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愚公“秦岭医踪三部曲”读后
曹东义 发表于:2024-12-1 15:56:5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4
愚公有志可移山
——愚公“秦岭医踪三部曲”读后
曹东义
至今还记得几年前读《青囊》时的欣喜之情,终于看到描写民间中医的小说了,展卷一读,立即被其中跌宕起伏、曲折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更在小说之中看到自己和很多同行的身影。这种穿越时空,老友重逢的场景,时常出现在小说的不同章节里,引起了我的遐想和深思。挥笔写了一篇读后感:“《青囊》有秘诀,中医重传承”,由此结识了作家愚公先生,由此知道了愚公写作糸列中医小说的宏大计划,由此知道了愚公自学中医,在民间诊所打工、到秦岭深山追寻民间中医的艰苦历程。之后的几年,陆续读到《当归》《岐黄使者》《重楼》,不由为这样一位中医药知己作家高兴,为这样一个现代版“愚公”深感欣慰。
我也曾有过作家梦,也曾想过用文学作品表现传承弘扬传统中医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但一生忙于求学、行医、研究、教学,出版了十八部医学理论和医史专著,却没能写出一部小说。如今,愚公先生的糸列中医小说足慰我愿。
我在1975年参加赤脚医生培训,在村里、公社医院行医3年,后来考大学、读研究生,逐渐远离了乡村。但是,当年做村医经历的情景时常在心中浮现出来,感人的情节久久不能忘怀。
一代国医路志正先生在《岐黄使者》序言中说:“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中医的形象大使、代言人和义务宣传员。只有“德艺双馨”,脚踏实地,立足当下,才能赢得群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觅得有如胡君 (愚公)一样,发自内心、不吐不快,为中医歌与呼的知心人。”
在经历了非典、新冠重大疫情之后,国人看到了中医药的现实作用、未来价值,逐渐引起更多人的瞩目和重视,很多人再一次走近中医,一些过去不信中医,不喝中药的人,甚至是“中医黑”也转变了态度,一个中医药复兴的历史机遇又一次到来了。
在这个历史机遇的萌发阶段,愚公(胡君)先生连续出版了《青囊》《当归》《重楼》三部很有分量的中医题材长篇小说,每次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些篇章、故事,甚至让我感到震撼。
下面是我阅读三部中医小说后的感想,供读者们参考:
读《青囊》,让我一直想看看被当作宝葫芦的青囊里,到底有哪些好东西,或者有哪些灵丹妙药?
巴中侠医凌朴子大年夜逃离家园,在风雪中穿越连云栈道,潜身张良庙乡,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很神秘,也医术超群,这样的中医如同华佗再世,又像拥有武林秘籍的侠客,他神秘而来,又悄然离去,临死也没有说《青囊》里有哪些东西,但是,他找到了学术继承人,有了衣钵传人,他宁肯自断腿骨,也要把接骨绝技传给弟子,这种冒死传法的精神,令我震撼,也令我敬仰!
凌朴子把医术医道传予村民徐长卿,经过坎坷的一年传帮带,徐长卿逐渐成长为一个心怀仁慈医术精湛的乡村医生,凌朴子也因行医行踪暴露被抓,临死前秘传青囊于徐长卿。
徐长卿承继凌朴子医术医道,为父老乡亲施医送药,渐成一方名医,文革中却惨遭迫害,同在医疗站的北京知青于文丽危难时刻携子之手共患难,惊世骇俗的婚姻轰动乡野。
徐长卿有两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了医生,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村医,一个属于城里的学院派。继承父业的土医生医术高妙,原汁原味;考进中医药学院的儿子,在城里开诊所、办医院,似乎很成功,却疗效不佳。因此城市里的“学院派”儿子以为父亲有偏心,把青囊留给了在故土的乡医。徐长卿喜忧参半,决定外出远游,临行前夕把青囊传给儿子,希望他们做最好的中医传人,那么,神秘青囊里究竟装了什么?
小说以忘忧草、接骨草、徐长卿、川黄连、女贞子、当归身、使君子、重午香、五味子九种中草药为章节题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书中药性人性交错,世道人道交汇,医术医道延伸,令人读而三思。
看到最后,我想你也明白《青囊》里装的究竟是什么了。
阅读《当归》,让我也有了一段奇遇,其中苦乐一般人看不懂。
城关南巷深处有一个郭氏诊所,老中医把祖传医术配伍组合,创立一种特色新技法——圈疗,这可是中医界少有的一个独特技术,我有幸在主持国家课题“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研究”的时候,有幸接触到这个绝技。当年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曾经在《朱良春医集》之中加以披露,朱老说:“‘圈药’外治法,疗效很好,颇有特色。我认为这些是否可以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经过论证,认为合理的,再加以推广,将是特色优势的另一个层面。可能还有很多流传在民间的好经验、好方药,建议各省市中医管理机构,予以调研,给予弘扬推广。”
圈疗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简单廉价却屡见奇效,民间传颂其仁心仁术,《当归》把主人公的名字虚拟化处理,称其为“郭圈圈”。这年冬季,当传统中医药热潮渐起,市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开展抢救民间特色疗法工作时,却发现“郭圈圈”已悄然离家。
一代名医因何在古稀之年隐居深山?百姓以命相托的医者因何没有医证?疗效显著的家传绝技为什么难以承继?市局民间中医管理处处长王泽桐一步步揭开迷局。
揭开杏林神秘面纱,聚焦中医薪火相传。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离奇的病案和人性的较量中徐徐展开,再现民间中医传承光大的艰难历程。  
如今,朱老关注的这项“颇有特色”,治疗癌症和其他疑难杂症的外治疗法,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成为了可以推广的“中医高薪适宜技术”。我在《杏林寻宝·保护中医》一书之中,也把国家顶层设计、河北具体行动、参与调查的620位人员和400多项保护项目进行过初步整理,这与《当归》所说的“郭圈圈”的事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重楼》更给了我惊喜和震撼,因为愚公把笔触伸向了岐黄世界更高的领域和层面——上工治未病,写出了当代都市人生存的困惑和对健康的向往,写出了中医智慧和济世情怀。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常常感到内心失速、生活迷茫、免疫衰退、功能失调,“慢性病”悄然蔓延,甚至井喷式增长,当代人的致病原因已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生活方式和情志问题引发的精神不畅和体质失调。化学制药滥用成灾,医疗支出高昂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而中医药智慧救世,因为“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可以大道从简,一揽子解决很多复杂的医学难题。
《重楼》进一步揭示了中医目前的传承困境,也展示了中医亟待加强保护和拯救的紧迫性。在愚公对山林、中草药的描述里,我闻到了花香和药香,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对于终南山里药王谷的描写,是那样细致,那样传神,那样引人入胜,各种本草在愚公笔下都是有生命的灵物,令我这个医者赞叹不已,足见愚公对岐黄文化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在记者高亦健的身上,我看到了作家愚公痴迷中医药的身影。
那么,健康之道在哪里?省报记者高亦健在报纸开办《大美中医》栏目,为追寻民间中医,却引发了想不到的打击迫害。他意志坚强,不怕挫折,一步步走近传说中的终南山隐修世界,结识了隐居山林的老中医、僧人、道人及山居者。有的人因罹患癌症或家族遗传难以医治的恶疾而悄然进山,意欲度过最后的时光,却没想到在终南山的怀抱里意外获得新生。依靠中医传统医术和山中本草与沉疴顽疾抗争,清苦的生活,坚毅的修炼,大自然的抚慰,为他们解除了生命的魔咒。当他们获得健康之后,对生命的认识得以提升,继而用自己掌握的中医技法拯救其他重症患者。
当今,崇尚自然崇尚检朴生活的新思潮蔚然兴起,这是古老而时尚的召唤,也是当今时代生命的觉醒。《重楼》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有关中医有关生态环境的故事,还展现了当今都市知识分子精神自救的历程。
感谢愚公先生为人们展示了当代民间中医的仁心仁术和生存状态,他在小说里发出拯救中医的呐喊,期盼中医药复兴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实现。
愚公有志能移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信任中医热爱中医,压在中医头上的三座大山一定能移走。因为华夏中医是照亮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是一代代岐黄使者前仆后继传承到今天的中华血脉。
期待愚公胡君先生继续挖山不止,不怕智叟耻笑,一手握《青囊》,一手握和氏璧,让扁鹊弟子柏、董奉杏林,遍植神州大地,人人健康快乐到天年。
这样的好作品,您读了吗?我读到了,很受益。
 本文作者为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

; U( T8 W) s, F+ ^4 I9 y3 U4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