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极为精细,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是处于变动的过程之中,属于“恍惚”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 H4 r$ L/ b3 B6 J! g( u' s高智海:
/ `6 K8 c3 q" a& m2 s4 c3 W曹老师好!您说的对!只是您引用道德经说的这个“无”是无极,没有阴阳。当然,无极中没有阴阳也不能说无极代表绝对的“无”,否则,“有生于无”就成了“无中生有”。毕竟,“有生于无”是指事物运动的过程或规律;而“无中生有”是贬义词。例如,明明某个人没偷东西,有人硬说他偷了,就是“无中生有”
7 o) @. w" ]) K, o
7 t; H& ]) U* Q$ i0 {& K高智海:- A# i7 G: \. `% L( u
既然如此,将中医说成“无”会使问题变的复杂' W( I4 L# _ C. w- }0 B3 A' i0 [" ~
; K: u2 {' N8 A7 @" M8 `3 k# L
高智海:
8 K$ [* A$ S1 ~若“有生于无”中的“无”代表绝对的“无”时,“有无相生”就被否定了。但当这个“无”代表无极(无阴阳)时,中医还是用不上9 h6 h! P/ q1 B, K
2 T/ _2 ]# b( I" e
高智海:/ T8 o( h0 K4 g$ p5 P* q) g4 e8 \
若“无”代表绝对的“无”时,“有无相生”就被否定了。但当这个“无”代表无极(无阴阳)时,中医还是用不上
W; C& t% c2 z
8 p2 n1 C9 m [( d z! T( r, M8 s7 b高智海:( M, s3 g9 {5 |' o5 h6 J
引用的帖子写错了,故修改后重发
6 O7 Y h" x" b$ ~% |) J
: A/ P1 e6 Q1 X+ n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a( z2 a& K& U, W5 F! n# c1 }
[链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一起讨论中华文化与中医复兴[来自:燕赵中医]
6 g" ~" [( B$ W7 x' y
' j, j2 T H( H; C: Y高智海:0 l I' E3 {# C; Y. w7 t
这篇文章很好只是其中的“天下失道久矣”一语含义不明。毕竟,“道”代表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简称自然规律),是中性的东西,西方科学提出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物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可证明这一点,同时也能证明“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天下失道久矣”应该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不遵道即不遵循自然规律。而“天人合一观”作为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哲学概念,其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恰好是要求人们遵道的。所以,不推广“天人合一观”就无法真正解决“天下失道久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天人合一观”能解决“天下失道久矣”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说的能解决一些战术问题。也就是说,若不能解决“上行下效”的问题,只靠我们这几个小老百姓是解决不了“天下失道久矣”的问题的
Q! ^$ m, ^3 L5 y/ j0 r6 A1 ]4 p M/ b e* c% [; R' a
高智海:
& y; E8 D( R7 Z) T3 c由于道之“体”无处不在,故“天下失道久矣”中的“道”是指道之“用”
" ~5 x9 s3 f' b
1 r% ?- | g, S( i3 E高智海:
2 h2 i6 B; C6 n0 K5 _) C6 H5 n“天人合一观”在学术上的威力那么大,根源在于其是唯一的道之“用”。若从严格的方法论角度讲,“天人合一观”是唯一正确的道之“用”9 ]; o+ h, d. Y9 |# ^
0 z" r8 x5 F2 A) o+ C高智海:, X* G& F9 D I7 M8 K
之所以说“将中医称为无不合适”。是因为“无”对应于“道生一”中的“道(无极)”,“有”对应于“一(太极)”。其中,无极是天地生成之前的东西,故中医用不上。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说的“无极”就是零即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说的“宇宙的初始状态是零”。说的再直白点,无极即零,故没有阴阳,导致中医用不上2 \* D9 a7 F$ h3 s2 A
- T( Q& o1 Q6 H# C0 y高智海:: o, z* A5 h' T& {- o: I2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对于“零是无极”这个问题,在中华中医药论坛您的版块讨论时,周现强也承认了这一点。估计您看到了
2 N/ W7 ~ ]! {3 x7 Y/ u$ ^* D2 m0 z, V0 ^% g
高智海:
" X0 [9 x) j F9 V- N/ U只是我前面说的“中医和中华文化是对道的演绎和应用”中的“道”是指太极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道生一”中的“一(太极)”
: x# G) o0 P+ ~8 B3 B3 A* j
; V8 D3 n& P- Q+ Y4 p5 v高智海:
5 N. }; e9 P& a) x& d- F$ z. Y由于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客观规律为核心,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以客观规律为核心的话,那么,哲学与科学就没有区别了。这进一步证明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观的东西6 @5 t- i3 K* F: f
9 v% c4 K1 H, ?: O高智海:
/ |1 B8 j$ z1 O. f6 p! k3 j所以说,教科书对哲学的定义是准确的
, H3 T* N; c0 u0 \0 K& W! R, {( \( Z; j" A, s) {
高智海:" D2 l4 r; w2 t
无论面对中医理论还是临床,我们都不能“恍兮惚兮”,尤其是面对临床时,“恍兮惚兮”会使我们无法辨别药物和疾病的阴阳属性,也就没法治病。关键在于,让人“恍兮惚兮”的“道”是无极,没有阴阳
B( i$ \( C7 f' m) D" O% Q: h9 Z' G
高智海:
3 n& T0 a; v1 f不同的哲学是为不同的群体(包括不同的学术思想)服务的。西方主流之所以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前面说的原因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不让人老老实实接受西方资本家的盘剥,主张对其反抗,也是导致西方主流哲学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因
) g2 V; N9 o# m! J3 T4 I& y. z( o( u6 N/ _ O
高智海:; ?6 c+ v) @- E: u7 S( l% U# s
说的再直白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 L E' p* P4 a- p
* B# V2 Z" }5 i$ T高智海:
' N, _" l( T8 H6 J! B% d: n9 ?: M@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您强调的“道术并重”中的“道”应该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非无极(道)! q" R p3 G7 o9 }
, W2 S4 J; G% a# I' I5 H. o张青颖:5 i3 j& e( F! l- V1 ?
会议发票已收到7 w$ i1 I! o5 Z8 g3 j
! M6 O) \' x. }* f- q张青颖:& Z# ^ g5 \: }' M. B! U1 a' r
谢谢会务组的老师们
* F. g+ L, k8 v, P+ N- X8 I
: G# e6 x2 p! T7 T# q7 x+ @李晨瑜(握芝怀瑜):
6 H4 j& c; V( N" a1 P会议发票已收到,感谢
* U( C9 A! H, ?$ M/ Y x& p) q7 ~
+ l5 M. u. r+ |9 p% Q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4 R( L. N! G- O+ E0 ~[链接]新华社·半月谈记者 巩志宏,寻访古代的“120”,百万读者得分享。[来自:燕赵中医]: Y& u' S7 I) y" A
3 E' p& v+ \/ v2 S#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V, h5 T) Q9 j2 {& Y# I
[链接]国医大师路志正,代表中医参与防治血吸虫,一起《送瘟神》[来自:燕赵中医]$ E5 f. M3 ^1 H+ e0 w
9 \! w4 ~1 M" J% S; M*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8 Q* K+ K* u! ]2 f/ @* k. l[链接]作家愚公的中医题材长篇小说“秦岭医踪三部曲”,值得大家广泛传诵[来自:燕赵中医]; B0 g. R, |# v4 d
9 k5 x! c v0 Y姚洁敏:
; Y! T e) s# ]( U《51号兵站》里面小老大的原型
" |/ J' s" C# Z n& u, V! `! f% s8 G' a, I: B5 m% [1 ?
姚洁敏:
' t9 e2 ~# ?+ f( g8 y! q[链接]纪念吕炳奎百年诞辰!王国强、张伯礼、孙光荣、施杞、严世芸、 苟天林在吕炳奎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言摘编3 F* i0 W1 Y# `" F- ~% y) ?! p
1 J% u- u- {# @0 ~7 k! Q% W高智海:
% \, K1 S. h2 _/ r' r* c) Q* \我之所以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因为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其临床知识均为科学知识属于科学范畴,能直接利用相应的药物治病;而哲学不能跳过科学知识直接用来治病。这样便于人们认识哲学的本质,只有认识了哲学的本质,才能让哲学(包括中医哲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5 G$ r4 |3 J) X& T
; S9 a4 o6 S2 K4 e1 I/ M高智海:
7 i' ~* |" {0 ^* v6 Q1 v虽然好的哲学能通过调整心态促进疾病的治疗,但如果没有科学只靠哲学也是没法复兴中医的。所以,承认并证明中医是科学,对复兴中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因其过程离不开相应的思维或思维方式,加上“思维方式”是哲学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就能更好地凸显中医哲学对复兴中医的重要性
3 z! ^6 S1 r% D' {( \6 J, r K' g+ p9 o, d4 a" o0 v6 X$ h& k: T4 n
张南社科院:5 z, C! b l0 X' E9 g; v
@姚洁敏 :: P$ z) k" r; ~" d2 U& F6 b
转发纪念吕斌奎百年诞辰信息。/ h' n% p+ l5 _" j; I+ p. g
0 t- z: h" U* R3 }高智海:% r2 ]0 w$ N9 P( D; X
虽然复兴中医是一项巨系统工程,但其中的关键环节(中医哲学研究)的突破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S3 V+ r5 P }$ Y
, P9 v. E9 C% {" i高智海:
% A, E+ G9 y7 c+ B4 v6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老师好!我昨天说“道术并重”中的“道”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不十分准确。是因为这个“道”是指道之“体”,代表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只有两个。一是代表一切物质的运动轨迹。内经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是。二是通过“阳化气”与“阴成形”合在一起代表一切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当然,其“体”是通过上述两种运动方式是合在一起而使“阴阳之道”代表客观规律的。由于中医师治病时用不着考虑这些东西,所以,“道术并重”中的“道”应该是指道之“用”。但由于道之“用”是通过“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加上中医之“术”不能绕过中医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观)来治病,所以,“道术并重”中的“道”是指“天人合一观(道之用)”
! B; S4 \- x8 P" {, ~3 z
3 _( u j2 X* S& K' X9 J4 Q高智海:. a3 P% \4 C/ \% o+ D/ ~: _
之所以说“天人合一观”是道之“用”,是因为这个“天”与“道”一样,均代表自然规律$ ?% I, _2 U/ b/ Z* Y- n) f7 ]
# B& F& T8 J( E' m4 M1 M0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9 V) o- j! F' m$ i# p道是老子借甲骨文的道路的含义基础上创立的一套思想,简称“道家思想”。
6 p1 H; X, h1 C M6 V老子概括的一两句话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大,强字之曰道。”; [8 P. x) N! N" y4 A
可见,这个“道”就是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t* J0 p) }2 V% M% ` I6 g
这样的“道”才能生成天地,然后再有万物。" V, N* E# n+ @/ \9 c& Y' a! o
1 E- F/ {- s; O, a2 s9 Q4 B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3 |" F; V% d& R# N# A t2 {! e
- ^0 A" y! ]5 e% h+ |4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B7 {7 R7 s. d' c! S9 X1 `
天地人互相联系,也是这个道的本意,天道地道人道,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H# K+ m' X2 k# t9 E' w
% b+ t3 A2 u3 z6 W5 H* ]! z
这就是“天地通”,人在其间,“巫”是担任沟通天地的人,所以巫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 ~: ?7 v- s- L1 W+ u, R! a4 l
h9 ]& f+ Q6 H% l" P5 A8 O后来,知识丰富,巫的职责分化了,医学的任务也不再由巫担任了,8 E1 R$ r$ h/ y$ ^6 i* b
医巫分家,发生在春秋时期。+ n$ J: @4 D9 s k$ |, n' E
& @( C( d% }: m8 k8 i& @高智海:
C" S$ ]3 s; E& h您说的完全正确!只是传统文化的“道”是广义的“道”,其对无极与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均包括。而老子在道德经说的“道(无极)”只是“道”的一部分即狭义的“道”即您说的“天地生成之前的道”。而中医的阴阳五行之“道”是天地生成之后的“道”,虽然也只是“道”的一部分,却是有阴阳的。实际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就是老子在道德经说的“道生一”中的“一”,只不过老子没对“一(太极)”进行详细解释罢了 Q1 @* B3 ?; b' @- q/ G2 k
/ V1 _0 f, K. [3 J) c9 Y! [
高智海:
5 i% x" a+ }: t7 m: I% g" s/ C
& o! \/ l8 t% u! \, V, C4 t: v7 R3 w1 `1 ]! O' ^1 [6 r* |5 P
高智海:) h2 B8 } j+ U5 A0 S
“道生一”与“无极生太极”是一回事。其中,“道(无极)”与“一(太极)”的关系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单独的“道(无极)”与“一(太极)”各自均为狭义的“道”,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广义的“道”
( r+ n5 L" \8 ?: N$ Q# t' q
2 @# |% Q5 m: ~8 ]$ j" ]; Q高智海:
4 y8 `; T+ n% d Y/ Z& w在中华文化中,广义的“道(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均包括
9 G/ ?4 V4 U ?- b$ }# L* P$ j C0 h' T) F( w5 n" d( j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E/ u- |% v' w W“天地之大德曰生”,道是天地的前辈(前体),所以道生一的“生成本性”是天地生万物的本源。* a* G/ ?7 M3 {
{8 h# W0 K( T; M2 E, A/ @高智海:
$ x3 H# w2 |4 G$ U) I其实,“道”在天地生成之前与生成之后均始终存在。否则,“天地之大德曰生”就解释不通了
E9 V& I3 c) J1 I0 a
% |2 F/ l2 a; K) ^高智海:. X- I$ G: d: c; ]+ x' A
正如古人所说“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N, h0 U- @0 n3 L
# \1 A; m, P!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r0 L6 e9 ^( m: v8 i: H- |# \中华文化是一个生成论的文化,$ Z' R% ?4 n9 @3 ?! e% n B
西方是神造万物的文化,3 C: V% }5 e# f" m' i. G' `
所以,
7 V( ?9 @$ |# U( t. h" s8 K, [西方文化不善于说生成(不敢说,怕剥夺了神造万物的权利)而是善于研究“构成”,或者只能研究神造的万物。
+ q3 e( n; w. x# ]$ ^! I/ [
" j: n$ d7 I! y6 A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起点差异”,, {. U5 d j4 \- v2 F
所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9 T; y" {7 z. T. J
东西方文化有巨大的不同!
5 R6 w8 `! i3 J, d! b5 @# j$ E
* ~4 V* M: P; _, U. U1 r/ ^, c) x高智海:
# Z, o0 b0 X$ c对
$ B6 z# W; u* ]5 @& H) @
8 B# T% K/ N1 T-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 G8 {2 f. p) Z! O' @: { o6 d2 F看不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不能有“文化自信”,也就不能引导中医药的复兴。
' ^+ C" u" R! b/ ~( l! X/ |2 h2 N% v) m1 u: b$ R
高智海:
8 {7 T' h. r. c( O/ z7 a只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生成”否定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故其只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的情况下,还是没法为中华争取话语权
' @ ^0 |# p/ t' j/ o) Q/ L- M/ C& m/ p
8 Z" w; g: r+ U i/ p" d高智海:$ l) ^) b& k# ~ n3 C
只有用中华文化的方法论(天人合一观)否定西方文化的方法论(机械还原论即天人相分)才行。由于西方文化也是通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产生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是“天人合一观”的体现,故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由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改为“天人合一观”才能名正言顺。这样,既能为中西方文化的汇通架桥铺路,也能为中华文化争取话语权并纠正西化,自然能为中医和中华文化及我国的科技发展聚拢人才再反哺中医和中华文化。这是“一举五得”吧!
8 n$ h9 h* E3 T! K/ k& M
9 n& _+ i" j* ?% X2 o7 W$ A8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t4 q8 x6 z4 E9 @8 }# Z不是否定,而是包容!
$ {1 g8 q/ H6 D% x因为生成的万物有结构,所以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也必须包容构成,这样才符合世界的本来面貌。
$ h5 W3 G3 j* ]0 I, q否则,就不利于做大做强,不利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 ]1 R! o& _" v3 |1 f; @) p9 m4 a; C- Z/ |, P
高智海:
0 S, x }( y/ i1 X. G您说的对。只是生成包容构成属于理论范畴或现实范畴,若再配合生成论体现出来的方法论(天人合一观)对构成论的包容,就全面了,一举五得的效果就更好了/ v% \: W5 M3 q1 i( }/ O
( F8 T# m: D+ |1 c/ B卢 莎:- E9 R# ^+ T% ]8 [* r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老师好,「生成」前面还有「化生」,6 U" Y K( J E) E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5 M4 r3 q) p2 p, z3 K0 x
! i5 q- Z1 H- B- |高智海:
- F! u! G+ U; L- ]! _@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老师好! “天人合一观”之所以能包容构成论,是因其只否定西方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的方法论,不否定西方成果。是因为西方的方法论与西方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母子关系,所以,“天人合一观”否定其母(机械还原论即天人相分)但不否定其子女(对应西方成果)。而构成论恰恰属于西方成果 ,其与西方方法论不是一回事
0 C, H7 ~9 s" A" i) l8 k0 M& |- \: U
卢 莎:; q3 h+ U% i$ b S9 A! R2 S
汉字,一字一义,「化」是独立的
. e& s, C1 Z5 P9 V. q: Y4 `# E4 @+ M& w- Y- ]. Q; {
高智海:! Q' r: G' B0 [
卢老师好!我认为“生成”已经包括了“化生”。虽然没有“化生”就没有“生成”,但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毕竟,二者表达的均为运动方式或运动规律5 W, X* E5 Q. O
' O) p: e' {9 w/ A. b' s$ E% P高智海:: `0 E; h3 K( g8 M
问题是,若将“化”与“生”分开解释,问题就复杂了。例如,人死后尸体腐烂的过程肯定有“化”,但其所生的东西是……. E! {/ D9 C* \, s; h) A9 f
4 [! d. N8 Z( H, g
卢 莎:7 Z/ p3 p: B/ J+ W
东方文化的核心在「化」: }, V. j" r* `3 [' O: H, e3 d9 c( X1 m
都是有次第的
- O# [" B7 a+ I. u1 {- G1 h9 l( d% J4 I% D. t( s- y
高智海:
, f7 L. h5 P/ `& u( }东方文化的核心是“道”,已经包括了“化”" e7 J# K+ j0 d"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