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18 21:36:43 | 阅读全部
      8点直播,马上开始~3 m2 J: {! _- R6 U/ ?' z
      今晚(8月18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4讲。 2 _  K: m! l2 G5 E: @1 c6 \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9 k9 K, U9 x$ t  U0 F& U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1 J! v" k; }+ R0 R% w3 E& h
今日讲座内容: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Y6 l" P" k  k' q8 M1 x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8 T. A0 t  H8 @8 _" }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 g0 M- R' W- H9 M: M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4 `3 ~) s( @: z7 x, Y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G# \  q- C: G- i( M3 W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K, O5 V- B7 z# N* s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4 `0 n) a+ K$ g- e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8 A- R$ u( ?6 q3 @9 B5 B* w- I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 m1 E: C# E/ ]* X+ u" Q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3 _1 O$ }- _6 v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O4 l5 I* _  _0 k0 i3 b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 R1 M, Z) m: c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8 \4 W" b4 n% X/ v# l6 v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6 |) M2 |( _3 O1 P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 c' @: e( s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1 g, ^& [  h: W( G$ V  u6 S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 ?& z2 V3 J- t+ G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w. Z8 g* b, }# Z7 e, c8 C) Y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1 D( b4 N/ b0 J( d/ o, q' k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_$ \. C2 _. ]. M+ h+ _0 B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x; k7 U/ v0 n1 f& t1 A9 W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 F& @& ^; K# ^/ E! z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X0 Y! r6 {5 v7 n, z& y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3 K* {& c6 ]9 n& Y3 r$ ~; y* M( z3 ?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 y! Y7 M) q+ ?6 A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 n3 I  q7 b& s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9 @8 q. v8 R( ?6 y$ y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 Q) ~& ~2 q% x  ~" d& u9 y' a, b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 m) i7 K3 S! Z2 i% \3 P9 A* m
! `- ]' o6 Q6 ]* b5 K)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18 21:38:4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8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的序言,由海外中医药传播学者朱步先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研精覃思,寻本开新”,与大家共同学习朱步先教授总结关于他的老师---朱良春大师的高超治学经验。
# W; e+ D4 r0 J& p$ Q. v# k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 X! W0 p6 l" S        祝贺任丘市中医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海外中医朱步先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研精覃思,寻本开新”的有关内容。
0 U+ i: A8 C* U- @& L       朱良春先生在中医界创造了很多类似神话的传奇故事, 他把三个土大夫培育成中医界的三枝花,不拘一格育人才的佳话,传遍神州大地。能够开创虫类药研究,有自己名下的研究所、专科医院,有自己开发的准字号中成药,成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术”的层面近乎“炉火纯青”,但是,他追求“臻于至善”,不满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是倡导“道术并重”发展中医,主张“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6 @8 o. \" y: m9 R+ ?$ w! g6 @: c
2013年4月初,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上,朱良春先生坐轮椅到会场,与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学生、徒弟和代表们一起传承学术。97岁的朱良春先生亲自授课,除了讲述诊治疑难病的经验之外,也表达了对于“中医西化”的忧虑,和他为遏制这种倾向所提倡的“中医精髓”。
# R& D* p. \$ E3 ~朱良春先生强调说,在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上,“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他发出呼唤:“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2 S- t) L* {' Y2 u
        参天大树的根基深,千里江河的水源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9 Z- c4 P8 w6 m
追根溯源,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借助榜样的力量,找到中医发展的正确道路。依靠理论自信,达到疗效自强;借助传承自觉,做到体系自立。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6 Y* w: m5 ]2 [) u) l4 N% u0 M" l4 l
) J4 d+ r# }, E6 [6 R, v! o! x3 A) v6 Q2 ^$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0 10:39:2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8-22 22:13 编辑
; |6 t: B/ ~, Z7 p
, Y0 H! w5 K6 y" o, k# p" ~        本周三晚上(2020年8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文章,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
8 z  n% p; [( I% c- b( a& W5 {% b% r& U+ |/ c( h7 ~
     《伤寒》教材、《温病》教材告诉学生们,伤寒的病因是外感寒邪,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热邪气,它们之间有水火、阴阳一般的区别,因此,疾病的传变、病机、治疗完全不同,是两个互相对立的学术体系。
( p1 b3 v& U1 f7 h, Q" B
( V9 m8 r/ Y$ w这个“寒温病因说”的观点,错误地因袭前人,影响的人群很多,所有中医学院都在学习,但是它不能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的依据,只为使用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提供说法,却造成了临床一线人员面对疾病和病人时莫大的困惑。+ q/ e% \9 _# b2 v1 I: G) i! ?% y

5 h3 h. E8 X# j  A& V在这次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非典诊治之中,“寒温病因说”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甚至阻碍了临床诊治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进行探索,甚至打破、拆除由此构建的“壁垒”,让伤寒与温病融合为一,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鼓励学术创新和进步。
* Q' B( T# v' Z+ p1 H  C* C; \; `7 x
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外感发热性疾病共有规律的学说,不是分别对应西医不同传染病的依据,不能说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肺炎与脑炎区别,也不是肝炎与肠炎的差异,这些西医的疾病,都是包括在伤寒与温病的诊治范围之内,SARS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如此。- v6 A1 _0 b1 B3 g8 y% F+ f" E

! O6 q% p9 }  D+ A# G! \& U; _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在临床上只是辛凉与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差异,它们完全可以互通,而不必水火不相容。
- r- j. t& W3 ]  u# S! ~3 d  n9 T- p* C
并且,即使是瘟疫的“五疫之至”,也不是这一次是寒湿疫,上一次是温热疫。
5 x$ V: J; P8 Q; N# }4 ~4 k* N( M: Q/ [2 S- S% M7 c
同一个传染病,同一个瘟疫流行,即使在相同的季节,同一个地区,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疾病的阶段不同,其治疗也不一样:有的人需要辛温解表,有人需要辛凉解表,有的需要化湿解表,有的需要益气解表、扶阳解表,有的需要清泻里热,有的需要活血解毒,有的需要急救回阳。有的需要养阴息风,有的需要开窍醒神,病情不一样,治疗各不同,更不是只需一个汤药。6 u$ m2 Y$ N7 S+ X# D
3 N! F$ P8 p8 P- I+ B
因此,需要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中医的病因学说。: i4 _2 u9 n4 D; C  S
4 P8 M3 D1 b- F5 }0 J' ], ^: q
一、《内经》时代关于发热疾病的病因学说
5 o8 b& s4 Z$ F% j) P3 x; t. n
! p( q. u) p4 i! t,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的“伤寒”是“伤于寒”的省称,而不同于后世的作为病名的伤寒,也就是“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在此之前,人们可能只注意到了疾病“蒸蒸而热”的发热症状,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并不十分重视,所以有“热论”“热病篇”“刺热论”“评热论”,而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p- g+ ^& ]. ~" P
0 `  f( @% d7 {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1 ~" p+ U2 S/ @0 N

. d0 y! ]$ t7 ^修改伤寒、温病《教材》,它们的区别,不是西医不同疾病的差异,而是人体发病类型的区别,临证之时,没必要勉强划分这是伤寒还是温病,只需要考虑应该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这就是可以了,它们都能治疗传染病,也能治疗瘟疫。
3 Q; E2 o1 p. v
, f1 U7 z0 x, c* T" s7 }6 M瘟疫不是只有达原饮,吴又可经常借用《伤寒论》的方剂,《温病条辨》也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很多《伤寒论》的方药。
% P+ i- R+ q* \8 R
( P; s* C, H9 D6 ]中医的病因学说,是“审症求因”,不要面对证候,在强行推出寒邪、温热邪气来干扰自己的思路。《教材》的错误认识,是受了西医特异病因导致不同疾病的误导,中医的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所有外感病共有诊治规律的体系,只有古今的差异,不是不同疾病的不同。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cdyjz( R( B* V) u; h5 r

  D- M! J4 }0 \: A" [; q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讨论的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0 [' S7 G( d' T
/ {9 j3 F' _5 [) x      中医界治疗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众说纷纭。有人分说这是伤寒,有人说是温病,也有说是瘟疫,还有寒疫、湿疫、毒疫、瘟疫、疠气、戾气等等,到底是什么病?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的“中医共识”。' [0 ^+ F# L* c# z1 C( R1 J, h7 u5 N

% f& ], c( O% l  P- V. T2 l9 k有些人急忙翻开中医药大学的高等教材,《伤寒论》教材和《温病学》教材都说伤寒与温病,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几方面都不相同,寒温对立,壁垒森严,不容逾越。一般中医药人员如何选择?万一不准确,出了问题怎么办?矛盾、彷徨,混乱而无解。
) E4 ]5 _5 R" h7 L+ `$ N( S
% }: t0 \3 m) L7 N0 h( K8 X  g" c, d很多民间中医,都说自己的方子好,每个省市都有专家制定的方案。有的说中药可防可治,有的说不指望中药能够抗病毒,有的说中医只能治疗轻度、中度的病人,有的说不主张服中药预防,有的在推广某种中药,有的展示自己特色的技术,还有的人大谈五运六气。
! ?# k7 {4 s7 @: _2 N
9 I5 _0 M0 C) L% f这如同吵闹的自由市场,虽然看上去很是热闹,但是也让大众难以取舍,西医更是一头雾水。
# h0 y; [3 S3 B: y7 P2 `; m! \- m$ o8 ~% [9 Q- v) N1 f6 t) y
有人说,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不在了,不然他老人家出来“一锤子定音”就好了,或者能告诉大家“战胜非典中医有个武器库”里边,都有哪些方子,拿过来用就好了。
: R( `4 Z3 W" z* i& a
8 N+ m+ I3 p2 Y. D; \* ?2 U) M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面对病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临床路径。
# L3 b$ u0 O5 [0 \9 c3 h, v- s
# b8 m8 |2 U& r7 y# G9 I4 K   模式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是相对固定基本安全有效的路线图,当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模式称为路径。相比之下,路径的研究,为诊疗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模式的推广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更能为模式的修改、补充、转化、创新,提供战略思考,路径研究是其他方法所难以替代的。
: J7 b, s, D! O  @9 B
3 V% Y# {8 B0 G5 W7 S7 B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M) U( D! q4 z" p0 O* Y: @
) h' y$ F  k* s2 I% C1 t' P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
4 _4 K8 O4 [2 {# I3 k
- j' r, k# @3 h* J7 @中医需要解决的是“内部统一认识”的问题,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病名做“发言人”,而不是乱哄哄分别对外谈论中医内部的学术分歧。! W* t7 ?) U" a

/ W- K. `: U4 z9 W中医对内,需要推倒《伤寒》与《温病》教材建立的“篱笆墙”,换一个角度,在中西医并存的平台上,携起手来,发挥作用,而不是互相争地盘,抢功劳。: B0 i" C3 R- n

+ f, K* m, V/ z0 y; p" a( Q: Z) l因为,伤寒也是热病,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其目的都为了“祛热”,而不是“散寒”;并且,张仲景时代也感觉到“辛温解表难用”,因此,才逐渐有了辛凉解表法。$ x; c) q! ~" b  Y2 e, y

2 r- Q. ?6 @+ p. s# C4 o$ R0 O温病后期引起死亡,不一定是伤阴,更多的情况下是多脏器衰竭,阳气衰微造成的危险情况,不用惧怕“灰中有火”,错失了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的起死回生时机。8 c- Y/ {. n0 t, \5 L# I5 V
0 O1 W8 I# J3 e( I* a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各种传染病、瘟疫,在疾病严重阶段经常发生的病理病机。
4 u. c8 @/ k9 A/ u: b0 g
) J/ V, _9 t& c4 r+ S9 z0 J+ }把伤寒、温病、瘟疫不同学派的学术成就整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医诊治体系,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内服外用,杂合以治,活法巧治,让中医的价值最大化。
: n$ M1 n) P/ S) g: ]1 r1 D2 `/ ~0 X& O$ l& V" b
8 L) R( l8 ?1 E& E9 R" q0 Y2 f! Q
+ Q+ \0 Z9 C: C$ x* X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0 22:12:53 | 阅读全部
      本周四(8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一一易水学派“集大成者”3》。6 [& ^7 s/ T- E/ B, `

( d. }/ L4 z3 m2 g2 ?* q9 `
5 }: o; z) S- p( x' E$ A5 s- X: w  n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医家张景岳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张景岳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关于问诊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脉学理论的总结和创见以及二纲六变的辨证方法。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2 h. m, W0 V! u4 E8 `6 ^2 _! B; I' m9 o! ~  p

9 N$ x/ v1 Q* L6 k! @! P
/ h# {0 ~+ j( V6 Y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 @- F5 J4 i6 ?5 p8 D0 n# H- o/ D9 O+ P' b# P! W) V$ O- E  T. p  }; W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关于问诊、脉学及二纲六变辨证方法的有关内容。
' c4 A3 |/ k" j% `' G  W+ o7 `* {
         张景岳弃仕途而从事医学研究,有很多成就超越前人,他的临床经验也很突出,这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密不可分。
8 w, q, Z- X3 f! |& I
( F+ K& Q1 F; u        十问歌,就是中医的诊疗路径,突出的是要注意患者本人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只针对病灶。" H! @  ^( N- M$ v1 h$ T' E
9 U# q$ e4 Y7 A3 `  l  Y7 ^
        脉学不仅仅是脉象,而是其背后的整体观念,人的脉动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与天地阴阳以及脏腑气机,疾病性质的联系,不局限于血液循环。4 d6 Z$ e! R; G6 X. `1 m
3 f4 p0 Q1 ~' T- u# v
        二纲六辨,就是八纲辨证的另一个说法,突出了阴阳的作用,这个问题与八卦的乾坤一样。
) I' v! B8 @' K% _: q7 p# h# ^+ ~# e  P5 ^
        乾坤囊括了万物,却和风雷山泽水火一起被称为八卦;阴阳涵盖天地,与表里寒热虚实相混,同为八纲。
( @; U7 H/ q  @1 d9 V' A6 s. |+ `6 [

, }  C) C' W3 b5 F9 B1 w0 s6 ^  z8 y& e/ b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大家一起努力,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2 22:12:23 | 阅读全部
* M9 C3 n3 C& o

; `9 C3 O$ z5 O; _1 y, F& q今天晚上(2020年8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来自新疆库尔勒的朱萍霞为大家讲座。她讲的题目是艾灸对于女性体质的保健,以及疾病的调理。' _1 ~* q, l- e& c2 i# f& \: W3 d
, H0 w! c; X7 ?" c5 {
7 S- h, ], h8 m% H: _7 n

+ E0 `3 k! z( @$ Z$ {   女性体质偏寒,而阳不足;这样身体就容易出现虚寒之证,比如: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经络不通,身体处处淤堵....
8 I; o* Y0 \7 ~4 n7 K9 H; u6 }# s: G; v' C
古话说得好:女人要热养。
# E# u. f3 O) b" P4 U9 c- a+ [! V9 a; J
也就是,女人热一点不要紧。饮食以温热为好,不要食寒凉之物;衣服要保暖,本来女人阳气弱,不足以固表,因此不要露颈肩、腰腹、小腿这些容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  t$ q3 a% G$ L
3 y3 `' K9 T' i" E. K' p" O1 S
艾灸与女人天生一对。
7 {2 c8 R1 ?9 h! z
) L2 @8 x% S* Z+ H8 m2 }% S5 t用艾灸的纯阳之热,温润女性的阴柔之体刚刚好; W" P- E6 u) C  L( H, C

0 a3 b. y7 C4 S% z( k. w2 T, [5 V) V  x* {* V
( P2 ]) x2 Z/ g* j+ N0 W" V
请大家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cdyjz
$ b/ n9 K2 _% t5 r  X
" H" A2 `8 j, o  k" f4 G- P6 l! N: e3 i
( T) j+ h8 Y5 M% S' C# [& V" y

2 Y  B# q$ ~+ E' X2 b+ z+ j
6 ^8 H$ I  w& {! W, S' _. T1 h      祝贺新疆库尔勒中医朱萍霞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了艾灸对于女性体质的保健,以及疾病调理的有关内容。
8 m5 }7 t: P5 Q( p& g  S
4 q; f, B0 A% l% i" ?! z# H             中医认为,男女阴阳有别, 女性体质偏寒,而阳不足;这样身体就容易出现虚寒之证。
: k% P1 B, v; \2 M, @' A4 c
: a" H; H: }% j% X* ~7 [7 V7 ~) o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x7 f1 N" O' y9 @

/ T) y* Q1 m3 c( m" Q9 M        艾灸比较适合的病证,大约如下:8 Y! L  I% p6 ?( W1 V/ Y
2 {$ ^+ f0 X" F: O0 P8 L
1、肥胖,这个体质的人肥胖的并发症出现的会比较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中风等等。. v- D5 |- D4 T+ D$ l+ M& q8 B- H
# `( b! G" K; p. j$ E9 N
2、出现消瘦,检查什么病都没有,女性的话月经都不太好。2 B0 W. L! x  V3 {9 [
# c3 g% z8 a. d# l5 K, E
3、淤血体质之人暗疮不严重,但暗疮印不消,这种人非常容易生斑。
( g4 r9 G- C; @
3 {+ S7 @9 F1 m& p5 t4、痛经、乳腺增生、易患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 A+ e$ \* F* j! C6 p; U
7 g/ C* Y2 N7 Z+ `5、月经不调是常见病症。
- t1 t9 u" n; a; D9 Q0 {/ ~+ e0 |& |# }9 X2 }( ~; U9 r/ _
6、抑郁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胁肋疼痛是刺痛,那肯定是淤血了,如果是胀痛,那主要是气郁。
& @% q, _1 O3 ]4 P' b
1 w" e2 C3 X) [/ C6 E         需要提醒的是,辩证要准确,艾灸要适当,才能有好疗效。
/ X. _0 `1 g# E! T& S8 h
" q9 i8 x2 M% f6 c+ J( n0 m        感谢朱萍霞的分享和讲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2 22:15:18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9 C6 e; |: ~- q1 b5 |9 N8 F3 U$ C6 ?0 q
      第十八节:荀子养生以音乐调气血。* i4 E  ~8 R7 r2 l. G

9 n3 e: Z5 a! B* |0 A. A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字卿名况,赵国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在齐国讲学,三次被推荐为学宫的主讲。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晚年在楚国的兰陵定居,著书立说,对于养生之道,很有研究。
/ k8 H- M% W$ U! h2 g+ E+ x2 t/ n( J' w( C. {
       战国时期盛行“天命论"的思想,荀子大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他本人享年75岁,这在当时已是高寿之人。/ Q- Y# d  m: }( S4 `

  e7 W" K$ G5 E8 Y# L, z+ V        《荀子・修身》篇,首先谈论的是人对待批评的态度,紧接着就谈到了修养正气的事情,他非常重视一个人要有正义感,要知礼节重信义。$ A0 L. f0 `5 q. U7 n# X( B8 j
7 H) S# P7 z( _
        荀子对于音乐在养生治国过程之中的作用很重视,把它的作用提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人是一个具有情感的高级生命,人的情绪少不了快乐,人有了快乐就会表现出来。快乐表现于外,就有了一定的声音,这就是音乐产生的前提。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意义,避免消极颓废的靡靡之音。因为此音容易造成歪门邪气的滋生。
7 g  k7 p3 j- n1 u9 D% O9 K4 r' h1 k# Y- Z
         音乐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人的情怀,让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自然有益于身体的健康。2 F; S# C( V9 y3 i" t
  I* g& g8 Y! U/ `

& Z! F& A+ u, F$ z/ S# p9 B- W, |! p- B0 Z$ h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 R. h% R( `, A# x) q

$ d! W; E9 J4 X- k( N$ }1 T6 K4 O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荀子养生以音乐调气血的有关内容。
' |( I, D6 W( f) I) P: \& e
. j1 g) F+ E- x4 T       荀子说:“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愚莫大焉。”他认为,一个善于养生保健的人,首先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也是一个善于遵从各种制度,有正确的是非观的人。0 J6 R5 ^( n; i8 i( X
2 ~0 z) d' F) \3 J4 K) w; j
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也就说赞美先人,就是一种教育;用善良求得大家的和谐,就可以成为顺利。用不恰当的赞美,奉承先人,就是谄媚虚誉;用不道德的方法,维持哥们义气,就是阿谀奉承。
$ B6 f& w8 j1 q: x+ G
, a; O2 W/ A  C2 I3 ^! Y. g荀子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荀子认为,赞美正确,批评错误,这就是智慧;批评正确,赞美错误,就是愚昧。故意伤害忠良,就是进谗言;故意迫害忠良,就是乱臣贼子。% j: \+ S& @, J6 ^& f$ J

* t, ?$ d  i" v荀子通过对这些道德、是非标准的宣扬,来教导弟子,对于维护社会正气,讲求正义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核心价值失落,正气得不到弘扬,邪恶得不到制止,就会产生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养生保健。
7 J9 Q4 Q3 q: N1 G5 y* e
; l+ d! W6 k3 A3 U荀子说:“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国家申明法律,提倡诗歌,禁止淫声,“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这是太师的职责所在。
' z3 L* ^! L1 h8 \) ~8 S# B* y! N$ M* Q3 ]8 A/ L0 _3 G
荀子认为,音乐是不能废止的,只能加以引导。因为音乐是人民大众生活的需要,是其情绪发泄的重要渠道。“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x7 B- w. W% s" F
3 q+ o3 b1 N; l4 K7 y& \
音乐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荀子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1 }( I+ M  J" n! X6 o2 T( x8 k7 T* d* {: c! l8 A
由于好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人的情怀,让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欣赏什么音乐,正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优美的雅乐,可以使人体的气血顺畅,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奸邪的音调,就会使人体内的气血产生逆乱。因此,有修养的人,乐于通过音乐提高修养,奸佞的小人,只追求欲望的实现。只有明白大道理,才能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好处,如果只想着实现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困惑与灾难。
) Q! R' f' P. V' P( g% g9 n" `6 D: [/ b% F! v3 X
不同的乐器,可以代表不同自然物质,表达不同的感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时候,可以配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载歌载舞,通过“俯仰、诎信、进退、迟速”的动作,达到“尽筋骨之力”的运动锻炼,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活动,必然有益于健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3 21:24:33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8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西方情绪心理学发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2 k" Z5 J( B7 l6 v, {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西方情绪心理学发展的有关内容。" Y7 q1 E! N( m) z) ?. B- ^( t
        西方的历史传统,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形神不是一个部门管理,与中医药的传统不一样。' Q; C4 l' z4 s% ?* i4 @( D
        但是,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以及西方摆脱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关于人的精神的认识不断增强,开始有了心理学。
" `' L- i3 x/ Z0 ?( X        医学的地盘不断扩大,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相比较而言,西方擅长于两分法,精神主要是亢奋和萎靡,因此,安眠药和兴奋剂在精神领域大行其道。. ~; p; z# T3 D5 y
        中医与次不同,不仅五脏都属于“神脏”,而且“形神一体”,有形体就有精神,“十指连心”,切除身体的部件,只有过去的酷刑才这样做,医生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方法的。3 ~& h/ D( z/ E0 T, ^& w- D
       打开窗户,看看世界,知道西方的神话,也不过如此。: V7 o9 m+ X, h; |( J
      西天的真经是什么?$ x% a1 p. f' G/ ]% E
      与东方神话有何不同?6 h6 H0 G, P/ o6 ?5 D7 O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4 21:58:0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8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呆病门》。
" i4 Q. G0 k- K% P# a3 _4 i4 G
% P/ U4 ^1 z7 j% W& X! k" c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T! d! Z1 j/ m2 B4 @
% I' c5 [. d- G
      1,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 a: \7 A% v6 w; V. X1 X1 m3 f% P3 o1 ?9 f
      2,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
2 S2 y: F( {$ R; _
0 o" q- ?5 ^7 T+ S      3,人有一时而成呆病者,全不起于忧郁,其状悉与呆病无异,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之乎。' R( x1 I$ P; k7 ^

' a& h* m* t8 J+ m" A5 W      道术并重,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复兴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努力学习。http://www.ynjkcy.com/bzl7 _& {/ B" c( Y+ Z8 @5 h+ q

$ s/ N& E4 r5 n; C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呆病门》的有关内容,讨论了几个病例。
  A) m: T3 ^! W3 u
! [; `0 z- A; J& R6 _1 o     
! L0 r7 f/ |% o
' h4 N) S1 m! \/ \! x7 Y      1,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3 f# x3 o7 m$ `! Q3 c- o: N$ w- M- P6 ~7 U$ S
     陈士铎说,方用洗心汤∶
: k" Y- J9 X! O+ M  _# [
3 e+ r5 {% n9 I- j+ |$ V: B+ Q人参(一两) 茯神(一两)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菖蒲(一钱) 生枣仁(一两)水煎半碗灌之,必熟睡。听其自醒,切不可惊醒,反至难愈也。- l3 m( K7 @+ L4 t+ q- X+ F
6 \3 D2 w- W! \
此症用还神至圣汤亦神。
5 h4 P7 r) i4 y' M- `; I
+ A. o/ _) g, @$ E* l1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茯神 生枣仁(各五钱) 广木香 天南星 荆芥(各三钱) 甘草 良姜 附子 枳壳(各一钱) 菖蒲(五分)水煎灌之,听其自卧,醒来前症如失。, j% p/ e) ~+ d  ^1 _6 u. a) m" `
, I0 l. f1 E# }/ X  {: ~* O

. _! b9 Q$ a- [
: ?: [, ], j8 [0 e  a  k      2,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
6 B1 h, L2 S1 f- C2 ^( a
! t6 `0 J) O& \( y1 t2 q     陈士铎说,方用转呆丹∶6 ?+ B  t4 [! l4 p9 s# a+ A

, s7 n' H! z7 K* _% F' A6 B: z/ ?人参(一两) 白芍(三两) 当归(一两) 半夏(一两) 柴胡(八钱) 生枣仁(一两) 附子(一钱) 菖蒲(一两) 神曲(五钱) 茯神(一两) 天花粉(三钱) 柏子仁(五钱) 水十碗,煎一碗,使强有力者,抱住其身,另用二人执拿其两手,以一人托住其下颔,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其口灌之。倘不肯服,不妨以杖击之,使动怒气,而后灌之,服后必然骂詈(li),少顷必倦而卧,听其自醒,切不可惊动,自醒则全愈,否则止可半愈也。7 E2 V+ K0 t5 ^0 n
# `6 O3 _3 k' b0 b
     此症用甦(苏)心汤亦神效。
& r7 T+ F: O( _  \8 n
7 Q" v* }# O0 i( r白芍 当归(各三两) 人参 茯苓(各一两) 半夏 炒栀子 柴胡(各三钱) 附子(三分) 生枣仁(五钱) 吴茱萸 黄连(各五分)水十碗,煎一碗。灌之,听其自醒,醒来病如失。
2 L6 x, [0 X4 G" Q% p7 t& ?/ x- [  }4 ~
& W! _; b3 J$ B  h* ?  I
" a1 P: q/ C$ q6 k4 m0 u( ^8 C, u
" h5 t! ]! m' |8 d1 `2 F      3,人有一时而成呆病者,全不起于忧郁,其状悉与呆病无异,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之乎。
9 ?1 Z, }& I8 ?- e. H3 y
. I5 O+ O  ]. F* C* o     陈士铎说,方用启心救胃汤∶! J+ I! x7 r  s5 ?) W. t
, G; y/ f9 f" u5 y7 N5 |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芥子(三钱) 菖蒲(一钱) 神曲(三钱) 半夏(二钱) 南星(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痰解,再剂而神清,三剂而呆病如失,不再呆也。
- H1 }9 V' d5 m" B8 E0 d
4 [. m- ?& a6 i( f    此症用指迷汤亦效。/ G- S: Z+ U" n' q5 a

& i$ E0 s0 y2 p. J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半夏 神曲(各三钱) 南星 甘草(各一钱) 陈皮 菖蒲(各五分) 附子(三分) 肉豆蔻(一枚)水煎服。四剂愈。* _# z1 i" O7 d& W

' i% W  ?! f; k0 ^# H7 y6 I ' {% {+ s4 F! a& [; x2 o4 I

/ {7 r% C) A6 K( I5 d    感谢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5 22:36:10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8月2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自叙部分和朱老的开篇文章<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
. D- n0 L( f  w- z  g7 R6 \& e& c/ Z9 ^( C) N0 X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4 z$ p! e' K$ S- p7 ^1 _$ W7 l  V1 _2 J- 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之中朱良春大师的自叙部分和朱老的开篇文章<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
) ]+ N: m( ?6 n- @: ?3 S6 w8 n' B* S& C/ O
       朱良春先生说:
4 k' ^- Y4 @+ f" [
" S5 k# L2 T7 m$ B# Q, |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古老的传统医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是由于西医学尽管发展很快,对病因、病理的研究已进入微观水平,但对胶原性疾病、艾滋病、肿瘤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还缺乏克制的最佳手段。其次,某些化学性药物的毒性较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而传统医学多采用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小,疗效高,这是她的特点和优势,所以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就我国的中医药来说,已查明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已达8000多种,如再加上藏药、蒙药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药物,总数将在万种以上,因而成为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更受人们欢迎,现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还在我国设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这些都标志着中医药将形成国际化,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 M% U9 u' O: V" ~

2 I: ?  i* i/ l; h: T; b) {还有流传在民间的一技之长的土专家和单方草药,在我国更有独特的优势。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章太炎先生也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如果我们对此加以广搜博采,发掘验证,必将使中医药学获得充实和发展。我在50年代曾先后采访、发掘、整理了蛇医季德胜、劲淋巴结核医陈照、肺脓疡医成云龙3位土专家的经验,经过组织有关人员实验研究,获得2项国家级和1项部级科研成果,如果不主动积极地去继承、整理,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必将湮没而失传。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发掘、整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学,使之为人类健康做更多的贡献。
& N3 ?, n! E6 H. ~5 r1 b5 w, H; J' Y1 s, D1 \, Z
传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都是为人们治疗疾病的科学,但是,他们在对于疾病的认识观念、治疗手段、医学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学更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更适合我国人民治病防病的国情。为什么这样说呢?现今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可以说明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也很复杂,用单一原因解说病因,以单一化学成分的药物治疗疾病,往往不能很好地说明、解决问题。# `+ J: S; E( _5 [$ j; l

/ k/ m6 f8 E2 y/ o2 y, p1 ?7 e中医学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积累了几千年的宝贵经验,理法方药自成体系,治疗疾病安全有效,在心身疾病日益增多的当代,更加突显出中医学的优秀本色。
! s# G! x; ]- q: \
; f& R$ Q3 \' R3 |- L在2003年SARS突发的时候,世界平均死亡率11%,大陆有中医药参于治疗,死亡率降至7%,中医药参与比较早、比较好的广东只有3.7%,而医疗条件比较比广州好的香港,由于基本没有中医药的参与,死亡率为17%;台湾、新加坡竟然高达27%,这些鲜明的对比,颇能说明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经过这场瘟疫的考验,再一次雄辨地说明了中医药几千年的理论、临床经验,优秀而可靠,不但可以重复,而且在应对新的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时候,一直很优秀,完全可以信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宝藏,轻视不可。
# f$ ~. v( ~/ X7 Q* K; K! R  [8 N+ Q+ ~& m; r
再说疾病治疗的费用问题,中医治疗一例SARS最多的才几千元,西医药动辄数万元,甚至达到180万,这还不包括股骨头坏死的后续治疗费用。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在到处都是“天价药费”,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呼声里,中医药的作用能够低估吗?草根树皮,都是治病良药;变废为宝,赖斯中华大医。
7 K# c+ |$ E: Z1 z
3 L6 A% V. o* s目前还盛行“亚健康”的说法,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亚健康的人数竟然占到人口总数的70%左右,可见危害之重与影响之广。这些人,还没有形成病灶,现代医学还找不到阻断、拮抗、改造的“靶点”,中医利用四诊就能发现病之所在,就能利用“成分复杂”的中药,治愈这些亚健康。也就是说,在现代医学还忙着找病灶,还没有认识这是什么疾病的时候,中医药就安全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痛苦。中医药难道不优秀吗?) T' m. J+ v8 G: I, G( R* I* H

( [% b3 }5 `# {+ \- f这么优秀的科学,那么优秀的医学,今天仍然没有被世人充分认识。许多从业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盲目崇拜西方医学,妄自菲薄,彷徨俳徊,引起邓老和我们老一代中医们的深切忧虑。身在此山,不能识宝,欲学西方,无力能到,心忧忧,意惶惶,中医学术因此而不讲,长此以往,中医危矣!沧桑人间,正在经历巨变,东方文化,日益受到西方追捧。西方医学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加大力度开发中医药、学习中医药,我等炎黄子孙,岂能将如此优秀的中医、中药淡化,甚至于使其逐渐消亡吗?“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为何?在于经典与临床!经典者。我所以为我之根基;临床者,我所以安身立命之基础,决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儿戏改造,自乱家法,任人宰割。中医之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期待于将来,更寄希望于现在,二三子,当自强不息,勿负我等厚望也!
6 m. l! f, P2 w: O2 ]' O( ?* O+ {) D9 Z) N$ c+ ]7 y
; n4 M; s/ _' u7 A
! G% r6 S* P+ v5 ~# a
感谢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5 22:37:58 | 阅读全部
      今晚(8月25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5讲。
2 c. H( R9 f7 p; l; ?  R+ C# U3 N* a* h" O( q" A: z: g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p# G+ i" `+ N6 C# V9 r

5 Q0 e" T* d0 c7 U' ~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8 _6 R7 A- y; o7 C+ D0 q
3 B0 |( F# Y: p, s腹中论篇第四十
. q0 w5 h! p' t+ E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 t6 u- y/ o; j; H' H1 s, N9 e/ r8 @& H+ Y6 y+ P# V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6 L9 N; b0 |6 r% X
( l" M5 f+ r) @  w  L4 Y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f. ?) i" j; B# N

: z) r& V3 @3 f9 f$ m) a5 p8 {' k) T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 K2 p3 w5 |( U. W8 S8 i3 r4 V0 L& d7 b& P, o1 _0 r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 O) P5 |4 m: e9 D4 ~
1 U; y: B2 P$ H" G& T2 {' [" o) e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5 i& l7 \+ ^% B& T- R: [
* f4 ~  `8 S+ b- a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1 Y+ D8 X; M  Z# a

& ~; _6 d& J* e; C8 D# e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8 E( `1 z" c5 t- ~  b4 c/ a$ i8 a1 M+ G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4 m" |2 g4 e; K  o' E* X& F7 y+ F

& M$ K: t' f* w; _* b: x  Z5 m- y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 u$ J- a! u9 e  T
2 d' y0 V. J# F" t# J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a  W% M' b' |5 s- U2 F! _' q" ~) K

+ y7 ^  R. K; F& E* O+ p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 M% t9 l' N8 t0 |5 {" u7 f  ]2 L1 z/ u1 P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 {8 c6 B7 f# v, r
. m& a, k3 f/ v# k  Y# v; v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1 R4 Q5 _# V! |5 S* J
- Y& P5 {3 F+ e# N% L' Z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4 c6 A1 b9 l& U4 E0 @' ?  Q. F" Z
# b; L% f  j+ P# I# M' N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 `0 ?9 P+ _. E0 M: z5 h/ s2 g4 i, O" k3 [# B+ i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u8 t+ D5 N- D8 u/ [$ o

1 o8 `/ t; ?; m/ Y1 n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