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8-22 22:13 编辑
; |6 t: B/ ~, Z7 p
, Y0 H! w5 K6 y" o, k# p" ~ 本周三晚上(2020年8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文章,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
8 z n% p; [( I% c- b( a& W5 {% b% r& U+ |/ c( h7 ~
《伤寒》教材、《温病》教材告诉学生们,伤寒的病因是外感寒邪,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热邪气,它们之间有水火、阴阳一般的区别,因此,疾病的传变、病机、治疗完全不同,是两个互相对立的学术体系。
( p1 b3 v& U1 f7 h, Q" B
( V9 m8 r/ Y$ w这个“寒温病因说”的观点,错误地因袭前人,影响的人群很多,所有中医学院都在学习,但是它不能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的依据,只为使用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提供说法,却造成了临床一线人员面对疾病和病人时莫大的困惑。+ q/ e% \9 _# b2 v1 I: G) i! ?% y
5 h3 h. E8 X# j A& V在这次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非典诊治之中,“寒温病因说”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甚至阻碍了临床诊治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进行探索,甚至打破、拆除由此构建的“壁垒”,让伤寒与温病融合为一,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鼓励学术创新和进步。
* Q' B( T# v' Z+ p1 H C* C; \; `7 x
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外感发热性疾病共有规律的学说,不是分别对应西医不同传染病的依据,不能说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肺炎与脑炎区别,也不是肝炎与肠炎的差异,这些西医的疾病,都是包括在伤寒与温病的诊治范围之内,SARS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如此。- v6 A1 _0 b1 B3 g8 y% F+ f" E
! O6 q% p9 } D+ A# G! \& U; _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在临床上只是辛凉与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差异,它们完全可以互通,而不必水火不相容。
- r- j. t& W3 ] u# S! ~3 d n9 T- p* C
并且,即使是瘟疫的“五疫之至”,也不是这一次是寒湿疫,上一次是温热疫。
5 x$ V: J; P8 Q; N# }4 ~4 k* N( M: Q/ [2 S- S% M7 c
同一个传染病,同一个瘟疫流行,即使在相同的季节,同一个地区,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疾病的阶段不同,其治疗也不一样:有的人需要辛温解表,有人需要辛凉解表,有的需要化湿解表,有的需要益气解表、扶阳解表,有的需要清泻里热,有的需要活血解毒,有的需要急救回阳。有的需要养阴息风,有的需要开窍醒神,病情不一样,治疗各不同,更不是只需一个汤药。6 u$ m2 Y$ N7 S+ X# D
3 N! F$ P8 p8 P- I+ B
因此,需要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中医的病因学说。: i4 _2 u9 n4 D; C S
4 P8 M3 D1 b- F5 }0 J' ], ^: q
一、《内经》时代关于发热疾病的病因学说
5 o8 b& s4 Z$ F% j) P3 x; t. n
! p( q. u) p4 i! t,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的“伤寒”是“伤于寒”的省称,而不同于后世的作为病名的伤寒,也就是“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在此之前,人们可能只注意到了疾病“蒸蒸而热”的发热症状,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并不十分重视,所以有“热论”“热病篇”“刺热论”“评热论”,而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p- g+ ^& ]. ~" P
0 ` f( @% d7 {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1 ~" p+ U2 S/ @0 N
. d0 y! ]$ t7 ^修改伤寒、温病《教材》,它们的区别,不是西医不同疾病的差异,而是人体发病类型的区别,临证之时,没必要勉强划分这是伤寒还是温病,只需要考虑应该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这就是可以了,它们都能治疗传染病,也能治疗瘟疫。
3 Q; E2 o1 p. v
, f1 U7 z0 x, c* T" s7 }6 M瘟疫不是只有达原饮,吴又可经常借用《伤寒论》的方剂,《温病条辨》也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很多《伤寒论》的方药。
% P+ i- R+ q* \8 R
( P; s* C, H9 D6 ]中医的病因学说,是“审症求因”,不要面对证候,在强行推出寒邪、温热邪气来干扰自己的思路。《教材》的错误认识,是受了西医特异病因导致不同疾病的误导,中医的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所有外感病共有诊治规律的体系,只有古今的差异,不是不同疾病的不同。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cdyjz( R( B* V) u; h5 r
D- M! J4 }0 \: A" [; q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讨论的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0 [' S7 G( d' T
/ {9 j3 F' _5 [) x 中医界治疗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众说纷纭。有人分说这是伤寒,有人说是温病,也有说是瘟疫,还有寒疫、湿疫、毒疫、瘟疫、疠气、戾气等等,到底是什么病?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的“中医共识”。' [0 ^+ F# L* c# z1 C( R1 J, h7 u5 N
% f& ], c( O% l P- V. T2 l9 k有些人急忙翻开中医药大学的高等教材,《伤寒论》教材和《温病学》教材都说伤寒与温病,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几方面都不相同,寒温对立,壁垒森严,不容逾越。一般中医药人员如何选择?万一不准确,出了问题怎么办?矛盾、彷徨,混乱而无解。
) E4 ]5 _5 R" h7 L+ `$ N( S
% }: t0 \3 m) L7 N0 h( K8 X g" c, d很多民间中医,都说自己的方子好,每个省市都有专家制定的方案。有的说中药可防可治,有的说不指望中药能够抗病毒,有的说中医只能治疗轻度、中度的病人,有的说不主张服中药预防,有的在推广某种中药,有的展示自己特色的技术,还有的人大谈五运六气。
! ?# k7 {4 s7 @: _2 N
9 I5 _0 M0 C) L% f这如同吵闹的自由市场,虽然看上去很是热闹,但是也让大众难以取舍,西医更是一头雾水。
# h0 y; [3 S3 B: y7 P2 `; m! \- m$ o8 ~% [9 Q- v) N1 f6 t) y
有人说,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不在了,不然他老人家出来“一锤子定音”就好了,或者能告诉大家“战胜非典中医有个武器库”里边,都有哪些方子,拿过来用就好了。
: R( `4 Z3 W" z* i& a
8 N+ m+ I3 p2 Y. D; \* ?2 U) M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面对病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临床路径。
# L3 b$ u0 O5 [0 \9 c3 h, v- s
# b8 m8 |2 U& r7 y# G9 I4 K 模式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是相对固定基本安全有效的路线图,当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模式称为路径。相比之下,路径的研究,为诊疗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模式的推广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更能为模式的修改、补充、转化、创新,提供战略思考,路径研究是其他方法所难以替代的。
: J7 b, s, D! O @9 B
3 V% Y# {8 B0 G5 W7 S7 B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M) U( D! q4 z" p0 O* Y: @
) h' y$ F k* s2 I% C1 t' P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
4 _4 K8 O4 [2 {# I3 k
- j' r, k# @3 h* J7 @中医需要解决的是“内部统一认识”的问题,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病名做“发言人”,而不是乱哄哄分别对外谈论中医内部的学术分歧。! W* t7 ?) U" a
/ W- K. `: U4 z9 W中医对内,需要推倒《伤寒》与《温病》教材建立的“篱笆墙”,换一个角度,在中西医并存的平台上,携起手来,发挥作用,而不是互相争地盘,抢功劳。: B0 i" C3 R- n
+ f, K* m, V/ z0 y; p" a( Q: Z) l因为,伤寒也是热病,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其目的都为了“祛热”,而不是“散寒”;并且,张仲景时代也感觉到“辛温解表难用”,因此,才逐渐有了辛凉解表法。$ x; c) q! ~" b Y2 e, y
2 r- Q. ?6 @+ p. s# C4 o$ R0 O温病后期引起死亡,不一定是伤阴,更多的情况下是多脏器衰竭,阳气衰微造成的危险情况,不用惧怕“灰中有火”,错失了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的起死回生时机。8 c- Y/ {. n0 t, \5 L# I5 V
0 O1 W8 I# J3 e( I* a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各种传染病、瘟疫,在疾病严重阶段经常发生的病理病机。
4 u. c8 @/ k9 A/ u: b0 g
) J/ V, _9 t& c4 r+ S9 z0 J+ }把伤寒、温病、瘟疫不同学派的学术成就整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医诊治体系,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内服外用,杂合以治,活法巧治,让中医的价值最大化。
: n$ M1 n) P/ S) g: ]1 r1 D2 `/ ~0 X& O$ l& V" b
8 L) R( l8 ?1 E& E9 R" q0 Y2 f! Q
+ Q+ \0 Z9 C: C$ x* X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