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虢太子的尸厥是什么病
马京雪 发表于:2017-9-25 21:22: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90
虢太子的尸厥是什么病
韩婴说“世子暴病而死”,司马迁引述中庶子的说法是虢太子“暴厥而死”,这是什么病?
古代谓天子死称为“驾崩、“山陵崩”,诸侯死为薨(音,轰),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逝世曰不满20岁死曰“殇(音,商)”,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我们从韩婴和司马迁对虢太子“尸厥”假死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虢太子虽然被称为虢太子,但是在历史的记载上却用了平民的用字,可以从侧面证实虢国当时已经是亡国,只是虢国的国民聚集而住的地方。虢太子只是一个平民的待遇,但是虢国的国君和虢太子仍然在这里有很高的权威和号召力。
这个“尸厥”病的名称,是一个“名词作状语”的复合词组,意思是像尸体那样躺在那里,其实是一个厥证、厥病。《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尸厥”不是真正死亡。
扁鹊说,已经死亡的人,他也救不过来,这是非常客观的态度,尤其是当人们表扬他,称赞他“生死人”的时候,他能这样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医学的作用,值得人们学习,发人深思。
中庶子与扁鹊都用阴阳、脏腑经络学说来解释虢太子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过程。
《史记》记载:
“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於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子患血气运行不遵循天地阴阳规律的疾病,气血错乱不能够疏泄,突然在体表发作,从而影响了体内脏腑的功能的正常运行。由于体内正气不能抵制邪气,邪气蓄积就不能散发,从而导致了外表平静如死人一样躺在那里,体内却是正邪交争,气机逆乱,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中庶子是一个官职,有资料说,西周时置有“庶子官”,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魏、秦等国置“中庶子”。汉代以后为东宫属官。据《后汉书·百官志四》:“太子中庶子,六百石”。中庶子就是诸侯、卿大夫们孩子的伴读这么一个官员。
谈论虢太子病情的中庶子,不是一般的官员,他是“喜方者”,也就是一个喜欢医药方术的官员,起码是一个对医学非常热心“发烧友级”的爱好者。因此,他能如此谈论虢太子得病的机理,应该说他的论述十分得体,富含着医学理论的素养。其中提到“血气不时”就很有理论高度,在他的知识结构里,血气是按照既定时辰运行的,是有规律的变化,一旦不按照时间规律进行运行,就会出现疾病,甚至会死亡。
《灵枢·营卫生会篇》讨论气血之间的关系,认为气血虽然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是它们都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脏腑作用,变化之后而产生出来。其中说:“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血气与营卫之气都是来源于水谷精微,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名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灵枢》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灵枢》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水谷进入人体,经过脾胃的运化,产生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肺藏,经过肺藏的宣发敷布使五脏六腑都受到精微之气的营养。水谷精微中,柔和,属阴的水谷精气称作营气。刚悍,属阳的的水谷悍气称作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营与卫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只是性质不同。营气为“水谷之精气”,运行于经脉之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为“水谷之悍气”,运行于经脉之外,固护人体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虽然二者性质和功能不同,但是必须互相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营卫在人体内运行不休,运行五十周而会和一次,营卫相将而行,如同圆环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卫气白天巡行三阳之分二十五周,夜间巡行五脏之阴二十五周,由此而分为昼夜。卫气白天巡行于三阳之分的时候人就会醒来。夜间巡行五脏之阴的时候人就会入睡。中午的时候卫气在三阳之分巡行,又是一天之中阳气最重的时候,所以称为重阳。夜间卫气巡行于五脏之阴,又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主持卫气的运行。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中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
中庶子说“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也就是气血的运行,不能按照与天地时辰相关的规律保持有序进行,而是在血脉之中凝聚、胶结,不能疏泄,不能滋养全身,所以“暴发于外”,使肢体不能运动,像一个死人那样。其病的根本是“中害”,也就是“害中”、“害于中”,脏腑气血出了问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7-9-25 21:27:18 | 阅读全部
中庶子说虢太子“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这是运用邪正斗争的状况,来解释病情的演变与发展。文中的“精神”,就是指人体的正气。3 S- z8 e: a+ T( v8 p  L
《素问.评热论》中有一段论述“阴阳交”这种疾病的文字:“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音,这)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音,比)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 @4 s: E& u2 @# v! `0 A% r- i什么是阴阳交呢?阳,指阳热邪气;阴,指阴精正气。原文的意思: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气在骨肉之间交争而出汗,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发热是邪气盛引起的,汗是精气的反映。现在出汗而又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胜于正气了。不吃东西,是精气缺乏,而精气缺乏,会使热邪更盛。汗出而热留不退,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 \* Y$ F; M1 X+ j中庶子所谓“阳缓阴急”,此处的“阴阳”指表里。“阳缓”就是表面平静状如尸厥,“阴急”是指内里邪正斗争激烈。可见这是一种假死,而不是真正的死亡。
. B2 G# e0 F8 T: P中庶子有这样的认识,足见他有相当多的医学理论素养,但是他没有救治这类疾病的经验,不是临床家,充其量只是“空头理论家”。) h" o4 H1 q# H! |/ t
扁鹊论述虢太子的病情,与中庶子大同小异,只不过论述更加具体细致,运用了更多的中医药知识,由此可以推测扁鹊与中庶子依据的理论是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最起码是可以互相理解的。7 C. r( |- _- `6 O
扁鹊说:“以阳入阴中,动胃繵(音,旦)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 P5 @1 t7 @! L0 j: d
这是对于人体阴阳之气关系的论述,也是一种生理、病理状态之下的阴阳交流。当然,外邪对于人体的阴阳气血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 f7 v8 n" G8 I8 W0 t, v“阳入阴中”是指从体表进入体内,从上到下,与手足阳经的走向一致。0 L2 n* _( K5 B+ }" I2 i! ]; y
“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指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的过程,有一部分经脉、经络循行体内,足阳明胃经在体内循行,经过胃腑的边缘,有一支向下,到了足太阳膀胱经,期间还通过三焦这个元气运行的道路,络属膀胱。中医认为,有上就有下,有出就有入,这才构成生命不息的过程。有这样下行的经脉,就有向上运行的经脉,手太阴肺经就起于中焦,贯膈属肺,出于腋下,走向手臂。脾主运化,也是从中焦,向上输送水谷精微,由肺朝百脉,然后“输精于皮毛”。( w% ]+ h* `$ \8 ?8 `( f6 q! d- `, a
这就是“阳脉下行,阴脉上争”的运动。
4 N) h. I) i- u% {0 k8 w扁鹊说“动胃”,就是“动于胃”,也就是经脉的循行要靠胃气的推动。
& E9 j5 b/ L5 B. t3 l经脉气血上下运行的过程,如果受到邪气的影响,会出现运行障碍,或者气滞不通,使原来的阳脉下行,阴脉上行的过程无法进行,体内淤塞,体表与四肢得不到气血滋养,在上的阳气不能下行,在下的阴气无法上升,出现“破阴绝阳”的局面,患者的气色得不到滋润,脉搏混乱没有胃气,所以表现为像尸体那样的静卧。
  E* x1 f5 x; s4 }; U9 w! u; y扁鹊说,虢太子还没有死亡。他的体内“气闭不通”,造成假死的现象,可以加以检查、验证,那就是两股温暖,鼻息不畅,这些证候是客观存在的,细心抹、仔细听仍然可以得到证明。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客观证候,病人就属于真的死亡了,谁也不可能“逆天道而行”,让人起死回生。! P2 z3 W* m6 d8 ]
扁鹊的医学词语里,有一个“兰藏”,历代注家的解释语焉不详,可能是不好解释它到底相当于哪一个脏器。
+ L& z" S$ N- u% l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素问》说:“支者,顺节;兰者,横节。阴支兰胆藏也。”  ^7 f; b' G: y& J" O! z
这段引文,不见于今天各个版本的《素问》之中。也许张守节是“化引原文”,用《素问》的意思,而不是原书的文字。
4 c$ ^( M" `; W《素问》之中用“支”来描述经脉歧行与分支,这是很常用的方法。比如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z* ]) [3 i- v3 q2 H( s! u( V
文中多次提到“其支者”如何行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直者”。也就是“直行”与“分支”行走的经脉,如同河流、大树的“支”与“干”。但是,细读扁鹊的原文,其中的“支”绝对不是这个意思。9 r& s! B" \, D: q
“支兰藏”一词的解释,是影响到内脏的意思。“支”是分支,是联络,也是影响。“兰藏”就是内脏。“兰”在这里是形容词做状语,是带有香味的内室,借以指内脏。《素问》有“灵兰秘典论”,还多次提到“兰室”:9 _: d$ v# w6 Q
如“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1 I3 ^5 E, X. k“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H: U* R) I, l+ J- M  f“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6 ~8 I& R2 ]$ Q& g“兰室”是一个储存宝贵器物的地方,是府库重地,人体的内脏,就是身体的根本所在。所以《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8 \# d& h, j* x! ~! O《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说“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治疗疾病也是要早期治疗,从皮毛开始最容易见效,如果邪气深入脏腑,就难治疗了。4 o# e+ P8 \) O6 Y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5 n7 R5 Y* P# W* k( J8 E
虢太子体内阴阳失和,气血阻隔,血脉不畅,邪正斗争激烈。这个时候,有两种发展趋势,一个是“以阳入阴”,由表及里,深入脏腑,尚有“半死半生”的希望;如果是“以阴入阳”,邪气在体内胶滞日久,脏器衰败,又通过经脉气血影响到体表,这样的病证多为死证。
( ~; R2 j$ T0 m4 g: f扁鹊说:“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
3 e  v( g! T* r3 R扁鹊一边给虢国的国君解释病情,一边教育随行的徒弟,他说:“凡此数事,皆五藏蹙(音,猝)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q$ |) F" h" R; a
扁鹊说“尸厥”病的道理,得出的结论是“皆五藏蹙(音,猝)中之时暴作也。”也就是说,五脏气机逆乱,都有发生厥证的可能,不是哪一个脏腑所独有。厥证发生的时候,可以影响全身的血脉,不论哪一个脏器先出现病变,五脏迟早都会受到影响,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危重病证。只有水平高的医生可以治好,而水平一般的医生则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2 M8 i$ Q- f7 u1 a: v- e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虢太子尸厥是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能正常循环,影响到内在的脏腑,使气血无法顺接,才出现四肢冰冷,意识丧失,像尸体一样躺在那里,所以叫尸厥。, r, v5 i( `& f/ i  C, b" @# M
      病人处于一种昏迷状态,这种情况即使发生在现在,也是十分危重的病情。在春秋时期,医疗技术低下,救治条件落后,就更加危险。
! v4 O) W9 [! r( n) l# ~5 q% X      在扁鹊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扁鹊采用按摩,针灸,热熨,汤药等综合治疗手段成功的抢救虢太子“尸厥”证,可以看出扁鹊的医疗技术的高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医学是具有比较高水平的医学体系,当时的中医学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从扁鹊抢救虢太子“尸厥”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急救学是比较可行,可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5-7 17:31:57 | 阅读全部
《说苑·辨物》中关于扁鹊的记载,主要复述了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类似,但文字略有差异。以下是相关原文及白话译文:! `# c* X/ k) G, c8 T& {) ~

  P8 u. ^! t! c; |8 h( E, s《说苑·辨物》原文
$ ?) y8 m: o' `1 w" o(据中华书局版《说苑校证》)
' T* D8 R" P* Z" t: U3 J6 }2 |/ m: Z, O3 N
扁鹊过赵,赵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
, h7 C6 D: E- W; O0 ~0 a" b* C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 j( s: `. L, @! h' w' p
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
9 }# M: b- P9 R. V  Y* L5 s& K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
" _$ X, H! r8 V扁鹊曰:“不能。”
* T( W' [$ C4 V7 T$ I- P8 |& d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子之方能若是乎?”
" A' `9 ?- A1 Y  H) g0 S/ I扁鹊曰:“不能。”
8 G7 G( `8 Y0 c中庶子曰:“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7 \2 H4 a" K6 q6 Z: u- }5 S& Z, h
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投而中蚊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蹶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皆可治也。”+ K8 c& ~) X4 X5 A3 d3 R5 A
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载地长为人。先生弗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 |: a8 G/ F/ a8 U% u  j) I
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
# b& P- z1 t+ h3 y: w  f& W  ]. j: q& A0 c  G! n
(后续治疗过程与《史记》类似,但《说苑》此段结尾部分现存版本有残缺。)
" Z, r& E, a4 w" m% V, [$ s+ f0 R$ P1 j% n+ a" v
核心差异与特点9 F5 e0 }1 W! g2 t* V
人物与地点:
; W; e6 C0 s/ J3 D; n" w
" k& j* W" R+ g; d) j, w, p) T6 w《史记》称虢太子,《说苑》作赵太子,可能因汉代虢国已灭,刘向据当时传说调整。; \' u1 z. f* ]8 @. Z4 i) N
+ g# M7 l  ~1 K- F# |$ V1 _& D# Y6 Q
扁鹊自称“郑医秦越人”,与《史记》“勃海郡人”不同,反映汉代对扁鹊籍贯的异说。
: I8 a3 X! ]4 x, E" V: u) R
1 H; @( m& E/ c8 l' N( h: M* j对话细节:
) O* t; T% z8 u! ]  g1 F2 V9 c; t
1 u1 W3 w6 p; G( i6 [$ E中庶子以“上古医者苗父”“中古医者俞跗”对比扁鹊,强调其术不及古医,凸显汉代人对医学演变的认知。( }" C( L6 V- B& e9 h4 e. `8 y& A2 r6 l

, ~; D9 [. k4 ~, f) T0 @5 g扁鹊以“昧投中蚊头”为喻,强调医术需精准,而非仅凭规模(“以管窥天”之辩)。1 l/ T8 O0 |. E% W3 i7 W  \& w
; K0 @4 x) p% A
文本功能:
. e: Z, c8 g$ ?
# Z: F& {* R; T5 c5 u  G《说苑》归类于“辨物”,意在通过扁鹊故事说明“察微知著”的哲理,而非单纯记录医案。* N: S  \& p/ f" x* p' K: F6 o
" i7 F; ^  ]! H4 S4 ?& s% b
备注
, n4 [3 {/ j* W, U《说苑》此段可能参考了《史记》或更早的扁鹊传说,但刘向的编纂带有汉代经学色彩(如强调“古医”神圣性)。现存版本文字偶有脱误,需结合《史记》互补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