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封龙山】“飞龙山”一名的历史起源不输于封龙山[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url=]宁晋乡愁[/url] [color=var(--weui-FG-2)]2023-06-30 02:15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河北
2 q* \( [7 b- e$ z8 L4 M3 S: d[color=rgba(0, 0, 0, 0.9)]
, N. g# P9 N; ^ R
* z, I2 p, e% j1 L* c$ [3 V
' t: a; U4 j4 K
/ [8 ]4 C; l( m3 ?: \) J0 X4 }3 R# D& P" g; D8 C7 l
. c* \& R0 `. }- \3 x" x+ ~
c, |( B/ ~9 g7 K7 W* v3 O0 m
封龙山,在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南部,接元氏县界。封龙山,又名飞龙山,探究“飞龙山”一名的起源,直通中华文明史。
7 S- f) _# Y* a7 I& ?! O- G封龙山又名“飞龙山”的历代古籍记载
9 R) F- p& Q8 S
/ H: I) T% A" G7 P" e0 o0 P, K关于封龙山又名“飞龙山”的最早记载,是我国西晋时期。《晋书·孝怀帝记》:永嘉三年(309),“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勒于飞龙山”。钱穆撰《史记地名考》,封龙:“今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晋书》怀帝纪、《水经注》皆谓之飞龙山。 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春秋·前赵录》:“王浚遣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战于飞龙山下,勒兵大败。”《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创作的记载十六国(304年~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魏郦道元(466年~527年)《水经注》:‘洨水东经飞龙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门。” 唐初《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光绪《获鹿县志》卷五:“封龙山,按《括地志》云:封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旧志《山川门》载四十里,南界属元氏。” , n" t$ |: U0 x8 X
" p% F; _" c! ~9 m! y% Q" \. X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弘率鲜卑,讨石勒于飞龙山下,勒大败。”- J4 g3 l" Y) U
' p. g1 v/ j) ?8 |' k2 f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获鹿县》条:“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北梦琐言》:“唐田弘正之领镇州,三军杀之而立王庭凑,即王武俊支属也,为三军扶立。别堡西,飞龙山神,庭凑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于庭凑。及入庙,神乃侧坐,至今面东起,宇尚存焉。”
$ E% I, c3 x/ E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三:“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盖因山为名。”9 n" o/ t: E- q) |- Q* `
飞龙山,因何得名?+ O) U4 T4 D1 d# _/ B+ l8 O
. ~9 B n& F+ p6 i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山名来历有多种,《清一统志·正定府一》:“封龙山,《旧志》:山势如伏龙欲飞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故名。”关于封龙山又名“飞龙山”的起源,当地人传说封龙山是大禹治水时,为了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灾难,将蛟龙锁封此山上,从而得名“封龙山”。然而,元代纳新撰《河朔访古记》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飞龙山得名于轩辕皇帝时期。请看《河朔访古记》的相关记载:“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也就是说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6 J9 X! y3 e6 B) q1 f. f
的确,追本溯源,稽考古籍,有关记载要比大禹治水得名“封龙山”还要久远得多。再看《归藏》有关飞龙山的记载。《归藏》是《三易》之一,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该易书是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轩辕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归藏·郑母经》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据先秦典籍《穆天子传》记载:“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陉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陉之坠,北循滹沱之阳”。西周穆王姬满于十七年(约公元前945年),由造父驾八骏巡游天下,亲临“陉山”即古籍记载的“井陉山”,其中包括今之封龙山。湖北江陵出土的王家台秦简《归藏》有《师》卦:“ 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殳占囗囗囗囗囗439囗龙降于天而囗囗囗远飞而中天苍囗。”。此条内容亦见于北宋《太平御览》卷85引:“昔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不吉。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记载三皇五帝史籍。《古三坟》记载的飞龙氏比黄帝时期更加久远:“伏羲氏始画八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经籍典》第五十九卷《问奇类林考》:“伏羲、神农、黄帝,皆作《易》,伏羲重封,六十四卦之名已具,又命子襄为飞龙氏,造为六书。”宋末元初金履祥撰《通鉴前编》:“伏羲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明代杨慎撰《丹铅总录》:“飞龙氏制字音”。清代陈廷炜编撰《姓氏考略》:“朱襄氏,风姓。伏羲时。为飞龙氏。造书契。”
. }. K7 K, L, }% j0 E/ ]隋唐时期王通撰《中说 乐篇》则记载飞龙氏是颛顼时人:“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氏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p8 J; o; F2 `. d0 }
飞龙山何时改名封龙山? J! J& U$ C/ F# S1 y
金代赵时中撰《游龙门山记》:“自恒之南,岿然崛起于太行之东者,封龙之山也。恒亚回环望之,四面如一,乃曩时飞龙山也。唐天宝六载,始易今名。”“唐天宝六载”,即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意思是说。在这一年,飞龙山改名封龙山。明代崇祯《元氏县志》也引述上述错误观点:“岿然崛起于太行之东者,封龙之山也。谅彼恒亚回环,望之四面如一,乃曩时飞龙山也。至唐明皇天宝六载,遂易为今名。”类似记载还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九十四,元氏县条:“封龙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名飞龙山,势如伏龙欲飞举状,唐改今名。”为什么说,古之飞龙山易名“封龙山”的记载是不正确呢“?因为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封龙邑”。请看《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3 J$ k5 R7 D' V) ]3 h3 E几多高僧隐于飞龙山
/ G# p# L. n8 I5 Y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慧皎撰《高僧传·僧光传》 :“僧光,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性纯素,有贞操,为沙弥时,与道安相遇于逆旅,安时亦未受具戒,因共披陈志慕,神气慷慨。临别,相谓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光受戒已后,励行精苦,学通经论。值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游想岩壑,得志禅慧道安。后复从之,相会欣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新悟尤多。安曰:先旧格义,于理 ……何后。光乃与安汰等南游晋平,讲道弘化。后还襄阳,遇疾而卒。又有沙门道护,亦冀州人,贞节,有慧解。亦隐飞龙山,与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静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 唐代李延寿撰《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魏质,字怀素,魏偃子,钜鹿下曲阳人也。幼有立志,年十四,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母以其年幼,不许。质遂密将一奴,远赴徐学,留书一纸,置所卧床。内外见之,相视悲叹。五六年中,便通诸经大义。自学言归,生徒辐凑,皆同衣食,情若兄弟。后避葛荣难,客居赵国飞龙山,为乱贼所害。士友伤惜之。兴和二年,侍中李俊、秘书监常景等三十二人申辞于尚书,为请赠谥。事下太常,博士考行,谥曰贞烈先生。” 唐初道宣撰《续高僧传 明瞻传》:“明瞻,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异操,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传于口实。十四通经,十七明史,州县乃举为进士。性慕超方,不从辟命,投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 V! h4 T. v% ?
& B/ ~! m! H4 z- b& B8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