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林:做好儿科服务,让县域儿童“少花钱、少跑路、看好病”

2025-08-19|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11: 1800 |来自: 河北卫生健康信息

8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度卫生健康系统“最美河北人”记者见面会。

  8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度卫生健康系统“最美河北人”记者见面会。邯郸市大名县人民医院儿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金林参加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2025—2027年是“儿科服务年”,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儿科主任,您认为应该如何增强儿科的服务能力,改善儿科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儿童看病就医的需求?谢谢。

  答:感谢您的提问。为扩大儿科服务供给,强化儿科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5年到2027年开展“儿科服务年”。对我们县级医院而言,核心就是让县域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看好病、少遭罪、少奔波”。我们从四个方面努力,让变化实实在在落在患儿和家长的心坎上。 

  一是夯实基础医疗能力是关键。过去家长常说最怕孩子发烧,看病排队太费劲。按照省里三年行动计划,在院领导支持下,我们重点扩充了儿科床位规模,引进儿童专用医疗设备,并开展了多项儿童特色诊疗技术。现在县域内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急重症都能得到及时救治,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最让我欣慰的是,通过提升救治能力,我们成功挽救了许多危重患儿的生命,让家长对县级医院建立了充分信任。

  二是构建分级诊疗网络是保障。基层能力有限,我们就“借梯登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建立了与省市医院的联动机制,不仅邀请省市级专家多批次来院坐诊并手把手带教,还开通远程会诊,北京、石家庄的专家隔着屏幕就能看片子。同时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指导,现在县域内形成了“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儿科医生得是“多面手”,我们采取“全员培训、骨干进修”的方式,整体提升团队业务水平。特别是通过传帮带,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现在科室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多项儿童专科技术,为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优化服务流程是重点。儿科医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治病救人上,更体现在“能省一分是一分、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关怀里。我们开设了生长发育特色专科门诊,推行预约挂号、线上缴费等便民服务措施,对低保家庭减免输液费、诊查费,“爱心帮扶角”对困难家庭捐款捐物。这些举措不仅缩短了候诊时间,更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如今诊室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有给护士阿姨的小花,有写着“谢谢李爷爷”的歪扭字迹,这些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做好儿科服务,让县域儿童“少花钱、少跑路、看好病”,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谢谢!

  记者:儿科的病情变化快、急重症多,医生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困难可能更多。这么多年来,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一直坚持在医学道路上前行的?

  答:谢谢您的提问。儿科医生的每一天,都像在走“平衡木”——一边是孩子不会说的病痛,一边是家长绷到极致的神经。所以,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治孩子的恐惧心,治家长的焦虑心。近40年的儿科生涯,我总结出四个字:“用心用情”。体现在哪里呢?我总结了四点。  

  第一点:让孩子不再害怕。小孩子怕打针、怕检查,不是怕疼,而是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些年,我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把冰冷的医疗器械变成孩子熟悉的玩具,把复杂的检查过程变成他们能理解的游戏。比如,听诊器是“小火车”,打针是“小蚂蚁夹一下”,抽血是“看看血管里的彩虹”。这些看似简单的比喻,却能让孩子放下戒备,配合治疗。孤独症的孩子从咬人、抗拒到主动伸手配合,这些转变让我明白,儿科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懂孩子的心。

  第二点:让家长心里有底。家长带孩子看病,最怕听不懂、心里没底。所以我定了个规矩:病情再复杂,也要用三句话说清楚——“孩子现在怎么样”“我们准备怎么做”“家长能帮什么忙”。比如肺炎发烧,不说“细菌感染”,而是说“嗓子里有炎症,用药消炎,烧可能反复两三天,但精神好就没事”。我的手机号公开了多年,24小时开机,半夜接到家长电话是常事,不管几点接到电话我都会耐心讲解。危急时刻,医生的镇定和清晰的指令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点:让自己永葆热情。近40年的儿科生涯,苦累是常态,但那些温暖的时刻总能给我力量,让我永葆热情。患儿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还有康复后的一声声问候,都成为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医院的支持、同事的协作、家长的信任,让我明白这份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正是这些温暖的点滴,像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我疲惫时的路,也让我始终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第四点:让坚守成为自然。有人问我:“这么大岁数了,腰椎间盘突出还值夜班,图啥?”其实,这份工作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深夜被急诊电话叫醒,路上想起某个患儿的病情会立刻打给值班医生,看不得孩子受苦成了条件反射。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喊“李爷爷”,心里就有了劲儿。儿科医生的幸福很简单——孩子健康了,家长放心了,就够了。

  “当医生,就得眼里有病,心里有光。”这道光,是用心用情的坚持,是我从医的信仰。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做他们健康成长的守护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0条评论 18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