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刘清泉院长谈,中医药不仅善于治慢病,对急症也令人意想不到
曹东义 发表于:2022-11-4 10:14:4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352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1-7 21:10 编辑
' s' n2 |* {9 ~! h$ e3 X3 V
9 l7 S" J3 {4 R; \$ w6 R. c    中医方舱医院院长刘清泉: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6 T* e- C, \0 e+ }$ p

" r+ P+ r1 |( C5 f! U( e" H    刘清泉教授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 \8 o7 L8 J& \7 }9 D. r  Z) l7 F+ p& P  \( c& K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Y7 Y. \/ Q, a: M2 ^6 R
- x- }9 \6 v/ ^2 ]: m% \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N8 H, q' _% M# a) i
0 T3 U, L: L- @. w* R1 X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 k  v2 O, j2 }! A6 k9 t  T1 b- T. j( L1 T) ^$ `* [% V6 N8 Y) M  R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U# k/ a+ j% ~- c: ~2 I+ C2 p# t$ ]* s7 u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q2 g9 r" S/ }$ s
2 t5 n- M2 X$ x# R" b0 z
    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3 A/ L: M, E7 l$ O0 D- g. u
. [$ X, M% C# {; O! @' a9 M+ v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和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李东垣和补土学派的产生,也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严重的胃肠流行病(土疫)。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
3 ]% z; s& i: Z2 e. l3 v; \6 r! K( [% P6 s
    可以这样认为,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再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H8 ]  X# r' d! [( h) W( m/ K& j' }

4 j1 d6 l3 [1 Z6 m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b, ]- R2 X$ H6 ^

  a7 _% Q! |) a5 A. n9 [! g( E. t    好在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教材、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把研究转移到急危重症上来。
. [' \! p4 u- M) g# J: g; l3 M& N4 e7 i, N  a
    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 J  b; d5 L4 Y+ d# M; t0 I% E/ Z: ?1 P) g8 ~$ A5 g9 @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2 C& }3 ]; ^, Y3 W
5 A: j" E0 V' r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 ~* D% N* F+ y- k( j! z6 E% b( ^$ a5 Q- s+ a# v
    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 i9 _/ |% u& R3 m4 C) H, `
/ F2 U+ C4 n9 p5 C) L. g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 {, `; I* d* @* Y% K9 }+ E- Y6 {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
5 f! c9 h3 B2 J
1 ?- Z4 N2 j" `4 L" i; I    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还有中药药效的观察研究。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n' U9 y7 D  U; [3 V* y% g& ]/ \7 @* P

8 j, x& b3 r( p8 Q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 a2 l, U7 o' _' g( D. M! e1 E" W( j5 M/ b4 O$ n/ C
    刘清泉说,相继邀请一些名老中医参与中医急诊的会诊、定期查房、指导等,就是要加强急诊治疗中的纯正中医成分。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W5 g5 M- |; Z! e!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