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7-31 21:52:56 | 阅读全部
     本周四(7月3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赵献可一一易水学派“命门学说”的开创者》。$ x* c0 \/ |# K6 n" g

  g8 J/ {9 l/ {; O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一位医家赵献可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学习赵献可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的论命门为人身太极学、论治善培根本,补水火,以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 r3 G: @' g  l6 |. ]
' z8 M! k9 U$ n4 M' x& |: z' _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h) |: F2 |/ y) Q$ u7 @. u8 A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赵献可的有关内容。
  n6 Q' d5 K- c8 s, O5 c% p他论命门为人身太极学、论治善培根本,补水火,对后世医学有很深的影响。
% }: ?# S/ a  d! |" E% p宋代理学家深刻认识和阐述了易经太极学说,认为这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动力。
; y, T: j  K; z& Q' O' {% L1 f/ U; f2 w! e8 M5 M1 E3 Y
赵献可认为人的身体,也有太极,与古人所说的命门是一样的东西。它是健康的根本,治疗疾病必须抓住培补命门这样的关键,因此善补肾阴和肾阳。
: N" x$ |  w8 O; C2 ~' Y0 l3 w8 R, G4 F8 l6 A, Y4 G
赵献可的学说,为后来李仲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奠定了基础。9 W1 e- p9 S. l

" u$ `5 a' a& T, A4 x9 `+ A; s8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7-31 21:54:42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本周五晚(2020年7月31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 u% z/ m+ E2 _! ]: w1 n
      今天主要分享“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和“关于开放巨系统的方法论问题”两部分。
      人体科学的哲学——人天观,方法一一 系统科学的方法。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人体是一个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要跟更大的环境-一宇宙联系在一 起来考虑。
         现代科学是机械唯物,排斥主观作用,是还原论的方法。复杂的问题无法观察,无法实验。近十年来,系统科学提出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在系统学讨论班里有发展,对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统统不行。因为它是复杂的巨系统或社会系统,用过去的方法是无能为力的。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事实证明确实有效。

5 |3 j4 }0 L- L7 D1 s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祝贺石家庄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钱学森先生《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关于“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和“关于开放巨系统的方法论问题”两部分的有关内容。
    1979年,钱学森和乌家培同志在论述社会系统工程时指出这不只是大系统,而是巨系统,是包括整个社会的系统,强调这类问题的范围之大和复杂程度之高是一般系统所没有的,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提出巨系统概念。
   巨系统虽然分为"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但是他们是有共性的,共有的特点是系统内子系统非常多,而且系统演化及系统行为都呈现出具有复杂性。而他们的区别在于,复杂系统表现出具有很多层次,而且每个层次都呈现系统的复杂行为;甚至可能还有意识活动参与到系统中。这些特点,在简单巨系统中是没有的。例如:在一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下方加热,当加热强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液体会呈现出空间上的有序结构(图见《耗散结构、突变论、协同学》条目),称其为贝纳德花纹(是Bénard于1990年发现而命名的);激光器中的离子,当受激强度达到一定临界值以后会发射出同一波长、同一频率的激光。它们是巨系统所表现出系统宏观层次上的自组织行为,但是层次简单,而且没有意识的参与,都属于简单巨系统。比上述简单巨系统复杂得多的系统,如生态系统、生物体系统、人体系统、大脑系统、社会系统等,这类系统不仅构成的子系统非常多,还表现出系统中的层次很多,有的层次结构及运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或很不清楚,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决不是各子系统功能和行为的简单叠加或复合,这类系统就称其为复杂巨系统。
补充:在《解深密》中也有巨系统的概念,意指人体各类型气血运行系统综合所形成的大系统。
钱学森教授在1992年又提出建设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设想。指出研究和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应以系统论为指导。钱学森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系统论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并于1992年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表述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就其实质而言,是将专家群体(各方面的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认识结合起来,由这三者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该综合集成研讨厅由研讨终端、中心研讨厅、研讨厅骨干网(Internet或WAN)、研讨厅管理服务系统、研讨厅信息资源库、以及分布各地的感兴趣的和相关的研讨群体与技术支持群体组成。

+ s, O5 s5 _4 n"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 21:59:49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Z4 p! a" _! ]

: _! I0 q' J5 Y+ D* P        第十四节:《列子》说扁鹊能换心脏。《列子・汤问》甚至记载了扁鹊为两个人互换心脏手术的事。这个故事是怎样记载的呢?5 W9 m  |4 G3 x% E2 O

9 j) H; J# b1 q8 T' K       第十五节:文挚舍身救人华佗效仿。中医学一向提倡仁心仁术,不反留下了很多治病救人的美谈,有的时候医生为了救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要赔上自已的性命。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就是这样的一位医生。这件事记载于《吕氏春秋》之中,它的出现与中医关于“七情"之间互相制约的理论有关系。3 k$ t' _; E4 e1 b, {" c

" B  L% ], J  T+ i" {        华佗继承战国名医文挚的治疗方法,奏成良效,也没有因此受到人身伤害。但是,没曾想树大招风,三国枭雄曹操竟然因为他“恃才傲物”,服务态度不好,借故将他杀害了。
0 e# U* j# w! m( h/ z7 K4 u+ W' p" J( g) ^- M) F  W. L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68
& Z7 s; w/ ~1 P! [1 B6 S- m0 {3 b- H( k+ J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关于扁鹊能换心脏的传说以及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悲惨遭遇的有关内容。
7 v( V. S& N. C$ r$ B3 k1 ~9 j8 G" b
       鲁公扈、赵齐英二人互换心脏的故事,出于先秦名著《列子》,说鲁公扈的心脏连同他的思想,一起都移植到了赵齐英的身体里;鲁公扈的身体里装着的则是赵齐英心脏与思想。因此,很自然的,鲁公扈走到了赵齐英的家里,希望开始新的生活;赵齐英也很自然地走进了鲁公扈的家,希望与他的家人一起重新生活。不知道原委的两家人,都不干了,都不欢迎这位“新来的生人”,任凭他如何解释都不起作用,二人只好分别去找扁鹊。在扁鹊那里,鲁公扈、赵齐英的家人得到了圆满的解释,高高兴坰领着“新人”回了家。/ O0 o! Z  K' r2 v$ p# U2 z, o

: G* j/ B& g- K- q& b6 y' z. `1 s5 _% @
+ u# O5 `1 l& W9 B. D" o: w
      春秋时期的医疗技术,为人互换心脏是难于做到的;即使是互换了心脏,也不会鲁与赵互换思想;即使是互换了思想,如果有“刀疤”为证,也不必去找扁鹊做证明。显然这是一则寓言而非事实,这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是古代人们美好的愿望。可巧的是,这样奇妙的两则故事,都出自《列子·汤问》。
# I* E! G- D1 g/ l' Y  f0 V
0 @+ [- `% p! i( k0 f      用激怒的方法治疗疾病,最早记载于《吕氏春秋·至忠篇》,此后曾经被广泛地运用,效果虽然非常好,但是由于有悖人伦纲常,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误解,甚至因此而造成医学家的人身伤害,有的医学家为运用这一方法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使我们不能不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发出由衷的感叹。3 w1 x) a& t' `2 g' S4 G

. ]% J  e7 l$ G' a      文挚不愧为当时的名医,他经过询问得知齐闵王的病情之后,反复思谋,觉得只有用激怒的方法进行治疗,才会治好齐王的病。但是,如果激怒了齐闵王,自己的性命就难以保住。但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中医事业,文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不值得?以身殉职的文挚与其身后的人,各有自己的认识。- t. j2 Y3 D5 p0 `7 |
; d4 V( P  M% t; d# t) r6 X: W
      华佗继承战国名医文挚的治疗方法,奏成良效,也没有因此受到人身伤害。但是,没曾想树大招风,三国枭雄曹操竟然因为他“恃才傲物”,服务态度不好,借故将他杀害了。# y6 u$ g. l4 F: g5 P) W

( ^+ S+ k$ C  t% _$ k8 T      当医生不容易,名医也有自己看不准的世间曲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2 22:01:06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8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继续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李炳《辨疫琐言》及清代医家熊立品《治疫全书》中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的温疫防治方药特色。《辨疫琐言》、《治疫全书》被收载于《珍本医书集成、二册》及《温病大成、第一部》中。正如孔伯华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序言》中所云:“疫中之险恶者,今人实蒙其害,畏之如虎者也,作温疫证治第一”。可见,我国古代医家们在传承实践中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疗疫病的经验和方药特色,;对于今天而言,总结和研究他们的治疫经验和方药特色有利于当今疫情的防治。这诚乃是中华民族之幸也!http://www.ynjkcy.com/wbx
9 @' s4 m$ T) T0 K, ~& r7 {5 v, x% |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温病学》之清代医家李炳《辨疫琐言》及清代医家熊立品《治疫全书》温疫防治方药特色的有关内容。# O* s5 I2 a+ G1 c7 m3 F
       《辨疫琐言》清·李炳撰。李氏对《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多异议,认为吴氏《温疫论》仍以伤寒法治温病,未能中病。主张用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治疗疫病,并创用清气饮方。
% ]6 ^" Z# X4 B( g0 H        《治疫全书》除收有吴又可《醒医六书》、喻嘉言《论春温》各条外,还选录了刘松峰《温疫论类编》、《松峰说疫》及郭志邃《痧胀玉衡》等有关疫病证治内容。
$ C! s( r( O. H! M        熊立品(1703-1780),字圣臣,晚号松园老人,新建(古称西昌,今属江西)人,是名医喻嘉言的同乡,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少习儒学,兼习《灵枢》、《素问》等医籍,后以医为业。他力学多才、博精医理、医术精湛,尤其对温疫的治疗最有心得。在总结治疗温疫经验基础上,取吴又可治疫之书详细加以考订,参之以喻嘉言论温之说,著成《治疫全书》6卷。在完成《治疫全书》之后,复取痢疟之症,附以泄泻,编撰成《痢疟纂要》8卷,后又编撰《麻痘绀珠》6卷,三部书合编为《温疫传症汇编》。
  O5 U) Q. d1 D; V  {       中医对于瘟疫的探索,从甲骨文开始就有记载,历代医家多有研究,都是阐述所有传染病的共有规律,而不是像西医那样根据致病微生物和发病部位就立一个病名。
7 u- x7 d' c2 v) z       所有传染病的共有规律就是损伤和修复。
( Y0 K- {; K( y) ~. ^5 d致病微生物,只是一个环节,不是最主要的要素。
& S* H) ?/ u8 W; D! `3 }7 b. h中医“扶正祛邪”,立论全面,措施很多,邓铁涛大师说“有个武器库”,这是很正确的。当然,发现不了这个武器库、不会用这个武器库,就好像孙悟空不会用芭蕉扇那样,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是一个负担,只有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会用芭蕉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3 22:32:4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8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健忘门》。& D$ S0 {8 i2 N" e0 x/ j0 {( ]# L

$ v* |# d0 H: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
+ [. W0 g  l1 z
9 T2 x% r; `$ V$ y  a1,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 n: i: e7 y2 p7 S
' s3 n' A" t* i$ L9 a* l  g6 X% C
2,人有壮年而健忘者,必得之伤寒大病之后,或酒色过度之人。此等之病,视若寻常,而本实先匮,最为可畏。- d' x' H/ v( T$ {% }- m" a  M

8 p9 e+ M+ I3 A  Q3,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 u8 j5 [& N( R1 X1 z/ }" D
: N. ]$ w; V3 n+ t3 ?
4,人有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述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心肾之两开乎?# I- _4 j2 S% @' f3 |6 \
. n) q% ?5 y9 k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
8 a! n" @/ n$ M' e9 I& h
4 H! {: ?5 x* N8 R" J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健忘门》的有关内容,分析了4个病例:
$ Y" M, z) D( r8 p0 O' u8 }& x# K: }/ o# q& b0 D6 r
1,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 [# Z6 X$ H7 a
6 G* Y% n- f7 t
    陈士铎说,方名生慧汤∶
7 P& C+ W# x  T0 r  K4 }! Q2 B, t9 Y2 V' n9 c
熟地(一两) 山茱萸(四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柏子仁(去油,五钱) 茯神(三钱) 人参(三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水煎服。连服一月,自然不忘矣。' }) Y$ U6 j8 N6 _
/ `2 O7 g/ z; v6 g, C  k
此方心肾兼补,上下相资,实治健忘之圣药,苟能日用一剂,不特却忘,并有延龄之庆矣。然而人必苦服药也,则丸方又不可不传耳。方名扶老丸∶
* z/ A/ i! C$ e- ?3 y
! y5 N$ L6 A) z/ H4 z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茯神(二两) 黄芪(三两) 当归(三两) 熟地(半斤) 山茱萸(四两) 玄参(三两) 菖蒲(五钱) 柏子仁(三两) 生枣仁(四两) 麦冬(三两) 龙齿(三钱) 白芥子(一两)各为细末,蜜为丸,丹砂为衣。每日晚间白滚水吞下三钱,久服断不健忘。
0 B. E/ ?* R4 f; z$ Z: r/ l
" T- }- J% B! h, f/ A4 X$ m+ k; F此方老少人俱可服,而老年人尤宜,盖补肾之味多于补心,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启而心之神清,何至昏昧而善忘哉。% f/ V8 P; N/ ]' ^- y; x- \

3 H, ]" J3 o: @3 n7 m此症亦可用强记汤∶
& q5 I3 v, k% }/ `( |9 |; P2 X
7 x" |2 H; B$ K5 n( v" g熟地 麦冬 生枣仁(各一两) 远志(二钱)水煎服。二十剂不忘矣。
- g! I# W8 ?5 k1 J
8 B: T1 s9 w2 k- Q0 f
: ?4 ?0 |# o7 g4 c8 ^/ R0 O
1 Y$ D- b8 |) n# M2 A! P& M2,人有壮年而健忘者,必得之伤寒大病之后,或酒色过度之人。此等之病,视若寻常,而本实先匮,最为可畏。3 |& Y+ o! t; i/ H0 Y

% k4 j9 b. [$ {: q8 p; ]    陈士铎说,方用生气汤∶
, d% O  P7 v) {" D& I5 Q0 J3 L+ u7 j: f0 {# h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远志(八分) 炒枣仁(二钱) 熟地(五钱) 山茱萸(二钱) 甘草(三分) 神曲(三分) 半夏(三分) 麦冬(一钱) 肉桂(三分) 菖蒲(三分) 芡实(三钱) 广木香(一分)水煎服。四剂而胃口开,十剂而善忘少矣,连服三十剂全愈。
& W( b) W9 Y$ u3 i3 l! B( U( ~/ ]6 v) h- q0 g
此方药味多而分两轻者,以病乃久虚之症,大剂恐有阻滞之忧,味少恐无调剂之益,所以图攻于缓,而奏效于远也。扶助胃气而仍加意于补心肾二经,则五脏未尝不同补也。有益无损,殆此方之谓欤。
$ K% w# h/ S! m" T, j: M% D5 o# P/ ~1 {" r, N/ b
此症亦可用强记汤加人参三钱治之。
& `3 g, C3 X5 d0 E$ N- h7 M* J2 k
1 ?8 C. U4 i% A  q# c( k

9 u, L( o: I" R" |% x: H3,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5 a( Q( w% ^5 T

, j2 ?& v1 \& W. C1 U; g, J/ |& I    陈士铎说,方用通郁汤∶! p; s) H- t( t- c5 V9 z
& H; x% V0 e- {) C" T( M; o& Q, [& m$ o
白芍(一两) 茯神(三钱) 人参(二钱) 熟地(三钱) 玄参(三钱) 麦冬(三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 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二剂而郁更解,四剂而郁尽解。7 y  n- B3 Q: Z2 I. s% I3 E; c5 F

) r- M& Q) V; f6 [8 P此方善于开郁,而又无刻削干燥之失,直解其肝中之沉滞,使肝血大旺,既不取给于肾水,复能添助夫心火,心肝肾一气贯通,宁尚有遗忘失记之病哉。) c2 p/ F4 t- P. C; t7 Z. |
7 S3 w, u# k; K8 a- e1 @
此症可用存注丹∶
. |2 p1 ~- w# Z6 k! w& d: @: l) F5 z+ j& w/ l' u
白芍 白术 生地(各三钱) 麦冬 柏子仁(各五钱) 甘草 菖蒲(各一钱) 柴胡 天花粉(各二钱) 青皮(三分)水煎服。四剂愈。; g# E5 \: ]! G! y" y
/ ~1 _( o; z. v" [9 v! X+ T; J
$ Q8 ^4 K8 B) r( O; @- Y% Y& u; w

( O2 h( Z! s2 }9 [4,人有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述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心肾之两开乎?( G8 M: I+ S& ?9 s

( \, q2 Z7 M7 `; `6 b     陈士铎说,方用神交汤∶
" P, {& m& n- f; H4 c+ H& r3 y$ n3 U" O( ], u) G
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巴戟天(一两) 柏子仁(五钱) 山药(一两) 芡实(五钱) 玄参(一两) 丹参(三钱) 茯神(三钱) 菟丝子(一两)水煎服。连服十剂,即不忘矣,服一月不再忘。: G* l, V1 X9 X* }+ m
) r1 i. H# \/ V  ]7 D
此方似乎重于治心,而轻于治肾。不知夫妇之道,必男求于女,而易于相亲,重于治心者,正欲使心之先交于肾也。然而方中之妙,无一味非心肾同治之药,是治心无非治肾也,而交肾仍无非交心也。两相交而两相亲,宁有再忘者乎。
/ T4 o* u' l3 f- T
  a$ }' s9 F7 W7 h8 a此症可用天丝饮亦效。5 e" T& o3 k5 V' ~1 y9 @  |

! W# k2 ~" H! H: S0 w+ i6 `1 g/ M7 Z巴戟天(一两) 菟丝子(一两)水煎服。十剂即不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5 18:59:2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8月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用气化观点阐释《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
( o1 e9 O, u5 i: {+ g$ p) q4 j; I* |+ O/ P+ Y' s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 U3 ]; ~1 M3 t( O; }7 p0 `
) w6 X$ K  `+ f. p  a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用气化观点阐释《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的有关内容。
5 L; u$ ]1 O' M2 v- g) {9 P& z- Z* w2 R& z
8 d  A  E$ o  R       张仲景《伤寒论》本来是为传染病的治疗,提供辨证论治指导思想和方药借鉴的,杂病的诊治问题,主要在《金匮要略》之中讨论。但是,如今人们普遍把《伤寒论》的方药用来治疗百病,这就存在如何使用的问题。
' e+ A( s/ {' q& q$ I+ Q6 W, z7 f: B
0 t5 T+ q7 W) S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外感与内伤不能截然分开,所以外感可以为内伤提供借鉴。5 a' e0 Q5 @% p2 n4 R

% T! }/ y. V4 I! G8 z! s* Q; |内伤借用外感的方法有、需要认真审读原来的方药,是因为什么而设立?它们的病机是什么?
2 _" l! j3 b) h9 b8 b1 S4 ^+ O0 W# A$ \" p
气化学说,有深厚的根基,来源很古老,张仲景没有细致阐述,但是,可以分析之后,看到《伤寒论》的方药,符合气化理论。
3 V- P* y4 I  j0 O! I/ \7 Q5 D: ?! r7 r" D! p5 V
开合枢说法不统一,标本中气(从标、从本、从中气)很复杂,五运六气(主客加临、同天符、同岁会也颇不容易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与学习《伤寒论》联系起来,就复杂一些了。' }5 B/ F/ t: A7 s! J1 \% |( T$ E
8 C7 s+ x0 \; m5 U
回归经典,叩问张仲景的初心,很有必要。; l' W' y2 k  ~5 }) ~; N- m* L2 e

% A0 p' i+ C5 l1 l! _4 j否则,学习经方就不能:  a9 G8 X9 Z5 m; j
. ]" e- Q5 W+ i6 `
懂源流、知体系、会妙用。9 Y; ^$ z& T1 Z' D1 k

0 E" v$ T+ S% k- k, c学仲景、说仲景、用仲景、做仲景,说起来容易,做到很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5 19:03:44 | 阅读全部
8点直播,马上开始~
6 ~  S  c$ y6 Q( Q1 d; x7 V* g* d3 l( C9 ~  A/ ^' M
        今晚(8月4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2讲。
& W8 P$ R6 \- `2 `( L1 _& U9 a$ @
6 e  D; T6 l" k. P3 P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7 _, k  j4 x- S' T! Z1 [: [
! Y6 j' u* n$ i8 P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b1 x) D0 S* ^6 C0 l

1 r1 {) p" z4 Q3 h( X- l4 |4 H/ r3 u- |5 n8 Z) a, m" F
本讲内容: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b5 g( m5 {4 b# G) \! T
& ^- W; g$ e2 ?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 [: |9 v, H& |& e- ?
- q6 J- ?4 v$ \( P/ H# m8 |$ d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4 z) c: m& @7 D

7 }: Q( ^' {7 M% d$ i% A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3 y* m# K3 \; b8 T. M; c! I2 {  }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3 `( [/ P/ P' Q% u, N4 J# ?
9 `; u# o  W' G  i& `9 S0 I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 t, v! J) u, [' x* y/ Y8 i# W7 D  N6 M0 m& V: S  P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 f, _& \$ w3 c" k+ L5 k$ e4 p+ I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3 f6 H! ^# ?& e2 {/ x4 y' N
1 a" Q( f+ o# A; k6 b$ z
  肝移热于心,则死。2 Y. Q$ K  P, R1 t# u

) F( R& W% P9 a- A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U  ^; @/ r3 X! M% p- U

7 S+ W. Y- F2 N; z- X9 c; d/ @" n% `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2 w3 Q# G. A% B+ Z+ k- v
6 W; a6 }% ]8 X' m+ u1 \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N, @5 b# Y6 O% u2 x

2 n1 Z* E3 u6 {4 h. F8 ]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 O2 D1 c1 ^1 M" t/ k. s* N' {* D" p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1 N& E  n2 @! p3 {8 p
" x  Y( M. p0 W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4 w2 K& ]$ w$ E, S
9 i" K5 p8 c! T  h7 {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L/ w  [/ d3 w: m+ y$ [. R/ |' w

3 g7 J* H) N% H8 Q8 X9 F' W( ]% }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5 R& ]9 ^0 J7 W/ A7 f4 U+ u) P9 `) E$ s* K6 e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5 21:25:23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8月5日)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七讲:带教西学中,展示中医功夫的内容。毛泽东一贯重视中医工作,他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之后,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医进医院参加工作,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卫生部党组1958年9月25日,向毛泽东并中央报送了《关于组织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给杨尚昆的批示中,谈到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问题,他说“此件(这个报告)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卫生部长)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于1958年11月18日转发了卫生部党组的报告,这个指示连同卫生部党组的总结报告于1958年11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1 C- v  W/ J' X& E/ ?7 t  g- \& a毛泽东主席把中医学评价为一个“伟大宝库”,把西医学习中医的事情说成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指示各地方党委“加以研究。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1 ^* k( e# H# A" n祝贺孟村回族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7 \- g# V" n# V3 _+ R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有关西医学习中医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8 a/ }$ q3 i4 l  m
西学中的初心,是为了指导中医药学术的整理和推动中西医结合。; T% J, i) U' A3 v4 w. a

, }- c, ]' B$ O& E5 o
- s/ f( {" {# D1 H+ d( L“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很复杂,历史过程有很多曲折,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中医求生存”,也是我们大家没有深刻认识中医药的本质造成的。$ R  [; L; r3 x8 `3 I# K

% c/ h! H! ?+ r) H6 y2 A, G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传承的困难,西医市场医学弊端的暴露,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中西医结合”这个求生存的词语,似乎有些落伍了。4 q* \" X( {: h; i4 Y( U! ~

1 z; B6 ^0 J! r7 _2 X# Z% s3 e! D毛泽东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基本上都是学术交流,没有利益和地盘的问题。
0 p: ]) w) H4 o1 X: a* N" e7 V8 b' k
现在,理论上西化中医进行不下去了,造成了实践之中基层中医药严重不足。. r4 q/ h* m& y% R2 d9 u
因此需要换一个思路,来发展中医,也就是“守正创新”的问题。
+ L) y- Y! b: h6 @( \需要新的理论,新的口号,不能再用这个“中西医结合”来“引领潮流”了。
. z: ]( y$ B/ A+ R( V# V& R2 h% \+ f
我提出来的“西医中国化,中医世界化”,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不是马上就到了这个境界。
+ a% T. Y1 K4 [" N这样做靠的是“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医学。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可以包容构成。”. A. I) n3 g1 N, q
我认为,0 L% d2 ?" T2 i
“没有西医中国化,健康中国做不强”;- F( f( y! y0 G2 u& r+ y4 W, \* E( z1 Q
“没有中医世界化,中医事业做不大。”
+ U* A5 o6 x9 Q9 O5 v0 {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 B6 k, S( q/ o/ C
以上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3 L0 l9 _' H3 e$ f4 ?

# o6 q! W' J! J8 X  f.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7 21:33:5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8月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一一易水学派“集大成者”》。  ^8 s1 H4 I4 D6 I" L
% u" _- d3 ~) K8 }# x7 a

: s2 q  j* Z5 x. P- n% j; D; k5 C! ]7 k1 H4 f9 x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一位医家张景岳,主要学习张景岳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C! k) ^6 l/ w
' {2 |1 W9 d3 r# n( x' ^
  m& s; B. p$ F! {" ?3 m

3 M( E" a5 x( M9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 \- p6 m% @9 u+ E: y9 i1 X( V0 o( k1 ~! ?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一一易水学派“集大成者”》的有关内容。$ i$ P" L$ D' Z

! r# Z: q5 @9 T: x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E' C3 l8 C4 I$ `; M
5 C9 a. t% m! H6 G4 W  e' C% X
幼随其父游京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中年从军,曾到过燕、冀、鲁等地,后回乡致力于医学。于医之外,亦旁通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等学。
$ G0 m' ?& ]: {, v( j7 z1 ^; d; T" b$ b
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在医学理论方面,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学派”。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8-7 21:35:22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20年8月7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 第8讲,题目是:扁鹊事迹再考证,《史记》记载最可靠。扁鹊行医几十年具有丰厚的理论,也具有很好的技术水平,因此才能随俗为变,开创临床各科。扁鹊留给世人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总结的六不治: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六不治”既是扁鹊的行医感言,也是留给我们的可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在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当代,更需要借鉴这种智慧。当然“六不治”不是推脱责任,而是说明医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我们绝对不能夸大医学的作用,也不能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病人是健康的主体,应该提倡的是:我的健康我做主,而不是科学主宰健康。我们如果过分夸大医学的作用,或者让病人对医学产生过度依赖,都会造成纠纷和医患关系紧张,而且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也是需要随缘,再好的名医也难救无缘之人。医学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也是不断传承的,历史书籍对于中医早期传承情况的记载不多,《史记_扁鹊传》为我们首开纪录,揭开了扁鹊学医的神秘面纱,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医生。解读司马迁所说的扁鹊学医、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手创奇迹、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抉择由自己。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y0 }" m( a* N' v+ I5 }# o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对于扁鹊事迹再考证的有关内容。
; e- W  y3 r* t. }/ C/ X3 k( H& J* Q" D0 n8 A% Z
扁鹊是中医的宗师,目前网络里很多关于扁鹊的信息是错误的(比如说,他生活孔夫子与老子的时代,也就是赵简子的时代,他给赵简子诊病的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而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让他生活于公元前407-310年,比实际情况晚了150多年。这是明显的错误,仍然在误导先秦医学史的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恢复历史本来面目。3 V  j* Q9 P; e3 z" a: F- U
司马迁对于扁鹊进行过认真考证,因此《史记》的记载最可靠,但是,由于司马迁依据的原始资料消失,在两千多年的传抄之中也有一些错字、逸文、讹误,造成了很多人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得出了很多想当然的“研究结果”,让历史本来面目更加模糊了。
) B$ `+ q4 N9 F- p+ x《史记_扁鹊传》为我们首开纪录,揭开了扁鹊学医的神秘面纱,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医生。解读司马迁所说的扁鹊学医、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手创奇迹、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抉择由自己。9 \4 l: W; G# S5 N% F' G8 v

/ f% v9 A+ d! @4 \0 e, m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t( t& s8 n, {) [

$ h# b# S# G" ~& p; s7 D  B.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