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脉诊的重要意义

2016-07-2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858 |原作者: 李源|来自: 燕赵中医网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近两千多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近两千多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上看,现存于世的脉诊经典文献很少,除《内经》外,脉诊的经典文献只有《难经》和《脉经》。因此,近两千年以来,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以《难经》和《脉经》的记载为重要依据,这是脉诊沿用至今的经典文献。这些文献中详细的记载了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作者(左)与国医大师朱良春在一起


  近现代以来,对脉诊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有些人习惯用脉诊推测疾病的症状或病名,并以推测出某种症状或病名而津津乐道,甚至热衷于通过脉诊推断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还有一种习惯作法是将脉象与症状“对号”入座,对得上则称“脉症相符”,对不上就是“脉症不符”,甚至因“脉症不符”而贸然决定脉与症的取舍。其实,这些都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也不能体现出脉诊的重要意义。脉诊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主要就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这是不容质疑和否定的,否则的话也就失去了脉诊的意义。
  中医诊治疾病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所以,必须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所谓“辨证”,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推断病因、病位和发病机理,得出证候。辨明“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目的。“辨证”的依据虽是“四诊合参”,但脉诊资料能够反映体质状态和病邪盛衰两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象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运用脉理可以分析病理机制,在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脉诊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病证的定位和定性以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重要依据,这些综合性的作用,才能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并且,脉理非常重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脉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辨证”和“论治”都离不开脉理。将脉理和医理互参,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和“论治”,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所以,不能将脉诊认为是推测某种症状或某种病名的手段,更不能将脉诊与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相提并论。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并不单纯是针对某种症状或某种疾病,并不能反映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而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它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何疾病、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脉诊的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都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以来,脉诊是整个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中医学体系相辅相成,既有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内容。脉诊的理论已贯穿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中医的整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诊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效果,对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脉诊密切相关。它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早已超出“诊”的界围,而扩展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不明脉学就是不明中医学。不懂脉诊,就不能更好地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脉诊对中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6

鲜花
关闭
×

6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6 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