙汤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初起,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茅根、益母草有效,方中生姜可改为生姜皮,梓白皮改为桑皮。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风湿在表,一身重痛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以及荨麻疹之遇寒即发者,得微汗即愈。同时寒湿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经气不舒,阳气不能外达而上背冷者,服此可以散寒湿,舒经气,阳气外达,则背冷自除。本方去桂枝,加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用于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有散寒、除湿、利气、和络之功。对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之急性风湿病,应加秦艽、忍冬藤、连翘、石膏、知母以泄邪热。本方加黄芩、鱼腥草、桃仁等治疗乳幼儿病毒性肺炎,有宣泄清解、定喘止咳之功。
; g% u& ]% C$ L9 W以上均属太阳经证。治太阳腑证的五苓散,可用于肾炎、尿潴留、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美尼尔氏病、鞘膜积液,能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至于阴虚水热互结于膀胱者,则用猪苓汤。3 U! c' o, l1 b- }+ @8 g8 r' g1 {
阳明病也分经、腑二证。在经者为无形热邪弥漫上、中二焦,当清,用白虎或人参白虎,这在急性热性病中应用的机会很多,热甚必然耗津伤气,所以仲景用白虎加参的处方,比单用白虎者为多。清代顾松园不用参,用麦冬、竹叶。历代善用石膏者,明代有缪仲淳,清代有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吴鞠通以及近代的张锡纯。他们之用石膏,虽各有体会,但无不以仲景为宗。白虎汤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感染急性热病之极期阶段,如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6 `7 V! N( b7 M$ D1 D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v; l+ i# z! x# U
: z" o4 k# ^" E$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4 22:16:5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10月1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十一讲,题目是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 p0 m2 Z) @' t' z5 p: b

/ V) P7 W$ l1 g邓铁涛先生在国外讲学的一些故事,也是很感人的。
: {7 g/ R9 l( L
7 m' A. ?9 k. D6 U+ A  w  W4 l邓铁涛先生有一位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求学时的同窗,叫饶师泉。在邓铁涛先生毕业之前的1936年,饶师泉转学并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8年出国去了马来西亚。经过数十年的奋斗,饶师泉成了东南亚中医业界的带头人。经过他牵头组织了由东南亚五国中医业界参加的“亚细安中医药学术交流会”。他组织历届的会议,都来信请邓铁涛先生出席。8 Y9 G6 i. G3 n

( }7 I: y! Q* e; q* U# K这种老友重逢的场合,是很愉快的。当然,邓铁涛先生因为公务繁忙,不能“每请必到”。但是每次两位老同学在亚细安学术会议上相聚,除了交流学术心得外,谈论得最多的是办中医教育。因为饶师泉于195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创办了一间马华医学院。办学规模与设备自然与广州中医学院不能相比,因为他是靠民间私人奋斗,广州中医学院是国家全力支持。但毕竟几十年来马华医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使得已有200年中医历史的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中医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
; @9 Z4 l1 l+ h5 a% x6 K- Z' ?  N+ {0 R, ~# T0 b# j0 s
中医学术在东南亚能够扎根、发展,需要一批有事业心的人去开垦,去创业。
0 {& S. h, t% z' h: S
1 E/ o% P% i5 s1 u# m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的办学质量,上个世纪80年代初,饶师泉倡议由马华医学院与广州中医学院联手办本科班。邓铁涛先生认为,与国外联合办学乃属首创,是改革开放的新鲜事物。所以,邓铁涛先生就与广州中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多次磋商,如何把这件事情落实好。这里有许多问题和现实的困难,焦点是办学经费自筹,困难的是经济效益问题。! x4 z& {$ D* ]# V, f+ `
8 v4 H$ g2 {: u; x8 _/ f
经济基础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外的中医学院无论规模大小,都不是政府出资,假如没有经济保障,要想在国外办学是难于想象的。8 M; P3 o4 d. h, }2 o9 t9 ]  v  y; n
  F: m) y8 @* T& D" H* l
邓铁涛先生反复向学校有关领导们说明:马来西亚是第三世界,他们办学不仅赚不了钱,往往还要赔本。但这是一件关乎炎黄文化在国外传播的极有意义的事,我们只要力争收支平衡就可以为之。这样,经过邓铁涛先生的多次解释,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大力支持这件事情,跨国的本科班办起来了。广州中医学院按教学大纲要求,派教师去马来西亚马华中医学院上课,学生来广州中医学院进行研究与临床学习。
( V' W, b, I5 z. K
2 t& J2 y+ X7 h& c1 ~邓铁涛先生有一个特点,只要看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办成。在联合办学期间,饶师泉又建议中马两个学院合办一个高级中医内科研习班,招收毕业于马华医学院并已临床多年的中医生,以提高中医的整体水平。这也属于创举,是在国外办一个再教育式的进修学校。邓铁涛先生想,这是一个再提高的过程,就好像培养学术骨干,应该大力支持。所以,邓铁涛先生不仅促成此事,而且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建议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为本”,灵活地把授课时间分成若干段,不影响学员的工作。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分散了,增加了办学的困难,邓铁涛先生就提出来自己亲自试试看。邓老当时已近78岁,在这种的高龄时期,还要出国办学吃这样的苦,很多人不理解。邓铁涛先生决心已定,就于1994年4月,带着次子邓中光副主任医师,亲自飞去马来西亚授课。- A  S/ N  ?1 J, e. v. m
! B) l9 T$ u* @* `7 _- G
很多工作在外地的马来西亚学员,听说邓铁涛先生亲自来授课,就坐飞机来上课,由于他们白天需要看病,所以经常是晚上上课。邓铁涛先生在马来西亚住的条件也很差,连空调也没有,只是电风扇;炒菜没有锅,只有两个电饭锅。7 A7 x& I' y8 a, w" @

) O; E( O& A4 x- S% n+ h6 N8 w; e# O6 z尽管生活条件是艰苦一些,授课的效果还不错。他们不仅课堂宣讲,而且还到“思华诊所”临床带教学实习。那家诊所是个慈善机构,病人只需交纳1元诊金。因为邓铁涛先生来了,是中国的“正宗专家”,所以每人诊金增高到10元,每天限10个名额。提高门槛,并没有阻止人们求医的热情,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来求治者络绎不绝,而且都是较复杂的久治不愈的病症。邓铁涛父子二人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之中,向学生讲授重症肌无力、心血管疾病、溃疡病等的诊治经验。当地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学员们听得很投入,领悟得也很快,由于他们大都开着诊所,学到手之后,马上就能应用于临床。求诊的病人感到有疗效,常常带了家人朋友来求诊。
9 h3 P( i9 B1 T5 }2 ]8 C3 o2 D" _1 q% W. W: ^' g
邓铁涛先生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并且是把别人“秘不示人,密不传人”的宝贵经验,公开传授出去,为的是造福于世界各地的广大病患。  a  h4 F: {( ]  ^7 n  I
4 D# b% j$ L# {
邓铁涛先生与香港中医药界的联系,也是从很早就来往密切的。邓铁涛先生十分关注香港中医学的发展。1979年6月,应香港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邀请,广州中医学院与广州医学院联合组团赴港,邓铁涛先生是其中成员之一。在香港访问的同时,我们还赴澳门访问。并在港澳交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的经验。以后,香港浸会大学办了中医药学院,邓铁涛先生十分关心这个中医教育阵地。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 n( _' e8 r) D# \. p2 M: K' T
2 _# s9 J- Q9 \; l+ L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传》关于邓老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的内容。( Q' S# m* b( K1 H2 M# _* F
4 ^. x* N7 P  Z* ?0 N" m& s+ M
邓铁涛先生学术成就大,影响深远,他在国外讲学有很感人的事迹,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开放还不够,中医药走出去更困难。8 l. ?5 s3 P: G' j# C8 S: a+ M
4 w1 Z+ q; i3 Q. y
邓铁涛先生对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中医药界,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的。邓铁涛先生在这些地方讲中医学、培育英才,其热忱和在中国一样。1 ?7 Z5 U, W" \% Y

" p' M  P0 _8 _1 m邓铁涛先生曾经几次应邀访问日本。他们现在把自中国传入的传统医学称为“汉方医学”,主要信仰张仲景的学术主张。盛唐以来,日本数十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也包括学习中医。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时候,也带去了不少医药著作。此后,通过东渡日本的中国医生的传播,中日医学交流非常密切,汉方医学占据了日本医学的主流地位。直至明治维新,日本议会禁止汉方医学,西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废止汉医100年之后,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日本借鉴中国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又将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的工作,重新重视起来。他们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的财政投入,据说日本有50多个中医研究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他们多次邀请国内的中医药学者,前去交流经验。邓铁涛先生三次应邀到日本讲学。说起来,日本人是很精明的,他们把中国国内的著名中医学家请过去,就带动了自己的学术发展,使他们的研究尽管起步晚一些,规模尽管比不上中国,但是在很多领域里却能领先,以便占领世界的中医药市场。. L) R& q% t0 g  ]1 V

) u* M6 x9 Y9 f" Z2 p邓铁涛先生与日本的学术交流,可以追溯到更早,他的有关学术著作,在日本传播得也比较早。日本著名医学家伊藤良博士与另外一位名医森雄才博士一起到香港搜集现代中医书籍,就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医诊断学》译成日文,1976年由日本燎原出版社出版。伊藤良曾先后多次访华,每到广州中医大学,都前来与邓铁涛先生会晤。他们对邓老很敬仰,真可谓心仪已久了。  q" w# j, `5 P- f
" B8 i2 U; Z( [+ o, ^5 m) z
1981年11月,日本中医学会联名邀请广州中医学院代表团赴日参加第十四次汉方交流会,邓铁涛先生和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刘汝琛等一同前往。他们受到了日本中医学院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在欢迎会之后,邓铁涛先生出席了“第十四次汉方交流会神户大会”,还应邀在大阪作了学术报告。当然在1981年的时候,中日中医药界的交流还比较少。
; q/ [. [3 \5 l3 d
6 g" s7 L5 v/ H邓铁涛先生于1986年9月12至23日,第二次到日本去。出席“第四次中日——中医学研究会”。这是由东方医学研究会主办的,邓铁涛先生与湖北女中医张晓星教授等一同前往,他们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国际交流中心专家,主要是前去讲学。在到了日本之后,连续多日,日方把一些典型病人请到会场,由邓铁涛先生和张晓星诊脉、舌诊、讲解,日本汉方医学界人士在旁听讲,然后围桌讨论,即席提问,请邓铁涛先生和张晓星即席作答。如此深入的切磋交流,令邓铁涛先生感到日本朋友穷究中医之道的认真精神很可贵。- E- }; V$ s3 D- W

6 T7 p' b6 ^# F4 r' T' d5 x日本人研究中医,有深厚的传统,不仅他们古代出版的《医心方》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代出版的研究张仲景的著作,也很有水平。他们编辑出版的《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医籍考》的大型学术著作,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国内的不少空白。: B* K7 ~+ O2 f" E  P' f' J: V8 S+ N
7 u  ^  C9 M. N
1998年4月8~15日,邓铁涛先生第三次到日本去进行学术交流,这一次是由已担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的大儿子邓中炎教授陪同前去的。他们是应日本大阪医疗技术学院专门学校之邀,前往参加该校开幕典礼的。这所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互相有学术往来。$ j/ S# D: f& o" f3 H  Y$ F

% u) _* \" \' M% C' F/ O& j1992年,邓铁涛先生应美国三藩市中医学会的邀请,前去学术交流。19岁就去了美国的许家杰教授,读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之后,很想结识邓铁涛先生,以便让邓铁涛先生到他们的医学院去讲学。许教授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完成了其内科和临床药学的硕士生的学习,现任系美国加州大学大卫·基芬医学院教授。邓铁涛先生于是就到了许家杰教授开设的诊室,开展会诊交流。许家杰先生当时的条件比较差,他很抱歉地安排邓铁涛先生住在汽车旅馆里。邓铁涛先生说,没关系,只要是为了传播中医,条件差一些没有关系。& r$ V6 U+ D4 c. e# r. z7 s& [
% I( F* E. }9 U" A) w

& U  h) S3 I  i4 Y- A
/ f8 d7 g; S( u6 x0 V2 J+ Q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6 21:33:1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10月1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璐一一易水学派才学兼备的医学家》。8 @/ N% q2 W+ L) q* O
0 O0 r* d# |+ S3 {. D6 z+ @

% [! j# J5 z6 Z% Q4 w
7 \9 _7 M4 ~! d- U今天我们学习清代医家张璐,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B" {3 |" m! E- l5 C, B% R

- m0 R6 D9 q/ n) O" X& J6 X, I  L2 \+ ?+ e" ~' G8 ?% P

% H2 d9 E3 l$ a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V% x$ D) g- s1 g( h; ]

9 {  Z7 ~9 b( n7 k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清代医家张璐的学术成。
5 p+ S8 E' z; Z, A. G
" |8 c: M  C9 Y2 i8 A9 M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氏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汇集古今方论,附以医案,编成《医归》16卷,后改名为《张氏医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
; S8 A1 R8 H1 P9 s! p
: a' H7 l" F& p9 _% m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这一看法,颇为正确。盖伤寒之病虽为邪气主病,但邪气存在必然徒伤正气,导致正气虚衰,因而伤寒一病,亦可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杂病扶正之法。反之杂病亦有因邪而至者,亦可依据伤寒攻邪之法加以治疗。其研究伤寒的重要观点,强调“阴阳传中”为其纲要,即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传经属热,直中属寒。若将阴阳传经与直中分辨清楚,再分析属六经中何经,属何脏腑以及分析表里寒热,进行辨证,则能纲举目张。对于《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张氏认为在太阳初病之时,可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三证。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青龙汤。# O. ?4 p: o( T4 P% I
( X+ g) a4 p% y2 w3 ]/ U
至于邪在于腑,有在阳明胃腑者,有在少阳之腑者。邪热入胃,万物所归,可用攻下之法。若邪未结实而早下,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变证,因此伤寒家有下不厌迟、汗不厌早之说。又有发汗不开,不可攻里之戒。邪在少阳之府,又有在胆与在血府之不同,虽治法有所区别,但治少阳全在于重视胃气。总之,邪在三阳,有在经在腑的区别。邪传三阴,则从太阴而少阴而厥阴,但伤寒传经之证,皆是热邪。若无邪热之蒸腾,则万无传经之理。三阴经中有阴邪,由于阴主静,故不能传经。因此三阴寒证,均与少阴有关。厥阴之寒是由少阴虚寒而至,因此也用干姜、附子等合少阴以温之,所谓肝肾同一治。而太阴之病,亦可用四逆汤之类,也说明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因此也要兼温少阴。张璐认为三阴寒证,当以少阴为中心,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c& X3 J1 s( M  m- o3 c/ k
& f- L7 C& L$ m7 K; m' V张璐临床经验丰富,其论血证自成系统,颇有见的。他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都由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气为血之引导,血为气所依归。故而,研究讨论血证,不能离开人身之阳气,而应时刻重视气血的关系。其次,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张氏强调气逆火旺与阳微火衰两方面。其认为出血之机理,多由于人体禀赋有所偏盛,再加上劳役过度,损伤人之阴精阳气,致使血从偏伤偏衰部位而出,形成血证。或由于脏气之逆,或由於腑气之乖,致使脏腑气机失调。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逆,血随气逆,亦可致病。或阴虚则火旺,火旺则动血,血随火性炎上而上溢,而致出血。或由于阳微而火衰,火衰则阳气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液下脱而致出血。总之,出血之病机,张氏从虚实两方面来阐发,注重气与火两方面,或为气虚,或为气逆,或为实火,或为虚火,纲领扼要,抓住要点。
9 b- d& x  L- V1 r# [9 \4 D
3 P2 e& {9 `9 b! Q, H$ E, |; `) J% L/ R9 {
* @0 w$ B* @& l* e- F3 h
感谢李源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6 21:35:17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20年10月1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十讲,题目是: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合创奇迹。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是什么原因让医术高明的张仲景大为慨叹呢?应当是扁鹊高超的医术和他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而感动了其身后700多年的医圣张仲景。扁鹊救治虢太子的事迹,现存的记载最早的版本见于韩婴的《韩诗外传》。韩婴,涿郡鄚州人(今沧州任丘人),大学者,与扁鹊是同乡,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韩婴在汉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韩婴的孙子韩商,与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同朝为官。《汉书_儒林传》说,韩婴“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韩婴是最早为《诗经》做传注的人,成就高,影响大,其研究著作自成“韩诗学派”。《韩诗外传》中记载:扁鹊过虢侯,世子暴病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治之”……中庶子曰:“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岂足以骗童子哉?”扁鹊曰:“不然。事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夫世子病,所谓尸厥者,以为不然,试入诊,世子股阴当温,耳焦焦如有啼者声,若此者,皆可活也。”中庶子遂入诊世子,以病报,虢侯闻之,足跣而起,至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治之……先生弗治,则先犬马填壑矣”。言未卒,而涕泣沾襟。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先轩之灶,八拭之阳,子同捣药,子明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天下闻之,皆以扁鹊能起死人也。扁鹊曰:“吾不能起死人,只使夫当生者起。”死者犹可药,而况生者乎!, ]1 j% z/ S5 p( h: B

0 L, y: o) b( o4 y  S5 h! e
  b) v( Y& j8 C+ s- Y8 {! J2 z5 k; ^* T  s+ ^
5 D  J  m+ r8 M8 e, ^4 a; o: D
0 C, A  A4 s( i( x; m6 `
& R$ e& {+ u4 I- ]; T+ \: t9 [

" b: }8 q: m' ]$ @) K     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话说扁鹊师徒一行六人来到虢国宫门之前,本来想着立即进宫,去为太子治疗疾病,没有想到遭受到别人的冷落、盘问与刁难,一颗热心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扁鹊面对如此的刁难,不免仰天长叹道:“你太不了解我了!虽然有人捂着眼睛投东西,也有可能会靠运气撞上,但我不是这样。我行医四方,靠的是足够的医疗技术和理论。我见过、也治疗过很多这样的病人。你们太子的病叫做尸厥,如果你们不信,你可以到里面看一看太子,摸一摸太子的大腿,应当是温暖的;仔细听一听太子的鼻息,他应当还有微弱的气息。如果是这样,太子就有生还的可能!”扁鹊的话,义正辞严,闪烁着医学道理的光辉。中庶子听完以后,舌头一吐,着实吃了一惊,他匆匆忙忙地进了宫,一摸太子的大腿,果然还很温暖,仔细一听,虢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声音,就像婴儿那样抽泣,不细致观察根本看不出来。这完全验证了扁鹊的判断,因此他赶紧慌慌忙忙地禀报虢君。虢君听了中庶子的报告,知道太子还有获救的希望,为了不错失这个机会,他连鞋子也顾不上穿,慌忙跑到宫门,亲自去迎接来自远方的扁鹊师徒。虢国的国君,爱子之情令人感动。这种对扁鹊的期望与托付,也增加了扁鹊师徒的责任意识,一场救死扶伤的抢救场面即将展开了。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 q* N" @3 k. F8 w
* V5 D3 d' ~; _* d3 E  c- Y+ R7 A9 M祝贺孟村回族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关于扁鹊师徒抢救虢太子尸厥的历史意义。5 q# |4 ^3 o2 H: w; ~1 o0 w
9 y$ D, R) e. o3 g( s) v1 P. b- e
       《素问》提倡圣人“杂合以治”,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治疗相同的疾病,也可以在同一个疾病之中,同时或先后选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为治愈疾病,而不是为了统计学有意义。
5 p0 D8 C; Q7 t1 j* Q% X( g- H/ {
$ P- k& k" W9 L" l' \0 A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是不管病人具体个人情况,不论你处于那个阶段,都这样治疗,这看上去似乎很“科学”,但是,这绝对不是最合适的方法。
, s1 @6 R) c& {  h* T
/ `) W) |* Y* V, q. V很多情况下,医生治病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用方药,或者选用不同方法。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疾病,也没有“唯一的治疗方法”。这是中医的大智慧,很多人看不懂,就说中医不规范,即使成功了也是“不科学”。
( D2 ?) L8 c  w: m; s$ B% m, {$ W6 u; ]4 b% _
扁鹊治疗虢太子,先后几个人一起参与,使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后取得了让世界“天下人”信服,让张仲景惊叹的好效果。& e( @3 A/ l% O. J/ ^2 {

& m! e& |( G5 {$ v+ p3 D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7 22:06:17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v! _% p- V& K4 Y2 o: C' Y; n
# g% Z+ T1 c4 W0 Q
        第二十八节:葫芦与橘井都是神话传说。8 z% E' D6 g5 I9 ]$ R
; H- z* `+ }, `9 Q) n9 [
        《后汉书・方技列传》与《史记》《汉书》不同,不仅把医学家当做真实的历史人物来描写,还记载了一个奇异的传说,开创了把医学家当做传奇故事欣赏的先例。从此 有了“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一些赞美医生的美好传说。2 d! X" Q9 B+ H1 ^
! @# ^$ P" d0 W+ Y) w9 ~9 d* v7 K
        历史重真实,而文化求演绎,透过这些典故,它们都为中医药的悠久与神奇,增添了某些令人信仰的力量,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V9 I# Y6 ^4 O; L
4 \" E5 @& V8 p# _: C& X. b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9 v. @9 X9 ~" D2 y" h5 S5 j  A) m
' x# c4 |. v# X" V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葫芦与橘井的神话传说。
8 }/ `9 P- j. M: g9 [3 {" m% l. V( J7 {# V. c3 j' l' K
        《后汉书・方技列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他在酒楼喝酒解闷,突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子,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M; R0 F3 u! X6 N0 s+ e( h
; h% w/ E- w4 [, O& W! _/ u
费长房看见之后,大吃一惊,断定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他就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这个葫芦里还真是别有洞天,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象一处世外桃源。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学习多日,学到了他传授的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他消息皆无。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7 Q' \9 z* `# Y1 g9 M: @7 o
* k7 x+ i& Q0 l$ f; i# N
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0 |- U* K0 T0 S4 e4 Z/ J, N9 d
3 l  s$ F% D- q7 a! T2 P晋代葛洪《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今福州)人。说董奉就像一个“长生久视”的仙人,活了很多年也不见老,为人治病也多是“起死回生”,但很多情节未必可信。传中还说,董奉在山里居住,不种田,每天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患者,治愈之后,使患者栽杏树五棵,病轻的种一棵。如此数年,总共种下了十万余株杏树,成了十分茂密的一片杏林。后人把中医称为“杏林”,就是从董奉这个故事开始的。葛洪喜欢渲染故事,记载之中有许多传奇之笔,使人不能全信。
7 P9 l% I- e4 \2 l
; \- d9 R" Q' p! F* L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的《医术名流列传》之中,记载了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有一位传说之中的医生苏耽,说他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这则“橘井泉香”的故事,出于《列仙传》之《苏耽传》,流传甚广。至今当地还有苏仙观、飞升石、鹿洞等纪念物的遗迹[1]。
/ b" c( x2 e' M( p* p+ Y# Q* \
3 w+ `. g$ [' G9 z“悬壶济世” 与“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一起,成了人们熟知的赞美医生的美好传说,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味,寄托着人们对于医药事业的美好梦想与渴求,寓意深刻而悠久。
6 `( q4 n  S, B+ B- }+ a6 k; Q1 A; _( i$ X1 k# o- K
历史重真实,而文化求演绎,透过这些典故,它们都为中医药的悠久与神奇,增添了某些令人信仰的力量,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 \$ ^3 m$ D, o, x  V- M; {- v- y3 y
纯粹虚构的故事,属于文化演绎,但是往往要依托于一定的历史真实。透过这些文化传说,也能折射一定的历史。要学习前人的学术经验,都必须下一番工夫,拨开文化演绎的鲜花与绿叶,看到历史真实的根基所在。
7 Q' x: }! E2 @2 _9 y
( J2 y/ `0 E0 j+ [. O% C% f一方面,离开了这个历史真实的根基,文化演绎的花朵就将枯萎;另一方面,没有文化演绎的鲜花绿叶,历史真实的根基既不好看,也难以具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a9 r* ^6 ^, Z% C% {2 T% k: C. _, M% S: }/ C7 |
在历史真实与文化演绎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既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大众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希望。 * r- v! f! P, C/ P6 P' t3 |9 ?* ^

. F# i/ {& }+ U8 P& x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18 21:58:07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10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情志与认知,包括心神感知论及情志与认知的关系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1 p. H3 D! d7 Z$ Q* ~- k6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关于情志与认知,以及心神感知论及情志与认知的关系等内容。
- f: w$ t8 v+ {        中西医关于精神思维的学术内涵,有很大区别,这是两个医学的基本原理不同所造成的。
. k; b: P  o/ Q, {1 M# x+ p         西医“以有为本”,一切功能都必须附隶于一定的结构,而精神思维的结构很难找到,一个大脑皮层,亿万个神经细胞,到底是怎么决定人的具体记忆和思维?能分离出来吗?
8 G9 |% A7 ^$ @& c) G9 [  Q         中医药“以无为本”,形神一体,大道无形,不专注于具体机构,有其大智慧。
" G' e6 D* c6 V( D2 }5 F3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 V( {6 e# O5 G( `
- h* {- g/ G6 K3 w!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0 20:32:52 | 阅读全部
     本周一晚上(2020年10月19日)的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和大家一起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她第一讲主要介绍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共分为6节,
4 f. F8 t; p1 V! r( ~6 [' J1 }& V3 u% ?9 K/ J" s( e, L
请期待时小环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s' Y, I# c4 P; ~  v1 K6 w/ k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 x3 I. L" U4 _( ?0 U3 g
. W6 M1 D' D( Y) \7 q4 Q) {
朱良春先生从医七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也孕育了非常丰富的医学思想,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加以概括。我们难以胜任全面研究和阐发的重任,只好通过以下几点探索,略示管窥而已。
* B1 _9 y# o. N% K  w朱良春先生重视经典可以说由来已久,也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1935年,他刚步入医门,在孟河太医传人马惠卿先生家里抄方一年,学的尽管有理论,但主要是经验。朱良春先生自己形容说是“稍入门径”,懵懵懂懂的,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在1936年初,就转入苏州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这才打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按说,当时中医学界崇尚临床实践,比较轻视理论,这是因为近代以来,社会文化精英们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持批评态度,“海归”西医往往借此攻击中医不科学。朱良春先生自己对于中医理论是很重视,认为中医理论确有临床指导意义。他于1945年开始创办南通国医专科学校,学制四年,他们自编教材,既教授实践技能,也讲授中医理论,而不是只传授用药经验。
, C) t$ E- ^1 P; F$ ]- h% W+ U- S$ l朱良春先生说:“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成为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6 q8 M' q2 O* m! j
他在《中医药21世纪的任务及展望》一文里说:“古代哲学家们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注重实用,注重实践,提倡‘经世致用’的观点;敬仰天地,服从自然,强调人与天地合一,遵守自然规律等基本观点;长于体察,注重微细,树立注重观察自然细微变化的态度。先民们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秦汉时期的元气论、《易周》的象论,以及‘非概念非逻辑性’的‘整体性直觉领悟’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思想,也是我们祖先最擅长的思维方式。这些哲学思想都已为当时的医者取来为我所用,成为说理工具,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之中。”  ^; V  N/ t4 J' u
中医借用这些哲学思想,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可以指导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进行正确认识,是独特的东方科学的思维方式。
4 R0 _: h; R9 }8 ~6 L朱老说:“中医基本理论,是能指导实践,契合临床应用,并与现代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相接近的。如,‘人与天地相应’之与生态学;子午流注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之与时间生物学;中医病理学之与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等。而且,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引伸出来的‘整体制约论’,比现代医学所遵循的‘局部定位论’更符合实际一些。这些思维方式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必需认真继承和运用。”$ Z8 S3 y  z2 @& c0 p5 }
朱老认为只有学好中医的经典,才能把中医理论的根基筑牢固。他说:“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主要蕴藏在经典著作中,所以要熟读精研,由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要先通读原文,理解全书主要精神,辨别精华与糟粕;然后熟读警句,掌握精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后世历代名著,要进行泛览,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善于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引伸扩展。”
3 q0 D# |% @' ^" r. a. U. j4 W' t
$ @& s: Q7 a# T+ i. M* @6 o3 s7 C感谢时小环的分享和讲述。, s& ~: B3 Z4 G; a7 ~

8 p: A$ I4 L,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0-20 20:34:35 | 阅读全部
今晚(10月20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2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 w/ k2 |; Q: I" z
今日讲座内容
' u+ A+ n  O' o( p+ C; a" Y8 u! S' N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p4 O, _' t9 U! f  x) M- |% d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9 {3 }6 D* `) b4 J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
! z6 z4 ^3 f! c# H  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肝脉小急,癎瘈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t1 d/ C; F- R1 T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 h  C! K0 \  B2 ~3 r  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G5 ]9 S8 V/ P" S4 g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5 P) n: c$ G2 g7 o" d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7 \8 Q3 _4 V* k2 o* \- g# F2 b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 e0 }, d- s; C6 R: R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 }8 R" P1 ~1 N# ]) |! W2 l' d% K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暗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暗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 P! U8 J1 U% R- ?# t" e0 y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4 d; j$ S/ m9 @5 m9 W: q# |  I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 {3 G5 j0 w! A0 ?/ L* N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 t2 Y" \7 V, W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 Y9 s4 L1 F8 k. B+ W- L! r! _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寒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p; J3 F: \; ]& x$ H4 b- F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0 ]  @7 ^' [( v- Z- \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Y2 C/ F9 ]6 [$ D! n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 h! n7 T" f  V+ y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 l$ @+ P' I7 H% b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 r6 J. t! j/ ~" W+ {" k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 o+ T; u! d% V, O3 m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 K5 a, ~8 @! z) c' C. A- I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8 q7 F2 e9 ~( x- Q  U- V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7 z' i4 c6 E* M: e9 m! M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 l1 D5 t9 o/ J' `$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