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说: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崇信道家、道教所遭受的深重创伤,故而“避道家之称”;也因为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大胆借助经典,开创新说的鼓舞,完成了由《素问·热论》、《汤液经》,到《伤寒杂病论》的升华,成为影响中医几千年的“医圣”。
7 N* Z$ n, ~7 R' z x2 @. e
关键词:医史人物;理论争鸣;仲景学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法;陶弘景;皇甫谧;张道陵;张角;曹东义
+ _1 K( [& W* X0 ^% K; A作者简介:曹东义(1958~),男,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1992年主持“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澄清了有关扁鹊生平的许多历史疑难问题,得到全国11位著名医史文献专家的好评,形成的总结性著作《神医扁鹊之谜——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为国内研究扁鹊最详尽、可靠的专著。2003年主持课题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SARS流行期间,三次上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建议,此后主持课题深入研究,详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出版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得到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2006年,在反击“取消中医”言论的论战中,发表网络论文30多篇,新著《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N( U: e' i7 r2 W正文:
7 H4 n2 E% V5 E& `+ I《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带着众多的疑点,问世40多年以来,以其独特的价值,正在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有即将成为一部经典的趋势。
" G- T @* V# ?+ r* q
它就像中医界的《红楼梦》,让人在研究之中,破译很多古代中医之谜。
" m0 y! d, ?8 h2 M; g0 M7 E* z
张仲景在中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有人说“仲景之前,有论无方;仲景之后,有方无论。”
# P$ v3 n. o P3 w他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医经,他本人也获得了“医圣”的桂冠。
2 D( n2 h' P! [9 p( G* i _
他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1 s8 z" m4 h9 a* ]6 f
历代虽有一些医家进行研究,但不能以确凿的证据指出张仲景的学术来源。
* j# R- p' b2 f% B
谁启迪了张仲景的思想?
: U2 Z* g$ o! w& X) f- g* g
他心中的英雄是谁?
3 ~) C( _3 s' G% c$ y# D* h3 R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在汉代以前,医学有四大流派,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
9 R6 [6 P1 i' `& R张仲景主要继承前两家的学术,以医经家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平脉辨证)去整理经方家的方药。
( f& A# m2 _$ p& r% y+ z5 t“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成果,确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华,并整理出“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 S( X9 `: W% D$ |) ?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
+ q$ L$ W0 i2 M& e7 M, d- T笔者按照《辅行诀》提供的线索,探索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的矛盾心理和大胆创新的学术贡献,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海内方家。
* l0 K0 w- O; k% z1 x! H张仲景为何避而不谈《汤液经》?
/ A7 t" I( |; g, L- b! B魏晋之际,皇甫谧(公元215-282)在《甲乙经》自序之中说:
. t0 R ?' Z, O$ n& U2 E3 x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 ?" L& d% x; o9 H& v
陶弘景(公元456─536)《辅行诀》说:
* C r8 H7 o7 F0 n
“外感天行,经方(《汤液经》)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 W8 i3 e, f1 B4 P/ h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7 |& ~8 J; i0 R' r他们二人虽然相隔200多年,但是,都认定张仲景在写《伤寒论》时,主要依据了《汤液经》。
; J: B& o! B4 U( i# E5 m: F& J但是,张仲景在自序之中,谈到了自己参考的前人著作,却只字未提《汤液经》。
6 h( u6 c0 f/ G% S" f5 J9 J
他说:
6 I) D) c5 F1 P0 [5 e6 f& r& s“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H/ L( q# i2 C( i/ P
张仲景并不避讳自己采用了前人的著作,但是却刻意不提《汤液经》,这是为什么?
: B1 |1 D. @! n9 l8 F# n- a0 H难道《汤液经》当时流传不广,不重要,不值得张仲景揭示出来?
; W6 ]. C, k2 u$ i" h8 O! I" I0 }4 n! c陶弘景《辅行诀》说:
& r8 T0 h- f7 v& a3 k* \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
6 p; E, i, V: G! m! Q! y) U
根据皇甫谧、陶弘景的说法,《汤液经》非常重要,而且当时流传很广,很多医学家都学习它,应用它。
% l5 P( V7 q0 j: P, G# G% K/ ?张仲景也应该见到了这部著作,并且采纳了其中的方剂内容。
6 f. L; N" {3 z8 d v: u
陶弘景说《汤液经》有代表“六合正精”的系列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组合方阵,分别是分为大小的阳旦汤、阴旦汤、青龙汤、白虎汤、朱鸟汤、玄武汤,这和古人对于时空整体的认识是完整一致的,并且各有深意:
5 }' r9 k" z, D. u( O/ r, M3 O! O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5 Y. s) S- q5 F
阴旦者,扶阴之方,柴胡为主;
6 N6 G5 G& t. z, U* J$ @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
5 b r- I3 g2 F
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
0 ^9 }/ Y$ E( r8 U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
; r) F9 [+ Q; o0 L: N( `, e
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
# G5 P3 W: z: ?* H" c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 K6 G# M( {+ k3 y8 J2 h对于《汤液经》“六合正精”的完整体系,张仲景的态度是完全否定,而不是继承发扬。
4 ^' L# `: Q5 J0 j0 I3 T# L
陶弘景说:
/ O- V+ H* D: D# R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 t# r) w# H6 f* M那么,张仲景为何否定“六合正精”、“避道家之称”?
+ [- L+ N+ b+ \$ Y这需要结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来加以考察。
, ^4 l1 v0 f) C& \, s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道教广泛传播
( P7 m9 D, b: W* e6 L) i' T追求健康长寿的“神仙思想”,记载于《山海经》之中,在战国时期诸子著作里也时有探索,分布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是流行很广的思想。
0 P: X1 H1 p1 G秦皇汉武把求仙的活动,做到了极致,影响深远。
# k: f9 w! r6 X( T( T9 m但是西汉中期以后,方术少验,同时黄老之学在政治上日益失势,传人队伍逐渐萎缩,因此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由宫廷走向民间,催生了道教的兴起。
) ?5 s) a) w4 @6 \张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又称张道陵,于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在鹤鸣山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创立天师道(俗称五斗米教),以老子《道德经》为蓝本,
c A1 X5 e2 B# M3 c# I" z著作了《老子想尔注》,引道入教,把方术、黄老专为君王服务的做派,改为替普通百姓“降妖除魔,治病祛灾”,为后期道教发展奠立了基础。
" ], U" E1 I/ V
经过长期发展,其孙张鲁在巴蜀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长达20多年。
( S6 {* U9 k+ ? y D9 v% D) v张鲁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被曹操降服之后,拜为镇南将军,天师道得以保存,此后逐渐向北方传播。
$ b& [3 O' J! q' F' W+ [1 J$ c/ @在北方,巨鹿郡张角(今河北省平乡人)创立的太平道,也是依托黄老之学,据说他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 e& ^4 K$ X5 E& A" k% u拳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 O8 k8 K" |! a! v& l! A
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
5 ?& L0 R8 V8 r3 y但经过不断传播,蓄积力量,到熹平年间(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等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思想混乱。
8 |' s4 L- f( Q( e) l9 b
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 H) o2 h6 W4 m$ z" E# N+ j
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
/ \/ H6 c2 I% U$ q# `他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
5 h6 ] S5 X$ ^$ N' V$ l. j
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军”。
/ H. C4 k9 d% H$ g6 X4 R* p
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
% Q3 G+ T! v$ j: [
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 J6 {# z Q8 d4 ?; ]; F+ [黄巾军起义之后不久,张角病死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 i# N0 E* |' C" ~% |
黄巾起义之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败,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181-234)为帝,史称汉献帝。
) d9 G4 M! K) ]4 p! s
董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 n- g; }5 i* v: u7 A. n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
* m* T& U" d l1 E, ~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6 n: a+ i' r5 X到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
: ~$ ]8 p( t' @% e2 F M2 M! C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此后三国群雄先后登场,成为乱世的开端。
8 g7 K. h4 d& z+ F7 Z: U曹操曾经在《薤露》诗中评价董卓之乱说:
# a7 k; z, ~/ _, ^2 B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 }& }7 Y7 u ^8 k; J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 x( t3 Z/ a9 G8 A; Y) e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r; t% }7 A2 X }
蔡文姬在《悲愤诗》中深刻揭露董卓之乱造成灾难:
% `1 i- t5 B9 U3 M“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 |1 |! w5 {& H- S" W2 d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 I3 l4 M4 l- v8 o! m, `' @& d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 |/ @" B1 j' C% `. P8 X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 V. S7 ?8 t/ I8 T1 @1 |7 A1 E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H; ]- x* e) ?* A' M$ z; }; W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 u+ b4 A6 T* b8 V0 W$ _% O+ h& C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6 @% u7 d' @9 P. _, a) g! k, q2 ^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9 `$ }$ t. |7 Y% r, Q, V) r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4 v7 F/ w! k2 Z7 _( [* X" L7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5 p+ d5 w! q& I* |4 p/ Q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 h' Z8 _$ }$ q6 _: u
这就是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
4 m, b. H4 _; v' U+ k1 J6 |! x张仲景为何“避道家之称”?
1 @4 e' P+ h f
张仲景的时代,张陵、张鲁、张角、张宝、张胜等人,先后利用道家、道教建立政权,或者发动农民起义,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
# V& g$ t4 @8 S4 j' R4 q, c4 W1 z张家人在当时“人才辈出”,惹人耳目。
3 F$ y" O j4 x2 |2 r q4 O1 |
张角等人的黄巾军起义,于公元184年被镇压;
a+ H% M8 H+ V0 A1 W# q; j张鲁政权一直存在到公元215年,被统治者蔑称为“米贼”。
9 e0 H J2 Y/ q/ [在这个时期,张仲景开始了《伤寒杂病论》的写作。
r0 v% Y3 B7 R8 ?. r$ U" ~他说:
2 g& {) U) e& J" e/ i8 e“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即205年之前),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C" O5 r6 L3 c; R大病之后,常有大疫,在这长达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之中,站在潮头的张家人大批死亡和逃亡,张仲景的姓氏,由于名机,字仲景,是否受到“株连九族”的拖累?
: B$ F) M! n/ D- q, x, c; i据说的他的师父叫张伯祖,也是老张家本族。
3 I% T( Z2 b% b+ _4 U+ B+ n
当然,张仲景“避道家之称”的原因,应该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张。
& ~4 [. O1 [6 n+ u天师道首领张鲁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
7 L3 v0 ~% M7 Z% g% n$ s2 z9 `, J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
, F- x/ U7 ~; l6 V
为此,设立“靖庐”,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
% m- s2 T- i' Q: o. X% v又设“祭酒”,主要为病人请祷。
4 O" f3 _% }& t% _, F7 Y! Z4 H对犯法之人,不随便处罚,“三原然后乃行刑”。
. G4 g' f+ W' P& J2 a& L9 {他还命人在境内大路边建立“义舍”,教人们不要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以供过往之人食用。
- Y' j+ v7 j, m& f- a6 g不过,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若过多,鬼辄病之”。
% Q, w. W1 ?' s v5 l4 z4 ?
天师道、太平道,借助为大众治病,来发展道教,号令天下的政治手段,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就好像前些年邪教利用“轮子功”危害社会,让气功一词一落千丈,很多人谈气功色变,不再相信气功了。
9 {7 _% T; Y; r, s张仲景愤世嫉俗的情怀
I6 x5 W4 `' `, v9 O7 T社会上思想混乱,读书的士大夫阶层觉得生命如飘荡的蓬草,不再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而是得过且过的苟且偷生。
: }( z; D& W. D/ o张仲景批评说:
+ c5 ^9 z; h0 N2 a0 V; U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3 H. @, P& d* n( \1 [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 j+ ]2 X$ n3 I2 X8 U) @6 L! y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
Y. p E4 I' I( `) q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
9 l7 A3 \2 q! O' W. z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4 F" d) u, S0 m) u/ k: V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 j8 I& j/ T; F' G5 l% R2 g' R" d$ t哀乎!
# E& T2 F2 O2 Q( Q3 q7 v8 b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 T# {! _7 O$ K( D q, H, G' [在一本医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此批评社会,批评读书人,是非常罕见的。
- V) T' V; ~# f7 W- o4 Z张仲景对于从业医生的批评,也是很尖锐的。
/ G( R( \0 n! s ^ _
他说:
% o7 e1 u2 O8 i8 ]* Q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 ]- c% J1 W @9 U- y; Z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 _1 |* u: r& ^0 n* t3 H6 ?" p, z. K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 A, c* Z% ~( i" O+ Y6 C" b- {
张仲景批评社会,看不起当时读书人的浅薄;
* V) X2 Q2 n* e4 Q# ?. G3 X$ y批评医学人才庸碌无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就是扁鹊秦越人以及少数古代名医。
% ?* b9 ]# @5 P& b( O& z% Z! z
他说:
+ ^: \* K+ |9 X0 Q9 A$ {5 a“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 H- \7 z/ b; V* [5 f- o3 q% O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 a3 |% k" O3 ~. ?
整个两汉时期,长达400多年,其中也有葫翁、郭玉等名医,但是在张仲景的眼里,都不是人物。
9 P3 x3 X# b& K2 {0 a
小编批注:
- g* y# o. b, t# a8 {5 x
郭玉是继仓公之后载入史册的又一位名医,《后汉书·郭玉传》(以下简称《郭玉传》)记载:
; e1 a4 l( V" K. L" t4 n7 M; _“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和帝时,为太医丞……年老卒官”。
9 f, l. B+ L% O# E9 L# d
葫翁当为“涪翁”,郭玉的师祖涪翁著有《针经》和《诊脉法》(东汉初期,公元25年左右)。
) a) k) N" i* H2 y( X" @
《郭玉传》记载:
! o& i+ E6 k( I& v) }( J6 f“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绵阳),因号涪翁。
* ?; }9 ?1 n) t' p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6 w6 R' l5 A( L% j, K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 |' H/ z# F0 Z( [) C f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1 L0 |( h5 M9 ^0 P高亦隐迹不仕。
; w0 [7 A& D' z- U6 R& x9 }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 }. @8 s4 W/ b g% C* X" A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这样的论断,必定出于一个自视甚高的人物之口。
3 v! t' l$ z# l) ]! P, a( w% Z4 L+ {
华佗的遭遇让张仲景有所顾忌?
0 S9 R0 u. d9 V/ u' B' N0 S
张仲景与华佗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现有的资料没有说他们互相认识,但是,华佗的遭遇,张仲景应该有所耳闻。
6 h. r' t( Z l' K/ L8 Z
曹操杀害华佗的时间,虽然没有准确的日子,但爱子曹冲(196-208年)的夭折是一个佐证。
7 x% Y1 t; {: I+ K) R3 l' J: v/ U
尽管曹冲是一个神童,八岁时就能称象,却因病情危重难疗,死于非命。
C0 a2 L8 _: P8 S% K4 H+ J曹操拉着曹冲冰凉的小手,想起了华佗,他老泪横流,捶胸顿足地说:
3 L+ T0 b) v) M. f# R“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
% q2 D) Y. \1 K: W3 f也就是说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序言的时候,华佗应该已经遇难了。
I* f) |; ]2 o- i
华佗何罪?怀璧其罪!
$ I0 l! V2 x* r: Q9 s V' s
不好好地为当权者服务,就可能引来杀生之祸。
& ^7 q0 I/ `+ P& E" t- }* z张仲景“坐堂行医”的传说,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 @% X$ p% ?2 Q6 Y也就是说,当权人士杀一个医生,在那个时代是很容易的。
5 ~8 ]# r& T9 n3 i4 D5 {
张仲景如果不做官,想回家做一个医生,他的待遇也许和华佗有某些相似,因此他才不得已而“坐堂行医”。
& B I7 K ]$ R1 \& E0 v
在这样的乱世,张仲景在著作的序言里,才有可能不再避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 F$ {9 p* C) {. m2 M
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后,张仲景不避讳“秀”字,还因为当时的书不是印刷品,文字狱还没发明出来。
* \- m* ?6 Q* Y8 ~3 G
文人对君亲名字的避讳,还是一个尊重先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罪名。
( a+ j# J- X+ G2 V0 J0 f3 T- F乱世出英雄,大胆创经典
2 z% i e1 ?0 C4 f0 |
在西汉儒教尊敬经典的时代,很难出现拆了《汤液经》,改造《素问》六经,编制《伤寒论》的事情。
, g" \8 y: z0 L; A, u& L3 w) q- f. q2 Q. G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天师道、太平道等大胆制造经典,才给了张仲景突破藩篱的精神力量,他对前人流传下来的医学经典,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
$ ^. j" |5 Z$ ]- B
首先,在著作的编排上,《汤液经》用脏腑辨证论百病,用“六合正精”系列方药,治疗外感热病和天行。
+ M+ n4 Y( b( l; m, V; F$ [" R4 y先列五脏辨正体系,有小补心汤、大补心汤;
$ g, I' P0 X' J6 G
小泻心汤、大泻心汤。
. g" Z( b5 s( _/ B4 x
也有小补肺汤、大补肺汤;
6 P A$ D6 b5 K- g3 J" U& v j
小泻肺汤、大泻肺汤。
# ^" s& `8 o7 p5 p+ V5 i {( I+ e# B; y% L
还有补肝、泻肝;
6 K6 D( Z2 _/ _, p. F补肾、泻肾;
6 i8 F: P& g1 F补脾、泻脾的方剂,并且都是有大有小,对仗整齐,体系完整。
9 N$ }7 Y! g5 J7 T% D
《伤寒杂病论》的编写体例与《汤液经》不同,后者五脏辨证百病在前,诊治热病天性的“六合正精”四神方在后。
j" G9 C5 I4 X, Y: U4 a# Z
张仲景如果按照《汤液经》的体例写一部新书,应该叫《百病热病学》,而不是《伤寒杂病论》。
. ]) k5 M8 Q- `; p! {' m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以及《素问》《灵枢》论述百病,都重视脏腑辨证。
; o4 l- E% ]6 r* T. W& @《金匮要略》虽然也重视脏腑,但是在形式上远没有《辅行诀》所收载的五脏补方、泻方各分大小那样规整,一般也不用脏腑命名方剂。
$ U) ]2 d1 B! M3 |9 c张仲景为了突出伤寒病的诊治,把百病统称为“杂病”,可见伤寒病的“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张仲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家训”。
& P1 W( @+ A! N/ q' g5 k此前的《素问》《灵枢》,只有用“热病”命名的章节,没有用伤寒命名的专篇。
3 T9 J" H* e: h$ |
张仲景之后,伤寒学家、伤寒著作逐渐涌现,“热病”、“天行”很快就成了“绝学”,没有人专门研究,也没有人撰写专著。
! T: x# j1 R0 R( \2 h
这是中医历史上,诊治模式的重大转化。
0 n8 m- H6 j$ h: {6 s/ p. `% D模式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最简单实用的技术路线。
) I/ e: I$ j6 ]7 J6 o r8 z此后,明清温病学家的崛起,也是“模式转化”的结果。
% D2 t% `+ N R4 o$ J3 J. H% W张仲景对于《素问·热论》的传经理论,以及《汤液经》的“六合正精”的方剂体系,从临床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
$ f2 a1 p+ D B( W' m% y9 W1 C改传经理论,尊古不泥经
5 P! b" [7 S) U3 C/ z' A; r
《素问·热论》对于“伤于寒”的热病,按照每一日传一个经的模式,分类临床证候,发病日期具有“决定作用”,
$ }, R8 g. f$ \- E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期与证候的对应关系,非常严格,固定不变。
# o2 D" {, I! l- ^$ b9 T
并且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 s: o6 h) N6 A2 w验之临床,“日传一经”,并与“三日前后分汗泄”联在一起叙述,其缺陷十分突出。是遵从经典,将错就错?
$ m* G$ V( s/ r
还是大胆改革?
( v* ]; D+ b& y* h
如何改革?
3 j0 b; q5 b5 `/ H$ ~# V+ s! b张仲景吸收《素问·热论》学说之精华,按六经分篇述其证治,同时又不拘泥“日传一经”,处处以证候为据,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
: g% s- L+ Q5 ?* y. K2 U8 M: Q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7 m% g- y# T# l9 ^& J
《伤寒论》之中,论述伤寒的病程,经常见到“二三日”、“四五日”、“五六日”、“十余日”等不确定的日期描述,这种“或然”之词,完全基于临床实际情况,也是对于“日传一经”的明确否定。
9 t# g& q3 x0 G1 V3 F/ X, V! D/ G当然,张仲景治疗伤寒病的丰富方法,也绝对不是汗法、泄法可以概括的。
) m( k/ D& @ m. C) d6 o6 e变革“六合正精”,提倡“随证治之”
, o" }$ b; |7 @6 e2 E: M
陶弘景《辅行诀》说:
% M2 \2 |0 w' q6 g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7 W- J% c# a4 h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 g9 j3 E. a: g" C7 Q* h6 ^, r山林辟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 w( g/ H$ y5 n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
9 {( G3 n' R% _陶弘景既主张《汤液经》与《伤寒论》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强调了《汤液经》治疗天行热病方剂的重要性。
6 G. L, J1 t0 R8 P7 P
陶弘景说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
' l; w3 `$ E ], u5 L8 m“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 {. M/ \5 G& V+ n7 q+ [/ E; k; h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 Q# Q' L, m5 Z" G% x2 }1 z* o
《汤液经》的“六合正精”方剂,如同排兵布阵的战法,号称与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相呼应,具有“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的功效,被尊封为“神明之剂”。
2 M. u5 C$ p" T. o' ~1 F/ N
对于“古贤”这样神圣的方剂,一般人都会膜拜不已。
$ @/ l; J2 R1 @3 x+ R/ o* T% C但是,张仲景却故意“避道家之称”,改名换药,经常加减,如同拆旧房盖新屋,把“六合正精”做成自己的原料。
8 t" w2 Y5 ]3 Y) Z. {按照衣之镖先生的研究,阴旦汤、阳旦汤有一个共同的药物组成,都有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味药,可以叫“混元汤”;
1 ~: e8 y5 f. m$ |# U它加桂枝为小阳旦,加黄芩则成小阴旦;
# b6 r j9 J# h: b c" y* E& q' E# M0 p再加人参,就成为“大方”。
# x5 N" \- D0 i" S6 |2 J, L4 S, }这是一个规律性很强的原则。
9 K, E2 C0 |+ D: q/ A( W0 f
张仲景在《伤寒论》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些原则,而是“另起炉灶”,根据病情提倡“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6 M6 m* @: j! y以热病天行为例,仲景不仅注重外感病的发热,而且对发热的不同程度,发热的伴随症状,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即辨证论治的方法。
- P8 b3 {# x& X& q& i5 s
比如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属于表证发热,无论病程是几天,都需要发汗解表治疗。
1 Y; {$ ~# E& Z4 A% i
再进一步划分,在发热恶寒同时存在的时候,如果属于没有汗出,或有脉浮紧和呼吸喘促,可以使用麻黄汤;
0 x* [3 c1 t7 O$ I& s% ?
如果发热恶寒,伴有汗出,或有鼻鸣干呕,应当使用桂枝汤;
8 e. H7 d6 _! G# ^4 T) h. v& J7 j如果是素有咳喘,又新有外感表证,则须选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 k; S5 S3 E$ W
如果外感表证,发热恶寒的同时,有饮邪停聚心下,则需要用小青龙汤进行治疗;
9 r; O* E* n2 ]! f+ O
如果发热恶寒的同时,兼有内热口渴,烦躁身痛,则需要用大青龙汤治疗。
9 G! O J* B& T& E& J$ O
临床上常常有误治之后,表证未去又添新的正气损伤,如伤阴、伤阳、身痛、心悸、欲作奔豚等证,
4 R2 D1 A2 ^1 i5 V6 ?; B0 W2 _
应当分别采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等进行治疗。
2 M, L0 R, H R1 f4 G5 U8 Q仲景还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等与表证有关的方剂。
/ l( f0 F/ v8 u% j& {. G5 _1 A% y这样一来,既摆脱了《素问·热论》的“日传一经”束缚,也不受《汤液经》的“六合正精”限制,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实际需要,
0 S! I% M% i( J8 {产生出一系列的“经方”,每一个“经方”都是不同病机的概括,而不是膜拜“神明之剂”,不敢越雷池一步。
) |' J' V1 F9 M9 M- c6 T( F3 y7 S《伤寒论》对下法的使用,也很细致:
. @! b2 C6 y: a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热结于里;
* `7 B6 L" }/ v8 o; y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血热互结;
) d( J& Z$ r, k1 P9 ?
十枣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治疗水热互结,或是痰饮与热互结,等等。
9 Y" o2 a/ t! ]3 t: f仲景治疗伤寒的法则、方药,细密如此!
" ~; f" [7 x, @ \1 U) U- M
决非汗、泄二法,或汗、吐、下三法的几个药方,所能简单概括。
, v: E- r4 d/ w, R" a
仲景六经辨证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 s K; o1 z$ q- e, G0 ?难怪王叔和《脉经序》说:
4 u5 T- a5 p" w
“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 g% }( b( K0 |3 k+ W5 l Q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
' C' i( L$ r) E) ~& }
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
' A) i- N( V/ T' Y. q# o7 O. b+ b- M+ Y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技能,至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6 V; v1 N5 ?0 z G
王叔和作为有幸整理《伤寒杂病论》的第一人,他在《脉经》之中,把张仲景的著作精华吸收进来,
) K; }% n9 O( h
并且是按照“可”、“不可”汗、吐、下等治法进行分类,而不能完全揭秘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突出贡献。
9 n* g# S3 {& ]9 W( I5 _2 H1 r: K& G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说:
& U5 j6 G7 l5 u" P2 N. l. J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7 T. M- x+ M! v, H; a& J2 b/ \; x G
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9 x, Z9 V }2 x2 M/ | a
王叔和、孙思邈所说的“伤寒热病”,强调了伤寒学家对于热病学术的继承,却没有揭示从热病到伤寒的“诊治模式转化”,也难以预见日后的温病学创新。
! c( A! ]0 z4 H; q仲景六经辨证的学术特长,是在宋代之后才被认识的。
# W2 t% g) d1 ~6 v; F5 E% O由于缺乏《辅行诀》这样的学术著作提供线索,所以,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过程里,人们对于张仲景的困惑,以及他的贡献,知之不多,研究不够。
7 w: }0 ~# S3 n7 {总之,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崇信道家、道教所遭受的深重创伤,故而“避道家之称”;
! C9 E) O# l4 q* e* {2 K也因为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大胆借助经典,开创新说的鼓舞,完成了由《素问·热论》、《汤液经》,到《伤寒杂病论》的升华,成为影响中医几千年的“医圣”。
( e" S% v5 ] {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通过<辅行诀>,分析张仲景》,源自公众号“SACM瑞士中医”,原著/曹东义、张培红、王红霞,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