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华夏道统“中国传统科学体系”(十二)玄学原理“炁氣显化”:天赋本能起“用”时遵循“精氣神最小消耗临界值”原理
5 A2 ^+ R/ K! g5 f原创 杨贤德 灵应学宫 东林盈易馆 2021-11-01 15:16/ I7 ~4 Z- q2 N( l; C
心神怎样让身体能动?
! _& R. H3 G. X. x' B+ U' d) r8 o% c& `
这里面有个灵性知觉的调度御使功能机制,遵循身心依存关系的热运动“精氣神最小消耗临界原理”:
( m- N* f2 t7 T! G% e+ g, q" S/ `$ X
“烦恼热寂,弱化熵增。”! a0 I( I* L. x% s+ l% l; H9 y1 N
& g( o$ H$ y$ t5 c! ^4 n9 G0 i. G, n3 c' g4 {/ y
" @* V3 V4 ^ l
运动是绝对的,万物都有温度,人体有温度,体温恒定在36.5~37°C范围,体温恒定就表示有最小消耗临界值保持着,高于或低于这个正常恒定体温就是不正常体温,说明身体生理机能出现异动发生病变,意味着身心“有漏”,道家佛家等身心修炼,到达究竟涅槃的无漏境界,就是把最小消耗临界值降为零,处于“无漏”无消耗状态,身体这个容器内外打通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自然就不局限于自身这个小容器的有限能量供给。- `8 ~* G' e# `3 D1 F E
`# G2 f; Z2 A2 b. u; Y! s& G c佛法三法印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涅槃经》讲这才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根据每个人的性命体质天赋本能业识习氣方便设立的各种修行方法就是要对治各种烦恼有漏,把这个最小消耗临界值降到最低乃至零的无漏状态。" j8 q% X3 J" [& ^
. Z1 G3 y3 {. y |" L% c
图片8 w. g+ m6 `8 E8 l/ ^6 l2 C/ x
$ g3 R# y( @! F: ^% w- U; j# X消耗如何产生的?# j$ t; E6 c( `( o1 N0 I1 M% U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有运动就会有温度、速度与热寂现象。
3 \5 a1 S. n/ l; v8 \) G' h( U% e! I
图片" ^+ G5 F$ O! q6 i( `- O4 I- u
, v+ A; u) G9 w
烦恼是一种无序熵增的热力运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这个自然法则支配控制,会大量过度消耗人的体能储备“精氣神”。止息烦恼,狂心当下歇,就是一种热寂有序、致中和得一状态。过度消耗透支时身体会本能自动地劳逸结合,就是遵循这个原理:
, U8 G: u6 `) w) K2 [" n, @过度消耗透支体能储备时身体会本能自动地关闭能量供给,表现就是人的晕厥休克、昏迷不醒,折这是身体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制止能量流失漏泄;0 h1 _" e: G" N( Z: ^. H& ]
当体能旺盛、体力充沛时身体会本能自动地储存储藏富余的能量,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人体中既有固定值的十二经脉开支的能量供给方式,也有随机调节分配以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奇经八脉的能量供给方式,组织系统的工作准则就是协调处理人体“整体与局部的依存关系”:
- e9 l& o) O# `8 b, h7 w致中和阴阳平衡的得一状态,类似现代人事社会管理的宏观总量控制调节。这就是“神得一以灵”,不得一无以灵,将恐歇。
( f. t, W+ H! m5 r$ k P/ H# e御神:收支平衡约束下,人如何调动使用智能,劳心耗神,耗费心力。
! U( P* l% [# d5 D心性起“用”,神生意“识”:心如何调动使用智能?2 b1 b, c& g& @! P5 N; p
8 f( A8 P$ I7 g$ d; J必须经历炁氣显化,形成一定时空结缘点的固化极限,按照脉络成生,生成各自性命的业识习氣。+ y9 I; O- a; ?# Y" K
# {! q- y4 n* I) B图片
6 d. t, f7 N* u, f$ }) ^2 i! V& W1 `6 D4 l' A) V5 q: @
图片& g9 O9 h6 o z7 f7 [
+ S7 h+ ~) }( J" D$ t
图片
! j. P3 ]; l/ c
3 \' K) [3 P. A4 M我们来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对御神的描述:
+ \1 {- _ V+ M I“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4 a: _ f; `' u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2 {0 Y. i7 H* B4 }9 y" s/ v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u; C' Y- P, d+ o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p1 g8 ~) c5 i5 [: w4 y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_$ w9 c7 Y& U* V+ U# l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u* N6 F: M( @. Y; z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e' W, M+ I, |; A. |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8 I7 ~- a4 @
这段话里“形与神俱”就是从身心依存关系,谈到人的精氣神过度透支引起过早衰老的天年养生问题,“妄作劳”:“以妄为常,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过劳死”这个现象从岐伯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从未能得到解决,这是人类自身的业力决定的,与认知思想价值追求密切相关,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当正确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如何拥有“正确”的东西。“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向全人类响起着晨钟暮鼓之提醒。
' }' [, f- y& q" R5 u9 Y) H7 {也就是说,早衰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过度御神,无节制地透支,调动使用智能,劳心耗神,耗费心力。其次才是外在客观因素: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依存关系,这股法则秩序之力客观上也助推影响着人们的精氣神消耗。5 c O: c0 k1 K4 w
这里引出一个更深层的机制,如道统前十二篇玄学原理所述问题,那就是“心是什么,什么是心?;心是大脑吗?”作为人的自主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使用智能,劳心耗神,耗费心力?2 T, ~8 G6 Z5 |1 E4 i/ Q
4 a. N2 e( j; Z图片) A c6 b% L' A3 R. f) |2 {6 _
r; A( X8 r) Q" n$ ](精疲力尽后休息中的猴子:靠着木桩闭目养神;被人类逼迫进行耍猴杂艺表演,套在脖子上的锁链束缚,无法挣脱)! E1 n+ X) A) {) J: n. U2 ]
r6 S' H- S' j业力之“绳”:套在猴子脖子上的锁链,人类何曾没有各种枷锁而不得解放解脱,只不过套在人类脖子上的,更多的是自己加给自己的、自找麻烦的无形锁链。9 I( _" b# F0 u2 ~( H: V
“人有自主意识,主宰支配御使自由意志行使自由选择权”,物种自然进化过程,赋予了人类具有这个基本的生理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我们可以找到“心是什么”的答案:什么是心。
2 ~, p) z3 V1 U6 h) o6 g- J- w) L% X% ]
图片
w. ?. C- h" h5 X- t; ?7 Y$ U. X" G
" o, r6 m& R8 ~8 r" L) u心是大道程序,具有“种子识”基因的方向结果、性状表达的程序功能作用,能造能化、能生能成,也就是道根所生,无二之性无形无相非物质态,按现代科学讲的话,就是是物质三态(质量、能量、信息)关系调节转化的量子态造化机制。
" L9 a) O* g- E, d
$ F( w' T9 B% j5 _+ m' v图片0 W, B4 o Y1 O6 B% G$ m
/ D* r3 T+ L6 m% R$ C" U4 ]在道统前十二篇讲的玄学原理中,佛家的唯识学、禅宗讲的自性,把心性起“用”、神所生“识”分成八识,系统详细地阐述了人的“六根”与外界环境“六尘境”接触生六识的互动依存的缘起法则。“界”也由根尘种类而生分别。. Q! ]( e8 c$ m" T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第六识)、第七末那识(自主意识“我执”)、第八阿赖耶识(含藏识),由表及里,第六识意识可以控制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生理活动,摄取物象信息,身根包括了身体五官四肢、肺呼吸、小腹肠动、肛门提松等。第六意识的背后真正指挥者是第七末那识“我执”,第六意识是第七意识的执行者,所以第七末那识叫自主意识、意根,就是第六意识的根源出处。0 {: T! O2 z, _. C# k2 @% |9 D
$ \8 P/ n& a! E& b2 Q/ K0 L图片3 T( K' }# v" x0 c( k# O
% T4 M j6 D+ }/ h4 F因此,我们往往把“自性”也称“灵性、心王”,工作特点是自性起“用”,神生意“识”,具有灵应的天赋本能,本能自知、智能化自动化,也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意根,如同身体的司机,开着身体这辆车,指挥第六意识及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工作,要行要止,全凭心神意念之“想”这个功能的开与关,想时开启即行为劳作,不想时关闭即停止休息,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是第六意识“分别识”生起的地方,所以叫“意根”,想与不想的状态,劳作与止息休眠、醒觉与昏迷不醒,都是第七识末那识“我执”在当家做主说了算,是真正的司令指挥官,真面目长得什么样,就是我们要认识了解的!身心关系的正常工作,前提条件是需要能量体能的供给支撑。; {7 _" p( Q% r6 L9 R, S' c
人类会有“懒惰懈怠”的行为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行为习惯,其实是一种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适调整的本能反应,目的是避免体能储备“精氣神过度消耗、减少无谓不必要的热力运动熵增出现”,而运动强健体魄改善体质,也是一种本能,通过智能化的自动优化,以实现“精氣神的最小消耗”。! k9 X: _$ b$ s2 v9 _% I% l" o
但同时由于熵增的客观存在,绝对的热寂不能全然消除,所以“精氣神最小消耗”的这个最小消耗临界值,会随着组织系统的老化氧化而被熵增不断推高,长年累月的日积月累,这个最小消耗值会高到占全部体质能耗的百分之六七十,到这时因为高昂的刚性开支消耗身体将不堪重负,生命也就岌岌可危,难以维系支撑下去。“懒惰懈怠”意味着任由无序熵增泛滥成灾,最小消耗值的水准被熵增越推越高,并且人的智力经验对于降低最小消耗临界值水准线的经验方法之路越来越陌生。6 U1 B4 {+ v8 z9 S% K& l: w
而如果主动进行弱化熵增,减少烦恼,因为本能自知的经验总结验证,探索找到了正确方法,把最小消耗值的标准努力往下降,相应地也就等效于增加能量的体能储备,智能越高降低最小消耗值水准线的方法就越多越奏效管用,
& E; R* }9 u( `, Y) r3 J: Y; o" ~. m
图片
+ g" K7 U. R0 m/ I% e$ O2 m5 v+ i: ?6 P. N0 e( m, Z! F
所以同样是本能,有两个方向进化,形成各自方向的结果“氣运八德”,一种是懒惰,一种是勤奋;' B9 c7 K: L+ b9 _) U3 G% u
8 Y1 \# j- _6 ]6 R) l
越懒惰则因为不断的熵增影响把最小消耗临界值的水平不断推高,“活着的成本”越来越大越复杂,生命存活、身体存在越难以维系,生命力逐渐被熵增吞噬消失!
! Q: W6 }" `5 k# |$ T' I
: y1 H. m; o# E4 m5 O7 P( @! c越勤奋则越有智慧能力经验丰富,最小消耗值水准线越低,“活着的成本”越低越简单,越容易生存,生命力越顽强,生命越有生机活力!6 Y" T6 A1 n; |% q2 ?0 M7 O: q
+ S* F8 h P8 ~1 s7 p图片
i/ `0 T9 q( x8 ]0 Y, \% f$ V- u/ \' W. Q( g {) B) W' {, A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实际就是一种热寂思想,身心得一中和,复归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氣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把最小消耗临界值降到最低,乃至无漏无耗的境界、身心境界。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文明会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状态赞誉为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传统美德。8 `- x- h* s2 S% ^
修道即在此“心王灵性”入手起修证悟,道家的凝聚元神金丹,禅宗的明心见性,共同点是都离不开能量体能的供给支撑,能否成功证道,则与每个人的体质根器有密切关系,观业力因缘,所以因材施教因权对机,方便之门有了义与不了义,开设各种各样的法门以适合每个人的体质根器。1 ], _3 P+ b% a( Y! j% i6 Y
身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能量供给,心神意识活动除了需要能量供给外,还需要信息素材。佛家把这种能量供给总结归纳为吃四种食物“粗团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物种生命因摄取食物形态的不同,而在五蕴结构上比例有所不同,而分类不同的物种生命“智能灵性”层级。也就是如何调动使用智能这个功能上,各物种生命分化分层,有层级分布,这就是“食物功德”。
' \- d; D. x0 O# H人体而言,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的氣血要能正常运行,需要保证达到固定值,才能正常工作发挥功能作用,低于固定值就不能正常工作,发生紊乱病变。有固定值的约束,这也就是十二正经的类别名称“正”的来由本质。9 Y) U' D1 ?; ~. I+ n5 _; v
循经传感时,流注循环有固定的特征形状可观测,比如经络所过之处,有条状、带状、圆圈状、圆弧形等的氣感现象。十二正经这部份的氣血属于基础生理功能,有其自身的生理规律,自然自为,无需人工观照看管、指挥命令,就会自动运行,人的心神自主意识,一般情况下很难插手控制、干扰到十二正经的平衡有序运行。6 s" w! z$ \& f
. g5 @; Z) f7 I% I# D
图片
) k5 U6 a% X$ K: ~+ M' H. {5 ^8 ?! }
“平心养正”的原理:
& ~1 ~- j6 }/ D
) i" t h) I9 i1 Q! a生理基础的固本培元。- C) {6 Z$ V+ h* z6 ~/ L5 F: V) R
物种自然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自适调整,进化出了人体的氣血能量储备库这个功能,十二正经的固定值就是这样的储备值,如同人事社会的储备粮储蓄存款一样,不可轻易调动透支使用,以备不时之需,非紧急危难关头不可使支出。7 ]/ G( ~: i5 w' p, W
“修心养性、固本培元”说的就是十二正经的这部份氣血,最少的固定值不能低于正常发挥生理机能所需的临界值。每个人的十二正经固定值,会因身高、体重、体质类型、心率、收缩压等的参数不同而不同,但所有人的固定值都不得低于临界值,低于临界值,就意味着透支富余随机应变、应需可支配氣血,容易陷入哈欠打瞌睡、昏沉欲睡、昏迷不醒的“心神无觉、不灵不应”状态,无可用时就动用十二正经的“储备粮”,“心悸心慌、胸闷不透气”现象其实就病理机制而言就是动了“心经、心包络经”这两正经的氣血,令其紊乱,接续不上。我们把十二正经维持在固定值保有量起储备作用的氣血称为“正氣”,把维护十二正经氣血的心神意识称为“正心”。
% ]' A* i+ g0 m, _
+ m5 |3 s! N* K0 W图片
5 t- x2 c% F, P `6 ^( q K x* a) V( B" f
图片7 M/ `: ?' k7 Z# v" T
3 B" z$ ^/ h5 |' T% B督脉总阳脉
" n1 ?+ }; \9 W" Y. c# Y奇经八脉是随机流散、机动灵活的氣血循环部份,可随人的心神意识的活动需要支配,而机动灵活地调节分配氣血的供给流通、能量分布,是富余可支配的氣血。如同从江湖堤坝满溢而出的富余水流,四处流散,像水无常形,没有固定的流注形状,不像十二正经的氣感现象有明显的流注特征形状,但也有循环路线可循。2 i' Q0 Q) C- ?0 z
4 v( H3 W. e/ B! }' k' l
图片9 ]. K; Q: E- U9 y4 V/ e" y! r; n
! F' x+ T1 _% u" g任脉总阴脉3 g3 g/ k5 ~5 ?5 h: I3 @7 q
奇经八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二脉、阴阳跷二脉”。
- \. `5 j; N( I2 ^御神作为人体心神意识的宏观总量控制活动,所调动的主要是奇经八脉这部份富余随机流散的氣血,根据第七识末那识“我执”的需要,机动灵活地调节分配,身体哪里需要就往哪里供给输送。但这部份在身体氣血总量占比其实很少,人类的直立行走、坐姿、奔跑跳跃等醒觉时的运动,除了两脚支持站立,需要占用大量的氣血,尤其醒觉时的大脑,思维意识活动也占用了大量的氣血,消耗体能占了体能总量的约70%。
; U0 R- A/ g. r+ `* {6 m0 {
; u" g K7 M% C1 s图片 t0 g9 g9 \0 \" S
; `. l) g5 q- s* E
因此当我们疲惫不堪,说“累了乏了、困了倦了”时,其实就是原本富余可支配的奇经之氣血已经耗散完了,开始透支动用储备作用的十二正经的氣血,肾经生精元的功能下降,影响肝经造血滤血解毒,传经传到胆经,波及胆经堵塞、垃圾淤积得严重,大脑供血供氧不足乏力,而要调动十二正经内的储备氣血,是有一定难度的,约束条件就是收支平衡,由于十二正经的氣血属于固定值状态,不能低于醒觉与昏迷沉睡不醒状态的临界值,一旦调用就需要条件约束,调用不是无条件的,原有的收支平衡打破,身体处于阴阳失衡,进入无序混乱状态,那么出于维护生存的本能,人体的自我休复调节机制就会本能地作出总量控制反应,要减少储备支出,避免耗散,应对措施表现就是“进入休眠”的省电省氣模式,认定身体的主官心神自主意识(第七识“我执”)在以妄为常,无节制地妄作劳,那么就控制透支,防止继续进行的储备支出。于是人就在宏观上感觉整个人昏昏沉沉,昏昏欲睡,“困了想睡觉”。6 r6 I2 f: K0 x* v* K* R
7 X6 K4 N1 m; f8 N& A2 Q4 T
我们把奇经八脉的氣血称为富余流散、机动灵活的可支配氣血,把指挥调节分配奇经八脉氣血的心神意识称为“奇心”,以妄为常妄作劳,其实就是“奇心太过”,无节度制!
8 T# F' w7 s) d3 }' i由此可知,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在人体醒觉状态与昏迷不醒的沉睡状态调整中的总量控制“收支平衡”,是御神活动可进行的生理基础。0 l0 l# p# D# P# R" R$ U0 l
' \- I) k2 N' x& F# ?( T* E: f图片
. u: j# a- I, i; D9 ?( J6 k
) ]: v0 P) T9 O到此通过揭示“精氣神最小消耗临界值”原理,我们对这个“心王灵性”如何工作、性质特点有了具体深入的认知了解,不管儒释道三家“各家的认知及入手途径、工夫境界提升的入手处、训练方法途径”具体如何,都离不开“身心的依存关系”这个基本核心问题,都是在开发激活人的天赋本能,“学达性天,上下通达”,“良知良能,知行合一,心物玄同,本能事功,学用一致”,所以把握住了最基本的依存关系这条脉络,儒释道三家就一统了,再加上马哲与现代科学,统称“中华文明华夏道统”。! T+ ~) l$ k$ h" l, ~" G
' B3 E3 i' ~6 Q. ^3 z2 P
图片: N6 s( X5 I7 k$ w) p
0 p( y4 V+ g/ z1 D8 |$ V5 Q华夏道统就像一个熔炉,功能作用就是用来“炼化同化”,因为文明文化制度的本质是生存状态三要素:
1 @6 W/ o- |& ]: q7 ^7 ]3 O. w
" l+ g( V: @2 ?. ]$ }! }/ M“生存条件、生存结构、生存环境”,服务于人口族群的繁衍生息,人才培养,尤其是人的天赋发展,提供优质的生存状态三要素,高质量的道统就显得尤为关键。
6 G* f: r9 e: r6 \5 X5 A8 Q. W% U) R: ?) A$ F6 ]2 }( R
所以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化制度到了中华大地,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生存需要,都要经过“华夏道统”这个大熔炉的炼化同化融合,粉身碎骨完成本土化的脱胎换骨。6 V0 f! t3 ^% c2 ^ u
8 u }7 x3 N8 u. P, ~/ N; X
图片$ }$ Z& [% } b# o& |* ~- @7 K
8 @2 C8 z5 K) o从身心的依存关系看“精氣神最小消耗临界值原理”,自然法则赋予人的灵性知觉,天赋本能,必然体现出“智慧”以消除弱化熵增热力运动的影响约束,最小消耗临界值越低,天赋本能越容易激活开发,固化极限障碍越少,难度越小;反之临界值越高天赋本能越不容易激活开发,固化极限障碍越多,难度越大;人类实现天赋本能的“自我进化成长、境界提升”以更高的智能适应生存需要,强化提升生存的生机活力即生命力,所以道是机动灵活的,禅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3 \. i W9 ] I, l4 W) @1 R* t Z- ~(十二终)
" N! U$ Y. j6 ]8 j$ E7 \( K0 w3 |3 |! [/ } i1 b
(中华文明华夏道统十三篇玄科原理系统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