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祝世讷先生阐述中医原理,鸿篇巨制发人深省,真知灼见传道久远
曹东义 发表于:2021-3-19 10:30: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56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3-20 14:46 编辑
7 c$ _/ R9 i5 E" O; {; p7 R( o6 e; s
《中医学原理探究》! _, d& i2 o) F3 z/ R( J: U
祝世讷著
% t$ m; B7 F' P% V" K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S' Q& ]1 p# Y2 J: S$ [" H) w( F+ r6 t2019年8月第一版1 b6 T- O8 z. e9 s& f, [
自 序 2 v3 Q: y( i1 X7 `
2001 年开始的,不仅是一个新世纪,更是一个新千年,是个千年一轮的划时代转折。
7 P# @4 Y+ ]/ ]+ k2 C/ v这个转折所带动的,是东方睡狮醒来,中华文明的复兴起潮主势。在拍岸而来的大潮中,深6 p9 v, b. x: Q3 M  P6 F. j2 Y4 Y- D1 E
处涌着一股劲流——中医复兴。中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智慧,# N; V" l7 b. H  h' z; N& U+ F5 t
其能量蓄积已几千年,像压抑太久的巨大火山,欲从高耸的山巅冲天喷发。" }% C9 }. [4 ~$ g3 L
中医复兴,已成定势,无可阻挡。这是在非常之时出现的非常之势,也提出了非常的问
0 e$ v6 F$ I8 X0 q4 B0 G$ `" N题——中医为何复兴,复兴什么,复兴成为什么?% g, Z, O6 j" {  K4 Y2 C2 s
本书的主旨,就是思考和讨论这一非常问题。
/ m0 ?0 q8 a3 n1 [1 ~6 S首先,中医为何复兴。4 W3 c' ?! G& V* C
中医复兴,当然需要客观条件,如时代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孕育、科学支持。但本研: d% A/ }% B2 T
究认为,更为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中医自身的复兴潜力和动能,其要者有三。一是
5 ~) M5 o; `+ s中医的科学价值。中医是中国自然国学第一学,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其发现度、5 Y- T) m% ]; [6 W- f& ~$ v6 y
发明度、贡献度都远远超过已知的“四大发明”,将全面地贡献给人类。这是中医必定复兴4 g; I  j6 I6 s
之根。二是中医的复兴潜力。中医 5000 年发展创造了四大奇迹,即在多元起源的医学中唯" [, }3 X! O$ g: n
一不中断地连续发展至今,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至今主导临床,在中国多门自然国& V5 L; t* w/ r; k* z0 v
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是系统地研究世界复杂性的先驱学科。这是中医必定复兴之本。三 0 U) `  H* Q& K  d, c% u6 l
是中医复兴的动能。中医在 20 世纪进行的三大实践,暴露的深刻矛盾撬动中医复兴。进行3 C# ]4 v, z. d( C3 \
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明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撬动了中医“超西医视野”的研究;
/ w8 l3 f; Y" i7 m* ~进行的中医现代化研究证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撬动了中医“超现代科学
. L7 C* \! B4 ^( L视野”的研究;进行的中医走向现代世界的实践证明中医西进无轨可接,撬动了中医“超西% |/ o4 q2 g( h
方之轨”的研究。这些深刻矛盾及其撬动的新研究,是中医必定复兴之力。
2 Q. |+ Q6 |2 X( \8 S4 ?9 G# f" N& u其次,中医复兴什么。+ k4 l; R7 M3 w9 L( h4 w& F6 _% K
中医可复兴的东西甚多,有道、学、术、技等层次。但本研究认为,中医复兴的关键在
, B6 q( Z5 a8 A, ^1 T! [$ ]学术,学术复兴的关键在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复兴的关键在突破和创新。故本研究聚焦于中' \3 a! f+ M9 |) u
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
) C2 W1 O- x6 W5 K1 [中医基本原理是对医学基本问题的中医解答,是从中华文明对医学的基元性事实和规律
! U) R5 |5 [% Z3 n的认识和驾驭,是中华文明贯彻于医学的科学结晶,其核心是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
/ {% p* ^: D, ?" ^的特性和规律,它是中医学术的硬核。中医复兴之关键的关键,就在复兴基本原理。
5 {( v- S3 L# L( e/ X. b1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
+ ?; U& r4 V- S2 T% h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中医基本原理是全部6 J) k  w, \. W$ w
学术的真理内核,它像黄金一样重,一直沉于河底很难被人发现。本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A+ P  u3 a) `1 M1 j( t9 K
——把沉于河底的中医真理挖掘出来,清理干净亮出其黄金本色。当然,这种努力面临不少* N4 n  s6 i- o2 Q+ U% b
困难,本研究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冲破。一是中医自身的。中医基本原理已经形成和遵循几千  s. F9 K3 q) W2 d( c& n
年,就贯彻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也有不少医家曾论及,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正式作为
9 A0 m# }3 g* s, C) _基本原理来总结和强调,本研究实际上是首次正式的理论总结。因此,许多探究不得不“连
5 |- P' P; m: U& x" s  ~& C根拨起”地从头开始考察和证明,并尽可能地做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论证和阐明。二是中医+ e* t# y2 N. u( n9 L% _7 t/ z( O
之外的。因为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相悖,多年来屡遭排斥和否定,许多重要内容被扭曲、改
5 _0 P0 G' j5 p0 ]造、阉割、异化,造成众多混乱和错误。因此,本研究不得不从拨乱反正入手,先正本清源,
! W. H* f% |5 T4 H& L# J# b" M5 ~回到纯正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从中揭示基本原理的本义,再从现代科学和哲学来论证这些原
- y) F8 T  m* S理的科学性,及其在新世纪新千年复兴的价值。
5 g. C  o! x' J4 H# O5 }! U. r本研究认为,中医基本原理是中华文明的医学结晶,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 a- R5 z/ s1 l! F  G3 S* I
健康与疾病的智慧。其主要原理是,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相悖的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人体
) o9 Q% v( }! b- U0 p* D为本原理相悖的以人为本原理,与西医的解剖原理相悖的超解剖原理,与西医的器质性病变
' e7 g, ]3 h- [9 N, ?5 e# x原理相悖的辨证论治原理,与西医的对抗治疗原理相悖的生态调理原理,与西药的特异功效
9 W! _# S1 w, f0 z原理相悖的中药方剂原理,完全超出西医视野的阴阳原理等。当然,中医基本原理不止这几
7 i8 _3 r8 [% w# q* W条,可能还有更加深刻和重要的,但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书暂且讨论这几条,因为这些是无
* b" P( e+ T2 f9 K* n- W; l论如何不可或缺的,希望这种有限的讨论不妨碍后续的更深更高研究。
/ X. P' x: N: m6 V4 Q本研究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此非常之时的非常之势所提出的非常问题,无法不非常地进
! k4 j0 L- ?! y( R3 Q0 A  t+ q" @: u行探究。探究所向,不能不冲破中医研究的老传统,特别是就中医论中医、以经解经、对经
) U. d. m1 Y1 V3 q8 [" O典理论作诠释等老做法;不能不冲破“以西解中”的新传统,特别是那种回避中西医的差异,: D4 g* T" x: f
鄙中媚西地致力于以中补西的做法;不能不冲破拿中医赶时髦的营销模式,特别是那种抛弃8 D7 W' ^0 C" T7 G- u
基本原理只为“应时上市”而打造贴签的市侩做法。坚决地从头开始,从根上开始,回到中% ]- ]- O7 L: \- ^* I$ G+ u* n
医五千年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回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正宗地正统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基
' n; _4 g8 o% o% }! P' m本原理的本义;着重于剖析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的相悖性,揭示其原理性地超越西医的特性" X1 z( D6 w- D6 `! g
和本质,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原创和独到;着重从现代科学在 21 世纪的最新发展,特别是2 V  `. z# `- o9 R; W% D' R* q8 g
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来论证和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先驱性、超前性,及其巨大
+ h7 f0 ~1 P# s# g& o0 ^# _' H的复兴发展潜力。
- V" b  c' w( a; s" W6 n, k3 h9 b) d这样一来,探究所得的基本认识和论断,几乎大都难寻前鉴,有些见解对于某些信条可
& b8 r' f3 V, {2 E$ E0 K% h) u2能带有颠覆性。例如,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5000 年创造了 4 大奇迹,
. A9 W6 L% ~8 b20 世纪的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中医研究的焦点不是人体而是人的生命运动,不是人体. x; a% h$ i; V  h0 k( C
的解剖形态而是“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不是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
7 X+ ^' Y! S7 Y5 F3 y& c8 F) k: D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对疾病的防治不是化学对抗而是生态调理,药物开发方向不是药( v, m" n% u' P
物性效的特异化而是中药方剂式的药物性效复杂化,等等。探究和阐明这些新认识,是本研. s& G! u  H% R3 l
究切入最深也着力最大的地方,也可算是突破和创新所在。9 @% ?' w/ A) t) t  K$ R
再次,中医复兴成为什么。4 @) L$ U! P: f  V: r* y/ @) m5 h
新世纪新千年医学的新发展,人们看到 3 个可选方向:一是西医延续;二是中西医结合;
, `% x+ z4 b8 b7 J! ~) f1 {* b* c三是中医复兴。本研究认为,前两个方向早已遇到困难,正面临着转折,只有第三选项,即, ?6 D! N* C# c7 D( U7 x8 |7 ^
中医复兴,才真正代表和引领医学新的发展方向。中医复兴的关键不在复,而在兴,兴字当2 S8 |. i6 B) h
头,复在兴中。复兴的本质是突破和创新,将由中医基本原理的新研究新发展导致系列突破$ ~8 U# C( G* w0 Y, G) D, P
和创新,引领和推动一场新的医学革命。上次医学革命从 1543 年开始,是欧洲文艺复兴和, y* ]+ n2 L* A! ~/ u  o
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今天所见的西方医学。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C* E$ ~# N( w2 l" c* Y" }
医学的新转折和新变革将发生在新世纪新千年,它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基础,所要进行! T8 U3 u7 o' I7 [; j
的革命性转变主要是,医学的思想方式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医学的“底盘”从人体为本转1 \' y5 |9 s6 d+ \+ Z
向以人为本,对健康与疾病的研究从解剖视野转向超解剖视野,认识疾病的焦点从形态结构: O, Q' C2 m( M, ?& a
的器质性病变转向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对疾病的防治从化学对抗转向生态调理,药物开发/ ?+ J$ }5 r8 }% F6 k- _/ Y
的方向从特异功效转向药性和药效的复杂化,向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进行4 A/ H/ e( E$ N0 W  G9 \! h! P+ D
全新开拓。其结果,是中医基本原理复兴为新医学的主旋律。
& t  t; Z+ G. A' G. V. p1 Y中医复兴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方面,其发展将形成钱学森所预言的东
4 \0 ^0 o6 A5 J$ z- w" t  N方式文艺复兴。钱学森讲:“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
! n2 w6 g: |% L! K- ~3 E; ?% W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① “结果就是新的科学革命和新的文化革命。那是不是
: U# i  h6 F  Z1 I1 T: A% E) ~又一次的文艺复兴?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的出现跟文艺复兴一样的
# z4 y+ w6 n& m大事。” ② 上一次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这次文艺复兴是从中华文明的复兴开始,其主导方' z0 F3 R6 Y' c' w  ~: V- O
向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化,而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文明化。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人的
7 z$ I& U  l6 p) |& \生命运动的科学调理和增强,特别是其潜能的挖掘、调养、发挥,使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水平( F& C, d# t7 O+ c+ a
大大提高,健康长寿高能成为社会文明的主题,人类成员大批成为《黄帝内经》所说的真人、. g. p  |4 I3 d. A
至人、圣人、贤人那样的“超人”,那将再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及其生活的基本面貌。; Z4 u8 ~- O2 W, i: C# {' r; d
本书的性质是学术探究。探究就是探究,虽然尽其所能地冲破了诸多局限,探究到前人( l: Y# X) ?) l4 q4 K
未及或少及的一些层次和领域,提出了一些别人未提的见解,是本研究力求的突破和创新所 1 h3 N( z8 F* m
向。但是,由于这一课题的非常性,所作探究的非常性,因而探究的不易也非常。时代的局
- e" o+ |: a; T- M$ g2 O限自不必说,而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与这一课题的需要也难适应,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进9 c1 }! M, i! e6 J  t* k; @
行有限探究,所得认识不能不有限,不足和偏颇难免。好在,出于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无限热
- f( a3 y2 b9 }- i! [3 J爱,我就中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探究做了无保留的投入,开拓、前进、创新的努力已凝于, x; u; s& _1 z6 W) E
书中。希望它吸引的不只是读者,而是立志复兴中医的奋斗者,一起来进行新的探究,特别
4 G* K5 s: |! A0 y是从我探究之不逮进行的新研究,为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0 |$ X$ c, u; W3 h
祝世讷 ! ~$ Z4 G% N. I6 Q: v- U: G
2018-07-25 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5 M" Z9 H6 S1 _( l, q8 x$ |* w) R

# `+ q1 q6 ?" u# x. _4 [
# F& f* Q5 [2 Q& D' ~% W+ _;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41 | 阅读全部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5 {6 [) A* |# y$ L4 N/ t

" j! C) F* M! g3 {/ g  F; k: N8 g; b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智慧,是中- T6 u  }6 J8 J# J
华文明的生命科学结晶。本书所论中医,特指从远古到 1840 年形成的经典中医学术体系,
" z$ ^4 j$ k  N5000 年了,任何风雨、地震、海啸都不曾动摇它,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高地巍然耸立在地; e' a, V/ m% y8 x% V% w2 f
球东方。它是个包含系列科学发现与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体系,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最高
( j6 s3 G/ e# @9 y+ @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一科学贡献。新世纪新千年,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曙光中,迎来- a) {) V2 r& C7 K3 w& |4 n2 v
中医复兴的大潮。中医之所以复兴,就在于它深藏着黄金一样光辉的科学真理。* O; ]& \4 i: N% V
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 5 }% P0 z3 A/ R) [/ x( t" C
中国国学包括人文、自然两大系列,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在几千年发: t5 ]2 Z) f# ~! e
展史上,在几十门自然国学中,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为系统和完整,发现度和发明度最高,+ {7 h+ }6 v+ @; o/ n* X, v' l
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贡献最大,堪称自然国学第一学。) Z2 Y- r& }# _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 _+ l9 H  s) y, {6 {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从远古至 1840 年连绵发展几千年,是中国名列世界四大) L7 c9 ^% P9 W0 G) `, [( D
文明古国的支柱。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数量之大,内容之多,在世界上独有,只要
' F1 o, u2 v9 `  n: f: V+ F系统地考证和总结,就会毫无二义地得出“世界第一”结论。
) L. x5 f- F  g" d# r0 X( ^9 R但是,中国的史学研究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世界视野的总结,鸦片战争就打碎了中华民族
( X. Q3 \/ ~! K的科学梦,中华文明血染侵略者的铁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 [! K# c. _2 g( X  L- M0 ~& M
义相杂黑云压城,中国落后、中华文明落后、中国无科学等论一时成统,否定中华文明、否
, i/ `4 P7 x" _/ D4 c) K7 ]' `, l5 R定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为学界时髦,就连著名的哲学家也发表专论《为什么中国没) s. n/ L6 T6 h6 E
有科学》①。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时代性混乱,一场百年荒谬。- R% h" ]! r7 D! v9 l
存在决定意识,客观事实一定要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就在中国人自我虚无、自我盲目7 v. a/ R" r% Q4 \0 q2 r7 T
的时候,一些国外研究者却从旁观的立场,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发现和认识了中国的科学发
( Z  h! w- F( o现与发明,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从 1943 年开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考+ Q6 a, k* {8 o, y
察,花几十年时间撰成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 U5 X  ~! q' R  p* p  E8 @
学技术成就,特别是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影响。他振聋发聩地提出- ^7 S/ R- g; i& L! Y$ D+ n2 z/ G
一些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时间地远远地超过西方,没有中国的科学发现和3 i* H- J* f8 |+ l

4 Y9 k$ v' m6 B( ~9 l. q. g/ u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1。 1
" n. @& f. C/ u! c. k3 b5 x技术发明,就没有欧洲近代的系列革命和工业文明。他说:; {& y) L! V" c) t+ z# }
“从我们的文明开始到哥伦布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常常为欧洲人所望尘莫及。”①* Z7 `7 [1 |. [5 Z% ^6 v* u4 Q/ J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除了有希腊成就的高峰之外,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高于欧洲,4 u7 @9 T  m2 H' f* l
而且常常要高得多。”②
: h/ W! j1 S5 s4 ^$ v& a; T“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
  k# i1 |: w( w; I" F  a# M: l个世界的发展进程。”③
' ~- X, K; W' J* ]6 T李约瑟考证指出,在公元 1 至 18 世纪,中西方的科学技术交流是中学西进占绝对主导 的。他以英文字母为序列举中国传向西方的科技成果,从(a)龙骨车到(z)瓷器,列举到第3 k6 b; ?4 F. }! m
26 项,因字母用完而不得不未完中断。然而,同时期从西方传向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列出
* D9 r, `! R# J. n  ^3 j的只有 4 项:螺丝钉、双联压水泵、曲轴、发条装置。④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科学发现% I9 v* A- P5 O( Z5 Q
和技术发明在数量上和水平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K' O6 U1 o+ n, N4 x7 }& S& c) j8 G# l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了专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先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
3 J/ |" D8 ^% _9 n3 [5 N史的系统研究,1982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编
, B( h9 P/ O! k( v著),总结了中国从一百多万年前到 1919 年的科学技术成就。此后,出现了多种更加深入的4 m$ N! r, m4 t; A& w0 r0 O3 r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入 21 世纪,发展成为“自然国学”研究,2001 年一批学者联名发
% D6 R3 y2 z  z6 |6 ?8 `表《自然国学宣言》,提出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包括研究自然所建立的科- z2 n3 O6 e3 U2 N
学技术,如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地学、律历学、气象学、物候学、水利学、营造学、
9 a' T2 y! p7 i0 _  K) H+ n风水学、灾害学等,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其价值和1 p; B4 z  P/ E# R0 M0 _7 `) e' u
贡献不亚于人文国学。提出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复兴自然国学,使其在新世纪新千年为中华% A4 I3 s5 [9 |( T, h+ o
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更大贡献。⑤
: B6 y2 u# y* D9 w$ V- I) [8 \8 \自然国学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之大,远远超出一般- D( _5 l! j: N, h
人所知。
+ S  e9 \1 O  J4 ~. o# o“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曾经长时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以( ]; I* v4 T  ]
来至 17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 3~15 世纪,中国科学技: n) @$ }( G. S4 i; G
术则是独步世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长达千余年;中国古人富有创新精神,据统计,公元前 60 \3 P4 ~3 ~' ]: n1 |) d- ~7 a$ Q
世纪至公元 1500 年的 2000 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 54%;现存的
1 K# I9 J4 F  _( V/ Q4 }( g; i) P * f5 H% t. v) m6 P  {
①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4。 ②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2。 ③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 ④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2-145。 ⑤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243。 2* T5 T* e$ E4 T& x/ q
科学技术知识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①
: y0 B5 o9 a%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无
* r  B0 a3 s( L) L价瑰宝,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其贡献。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3:18 | 阅读全部
目 录 序
0 B, [) j0 J: ~8 X4 B. O5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1 L" h4 E0 |6 d! m1 u! I% ]
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  {& k2 V# ?7 R6 z' w0 m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1 u! N+ d% ?4 ~9 @: E& E5 E
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7 x( X. S1 F0 \0 z
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B, m  r: d7 `/ e1 x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2 C% W- t7 [" l4 s& S  }& I8 h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 o1 ~& |* c. Y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0 a# g2 ~9 {' `3 q6 q; u5 b1 _
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t* O* Q4 H+ E& C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J* H/ d7 J8 K1 {7 d
一、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0 R0 j+ r- u2 J; j6 I8 b- ^' ^" H
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 @1 \2 j  U6 S6 K# [+ [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0 d5 t9 U2 I$ w# s) B-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e# T0 |8 l* F+ @9 a
五、针灸等非药医技的中医原理
* E7 P. n9 L: q1 [$ m六、核心价值在技术原理
: g6 M7 q. N* @第四节 贡献远远超过四大发明+ W4 ]- z: v3 e1 D
一、改变了世界的四大发明  u! Z% A, Q: F
二、中医的贡献将超过四大发明; S! ~8 _& `  K0 \( M9 P. p
三、迎接东方式文艺复兴
, e0 _$ ?1 E; e+ F3 b5 `9 F第二章 中医 5000 年创造四大奇迹 ( P$ a) k, k$ n' n
第一节 世界多元医学中唯一不中断地发展至今
! g& v  m8 i6 Z+ R) b0 B一、多元起源的医学大都中落断脉. A- ]8 Z" Y9 W
二、只有中国医学一脉相承连续发展至今$ d0 S& ?2 X: U* d1 T6 c
第二节 中国多门自然科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
  m, u2 ^! a) M- Z; z: \一、中国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进程
1 z" t" o# B$ j4 P6 o8 l1' H/ a" I- y7 w" z2 m
二、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至今不能融合$ `6 a; Q- K! B1 ~: Q
第三节 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至今主导临床
! ]+ q! A& a/ A% l一、秦汉时期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
: S$ T8 V& o5 _- u  T+ |9 v二、两千多年可靠有效,至今主导临床
6 ?0 b2 F: \! ]% n/ a第四节 中医是世界上第一门研究复杂性的科学; Y. F5 C' H9 _" N4 E
一、中医是复杂性研究的先驱
7 ]2 R, D4 a; k7 e二、中医的复杂性研究引领新的医学革命
: q  |! U9 u5 r0 f& f8 R* I5 P; Q第五节 中医创造四大奇迹的四个条件
) E5 a. D( s# m" R+ p* o一、以人及其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
  w, z8 h) Q6 b- j$ z9 n# T+ u& Z3 N二、掌握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 c2 ?' A& w# [9 V3 \- w( V+ g' u
三、中国社会长期统一稳定繁荣* t: N" P# s' J6 j; Q7 C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1 S8 P, x8 K" `$ f, [; z, e
第三章 20 世纪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
0 Z! U; V9 U! [8 k第一节 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
' a3 Y* p6 o2 }, q2 F一、前无古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 d+ u# b5 h, N7 ]二、证明中医与西医不可通约
# E- C6 I( r( k# E; G% Q1 S三、破解“不可通约”导致中医复兴9 D7 c  @  Q/ f* Q) t
第二节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 [' V9 q! Z5 C" B: h- m
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中医现代化研究6 u' _# ?/ v: g/ n6 C' Y# \
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科学所难解" S2 B0 O, v+ P" i( W! v
三、破解中医难题导致中医复兴和科学革命$ J, [" M2 W; d& y7 O6 v& i
第三节 中医走向西方世界无轨可接
4 O+ U6 P5 p+ w( z. S. }# U: H一、中医西进无轨可接1 D0 F1 G0 q9 b/ ~* y5 y
二、中医铺轨西进必将全面复兴
1 E" G, g5 e7 `1 f% e三、中医复兴,关键在基本原理
5 @0 Y& {& E9 G4 A% z第四章 系统思维原理
! Y/ U+ p; N+ u1 o&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还原思维
; a% k2 Q+ n8 d一、思维方式决定学术视野
0 ]7 o* S( P8 ?7 v% d$ H" c8 r二、什么是还原思维
( e3 u  ~2 ?6 x三、西医的还原思维及其局限7 A" Y6 `: J; v
2
  n0 S' E4 X1 h% J! l第二节 中医学的系统思维
/ ?/ z) o8 w8 c4 o2 z; z一、中医系统思维的现代研究
: |- p  R; G. _二、中医系统思维的两大根源
+ E) q/ E  }! w- g+ R7 i三、系统思维是中医学的精髓
; ^% j; Q/ ^. m* \) F" u7 A, C第三节 中医系统思维六原理7 t* e0 Y6 X- q+ Y) c
一、元整体原理
: M+ z4 i' k$ @2 j2 Z4 {) z1 I二、非加和原理7 X5 |, a* n# ^  `0 d+ `$ M' q+ Y$ h
三、有机性原理
8 [% r' r9 A. a: I: y. l四、功能性原理- V/ t2 K/ x& j
五、有序性原理
8 C6 B  j+ m! W2 y/ e# f# {( v$ h六、自主性原理5 D: y* j5 J+ ]$ j
第四节 新的医学革命走向系统思维) H9 U6 t7 ^( ~+ a# w' X$ W
一、科学思维发展的历史逻辑
0 \6 ]% F% b3 n* ^5 b' W4 o二、研究人必须遵循系统思维
( Q/ B( t- s. R8 r  W" M$ M三、发展为医学的系统思维1 X  l3 ]) A6 Z
第五章 以人为本原理
! O4 K  _' Q6 e3 p5 [ 第一节 以人为本,还是以人体为本1 o' M8 P: l/ i5 f, g6 C/ G
一、西医的人体为本原理
# N# g8 U: f3 l3 h二、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 g1 a0 f: [3 T  E+ R
三、中医的以人为本原理
1 ~5 r2 e0 _' S% q/ Z1 o 第二节 人的本质在于生命运动* v. f. [1 l/ O7 g
一、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认识
1 m( `$ f5 F, ~; g( |% {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4 F$ y" _" I( w9 ^三、生气通天,人天相应" F. t# L5 U! ~/ \+ Z- I; @
第三节 健康与疾病的生命规律
$ g9 A5 M5 D7 V) w一、气机,百病生于气
! a8 [% @% O+ X& C/ l) w  y( ?二、中和,失调为病+ A* h7 P) e  ~* Y' f, ~) R
三、元气,生生之道
/ H: k4 C8 ~' ?第六章 超解剖原理
- n# e# h0 Q, i) l" k7 j第一节 西医的解剖原理: P  ?/ T# B. B8 h5 A2 b$ \8 Q
3* V! u8 T$ M( m) D% L% t: B% T9 R
一、西医解剖原理的形成/ v# X7 T" m" K0 i
二、西医解剖原理的观点3 i6 I/ d" m; t% {0 [" H
三、西医解剖原理的局限
" R4 I( M. ^4 n第二节 中医的超解剖原理' |3 @5 R+ U4 ]- w9 |* }
一、中医的解剖研究与超解剖研究
+ m# ]+ H2 p3 \) u; U9 X二、张仲景与盖仑分道扬镳
5 X+ H+ f7 D6 c. y7 V. g+ a三、中医超解剖研究的特点, V0 |( j+ x: D0 ?+ i2 ~
四、中医超解剖研究的贡献
' O# b- a; H! L% v五、现代科学的超解剖视野
' r/ A+ x  @; s* r+ N% r第三节 经络和五藏的超解剖性- [9 ~# b3 Q9 y; K0 N* V7 b% E
一、经络是人的超解剖系统
* O; k/ T+ W5 S' `' L/ a) L: I二、现代研究证实经络的超解剖性# B7 ]& X0 q+ Y5 w
三、五藏的超解剖特性
; X  U! _; y. C, p第四节 结构的发生和调节机制/ w, |5 J+ z  i
一、生命的结构就是过程流" N& k' F$ G9 ~0 @& _* q
二、区分功能 A 与功能 B3 x  V3 `, |8 L8 u- Q) V3 B4 G
三、结构病变与功能病变的关系复杂
4 T1 F: V+ ~) N8 e8 n; A四、走向医学的超解剖时代
) ]  U: w; N" K6 K第七章 辨证论治原理
7 \, o# |$ v4 X第一节 中医独创的辨证论治
. P  j1 X+ `) m& k; J' g! f$ A8 j一、从辨病论治到辨证论治
  W- ^0 a  n5 Q& o& }二、独创的辨证论治法则
; L8 h% P& F5 _' r* p( J, \- T4 b! C三、辨证论治的三大贡献% S+ H- o* _8 I6 q
第二节 “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4 Q% m: d$ F& ?" W/ P1 K
一、“病机—病证—病候”是个病变系统# R% a( ?) O' \  v) w3 @
二、“病机—病证—病候”是生命运动之病" V! `6 C- y! r8 f$ |
三、“病机—病证—病候”为中医独到发现
  j4 k) R9 u- u4 W第三节 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 G- r1 M2 P! e3 T( c& L一、“病证”概念界定9 b; G2 O/ d- t; n, K. B
二、病证本质再深究
, z  T% M% Z1 b' e+ j) h1 j+ H5 k4
" ?1 j3 Y1 f# h* V/ n; U* |三、病证是生命运动态失常+ `7 \- o; j8 T
第四节 病机,生命的矛盾运动失调
2 `: m( \( D8 z9 }6 D& _4 y' M一、中医独到发现的病机
  J3 d9 g  V6 o% V0 S, G6 ?二、病机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5 i  A8 x& p; O$ e
三、病机是疾病防治的枢机- x9 z7 M# A* w* s: t4 J+ r
第八章 生态调理原理 4 e# K" b, t! h- q1 V5 [8 B6 X) t
第一节 疾病防治,生态为道. ]( W+ G: j1 |6 b* r
一、生命之病,治于生命5 C! m$ p( D5 h4 a1 |
二、上医医人,下医医病
+ x- J6 l& }2 P3 n' l三、求本治本,气内为宝- ~6 _" ^1 O6 r) U2 ]6 Y. ?
第二节 要调理,不要对抗: F# \. q; i% d, s# R+ v: G0 e& I
一、西医的对抗式医疗5 g# w$ L" g: W
二、中医的生态式调理
/ v& i( n# b2 o$ Y# k- @: m$ M三、生态调理是防治学的根本方向* j7 J! u4 l, \( M- c" R) U; n
第三节 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9 T# S" r) [0 `) L
一、一只看不见的手4 x" p& L! _( k! X, l
二、人是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 {( V  K  w. R/ u, B
三、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的艺术
% x6 W4 i' T! W9 O! z2 ]4 T第九章 中药方剂原理
% k8 }! c* F9 o6 y* o- n/ T; p第一节 中药,中医化的自然药物; u7 p' `0 c. K* ]2 @! O( j, f
一、中药的自然属性, C, W6 A% y0 f& w+ Z
二、西医从自然药物开发西药7 L5 G) U0 |5 \" \* K! K
三、中药是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 a* J1 h3 ~7 c9 H& W( A8 C第二节 方剂,组织化的性味和功效8 G2 B0 @6 m; `7 b% d+ d: z
一、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方剂
' o" M- ~4 |/ W! S2 m二、方剂把中药性味组织化: {8 _; V# e: u
三、方剂把中药功效复杂化9 c. u6 q$ V1 L& _  ~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 e' O( O1 x$ p0 w3 G& M% o3 r
一、整体性味,整体功效4 Q6 j% Y4 Q* l4 m
二、药证对应,方证对应
3 F9 H7 ^  x7 s5
' h! @9 r2 D6 J4 F# [三、方从法出,以法奏效
0 X  j. n. W' \* d9 U+ P四、生气内应,转化生效9 e2 j! t: q& i2 ], z
五、知常达变,圆机活法
/ X" z' R: v  t6 X第四节 中药方剂的复兴之路9 u/ m& y' H- r
一、20 世纪遭遇“铁床匪”
# s& c1 E( @2 `二、把中药去中医化的邪路
$ m; g: _. {* c7 @  f三、关键在中药方剂功效原理! k( N4 o* r1 o8 l. b9 I; B7 ^
第十章 阴阳原理 $ [! c- t( s" d4 z: B, M" y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与阴阳规律. u$ F% p; J0 J- ^
一、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学说6 u1 @& }6 `4 G; N: l1 _
二、阴阳是特化的对立统一7 W/ R; _( |) N9 r
三、阴阳的本质是对称破缺& f6 M: }  o% d/ d4 S" _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3 p  o% Y' e( {  ^4 b) Q! D
一、“太极”宇宙本原观
+ F9 B* T1 E. D二、“一生二”发生观
0 A) \, j. u9 ~: z. X三、“二生三”发展观1 h# F2 x3 I2 Y$ ?$ ~8 x
四、“阴阳自和”有序观; X) g6 G* q$ n/ r+ H6 d1 Q: p
五、“本一”元整体观
! R0 P7 Y: D, ~6 L' l6 K) W 第三节 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
" E' i% I0 i6 X* f- I一、宇宙阴阳与人身阴阳9 B' Z1 J# z! K( j+ L) F: Q
二、健康与疾病的阴阳规律/ w' Z9 m7 K. p5 G( x
三、疾病防治要燮理阴阳
' M( c( L2 C% ?$ m 第四节 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
: q1 ~( c8 d8 N8 x% F一、以最新科学事实揭示阴阳本质3 C4 {8 R- g- b0 b$ K4 c' `
二、献给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q  r% }9 f$ m% C( r, f
三、发展为人类新医学的阴阳学说
* |. u+ P+ J. Y第十一章 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
( }* a/ O# Y% n8 W第一节 中医复兴,势不可挡
8 `# l' r) \; u% J6 O1 G- o一、中医复兴的内在动力- s8 i' x% @* V) \$ t; c
二、中医复兴的社会基础
% V& L+ V! L# @& ]+ d# m6
8 f9 i4 A& Y: E; S* V" d- q3 d三、中医复兴的科学杠杆5 [6 q: o4 x- g; B/ D& L, Y/ _- V! D
第二节 中医复兴是一场深刻变革* ]* F  P6 o: t
一、拨 180 年之余乱,反中华文明之纯正4 {# {5 [0 S" H' K' j3 A7 y$ X( Q4 W
二、以国家之力,举中医之兴$ E7 d+ W2 P( r
三、破头脑失悟,昭战略之明/ z" b/ `" U: Z# K7 Y3 u. c
四、改人才培养,建复兴大军
/ f  Z- z2 P/ Q第三节 开创中医第六个辉煌千年
, z% d3 c- O# S2 m! M/ G* u- |2 }一、复兴就是突破和创新
: v; q4 E8 P6 }) N( P, m二、引发新时代的医学革命1 `0 X" m# M( ?& [, y9 u2 d
三、新的千年创造新的辉煌
- b! Z/ y+ H0 c/ I% X4 k' g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5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 N$ _( j+ F* j( G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8 v9 `) C1 x6 F' r; f$ B
, d/ e$ e( x* ~/ {/ m( v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 ...

7 l& K7 _  Z& Q& N* y; p8 w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4 {+ t) {' t; N/ H. I* h* a# t
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X& L, l5 g# B  I; X5 e" D+ D
营造学、水利学、风水学、灾害学等。中医作为自然国学的成就之一,其成就之高,体系之
- B. c4 u" ?/ l. ~2 A+ ^. t大,贡献之巨,在整个自然国学体系中,高高地超群树为一帜。$ r# M, Z" {6 n' x" E
首先,中医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科相比,成就最高。自然国学在十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成9 k- ?5 o5 v  ]. R( y
就,分别达到了不同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有的只有实用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有的有理论) s- L' S9 ]$ j9 J! U; h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的发展不足后期衰微或中断,有的成就杰出并领先世界千年8 q: F. N5 G( ?3 C: t& l1 H
以上。发展至 19 世纪,各学科的成就先后与西方科学相融合,只有医学例外。中医唯一地3 ?5 d% T% s* l; M9 l
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唯一地不中断地连续研究和发展至今,唯一地广泛有效
, ^+ i- q! X. M) K' ^地主导临床实践至今,唯一地不与西学融合而自立于科学之林,唯一地作为中国的自然国学
1 m' Q  E( r4 ^正在走向现代世界。
5 c5 n  k! W% M3 [# T; w其次,中医是由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形成的庞大学术体系。中医不是单项理论
( C2 W( P9 ?7 |1 N& Q! d/ K6 a9 p或单项技术,而是包括系列科学发现所形成的系列理论学说,以及由这些理论为原理所转化
7 {$ y0 A% f, s2 |0 ^8 e而成的众多技术的技术体系。其基本原理所形成的“学”杰出者有十多种,如脏腑学、经络/ v$ H$ ^1 X- f4 \
学、病机学、辨证学、四诊学、防治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每一种都达9 z, u; p, l4 M0 E- o* ^" [2 o
到了作为科学学科的 4 条基本标准,即“要有本学科的一套术语,要有本科学的一套系统理
8 i$ f% g  y+ n% [论,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著作,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人物”②。这些学说的每一种都是重要
- M' w( T9 m4 J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都可作为自然国学的单科成就来总结和评价。 但是,中医是一个整体,是包含这众多学说的统一学术体系,因此,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说
, u$ g& `0 K) z3 r7 M% Z和成就相比,中医毫无疑问位列第一。
4 A% p1 |2 o. k再次,中医的发现度、发明度、创造度、贡献度最大。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来
) B$ I# P4 g# J& D% D0 |: C8 g看,中医研究的是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领域和对象,所做的研究、发现、/ d6 Y7 H( k% Q% y- H( e
发明,也是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其复杂和深刻的程度,不但使中医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A3 N9 _" k+ T: u! T2 S$ I而且现代科学也还无法解释甚至无法研究。从医学的研究来看,中医的学术视野远远地超出
" I0 a! z$ Z4 f% j) H# @0 o西医,中医最基本的发现和发明,都远在西医的视野之外,所以与西医“不可通约”,占据" U* ?! s/ y/ U& ?
( X: A  H5 ]* f) e. |6 d
①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i。 ②孙关龙.慎用“学”字[J].光明日报,2001-07-26。32 D6 m& \# P0 L6 r& N6 B
着医学未来发展的更大空间,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纵深方向。从现代科学的新发展来看,世界
/ o1 r3 `2 ], V% |+ k; ~的复杂性是最新研究前沿,而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复杂性的,所接触、认识、驾驭的复杂1 a1 C" E5 p* n6 j# ^- U
性内容和规律,正是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所要研究和突破的,中医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U! d; L! b* B
正在成为这个方向的突破口。因此,中医的发现与发明不仅发现度和发明度高,而且具有极
' \" C/ |! ^' x/ J强的先驱性、先导性,其贡献还要在更加长远的战略性突破和发展中才能呈现出来。
# v2 z+ W' m  F4 R/ c* Q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 H" z; w& v, Y' A* u1 }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何评价,成就最高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什么学科?中国
5 e) ~: s6 j0 V5 I8 U* V  j& Z人自己从未就此进行总结和判断,首先做出这种总结和判断的,是欧洲学者。他们根据对欧" L  h  M0 H3 y3 C1 C" {
洲及世界事务的影响,明确认定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意
4 l" u% \, c" @  s  z; _大利人卡丹于 1550 年首提,后由英国人培根于 1620 年、德国人马克思于 1861 年、英国人
+ i6 h6 k& E* e+ \. t% K李约瑟于 1946 年进一步强调和论证。认为中国的这“三大发明”是推动欧洲近代一系列革4 a( ^/ l: y, x# l6 C: b6 ~
命的杠杆,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间一切事物的状态。后来又加上造纸术,由英国人艾: Z( z3 O: |5 r, m7 t  h- d3 |
约瑟、李约瑟等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认为没有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就没有欧洲的文
3 x/ ?& E$ K2 V' m: i  R! b艺复兴运动,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发展。' {" \% d+ V1 x, p3 m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这种重大评价,难道中华民族自己没有话语权?难道只有这四大发8 a7 o  V! G) X" Y
明?没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大的么?
) [& @, D0 M  V8 J$ G4 `当然不是,问题在于要觉醒,要研究,要阐明。进入 21 世纪,国内出现了两种重要研
5 z5 M) l0 L" C) r1 Z讨。
: g9 b/ I, c& k$ v) i) m$ d1 S; G首先是提出和研讨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即能与四大发明并列的大发明还有什么。$ t3 N- l3 c7 B1 z+ d1 ]# Z+ i
见解多种,选项涉及中医、瓷器、丝绸、青铜、汉字、武术、二十四节气、珠算等,因缺乏; g6 G; I. A! B. ^0 ]0 K: X$ G
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发论者各抒己见,观点难于统一。6 d0 ?/ e8 D" ?' U
其次是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进行评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T$ ?) [* l* [7 B3 u5 k$ s
立项和主导,于 2013 年启动,首先遴选出中国古代的“重大创造发明”113 项,然后根据2 G  i. Y% W; @
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选,2015 年评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①。这 85. p, \7 Q5 T( N5 U
项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内以发明时间为序排列如下。
% h8 ]  I. s7 d- S, _# |科学发现与创造类(29 项):干支、阴阳合历、圭表、筹算、小孔成像、杂种优势利用、3 t' N- I0 ?+ I+ N. {: R/ U
二十四节气、盈不足术、马王堆地图、本草学、勾股容圆、方程术、天象记录、经脉学说、
  a" |4 q0 }: m( n; ~四诊法、方剂学、制图六体、律管管口校正、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敦煌星图、潮汐
( ]5 J  Q2 P8 k7 }9 F " h6 p4 F* n/ u9 {5 ^$ }; P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4
" |( J; h& Q" Z9 l* O; T  G* B5
: n( L8 A5 X# f5 H3 w& u& F表、法医学体系、正负开方术、天元术、垛积术、四元术、等程律(十二平均律)、《本草纲
2 p/ ?5 V$ F0 l, D9 a目》分类体系、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v0 F9 B0 p( k技术发明类(43 项):水稻栽培、猪的驯化、粟的栽培、含酒精饮料的酿造、髹漆、养
* D' D) r0 J/ `* K/ D+ R( b2 L蚕、缫丝、大豆栽培、块范法、竹子栽培、茶树栽培、柑橘栽培、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 R% P7 G& K3 _# F$ T$ a$ j; [
术、分行栽培(垄作法)、青铜弩机、叠铸法、多熟种植、造纸术、胸带式系驾法、温室栽
# Z/ s. Y. F% t, o: m9 `6 j( f培、提花机、指南车、水碓、针灸、新莽铜卡尺、风扇车、地动仪、翻车(龙骨车)、水排、  f1 K1 Z& `4 O6 [* r6 a
瓷器、马镫、雕版印刷术、转轴舵、水密舱壁、火药、罗盘(指南针)、顿钻(井盐深钻汲# Q  a) I3 |6 W$ J
制技艺)、活字印刷术、水运仪象台、活塞式风箱、火箭、火铳(管形火器)、人痘接种术。
% W! T# u6 o. Q2 Z工程成就类(13 项):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灵渠、秦陵铜车马、安济桥(敞肩# O  s6 n1 Y6 o" |* [
式石拱桥)、大运河、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沧州铁狮、应县木塔、紫禁城、郑和航海。3 b; a; u. w6 o- T
这种评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拉网式地全面普查和遴选,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
& ?# c4 ~* C# Q9 g9 q9 [& C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本来面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这种评选也有局限,一是只按发 生时间先后排列了顺序,未就其价值和贡献的大小做比较;二是明显地侧重于技术发明,对
2 r, k/ L; h  c* E" n6 s* T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三是对中医的成就着重反映了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且将分成
% o% @7 b0 B: C) F- d5 I7 U为 8 项分列,没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医成就。
  V1 N2 Z) C9 _( j0 l7 S: j7 Q+ H本书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就是冲破这些局限,从整体上全面系
  _' l) Z) [" R+ w. j0 \8 x统地总结和阐明中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揭示其在中国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的第一地位。* {* D3 ~9 V; X0 N
为阐明和理解这一结论,需要强调以下四点。. P% R) q3 y7 n! O6 O" M
第一,中医的价值和贡献更在科学发现。中医不但有技术发明,而且有科学发现,而且
, ~& C% T* Q& E+ s7 V3 x6 W) ~更重要的是科学发现,其份量比技术发明重得多。但是,人们对中医的科学发现的价值长期( Z2 F' I# k7 c5 u+ M
认识不清,至今仍认识不足,必须把中医的科学发现放到更突出的地位来评价。/ V; h3 [5 v! c
第二,要把中医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中医既不是单项科学发现,也不是单项技术发明,& ^# a, U* c9 ]' [
而是包含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学术体系,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高度内
- K  `$ H* z) p7 J/ r: {) K- c% P7 D在统一。必须把中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其价值和贡献。$ {, F. d2 p. d1 b) e
第三,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中,中医位列第一。在上述中国 85 项发明创
! ^6 e/ o7 m4 O; B造中,真正属于科技发明的 72 项,其中有中医的 8 项,占 1/9。而这 8 项成就的每一项,
' ?' }6 U; t, C5 o# r差不多都可与 72 项中的各项相媲美,再加上未列其中的各种科学发现,中医作为一个整体,
& ~2 z$ o9 \$ {$ B) ?& J毫无疑问位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第一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3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
, I# k' O$ f$ r/ @6 u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a: k$ w* ^9 t2 l# W
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 ...

. h5 u. a4 W+ f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
( {1 g/ F6 g, F) g' k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实早已铸于历史,又在以当代实践和世界性实践再度验证,必将被- Q6 J7 R2 k9 n( z- [$ d
全人类所公认。% N' `. j, v; ^
恩格斯讲:“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4 ], g# K7 E; \) J6 M5 W. ?$ L
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①一方面,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时代条件;另一) R! ]# U) b& [- b
方面,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同样取决于时代条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医的! ~/ N- a% m+ C0 h) w
认识不能不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现在是 21 世纪了,世界大变,中国大变,人们的认识大变,
) V! b2 D5 Q! q" ?! A9 B对中医的评价需要也必将是 21 世纪的。 本人在参加“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什么”的研讨时,于 2003 年发表《中医是中国第五大. Z- z, @7 z* f- g! \
发明》②,2008 年又发表《再论中医是中国第五大发明》③。后来研究确认,那种概括不符9 O8 k+ c9 o2 j
合实际,必须纠正,把“第五”改为“第一”,把“发明”改为“科学发现与发明”,于 2015- \. M9 r( e6 A/ ~; x% a
年重新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
# Q' g% N% Y  s2 H5 H' w' G. Z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
6 ~/ L+ A  m, H$ a0 F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 ...
. W4 z4 l- H; r) g% g# T
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 l: S  B( z) n. F3 t& V* S* M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医的基
8 E1 M+ _7 R0 `0 N8 A3 \本原理和理论体系。6 @/ a8 c  \( ?
科学发现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一部科学史就一部科学发现史,是由系列# _1 V! K* w1 `9 j( H) O
科学发现前后相继形成的发展链,医学和中医的历史同样如此。# I- d) M& D7 ]; k7 l
本书所论中医的科学发现,不是分类详列中医的所有科学发现,而是突出其主体、核心,
% T- o  l5 f0 }9 ^3 s; o特别是超出西医、不与西医相通约的那些独到发现。这些发现形成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中医
, R: S' s" a5 j4 I; ?" O5 a, y) P- a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是中医对医学的独到贡献所在,是中医复兴的根基所在。
! R% C0 f: y1 j& L+ @1 H2 I# D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9 X$ d: n5 _( j! D# M- U8 B
医学研究什么?有论曰研究疾病,有论曰研究人体的疾病。% F& m) [5 J: g9 V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西方人长期认为是上帝的惩罚,近几百年才认识到是人体的损伤,8 u/ ]0 F. l# p8 V3 L
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异常,是细胞的内战,是分子或基因的变异。" S4 X7 b4 w* P2 f
中医不然,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以临床所见的现实的人为. r: Q5 o6 e" H
标本,研究人的生命,研究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形成以人为本原理。发现和证明健康与! Z' F4 E2 s: o/ P
疾病之本是人,不是人体,更不是什么细胞或分子。
2 A: @% G# e2 b4 m1.人、人病、病人
2 P9 P" x: b8 u, s, u; J* h$ n4 N
- z+ ^+ u+ @! L- b.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8。 ②祝世讷,中医,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J].中国中医药报,2003-10-13。 ③祝世讷,再论中医是中国古代第 5 大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355。 ④祝世讷,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395-397。 6
( r' P1 q# A2 ^0 ?中医发现和证明,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人病、病人”。
% k; I. |* r  |) Q1 i所谓人,是指被称为“人”的生命运动。人不是人体,在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
9 f4 l- r' U; m" G+ L& b$ P- P永不进太平间的,才是人的本质——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是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最高水
. Q+ Q/ h. Z" s( m平,所谓健康与疾病,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正常与失常。人体不过是生命运动的产物,生命一
' C% A/ p2 C4 t/ v6 B; g! V结束,人体就瓦解。因此,健康与疾病之本不在人体,不在细胞或分子,而在人,在人的生
7 ]9 u' P1 I( L7 V( u命运动。8 x) C8 q9 d6 f% G5 R! }! t& k
所谓人病,是发现和证明病变是人的失常,是人生病,人是病变主体。一方面,病变不
. ~2 I& @4 x6 k/ H是外加的,是人的内在病变。如果说人是土壤,那么病变是土壤,不是好土壤长出毒草。如* x5 V8 Y, b! m) M& F& x
果说人是载体,那么病变是载体,不是好载体加载了疾病。另一方面,人病是人的生命运动. s+ }" f2 \7 [' N
失常,不仅仅是人体失常,更不只是细胞或分子失常。) ^4 y& t/ V. N4 L
所谓病人,是发现和证明治疗的目标,是生病之人,是要调理失常之人,不是孤立的外% ]5 j1 G% q& b% ^) v
加损伤和病灶。故曰,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发现和证明局部性病变是人的整体失常的产物% ^) J- O3 X- Y+ t
或表现,因而应将其放到人的整体性调理中对待。
8 \1 z" z: ^1 j! C2.生气——人的生命运动 7 A. G8 V/ \( J8 J( v: T
医学研究虽然围绕着人,但不同的研究对人的认识非常不同。西医长期认为人是上帝的& Y/ G3 \2 W2 X7 m3 R/ C; k4 y. L! U
创造物,亚当比夏娃少一根肋骨;后来又认为“人是机器”;近几百年来把人简化为人体,
% p7 f6 ^: N1 ]6 l4 \! @! l, c从解剖台上研究,认为人是尸体标本的生物原型、高等动物、细胞联邦、生物分子聚集体、% B9 M& N3 q4 G  {- U3 B% {) C
原子堆等,失去了人的本来面貌。中医则不然,几千年一直研究和认识临床所见的活生生的" m; D  _, m- X$ _6 v, [
现实的人,没有被分解还原的原生态的人。$ i0 A. e- b. l
中医发现和证明,人的本质不在人体,而在生命运动,建立“生气”概念。“生气”指; R+ _& [+ p4 H
“有生之气”、“生命之气”,是中医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和概括,是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提" g' U1 m' j" v& ~
出“生命运动”概念之前,最早提出的关于生命运动的概念,在医学领域迄今是唯一的。
: [7 D2 v1 V+ _* a/ x生气概念以中国传统的“气”概念为基础。作为哲学概念的“气”,是指物质运动,生
$ @0 z% s$ J! D9 {  K: p' p气概念的内涵是“生命之气”,即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宇宙的物质运动从低级到高级地演进,. W! e; D( C3 e, I
先后出现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人是最高级的生命运动,生气概念
/ U1 p# J' a% U是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抽象和概括。《内经》以生气概念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人的生命运动
4 G; A( l% W8 p# ]) s及其健康与疾病,是医学史(也是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论著。
0 z# [% M8 t! E; r, Y# p中医发现和证明,健康与疾病是生气的正常与失常。生气正常就是健康,生气失调就是
! P+ w, F* m& s$ V病变。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故曰百病生于气(不是百病生
; r4 I9 R  y% ]5 h7 o7/ i, b) @2 Q: O; z8 q
于体)。发现和驾驭了元气、经气、藏气、气化、气机等,及生气失常为病的病机,发现和1 O: k5 p+ B! z- y# j1 U3 \
发明了以生气为枢机来养生、御病、祛病的规律和法则。/ g0 }# i( z1 u- V/ Q2 j
3.生气通天——人天应规律
# t" w3 V+ {0 e, q3 w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从人的生命来源和
# b0 [/ q+ v* q发生入手,从人的自然本态进行研究,发现和证实了以下事实和规律。
$ e5 c; S4 ?% Q4 Q第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宇宙物质运动演
& y4 h  p) O" |化的产物,在距今 300 万年前出现的被称为“人”的最高级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特性由
! `/ v# P! \7 i8 m) j3 K) @产生它的天地条件决定。中医发现和认识了这种事实和规律,总结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5 [+ b& I% O: @$ D. J“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清了人与天地是子母关系,
) n6 [* }: s& H2 l  _' w人的健康与疾病受制于天地,提出“天地人‘三才’”概念,把人放到天地人系统中对待。1 `4 X- c0 w9 h
第二,生气通天,人天相应。中医发现和证实,人的生气源于天,通于天,应于天。认8 x; H) m/ `! c+ t- ^7 @
识到生气通乎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f) E( M( u2 _2 z& J% U, h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与天相0 H8 E2 A3 I! {# h' m3 ~
通相应的特性和规律,并有生气通天专论。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在与天地' N1 X7 I+ r% v$ l# e
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产生和存在,这种交换正常就健康,失常就病变。中医最早地发现
& A( z" O1 {" P' g+ w( f1 n和认清了人作为开放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规律。9 `. f2 h5 w% J$ F) [! D1 {
第三,人天相应的五运六气规律。中医发现和证实,天地运动有规律,人天关系有规律,
: S' i  t; O2 Q/ r( w2 I天地变化对人的生命运动的影响也有规律,发现最典型的规律是五运(木、火、土、金、水)、2 K3 `  M8 S. x' z$ Q)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的先天生命运动(基因、生殖细胞、受精等)的形成# v* }* P- z" Q2 l1 }
和发育,后天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及健康与疾病的变化,都受五运六气的直接- A' M( ?9 z# h- [+ I
或间接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规律性,既有大数据式统计规律,又有特殊性个体规律,可做
: m4 D9 @* S. i% H& i预测性研判。
0 M6 t& [$ a7 X" B3 \4.生生之气——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 / z8 x/ s- p1 p" x% U
中医不但发现了人的生气,而且发现了生生之气,即“生”生气之气。这一发现包含以
  V$ X6 ?2 `( a2 i/ `下几项重要内容。  ^% y+ s+ l; k1 z# H( o7 v' l
第一,生气是自生自化的。现代科学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才证明生命的本质是自我更# R9 x5 R4 o3 z6 ?
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三个自我及其统一,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特性,在" W# F' ^: z2 A6 o
系统科学中称为系统自组织。组织是系统的有序化的机制和过程,自组织是动力、指令、调
7 V' @- \2 Z1 }9 b节都来自系统内部的组织(反之称为他组织),生命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中医所发现的6 S$ U3 M  g& U0 I: G+ h
8, ], i# |7 i/ W
生生之气,就是“生”生命的气,“生”生命的物质运动,即生命的自我发生、自我发展、
& f& \1 t: G6 {: a" q" k- ?自我调节的特性和规律,这是在两千年前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的自组织特性和规律。生生之# z& W$ n" l4 p- E$ h* V1 E) ?
气理论可称为中医的系统自组织理论。3 k0 X2 j; P$ i* B
第二,阴阳自和病自愈。中医从阴阳矛盾运动的角度,发现了自组织的具体特性和机制,
' S! x% f! q3 _5 f" ?9 Z即阴阳自和。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称:“凡病……阴阳自和必自愈。”这是一条普遍规律。
1 D- \! T, ^/ p# [后世医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的机制,开辟为一种! d. V) d" \: b& Q1 V
治疗方法。阴阳自和论是中医的又一项系统自组织理论。
# j) {7 @' j) g5 ]" |; ?0 K3 e0 ]第三,五藏的“生克乘侮”自稳。发现了五藏之间有“生克乘侮”相互作用关系,及通
8 f+ T; j5 A% P: f过该相互作用自我地保持五藏系统整体有序稳定的机制。这是不同于阴阳自和的另一种自组/ q: x% S1 O  V4 R! G
织机制,据以发展了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推动五藏生克作用防治疾病的调理方法。" _% F  O6 M* @$ v+ O, @3 z
第四,“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代总结的这“八字金丹”,揭示的同样是人的自组织
/ H7 M. s  O# f% e0 ~2 Q机制自愈所病的机制。此“中医”是指内医、自我之医,即人所固有的自我调理和愈病的机
9 b6 j9 i, k) }; \  V+ B制和能力,是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的另一发现。这也是一条普遍规律,有医家专立“病3 m" z7 u) o; C( o! C2 [
有不必服药论”以弘此道。
% J3 |4 a- @3 e' P( k3 N第五,“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中医发现和证明,生生之气等自组织机制是防治疾病的
# x$ H9 J9 w% ]9 j内在基础,在治疗中发挥中枢和中介转化作用,外来的针灸、药物等治疗作用,都要由其接& }! _1 Y. u4 ^
应和转化,才发挥和呈现为相应的治疗效应,即“神应于中”。李冠仙精辟地总结称:“善
4 M2 J% r# \: ]0 }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4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
9 n* C# @7 U. o/ h% a9 i7 y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0 S% K2 p9 d; @2 l2 x0 k3 b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 ...
3 S- |9 U7 r" l  E" U
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9 `3 ?2 i) Z9 E- {4 [: z
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能复
8 _) ^$ R2 I8 z6 a杂,有解剖的,也有非解剖的,中西医在这里有巨大的学术分野。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2 j& Z' ]! D. K
着重认识了人的解剖结构及其负载的机能。中医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没有作为重点,反而* h7 L3 C0 d! c( a- E# s1 p
从超解剖视野,着重地研究了不具有解剖形态的结构与功能。发现了以经络为代表的非解剖
0 `( N; I2 ]! j1 _结构及其功能,发现了结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的发生学机制及其病变,发现了前结构的# a. W" H: L0 I' s
功能(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形成中医的一整套超解剖视野的发现,是中医超越西医
9 f2 y2 N' f+ S* C: Z的重大科学发现和贡献。* d0 x' ]) p$ q! d
1.经络——超解剖结构
( j4 a' W9 H: Y4 m* y* o- M中医研究的焦点不在人体,而在人的生命运动,因此,虽然研究了人体的形态结构,但( h  H2 @+ e, a! r( d
  y: h$ T5 X# j- R+ u& M' t$ |
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99 u) |" a) P  ^" F' ^- P1 w
着重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活的,是运动的,即系统论讲的“结构就是
+ w; P+ S0 q8 C9 K, D, X过程流”。它没有解剖形态,不进太平间,不上解剖台,生命运动结束就瓦解,可称为非解0 _: t8 g& {) [
剖结构。6 a# F. F; @! _5 W
经络是中医发现的最典型非解剖结构。经络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基础性结构,“经脉者,
1 Y) S& L; I3 T8 b4 m% t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中医对经络的发现,不是基于9 _" N8 o% z, _% q5 D( J% G( s
解剖研究,而是源于针灸、脉诊、气功等,在《内经》和《难经》等有系统的总结。迄今的
# j* X! P! I5 N; b) l: ]3 q3 y各种研究都证实,经络没有解剖形态,在尸体上找不到,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是活的“过程& @# `. s# H% i* U( f# \; C
流”。: Y! _% G; @' l) U( _
2.五藏等多种功能子系统
$ s) }6 T1 k1 Y3 \/ ]中医发现的非解剖结构有多种,除了经络还有功能子系统。所谓功能子系统,是由母系6 z' y' P) w! d  [) g
统从功能上分化出来的子系统,功能性是其本质特征,结构是功能性的,功能一结束结构就$ x3 j: A6 J6 Q/ A$ `5 y
瓦解。它们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但没有解剖形态,不可剖而视之,也称为“概念性单元”,
' w# V$ z$ Y( G* P3 M. z- m较为典型的是五藏。) G" }0 Y6 `& o8 E4 p: R
中医认识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五个解剖器官,同时又发现了心藏、肝藏、. g8 S: L- X6 }% I/ w
脾藏、肺藏、肾藏五个功能子系统。迄今的研究已经证实,五藏的生理病理等内容与解剖器* A6 J0 s3 ]9 s/ z% Z$ |
官五脏迥异,也找不到单独的解剖形态,在解剖台上看不到,是典型的功能子系统。
: I- e4 `/ f% ]( \$ j除了五藏,中医还发现了其他多种功能子系统,如“六经”、“三焦”、“命门”等,各有
0 ?6 N! f6 e: v0 P具体特性,但其共同点是超解剖。
* s3 o: E& b( w( m5 z3.气化——结构的发生机制
3 G8 W5 t' s1 y, ?气化是中医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机制,发现和证实是气化机制和过程形成和调节人的结
2 q, w& x$ X* e: H; L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人的结构不是本原的,由气的运化生成和调节,即“气聚成形”,; D6 e$ F  C8 o- P- }4 Y/ T
可称为“气化结构”。8 C/ n, [! [8 K
现代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揭示了人的结构的内在发生机制,即在开放条件下通过物质能
, P8 [/ W8 M0 }量的交换和耗散,实现负熵增加而有序化,形成活的生命运动结构。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发现3 _4 U0 v/ a+ i' h8 c" |
了人的这种开放和耗散特性,及由其形成生命运动结构的规律。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
' H& B& t0 a1 W4 Z+ S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始动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结,终极而万
1 i, U1 W' J8 w) p象皆变。”(《素问·五常政大论》)讲得明白,结构的生、结、育、变,是气的始、流、布、% ~/ F* q8 f: W" u
终的表现或产物。8 d3 F3 h) f, S3 ?4 G
中医的这一发现,解决了医学的两个重大原理性问题。$ F+ W& V; D2 g' I( d+ l
10
& R. J3 l. A4 A# h( A5 L/ O116 R# i$ B9 k$ C5 o4 T  K. d) U
第一,结构及其病变从哪里来?中医发现和指明,结构不是本原的,是由气化机制和过* I+ j# O! c  l% ^& L' \$ @
程建立和调节的;结构性病变是由气化机制或过程失常所致,“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
, F+ f. g$ {' |! m" A+ ^! W' u& V行之失序”。① 因此,结构性病变的防治,关键是要调理气化机制和过程。# F& y3 z- a8 O6 D
第二,气化机制和过程失常是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西医把功能性病变理解为人的形态结' ?5 j; @8 X& I' `* q" W5 Q  x
构负载的机能的失常,这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但只是表浅、末端的。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远在; d2 D" x5 `6 i
此之前,在结构性病变之前,主要是建立和调节人的结构的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异常。它首先/ Z8 k7 L& e9 X9 ^1 P. y
是单纯的功能性病变(不含结构性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发展为结构性病变。从疾病发
" M  N! o1 N' L9 S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失常为病是病变的前驱阶段,是真正的基本的功能
$ x$ V  l" L/ }% M+ _( l3 d性病变,比由它引起的结构病变及其机能异常早了一个阶段,深了一个层次,是各种大病难
3 Z: X$ }. O0 E  ^9 L  f% Q# a, R病的根基。中医辨证论治的各种证,主体或大部属于这个层次。
% Z. B7 [/ K. B+ d4.精气神——人的系统质 6 R8 E7 j% s" \( L9 a* A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运动有整体性,其不可分解又不进太平间的东西是什么?中医
/ q$ [) [3 |, e发现和认识了重大的一项——精、气、神。
& k/ D2 S* {; G; N, v5 p% @精、气、神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整体态。它是整体的,只存在于人的整体水平,把人分解
! M# l3 u% x( i1 S为各部分就不复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人的系统质。它是活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
7 r1 F: [1 y5 g9 C整体态,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性指征,从整体上呈现出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它是运动的,* z/ p+ J3 ~, y6 Z& h' j1 g
是人的生命的运动态,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有正常与失常之变,正常为健康,失常是病态。/ [* G  [5 Z" r5 L. F, j; j
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Y% S5 l, n# P+ A% P人是复杂的,人的病变也是复杂的,中医和西医分别从两种不同视野,研究和认识了人
# v3 |* F# q: p% ^$ a0 w, P的两种病变系统。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研究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异常为病,是“器5 r( S+ N, S6 l$ x$ G: J9 U
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则超出解剖视野,在认识“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3 n1 l5 X& k1 f* E( }# q
变系统的同时,着重地研究了“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形成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病
2 H: ?4 F- A+ N5 m' R; [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是人体的,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是比“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
7 l* }( A3 t" T9 N病变系统更加深刻和复杂的病变系统。这是中医的又一重大独创发现。4 @4 r5 Z1 k8 H* b3 n( S0 e
1.未病、欲病、已病
, J, r2 s1 j* [" }$ f, Y6 I8 o中医研究的重点在人的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动态的,其态有多种变化,健康与疾病是! D# Q1 @* K/ }6 O7 ?
两种基本态。从健康态向疾病态的转变,不是断崖式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过程,大体可分
" ~' D( d1 E. B% f% y) E& N 7 F/ ?: I! N7 E  F; a
①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9 s1 m( Y6 r  O  J为三个阶段——未病、欲病、已病。中医发现了这一事实和规律,总结出“上医医未病,中6 g0 _- }" }7 i) V
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 p7 q' Q+ Z6 V! `中医发现,对人的生命运动进行良性调理是“治未病”的首务。养生的目的是增进健康,
: X2 t# X, p! \  K延年益寿,虽有防御疾病的效果但不是消极地防御疾病,是中医的生命智慧的重要内容。2 P# d4 {0 R! n4 J/ L
已病是临床表现出症状特别是形成器质性病变。是病变发展的第三期,可以治但为时已
4 R4 Y' x5 J& m# P晚,是下医之策,故强调上医和中医要治未病和欲病。西医目前大倡的“早检查、早发现、
% ~) w0 a8 H1 H! O0 I# U9 A( _7 k早治疗”,不过是在已病期内的“早”,只在战术上求早,但战略上已晚了。, s: h) k8 i$ P+ N& N6 z
2.病机——生命运动的病变之枢 / v, R* c" }4 E
病变是怎样发生的?西医研究和认识的是特异性病因引起特异性病理改变。中医不然,
1 O4 Q' ?% V$ ~9 F- A. Q) I: Z, k虽也认识到一些特异性病因,但根本方向是从人的生命运动来考察,发现病变是人的生命运/ Z2 W( a1 d4 z0 z+ X
动的失常,失常的机制就是病变机制,称为病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出也。”①+ t7 |6 H) ?" ]. ~- v: i$ u& T
中医发现人的生命是在众多矛盾运动中“走钢丝绳”,矛盾运动的中、和、调是健康,
  t3 m" G% Z: }/ m4 u+ k偏离中、和、调就失健,从生命的矛盾运动角度发现了基本病机。《内经》首论病机十九条,
2 g! K0 |' n: |% P: W7 U( K其后形成系统的病机学说,全面认识了不同层次的病机,总结了基本的三大病机——气机失
& }9 n/ p4 H2 x2 m1 u. M; Z6 l常、正不胜邪、阴阳失调。6 t9 j- D. y, M8 L  D0 g
病机属于广义的病源学和病因学范畴,但不是西医认识的那种特异性病源或病因,只
# o' A/ Z$ f9 c有中医独到地认清了其本质。) y$ _6 G# R$ V! X2 D2 _
第一,病机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是内源的,不是外来物。
# O; ]  z& x' X, Z第二,病机是病变的内在本质,即“病变所由出”,病变是病机的产物或表现。因此,8 O; O* ~0 q% U* B
辨证要审明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疗要针对病机,纠正病机之失调才能药到病
; z% P. S( S9 D8 `除。- C/ f) _5 m: O4 t) V  O
第三,病机的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纠正病机要调理矛盾关系。中医发明了多种调理
  f+ X8 Y5 C0 Q/ r方法(药物的与非药物的,药治八法等),其治疗原理是“调其不调”。病机不能提纯归结为
' y; |7 E0 F2 q0 ~- ]/ n什么特异性物质成分,不可用增损物质成分的办法来纠正。$ w2 b. _7 g" v3 R, I8 s1 u7 V" f1 L
3.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 r) Z5 q- b9 l" C& H# M+ ?0 [# ]1 A
中医发现,由病机发展而来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态,称之为“病证”。病证是  S9 v( s& t  D& j$ q
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内容多样复杂,中医着重地研究了它,其基本的或纲领性的内容是
4 x3 M+ `9 }2 b' [. a+ ~, W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具体内容有若干类,现代的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2 v5 M$ Q. I0 J0 b% H7 }. v/ F
+ f/ e+ M( p0 P: O" Q9 x8 z4 y①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 u. Y, j- _" ]  K$ F  O, j6 }! F
12
+ o: u, D9 D( F: r) M" X134 M4 H( |, ~3 H
[1996]列病证 1600 多个,《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7]定义证候 800 多条。3 r; w1 m5 _- m$ t9 |  d2 m# R
需要强调,病证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不是人体病,不是形态结构的器质性病变,不是
' P' g1 b# }9 W: J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机能异常,完全处于西医的视野之外,因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不可通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2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
; t& r  E" W; ^4 Y4 y" _9 r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 _; x  [" t2 z9 b& p  n
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 ...
* ~3 ^- I; N4 @  {8 w& i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 Q( p- ^4 e9 r; L; n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形成辨
, x8 {6 p. _% H" G证论治体系。基于生命运动之病变的复杂,辨证论治也复杂,发展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 t5 V# ^! j  [& J2 U9 \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 |' |+ ?- B( `3 i3 @中医对病变的认识和防治,既有辨病论治(有不少与西医相同、相似、交叉),也有辨
- a* r% z, f$ s, B' Y# i证论治。但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辨证论治长驱发展,成为中医临床防治的主旋律,
3 T/ B$ o8 J) z& r( }彰现出中医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为主轴的医学特色,是在西医视野之外最突出的发- B' b9 P+ q8 m; V4 e8 e& j; b
现,是对医学的最杰出贡献。
/ e  x6 n$ Q3 a: ?总起来说,中医的科学发现不只上述这些,不及之处及一些更深内容,将在本书各章做
  N1 b$ U& o8 F- e# c9 f具体探讨。中医的这些科学发现,有几个突出特点。①体系性。中医的发现不是单项,而是
: g) G$ v% m* h1 Q4 b; {  G多项,是由多项发现形成的庞大体系。各项发现都不是由一人一次完成,而是由多人或多世4 B! T- }# z8 m0 b
代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反复探索和研究而实现,发现的艰难性与发现的深厚性高度一致。' O1 B9 G3 h9 l8 ^% Y
②原创性。所有发现都远在其他医学之外、之前,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创性,西方医学至今
/ _; R" {1 A' K& R0 X, l难以理解和研究,甚至无法企及。③先驱性。中医以生气为核心的系列发现,特别是其包含. o8 J% f% n# u/ J1 r
的深层复杂机制和规律,不但超出了其他医学,而且超出了整个科学的现有视野,现代科学* \# y' W& W* ~" t
的最新发展——复杂性研究正在向这个方向开拓,中医的发现及其未解难题已经在这个方向
1 W, u$ B5 ~9 [, H; K; w探究了两千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5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4 D8 I  a& @+ ?# K0 h# r( M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 u8 B7 C! w0 C! ^8 g- v  M1 h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 ...
0 M( p* U5 K& r8 C- b
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 o4 R& J: m) @  ~
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地创2 j8 e# y( ^& l# C( P
造出用于实践的工具、工艺、方法、手艺。技术发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态,即外在
% V& S7 c1 y0 m# d! i3 K3 p2 G7 d的物化形式;二是技术原理,即内化于技术中的客观规律。技术发明的关键在技术原理。# R9 C2 J) m3 P! p/ @
中医的技术发明是一个庞大系列,它以中医发现的客观规律为原理,转化为医疗技术。0 ~$ f: V- q# a' K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 2015 年公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中①,
  n% K. M4 u4 t+ i& v属于中医的 8 项,即经脉学说、四诊法、本草学、方剂学、法医学体系、《本草纲目》分类
9 O5 w, x. ]5 h体系、针灸、人痘接种术。中医的技术发明当然远不只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发明
) F: z* e8 {4 s* s, v ( C0 q! \! S0 A, n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 F, K' O. T" ?5 l9 ~3 O的技术原理,是中医发现的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技术化,中医发现的这些规律远在西医
: M. _/ \6 p3 ]8 B" d/ u; b. @的学术视野之外,因而转化为技术也原则性地区别于西医技术,特别是其技术原理,是中医
9 Y2 c* W5 f0 W! {% E的独到发明。中医技术的复兴,关键在技术原理。$ q$ I/ `8 R- h# u; {, m  Q
一、 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 5 {! S& x  x/ D0 d' k
诊断是诊察和判断病变的临床认识技术,包括诊察和判断两个过程。四诊是中医发明的- \. i8 C9 W2 G9 Z
诊察技术,它与西医的诊察技术非常不同,其独到的发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3 C4 b. i1 l  A( O. [
1.诊察病证的病候
) h+ m$ K( A2 H' I2 m% P9 U诊察技术的原理首先是诊察视野,中医四诊的诊察视野与西医不同。西医诊察的主要是
% a. ?# z+ @# [' ^“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诊察的主要是“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
9 @0 I/ Y6 @9 g& j医虽然也有辨病论治,但其主体或主旋律是辨证论治,是诊治“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 @3 Y; ^1 w# x3 C& k& M病变的发生过程是病机引起病证,病证表现出病候。临床辨证是逆着这一发生过程来认; u" @; [4 R1 \
识,即以四诊来诊察病候,据以判断病证,再审其病机以治。病候与病证是表里关系,病候
" M$ j# u  v7 T% T1 F) l$ E# O是内在病证的外现信息,四诊是来诊察这些信息,可据以辨识内在的病证。
( Q; o- p8 _1 x/ B# V5 z7 i: G0 i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从四个方面来诊察病候。病证呈现于临床的病候众多,一证
. b$ z1 w4 ?$ R4 G. A有一组病候,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候。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大数据规律),发现
* g3 P  N. `( }1 S四组病候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包括气色、声息、症状、脉象等。各种病证都会从这四组病候* D' n# }) d3 c! D3 T
表现出特定信息,从这里诊察到不同的病证信息,可据以分析综合辨识其对应的特定病证,4 `; P  f: _) y5 Z
从而得出对病证的诊断认识。; j# e/ C5 n+ }
2.藏象规律的技术化
4 X; ]7 O& s. ^: g: v& i藏与象的关系是中医发现的一大规律,即“藏藏于内,象现于外”。藏是本,象是标,
7 n3 J. R! o3 A/ b" |藏变引起象变,象变表征藏变,据象变可知藏变。将这一规律转化为方法和技术,就可以考/ y( r9 n2 E( j
察象变,据以判断藏变。
' V: p+ Y/ M7 n# t四诊就是藏象规律的方法化、技术化,是关于“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的藏象规律: z3 I- z8 }4 t: r, k
的技术化。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和病证藏于内,不可直接诊察,而病候1 `1 x( ]7 T, _5 @  B% n. F; i
现于外,“候者伺望也”,可以诊察。藏与象的关系决定着,“视其外应,以知内藏”,故诊3 Y4 g/ A) j% v5 R5 e+ N8 Q
察象变可判断藏变。“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 f$ }% {/ ^! }6 H0 M(《素问·五藏生成篇》)
$ ?7 a2 J  Z: T* W: H2 b1 [9 V藏象规律不仅是藏变引起象变,而且是特定的藏变引起特定的象变,因而可据象变的特; @3 m0 m9 G# h6 r
征来判断藏变的特征。经过几千年实践反复验证,中医发现和掌握了象变与藏变的一些特异& _$ M9 s$ }1 M, L4 F! p2 w: D
14
  P3 T; c1 p% [6 w( {( ?2 l性对应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望闻问切”四组病候。每一组病候都包括系列病候信息(如; }$ v5 \  S6 O
脉象的 28 脉),每一种或每一组病候信息都对应着一种病证,因而可从所察病候信息来识# s" A9 e: A# t+ Q  U- c
别判断其内应的病证。四诊与辨证的关系,是诊象变以辨藏变。
5 K3 j% U. U6 e7 w, V, s6 E: n3.黑箱考察原理
4 p! P% u# Q6 y0 E# |望闻问切只能诊察外现的病候,不能直接诊察内在病证和病机,因此被人批评为不透、. e9 d  `% Z; g0 h9 |# G+ e) E( k! b
不清、不准,大大落后于西医诊断。这种批评文不对题,是不懂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懂中医& t! }% g4 s; t* X: n# M
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懂西医的现有诊断技术对这种病变系统无能为力,9 l0 a( N/ E- ], ^9 f
更不懂这种病变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需要黑箱考察,而四诊正是这样的黑箱考察。
$ _, K( g/ K3 y; g1 A" G“黑箱”是 20 世纪控制论提出的概念,指没有(或不能)打开的整体,不了解其内部& _) `1 \% A' B- C/ k0 d
结构和机制。反之则是“白箱”。黑箱考察和黑箱调节都是黑箱方法,其原理是在不打开系
/ c0 W! s: j) }# F4 f. e统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考察其输入、输出,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给以输入,考0 k9 d+ j& u9 m
察其对输出的影响,据以判断输入影响输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输出的变化特征来判断系7 U7 K3 A+ X6 [0 s* B0 Z, Y
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变化的特征。可据以给予设计的输入,影响系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将输出
8 Q" i* \5 w- ], x& ^- D调整为设计的状态。
, b# A( H3 }9 C1 z西医的诊断技术是白箱考察,中医的四诊是黑箱考察。中医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9 O! j4 C$ u5 s3 {6 W0 |
病变系统,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变,不但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也不可白箱化。第一,它不
  K$ p6 R7 T$ j) f是形态结构的异常,不可做解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第二,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迄今
% \! Z0 R% q5 n- o0 c- t还没有对其做白箱检查的技术手段。第三,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失常是整体的,临床诊察不能! V5 H6 y; J0 \5 J1 }
进行分解,也不能改变生命运动的本态。因此,迄今没有对这种病变系统进行白箱诊察的技
$ R' V- h% U) l& G! O" _& p术,只有中医的四诊是合理、可行、有效的。, }) |) E( ?& q. Y. @( ?7 G& L+ z
四诊从象变诊察藏变的技术原理,是典型的黑箱考察。黑箱原理特别适用于两种情况:; N8 W% }( j4 {3 v1 Z+ g6 j3 K
一是没有条件把研究对象的整体打开;二是要求研究完整的整体(虽然有条件打开也不能打
1 Q8 Z* k5 Z5 {2 b2 q开)。中医研究的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既是没有条件打开的整体,又是必须从整体
- U, r2 q0 l2 w: x上进行研究,既不可又不能白箱化。因此,黑箱考察和调节是唯一可行之路。中医的四诊是: u; k+ j- Q7 l9 w9 }
这种客观必然的逼迫和驱使,是逼出来的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发明和运用了黑箱方法,成为
( K! R" o# x8 Z; W! p( a* j9 y黑箱方法的鼻祖。. M4 X! \% l8 c2 i1 ^- K( `
事实上,不只中医,任何医学,只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都会面临不可打
: G( z3 Q+ E! _7 @4 n$ B6 x开的整体性,都不能用白箱方法,只能用黑箱方法。特别是临床病人,永远不能随便打开,
  Q9 Y' U7 l' y% d%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白箱方法,在黑箱前提下局部白箱,黑箱原理具有“万岁”的性质。+ e4 d( K6 T; W% x
15* S& _" B4 x. K- F5 K9 M9 Z
当然,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将来可以进步到“水晶箱”——透明的整体①。
8 L  j- \  ~2 U1 E/ B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 |; h6 p& ^# \! Y* w
中医发明的防治技术丰富多彩,其目标是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对其发生的失常进行调理。2 u# B. f7 C6 y( Q
包括防治原则、防治方法、治疗技术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具体方法众多。其基本原理是治本,
# N9 f- q. J+ ]- r& D是对变化中的人的生命运动进行斡旋。3 r$ |& |; I6 b- C' l0 D/ ^* }" m
区分标本、重在治本,是治本原理的首要原则。“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 ?" m2 C2 w' L不知标本,是谓妄行。”②标与本的划分是相对的,治本原理更强调对深度病本的调理,主要
5 L# H! D. R3 _有二。* l; E6 B, I# @+ H5 v9 R% O
第一,病机调理。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是源,调理病机是釜底抽薪,' B' O% b- J- S4 V" \) y
治的是病证和病候的源和本。辨证要审病机,治疗要抵病机。
0 _" E+ i# _, ?: z8 Q9 `第二,自主调理。即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通过自主调理以御病、
6 ~. P9 X% Q* I% ?祛病、愈病。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自和、推动五藏生克自稳等法则。所用中药、方剂、针
1 l; d; a. Z! ~6 G+ L灸等,注重其深度作用机制,即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调理功能转化为疗效。这是一种最高级) h( y% y, B+ x/ J8 u$ w5 x
的防治艺术。6 q% P4 F9 S" l: |+ Y! ]
治本是生态调理。一方面,治疗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它是自然的生态过
5 x' G" @* c) }- B6 F' j程。另一方面,所用的治疗手段来自生态系内,中药源于人的食物链,作用于人的生命运动。6 _3 k) n& g. S1 \& `+ K% e7 d
因此,治疗是生态系统内的生态调理,治本越深,其生态性越强。完全不同于化学治疗那种# z, Z  U& u4 K4 r2 S% p4 c; x% ?
外源性干预和对抗性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7:5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6 B  L2 q. r; r
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 e( Z5 H6 l+ F7 t8 v$ x* }& t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 ...
) H  @) I, h8 o& ~5 q. P) p+ k
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8 `9 p' f# @. Z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自然药物;
" C, Z: m; |% l; R( J* ~二是对这些自然药物进行了中医开发,把中医原理贯彻于中药,成为中药原理,使自然药物
5 y, Y% H  O! t5 V' C/ A5 `中医化,变成“中医之药”(已非“中国之药”,白马非马),这是中医之于中药的真正发明
( r  H+ F3 V) C* _( r# ~8 M" t$ a所在。4 R* d% r! Y, P. z
1. 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 t7 y' B$ I1 y0 I1 H/ k
发现自然药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毒药以供医事”,“制”才是真正的技术发明所在。
6 B3 `; K. s% ?' R  j$ K6 G中医对自然药物之“制”,在于将其变得能供中医之“医事”,即为辨证论治为主轴的医事所
% I! ^2 V9 b$ G1 l用。为此,选择和开发了是其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升降浮沉、归经等药
$ a( b0 n- u8 C - n3 f: F5 j% @6 ?
①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8。 ②素问.标本病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324。' s- W. n  \8 n& _5 {# A
16
; e: V( u2 m3 ?* \4 O性(而不是别的,如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这是按中医原理对自然药物的性效的选择和开
2 M( W1 P/ |5 ^& l- u% \/ `发,是将自然药物的中医化。用与不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中医化与否是关键,
$ `/ r+ D1 D$ _5 V( W是中药与自然药物的区别。抹杀或弃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就把中药去中医化,. u, G1 [! F) ^
变成与中医无关的自然药物。
! y# N, m: V' ~- A( _2.药证对应 4 ^+ z* a+ q+ Q' d0 u7 a, D( r+ \
“药证对应”是自然药物中医化的核心,是中药的首要中医原理,是中医之于中药的首9 U3 t; y# O$ V2 ]9 x
要发明。中医对中药的开发使用不是任意和随便的,而是按中医临床防治的需要,按中医的
  k% T* {% _  ^2 S& P基本原理来开发和使用的。之所以开发和使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根据辨证论
$ H# M% V: ~( L) u治的需要。因为所辨治的病证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才选择和开发了对这些病证有* t4 l5 H; E" H+ y
调理作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这些药性的本质是药证对应,是中医化的药性," ^2 Z: M1 B; f: b
是中医的药理,是中医原理在中药的贯彻。丢掉药证对应,就丢掉了中药作为中医之药的灵
2 y. C2 u9 h9 Z- s, c6 a6 Q2 ]3 E魂。
( c! P! u- m* W9 a% h3.生态药性 + M# F5 a2 ^& T9 o# b- ^" y
中医开发使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的自然生态药性,是中医之于
6 E0 J; J  ?& p/ e  u) [0 A6 g中药的又一发明。与西医把自然药物化学化、成分化的开发迥异,中医是为调理人的生命运4 }8 G$ k. Z, v. g0 c- l
动而在人的生态系统内,开发和使用的中药所固有的生态药性。中医在此的发明点主要有五。) r" r4 E6 l# y7 Y
①自然药性。所选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药物的自然本态属性,不是人为加工' f7 K  H' U8 K
改造或制造的,是在同一生态系统内,以中药的生态药性来调理人的自然生态失常。②效应
' @" V. s$ q8 }- Q/ c1 l药性。中医对中药药性的认定和使用,根据的不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而是“愈疾之功,非
( E' v* ^  I' A! b疾不能以知之”,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治疗效应。药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都不是线性的,8 Q; h2 {  N) h  Q! H; r
而是非线性的,中间包含若干复杂的中介转化环节,没有西药那样的特异性。③生态作用。7 e6 @! B* ^6 _/ s# a; {3 T0 ?
中药的作用有些是化学的,但多数情况下比化学作用复杂得多,是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生态性
" A3 c% g* f" Z$ s. R* S- V# F- }调理。解表、清热、祛湿、泻下、安神、开窍、理气、理血、补益、消导等,是比化学作用  Q; c+ F1 B& z2 s: y0 n/ r
复杂得多的生态调理效应。④整体药性。中医开发的中药药性,属于中药的整体层次,不可3 [8 }- p0 M3 K
分离提纯为其成分药性(寒素、热素、温素、凉素等)。中药药性又源于和从属于其生态系
- Z8 C. O( s. p; C, i( ]) _统(包括天时、地气、阴阳等),用药也是用其生态系统特性,不可分离提纯。⑤加工炮制。' a& R: K4 |$ W
为调整和优化中药的药性,发明了加工炮制技术,有修制(净化、粉碎、切制等)、水制(润、
9 B0 `4 P. V7 g- |9 {漂、水飞等)、火制(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淬、潬等),以及发酵、发 芽、制霜、制曲等。这是对中药的生态整体药性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更加精准和优化。6 U/ H  m" @& G+ L1 w
17
7 L( n- r  O  {3 R4.非特异功效
; k' J7 f$ U! U把中医治疗学的治本原理贯彻到中药研究中,开发使用中药的非特异功效,是中医之于
- A, n) G$ a& L中药的更深发明。
* Q( l. Q* W0 g) |3 `西医药强调特异功效,中医药迥异,中药功效主要或本质上是非特异的,突出者有三。0 |# F9 z' S% N# }8 |( D% C8 v2 D
①非对抗调理。与西药的对抗治疗不同,中药是对失调的矛盾关系进行调理,基本法则是调( E! B' x& t1 b0 j# c
理气机、燮理阴阳、扶正祛邪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
8 ^" ]! p; D8 G8 ^- Z/ W7 X! Z5 F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
. p  D- n: h  H  j清、温、补)是针对病机的调理。通过治本,调理病机,收到的是“一推其本,诸证悉除”
( J" r1 a% X# P" h9 b之效。②中介转化奏效。许多中药的疗效是通过中介环节的转化而产生的。已知的如经体内; I. c5 |+ `. n$ J! G6 q$ k1 x
微生态系统的转化而生效;由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二次产物发挥疗效;推动体内的器官或功能
/ y" t6 J- c6 K6 ?/ k5 c) `) H过程发生变化而生效应等。③推动人的自主调理。以中药药性作用于人的生生之气而生效,
* l  |1 I$ b/ L  b8 q% u. R或推动和发挥自主调理机制而生效。“气虚者宜参,则人之气易生,而人参非即气也;阴虚
) I" _# o+ E0 K者宜地,服地则人之阴易生,而熟地非即阴也。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
9 o! z3 [: u1 G; @: m-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6 u8 R( [5 A. j% b) M, Z方剂是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把中药的中医化提高到更高水平——按中医原理对中药的. S1 f6 F. n$ h$ j$ b9 K
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和使用方剂的整体功效。* l8 f6 U: x& ?( n: V, Z: R
这里的发明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式,即方剂这种用药方式,以一万多种中药,创! }4 C. f+ k, e. q
制出十多万首方剂。二是技术原理,即按治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方剂,选用中药,8 L5 r1 T4 l7 }- t' |1 d% `
对其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方剂特有的整体功效,使之与病证的复杂性相对应。
3 l( l0 }' }* b8 Z" B) }# ~+ R方剂的关键在技术原理,它是中医原理在药学领域的深度贯彻,形成中医的方剂原理,
, X! q  \$ q0 [5 z# S9 f或称方剂的中医原理,是中医在药学领域的独有重大贡献。9 {  o  m" _, H2 M1 I" m
1.整体功效
4 B, B- V# L7 D8 S* F“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的本质是把入方中药的药性组织成为方剂
3 ~1 G$ F6 s  _的整体功效,其规律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方剂的整体功效是在方剂的整体水平“大于”
- {' {  C* T6 i1 s出来的,在方内各药那里找不到,也不是入方各药的药性和药效的相加和。方剂的发明,是
! n& C+ o& P  Y" L4 y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驾驭,是发现单味药的功效有局限,发现方剂的整体功效更加全面,并1 f: b6 @* M5 v, B- z1 {- s1 J
且可以设计和调整,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病证变化。# H4 Q) R( q3 {5 o( i! V* Y  M+ |' |
2 l* R/ w+ ]* U# F0 q( j
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i7 l0 X5 B7 o+ L9 ]
18. l( l6 G. t! X* ]0 `  _: u
2.组方配伍 " A( D( X% k$ H, d2 g
方剂不是药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调配的,要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布0 g) k7 t) }- B
局成阵。一个方就是一个局,一个方剂就是一个药阵,以阵对敌,不是散兵各自为战,这是
: M+ U* V, m1 J+ V3 n. X方剂“合群之妙”的“妙”处。医家们称“处方如布阵,用药如用兵”,斯为其理。- v* a( A" ]5 ~, c
组方配伍是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的技术,要领有四。一要根据所治病证的3 V5 R0 B/ [1 _6 Z
需要来立方,立方的本质是设定方剂整体功效。二要根据所立方剂来选药,以入方各药的药
* p7 d- A/ L/ B+ }3 _, M. x$ w性为基础,来组成为方剂的整体功效。三要组建方剂的结构,即以“君臣佐使”来配伍,组
: @0 ^$ q' e! n5 s& O# w成方内各药的框架关系,是形成方剂整体功效的结构基础。四要调节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 J- N' \, B) v' I( g
主要是“七情合和”,使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协调、有序,达到整体最优。
! a3 |0 L- H" u$ s' i  O' s3.方因证立 3 p2 G3 o( h. b& g
方剂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目的——方因证立。方剂功效要针对所治病证,即6 o: T2 h% Z0 m- k- G
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方随证变。第一,这是药证对应的扩大化。从单味药的药性与. L2 i8 m9 r( |; o7 v! n
病证对应,扩大为多味药的整体功效与病证对应。第二,这是药证对应的复杂化。以方剂功9 L3 V6 Q2 a1 o% h
效的复杂性对应病证的复杂性。第三,方证对应既严格又灵活。严格性在于必须对应,灵活, a+ V: C0 x5 a* _  q4 O
性在于方剂有极强的可调性,能以其多变来对应病证的多变。原则是“知常达变,圆机活法”,: n2 L' q. p+ H! t  V
证变方亦变,方随证更,方剂功效可动态地与病证变化丝丝如扣地严密匹配。
" y8 T  \, ]7 U$ }& i. N& E+ z0 }- X4.方从法出 ! n9 W9 H9 f1 D
方剂的复杂药性和整体功效怎样发挥作用?中医发明的治则和治法是其途径,是方剂的
* P1 J" i2 ], ^2 X- }生效方式。因此,方剂的设计必须包括生效途径的内容,使方剂能够循此途径而生效。“方
, P( r( m( {9 {从法出”是方剂的又一原理。, I3 M0 o( _: X" |  }
所谓方从法出,是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治疗该证的法则,然后按此治法选药& i0 c' l. h& B0 g8 K5 D
组方,通过治法所指引的途径发挥治疗功效。例如“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
9 i. ^3 R& G8 i" ?温、补),实际是方剂生效的八种方式或途径,立方要设计好用八法中的哪一法来生效。在$ X6 q3 }" V# v
这里,病证是治疗目标,治法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方剂通过治法这一途径转化和发挥为对目
& J- H$ W/ P% [% a) T! i标的治疗功效。因此,遣方用药不但要方因证立,同时要方从法出,前者决定治疗的方向和
2 o+ y7 p( }) R0 M  h! X+ o/ W目标,后者决定治疗的生效机制和途径,是方因证立与方从法出相统一,药性设计与生效设
% I& ~! ~, x4 r3 U5 P5 X计相统一。方剂设计包括生效机制是中医的重要发明,使法寓方中、方为法用、由法生效,) Q3 g& Z- n- I: M$ N
这是一种极非特异的复杂化的功效原理,开辟和代表了未来亟需发展的复杂化用药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