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学习二十大,中医曹东义有话说
曹东义 发表于:2022-11-3 09:26:3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57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1-7 21:31 编辑 ; @4 o/ O3 @/ Z. L/ W
# L" i' X% t$ }& I5 a4 N# ~
【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笔谈】二十大精神鼓舞中医,面向未来传承发展
+ ^* M0 b, ?3 D  `# J
        文: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曹东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文字表达上有所不同,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提法,表现出了党对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持续、稳定的政策,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不懈奋斗。而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在“中西医并存、并重”的背景之下,也是在“扶持”的基础上的“促进”。“传承、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结果和目的。

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疾病诊治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过去百十年“求同存异”的研究比较多,而“求异存同”的研究很少,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

一、千年治病工,近代遇到新问题

西学东渐之后,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医学,医学碰撞的初期,西医的脏腑解剖让中医失去了自信,1830年出版的《医林改错》是一个方向性错误。中医时空化的脏腑,被西方结构决定功能的解剖所重伤;西医重视病理解剖的疾病观,对抗病灶的临床医学,对于中医“有无相生”重视“治未病,保健康”的中医,形成了巨大冲击。

学习了西医就看不起中医,甚至反对中医的人,远不止余云岫等,在日本执行取消中医政策很卖力的人员之中,就不乏从中医阵营这边叛逃到西医阵营里的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于1879年2月24日由内务省发布“医师考试规则”之后,在“致道馆”学习汉医的学生,就有一大半“弃汉从洋”改成了西医学生,致道馆也因此而被迫关闭。

余云岫在1921年发表的《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之中,描述了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初,我一意要入医学校去学医学的时候,原是抱了一种极大的野心。我想,中国的医学是数千年来相传的学问,历代名医很不少,历史和名人笔记里面所记载的医话,说得很有奇效。《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籍也很多。我以为中国的医学是一定有研究的价值,一定有很好的成绩可以研究出来,并且研究这个学问一定是很有趣味的。谁想学了西医以后,再把中国医学书翻开来读读,竟是大失所望,把我十年来痴心妄想要发现国粹热的狂热,竟变成‘一片冰心在玉壶’了。”

学术纷争,植根于世界观的不同,是很难改变的。但是,1895年之后,汉医作为一个医学体系在日本被取消了,此后坚持恢复汉医学术体系的许多学者,却是出身于学习西洋医学之后,又学习了汉医知识的有识之士。其中很多人,都是看到了汉医能够独立解决西洋医学所不能解决的临床难题,看到了汉医巨大的现实价值,才起而维护汉医的。

二、解放前中西医,交流少壁垒多

章太炎先生在1910年,于日本发表《医术评议》提出中医对于脏腑结构认识属于短板,而长于治疗传染病,因此重视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他的这个见解深刻影响了章次公先生,他们曾经一起撰文并由章次公修改关于张仲景《伤寒论》的文章。直到1936年去世,章太炎先生很少接触西医,对于西医的疾病诊治了解不多,因此,不可能提出辨病与辨证结合的问题。

曾经担任教育总长、北京医学院院长的汤尔和说:“我敢放肆地说一句,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退十步说,现在中医的先生们实无‘论病’之可能,更不要说是‘冶病’。为什么呢?若使我们同他讲癌的形状、种类、转移等等,他说那是外国话。我们就问他中医所必须知道的事情:如问心肝脾肺肾的位置?相火是什么东西?中医有几种解释法?王勋臣(王清任)看不懂的一层破膜是什么?甚至于问他寸关尺的部位,恐怕他也不见得清楚。这种‘数祖忘典’的朋友,如何可以把生命交给他制裁!”

章次公先生在上海红万(卍)字会医院出诊,也邀请西医专家到诊所交流学术,他比较早地接触了西医,也比较多地了解了西医关于疾病的诊治,但是临床上基本不用西医的治疗,但是对于“强心”在救治患者的作用,深信不疑。

三、建国后中西医,互相切磋、学习

建国初期,经历了歧视中医、改造中医的曲折,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让西医学习中医,建立中医研究院、表彰中医成果,成立中医学院等一系列措施,在新时期保存了中医,也掀起了中医学习中医的热潮。曾经出现了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胆石症、宫外孕,小夹板治疗骨折、烧烫伤,活血化瘀研究等,涌现出很多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医院里,每天需要诊治大量患者,门诊和住院都离不开西医的检查与治疗,因此,大家从实际工作之中,深切感受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1962年3期《中医杂志》曾就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作初步的探讨。80年代,他在北京、厦门、洛阳、江苏等地讲学中再度结合临床实践讲述过这一问题。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体现,也是守正创新的时代需要。但是,有些人不善于理解,把这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造成在西医疾病名称之下的“分型开方”,让中医的“随症治之”,去掉辨和论,只保留“型”与“方”,不许随意加减,完全背离了辨证论治的思想,造成临床疗效下降、学术萎缩。

2013年4月初,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上,朱良春先生坐轮椅到会场,与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学生、徒弟和代表们一起传承学术。97岁的朱良春先生亲自授课,除了讲述诊治疑难病的经验之外,也表达了对于“中医西化”的忧虑,和他为遏制这种倾向所提倡的“中医精髓”。

朱良春先生强调说,在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上,“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他呼吁:“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 。朱良春先生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甚至是永恒的。我们纪念他,就应该接过他传递的接力棒,奋勇前进。

四、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中医之道,也就是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中医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强调生命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主张人是整体自然生成的,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医论述脏腑功能和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时空化”来实现的。

中医不从空间结构认识人体,不说心脏有心房心室,肺也不说有左叶右叶,也不分肝胆管、门静脉系统,肾也不分肾皮质肾髓质。中医对于五脏的病变,不做手术进入体内局部解决,而是把人体放在时空之中看问题,依靠人体的内在调节机制(神机),与时空化的方剂药物(四气五味),来影响身体的升降出入代谢,保持精气神的圆满,恢复气血阴阳的畅通与和谐,从而帮助人体获得健康、治愈疾病。

中药多组分的群体效应,与西药化学成分单靶点治疗,是不同的学术原理,是多元共存整体和谐的世界观,而不是彰显个性的还原论。

中医治疗疾病还有非常丰富的“非药物”疗法,都是利用脏腑经络理论,在远离病灶、远离脏腑的肢端、表皮,进行针刺、按摩、熏洗、贴膏药等来治疗内在脏腑的疾病,这种“内病外治”,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大智慧,与《河图》《洛书》的原理是一致的。

五、抗击新冠,见证中医未来价值

在这次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的时候,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它既能预防,也可治疗。

预防疫病大面积暴发的“大锅汤”,一直是中医药的传统,除此之外,熏香避瘟、饮食养生等,都具有很丰富的内容。针灸、拔罐、外治等都有利于控制病情。

经过吉林、黑龙江、上海等地的疫情反扑与防控,大家都知道了,有了疫情,第一时间喝汤药,就可以“迅速”减少发病,喝药当天有效,三天左右控制病情,得病后不容易变成重症。没有重症,就没有死亡。因此,笔者认为“喝中药大水漫灌,可以把高风险区变成耐火材料”;应对变异,中医药总能起效。

很多从国外回来的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也大都喝汤药,所以,几千例病人没有死亡。

2021年6月1日,有关媒体发布了一则消息,表彰三支中医出国胜利归来的抗疫医疗队。国资委有关领导表示,赴境外中医抗疫医疗队交出了一份彰显中医药力量、体现中医药速度、展现中医药担当的优异答卷,他们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极大增强了海外中方员工抗击疫情、安心复工复产的信心和决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指出,三支中医抗疫医疗队在境外克服困难开展救治工作,16名队员成功救治确诊患者821人,实现了零转重、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出色完成援助任务。

这次涉及的中企,主要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三支医疗队的16名队员,分别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的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和望京医院。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补偏救弊,是因为应对瘟疫流行,有几千年的经验,中医也绝对不限于喝汤药一种措施,国医大师邓铁涛就说过“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

六、中医药治慢病,“一揽子解决”有优势

老龄化社会到来,慢性病井喷式增长,一人多病十分常见,依靠单靶点治疗,往往此起彼伏、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由此,必然会出现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医源性疾病在欧美占有很高的比例,都是西方还原论为主的医学弊端。

中医诊治疾病,不紧盯病灶,而是格外重视开发“内在卫生资源”,充分依靠生命自身的自组织能力,调动自我完善的机制,依靠心理、运动、食疗为基础,未病先治(即中医健康管理)、辨证论治、内病外治、活法巧治、杂合以治、健身助治、食疗能治等,千方百计都是为了人体健康,而且多种疾病往往兼顾,一揽子解决困扰机体的病痛问题。

在中医的体系里,也就是把健康贯彻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融入生命的整个周期,除了具有科技优势、文化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

七、落实二十大精神,应具体做实几项工作

1.加强正面宣传,让大众知道中医药很多的原创理论、技术,虽在西医目光之外,却是另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由此来提升中医药的“大医”社会形象,有利于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2.中医药发展,事关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可以破解西方医改“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世界难题。因此,做好中医药战略储备,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各地政府规划,在人员、财政、物资方面,提出五年、十年规划,分时段落地,实施和验收,如同脱贫计划那样复兴中医,为迎接各种瘟疫挑战提供基础支持;

3.协调好中西医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尤其是需要“西医中国化,中医世界化。”用包容的方法,以“生成包容构成,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通学包容科学,中医包容西医”,来创新、发展中国的卫生事业,这些“包容”就是“合作共赢”,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基础。

4.发展中医事业,主导世界健康领域。可以通过在中国举办“世界健康论坛”,体现中国对于世界健康的主导与引领,论坛的规模应该超越博鳌论坛;大力表彰中医药和中西医药融汇的成果,应该超越诺贝尔奖。

5.用扶持健康小镇的政策,促进医养、康养产业和产品,探索世界健康未来发展,引领人类健康事业。(中国中医药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3 09:28:49 | 阅读全部
《中医群英战SARS》' P$ V5 i6 h2 a/ ^' z/ o3 Z) j/ B& D

2 b* z$ X- D8 Y——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 V4 C' Q' {' \! P, t- A& ~, {4 z  k  P/ S; T  j9 Y3 U7 p

9 M; ~# O  J* g4 N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Y" v* t- q' ]+ i; h8 N. y- {
" M  N$ z( z) o# C; w# ^
主编:曹东义
# @$ j6 K* |. F% \7 |* y7 K. |: d, R
/ i9 u/ x: F1 ^; D# N8 k1 b
序        36 Z' f- Y1 h3 {- n1 ~, {" s
名家点评        4. D! E) J' w9 @* p
引   言        10
1 D+ B! t" O2 o5 L, D/ g史实篇        12
: m0 S! H: g4 O- L  X序幕:瘟神与人类的战争        13
  z' A' [5 O/ N6 p第一章:瘟神偷袭广东        187 C2 n* V5 Z  D4 E
瘟神发难十面埋伏起烽烟        18) o; `4 K( \2 J
吕玉波说最难忘怀属当初        26- z% J3 W0 |! G8 I! D, i* s
广东经验促成中医介入        31  b4 U" n* q" Z2 k/ c0 J8 _1 Y/ h
第二章:高高挺立的中医        39
* b+ F9 [0 Y/ m. H1 ~) j中医的一段屈辱历史        40
' a  m$ O0 d( i禁用词语大笔一挥救中医        46
( O. C8 I2 f8 j' `/ z邓铁涛论正确看待中医        52
' d1 T  \: w* O8 _/ Q! d/ r为中医完整体系而守侯        58
: v1 m( a/ c7 C4 E& J向中央为中医参与请战        623 B- ~2 ~; {/ m; s, S5 ?  |; `4 Z
可资借鉴的石家庄经验        70
; \0 @* d# \2 ?2 u# _% ^$ C第三章:燎原北上        765 s8 f% ]. E" G  G( s2 j' _7 [
疫情如火考验疾控能力        765 p2 s: r  ?# d: s) I& M; Q
张文康根据什么断疫情        937 \" W! [9 b. t6 j( w
新一届政府的快速反应        113' y1 H, b. X' @5 T: D8 Y! g
第四章:奋起反击        1239 m4 y9 P- E: }' U
中医药进军主战场        123% g2 ]$ s- Y! V4 t8 R) L- f9 L
紧急启动中医科研        132
) n' M) B% F8 Q2 l) h1 k9 \中医群英献方献策        144
' l# L# ^0 x. t挺起胸膛保卫心脏        215
. i) ^; N1 `: ]% j) B! C第五章:胜利会师        222
) _5 D7 O& I2 n) X. r9 W三军会战小汤山        222
6 Y0 n2 }/ g0 Q* H( O流调与出师香港        230
( U) P' A; D' ]" H& N) ?中医会师京东宾馆        239( \1 `* q" K  g" Z, y, I, X
收获香山科学会议        268
1 C9 m, I7 }9 v) m8 t+ v反思篇        2779 j# ?5 I& }' v+ b) k& A4 R" D
第一章: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        277
) i5 o. a5 s0 {) m% Y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时代形象        278
9 D; N7 A" U2 W3 H& m! |再次突显中医热病辨证治疗特色        280; U* A' }2 X! X% O, U/ n9 N
收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        282  t3 H6 u; b: y8 F; C
蕴育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突破        287
5 J2 F) |( R6 @# v2 j! S' v) C第二章:SARS促使伤寒温病统一        290# D) [7 Q+ [8 M$ q4 Q8 e% G- y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291
, E8 K% Q; N! }8 F$ k1 R8 R( L; `广义伤寒学说的历史价值        292
. b7 b1 |" ~( j3 j! v温病概念广义狭义的演变        293& M' t; G8 Z1 r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294
/ J! d) Q+ `( K统一热病学说是我们的任务        295
4 i% K- D* A7 ?$ h; I第三章: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        297' N6 q! L. }4 p7 O# }6 S, I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2979 ?; `/ |: g6 G+ q$ M
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        298
1 C- A- W, n1 O% d! \3 K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299
! z0 @+ `$ J, t9 j) D0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301
* ]" Y9 E9 d% f! |第四章: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303
" [3 Q) M3 {" G  P! D+ r4 b张仲景六经分证及其演变        3038 v5 N% R% Y! P9 s0 K: f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305
' F6 \& |% V" s7 {* j$ c/ _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306
. d1 i1 C5 ^: d$ p( e& }. `! ~2 s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3074 w; M& J$ i' p: c1 B
第五章: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310
9 I% g2 I9 c6 U, r0 \# c$ E;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3105 b' J- A6 V7 H% i5 y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3112 y9 d! K& z% }$ r& g1 b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3131 t3 u) H# k/ Z# d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314, U* {5 T8 d2 q* o* O! N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315
' s7 c! f5 \, s$ w9 L' P第六章:SARS应如何辨证        316% t/ E; Y6 H, g( a2 c
万友生八纲统寒温        3165 V; [3 w* P/ B8 J1 N% y
杨麦青以伤寒统温病        317- r! m/ ^7 U5 b& O
邓铁涛寒温统一辨证        318' ~/ a4 q0 g2 C3 |% z1 n7 ~/ w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320/ a( N, N: Y3 Y7 T
第七章:SARS应如何治疗        3249 t0 A! w# ~$ v% y8 g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325
# [+ h( y% L: ~' O6 `' w6 S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325, l: r- V# d' n
仲景未谋辛凉解表面        326
9 e/ N0 [% z0 j7 F历代都说辛温解表难用        327" |/ R! z0 i% o/ [0 p; M5 [! V
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328
9 b4 }/ e8 l7 l# A7 U2 J: M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33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3 09:29:5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3 09:28" P" N8 T2 c. }
《中医群英战SARS》* d: N3 D3 a, x$ D

& V$ i/ c! S, s" t/ u2 Q4 O9 N0 R' {——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 ^) v+ Q+ t( S$ B  E《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 h6 }( T. B3 @& w; _0 ^- |曹东义著/ G* {- Q+ N0 c" _' q' _/ B0 w
2004年1月1 o7 u/ u& {$ n8 G: ]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r1 f/ ^9 ~  M

: l3 H8 H/ U7 f4 M目   录
! A" P. h0 |: o引        言        1
) R: I/ b' t2 C" o. Y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T  l! V# g- o
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 p8 g& [+ ~0 T' P( U* R' c+ O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3 r* ^  z/ p0 v7 v
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s1 I: E  C  `9 I4 [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
0 q  y) @1 |7 O) \, H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 K/ g; m1 b2 F3 F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 @! T8 Y+ B( b0 Y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
; Q7 e* G" N! L# I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 Z3 }0 a6 T+ R2 m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4 p) C3 E; ?! H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 Q) Q5 m% e%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c0 J+ }9 ~4 F" d: d! p9 S
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0 x5 h) e9 w3 n" h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o( g5 n5 [7 ?% |" e. A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 t0 q5 G0 n. s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3 l9 \# r  Y' f# C/ e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 D7 ~2 h& [+ y/ Y! Y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4 ^% {+ R5 f" N& f5 u" v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2 Y! g9 k. F' F/ Q% x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3 p9 W! T6 m' K1 q2 z" |5 C3 {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 B, i: W7 j' p0 F. U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8 ?, I! G( h8 }5 b5 b3 h
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4 ?  e9 u9 m9 G0 b; U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P" Q& L1 `8 v9 @" j
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 b, |& G* s5 n! ^+ g6 b' Z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4 D) {" e3 {  H
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A% P. |- \# {6 C% i7 r1 r
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 B" _0 O+ x) n3 @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C  e1 L. w7 w$ `2 z) J( ?% I$ @/ }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 n' Q. V' R6 i4 B9 z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 g, Z, g% V7 H# L" c+ s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1 ]6 Y: l) {- c  U4 e
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 c$ o: T% _  X0 E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
! n% C( Z/ l, O! f+ h; S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b9 h* u1 l: |1 v1 N
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2 n6 l- y" U9 Y7 G. S- N7 ^+ {1 A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9 R$ j5 b# ~: m! [6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6 Z8 E( V. u0 S3 _* p# m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4 }8 j, R, p3 H! F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w. M1 ^- i2 _- Q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 H* N( ?& G& @8 V# r5 J  {
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9 c  N# E4 z+ N. C" k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3 09:31:3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11-3 09:29
  F) M+ _8 V0 |3 r, c) G" h% I《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6 s( G5 h! F" T" h曹东义著
: _' U4 J- V) K( Y9 h2 |2004年1月
0 l6 r1 D$ X  B  i9 P$ {% \' q1 I! d
《中医热病新论》4 d* P1 u. e# M/ C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4 Z6 u. p9 N( q; {$ `5 B8 b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6 @4 l: V2 R9 z4 ]. }3 H  ~3 l
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 r* l1 |' q& t9 ^; d1 U

( z- k. S5 M  P0 @; v6 ]" y) R主编:曹东义
; U* m8 ?9 C& l3 w# o$ N% L8 W% [$ ~4 x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9 T6 @! c- e1 d' o, w* x, O0 c% e- _6 q
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 m  h1 i# v4 a9 K( I- Y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1 H7 P2 A4 J, N: j" m! g) [3 x6 q# R; r
7 Q6 m5 a# q% U. L* w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6 j9 p/ q: P4 u2 o) ~, S- i
& Q: ]. K8 l; e( r- c1 g% ~, N
2007、9、20
; @  M1 J+ i1 A/ l3 Y
+ |& O! t0 z2 O3 R( N, X目录
! D4 |# ^' ?5 Q. [
/ o  c9 f# ^0 k: r6 U- P) N7 h
6 l# C' t! W2 q引言        4
+ C  I; F+ _4 o9 w9 ~8 c/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 l/ j4 R7 a8 D. R( ?! q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 }! y* O9 \9 Z+ ?% W$ K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o5 d+ f* E1 B* L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4 }% _4 Q/ t( C' H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0 S9 j' e) q- q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 X! W5 z+ w* [- P; c1 ^: Q9 S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6 Z9 M1 B5 t% b+ V$ s% ?( j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8 d) J: f7 j" K& e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3 g  L' x$ x: ~7 u
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7 ~+ i3 ~+ ^. q! {, J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2 G- Q* m# Q5 P& Y& U% }' E. I“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d5 C2 V" |8 U) J% x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 w+ l8 P2 `  i, c# ~  @' i2 Z( l) c( B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4 y" v3 c9 [4 n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 u! b/ b: i, d) }1 j! z( M+ r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 s# a8 S5 q' T9 B& X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3 w8 p+ Q6 T) M- K% C& [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k. {+ R% [7 F7 H: Y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 k! O0 ?" i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b* F4 p$ v3 ]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r2 K4 k8 {. D' |; p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5 Z* @/ o0 z- ?3 B" ^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1 C7 `4 S. n8 D" F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 g; p) u2 [/ I& `' S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P; \% ?6 M# R6 S% L: O, Z' l2 I
“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4 v" F" x  n! @( [1 F: a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O0 U5 y% f3 a) M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8 e, s( l9 o1 Y5 Z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N$ I: H( N: i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2 m3 r8 a5 O3 K. L* t0 H+ a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E; K; \  o2 }  @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q/ {* V4 x2 H; H+ B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 [* F9 P; l, F5 W& H" h7 ]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9 E$ B( Z( d! A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9 {- G0 |; ~) s7 x5 Z$ ~% q$ L-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9 ~$ W: s, _! m. X# I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4 Z. y/ `+ C4 S) b" f: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8 M6 Q: c; D. _$ I* z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6 j( o2 O% I, N$ S$ x
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2 t* w/ _0 A: r- o
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p6 L4 ^. o7 Y( S: n  p" d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4 _8 X7 `+ K' l; M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 M1 j( Z7 N: C3 a- U* i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6 Q" G% e5 c. i4 N+ @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7 M+ N# p, d8 b8 y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7 c( H4 }" n3 C9 x4 V5 M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8 N$ j+ W5 C! K+ R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0 n: C  J: H2 i% ?5 }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H+ S) S7 m& S. t7 l  g. d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6 S, j, |6 Y1 c7 Y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1 ], [- K* c5 ]  i2 ~; B, a  u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R- w2 `$ |2 a+ P0 W* z  M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4 ^, U% c6 j) E* X1 b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 S" R* J. C% p% I6 t- z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6 Q7 J6 P# [4 ^6 E3 A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K' [3 R) t8 X! L6 M  U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I$ E: J; T* f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X' d4 j: |# E) d/ \0 P& H# {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1 B1 O9 k+ [) u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O, u( ?0 S# z+ @9 ~) K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1 x  a* [9 i2 F- l3 ~3 A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Y1 Q/ i: G0 }  d$ {: \) ?3 C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 g  E. Z+ C8 L* v! h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2 A% N5 y. i# r) J# P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3 z( m- M/ Q# ?8 \3 |9 G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V* X* x" m! |; Q* {) ~  z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6 E2 m2 b2 f  t8 [0 M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y0 |/ n, g7 I; f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s3 I3 {$ P8 T$ M# h0 N7 R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6 F  s9 ~6 C. u1 U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6 H& j. e( h6 Q8 _, Z5 t; a7 G% J0 v! D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2 I0 _9 S. c& f1 U, j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 Z" V. O+ V3 n- P$ ?8 c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F( l0 I* q# I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_9 x2 ]1 D. F/ R6 F. o' b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 V6 ^' ^/ k% o( w3 e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2 V# o: l, y/ @" k" L' g% g( W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3 N$ @( f  K) p7 G. V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 i* e3 q% m4 b+ x7 L%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I8 l" f. P: J) ]8 `
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h! T! ?1 _& g# R2 I& g. N6 O2 O* o, D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u  C8 f7 M, M- b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9 T$ m! R3 z. o: M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 Z! Q8 w* Z1 b" T$ W2 e0 |; r# E  i: w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 C  f" j3 E+ r/ X5 |(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 L0 T' a; f: [* S" ~$ u# z9 q(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8 N) I7 K7 ?" F. h2 _; L0 ]" M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 E% @0 o  i8 B9 A! Y- x% c, u' i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2 L5 N/ N  B! r' G" [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Q! K6 A9 W" u+ n& }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7 P! M+ o* y  d5 f2 o* x(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 J5 y; o" q2 b) v) U+ b(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1 ~. q5 z$ _* k6 i# m(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 i* ]- ^" Y$ o, a
(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 j% @6 I/ Y+ p4 v! E+ m(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R' ?( ^+ V: K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 ^4 w% R+ E" s! }
课题总结报告        1521 v: A8 ]" h2 g: p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m5 |$ V$ V( X9 O
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 Q6 ~8 d" {- B$ l/ y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g& `2 j0 W1 ~! q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 A0 `, T0 y2 }* d5 P3 f6 A8 E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