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 M, Z* |* G, W* M4 I
参观涞源阁院寺
. L3 o+ ]9 X" u' e# r—— 涞源系列游记观感之一* s8 r: L) K0 p9 B9 L, V
孙惠军
, }5 [+ H% R5 b7 }23 年 3 月 4 号在参加老将军书画展开幕式之后。东道主安排我们一行 10 数人来到涞 c' j; G# H1 b
源城西的阁院寺参观。这是一个始建于唐,重修于辽金时代的千年古刹,从寺庙的南门走进5 m5 |6 ?) u" }+ F+ C, a! y0 |0 }
去,外表看似乎是十分寻常普通的院落,但是切不要忘记和小看,前人有诗云:“斜阳草树,4 ^7 _1 w; V9 A! q# t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高达 1 米多的月台。月台上种两棵古松树,0 R2 P* n$ g/ t" h) Y! O8 M6 J
一棵活着,一棵已死,似乎在启示着瞻仰者,谁能回避得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佛教寺$ I) _& T- R+ H7 S6 s
院提倡超凡脱俗,但总脱不开生死。两颗古松隐喻人生的多少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古寺的主体建筑,就是文殊殿,这里有三宝,一是斗拱,二是壁画,三是窗棂。
8 e% }" |: m+ Y0 X2 Z9 Y关于斗拱,古建筑专家莫宗江是这样评价的:“结构如此严密,整齐而富于变化,呼应4 ^7 c8 b0 A, g$ H
联络而又自然和谐,每个部分都处理得这样干净利落,整个斗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整块木头
. f1 N- ]8 p* u; Q的雕刻。这充分显示了辽代工匠运用斗拱结构熟练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地步。”大殿的梁上,至今还保存有元大德、明正德、明嘉靖年间的修葺题记,成为了珍贵的历
8 H5 {* |8 \- T, Z$ @% ^- e史资料。文殊殿内的斗拱彩绘以青、绿、红色为主,全部采用矿物质颜料,同时用了少量金
1 j3 k; o3 e; V3 u+ j: S4 z6 u/ ]5 `色,为“五彩杂间妆”,色彩华丽,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大都没有重描和修补的痕迹,这+ @5 ^5 k+ z0 u+ u
样大型华丽的彩绘在辽代建筑中也是很少见的。0 k3 J* c3 U7 p, e* x: _
文殊殿的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和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为现存辽代古建筑之首。
* ?: M8 f; ?! x& q& t" k文殊殿的第二宝就是壁画佳作。文殊殿东北西三面墙壁下方裸露出部分壁画,上部则用2 \- x( e5 H- i4 `; S" U
泥封住。为什么只露出下面的,上面的却用泥遮盖着?文殊殿东墙辽金时代的壁画上砌了一
" J& L8 V) \9 D7 I1 W. }2 p层白泥,无意中就成了对古代壁画最好的保护,相信当人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 G5 n% i y% g! L7 ^$ _. U# N就像敦煌壁画一样揭开这层白泥人们才会一览它的芳容,欣赏它的风采。东西两个屋角是中: O" ]2 |* ~% P# E" ]
国古代最典型的斗拱建筑。包括 4 根大柱子和斗拱构成文殊殿基本结构,据称是中国硕果仅! g' A6 R' W) a4 V$ }
存的几座唐朝土木结构之一,可见古代建筑师和工匠具备何等的睿智和技巧,经过上千年。
4 c$ z6 A; s3 B9 K5 L; w经过数百次地震的考验,大殿结构不倒。这里体现出的科学技术的水平,这种精美结构技巧, c9 A% h, {& O; M* ]6 s. `
是不是应该给那些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技的人来亲眼看一看?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巨大的! o& h3 Y- r- x( a3 ~
宝库,只是人们不善于挖掘,没有把它开发梳理出来,而梁思成、莫宗雄等人正是做了大量
5 K3 I( m% J6 D" I这样的工作,所以他们理直气壮的挺直腰杆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值得认& B) {4 E2 O3 s' u3 g" n
真的发掘和研究。参观了文殊殿,来到了后第三进院子北方是藏经楼。可能有某种原因,解5 C0 z+ Q7 X4 }& M, P* i
说员不再鼓励我们进入参观。参观文殊殿后我们来到它的第三宝窗棂面前,这是唯一未经修9 [. g0 p" l, P/ k
缮至今还在使用的窗棂。不仅结构精巧而且雕刻 10 多个神秘的文字符号,有许多学者试图8 U5 S0 l" t! u+ A/ F$ D
解读这些符号,但至今尚未完全如愿。 最后我们一行来到悬挂在大殿东侧的铸铁大钟前面。这是一个辽金时代的铸造的大钟,4 o6 d! j- M2 a$ E2 s; v: ]
铸造于辽天庆四年(1114 年),铭文清晰,根据钟上铭文,阁院寺那时称为阁子院,大概
' B: V" n# ^ }) p+ k( ~, E; ?; [过去寺内有一座楼阁。大钟上面直接铸造 1200 多个文字,其中主要是汉文和梵文。证明辽- O5 ^- h6 S% F" j; f `6 `! D5 M( f
金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更有意思的这颗重达 4000 斤重的大钟是生铁一次铸造而成,
4 j6 ]1 W3 I4 J; M6 Y' _4 A& w多么不容易。尤其 “风调雨顺、民安国泰”等文字,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和兴趣。这和我们当代所流行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等口号似乎不大一致。我体会铸鼎铭文的时代正是中, t4 y/ p- O/ o; b; @
国北方民族混战军阀割据社会生活动荡的时代。但是人民群众中,能工巧匠还是大有人在。+ S8 I* Z: s9 ^$ ~$ b+ I9 ?
大钟上的铭文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平安生活的祈求和向往,继承发杨了古代先哲关于民本思想
' ?2 j6 h( \; ~的精髓。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国家与民生二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诠释。任何历史朝代民生
1 g0 W- p, j% ]/ \+ {始终是国之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孔孟时代。到历代儒学大家都认为只有人民3 L& C/ [% S) S. Z) r
富足了,国家才能兴旺,国力才能增强,那种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国家强了,老百姓8 l$ T/ ?/ Q9 s
才能富,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例如我们的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多年来呼吁讨论,连印度、南
% z/ e1 i+ V1 ]. e R: j( F- E) u非这样的国家都实行了,我们却“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楼”,我们的医疗制度改革、教育
1 j% X/ J9 ]4 U# w改革、房价政策、防疫抗疫补助及其他一系列政策,已经落入世界 100 多国家的落后方队, r$ W. s, j& O" Z9 w! f/ ?
这和我们的国力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也引起群众极大不满,所以是民安国泰还是国强民富? f; |1 ]: @; j! b5 s4 s7 S& y
这里是有一个何为本质和目的?何为第一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心全意为人' b- W6 _ z" Z% e0 Y/ b
民服务这是这是国之根本,民生是战略大计,不可不察。一段时间以来,思想理论界一度国
0 U+ Q* G& B% V+ h家主义思潮滥觞,好像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必须要由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来应对
8 }1 J2 ]* s4 d8 j* K' B似的。其实无论没收贪官的不法资产、减免某些非洲国家的债务、补助外国留学生的费用、( [; G' {) w/ u3 m& J+ E w
不适当地用于方舱、封控、全民核酸的费用,其中任何一项用来改善民生、刺激经济发展都
; w. S/ w7 r3 c1 V绰绰有余。总之,重温古人的铭文,反思当下,拨乱反正,警示为政者,意义重大。某些人: I3 p" Z' H" n$ H2 ?# S
可能会不喜欢铭文,但是它千年前已经生铁铸造在大钟之上,后人不便于轻易的篡改。正像! c g8 `3 e; ~$ Y+ l: _
是钉在历史上的许多箴言,不断的提醒我们,不能忽视民生,国之根本在民生。共产党的初/ p* [+ O3 e) i
心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片面的强调国富最后会损害民生。参观文殊殿及辽金时代的大钟,给
* K5 m$ \; l# q/ x% e7 d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启示,中国古人对待民安与国泰、民生与国强关系的认识绝不比我们今' h! O1 k: v9 ]- H
日差。让我们重温古代先人的睿智。从他们的铸在钟上的论述中学习到一些东西,给我们一
2 b. X- X5 `7 ~( T# q" s些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吧。
- S# ]: {9 A( \$ F" c: t(2023.3.10)5 k3 x. o% A, M; a; G
$ ~% N% V/ `# Z( J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