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药起源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经过人们不断的探索分析,经历千万年的反复验证、总结,才认识了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古代很多中药学的著作《本草》之中,都是记载单味中药具有什么治疗作用的,而不是记载方剂的作用。
( f3 D' X; }3 E《论语》里曾经记载说,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说自己对于药物的知识不多,不敢轻易服用。这既反映出孔夫子谨慎求实的态度,也说明当时药物知识不够普及,被少数官医垄断着。
* Q& F x' V9 w" s/ B6 e- F/ y《左传》和《国语》都曾经记载,公元前630年,卫成公到晋国去访问。由于卫成公犯了一个错误,得罪了晋侯。晋侯想治卫侯死罪,而实际上卫侯的错误比较轻微,“罪不及死”不能处死卫侯。晋侯翻来覆去地动脑筋,要想办法杀死卫成公。于是就命令他的御医,一个叫医衍官医,用给卫侯治病的机会下毒药,毒死到晋国访问的卫侯。
- Y' L& _& F! i9 J这件事情之中,晋国的官医医衍很是无奈,必须奉君命行事,因为他吃的是官府的俸禄;但是,借救人的机会害人,是严重违背一个医生的职责的行为,他很为难。卫成公的臣子宁俞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线索,就借机劝说医衍,天地良心地晓以大义,并送给医衍厚重的礼金。经过他们两个人的秘密协商,终于达成一个瞒天过海的协议:以少量的鸩毒给卫侯开药。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既瞒过了晋侯,也没有毒死卫侯;医衍既收了厚礼,也没有因此而获欺君之罪。竟然以两全其美,取得了让后人称赞的效果。+ c$ G6 z: x$ P3 d) b
今天,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舍去其中的道德伦理的恩恩怨怨,剩下的医学史实向我们表明:医衍已经完全掌握了鸩毒的中毒和安全使用的用量问题。+ C; X, k' ^2 S) s
《尚书》之中说,治疗四肢发凉疼痛的病证,吃药之后如果没有达到头晕目眩的程度,这种病就不会治愈。这种记载,今天看来仍然是有事实依据的。
: [- w! ~( a! C {5 ]8 W9 e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代,书里收载了365味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现在已不常用了。 ~% m! v, h(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