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
马京雪 发表于:2020-5-17 16:18:5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00
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
- E! ~0 C( b* F4 Q1 K3 ?- N: r6 V9 t* v' g. J

; G8 v4 A  C, R0 z4 i& B

, t! c; i( p- ]" b6 Q2 I6 i2 L
; f' g+ d, Z/ ^; c1 z) K3 a- i
! X! u4 S4 J% ?! @4 A/ b) \

黄元御,山东省昌邑市都昌镇黄家辛戈村人,清代著名医家,从医20余年。穷一生之精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四圣心源》、《伤寒说意》、《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共十一部书,合称《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下面就其学术思想作一浅析。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黄氏出生于诗书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性情清高,意志坚强,做事很有毅力,少负奇才,刻苦学习诸子百家之论,欲成旷世之才,以功名高天下,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甲寅雍正十二年,三十岁时,不慎患目疾被庸医所误,用药损其左目,是以悔恨感伤,遂绝进仕之路,立志学医,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尤以仲景首重阳气的观点对其影响最大,成为其学术思想的主流。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六气解》)大倡贵阳贱阴之说,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邪气不能外侵,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禀受天年。故此黄氏在辨证中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基于这种贵阳贱阴的思想,黄氏在临症时从阳衰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指出:“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痢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疼,伤风鞬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穷其根源,悉源土湿。”(《长沙药解·茯苓》)故在治疗上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在用药上以温补之品为主,如:甘草、茯苓、桂枝、干姜等均为其最常用的药物。《四圣心源·卷四》中的黄芽汤(人参三钱,灸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就是一首崇阳补火培土泻水的代表方剂。

    黄氏贵阳贱阴的思想,不但表现其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分析及辨证治疗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某些药物的评价方面,如对多数具有助阳补脾作用的药物,往往大加赞扬,认为其有却病延年之功用。对泄火伐阳滋润之品,极为砭低,认为用之有夭人损命之虑。如对于温阳健脾之肉丛蓉称其有“补精益髓,悦色延年”之功,健脾利湿之茯苓称之为“功标百病,效著千方”,而对具有清心泻火功用的人中白则称之为“以夭人命,甚可恶也”,象这样的论述在《长沙药解》及《玉楸药解》中多有描述,据此也可见黄氏贵阳贱阴思想之一斑。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黄氏受河北易水学派的影响,重视脾胃功能,将其比喻为“如车之轮,如户之枢,四象皆赖以维纤。”(《灵素微蕴·飧泄解》)

    在生理上黄氏认为脾胃位于中焦,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为脏腑、阴阳、气机升降运动的枢轴,脾胃功能健全,中气旺盛,则脏俯气机升降有权,五脏六腑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健康无病,故曰:“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同时认为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也是维持五脏六腑升降功能既发挥水升火降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指出:“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四圣心源·中气》)

    在病理上黄氏认为中气虚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而导致中气虚衰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土湿,治疗上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故曰:“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四圣心源·中气》)此阳虚土湿病机的形成,黄氏认为主要是由于“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四圣心源·六气解》)

    在治疗上应“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于此。”故其在临床中着眼于阳虚土湿,多用温阳燥湿,忌用寒凉滋润,如对各种出血性疾病,要求慎用寒凉药物,否则“人随药损,百无一生”,主张从温中补土着手。对遗精之病,反对用寒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对臌胀、反胃、中风,伤风鞬喘等诸多病证,黄氏悉认为是由于中气衰败,土湿阳微所致,故治疗上均以温阳补土为治疗大法。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黄氏源于《内经》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病因的致病作用,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有六气五行,人体有五脏六腑,内伤则因于人体之气偏胜,外伤则人体感受天地偏胜之气。故曰:“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既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感之。”(《四圣心源·六气从化》)天有六气,人有十二经,天人相应,以主气统十二经,故曰:“内外伤感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同上)以六气统十二经,每一气应二经,有司化、从化之不同,均以司化者为主,从化者不司气化为辅,所以为六气统六经。如少阴君火,以手少阳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余皆仿此。

    黄氏主张以六气统六经来论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在生理情况下,六气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相同,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四圣心源·卷二·六气偏见》)在病理情况下,或一气偏见,或本气衰旺。一气偏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太阴病则寒盛也。”(同上)一气偏盛必致另一气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太阴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同上)本气衰旺“病则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余者类同。(《四圣心源·卷二·本气衰旺》)

    对于《伤寒论》理法的探索,黄氏认为言六经不及六气,则无以辨识经脉为病的性质,也无法因其病变以祛邪,指出“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四圣心源·六气解》)认为伤寒虽为外感病,但外界的六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故对伤寒的立论也以六气所化为基础。黄氏的这一独特见解,对六气、六经和脏腑关系的病机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黄氏受崇阳思想的影响,认为六气从化阳易衰,故在治疗上主张以温阳为主。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白术》)对润肝养血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何首乌》)只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黄氏不但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而且主张创立新方,反对当时医家窥囿习俗,胶固师说,处方用药不深究辨证,死守成方的弊端,如其效仿仲景理中丸而创制的黄芽汤以人参配干姜建崇阳补火之功,甘草配茯苓起培土泻水之效,方仅四味,配伍恰当,法度森严,深得仲景组方之秘,而有所创新。又如变仲景之苓桂术甘汤为苓桂甘姜汤(《长沙药解·桂枝》),按仲景小建中汤之意,创出姜苓桂枝汤(《四圣心源·卷六·腹疼根源》)以治腹疼,药用桂枝、白芍、甘草、茯苓、干姜更加突出了方剂的补阳之意等等,这些都是其在仲景思想的指导下独创的新方,较仲景而有所发展,值得后世学习。

    五、结语

    黄元御是祖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将其毕生精力放在研究和发扬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上,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较高的造诣,并有独特的见解,在学术上力倡贵阳贱阴,崇脾胃,重六气。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其个人认识的偏面性,厚古薄今,对唐代以后医家多持否定态度,其评论也多有失之过激,这些不能不说是他的不足之处。但是做为一代名医,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和探索的。


1 q/ }9 ~# ?2 s3 x3 d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9-24 20:42:42 | 阅读全部
黄元御“圆圈理论”浅识
《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善言人者,亦必有验于天。天之理,即人之理。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地有五行,人有五藏,是谓天人合一。盖天地未分,一气混茫,动而分阴阳,而生清浊,清气浮升,浊阴沉降,升即为阳,降即为阴,阴阳异位,天地乃成,而清浊之间,为一中气,是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是以斡旋不息,乃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分,生长收藏这一运动称之为“圆圈”,人亦如此,脾胃为人之枢轴。
1 圆圈理论述要
1.1 四象皆中土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水藏于北,火浮于南,金降于西,木升于东,土在其中。四象有升有降,实际为阴阳变化而来,归根到底又是中气浮沉所产生的。分而言之,是为四象,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变化而已。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生动阐述了四象的产生及其根源,形象描述了天地气化为一个时刻动而不已的圆。阳气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气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是木火之生长;秋收冬藏,是金水之收藏;土无专位,而位居中央,斡旋气机,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故中土为四象之母,故曰四象皆归中土。
1.2 藏腑生成为一圆圈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以生长收藏,运化不息,人有五藏六腑,也升降出入,时刻做圆运动。天地初成,阴阳分焉,阴阳之间为一中气,生生不息,中者,土也,在人脾胃也。中气运转,化生四象,在人,中气斡旋,化生五藏六腑,《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藏腑生成》说:“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五行应五藏,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脾胃为中土。然五行之中,又有阴阳,故木分甲乙,肝为乙木,胆为甲木;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土分戊己,脾为己土,胃为戊土;金分庚辛,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水分壬癸,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故黄元御先生说:“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五藏六腑皆由中气变化而生,皆言气,不言质,故虽曰五藏六腑,实为一气轮转,升降不息,浑然一体。
1.3 精神气血化生为一圆圈
肝藏血而胎阳魂,魂者,神之初气,升而不已,方化其神;肺藏气而孕阴魄,魄者,精之始源,降而不已,乃成其精。故《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然而,神乃为心主,胎生于肝魂,实际根在坎中之阳;精虽为肾精,孕生于肺魄,实际根悬于离中之阴。阳根下秘,是以水温而精藏;阴根上抱,是以神清而不飞。精神气血实际凭借中气运转,由此而生。合而言之,精神气血实为一物,循环不息,乃成一圆。
1.4 五味五情浑圆一体
《尚书·洪范》说:“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土爰稼穑,稼穑作甘。”五味产生,实际由于气机不畅,中土郁遏,不能斡旋运动而作,若坎离交媾,则龙虎成回环之势,则火下温癸水不作苦,水济心火不作咸,木直升条达不作酸,金从降安然不作辛,而斡旋水木金火上下环周,各得其所宜,是中土也。万事万物,莫不喜升而恶降,升则喜,半升而不得则怒,半降而未得则悲,降则恐。此为自然之性,其实均为中气斡旋变化而来。
2 圆圈理论应用
2.1 洞察六气偏见圆圈何处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内经》有言:盛则显,不盛则不显。六气浑然一气,和而不同,运行各得其所宜,则无风、无寒、无暑、无湿、无燥、无火,六气不相交济,则一气独盛,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而一气偏盛,缘于虚,如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能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则木气不条达,木郁而乘克土气,不能生火以培土,土气由此而困败,土气困败则阳不升而阴不降,升降出入由是而废。病之所以病疾多,医之所以病方少,从某一角度讲,是没有把握中土升降之机也。黄元御先生从反面谈论了中土升降的重要性,《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说:“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大者,肝脾郁而不升也,右关大者,胆胃郁而不降也。”脾体阴而用阳,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陷,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由是而生;胃体阳而用阴,主降浊,胃逆则浊阴上壅,水谷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肝藏血而主升,肺藏气而主降,肝血升达不至于流溢者,赖金气敛之,肺气降敛不至于固结,赖木气疏之。若病,则血上溢而气下结,百病乃生,由此推之,大多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敛降;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升达而致。所以,通过黄元御先生的圆圈理论,可以在这一圆圈上寻找哪一气出了问题,哪一部位偏盛或偏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未尝不是治病救人、取效至捷的一个新思路。
2.2 倡导“扶阳抑阴”,调理脾胃圆圈
黄元御先生谈论的“扶阳抑阴”,指脾胃而言,非力主扶阳,有人没有参透其精微之义,仅拾其小枝小叶,便怀疑其力主扶阳,有失偏颇,非其本意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言:“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不止也。故医药之家,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黄元御先生寥寥几句,道破玄机,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明终究是土,从气焉能敌过主令之气,是以太阴常旺,阳明常衰,故须扶阳抑阴,为一定之法也。
2.3 用药精当,浑然一圆
黄元御先生思想核心在中气。中气在阴阳之交,中气健运,则君火清而癸水温,四象轮转,周而不息,人则体康身健,中气衰则升降窒,肝血左郁则血病,肺气右滞则气病,心火上炎则心病,肾水下寒则精病,故遣方用药,首在中气,黄芽汤(人参、甘草、干姜、茯苓)为调中气之祖方,以人参、干姜补火扶阳,甘草、茯苓泻湿培土,实为良法。若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加黄连、麦冬、白芍以清心,君相同气,白芍降胆火,故用之,意义颇深;肾水下寒,遗精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暖水以生木也;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以疏肝达其郁,若肝血亏虚,血虚风燥,必用阿胶,酌加当归,首乌之类以滋木清风;若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川朴以理肺。此法为守中之法,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黄元御先生重点给我们示法,非定方。另外,若属阴虚,宗地魄汤(甘草 半夏 麦冬白芍 五味子 玄参 牡蛎)之意,因为阴盛于下实际生于离中之阴,阴根一生,性静而降,气由是而化精,阳气乃能封藏。若阳明失降,则君相二火上泄而升炎,阴根亏乏,病上热而成阴虚。以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二火,半夏、五味子降肺胃之逆,玄参清金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若热伤肺气,加参、芪以益气生水。若属阳虚,宗天魂汤(甘草茯苓 干姜 人参 桂枝 附子)之意,因为阳盛于上实际生于坎中之阳,阳根一生,性动而升,精由是而化气,阴津上滋。若太阴不升,则木火不生不长,阳气陷败,病下寒而成阳虚,以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子暖水温中,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加归、芍、地、胶之类滋阴而求阳。黄元御先生此法甚为精密,运筹于中气之上,决胜于百病之外,遣方用药,时刻顾护中气,转动气机,四象轮转,浑然一体。
3 结语
人体是一个气化的过程,是一个小天地。阴阳升降,生生不息,悉因中气所变化,中气左旋,化生己土,中气右转,化生戊土,己土上行,阴化为阳,阳升于左,化生乙木,升于上,化生丁火,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化生辛金,降于下,化生癸水,是以精化为气,气复化为精,周而不息,遂成一圆圈,而其本源在于中气斡旋。故黄元御先生抓住中气这一核心,匠心独运,以决乾坤,救死扶伤,拯黎民于贫病之厄,实为苍生大医。

$ C' q$ A: ~. z! D' B- e) H/ {"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9-24 20:43:12 | 阅读全部
黄元御学术思想
4 J# @5 M8 k& M7 v' w+ f. n# u' p8 x. G: j2 X& d& W8 z! c
一、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0 c& v$ y# }* u0 ]8 q9 R: ^* E) E. b  a2 s' X; X- j+ _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  `( [6 R9 E; U% M3 f

9 Y' q. S) m4 Q, |! |$ z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辛甘化阳 。)
; h' f: K7 G$ t6 A9 f
" e& ^4 D4 a! l* V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d# m" _" f# d$ J1 r

3 Q/ }. W+ F1 l) a) S  w, C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 L7 J" i( j$ a7 v2 Y* ~* T1 b0 @6 q5 o& W' F( k) x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3 s' ^, H4 D0 \" i; n2 _% f- [- \, P4 Z- J+ x+ j& P9 M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9 C( h- C7 B+ b

7 }2 j* [  h- m( B, G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这是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
0 @( W( s6 Z% s. _% `! g( F( K0 S
『小思邈注:这方子不是治肾虚的遗精,而是治湿重引起阳气不能生发的遗精。因此“知母、黄柏”去肾火、滋肾阴的药不能用。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都是治脾胃的药,龙骨、牡蛎有收敛的作用,附子有温阳化气,恢复脾气运转的功能。体现了黄元御十分留意体内“气”的流通的问题。』
2 U( g7 c& Q1 a! c+ L0 P+ j/ ^/ E9 R6 F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1 C2 Q) i, `7 B8 h$ `
9 o* b+ t# r0 X9 d4 d4 v, C2 u9 e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5 |1 A' V* b7 C2 Y
- \4 }3 s( g! E" r( F0 B
水胀者,黄氏认为: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  ^1 u# e& w( F7 }- ~- l

( f4 F  M1 a) M8 w" W9 c6 Y. Z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 g3 u7 P9 Y  Z6 U% b3 @1 C/ x
& y3 G6 f6 Q  ~$ A治用苓桂浮萍汤:茯苓、泽泻、半夏、杏仁、甘草、浮萍、桂枝,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5 ^# D# r' d- o5 \1 p
* {& U" l# ]  z; y% V$ m苓桂阿胶汤:茯苓、泽泻、甘草、桂枝、阿胶,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 ]7 p9 U, x9 C2 Z2 M
$ _4 m, `9 N: L
『小思邈注:仲景用苓桂术甘治脾胃的水湿引起的水肿。此处用泽泻与浮萍代苍术,加半夏杏仁降气化痰,增强去水的速度。下焦虚、腰痛的老人有下肢水肿,仍要考虑用肾气丸。』8 [  h6 A- o) p; P* w

- o" S9 W! Q, n+ ]二、“中土回环”,气机升降的圆圈理论。以法半夏、茯苓、甘草为三驾马车,旋转中焦,升降气机,治疗百病。  S( e( b, P- J+ {* Y

5 `2 x& b. u# B/ D4 h) `0 u 1、《四圣心源》桔梗玄参汤治鼻炎:桔梗9g、玄参9g、杏仁9g、橘皮9g、半夏9g、茯苓9g、甘草6g、生姜9g。桔梗主升,开肺排脓;玄参亦升,润燥解毒;杏仁降肺;橘皮化痰降逆;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升脾除湿;甘草补脾胃,坐镇中州;生姜散外表之寒。『小思邈注:二陈汤加桔梗、杏仁增强祛痰的功能,玄参有补肺的作用,甘草、生姜合作也有提高肺的活动力的作用。肺开窍于鼻,把肺调理好,鼻炎自然消失。』" e8 r5 W! e$ Z/ N$ r( A& W+ u

5 ~4 b9 \% ]1 _0 t0 Q! S9 L9 M中医称:“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湿气特重用苓泽姜苏汤:茯苓9g、泽泻9g、生姜9g、杏仁9g、甘草6g、橘皮9g、苏叶9g。
4 S4 C7 b/ j; {+ h7 j2 ~
' i6 |' k4 ]" \5 L- y! X+ [$ Y2、治吐血案: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月余病愈。茯苓除湿升脾;甘草补脾胃,坐镇中州,是圆圈的轴心;半夏燥湿降胃。茯苓、甘草、半夏构成了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处方时必用之药)。干姜暖脾升土,暖肾以助封藏;丹皮疏肝升陷;牡蛎收敛浮火,随胃气而降至下焦;桂枝亦为疏肝升陷之品。        $ e1 Y5 J$ O0 D7 c+ b# s

2 i- ?4 N; P& |* {' g; d5 j2 ^) a另有一案治妇女吐血用方: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肉苁蓉,妇女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升肝、白芍柔肝、丹皮清肝,“附子非干姜不热”,干姜引附子药性入肾经。, A6 B7 Q9 ^6 W/ h

2 ]! F: C) h  m/ k1 J6 U+ l! J, L# U" l 3、治齁喘(哮喘)方: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另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细辛对顽固性风寒头痛、咳喘有明显效果,砂仁暖肾燥湿、引气归肾。
9 q7 q4 |0 Z. @- m6 U
0 P, F; d9 W9 o+ q[另]心悸咳喘方:茯苓12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2g、广橘红9g、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苏泽兰30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砂仁6g。
+ |2 q/ d4 }" j: D" M+ O% P: f
4、治中风方:左半身瘫痪不灵:(温通)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右半身瘫痪不灵: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其弟子麻瑞亭称左半身瘫痪为血虚型,加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右半身瘫痪为气虚型,加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并各加入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 `: s% V) x5 P  O
$ ^1 }) _& K6 G: [# n- L( ^0 b【体会】按以上法则论治,临床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治糖尿病一例,男,60岁,舌质淡嫩少津有裂纹,用益气养阴药物三十剂,无明显效果。
) g2 H2 E; |0 O+ E$ I& a6 ?9 s- o8 t
于是参照地魄汤处方:半夏20g、玄参30g、麦冬15g、牡蛎40g、白芍30g、桂枝15g、内金20g、虎杖30g、乌梅20g、茯苓40g,水煎服,五剂空腹血糖由11、2降至7、5,继用五剂,血糖正常,又按此法调理二十余剂,半年后复查,血糖仍然正常。由此可见,阴虚者必用半夏,概降肺胃而助收藏耳。! X7 s$ f1 H$ V

; @1 X; q+ Q( o2 q( H) e  v0 v例2、张女士,甲亢,处方:半夏20g、桂枝15g、茯苓40g、龙骨40g、牡蛎40g、白芍30g、玄参30g、麦冬15g、浮小麦30g、山萸肉30g、防风15g、白芷30g、木香10g,二日一剂,水煎服,服药十剂,诸症悉平。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