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永炎院士:试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及其现代创新
曹东义 发表于:2018-2-9 19:28:1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36
王永炎院士:试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及其现代创新2018-01-18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
1 C( x0 ^6 I, e% n9 B2 M4 p5 Q5 [$ m+ o& U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2日
+ \. h9 ?& `. C/ V6 A' W
作者: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 ~6 K% F5 e) s' O1 Z
6 B; F% ?& ]8 w2 q% I
中医学体现了中国哲学“天道自然”的观念,“治未病”与辨证论治是其重要的内容。它既重视临床医学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强调理论对临床诊疗指导。

! }/ J+ P( {! `. Q. c6 I% R
其理念的本质是整体的、具体的、辩证的,也是变化的、更新的、发展的。中医药自身历史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融合、互动和协调,经历了多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整合。
1 J* G$ y6 n! i! c
近三百年西学东渐,很多人以西方科学主义为标准,认为中国有“学”而未有科学,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而今,中医药法业已正式实施,科技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将中医学和中药学列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

9 p0 b$ E4 w* g& W: u) G
依通常的学科标准:高等教育有教席,医、教、研、产有团队和机构,拥有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刊物,国家政策支持、科学家首肯、广大民众拥戴的中医药学学科体系也已完成。
% e# u1 U4 Z7 u0 C: f
尽管如此,仍有人提出中医有用但不科学,不具备科学主义的诸因素等话题。由此可见,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认知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及其现代创新确有必要作一探讨。
# c9 ]: G3 m% K/ R
) }1 @  A% j' s' M9 Z/ U! h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 i7 y& x, l& U  }" [
医学是人学,无分中西

0 e/ q8 t- C3 H) j1 u0 C( s" _5 ^3 ^% U
中西医融合发展走出创新之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 h- d2 p" d5 J1 K* W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缘于阴阳五行,天人合德尚一之道,又离不开临床经验的积淀和体现整体性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因此,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 u- X) R' a4 s& I
当今,医学科技进步了,数理化学的成果推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上世纪,人类防治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取得重大成就,器官移植带来生命延续………但医学人文伦理的淡化异化,成了新的问题。中医亦然。
, v( I+ ]5 v1 s
医患矛盾的根源,是利益冲突演变成买方与卖方的关系。医者与患者本应是“尚一”的共同体,而现实情况却是,医患关系一度紧张,甚至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日益凸显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激发了医学界与社会各界对医学人文的广泛关注。
% ?5 c! ]' V- `
医学人文,就是一种人文的医学,其基础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经济、人类学等。这些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医务工作者服务患者,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也体现医护人员的人格教养。
/ I  b  N+ {$ G% j: `; P: m& v
本世纪叙事医学的诞生,是为了保证在任何语言环境、任何地点,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相遇时,都能全面地认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苦痛,懂得关注、聆听、建立患者的归属感。

, M- q$ n2 }& Q! Y9 Q
. K2 [# L3 `& H* A8 v" H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7 s% _  Y! I  M4 e
中医药学具有敦实深厚的国学积淀,尤其是融入了“仁”的思想内涵,“仁者爱人”“礼归于人”“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这里的“仁”,蕴意公正、自由与力量;“礼”,除礼节祭礼之外,还有调节、和合与协调之意;“天”的定位当是整体的大自然。

2 B& r7 J) U  @/ A) V' q: ?) J
《黄帝内经·素问》撰有疏五过论与徵四失论两篇,明示医者的过失作为戒律,为生民疗疾愈病者自当警觉慎行。其理念敬顺自然之德气。

7 n8 x8 @5 {5 E% K9 y
德气为道之用,生之主,必当敬顺之。在西学传入后,西医逐渐占主流位置,中医学人中有失对自身规律坚守者,不论病情需要与否,一概中药加西药,凡遇感染,一律清热解毒加抗生素,而识证立法遣方用药日趋淡化,多用中成药而少了辨证论治用汤剂。

6 A. \0 d4 P1 x
至于坚持科学人文双重属性,尤其读过《十三经注疏》者,更是凤毛麟角。人文哲学对中医学人而言,也已面临断代的危险。

3 u: K! X, I' n2 y
5 c. a# ]' I" c( d' ?) ~0 E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
; R- W. ~$ @# ^1 s+ a+ O( m. j
象思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中提出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主流。它具有非实体性特性,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高理念“道”“太极”“无”“一”“自性”等观念的表达。
2 w4 j2 T9 d( y+ y" y/ [) Z
5 v& Y2 U4 K- a
传统配药。张培坚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0 W2 v3 O- o: m% R0 k
象分属原象、具象、表象、意象等不同层次,体认原象是“体”“观”“悟”深化诠释的过程。近三百年来,西学东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概念思维、逻辑思维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还原论的简化、僵化,压抑了象思维,使象思维为人所生疏乃至被忘却了。

. b4 S& ~; f, Z, ^
从学理上讲,象思维是非概念思维,但与概念思维并非相互排斥,绝对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事实上,人类解决问题时,象思维,尤其是具象与概念思维是互动的。

2 H2 F! o8 r, {! F! Z- z3 x
而论及中医药学的藏象学说、证候体系、方剂潜能等,也都有象思维与概念相链接的研究。关于气、精、神,经络学说,许多心理、禀赋的研究等,都离不开太虚原象的思维。但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象思维的研究一度几乎被完全忽视或回避了。
- P' `/ M0 z: ~( \& f$ H: w
而今,在格外重视创新的背景下,对象思维的重新反思和试图复兴也是时代的必然。
, _8 h) ^, S8 f8 e( J8 ?* u) S
原象是象思维的高理念、高境界,是老子所说大象无形之象,是精神之象,是回归心性开悟之象。象思维之原象,不是西方形而上学之“实体”,而是太虚之象,其原象并非真空而蕴有中和之气,乃是“有生于无”的有,从而是原发创生之象,生生不已动态整体之象。

1 X9 ~. k3 L# X) O
象思维的兴起,与外部世界的变异相关联。自十九世纪中叶始,科学标准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把凡是不能概念化、公式化的事物,均排除在“真”之外。
1 Q+ g9 b6 m- p, G
应当承认,概念化、公式化是一种还原分析不可少的抽象力量,是人类破解、把握科学问题所必需的,但其抽象化本身,也有着简化和僵化的潜在危险,因此,单纯靠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把握事物活生生的有机变化的整体。
  p! z$ ^+ ^% @1 e0 N
与此相对照,中医药所基于的象思维,则强调对人与自然流转变化的整体把握。比如,中医学的临床诊疗程序,首先是“观象”,通过医者的视听嗅触味,视舌象、候脉象及征象、病象、药材法相等,从“象”开端,以“象”为主,识证治病。

4 b- S7 x6 |/ K
% b& ]8 s4 J0 g+ I) @
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
( B9 Q2 w4 O/ v# @) X' Z

% w: p% S9 V6 s1 [- o& H
智能药房。江心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D- b2 P" F; t' X# c- D/ w
随着“以人为本”健康理念的形成,中医药的学科方向必须变革,以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这也是当代中医药学人的历史责任。

( h3 B( M% q; T) A- `$ o
因此,要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和疾病。完善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诊疗体系框架,获得共识性循证与叙事医学的疗效,基础理论概念的诠释与深化研究,“治未病”理念与方法的普及推广,研究思维由“还原分析”朝向“系统化研究”转变的探索,强化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国内外通行的标准,不断提升中医药学国际学术影响力。
8 h. @: f  d7 D, c4 |5 t2 A
对于学科的属性,必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
# g1 a+ E( K( n' L) k1 m, m
一是以大科学为指导,充分开放多学科参与中医学术研究,同时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回归原创之思,整理哲学原理对中医的指导作用。
# e. }5 b% K  e/ p: s! K
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
2 Z& F- X) u8 p7 }. K
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吸纳和推广。
! f) P$ i+ |8 F; F$ ^3 J2 X
近十数年间,笔者一直在体认医学方向的变化。新的趋势指明,中西医学有可能朝着整合方向迈进。
2 V- N# n0 l% v' @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其辨证论治具有原创优势并与个体化医学相吻合。中医对方剂的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研究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了化学、物理学等专家参加与指导。
- W4 X& S# M# G0 j& g8 u+ `4 p8 N
中医方剂有中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笔者提出“方剂的潜能蕴藏在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的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
5 k" z5 |/ W3 V, Z) s
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
: W& e  m# G. t7 F' I& I$ ?
$ M) K2 `  L+ W5 A
* }/ c4 {) _4 v0 e  H8 m# d- ]. P
手术治疗与传统疗法优势互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 {- |+ f" J4 v/ ~: f
通过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作为整体,是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比如,“网络药理学”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
9 h; X4 a2 O8 x6 C" r' y( C
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有望使中药方药研究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 [/ A" t* `$ e! D7 ~2 O
比如,我国首次成功防控人禽甲型流感,在综合集成创新过程中,中医药依据明清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研发出金花清感方,运用标准汤剂,在预防和治疗中均获得显著效果,论文发表在美国内科学年鉴上,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推广中医药防治人禽甲型流感的经验,提高了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力。

1 d+ q, `( F: n! G0 K. L+ x- z
目前,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实施个体化医学、预防医学、预测医学、转化医学和参与医学。这恰恰为中医药学发挥原创优势提供了良好机遇。比如,中医诊疗从整体出发,对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禀赋体质等差异,证候不同而治疗方药剂量也不同,在医学模式中,强调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些都体现了个体化医学的特点。

2 b& ^$ `- E+ H1 R. D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各种中医保健方法的推介,则践行了预防医学的真谛。中医以五运六气学说为代表,积极辨识体质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环境的变化,则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

' O2 \! n7 ?* i( ~
转化医学作为重点变革之一,更能凸现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讲转化医学,是从临床实践中凝聚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新复方的开发研究,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进而提高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的水平。
* `' [" z' I- m5 L
因而,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必须是多学科联合体的密切合作,医院向院前社区乡镇转化、成熟技术向产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向效益民生转化、面向基层医教研产向人才培养转化。
/ y! I& M2 D* G, Y- p
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能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
0 d# G- G. a' F& E  J
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曾在一段时期内,将诊疗目标侧重于病人之“病”,追求的是生物学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强调必须可重复可复制。在还原论盛行的20世纪,这对医学进步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长远来看,有本末倒置之嫌。

7 r4 d5 `) s' h* \; K
而中医学的诊疗目标则侧重在病人之“人”,中医学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道”“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在具体干预方法上,中医强调饮食有节、法于阴阳,倡导每个人主动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与现代健康管理的观念同样不谋而合。
* r7 B2 e0 l9 P/ e* w
因此,我们在推动转化医学与运用网络医学作为调整改革的重点时,面对多因素、多变量、多组织器官复杂性现代难治病诊疗过程中,充分体悟还原论与系统论的思想精髓,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整合继而生发出新的创新创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l; e3 C9 _* [( Q/ R) G
阅读 611

% n' W+ m2 b' z
3 m  B: d6 a  Q6 h8 z12投诉  e: z8 }/ p1 p6 ?% O3 ~

3 B( H5 M! B3 S' S
精选留言
3 X* X0 T. _' I( Z6 i2 k6 j
[url=]写留言[/url]
  • 2
    $ i" n; ^' d6 L, ^. z
    妙吉祥。
    + Q6 S+ g7 T4 g4 G大道至简啊……易医同源!没文化真可怕!现今不懂中医更可怕噢😯9 |- g$ v# j. ^

      f* P0 g8 H/ G2 j! K3 H
    1月18日
  • 1

    8 n& D# Z" u* y8 E% U! A$ e刘于肇
    1 o" s! ?# t  X# w" R王院士的观点精辟,让我受益匪浅。的确,我在临床研究经络干预血管解决脑梗塞二次供血中,正是运用眼巩膜全息的报伤点(诊象),循督膀二经找到淤阻点(治象),外治该经气的淤堵,从而解决了脑梗塞(愈脏)的二决供血难题,取得脑梗塞的治疗突破。因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同源,眼报伤点、淤阻点和脑梗塞点器官同源。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内互通,通过气血循环而相互调控管理脑供血系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象诊病,治象即可愈脏。正是脏象学说所启发的。中医大有可为。1分钟前 删除
    & J, q/ p4 f1 f
    0 `1 m. x4 g" ]$ I7 g% W, a
    1月18日
  • 1
    9 W5 j, D" Y* B( q$ P+ {1 g
    抱瓮叟% O. A' t: o3 D3 E6 C
    多发些此类文章,驳斥何祚庥丶方舟子之流。' P# o- i' z" \# [( n: t* B; R+ F1 [4 y$ K

    & `/ v- E( K  n% P  @
    1月18日
  • 1

    ' s3 L- W4 r' x9 a老金, O! l. R8 e' c
    要反复学习王院士的文章,细细领会。7 j! V2 ^- Q3 O6 Y, h7 p# h
    ! C& n" b" p8 ?9 [3 L* z+ `3 r1 e' _
    1月18日

    9 e8 K/ m  O9 |3 q- m# j0 A  b) M

- \: E& U2 G6 H% L  E7 s
) m  u, v: h3 x
7 s' V  p- R3 B; r
" D( j$ ]  F" W) z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14 16:24:03 | 阅读全部
发展中医:中医的归中医,科学的归科学
% V1 p+ ~/ W8 q  g: D$ }& u
+ R' U& W9 ]' C: c( W/ V2 o原创 2018-02-14 王世保 中华静修园
. ?6 D( Q) G; T- L( K9 c' C" ?- v
, }9 G' Y6 g' x' ]中国科技界目前对中医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持着激进地诋毁和排斥的态度,延续民国时期废医派的做法,呼吁政府直接废除中医,比如张功耀、方舟子等人;一种则是持着温和地同情和包容的态度,并将中医视为现代科技的部分,期望中医能够推动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这种态度主要为官方的科技界人士所秉持,比如科技部万钢部长对中医所寄予的厚望,他认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实现中医药自主创新,将有望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1]。废医派呼吁废除中医的言行自然不可能得逞,那么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够实现中国科技的重点跨越,并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吗?- L, I$ G3 C, `
一、中医不属于科学,中医与科技创新不能混同! W- C' M; H' o  X/ i5 y
市场经济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尤其是科技创新对发展经济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创新,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由于西医理论与技术都是从西方传入的,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涌现出大量的重大创新成果。因为中医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所没有的医疗知识体系,那么在中医领域进行大力自主创新,实现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跨越与突破,就成为了官方科技界的期望。中医能否成为中国领先世界科技的创新领域,还要澄清两个问题:中医是科学吗?中医理论的创新能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吗?
+ w9 }, O6 P, ~# ~2 V如果对中医的科学性判定问题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民国时期并不是问题。不管是医学界还是其他学界的人士,都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并不具有科学性,比如孙中山、梁启超以及胡适等都认为中医没有科学原理,所以不值得信赖。正是中医在那时被认为不是科学,所以中医主流学界提出中医科学化,并企图利用西医去阐释中医科学性内涵,将中医的认知正当性与存在合法性建立在被赋予的科学性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府对全民实行科学化教育,自我意识被完全西化的现代中国人只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知中医,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就将中医纳入科学的分类之中,进而认定中医属于科学,并继续按照民国时期中医主流学界所要求的采用西医理论思维去阐释中医的科学性。0 d3 v+ m, [1 Q) H
就是在中医主流学界混淆中医与科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的学术背景下,科技界的部分学者就把国内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跨越与突破寄托在中医理论的自主创新上。中医与科学本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从属的关系。中医的创新无关乎中国科技的创新,而中国科技的创新也无关乎中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即使这种科技创新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唯科学主义的角度贬低甚至要求废除中医固然荒谬,那么混淆中医与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以致过高地把中国的科技创新寄希望于中医的自主创新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f3 q" I; s& }' N# n7 v# g
) A  f( r. n) Z$ Q
二、中医创新,需要遵循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
; n! J2 q2 ?) R. L中医属于中国固有文化,它与现代科技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和知识领域,二者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也就没有相互的通约性。中医药的自主创新是在中医药理论框架内的创新,这是中医文化内部的事情,学科之间不可逾越的横沟决定了它无关西医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更无关诸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中国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中医理论技术的创新不会为中国的科技带来重大创新。
( P( n8 S. p1 m8 M/ c; y中医理论的第一次重大创新是古代医家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人体和疾病的认知与预防。神农尝百草只是象征性地表达了古人应用单味中药治疗疾病的开始,而羲和“历象日月星辰”则是古人观察天文以及物候变化规律的开始,当古代医家将阴阳五行理论用于认识和诊疗人体与疾病的时候,中医理论也就诞生了,《黄帝内经》就是对春秋战国以前的中医家进行中医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中医理论的第二次重大创新就是由张仲景根据治疗伤寒时疫的临床经验,在《黄帝内经》和《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包括后世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完善了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开创了中医发展史上第一个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理论学派—伤寒学派。中医理论的第三次重大创新是由吴鞠通在明末清初爆发的瘟疫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而撰写的《温病条辨》,成为温病学派的经典之作。距离今天最新的中医临床理论创新就是近代由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至今还是方兴未艾,对中医界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 }( U, f% k% q6 k; }9 e- G5 J
通过对中医理论创新的历史性回顾,不难看出中医创新始终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内,由古代医家利用形象思维和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中医理论创新,并没有推动西医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西医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为中医带来创新。中医理论的创新始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也是独立于西医和科技发展史之外的。就像科技界混淆中医与科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将中医的创新视为科技的创新,同样将属于西医研究范畴的以西释中的研究也视为中医的创新研究,并对其寄予能够助推中医国际化的厚望。
. P- g5 C( e% B5 Y4 H- t9 ~; S3 i用现代科技理论去阐释中医药理论的活动本身是游离在中医理论之外的,它属于现代科技研究范畴。用西医或者现代科技理论去阐释中医药理论所得到的成果也是属于西医或者现代科技领域的,而不是中医药领域。由于这种阐释后的理论表达属于西医范畴,所以任何企图国际通过这种阐释后的语言去接受的中医,都是西医知识,而不是中医。那种企图用西医或者现代科技阐释所谓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去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只能是“缘木求鱼”,它不但不能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反而会造成大量的中医药研究者游离在中医药理论之外,继而加剧中医队伍的异化和萎缩。/ L6 s! Y9 p6 e0 G
6 K$ O- \8 v0 P# N9 e, f. _
三、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技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 ?8 d" M7 ?! w8 R" }- ~# v* B
中医理论技术的创新需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科技的创新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内在的发生规律和文化特征,即在原子论和存在论的理论框架内,按着逻辑思维与建构实验的研究方法去认知抽象实体,获取相应的抽象属性和关系。科技创新是由科技的元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限定的,科技的发展就是科技理论自身的拓展,即使导致科技发展的科学研究是在中国固有文化那里得到了某种启示或指导下进行的,但由于研究主体的元理论、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最后获取的理论形态还是从属于科学自身,所以这类研究仍然是科技研究,而不属于中医研究范畴。3 g, \$ Z  f4 a
就像中医的创新是中医文化内部的事情一样,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只是科学文化内部的事情,它独立于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之外,无关乎中医药的发展。即使从中医理论那里获得启示而实现创新,也无关中医药的发展。这类创新在医药领域的经典案例就是青蒿素的研制,青蒿素虽然是屠呦呦教授在晋代著名中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的启示之下,用化药研制的物理化学方法从中药青蒿中解析出来的单体化合物,但它就像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奎宁一样属于典型的化药,具有包括耐药性在内的化药特征,而不是中药;它的发现丰富了西药的临床用药,却与中医药的发展无关。
: q" @$ S1 w1 q" T6 _9 R正是有了西方未曾有过的中医理论知识体系,国内西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就有了西方没有的优势。未来真正要实现医药领域的跨越和发展,不是在中医药领域,因为中医药创新无关科技的创新,而是西医药领域在中医理论的启示下所进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除了屠呦呦教授利用中药青蒿研制出治疟良药青蒿素,陈竺院士在张廷栋教授利用复方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启示下,研制出的系列砷制剂,就已经处在了国际治疗白血病的科技最前沿。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就是西医在中医的启示下进行的,但它属于西医药科技领域,而不是中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随着西医对中医理论研究与阐释的深度与广度在增加,像青蒿素、砷制剂这类的原创化药还会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且中医个性化诊疗特征也在对西医的诊疗模式发生着积极的影响。
6 b1 Y  i2 i0 {2 n5 H中医是与科学并列的知识体系,中医理论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属于两个本质不同的领域。中医理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规划理应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责。中医并不属于科学范畴,如何发展中医本不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分内的事情,如果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混淆中医与科技的本质区别,越俎代庖地去指导中医的发展,只能用科学化的意识去曲解中医,将本属于西医研究范畴的以西释中的科技研究视为中医理论技术的自主创新,就会加剧中医队伍的西化。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和支持西医药领域在中医理论的启示下去进行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在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有所突破。3 O( }6 K( I$ _
中医与现代科技各自发展的历史和路径是独立的,中医理论的创新是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它无关乎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中国科技的创新,也无关乎“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把属于科学的研究还给科学,把属于中医的研究还给中医,按着各自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去支持与管理,才能真正推动相应学科的创新与发展。2 w+ x2 v0 W. S

1 o6 R% M. Y4 t/ {8 o$ ^[1]据《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月23日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不久前广州举办的“南沙中医药国际化研讨会”闭幕式上表示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实现中医药自主创新,将有望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他认为“中医药由于与西方医学采用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是我国最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实现其自主创新,既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关键,也关系到中国科技能否实现重点跨越,要争取在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有所突破”,并给予科技部牵头制定、国务院16个部门共同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很高的期望,认为其“能对中医药的全面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3 E& `; w6 j9 C6 ]

* ^+ k; m+ o) R* z9 Z' `* c关联阅读:+ X# ^5 e% q: }7 L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八)
3 M$ S6 I: b( A9 V" w! D  n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七), G" X$ G4 K1 b  T- o. o! L# L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六)
1 s+ h$ T0 B; ~! Y, N. N5 o8 _: F; ?. n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五)
0 I1 B( A3 ]( e) z0 q9 B. {8 c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四)
6 T; d; t# x' k) K: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三)
* t+ a' X. T% A9 O$ D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二)
5 O- x( e& D4 |& O2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一), e* \- C+ S. b7 O% x4 z
复兴中医是维持中华民族认知先进性的必须
/ k0 E* ^5 `# p/ g科学主义就是消灭中医的那只无形的手
, \% F! s! C* |( k* [( n4 h5 C' K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五问
- U) D& N; ^9 e9 w* s& O* z中医国际化:世界不需要被现代化的“伪中医”+ Q9 Q; U( r# T" K- {( z
对系统科学的迷信,还要误导中医发展多久?# o( a8 F2 |- _' \7 @6 K
扶持中医院本质上是在“曲线废医”" Z) C- ^+ J( D6 z" U- [  }
————————
" H% T9 j1 ~. v7 l- M1 D% E8 F关注微信号zhjingxiuyuan66,阅读更多益智文章
( W# D. M# z) a2 s
5 O$ T+ k5 B$ H
, I5 B$ W  b# F; z8 O7 l阅读 64612 投诉
& }7 R, B) R5 ]) c5 I, u; o精选留言
2 J4 N1 L2 W  G/ H写留言6 o& X7 U. B; U* k0 b

0 `2 j8 q# w& q/ z, _( V 2
, n" \4 n! T, k( }6 p! ?* N) F刘维新  置顶3 q/ a7 }: _8 c5 w  `( s% H0 L
科学只是一个认识而已,现代人只要一说科学就认为无可比拟了,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中医几千年积攒的实践医学,在人身上使用过无数遍了,所谓西医科学只是几个人的认识而已,中医实践医学是整个中医都在临床出来的结果,每个中医的结果都不一样,如果这样看是不是做的临床胜过西医的所谓科学呢?; \5 L6 F( p+ k5 k7 b
4小时前
& r6 v6 i8 j8 Z1 P 1 作者回复
9 a; V) ^, l" \: ^. G科学是野蛮人低等思维的产物,机械还原论就是科学的核心原理,而机械还原论破坏认知对象的整体性与自然联系,这是对认知对象的异化和遮蔽。
- D4 W. R1 S( w( ~5 A1 `; ^4小时前$ Z0 A- X8 v' W& ~
14 x0 _+ U5 Y  l* L
自在偶形师  置顶
5 X7 H& p9 @: k# Y( `+ Z0 Y' J 中医不必自证清白,西方科学在中医面前就像个上初高中的孩子,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妄图否定一切,而意识不到自己的浅薄。
9 {6 U; D  p6 I  k# Y4小时前2 Y" F# E- m" {+ n8 `6 O
1 作者回复0 ^! R8 U7 I" a. I7 E
为您点赞!
( X9 p2 U7 [" s, y. q' J4小时前& F" }  W- t$ g% d: @! C9 ]  {
3. W6 W7 k* Y6 f# |
刘维新
+ \4 e1 F7 L: u$ K3 Q- |2 k 我是典131后遗症患者,如果按照西医所说的我需要终生服药,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自己把T3T4都调理正常了,超敏促甲状腺苏从129降到17点多,西医大夫看到这个结果根本不相信,因为这个结果超越他们的科学,粘液性水肿我自己早就排除了,如果我相信了科学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中西医都解决不了的大难题,翻开中医历史没有放射性这一说,管理者的思维确实短路了。; Z. d4 D2 d. B4 z1 f" C! u6 ^
4小时前
, A% F7 V/ f6 i+ e6 p9 S7 T 2
6 @/ G' R& m9 ?6 K. J5 S半知一一冯有春
$ l: s9 Q0 H/ ?; n 真正理解中医的话语,中医学是朴素维物观论,法象于自然!宋儒绍子云,《易》始则天地始,终则天地终,能随天地始终唯有《易》。今人多云学儒无用,余认为学而不用才无用,不学则真无用。若能践行之则用而不废,不断践行之发明影响斯成,文明史可鉴!故余又认为学儒践之小,行儒践之大!若藏儒不用则腐朽道也!一一一读文后无耐心得- P" \: W9 ^1 Z# l4 Z' ^! B0 H' b
5小时前9 z7 @" V* a; U8 |; g8 K$ R
1
8 K- a! s# e3 N' c( g2 Y! k半知一一冯有春 ' d# B& p' h0 m3 u3 H- E2 ]
作为一名中医人深有感触,中医学术一度颓废,现处于挖掘整理期。官方重视,学术走上正轨,也得3代人努力,那就是一百年!发展起来,才能创新!
% W% W9 Q8 M0 o# O5 P5小时前
% I/ S6 g2 b6 w2 z0 G%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14 16:47:55 | 阅读全部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中国中医药报、2007、1、15
' k% b: G* ?6 A6 F, K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健康报、2007、2、15
3 _; F/ Q0 P- |0 _3 g3 x曹东义这篇文章,先后被《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刊登,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主旨一样。  u! |- |) @8 G3 W" v% e
在大科学的背景里“考量”中医7 N0 B/ W6 f; @! A; Q6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 D  O% F* A2 J. ^  _

, m) g; d8 C% J  中华中医药学会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先进单位,因此,国家决定发布“2006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学科进展报告”的时候,中华中医药学会从近一百个学会里脱颖而出,成为将要发布学科进展的少数学会之一。
1 }: Y' j. v2 w8 @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具体科学的分支。因此,学科既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又是科学发展的标志。在众多学科里如何展现中医药的特色,如何评价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这是中医药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 K$ w! `9 w# z" y& a+ N  从2006年6月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就积极筹备这项工作,并且成立了由院士牵头、学科带头人及学会管理干部参加的综合研究课题组。经过几上几下的动员、起草、修改,2007年1月5日,在北京京东宾馆,经过20多位专家的讨论修改,三易其稿的《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进展报告》,最后定稿了。 & P# R3 ?/ J4 z# ^4 J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方针,为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V2 W* B4 L: B5 R  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4 P7 k+ v& x  a8 c5 b: j9 b. `
  2006年7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 s) [6 {+ o0 z% e6 j  2006年8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确立了重点发展的10个项目,为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 O6 e# p0 Q, I0 y4 S9 B& f  2006年9月25日,国家科技部将“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等五个项目列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并委托相关单位组织正式启动实施。 . L. m+ {' O- {  e; d+ g' x
  2006年10月在日本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地区会议,审查《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相关的挂图与模型。目前361个经穴中已对345穴的定位达成共识,并完成了标准草案中文稿的撰写。
4 B- i. o. t  R2 _( I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减少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度。中医药学是原创于我国的独特学术体系,是理论、技术与经验三位一体的学科,近年来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引进了针灸与中医药,充分说明了其学术特色是很鲜明的,也为中医药学带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提供了机遇。 5 Z- ]7 C. _/ L* I$ R1 D- |0 R2 ~; B
  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中医药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医与西医构成了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并且一直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 M! z$ _; B+ G5 X$ d- ?. m* c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学科发展还不够完善,如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分会里,既有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骨伤、耳鼻喉等二级学科分会,也有中医心病、肾病、脾胃病、风湿病、糖尿病、艾滋病等三级科目的分会,平列在一起,都是总会下边的二级分会,还有新近成立的络病、体质、整脊分会,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 ]; V  J; [- w
  对于中医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中医的特点和实际,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为中医营造一个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医骨伤科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现在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中医骨伤科系,有很多骨伤科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其独特的理论技术,深受患者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中医特色浓厚的学科,在院校教育中却不能设置专业、这将影响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 l0 M$ M9 N/ F- _5 k  对于中医特色的认同,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人民大众的认同尤其重要。目前的就医选择上,中医药在很多时候已经被排在补充与替补的位置上,这说明我们在中医药特色的保持与优势的发挥上,的确出现了问题。 0 |2 M+ `  y6 S( C4 W* m7 X
  在中医药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时候,有人提出取消中医药的错误主张,别有用心地把中医药称为“问题医学”,这说明了我们需要做的振兴工作、需要开展的科普宣传任务十分艰巨,甚至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中医药“接上地气”,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起复兴。 / \6 w6 |; X, N1 [! t% G9 @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导致科技创新向系统化、整体化方向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不谋而合。人的健康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问题,这正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可以认为,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21世纪医学发展研究的主体之一,符合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
% f) J9 l6 V/ f, x- L( l  中医体质学说、络病理念的提出,就是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进步。当然,中医学的理论进步,一向被人们以为“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其实,只有量变的中医学,说明它是一个理论成熟的学术体系。中医学重视经典著作,是因为经典著作不是只有经验的简单医学技术,而是集理论、技术、经验于一体,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反复验证了几千年的成熟医学。 / U( \7 T4 E; `  p/ B
  在现代西医学产生了免疫学说之后,人们就从中医药中找到了调节免疫的有效方法;人类从来没有见过SARS病毒,中医药辨证治疗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也就是说在西医一个抗SARS病毒的西药还没有的时候,中医药就有一个“武器库”;艾滋病的治疗,中医药也有不俗的表现,不仅“国家队的专家”发挥良好作用,而且八个“民间中医”也都有不亚于“鸡尾酒疗法”的效果。 6 C7 c4 I/ G0 `/ e
  我们的政策应该符合国情,符合中医药学的特点,不能人为限制民间中医,不能为中医药的创新设立太多的障碍。目前按管理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就是一种严重的限制,丸散膏丹灵活创制的机制不存在了,中医药如何积累经验?如何创新? - ?7 J! ^( E- b1 K/ q
  如何让中医药在新世纪焕发活力,如何再现“奇峰突起,学派纷呈”的大好局面,需要在政策、资金、舆论方面大力扶持,也需要中医界“扬旗击鼓,彰显个性,奋进于振兴之旅”。   c; r$ c& x# r4 ~0 |8 N$ z
  编后:少点批评 多些建议
1 P* V& |9 D: J" B8 z# Q  在关注“中医存废”之争,甚至有少数人提出将中医打入“伪科学”之列的“喧嚣吵闹”的眼下,我们更应该冷静地看到,千千万万在当前体制下缺少话语权的中国普通民众,对沿用已久的中医药是怎样一如既往地信赖、忠诚和热爱;更应该明了,我国政府对中医药始终持保护、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在近年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对中医药的支持投入力度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0 d: \" n. `7 G8 Y4 D" g# a  无疑,国家层面的“大环境”是好的,中医药在我国及世界各地民众间的“人气”也在不断攀升,然而,我们投身并热爱的这个行业,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诸多的问题困扰我们自己,在某些时候竟似被“行外人”批得“体无完肤”?
9 _8 [, @9 W( j/ T  客观面对中医药的“热”和“冷”,不夜郎自大,亦不妄自菲薄,摆正了心态,埋头苦干。中医不需要口号,她需要方方面面的中医人拿出办法和成绩为之“说话”。
0 K% |" n( F5 E+ M" W  文章列举去年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的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认真分析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靠中医人的自身努力,还需要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对中医药的发展应科学、客观地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少点批评、多点建设性意见。这也正是“视点”版编辑对您今年来稿的热忱期盼。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14 16:49:09 | 阅读全部
数据研究是向“象思维”的回归,开启中医复兴大门
& k$ {& ]1 _: ?* ~' z# Z
8 z- ^. B# x5 M  d6 T! D* G原创 2017-12-26 曹东义 中国中医药报3 b) q$ ~1 U" [8 U5 Y; s; k
作者:曹东义
. F4 a' L2 R+ _9 O7 ~1 ]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F7 ^0 m& C4 ~, S3 S- ]! X* D) d
6 t* _# u( J1 p  h
& {9 _9 U/ |- K* E2 _) `  f

8 k: M# C: v+ L9 D9 P中医之所以长达数千年而传承不绝,就是因为它善于把握象数关系,掌握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现代科学、计算机识别、西医影像检查等,一系列的“大数据”研究,都是突破还原论“破碎化数字研究”,在向古老的中华文化“象思维”回归,向中医的学术理念靠拢。
' z1 }! U7 I3 a9 {
3 `7 B! T! W& d, e% z  ^. O象数之学,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内经》说的:“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象可以概括数,数不能取代象,但是数构成象。任何象的背后,都有数据做支撑。6 b$ B+ j; r- H# e! X1 E

3 m  D1 C  I! _9 W# a8 L还原论是从整体出发,“破碎化”研究对象,由大到小,希望找到构成整体形象的“质点”,一再分析,逐渐到了“基本粒子”,仍然没有找到物质的本源,也说不清纷繁世界的复杂变化。因此,希望借助微观化的数字说明世界,“数字化地球”“数字化人体”,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不可能“进行到底”,因为地球和人体,都是无限可分的,而且是变化不止、运动不息的。- O) h8 X. @$ O! p2 i/ B! B3 ^; k$ n, {
  k2 G8 I. m0 \0 G7 j2 U8 s4 `. R
天地万物互相关联,绝对不是“破碎”之后,就能解释一切,解开所有谜底。8 |  C7 t5 r" v, r+ m, @* D  K
1 h' {, K1 K- J0 S) x" M! \
电子计算机能够瞬间处理海量数据,似乎为“以数为本”的学问找到了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工具。但是,海量数据处理的结果,并不是以告诉人们这些具体数字为目的。人们利用这些数字必须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希望得到的是“象”,也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数据看到数据所代表的整体。4 ~# X) q( E+ g4 c4 ^9 K& @' v
; O' h( B1 R- r5 e* C! r& q5 e
比如“二维码”技术,是在条形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看上去一堆很混乱的线条或者图形,它实际上是计算机“0,1”二进制编辑起来的图像,为的是标示这个目标的大量细节信息,通过大量细节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个体。
, Y% `4 z4 ?; V1 |3 [3 n# R9 I" y1 V; P- a+ k: B+ D" m
很多时候,象和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因此每一片树叶的“二维码”也不会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人,更不可能有绝对一样的病变和病情。这样说来,研究规律必须“求同存异”,这个“同”,就是“象同”;所谓的异,也就是“数异”。
, i- W% b% k9 `9 a
* D4 e4 z9 n$ V- d; Y看上去大致一样的象,背后的数存在着差异;如果只强调数的差异,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不可能发现宏观规律。所谓规律,都是反复出现,不断重复的结果。其实,所谓的重复,只是“象的重复”,而不是“数的重复”。
; P9 g1 R& R/ F' r1 Z) I% T; u4 j6 b, c# A. Y3 z5 D3 G
重复出现的象,是相似的象。比如白天和黑夜,四季轮回。其实,严格地说,每一个时刻,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都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是说,重复出现的现象,只是大致相同,根源上不相同,所有的规律都是概率。研究规律,也就是取象比类而已。
" {+ G1 Q: k2 Y7 F* ]
& H  l1 N1 o. ^8 k# \$ k数变了,象不一定变;象变了,数一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象,就是研究规律,中医几千年,就是研究象。四诊的结果,都是“象的描述”,不是数据的表达。中医关于疾病性质、证候特点、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药物性能的表述,都是通过象来表述,不是通过数。而现代医学检查的CT、核磁、B超,都是数据转化,计算机合成的图像,属于数的层面,而不是“直接反应的象”。
# n; h! P) T' ]+ z7 K- }6 X) |8 S$ L  f2 |  c& u0 ^; S
在象和数的关系之中,中医探索了几千年。《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候就是物候,是象,取象比类,就是研究规律。《易经·系辞》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 L" S" M% b# O1 d" M# w7 G4 y- i' y/ E* T
中医之所以长达数千年而传承不绝,就是因为它善于把握象数关系,掌握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现代科学、计算机识别、西医影像检查等,一系列的“大数据”研究,都是突破还原论“破碎化数字研究”,在向古老的中华文化“象思维”回归,向中医的学术理念靠拢。
. l: O4 f3 F: `3 C
! u6 @) l, }9 E# K4 ^. Y9 N大数据时代,开启了中医复兴的大门。
. C% @! ?: ?) r* t
3 j. I+ A5 j9 ?5 ]( \4 s. g; W% P8 b/ x1 g; |
新媒体编辑:赵 丹7 }) f/ ^) x: J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3  ' Y( Q; `0 C* l( v0 n) h' P. ~
                  或 加QQ3225851292( M+ O. J  \3 h! L
商务合作:151179671197 F( r  i8 q% [1 q
微信投稿邮箱:cntcm01@126.com. f& `. L) a+ x. O. ~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药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i$ a$ N$ M, o
2 _2 F, ]: t4 }# i/ `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微信号:cntcm1989)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授权。4 @+ V4 o/ m0 T
阅读原文阅读 471639 投诉8 T! N' \: i: Q8 a8 R
精选留言- H( u: W. X# q* x1 c) U& f
写留言9 i+ [" K) ?( C' h9 d3 x& i
: C. T6 s6 G% a1 r1 u$ ^1 H
9
" a% Y# Z. _/ a0 X沈晓东|和风清阳 ; u# L  l2 V. s& x2 e' I/ ?2 R
很好的切入点。经验数千年的中医对象数规律的研究应该有很多借鉴。从数量出发,到成象定性,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R6 M) Z7 y* L, s
2017年12月26日
6 s6 S, H/ t, z! {' U* W 5
7 |# ~; Y1 Z/ t黄帝内经预测(朋友) , Y+ U6 Z5 g) o. h
对的!不仅仅是大数据。《内经》有精确的象数形数据的测定和计算。建立在今天所说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函数周期值的精确数据之上,所以,是精准的科学;同时,符合天体自动控制论原理,所以,中医理论是自觉地运用了控制论原理,系统论原理。
% j. P" z0 L: m& i( i! [2017年12月26日9 I+ K6 |. M: K, T+ t
45 V+ V8 Z. g# A: K) z- e6 ^  e
老百姓(朋友) ; `! [6 V5 X  g& }2 s7 ]& X
新见解,新观点,新视角!6 E( c$ y0 _9 A9 S" [
2017年12月26日+ |% Z9 _% x1 L; ^7 @" t+ K
2
8 p$ J  v4 S: D9 C敏吉(朋友)
# @' L7 `2 F& Y3 L1 ^! y 这个提法讲的好,逐渐回归到认清中医的来龙本源,研究去路,以及西医终归取向7 e+ l8 g' u2 X, {& R% b  e
2017年12月27日
4 Q+ V& N: `4 x/ z9 b0 H 1
6 r4 ]9 }% p! h' _% |( K老茶 2 I6 p( M- R5 S+ y
看着似懂非懂,但总感觉挺有道理的。多少年前的“周易”拿来解释现代的现“象”似乎很神的!! V1 _7 V4 u% Y) q2 e- N0 y
2017年12月26日
8 h' g/ n; A2 Y; U* ~$ z
  b9 @: {6 ~% j* {4 E7 C朱又春(朋友)
! r) _) F: a% k; W 真知灼见!0 r- e# T- T3 S1 S. q2 u) D/ ^% m
1月24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