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扁鹊胜过120
曹东义 发表于:2017-7-2 18:30:5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826
扁鹊胜过120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扁鹊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司马迁在《史记》之中,记载了他的事迹,说他“名闻天下”,发明四诊合参,尤其擅长脉诊。他开创了妇科、儿科、老年病科、五官科,是医学集大成的宗师。
扁鹊这个称号,是赵人送给秦越人尊号,意思就是翩翩飞舞的喜鹊。
赵人所以这样命名秦越人,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他们的祖先“中衍氏”长得像个鸟,赵人把鸟作为图腾,尊重喜鹊;第二是“灵鹊兆喜”,喜鹊经常给人报喜讯。第三是古人对于医学的渴望,有病的时候,希望医生尽快来,千里马也不如喜鹊快。现在的120也赶不上喜鹊,道路堵车,山河阻隔,急救飞机也需要停机的场地,而扁鹊不受这些条件限制,一下子就到了小院里,进屋救人,十分便捷,还能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赵简子昏迷5天,很多人感到慌乱不安,扁鹊摸脉之后,说其不出三日就可以醒过来。这样的诊断水平,即使是现在也难以超越。
扁鹊救治虢太子,首先用针刺、热敷,然后用汤药,有先有后,忙而不乱。即使是现在也很有特色,疗效突出。尤其是天下的人都夸奖扁鹊“能生死人”的时候,扁鹊不接受这样的夸张说法,不说自己是天使。他说病人的再生,是因为自己存在生机,自己不过是让他重新坐起来而已(“使之起耳”)。这种求实的态度,今天仍然值得中西医学习。
扁鹊认为自己兄弟三人之中,大哥善于治未病,虽然他不被人们了解,缺乏知名度,但是大哥矢志不渝的作风,是扁鹊推崇的榜样。
扁鹊生活的年代很早,他的医学论述之中看不到老子“道家理论”的影响,而托名的《黄帝内经》之中,200多处使用“道”。因此,在老子创立道家,孔子谈论儒学的时候,扁鹊创立了中医学体系。
扁鹊的脉学,重视呼吸与脉动的关系,重视脉动与气血循环的计算,摸脉可以“尽见五藏症结”,脉中有阴阳,有气血,有虚实,有寒热,有五脏,而不是脉搏只和心跳、循环有关系。扁鹊脉学影响了其后的张仲景、王叔和,也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医人。
2017、6、24

$ S% s* ?( L; N8 c$ n5 M2 f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 18:32:07 | 阅读全部
《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7 m& z% F8 O5 O: V6 ]4 B
曹东义3 C& C- Y4 v9 K' X! V% h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O- q0 [+ Q5 H) K7 T5 k0 {
2017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4 O% k8 T* z) W8 L+ S/ b% B* g/ \
序言        3+ E& I5 s8 p! ^6 P
引言:我与扁鹊的特殊缘分        4
$ r6 e+ V: l; @第一章        扁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7, Y: I& r1 l0 ?1 X) q
第一节、扁鹊不是流派,是宗师        82 H0 x- a8 N, @+ u2 {) N& E: n4 T
1、不该把真实的扁鹊虚拟化        8& D4 \) B& p# U' x4 r9 L
2、扁鹊脉学没有失传,仍然有踪可循        9
" m5 c# D4 }) n0 E  h! q" F3、扁鹊不可能生于战国末期        107 b' A- n: L( U7 E4 }, z
4、扁鹊生于春秋末期可考可证        11
3 r% m1 o- n5 ]4 Y! {( G5、研究方法不当,扁鹊被众说纷纭        12' |$ i# d; U* X
第二节、黄帝时代无扁鹊,太古扁鹊是臆测        138 I( S2 N8 z# r- r) x
1、误读《汉书•艺文志》,提出个人猜想        134 J/ w8 @! I  J7 u. N
2、“在赵者名扁鹊”,有深厚历史渊源        13
$ A. b& s" F& v$ U$ Z3、赵简子时代,图腾崇拜仍然盛行        141 k: m$ H3 [9 E  K1 ~
4、“太古扁鹊”的臆想成分很浓        150 U5 a) I0 Y; P6 g
第三节、扁鹊讲理不谈“道”,“黄帝内经”不离道        168 p; J  v0 s+ F1 \& G6 O
1、“道”是老子创立的元概念        16
7 m6 P+ K" Z6 C2、孔夫子问道于老子,传承其学        17
; W1 b0 r' E7 {1 c1 i  H, |9 g6 U3、扁鹊医学理论,讲阴阳不谈道        18
, @5 O9 ]8 i; y/ _! e0 p3 X9 M4、《黄帝内经》是托名,书中推崇“道”理论        18
8 y4 W/ \2 ]( A+ c+ l& B: m第四节、对扁鹊著作进行考证,需结合时代特征        19. z: c# a0 l' h/ i( y
1、春秋末期,私人著作刚刚兴起        19% b0 l8 N( y: _6 M
2、医学著作的形成,应当早于先秦诸子        202 U2 `& e+ F9 D9 m5 k* U3 v
3、扁鹊的著作,没有书名,也不写作者        21
9 `, O5 [3 g# B  F- i4、师徒学术传承不断,是最可靠的线索        21
+ @; a5 e# ]0 [, t1 Y0 S5、扁鹊的学术思想,在西汉年间已经分化        22$ `/ E$ f* ?& r4 j; A
6、扁鹊《内经》《外经》,名称应由刘向拟定        232 E. T! G: g9 E" x, u
第五节、凝聚众人智慧,破解“扁鹊之谜”        24
' A/ i. J+ ?6 [1、“人物真实”的记载“故事未必真实”        24
- U/ }: G; X; l. V, a2、“因事为文”和“因人为文”        25
+ t/ Z, K7 }+ g, ?3、应辨别“实录”与“传说”        25
$ m' _# ]  _$ M1 q4、扁鹊“重术”更“重道”        261 ?7 X. W+ p3 t! o# H
5、扁鹊“脉法”就是“扁鹊医学”        27# L' t8 E& k! @/ p! [" a
第六节、扁鹊文化的核心价值“利天下”        284 V( r* f5 K) @
1、心里有天下,才能利天下        28- F- |- X4 o& d. ?/ o, B
2、随俗为变,为的是利天下        29
/ j: Y, H6 m! n3、谦虚有大爱,才能利天下        30
" S9 `, c8 j7 X; J9 L4、重然诺破规矩,是因为有大爱        31" a2 o3 E( a7 ]" w/ [  x
第二章、扁鹊事迹再考证,《史记》记载最可靠        32
3 ]% K' n: o: J5 O! F3 E3 T第一节、解读司马迁说的扁鹊学医        320 C9 Y. n  @# ^1 N: L/ E, e
1、扁鹊曾经是一个旅舍经理        32
. s6 D; U6 S+ |+ G+ T5 }8 c2、长桑君是一位神仙吗?        33
! N1 J3 l* ~" p4 l2 B4 H3、不为人知的学医过程        344 R0 D0 B: \5 r7 n; a
4、扁鹊有透视的特异功能吗?        35
4 D: u, z' H/ V% v0 j. C( S% {% `2 W7 \第二节、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        35
9 H, E( A8 ^9 |% e5 t" ?$ o- y1、赵简子的昏迷很蹊跷        367 H) e) I/ o8 d4 i: `9 V, {& {# u
2、晋国六卿之间激烈兼并        409 a* K$ {7 j  H; |0 J' B
3、董安于死于“始祸”        458 o7 v) _: i9 z% G4 H5 b
4、赵襄子效法赵简子        48
! r# l' Z. P7 B5、赵武灵王补笔有凭证        51
+ s2 l6 A' M# {* r) V第三节、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合创奇迹        58' T2 M2 X2 c" j  g
1、司马迁与韩婴说的不一样        58
' z0 _7 U5 z* [2 \& m) A2、虢宫门前扁鹊“受审”        60
% Z% t$ F! C1 n) m3、扁鹊到底有多少弟子?        61- I, b/ t9 v% P. P/ l; a( G( I7 O
4、虢太子暴厥而死是什么病?        62* b/ I3 M. P! b3 \* g/ j5 @) J
5、扁鹊与众弟子一起抢救各显其能        65
$ {& T  g7 A6 Y. d6、虢太子在内丘的遗迹        67& U; L. w, n8 n
第四节、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69
( a5 R0 T' r0 u8 ^" ]) S7 j/ J2 g1、扁鹊来到齐国行医治病        69* Y/ n8 x3 p9 k6 v* Y
2、职业良心与眼前利害考验着扁鹊        71
6 N$ Q0 b7 i" y0 G7 p' s3、医患不和,齐侯丧失治疗良机        72" C9 X" }% N" t1 ]( x" N6 @+ w0 L
4、扁鹊痛说“六不治”        735 v$ k) h3 f% ^# r- s
第五节、司马迁考证扁鹊,表述里籍有难处        749 ~0 N7 W; {1 _, ^! ?) Q
1、“郣海”与“渤海郡”的变迁        75
9 ?$ e1 k% _, Q, s5 D: W2、“鄚州”与“鄭州”的差异        76
2 m2 y& N6 C+ v( v& R1 D# }3、“卢医”与“卢人”的不同        77
- [8 x$ r, O; r: @) E4、司马迁用心良苦,后人误解        790 l: n8 p# c3 j* t& f
第三章、扁鹊的著作与学术成就        80: g; B8 b! A0 x4 L9 I8 s
第一节、扁鹊著作之谜        809 |! t. C. \) z+ |! A
1、扁鹊时代有医学著作吗        80! q1 a, j' G* m0 b7 Q
2、扁鹊内外经与黄帝内外经        81
; z4 n( l7 h$ a- b6 q/ ]3、扁鹊脉学存在于《脉经》        84" i. M0 h0 D! S) Q
第二节、《脉经》记载的扁鹊脉法        85( C- E1 U6 T9 _: E" e
1、扁鹊论脉,首重阴阳        85
; o. y$ B2 p& F; h9 q2、《脉经》记载的“扁鹊脉法”        86- ]* r7 r6 S# z; D0 v  |, J# _+ D
3、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87
2 b# L; @- g8 q$ O4、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909 \+ p. \4 Z7 c6 E1 I
5、扁鹊论诊损至脉        92
$ r5 b7 ^5 f) Y9 m第三节、《难经》与扁鹊的关系        94/ F2 _1 D& H- T+ u$ P2 {- O
1、关于《难经》的历史记载        94
, B( ]4 B9 [7 e; N% w# w) |9 v+ l2、《难经》着重继承扁鹊脉学        95
, }  I/ m; y/ ~3、《难经》讲理罕言“道”        970 o$ |4 e" j- K, C* N4 C
4、《难经》对虚损病机的阐发        101
/ Z3 I( F! X' H& {% T: H  b% f第四章、扁鹊医学的源头与影响        103
2 |2 Q1 C7 J; s( C( m  Y# A第一节、扁鹊继承前人的整体观        103, ]5 @1 S) {0 a( W4 T! Y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萌生于女娲        1030 [: P1 U/ h+ a
2、炼五色石蕴育五行学说        104
' x6 t" V, W9 M% O3、抟土造人启发中医气血理论        104
' b$ t8 Y' O/ s+ x! P+ ^4、伏羲神话晚于女娲神话        105& D! S  q  R# f
5、伏羲创立哲学体系,综括天地万物        106
) o0 u8 J" l+ v3 z- ]4 J6、伏羲的时代也是医药萌生的时代        107
* w" m1 O, G7 I1 L9 |+ ?1 }* x7、女娲伏羲神话对扁鹊的影响        108; S* K! ?0 G( w
第二节、龙文化对扁鹊的影响        109) ?  a( k% V& g/ }7 o0 [5 G
1、龙文化八千年,寄托古人理想        109
: y7 g+ H7 X& i3 g) l2、虚拟的龙,体现智慧        111
: x5 B1 C6 o' j- J* L  c3、中医之龙是藏象,“天地在心腹”        113
; \% g9 S. l- P: V; S  F$ f4、扁鹊“尽见五脏症结”体现龙文化        114% N% z8 L) M1 G$ j! ]
第三节、河图、洛书对扁鹊可能的影响        115
3 G% H  D# d. x, L+ e- \; Q1、《河图》与《洛书》,有数无文字        115$ \2 }: H3 z* m. G! }" Y# [* N
2、天地相配合,生数与成数        1169 _. |- h( A% m" _! n( ^
3、天地之数,左旋与右旋        116: B1 E, w- t& [9 ]
4、炎黄变废为宝,启迪扁鹊智慧        117
. F1 Z+ V5 V/ E第四节、扁鹊医学体现内外相关、内病外治        118
0 D. [/ U' d- z7 N8 [- t1、扁鹊脉法,西医认可的部分        118
: T  e$ x5 P5 ?" M2、扁鹊阴阳脉法,让人与自然连在一起        119. {/ G0 N' y! [5 ~- _. S' L
3、扁鹊脉行“五十度”与卫气“五十营”        119
: q4 O7 L# U4 H4、精密计算的“损至”脉影响深远        121
  Z! e7 c( Z! W! N7 p第五节、对扁鹊治虚损思想继承与发展        123: V/ a5 L) [* k( T* }0 Q, W" E3 F
1、扁鹊虚损脉对《内》《难》的影响        123
: C6 \' m( i/ L7 y2、张仲景继承扁鹊虚损理论        126
% R6 T& U0 u' n$ q6 c7 a; M% f3、《辅行诀》吸收虚损理论        129  K9 v* Y! X$ {, c- u
4、金元医学争鸣与虚损病机        135' u8 B. D+ X# D  I. u5 Q- y2 G; F& v; h
5、邓铁涛、朱良春先生论虚损        145( ~* d6 o) ~" X; u* q
6、曹东义继承发展虚损思想        149& |1 Y$ |& ~( U" v( y3 U
后记        1572 D3 Q" h, d  g: Q1 _2 @7 S%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 18:38:14 | 阅读全部
扁鹊论脉,首重阴阳, h- A/ G4 Y/ S  \, B7 N9 Z* A! K/ W2 f
《脉经》引用扁鹊的原文说:“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 p  Z3 n& M* Z& X' ?4 @* f扁鹊这种按照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一日分为四时”来谈论脉象的理论,是贯彻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也是动态的变化。
8 Z+ q- g6 l/ D) g& C扁鹊认为,脉象除了一天之中不同时段不一样之外,一年四季的脉象也不一样,而且表现出“阴阳六经”分段主时、分时段旺盛的特点。
& o7 N& G+ Q) F3 |1 m: r  z扁鹊说:“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3 f" Z# r- m! G7 V6 t$ l5 F; e# Z
这种上半年三阳脉旺,下半年三阴经脉旺的学术特点,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与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变化相关联,体现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理念。当然,这里论述的脉象的衰、旺,都是生理现象,而不是病态的脉象变化。
8 o% x+ J9 B, S4 r医生诊治疾病,既要熟悉生理状态下的脉象,也要了解病理状态之下脉象变化的道理,所以,扁鹊很快就讲到了病理状态下的脉象:$ |2 V6 J$ N: O+ A
扁鹊说:“厥阴之脉急弦,动摇至六分以上,病迟脉寒,少腹痛引腰,形喘者死;脉缓者可治。刺足厥阴入五分。少阳之脉,乍短乍长,乍大乍小,动摇至六分以上。病头痛,胁下满,呕可治;扰即死(一作伛可治,偃即死)。刺两季肋端足少阳也,入七分。阳明之脉,洪大以浮,其来滑而跳,大前细后,状如科斗,动摇至三分以上。病眩头痛,腹满痛,呕可治;扰即死。刺脐上四寸,脐下三寸,各六分。从二月至八月,阳脉在表;从八月至正月,阳脉在里。”+ M' A" L: ~* `0 v- d/ M
上述论述的内容,仅涉及到厥阴、少阳、阳明三脉的病理变化,既有形象的不正常,也有“动摇几分”程度上的差异,并且把脉象与疾病的证候紧密联系起来,其主要反应体内寒热之气的变化,也与四时阴阳变化有很大关系,并且很看重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决定作用。2 W" D/ R8 k. f
扁鹊除了对六经脉象比较重视,还对“附阳脉”与“附阴脉”的关系很看重。- M7 n( i/ y4 r. N3 X& o- Q
扁鹊说:“附阳脉强,附阴脉弱。至即惊,实则细而沉。不即泄,泄即烦;烦即渴,渴即腹满;满即扰,扰即肠;即脉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气,上气甚则肩息,肩息甚则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
8 `; }3 K# r# n, ^0 J扁鹊对于寸口脉,也有很多研究,他说:“变出寸口,阴阳表里,以互相乘。如风有道,阴脉乘阳也。寸口中,前后溢者,行风。寸口中,外实内不满者,三风、四温。寸口者,劳风。劳风者,大病亦发,快行汗出亦发。软风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诊也。表缓腹内急者,软风也。猥雷实夹者,飘风。”& J" v5 m: B! p7 P1 F
《素问》讨论过“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问题,认为全身的气血都可以“变见于气口”,气口就是寸口,因为手腕之后脉搏跳动的地方只有一寸之地。《难经》有“独取寸口”之说。这都与扁鹊重视寸口脉,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 K  N9 \: l, N0 T9 e扁鹊还论述了脉象所反映的阴阳变化,这里的阴阳,或指表里深浅,或指部位前后,是扁鹊阴阳脉法的突出特点。- d% Y8 h! f1 B6 ], V8 Z# N
扁鹊说:“从阴趋阳者,风邪。一来调,一来速,鬼邪也。阴缓阳急者,表有风来入脏也。阴急者,风已抱阳入腹。上逯逯,下宛宛,不能至阳,流饮也。上下血微,阴强者,为漏癖;阳强者,酒癖也。伛偷不过,微反阳,澹浆也。阴扶骨绝者,从寸口前顿趣于阴,汗水也。来调四布者,欲病水也。阴脉不偷,阳脉伤,复少津。寸口中,后大前兑,至阳而实者,癖食。小过阳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三分者,十五日癖;四分者,二十日癖;四分中伏不过者,半岁癖。敦敦不至胃阴一分,饮饵癖也。外勾者,久癖也。内卷者,十日以还。外强内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紧而数,如沉,病暑食粥(一作微)。有内紧而伏,麦饭若饼。寸口脉倚阳,紧细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紧,荠藏菜也。赜赜无数,生肉癖也;附阳者,炙肉癖也。小倚生,浮大如故,生麦豆也。”' c  ~# K: J& D* {1 r; _/ n
这些临床证候与脉象关系的论述,也许经历了多少代人的不懈探索、补充与修改,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更容易失传。这些脉象的临床意义,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少有人能读懂、会用了。
6 X+ m( N# f%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7-2 18:38:59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7-2 18:41 编辑
6 Y8 q  Z, w# z; d- t3 f3 Z5 E
4 T! I2 G" }" z0 l) X《脉经》记载的“扁鹊脉法”4 _& v- ]$ i. ^" S
扁鹊的脉法流传到魏晋时代,也许有不同的流派,就好像儒家的经典“诗分三家”,《易》有几派一样,扁鹊脉学在流传之中,也会有不同的传本。; _" d( R! h: p- K+ t6 I* t
王叔和《脉经•卷五•扁鹊脉法》是单独一节,这一节的内容,与上面一节不一样。' j/ r3 N- j  j( q9 V4 T8 y
“扁鹊曰: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人一息脉三至谓病脉。一息四至谓痹者,脱脉气,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脉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都(一作声)息病,脉来动,取极五至,病有六、七至也。”) L& m- Q1 v- m7 }& O% K
这是从脉搏至数的快慢,来区分病情的一种脉法,这里的“一息”就相当于“一吸”,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呼一吸,“呼吸定息”的“一息”。在一定程度上,脉搏越快,疾病的程度越严重。* y" S4 V+ i! s* V& m# \
“扁鹊曰: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俯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肾(身)受如此,身无苦也。”
0 L4 s* A  p5 @4 f+ {这是扁鹊对正常脉象的描述,是建立标准脉象。这种标准的脉象,反映的是身体气血之间、脏腑之间、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因此是健康状态。6 m4 L% W* u/ q; t: }& [* |
“扁鹊曰:脉气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厌,里急多言,头眩目痛,腹满,筋挛,癫疾上气,少腹积坚,时时唾血,咽喉中干。相病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脉浮如数,无热者,风也。若浮如数,而有热者,气也。脉洪大者,又两乳房动,脉复数,加有寒热,此伤寒病也。若羸长病,如脉浮溢寸口,复有微热,此疰气病也。如复咳又多热,乍剧乍瘥,难治也。又疗无剧者,易瘥;不咳者,易治也。”
1 k/ S/ Y% x" K. @- m' l" O这段论述,只提提到病在肝,没有说其他脏腑,好像是扁鹊在讲课、传授弟子的语录,就像《论语》那样。这是否为王叔和节选的内容,很难说清楚了。后半部分论述“相病之法”,提到“视色听声”,这就是扁鹊四诊合参的思想,虽然他擅长脉诊,但是也很注重听声、望色,这都是“观其外应”,察知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学独特的学术特征,是“内外相关”的体现。7 w) u+ H3 ?) s) n- d! l
其中提到“风”病、“气”病、“伤寒病”、“疰气病”,不知道是否属于扁鹊的原话、原病名?据我所知,“伤寒病”是《难经》《阴阳大论》之后才有的病名,此前都称之为“热病”。《素问•热论》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说的“伤寒”,是指“伤于寒”的病因,而不是作为病名。另外,扁鹊对反复咳嗽伴有发热的病情判断,是“难治”,这也相当于肺痨,也就是肺结核病的特征。并且,并确认为“疗无剧者,易瘥”,这也是经验之谈。临床上治疗之后,不加重的咳嗽病,容易治愈。而治疗之后咳嗽不减轻的病人,又可能属于难治病。这都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的“经验概括”。
5 C* J6 e* q/ g: P4 L9 h! h( c通过脉证判断病情,有这样“内外相关”的理论指导,才会有系统的“内病外治”措施。
; s+ i6 I' p) w$ o3 Q  Z5 }  j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