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上(2020年6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i7 ~/ n& J5 a: R
第五节病入膏肓古人信医不信巫。, l5 v& u% Z+ D# p$ U
我们知道最早的医药文字出现在甲骨文,是巫史占卜之后所作的记录,大多是关于帝王的事情,或者是国之大事,而很少有一般民众的内容。在商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瘟疫具有流行性,隔离患者是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一项措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 }0 d, `( D. u- o$ ^ 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末期的扁鹊在宋国行医,得罪了宋国的国君,只好逃亡到卫国去。在经历另一个治病的过程时,扁鹊虽是闻名天下的名医,可是在“信巫不信医”的患者面前,他高超的医术也派不上用场。崇尚医学科学的扁鹊,愤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 v2 A. H; s" [4 g/ v$ R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
6 }, d! Y6 ^) w5 ]4 i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大智慧》关于“病入膏肓古人信医不信巫”的有关内容。
, i5 n% f/ ]) H& C 在春秋时代,人们如何治疗疾病?是靠医生,还是靠巫师?或者就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医生与巫师没有区别,是同一个人兼而营之?我们只好通过历史记载进行考辨。
1 _. v1 T& T' u$ ^一般说来,病情有轻重,小病可以“勿药有喜”,不用治疗就可以自愈,而严重的疾病就需要求助医生。“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已经是一句成语。然而,它的来源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R( B. B7 j. H7 v
据《左传·成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赵世家有关文字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十分怕人。2 z1 \# C3 X2 a; ?" S
他梦见一个恶鬼向他报复、索命。这个恶鬼披头散发,那头发从头顶一直拖到地上,样子非常吓人。恶鬼不断地跳着脚、拍着胸膛,气愤地叫着:“你错杀了我的后代,使我断子绝孙,很不仁义、不道德!我已经请求上帝,得到他的允许,向你索命来了!拿命来!”恶鬼不依不饶,一路追赶着晋景公奔跑。晋景公关上宫殿的一道道大门,恶鬼在后边就把一道道门砸开,沿途撞坏了宫殿的大门、二门,并且进入寝殿内室,把内室的门也弄坏了。晋景公吓得急出了一身冷汗,大叫一声从噩梦之中醒来。
; \3 n/ s# E3 H# d晋景公立即召见著名的桑田巫,让他占梦,断吉凶。巫这个行业在先秦时期是很显赫的职业,他们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们的名字“巫”字就是很明显的招牌。所以,上至国家的战争、灾害、祭祀,下至平民婚丧嫁娶、治病寻物、动土解梦,都可能要请教巫师。
% \0 D% @( ^/ O" R. b; \9 s `桑田巫由于最有灵验,声名显赫,就被晋景公召进宫来。他经过龟占筮卜,得出结论:“晋侯这个噩梦的原因,是赵氏孤儿的祖先为祟”,并且预言晋景公将为此而丧身,“不食新矣!”4 k6 Y# _$ R* C9 N: d) y6 r, B
“主君,您吃不上新的麦子面了!”4 X* G+ B! \2 L$ S8 ~5 q: Q9 v
桑田巫一个断语,吓得晋景公魂不附体,成了挥之不去的魔咒,时刻困扰着晋景公。$ j L0 Q2 p( j0 p" z
晋景公并不愿甘心等死,听说秦国有一个名医叫“医缓”,善于诊病、疗疾,就派人到秦国请医缓来诊治。
- ~3 C8 K% ~9 v3 Y, X5 v9 G, N秦国名医医缓还没有来到的时候,爱做梦的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两个俗称“二竖”的小男孩,在他的肚子里做祟。一个小男孩说:“听说秦国的医缓是一个名医,他带来了针药治疗晋景公,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往哪里逃跑好呢?”另一个小孩说:“不用怕,我们在晋景公的肚子里,躲到心脏的脂膏下面,藏在它与横膈肓膜之间,在这‘膏肓’要害之地,再有名的医生也奈何不得我们。”
) l+ `: E+ }$ H5 ^! @: D6 c, G不久,秦国的名医医缓就来到了晋国,他经过察色按脉,细心诊断,不住地摇头叹气。
! u- _. a4 w: c Q& s1 {晋景公焦急地问医缓:“寡人的病情怎么样?”# P( Q8 g6 R1 v4 k) o. B6 r
医缓说:“您的病在心脏的脂膏与肓膜之间,疾病处在这‘膏肓’要害之地,用艾火灸,灸不着;用针刺,也刺不到;使用汤药治疗,也很难使药物到达这个地方。硬性治疗,不仅不容易奏效,而且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实在难以治疗,还是注意慢慢地生活调养吧。”& i5 P! ?; N5 r$ v G
晋景公听过病情分析之后,很佩服医缓诊断的准确性,称赞医缓是难得的当代良医。他让属下给医缓置办了厚重的礼物,把医缓送回了秦国。
" b& a( z) t: a, O, o- A8 j我们可以推断,“膏肓之疾”只是疾病的部位比较特殊,秦国的医缓不能治疗,或者他没有措施治疗,不等于当时或者后世就没有措施治疗;- a/ f, \( ^& K& D8 q
再进一步说,晋景公的前期生活调养是有效果的,“膏肓之疾”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要了他的老命,“带病生存”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 F' I7 x, L- F% Y他在生命的最后的几个小时里,情绪激动,愤怒、狂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使他旧有的疾病突然加重、爆发,因此导致他的暴死、卒亡,这与他不懂得养生,放任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是很有关系的。
5 Q: s1 z3 q. X& B( K; c" C+ ^7 c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I# e( a' V" A1 n因此说,晋景公之死,今天还是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注意养生,特别不要忘记“带病生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破罐子熬过柏木桶”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有人说,长寿的秘诀,就是得一种慢性病,它能教会你善待生命,注意养生。
# E8 Q& \, X; U5 l, r- @这个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医生与巫师已经分家,各自“学有专长”,并不互相混同。但是“孤证不立”,这个例子也许说明不了当时的医学水平,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而且是记载于史册的例子加以说明。* f! F- W: V7 p2 W, U1 Q0 U
+ `* E9 _, w;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