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介绍新创集刊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第1辑,供大家参考
曹东义 发表于:2025-6-7 16:07: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2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5-6-17 16:21 编辑
8 g* X% e% w) a" V( `9 \( R7 {) b% h) _! @0 k5 a" c! ]4 V
新创集刊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第1辑

+ ^  Y( ^* e& `5 f- q. Q( K, x$ H" I
主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主编:黄文秀* ]+ m# h3 D' {) u
执行主编:朱德明
ISBN:978-7-5228-5228-7
定价:156元
版次:2025年3月
(点击图片 优惠购书)
' r6 e# I! c# d7 U9 o" a  I+ R, g
学术委员会
1 ^5 d# t- }7 |4 o. p. }8 J' h7 Q主任:王琦
4 Q! s  Z+ Z6 S0 e副主任:曹洪欣 黄文秀  杨荣臣
  [' {5 J3 }2 K2 |9 k* I委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E% A  ]- [- s+ `9 |
于赓哲  万   芳  王旭东  王兴伊  王国辰
王明强  王振国  毛嘉陵  方剑乔  朱建平
朱勉生  朱德明  孙英刚  李   安  李瑞锋
肖永芝  肖鲁伟  吴群红  何嘉琅  余新忠
沈澍农  张大庆  张光霁  张如青  张其成
张治国  陈仁寿  陈玉兰  陈红民  陈丽云
范永升  和中浚  周忠良  袁成毅  徐仪明
徐江雁  郭宏伟  陶   然  曹锦炎  程   伟
奥•乌力吉  童四鹤  甄  橙  潘桂娟
3 i: C- H/ F, ?# r5 m5 p. l- k' s秘书长:朱德明(兼), Z( Q: \. k" E- }

8 o, c3 t+ C* ]/ A4 x! b# t( S+ p) C* l编辑部主任: 张卓文  ) d4 k" Z' m7 I8 y. W* T" s6 b9 Y
编辑部成员: 王  璇  赵法政  张泠杉  崔昶旭  曾  毅  王清华

+ u1 W" n0 S) U5 W+ v集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立足中医,汇通人文,瞩望哲学,传承中华国粹。第1辑主题是“赓续数千年国粹,弘扬中医药文化”。本集刊倡导中医药与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考古学、法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建筑学、民俗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具有独特的中医药人文视野,展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汇通,承载中医药富有的文化内涵,续往圣绝学于当下。

' R. Q4 v. u. ?: E- _9 f$ n9 w
本辑包括四个栏目——中医药文化、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政策法规、杏林漫笔,共收录34篇学术论文,既有哲学领域的名宿佳作,又有中医药领域的名家宏论。博学鸿儒、岐黄贤圣,不吝墨宝,赐稿本集刊,使本集刊擅于雕龙,播撒橘井泉香于四方,必将推动全国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
( G& _9 y5 V7 w6 z+ n% i8 C
卷首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结晶,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它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科学范式;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进一步研究与弘扬中医药文化意义重大。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文件,为发展好、传承好、践行好中医药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更好地研究、实践、推广中医药文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举措,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创办了《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集刊。本集刊主要刊载了中医药文化及其相关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选题紧扣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主题,涵盖了中医药出土文物和文献、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政策法规、中医药康养文化、中医药对外交流等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集刊,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第一部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学术集刊,也是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唯一集刊。创办该集刊,不仅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的职责,也是广大中医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该集刊必将对国内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 e5 J/ R& K, F3 p序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文件,研究、实践、弘扬好中医药文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创办了《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集刊,意义非凡!
我审阅了《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第一辑,主要有四大部分研究成果。第一部分为中医药文化。这一栏目的论文涉及中医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融研究。第二部分为中医医史文献。这一栏目的论文涉及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医药的发展潮流,中医药文化内涵的阐释等问题。第三部分为中医药政策法规研究。这一栏目的论文涉及当今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分析和解读,反映了中医药发展需求及最新立法动态。第四部分为医林漫笔,这一栏目的论文涉及医学与哲学、美学等随笔札记类文章。
我认为,本集刊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医史文献、健康养生等主题,梳理了当代学者的学术经验,提供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推广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向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和樊正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曹锦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首任馆长杨荣臣、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振国、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肖永芝和潘桂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澍农、北京大学教授甄橙、意大利中华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何嘉琅等征稿,他们的赐稿,增添了该集刊的学术价值!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世人了解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享受中医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创办这一集刊,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衷心希望该集刊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宗旨,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办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创办这一集刊,将在海内外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 W% t" t1 U! y& v( D) ?: N: D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黄璐琦
2024年9月25日
% B9 W$ [# }' n0 e: `" Q
本辑目录
中医药文化
[color=rgba(0, 0, 0, 0.9)]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楼宇烈
. O( T+ l' V% n# F" V“文化自觉”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潘桂娟
, c! z3 X- P% Y援易入医,以易训医( n" |( z, K* |$ s
 ——论易学与中医药研究 张其成" n  W- M. h# @" c) u: ^4 T
现代中医文化的实践智慧与国际影响 何嘉琅1 a, N( p1 e1 Z* @6 ?
中医抗疟史上青蒿的“命运”# t# M. v9 M4 U  c( `+ \# \# @
 ——一个中医知识演进史的案例研究 程伟 洪佳晨 王礼璘
: o1 E- C- S' J2 R重铸中医学灵魂的科学学思考 李致重$ h# ~5 y! H7 V, {2 @4 Y: p
试论黄庭坚的“和合”养生哲学思想 徐仪明
% I- A0 A+ ~! |: j5 J0 f" Z. \科技考古揭秘“麻沸散”之源 王兴伊 蒋洪恩 宁艺冰
; l8 Z7 U* @, {/ N让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L; I% `4 D. {& \. U/ c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策展思路与体会 胡广芹: H% I7 H' p) a7 Z" F: r
3 n+ o+ R+ |. u+ w0 m0 K
中医医史文献
% ^! |; B- K% M9 N" y1 B乌程汉简所见医药史料零拾 曹锦炎
! U. [# ^& C$ g5 i马王堆汉墓出土桂皮的来源及应用探析 付璐 肖永芝
4 n: e/ V7 @" o2 k) N" d' D黄元御医理的临床运用与实践 李安 黄天奇& E) t( P" z& t& t1 b
基于简帛医书用例对方药炮制用语词义之再认识 沈澍农
/ ]& I' G+ e7 D8 \《本草纲目》构建本草新体系的探求 万芳 侯酉娟 张鸣瑾' ]4 G! Y8 ~! G5 u# H, p8 h% a* b* w
种痘术的发明与传播:以消灭天花为核心的历史考察 甄橙
1 p4 w$ `1 e, g. \) `6 m7 Z日本汉方颗粒剂与中国经典医方 梁永宣 李敏
+ @8 ~$ M# Z& U, h8 ^9 |! N山胁东洋与王清任的解剖实践及其影响 牛亚华
: P3 q4 p' v+ W9 ?) j; o南宋医药发展概述 朱德明! q/ |- p& n# |  v0 V0 n
《生气通天论》随笔 王明强
- u5 H0 @. W3 h《黄帝内经》中所见之扁鹊与仓公 顾漫5 Q3 I9 o; m! Q1 s2 V  V" V
海外本草《采药录》药物名实辨疑及学术价值浅探 郑洪9 V! H" r) e# a
甲骨文疾疫新考五则 陈年福9 g! F# q# ?7 l1 V. B0 d. A
永嘉医派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研究 刘时觉 周坚
. U# }* |7 _" }1 U! x龋齿实物病因“虫”之文献考证 刘雅芳& ]# V( N$ |$ V8 E* A( J
# s3 D' K: I/ z; `6 P
中医药政策法规
3 e, C2 H2 Z6 |0 P' ~) @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杨荣臣 吴潇湘 王艺霏. E6 v( }$ j% l1 p% T8 W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阈与方法 王振国 沈仲琪
: D* ?$ o( |0 M4 Q% Y4 ]' ~5 e区域协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研究
[color=rgba(0, 0, 0, 0.9)]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贾杨 康乾 徐燎宇 王勇3 c/ W! e  R8 N
新时代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探索 王延隆 王晓梅 马重阳4 U1 I3 K* l! j; l
公立中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 荣超 吴群红( ?& a8 ^, c% w5 W; O6 R! s* C1 X
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的战略与策略:立足浙江省打造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践的SWOT分析 杨芳7 k" W. u8 ~5 ~) ]; ^
浙派中医发展沿革及其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影响 佟欣 赵法政 余新忠 陈一驰 顾钰楠+ A  U! y4 P# W* d

6 @. g# t5 F$ U! k医林漫笔  r. m2 ~2 C8 X6 B
天人合一与中医 樊正伦
7 K# X/ p; g6 H$ O9 V& w《美的历程》对中医文化研究的启示 和中浚
1 K. p0 V( B( L! _! h6 u" X9 L中医浑然生命观和夫子整合调治法 刘英锋(讲述) 莫等闲(整理)
! g( e, i- m9 k, o, i4 f
征稿启事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是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于2024年筹谋创办,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 P% U7 Z* {& G' a2 _
本集刊立足中医,会通人文,瞩望哲学,以期传承东方国粹,弘扬中医药文化。本集刊从第1辑起,广拜方家,邀约名士,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之根、学术之脉、理论之魂、实践之用、文化之魅。本集刊拟开设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法规、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等栏目,并视稿件情况设置中医养生文化、中医稀见文献等专栏,敬希海内外学者惠赐大作。

; s. ]6 a; E: }  b9 g6 |7 Q2 I" v7 C
来稿具体要求如下:
1.来稿须为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字数一般为8000-15000字,不超过2万字。请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同时请提供英文题目、关键词。首页脚注位置的首行写“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研究方向。如果属于基金项目请在“作者简介”下写“基金项目”及相关信息。
2.本集刊为简体横排。注释采用脚注格式,每页重新编号。具体注释格式和体例,以《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注释为准。
3.整段独立引文使用楷体,其他部分包括标题使用宋体,特殊字体请专门标注。
4.稿件的写作语言为中文,外文稿件请译为中文。
5.本集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进行技术性处理和适当的文字修改,将不另行知会作者。如需保留修改权,务请在来稿中说明。
6.本集刊采用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周期为三个月。投稿后三个月未有答复者,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7.来稿请于附件内详细写明作者的姓名、单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邮编、邮箱、手机号码等。
8.编辑部邮箱为:tmcrp@zcmu.edu.cn,投稿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投稿。
9.本集刊一年出版一辑,欢迎随时赐稿。
10.本集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来稿一经刊出,即赠送样书一册,并酌付稿酬。欢迎学林同道惠赐大作!
3 R, ]" R' e! i3 i0 F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 Q* I9 M- g  c# J

; |& i% t5 p) Q' W4 C/ X1 u6 dJIKAN“中医药文化”栏目
( ^) t2 B6 k2 W" L, d3 |7 u& @+ \- q% I6 b) {# U6 F. B4 a4 u6 i
1.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摘要: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它还有人文内涵,应该纳入人文的思考领域。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体现出来,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一个基点。而中医的阴阳理论反映的是动态平衡,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中医的存亡,其实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中医影响世界的不仅仅是在治病的技术层面,而更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层面。
关键词:中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生命观;中国哲学思维
9 K7 n; ?$ N/ E' t2 S
作者简介: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佛学史等。
; [* _% S9 O- F3 y& z
2.文化自觉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中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然而,一百多年来,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遭到严重的侵袭与破坏。以古代道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医学,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其理论体系迥异于西方医学。若脱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自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方能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丰富内涵、现代价值及存在问题,正确判断中医学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根本走向;才能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把握中医学之根本,中医学方能卓然自立、健康发展。“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深刻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涵,才能从本质上为中医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谋求健康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觉;中医基础理论;中国文化;中医学;道
9 Z- [5 G' k- [1 f* h& L- k8 O
作者简介:潘桂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等。

5 ?( X8 ~; ~2 M, [
3.援易入医,以易训医——论易学与中医药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易》《老》的影响很深。其中《周易》的思维方式,直接渗透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基于《周易》提供的我国独特的认识方法,其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辨证学说体现了《周易》以卦爻、太极、河图、洛书等象数为形式,以阴阳学说、变易学说、整体学说、中和学说等义理为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要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不能不用易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与探讨中医学术,除了采用实证方法,还需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寻找、求证、揭示其本质。
关键词:周易;象数;义理;藏象;经络
3 \6 [$ G$ k. L* H5 S  S. a- b6 ?
作者简介:张其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研究方向:易学哲学与中医哲学。
" `! t, W: g: a) C+ l" S
4.现代中医文化的实践智慧与国际影响
摘要:古代传统中医基于其系统的整体观念与动态的辨证施治的顶层设计,得以与时俱进而历久弥新。清末民初提倡“衷中参西”即忠实中医、参考西医。一路走来进入了21世纪,中医药取得了长足进步,且史无前例地传播至世界各国,为当地的医卫保健起到了积极的补充医学的作用。后疫情时代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现代人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与期望值越来越高,更新着医学的发展形态,在现代中医的新思维的推动下,由传统医学向现代中医体系的升级转化势在必行,规范地传播现代中医文化与科普扫盲,将为海内外中医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的全球化进程做出重要的铺垫。
关键词:传统医学;衷中参西;国际传播;现代中医

: P2 {7 l. S0 G: C
作者简介:何嘉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创会主席,意大利中华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研究方向:欧洲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
% }$ y0 E. H: ?* n8 p
5.中医抗疟史上青蒿的“命运”——一个中医知识演进史的案例研究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使得中药青蒿遐迩闻名,青蒿素研究曾受到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这一历史情节同样备受关注。然而,作为较常用中药的青蒿,其抗疟作用在历史上没有充分彰显,甚至几乎长期被埋没。众多古医籍虽时有提及青蒿治疟作用,但其地位并不突出。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且疗效明确的常山(包括蜀漆)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催吐的副作用影响到了对疟疾发病机理的理解,以至于出现“无痰不成疟”之论;而疟疾专属少阳之说也随着《伤寒论》的经典地位的上升不断得到强化。这样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蒿抗疟作用、地位的凸显。辨析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学术发展的曲折历程。
关键词:疟疾;青蒿;常山;柴胡

# x$ a: u) u/ ]* {% ~3 Q
作者简介:程伟,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学史、医学哲学、比较文化精神医学等。洪佳晨、王礼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5 ]5 C8 F. R0 J4 J: K2 v
6.重铸中医学灵魂的科学学思考
摘要: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一百多年来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存在四种不当倾向:把王权专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相混淆;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优秀传统文化;把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立;把社会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立。不当的文化观念派生了中医上的诸多失误:未能正确对待学术、事业、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中医西化置于国家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上;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把中医经验化视为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把中医教育西化作为后继人才培养的方向;把中医医院变得西医色彩越来越浓,把中医向世界铺轨歪曲为同国际接轨。这些失误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严重扭曲、解体的同时,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上的“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局面。拯救中医之魂,首先要从文化与思想启蒙开始;以传统文化普及与中医理论、临床为重点,抓好医疗、科研、教育的改革。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西化;启蒙;复兴

: G! n# o* Y5 N4 ?8 V7 B6 |
者简介:李致重,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和科学学、软科学研究。

. S8 o- |& e( G4 c; h
7.试论黄庭坚的“和合”养生哲学思想
摘要:中华文化中的香道以黄庭坚为始,故其得到“香圣”的尊号。黄庭坚能够自行研制香方,亲自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开发改良,在香气、香味的品鉴上,其见解也能够自成一家。当然,他主要还是以香为题,即兴遣怀,用诗句来记录香事,表达品香之感,透露出对香的真挚情感,体现出“和合”的基本精神和思路。其不仅一生爱香用香,而且深研香道,以香交友、传道、治病,他还非常讲究香德,并以香来拓展自己的哲人之思。在其留下的众多香方、诗词和存世的墨宝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他被尊为“香圣”是当之无愧的。从他所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出更多的养生之道,从“和合”养生哲学思想的角度加以整理和提高。
关键词:黄庭坚;香圣;和合;诗思;养生之道
# a. w7 K: v; H" R5 s
作者简介:徐仪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哲学。
/ d/ a- O: S/ D( x' A( v
8.科技考古揭秘“麻沸散”之源
摘要:科技考古在近年考古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揭秘小麦之源、水稻之源等,为现代考古学做出重大贡献。2022年蒋洪恩借助科技考古的手段考证新疆吐鲁番洋海古墓一号墓地90号墓室(IM90)出土的大麻,为距今2700年前的大麻,而墓室主人被认为是萨满,其陪葬的大麻,既有可能从事宗教,也有可能用于医疗而麻醉止痛。距洋海古墓不远的苏贝希古墓又发现距今2500年前做过胸部手术的干尸,旁边残留有绿色粉末,有考古学者认为是大麻。据此我们提出千古之谜华佗“麻沸散”当为“麻蕡散”,主药为麻蕡,也即大麻的观点。
关键词:麻沸散;麻蕡;科技考古;华佗
) w' l7 k! S/ d
作者简介: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古文、中医文献研究、敦煌吐鲁番医学文书研究。蒋洪恩,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民的农业活动、植物利用与其中内含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等。宁艺冰,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

& \, N! U! H* w9 g* w. G9 c
9.让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策展思路与体会
摘要:“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一场文化盛宴,力求以富有逻辑的藏品陈列显现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使之体现中医药文化精髓,揭示中医药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展品陈列结构上,打破传统展览“以史为序”的模式,按照中医药的源、道、法、方、术、器、药、优势、创新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等逻辑顺序布展,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破解中医药文博工作在起步阶段因文物匮乏难以支撑大型展览的困境。具体品鉴展览分序厅、“文明之钥”“摄生之道”“灵兰秘典”“器药撷英”“传承创新”。展览向世人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医药工作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医药文物藏品中的内在价值,并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中医药文化;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理念

; s: G/ q+ D/ \/ C& g3 U
作者简介:胡广芹,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研究部研究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人体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动态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医全科临床医疗等。

9 z+ s$ `: x  L4 R$ k$ [4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