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女娲创立天人相应思想
曹东义 发表于:2017-4-13 16:49: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91
女娲创立天人相应思想——故事引自《河北中医五千年》、# e0 [) k$ ~2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2 I1 [5 ?& @- p; J. h
曹东义是执行主编7 k+ E# X% C# S% A% {) q' r$ L
  ]7 M% a9 ?5 b, T

- p$ I/ k6 P$ _2 f0 z0 Q
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里,伏羲与女娲是蛇身人首的神仙,他们一雌一雄、一男一女、一阴一阳,相抱相吸,孕育了天下的众多子民,逐渐繁衍成一个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是古人关于人类起源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不是上帝造人,而是自然界逐渐演化而生人的演绎故事。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也有类似的“自然生成论”,只不过盘古生成的环境,是天地未分的时候,有了盘古才逐渐分清了天与地,而伏羲与女娲造人的故事,则是先有天地而后才有了人类。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看似荒唐不经,因为人们习惯了天空为清阳,即使有缺漏,也不可能用石头补在天上。但是,有很多事情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古人夜晚仰望满天的星斗,银河众星闪烁,不时有流星划过夜空,有的人见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那么,这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由经验事实认定,天上一定是有石头的。要不然,天上怎么会落下石头来?
这样的猜想持续了很多年。不然《红楼梦》怎么会叫《石头记》?在女娲补天的故事里,今天的专家们仍然受到启发,又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表明女娲补天的故事“确有事实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卫星照片提供的河北白洋淀一带的地貌特征,其广泛分布的“蝶形洼地”与外来陨星撞击形成的“天坑地貌”极为符合。国家地震局的王若柏研究员推测,这个外来的陨星是一个冰星,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引起火灾,冰星溶解之后形成水患,这与女娲故事的描述非常一致。
当然,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炼石头补天不是用石头补天。炼石头的过程,这正是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的起源象征。古人用青铜铸造器物,都必须先炼石头,然后铸造器物。因此,女娲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冶炼矿石的人,说她开创了青铜文明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她炼石补天的故事依赖青铜文明,却是很有道理的。
只有在金属文明盛行之后,才可以出现五行学说。也就是说,在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五行学说。
河北省南部的邯郸涉县,有娲皇宫,当地留下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这符合古人用火烧陶、冶炼铜铁的历史,也有天与地本来就有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思想。因此,天上有了缺损,可以由大地上的石头去修补。
人在天地之间不是猥琐无为的,而是肩负责任、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这种维护天地秩序的英雄气概,是女娲创立的。
天与地这种互相依存的观点,演绎了古人关于天地人相通、相互联系的认识方法。有趣的是,娃皇宫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名字叫“石家庄”。据说其特产就是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头,可见河北的省会石家庄这个名称与一个古老的传说连在一起,满含着历史文化。有人说河北省的省会叫石家庄太土气,建议石家庄改名字,他肯定不知道女娲炼石补天与“石家庄”有关系。
伏羲、女娲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但是最先出现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女娲,后来才有了伏羲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礼记》、《史记》、《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明女娲也是一个龙的化身,是一条龙女。对于女娲的善于变化,《淮南子·说林篇》解释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篇》描述传说的上古时代,天灾人祸层出不穷,女娲补天才改变了面貌,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位女子,而不是英雄好汉伏羲。
在男权社会里形成女子补苍天的“英雄故事”是很困难的。
人是从哪里来的?古人也有自己的猜测与说法,在历史上口耳相传,流传了很久。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的记载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文中所说,造人的过程,一开始抟泥土造人,很忙活,供不应求。后来把泥土变成稀泥,再用绳子在稀泥里搅一搅,抽出来甩一下,滴在地上的泥点都成了人。
因此可以说,女娲是“玩泥”水平最高的人。
女娲可以通过玩泥来造人,这也不是荒诞不经的捏造,而是依托了制陶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制陶文明,也是失落了很久的文明。
古人玩泥巴最繁忙的时候,就是陶器发明之后时期。此前虽然会用火,但是没有器皿。喝水、盛饭、装东西,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据说,葫芦种植曾经盛行一时,因为葫芦剖开就可以作为喝水用的瓢,葫芦也可以挖一个口装东西。但是,葫芦怕火,不能加热,加热的时候可以糊上稀泥,然后架在火上烧。或者把居住的屋子柱子用稀泥糊起来防火灾。
总之,火烧过的稀泥成了陶片、陶器,陶器发明至今一万年左右。
有了陶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制酒也是有了陶器才能出现的事情,“酉”字就是酒字的初文,它像一个盛装物品坛子,加上盖子,里边装的物品、水果谷物液化成了原始的果子酒。酝酿的过程离不开陶器,酬谢、报酬也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制陶是金属文明的基础,因为自然界的山火不能炼出矿石里的金属,陶炉陶灶密闭的容器里温度升高到冶炼金属的需要,才会出现“土生金”的场面。
各种陶器制作的过程,就是“火生土”的过程。用火烧制陶器,使非常平凡的泥巴,变成了千奇百怪精美的器物。
“火生土”是古人用火创造的一个伟大文明,是几百万年探索才出现的伟大发明。“抟土造人”伴随着制陶文明,也是五行学说“火生土”哲学思想依赖的事实基础。
“陶冶性情”、“劳动模范”这些成语,都起源于青铜时代,与“火生土”、“土生金”的劳动经验密不可分。青铜时代是陶器出现之后,又过了几千年才有的“新生事物”。
矿石里的金属被冶炼出来,虽然叫“土生金”,但是,土生金的时候,离不开对火的利用。而火是木柴燃烧而形成的,就是“木生火”,火再烧烤烧土质的炼炉。由此可见,“土生金”的过程,不仅是土和金的关系,还有木和火的关系,以及遥远一些“火生土”的关系。当然,木所以能生火,与“水生木”的过程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见,青铜时代的到来,使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了,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哲学思考,也需要更加智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行学说的诞生就萌生于这个时代。当然,五行学说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提升思维的过程。
如果只有“土生金”,而没有进一步的加工技术,不懂得“火克金”,就无法利用土里生出来的金属,它就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废金”。
“火克金”是把金属进一步加工利用的过程,也是制作工具、器皿的过程。制作出来的金属工具,可以修车造屋,制作兵器,这离不开“金克木”的过程。金属工具也可以挖井修渠,引来水源,这就是“金生水”。
我们知道,古代文明往往出现在古老的河流附近,因为几百万年之中,人类只能到河流、湖泊边上去饮水,不能远离河流与湖泊。因此,逐水而居的生活虽然很美,但是远离水源地的地方,就不适合生存。懂得“金生水”之后,在地表没有水的地方,可以通过挖井修渠,“生出水来”,这就极大地扩大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地区,可以远离水源地建造城邦。我们说早期的文明,叫做“市井文明”,就说明了“金生水”的重要意义。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的各个环节,都与古人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很多“相生、相克”的理论,就是概括人类劳动过程的动态描述,而不完全是自然力之间的自发相互作用。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也都离不开人类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人类劳动参与其间。这并没有贬低五行学说的意味,相反,这说明古人善于做哲学思考,善于从身边的事物总结相互关系的规律。
女娲造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给泥人吹气,这个泥人才有了生机。中医历来重视气,把气看得比血还重要。气氛、气数、人气、王气、天子气,都是古人很看重的事情。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古人制陶,最早应该是以草木作内胎,外涂黄泥、泥巴,烧陶的时候,内胎变成灰烬。而用转轮陀螺制陶坯,可能很晚才出现。皇甫谧《帝王世纪》按照男尊女卑的传统,则说:“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当然,这也可能是人类到了父系社会时,对于历史传说的重新解读。另传说女娲制造的笙簧是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中国上古创世的神话中,女娲被打扮成顶天立地、敢于用石头补天的女神,这样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母系社会。重新解读这个传说的故事,可以解开很多文明起源之谜。
据说,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在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有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而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据南宋罗泌《路史》记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据历史记载,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也应该有其重要历史的原因,是与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人类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有关系的历史传说,女娲在救灾的时候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
《列子·汤问》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扁鹊为人互换心脏等都出于这一篇之内。其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更是惊天动地:“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女娲重新建立天地的秩序之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人类社会也和动物世界争雄一样,要争天下,发生战争,“怒而触不周之山”,是意外,也是某种必然,它引发了一场大灾难,把支撑天空的“天柱”撞断了,维系地理平衡的后土发生了变化(大陆板块漂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地理状况。“天倾西北”,西北方黄土高坡,高山林立;“地不满东南”,东南沿海水波浩渺,一望无际。
天地的变化,也影响了天地之间的人类。人们的左右手、左右足的力量,以及左耳目与右耳目的聪明程度都受到了影响。《黄帝内经》之中的《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就是中医说的人体生理上“左为阳,右为阴”的理论根据。人体左撇子、右优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现象,古人按照“人法地,地法天”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地理地貌进行了说明。
关于女娲时代的天文灾难,西汉年间的《淮南子·览冥篇》描述得更细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这个描写与《列子》互有出入,前后次序不太一致,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冀中平原,天灾人祸与毒蛇猛兽横行肆虐,只有女英雄女娲战天斗地保护人们。这样的故事或许不是出于想象。
按照《列子》与《淮南子·览冥篇》的说法,冀中平原的自然灾害,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古人划分中国地理的时候,首先是大禹对“九州”的区划。这九州之中的“冀州”,是弯曲的黄河“划”出来的,《尚书·禹贡》说“河内曰冀”,黄河在冀中平原圈起来的圈子叫冀州。西汉王莽之前,黄河从河南省境内,达到河北省,在宁晋泊向北,沿衡水、沧州,到天津静海一带入海。黄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河北省中南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在黄河的弯曲之内,所以叫“河内冀州”,黄河以南叫“河外”。
女娲补天之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历史故事,也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冰星、陨石坠落。这场特大的灾祸不仅在古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也可以从地理、地质的研究之中,发现某些线索。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传说被普遍认为是古人治理水患的真实事件。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利用卫星遥测技术等研究手段,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他们比较了世界各地的陨石撞击坑,认为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从而给女娲故事做了符合现代科学的注脚。
经过女娲的奋斗,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照的大自然,依然还是那么美好。冀州大地又出现了四季分明的勃勃生机,一派天地和谐,阴阳有序的人与自然的美景再一次展现出来。
只有这样恢复有序的自然环境,才有可能出现神农黄帝争相“聚于涿鹿”的局面,也只有这样富庶美好的自然环境,才值得他们“战于板泉”去争夺这块宝地。当然,这都是后话。

- j# E# Y* ^: s" Z- T: E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4-13 17:57:33 | 阅读全部
华夏上下五千年,史前还有四万年!8 F8 X% I3 B0 P2 B) X! R% R
5 Q9 Y' ]5 E7 l$ J) q$ d0 q4 n+ V
2017-04-11 东方古传承文化0 F+ v( {' ~1 q; Z0 T* Y

4 s! |; S! G7 R9 k% K$ D6 @1 u: E: a

! U- V4 n. u: v$ b! @# A5 _. ]  F. A' [
$ w: `- F: O/ W. G* {1 }; u
华夏做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4600年黄帝时期到现在已有近7000年。但真的只有7000年吗?3 t. p- l4 \! b& _1 a, ?

, s2 N1 Y  A. U6 y1491893946482773.jpg
8 k/ \# A* K! l% c. x' I3 T
0 W( M- C4 Y# |$ H7 ^我们的老祖宗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对天文星象已有研究,早在伏羲时期就已有甲子纪年之法,我们称他为“甲历”“上元历”“太初历”。% F. C7 `+ q7 A$ {; ?2 J2 q
. G+ `: x3 S0 y5 d) ?) ~2 D
1491894002212261.jpg
7 K0 I6 v: _  i% d/ I
2 A9 f# }1 ~3 ~4 X“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 @# E* w2 R: T
7 R# ^- w6 y- B7 g0 i4 @1491894055835385.jpg
! D6 W) H0 I& O0 P; Z) K2 X( d5 `, T- A2 D: V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G# D" U: A8 O  V; ^; J
0 H0 S3 a8 \/ `2 e5 C. V
1491894074753634.jpg; \, x* P9 B) i2 G

. t) \. l" l3 ?+ y% g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初造历,……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5 u2 |6 d+ k* t  e0 G

( R3 C' A2 i6 T, Y6 u# S1 A1 d4 c
" g) ]( N, d2 d4 Y/ K& [这就证明伏羲时期到现在已有53494年(太初历始至2017年)。
; ~. H. Y& o6 A/ e. M
2 M: U# \2 \/ L. X( i# H
( r6 G8 y8 _7 Q. }1491894208653918.jpg/ o$ n; L; E* G0 K" o( V$ c
这一时期伏羲创造发明了占卜先天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模仿自然界的蜘蛛结绳成网,用来抓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是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 t/ f6 ~, H& t3 J" a* f- ?+ z5 {) A- _
他是历史是上最早出现的“王”,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有子孙五十九人,子孙传承五万余年。留下大量的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 J% R, H2 L7 X) F. ^( p$ G4 L/ Y! n
$ L% l' L/ c( ]1491894231543152.jpg5 W7 O* h3 F, n) |/ W* {# d: t
中华民族具有大约一百七十多万年发展历史。远古伏羲时代,已出现了象征民族团结的“龙图腾”,以及《伏羲易》爻片图形。
& A" ~+ T% w8 g
8 `$ q0 P. @" Y) s中华远古时代,在今之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古人类文化遗址】附近,有个“风姓,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落兴起,其首领伏羲氏联合天下各部族,创造了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龙腾”。“龙”是中华各部族的总称,“龙的传人”辛勤劳作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至今已超过五千多年了。; K" R9 V8 Z3 W+ ]5 H
1 _& F) r: ^+ c3 D" `( e- S
今人歌颂伏羲皇:“织网罟、兴渔猎、别姓氏、创八卦,开创了汉族文化与文明”。伏羲皇被历代中华儿女,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0 U1 T3 h8 c* H, t
; l- H" {" r( e6 Q+ ?2 Y伏羲文化在新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传扬。因此,天水市被称作【羲皇故里】。伏羲皇曾建都城于今之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因而,周口市被称作【羲皇故都】。
4 t- d# J. P, H# z! v7 y$ p9 ?; k* c
5 L  q/ O, u. o4 \* f中华祖先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表达,形成了原始的“中华易学”。伏羲皇曾经用一些磨平一面的石片,当作“爻(yao)片”,表示“有与无、日与月、男与女;阴与阳”等相互依存的事物与现象。磨平的一面读作“阳爻符”写作“一”,表示显性、男人、太阳、光明等;4 O. t6 R8 U% Y, q! p! s5 x
) g6 @0 i- m4 B1 J  A% x' c, D. ~
1491894861739004.jpg2 V" P5 U0 C$ i  u4 ]

: b! P, V- r  }# _" }未磨的一面读作“阴爻符”,写作“--”或“八”,表示隐性、女人、月亮、阴暗等。伏羲皇在地上画个圆圈,放入“一阴,一阳”两枚爻片,创造了“日月符”,后人称作《阴阳鱼》或《太极阴阳图》,表现日月循环,生生不息。
7 J. D& I* ^* o$ `* s7 L+ ~# d
  r9 z3 v1 {- W伏羲皇继承祖先们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及居住地四方“东西南北”的认识,创作了“日月符”与“三爻(yao)符”,这就是原始的“中华易学”。请看“日月符”与“三爻符”:0 N. i6 E/ E# o; m" D9 \1 c
8 m0 q* `3 _  x$ n- S. p4 r
伏羲皇创作《日月三爻图》- |5 f( S3 W) |0 H" ?  p3 m
; m) [0 m# D4 Q( j/ U" }: l
1491894791253992.jpg
- `+ g9 j7 b. z, j
3 ~7 |8 A- k9 O4 U; ?3 A. r" _《日月三爻图》的中心是“日月符”,四周摆放八个“三爻符”。以“日月符”为圆心,“三爻符”内侧的“爻符”为“下爻”,外侧的“爻符”为“上爻”。故曰:“三爻八卦,内下外上”。读写阴阳卦爻遵循“从下到上”的顺序,读写数字卦爻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
% }% [3 R0 G$ u  W* W# p伏羲皇用三枚爻片创造的“三爻符”,表示原始文字和数字,还用八个不同类形的“三爻符”环形摆放在“日月符”周围,构成了一幅表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示意图,称作“日月三爻图”,后人称之为《伏羲太极八卦图》,或简称《伏羲易》。
  r) V( @/ f( M. S/ S* v% {  h《伏羲易》是用图形表示的“中华易学”作品,被记录在甲骨文字里。殷墟出土甲骨文“易”字,记载了《伏羲易》的图形。请看甲骨文“易”字的结构。
8 b! G8 z' O- }- N( }" ?日月+三爻=易
% A$ i; |5 X- {# F( h2 R三爻+日月=易9 y' i/ L( a0 _4 X* O) h
" ?$ g/ [& h! N, L* C" ?/ J9 P* D# F
1491895065164084.jpg
: }( U$ V& e  O; a8 E8 L" V" J3 \* W! X+ H5 }, R" S; ^7 U
图中代表“三爻符”的“三小横”无论放在“日月符”的左边,或者右边,这个甲骨文都读作“易”字。) b  D* m8 d$ J. o1 I

5 {: A+ q) W) D) v* ~现代中文来自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用“笔画”表现相关事物的形象。7 `, ^" ~. }4 q+ q/ [0 v1 K

, P( P; ?2 ]6 V+ I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易”字,表明“三爻符”围绕“日月符”摆放,构成了远古时代表现自然规律的“中华易学”。/ b8 P2 H" @7 F! z" c

/ K3 N' c# o% d! k后人将伏羲皇创作的“日月符与三爻符”图形,称作“伏羲太极八卦”。“太极图”中的“太极、阴、阳”三维一体,突出表现“三”是个重要数字。
0 d( I' u) J# ~0 N9 q! \+ ~# h# P9 C1 |4 B; D- {, `
远古“人头瓶”与“三足钵”
$ R# v8 O( s) T$ o: N4 S) l! D- `* o# }: G- g  l
【伏羲故里】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出土的“人头瓶”与“三足钵”等文物,展示出距今四千年至八千年前,伏羲皇与神农帝等“三皇五帝”时代的原始彩绘与雕塑文化。
! d( a' n. }1 C" g9 T+ P& r7 Q- U; `7 e3 [: u. r( N
现代考古发现:远古中华祖先遗址中,存在一些磨平一面的小石片。这些出土的“爻片”与甲骨文“易”字,证实《伏羲易》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 U, w: r* @+ W2 i. Y
) `3 s! ~* l$ T" O% o% }* |
依据甲骨文“易”字和出土文物“爻片”的提示,再现《伏羲易》爻片图形,只需2+3*8=26(枚)爻片。这“26枚爻片”组成的《伏羲易》图形,如同26个字母组成的文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6 m& B+ p# `1 g
后人用很多方式再现《伏羲易》的图形。请看羲皇庙里,现代人制作的《太极阴阳八卦图》。
8 A' e; y  W, [  {% X
2 a. h+ y& r6 Q+ ^伏羲皇手捧“太极八卦”的塑像% N+ P2 a: ?9 N  g" l
% u7 N! h7 u" p, c' O
1491895204362020.jpg+ l9 T+ N4 j" O! _; k" b6 L  F5 \: ?
& P! R8 n* h$ y& N5 B+ l- s2 n& ^
另外,河南洛阳地区伊川县出土的“伊川缸”等文物,也展示了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人们“眼观四时八至,二十四节气”等天文历法与绘制的“八卦”图形。
+ J* @. ^1 a: j9 b! d. l
1 v3 X+ B; E% F5 i6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4 07:57:37 | 阅读全部
伏羲女娲来自天狼星系?学者:他们曾到过世界各地,或是人类共祖
2 T, E8 h  i8 b4 X创意科技 2023/2/21 15:53
8 `: p; I* k! @' j7 k8 u7 T" L, h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人类基因中有一些突然出现的保证人类直立行走和产生意识的神秘部分,科学家称,这绝非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v% ]9 p  t: f: Q8 }' j
0 N, ], X! l5 R( A3 u8 Q
那么,到底是谁动过我们祖先的基因呢?8 Y: d. h7 T9 `
1 R* [' N  t4 B/ p

+ Q* r  q% B, ~2 n6 h话题不得不回到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去。在我国古代有关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故事有很多,许多古老典籍中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记录和介绍,而女娲和伏羲被认为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共祖。在《山海经》中,在古老的岩石壁画中,在一些古墓的壁画中,有关伏羲和女娲的形象,都很奇怪,他们居然是人首蛇身,而且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不仅如此,他们身体的颜色还能“一日七变”(《山海经》语)。
5 R8 d! d  k% Z) [. F4 ?, S6 ?% Z( [7 ?$ M+ j- \8 r
3 h9 ^2 ~) b* P% N+ d/ u
他们这些离奇的形体特征,不禁使人想起非洲一个原始部落的科学见闻。据记载,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科学家曾经在非洲遇到过一个古老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自称为多贡人,居住在尼日尔河的河湾处。数千年来,他们一直以耕种和游牧为生。他们没有文字,只凭口口相授来传述知识。在这个古老的部族里,他们一直祭拜着一种奇怪的神,他们也是人首蛇身,尾巴交织在一起,他们称他们为“诺母”,名字叫做叫“古娲”或“gua”。这和我们的祖先伏羲和女娲是多么地一致啊!" i& k( h7 H; ^$ P/ L, H: U
- y' x8 }, I8 M6 G' ?. i
( }, I2 j, s9 P/ \% Y$ H. [  ~
进一步研究,学者们有一个奇特的发现,即印度神话中的纳加和纳吉,苏美尔神话中的恩姬和宁玛,希腊神话中的伊西斯和塞拉匹斯,以及我们的伏羲和女娲,他们的形象惊人一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人首蛇身,而且是兄妹!难道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伏羲和女娲曾经游遍了世界各地,那他们是怎么去的?很显然,出现在世界各地古老神话传说中的人首蛇身、尾巴交织的神秘形象,很可能不是一对兄妹,那他们会是谁呢?
/ G2 m4 }9 {4 q* F% c
4 i4 P+ |" r# Y& P4 A- G) @3 s
- H9 t3 `- U+ ]" a1 L; q我们还是先回到多贡人的访谈中。多贡人称,他们供奉的神灵“诺母”,在几千年前,乘坐着一种相船一样的飞行器来到他们祖先的面前,他们游出那个船型的飞行器,是一种人首蛇身的生物,身后还拖着纠缠在一起的蛇尾。他们有很强的神力,他们出现以后,周围的天空都发蓝,发亮,但祖先们却没有感到恐惧,而是感到慈祥和安宁。, W: u  ^$ p% O$ d0 Z7 r, a

( T- S2 Q. I0 r- d" r7 A6 [. e# w  I" o2 t4 @
这些描述,让我们感到,伏羲和女娲们其实应该是来自于外星世界的高级文明使者。他们人首蛇身、相互交尾的形象,或是在暗示,地球上一些古老的部族,他们的DNA是有朝一日破解人类起源的关键所在。因为,很可能是他们修改了人类祖先的基因,并在反复的实验中,最后确定了决定人类繁衍生息的DNA链,从而为后世的人类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依据。$ {  ^9 l) ~( Z6 D0 i& P
0 v5 [# ^; @1 m) _/ W  m* v
在多贡人的讲述中,他们对天狼星系十分熟悉,他们很容易就能画出天狼星系的星系结构,尤其是他们知道天狼星伴星的存在,这是十分惊人的,因为这与他们数千年耕种打猎、没有文字和学校的情况严重不符。我们知道,天狼星的伴星直到1995年的人类科学才推测出它的存在,才知道它是一颗密度很大的白矮星。% \9 o2 T* |/ i( P3 ^! ~
2 A- h. L0 ~; z4 }* c. t; Q
, R) l- A" e# J0 w% c
那么,是谁把天狼星的有关知识传授给这个古老的部族呢?很显然,是古代那些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们”。换句话说,伏羲和女娲,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就是来自于天狼星系的天狼星人,是外星人!2 I7 n- z# g" D8 N1 F, v
* D; @0 U! |7 _) A+ N  S1 Y/ H
难怪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天狼星都显得那么关系重大呢!
  d( W# h( P1 w) {. e% D
! s4 ~5 J* O4 y! o/ o1 J" J; \/ F7 U
可见,如果本文的这些说法属实,那么,人类的DNA很有可能就是天狼星人进行修改的,由此我们的祖先才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才开始了直立行走,开启了地球智慧生物的征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