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国医大师孙光荣:若不改变"西化"的现实,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将成为传说
曹东义 发表于:2017-3-20 15:04: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17
国医大师孙光荣:若不改变"西化"的现实,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将成为传说原创 2016-06-08 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报
! b4 h. t" Z; ~: D2 v摘要💬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成长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且历经劫难而不竭,正是由于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5 {5 w' O; r# W💬 中西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医学科学,都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也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是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背景下产生的。6 ]8 G& K# R8 d: D2 a4 N7 ?
💬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近些年来,开展了大规模、有成效的“中医中药中国行”的第一轮科学普及行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首次大规模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为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发动了引擎。
, B" Z% g& ]& B/ z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向全国和全世界公布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形势、指导思想、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五大类二十四项重点任务、五个方面保障措施、三条途径组织实施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指明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指引着中医人团结、奋发、有为地前行!


; W# |) k) |1 }' {5 g- d3 f) W- |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必须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从“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出发,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 i& z/ Q1 H) S) o

而中医药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医药学,是因为中医药学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因此,改革与发展中医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紧紧抓住规划中提出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引领与推动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实施好这一工程,也就抓住了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引擎。

# @9 ]% t$ ^( E% }! f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是中华复兴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r0 i/ y' ^* ~, _- u0 |% n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是旨在普及与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普及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民行动。


  L4 s- t( m1 m) B, O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积淀、融合、蕴含、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医药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成长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且历经劫难而不竭,正是由于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而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括三才、变易、中和、意象等等,在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学乃至兵学、农学、建筑学、星相学、堪舆学之中,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 j8 ]3 P3 S% M  s7 T

然而,在现今中国,“西化”是不争的现实。有批评者指出,中医药学界的西化程度已令人触目惊心。“西化”的不断蚕食与冲刷,使得中医药学之中的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涵与底蕴失落了,有的甚至无法再现。中医学如果不彻底改变现今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育、科研、临床中仿效西医的状况,也将会像古建筑学那样,中国人将来就只好看着自己民族瑰宝丢失,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将成为传说。


! T  Y. P# d+ k9 {: U( a; C6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中医人应该深刻认识和勇敢实践的“中国梦”。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

# C/ i6 g, b2 u6 h: Z9 F: a

因之,中医药是支撑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底,要坚实、挺直、不能脱位。中医药的改革发展需要中医药文化作为引擎,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融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所以,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是中华复兴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表明国家文化发展规划中必须有充实的中医药文化内容,这需要提高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 X! w4 r6 ~$ d+ V. f$ |  b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是促进中华思维方式和促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

$ d" e9 }& n/ h. E& c

中西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医学科学,都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也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是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背景下产生的。

4 P4 `. j. t% v- r4 B% W( {+ n

从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到临床诊疗思维模式,中西医学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风格。由于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华文化萌生和发展的,观察和辨识的维度主要是功能的、动态的、宏观的、整体的,而不是结构的、静止的、微观的、局部的;不是“病”这一生命现象,而是“人”这一生命主体。概括而言之,中医药学所具有的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 i3 |8 B# |

一是在宗旨上,中医药学坚持“大医精诚”、“普救含灵”的济世活人的人生观,而主要不是以追求功利为行医目的。


. n( z5 }# ?- T

二是在理念上,中医药学坚持“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而主要不是植根于解剖学的物化基础。


3 g! R& W( Y8 A9 ^0 Q. U

三是在诊断上,中医药学坚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思辨观,而主要不是参照于实验室的理化检查结果。


) Q4 I( |" V- k- f/ k2 [

四是在预防上,中医药学坚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防病的预防观,而主要不是依赖于药物预防。

% [* e  w+ s" j9 K) t

五是在治疗上,中医药学坚持“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中和观,而主要不是局限于杀菌灭毒的对抗性治疗。


3 ?9 l7 c7 X& k, o0 p

上述,涉及的是中医人的知与行,进而涉及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既需要全体中医人谨遵和恪守,才能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融合其他医学的精华而不至日益“西化”;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同,才能营造中医药大发展的社会氛围,才能自觉养生防病而不至于“大病小病”都盲目依赖医院、医生。


" P& E) V3 U8 |" K' f: a0 q; ]* C

因此,中医药的改革与发展的引擎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就是促进中华思维方式和促成国人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


  [5 R7 f. D% Y$ ?- Q, ^! d- n- u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是正本清源、改革供给、知行合一的行动

" I, I8 \) L' V) v1 `; T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近些年来,开展了大规模、有成效的“中医中药中国行”的第一轮科学普及行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首次大规模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为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发动了引擎。


7 R% L5 f! _$ s9 w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医中药中国行”势必要配合《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组织开展第二轮行动,这就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9 V* S" Z) R8 |0 z5 |

建议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的主体工程可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 a, O! f5 U% |* x3 g

一是“正本清源”。通过古籍整理、事迹搜集、理论研究,廓清中医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包括生命理论、正邪观念、疾病认知、求衡思想、医德修养、医学理念、医疗行为、养生方式、膳食宜忌等等,探索、明确究竟什么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而不仅仅是注重古代中医元素在中医药机构中的装饰。

) Y" }/ ?4 G- |( {' p3 V2 k' ~

比如,中医看病有不同于其他医学的六大程序,提取辨证元素之后进入的辨证施治的程序是:①四诊审证→②审证求因→③求因明机→④明机立法→⑤立法组方→⑥组方用药(其中,每一道程序中,每一个老中医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技术),这就是中医药文化在诊疗中的一种体现。

4 k, d7 q4 B( }$ C

二是“改革供给”。通过调查研究、整合资源、继承创新,澄清中医药文化的库存与储量,包括中医药文化的古迹、古籍、近现代业绩、医者行为语言、就医行为语言、医患互尊互敬关系、常见病家庭自治自养典型案例、优势病种(如肿瘤、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病、情志病等)、优势疗法(如痛证外治等)、中医特色养生方法(如膳食养生、医学功法养生、意识调整养生、佩戴饰物养生等)。使中医院提供的不仅仅是“治病”,而是“治病兼治未病”。这将是中医院“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


3 T0 J9 `( r5 Y

三是“知行合一”。通过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联合研制、合作开发、科学普及,拓展中医药文化的覆盖面,包括中医药文化巡讲(分业内、业外),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小学、进幼儿园、进家庭,养生产品(包括食品、器械、饰物、方式等)展示,养生养老旅游,歌诀、动漫、电视、电影、网络、博物馆、图书、知识竞赛等,将中医药文化普及范围逐步扩大,并且强调“知行合一”,做到有看、有讲、有练、有效,逐步改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将“疾病围着医院转”改变成为“医院围着健康转”,因为医院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


! ~" p6 s5 y( t" x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落实”,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实际,要“继承创新,统筹协调,生态绿色,包容开放,人民共享”。

' e& t! d3 r  X) |- U4 P+ v, T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大道上,紧紧抓住这个引擎——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望。因为,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7 U- `2 g  t& o+ a+ J

作者: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 R# P/ b, x/ c( t& N1 l0 k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微信号:cntcm1989)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授权。

' l( T8 C2 u, N
阅读原文阅读 19390
( @8 S: w8 @6 u, l; i" J/ ]/ {3 I200投诉
  @0 m- E+ l- f; g3 l. [9 Z9 g

4 v9 v9 k6 w2 X1 H8 S5 a/ }& I
精选留言

! `: S3 }9 @2 C/ U% e# A
  • 62

      [; v+ b' ^! E) L8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程磊/ k1 o; k/ ]" H7 W  T
    孙老所言字字珠玑。对中医命运及发展忧心忡忡,赤子之心昭然若见。
    6 u, n$ e% j4 L! |

    . m$ P. ~/ t+ P3 k$ N2 S# N
    2016年6月11日
  • 59
    ( y+ D. d1 p4 o# L0 Z% C) S: @
    王修河9 t# {4 \; W; f6 b9 {2 ?* T
    写得太好了!中医药学教肓应及时进行改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材编制,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摒弃西化思想,恢复中医古典的教学临床方法,培养出真正的经典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技能娴熟的中医生。2 c5 q  B' g  A! S3 C4 _
    1 T5 i! j+ r3 t' ?# l
    2016年6月8日
  • 57

    0 E4 m: x- t5 b9 q中医&针灸微雕 李医生
    : E2 B7 j# o( a/ F. \- u( u  q  W- F中医是我国五千年的国髓,历史悠久,底蕴涵藏,没有一定文化理解不了,中医奥妙之处在于个性化,四诊八纲丶辨证施治以达标本兼治。
      k3 Q- J. f- x: k; Z+ v* ]5 `

    ; g7 J1 S& m' X0 {! X/ ?
    2016年6月12日
  • 51

    ) `8 o6 J  f" ^0 E. n  n2 J  }/ V春春/ V2 O/ p7 \) X1 R/ ]% K
    我爸爸说:不能用西医的诊断来左右中医的治疗
    & l- N8 \* Q2 I2 B' l" @
    : _7 I/ `. D3 B' E# I5 m8 k! J
    2016年6月9日
  • 1
    8 Z* {$ l; S1 F8 G
    林峰, ?, m! D1 {( `, A8 b8 [
    目前中医药到了抢救的阶段,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保护现有的,追回丢失的,发掘未来的!
    ) h0 r7 O, H% R* v5 C8 F- I
    # N7 Z$ [& E) u
    2月15日
    2 u+ m9 r3 }  a1 }; F

7 d8 I  e, |  z/ _6 P
: z8 J7 S+ {, Q8 S7 V" P9 q1 C
% m7 L, w5 k  s" b& \( U6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