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你为什么不快乐?/ i* P- ]+ \. p
: H8 a1 Z. H- B/ S; a4 ^5 J
2017-03-17 梁冬 院长在线: G& J1 q1 B, |- ^
^, ], R% @# D( m- J1 I
6 L/ y' \* t. R' u' r
梁冬 正安中医创办人, e" w" b0 v! P* _* T
9 M: _4 Q$ r' j# {. n: M# N2 j8 }
原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后来加盟百度,担任副总裁。从百度离职后,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社会公益事业,之后创办正安中医。代表节目有《凤凰早班车》《国学堂》《冬吴相对论》,著有《欢喜》《无畏》等书籍。
3 |9 F9 c9 O1 R9 r# ~8 y" [. `# {0 ?! d& J
: M4 U, o0 J* V" A& f$ {/ y
" q! O5 i3 ^4 E P& B {& B
6 }; z0 s# T. B# e9 k* n) w a导读 # ^ X- J* ]# u& [2 b, `" D
当一个人内在自我充盈,在很多时候能够觉察并且超越自己的好坏、对错的人,他自然而然地会散发出一种神奇的魔力,这种魔力可以让有痛苦的人感到释放。
. P$ U, N, X3 w% X `/ z5 R0 |
0 w T# |3 Y# x0 c6 R来源:《梁冬私房笔记》
; M2 Q2 J+ `! x# z, f5 r
" }, D3 c+ l) M* e Y我们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粗略地学习了一遍《逍遥游》。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总结,《逍遥游》到底讲了什么?( g* [* e4 v) e& k, F j
b7 S0 o2 W! y$ i. T1 F1! H1 M( E: a V' [# u
如何不被各种事物所绑架
, m0 n; h) @6 J7 w还记得吗?我们在讲到鲲鹏的时候,我曾提醒大家,这可能是一个无需辨别真假的故事。你一讨论到底有没有一个这样的两栖动物的时候,你就离《庄子》远了。
7 V4 E1 _7 ~! H( I7 ~6 k* J( E. |. P7 T) j* ^
后来我们又讨论了一只小鸟和一只大鸟之间的对话。 其实高下不相慕,当你一旦落入到对小或者对大的羡慕时,你就又落入了一种关于“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 B5 i {( F3 u+ s
, T4 c' E# O6 U& W- h6 D3 m后来我们又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是不是会被“我有功劳”、“我需要刷存在感”、“我有作用”、“我有品牌”的意识所绑架?
/ Q, E5 a) ^5 ~, `! o, z a4 j
4 y- d0 s* B: i. Z3 x* J再后来,《庄子》提到了神人,又提到一个领导人,尧,跑去找许由,想要把天下给他。但许由跟他说,我们各有其命,你有你的角色,我也有我的角色。 许由的角色最后又被突破了,他甚至连自己的角色都模糊了。
" X' v2 D/ b0 W7 H. P
+ `3 |3 C; M; R5 }9 b再往后,庄子和惠师探讨了到底什么东西有用,还是没用。一言以蔽之,庄子用整个《逍遥游》在讲如何不被各种事物所绑架。
# {" D3 u7 n: \, D9 v9 `
6 }- v% w% D, C# u如何不被关于“大和小”的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我有用”还是“没有用”的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自己是不是活得长还是活得短”所绑架;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还是坏”所绑架。
7 L7 g9 o; ~* e3 r# Z1 M$ B' I0 a4 y( {
20 \5 D9 c5 I7 O: ]
“成佛”就是成为一个内在逍遥的人# k$ J# i7 G6 ?' t* z8 D4 N
《金刚经》里有四句特别有力量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看到《庄子》说“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再看到《金刚经》里讲“无我相,无人相”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一种强烈的震撼?他们怎么在讲同一件事情。4 `5 b) N; q5 i& G2 {7 u* B$ w2 o
. \9 \0 \2 _% o- z* y
《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就是不要被那个所谓的“我”的概念绑架。“相”大概可以翻译成“观念”或“概念”,你在心里的那个“相”,就是你的观念所形成的那个状态。
3 y# F5 u2 y. h, V* y/ S& {
9 s! L8 \2 W* [9 q不要被内在的那个关于“我”的概念所绑架,叫“无我相”;不要被别人心目当中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所绑架,叫“无人相”;不要被一个时代的洪流趋势所绑架,叫“无众生相”。
# L6 K+ |7 c" O) M9 f0 y: e7 L; Y2 u8 ?; r9 ]8 X
在文革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去打杀抢,都去做很疯狂的事情,那时候只有很少的人依然活在自己的乐趣当中去读书、去享受阅读的快乐、去坚持自己内在的某一些的自然本性,这小部分人就没有被众生相所绑架。
& e/ x! C P, e, G- Y' E' g. A$ ~' w: k6 M( g
还有一句话叫“无寿者相”,不被时间长短所绑架,寿者长寿也,时间可能是个假象。我们都从相对论的常识里面了解到:人生很长也很短,小年未必懂大年,大年未必懂小年,小知未必知道大知,大知也未必知道小知……9 Y! b# j; T- D7 {# h
, u" A+ ~4 V$ u: P
所以我们从《金刚经》的这四句话反过来看《逍遥游》时,我们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人类最聪明的智者到了某个状态都会涌现类似的感慨。什么叫“成佛”?不是说金光闪闪,不是法力无边……所谓“成佛”其实只是需要成为一个内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 Z& X/ t1 D; G* d! l% ^. o( z9 C; N) X3 C* j& M4 ?/ j; e
当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一切事情都不会给你带来过多情绪上的困扰。1 u1 t4 K6 p6 u: L# d" Z
9 O+ {) x5 I- A" {, ^2 @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其实恰巧就是因为我们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用庄子的话来说,我们被一种对于真假、美丑、权利、个人品牌、是否有用、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生意义……这种隐约的内在的观念绑架了。
: ]; X: R" I( C# S5 @
$ T& b S/ o( j( D$ h! X y# c+ D4 z成佛和获得逍遥,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R2 g, B, U7 k* p. q) E
1 |. ~$ o. \* U4 }3( ^- Q- @6 z l( X9 |
为什么有些人会让别人感到更舒服( K8 L( m5 v2 _& \
前两天有一个许老师,到我们的院子来聊天。许老师是一个心理治疗师,他告诉我他可以说出他老师讲过的所有的话,能讲他老师讲的所有的课,但是他仍然觉得不够。我问他哪里不够?
! k/ ~" n8 G1 Y# ]* i7 V9 z, b. F5 y5 c: Y7 @" Y7 P
他说,也许一个心里有困扰的人到我这里来咨询的时候,仍然想跟我讨论问题,想听我对他情况的分析。但同一个人在他老师面前时,甚至连投诉、抱怨都没有了。; m( Y: y+ o5 ?" t& ]
9 e& ?: K) _9 A* F- Z我问他说,你们俩能说一样的话,你能做出你老师所有的表情,差别在哪里?
5 |9 O' A2 m( r* Y5 k7 L- G: n7 K9 s8 P0 e% ^
这个许老师很谦虚地说,差别在于我内在的修为。我还没有到达老师那个境界,其实我们对面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敏感的,这个感觉是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的。2 V4 _6 m; H$ w% S- Y c; Y
# ^; h4 U$ N; _8 }# S! N, b
当一个人内在自我充盈,在很多时候能够觉察并且超越自己的好坏、对错的人,他自然而然地会散发出一种神奇的魔力,这种魔力可以让有痛苦的人感到释放。, t- [6 ?6 p& `! l( A8 `
% R: T( m' c9 l |让我们认真想一想,我们周遭总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能让你感觉到更舒服。总有一些人只是暖暖地看着你抱怨,暖暖地看着你哭泣,暖暖地看着你无所适从。他如何做到这一些的?是他努力的结果吗?还是别的?* X7 X. h2 I" Q4 Z; e9 a* j: X
+ j" Z8 a. f8 z" u8 @
有些人似乎有一种奇怪的能量,这种能量没有侵犯性。你甚至都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他,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你在喜欢他,但他却始终让你感到自在。他的自在就像是一个很强的WIFI信号,可以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很爽地进入云端,进入互联网,进入开阔的世界。
( Z8 a q8 i! m% R, v8 z7 h* ^" Z5 ?& g
小梁认为,当我们觉察到世界上可能有这样的人,当我们觉察到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当我们觉察到我们内在的关于好坏、大小、有用没用这一些观念会隐隐阻碍我们成为那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开始采取一些行动。
1 A$ c" @1 s9 r: H8 I& u9 g$ j
: e* x: X% B1 m! L) s7 p这些行动不是借由努力得来,是借由发现、借由了解、借由接受和承认而来。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隐形的翅膀,但是每一个人都有隐形的梦想和隐形的藩篱。' k0 e' o. ~3 c; I$ ?
' p+ W! ~2 S* ~0 }3 t4
( e2 z) s7 B, Q' |& B/ h/ c我们的不幸福是内在的心智模式构建的$ e) B, Q4 g& ^" u
《庄子》在《逍遥游》里,用了一个又一个像蒙太奇一样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看:我们的不自由、不快乐是如何借由我们内在心智模式构筑起来的。: h- N/ p6 R; U+ G" i/ e
" o- z8 w% F% D% e' Y比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恐惧的习惯。现在看过来,可能是因为从小我们的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不知道除了用恐惧之外,还有什么更有效而快速的方法,于是他们用了老虎、用了派出所民警干部,来恐吓我们就范,赶紧吃饭、赶紧睡觉、赶紧做作业。
* @! D# G2 i$ ?9 U
. m, s: i& ^# [* C! K. B2 Y. q- b当我们后来不再害怕老虎,不再害怕民警的时候,却留下了害怕的习惯,它是如此的隐形,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它,但它限制了我们的逍遥。6 U! @ b% l2 _2 `
& e9 O6 [/ K& M: s- {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从小他的父母告诉他你不够优秀,所以很多的小朋友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一切。
0 S( z1 }8 [. Y# F/ S. Y
t# e- C |2 Z w: x有一些长的很漂亮的小女孩儿,她的妈妈可能会很担心她小时候把自己弄的太漂亮会不利于学习,会有意地把她弄得不那么漂亮。当她长大的时候,她对自己的性感、美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暗暗的恐惧,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 ~: T$ c2 B* K0 O. O" x
+ l/ n1 E% v1 o" b9 ~还有一些父母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家很不容易,你读书要珍惜,爸爸妈妈赚钱很困难。这样的教育虽然能够让小朋友建立起珍惜财富的观念,但同时也让这个孩子在这一辈子不相信自己可以去拥有财富。% t& |& p& Y7 ~: y9 Y! s3 g9 E, ^3 |
9 A- E, u7 ~4 r J0 t
我并不是说鼓励大家去获取很多的财富,我只是用以上的这几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习惯性恐惧、习惯性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习惯性觉得自己不配,习惯性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的人的。
, K/ L0 Z2 `# f: m: f7 [; p* L2 Z H7 {2 d+ y
当我把这些情况分享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发现,每一个人都在过往的种种时间,种种机缘里面,形成了以上的种种的心智模式的障碍。. a8 q2 A a M+ e
1 ~ _8 M2 x2 v
是这一切禁锢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不自在的人。! c5 Q! }) {8 R/ v
+ k1 e; p- K& }7 _6 z$ [
, D$ K4 V# ~- C3 }
▲一双感动两代人的大眼睛
V9 c' {- x' ^( j& r; }5 A' g3 h4 V5 @4 V1 i. n) _
我们不需要抱怨父母,因为父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才有了《金刚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才有了《庄子》所讲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 s2 z$ B2 w% w, ?6 j0 X
9 t2 c. z5 e- s2 J0 a3 ^. z( M
5: ~4 w/ a: b7 O$ @# l3 c1 r& R) o- S
觉察,就是迈向了自由的方向# f p4 ^* R# l% ~
我们不需要去抱怨,我们只需要觉察。当我们觉察到所有的不快乐、不自在、不幸福,都仅仅是因为有一个隐形的罩子在禁锢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勇敢地迈向了自由的方向。2 a7 ~+ |. `' @# S+ I: ?; R
o* x! k$ s$ G: ]( e f" h Z. H在入睡之前,或许我们一起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去想一想那些最让你不爽的人。因为这个最让你不爽的人,会真正地帮你发现你不爽的原因。
1 b* T: `) ^; ^$ u! g
: L. {4 N; r* H: S& V# N) |, }/ Z3 O1 G: F那个让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你内在的恐惧,内在的分别心,内在的担忧。当你了解,那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假想的时候,或许你就可以放下与它的对抗了。你无需告诉任何人,但你必须要自己知道,你在和什么对抗。
2 M, L' I1 b# q. [* j& p' J8 O9 B! Q6 W
由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竞争,所以习惯性的对抗就构成了我们心智模式的一个必然。5 z& w2 l. E' }* N% P! e! W3 V
- o, w* p' u. |$ L0 I& Q
它帮助了人类的演化,但同时有一个副作用,这种习惯性的对抗让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甚至不懂得如何爱自己、让我们心生憎恨之心、让我们无法接受一切、让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一个竞争对手。
0 Q- D; V, _4 g* U9 T, A; [
9 U' o0 r! b5 ^3 ^它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最终产生许许多多的遗憾......
. K7 V. a: q0 h
! a+ Z2 M) m2 Y& S, G& I, r所以孔子说仁者无敌,他说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的接近于逍遥状态的,有广泛的同情心和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树立自己的敌人的。他在与无情的众生互动的过程当中,会找到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的方法。" |8 w. b0 v/ j6 ?1 y8 ^, g0 Q
. b7 W9 W+ X! a; z' l+ K# a3 M
这是环保主义最重要的观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的洞察和理解。
; o3 [" E1 d) n/ K. {2 W: \' P/ o6 W, I8 m$ Z- i) Q9 _
一切睡不好的觉,都和你内在的某一项的对抗有关,找到它,发现它,解开它,接受它。当你睡好觉以后,你会在第二天早上发现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 J: d9 g7 `7 b
8 C9 ^+ i+ O. b% b5 T! l2 B6 O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晚安。■$ i" _5 q7 O) X3 L J- ^4 I c
% z0 P7 l2 y0 @$ K. C/ M1 A$ W7 \# P- }' i$ `1 |
【延伸阅读】
( P, b3 [- U" _- x3 l+ ?( {+ i/ a1 z2 X% J+ |; a6 \; c7 M
梁冬:养喜神,去杀机
4 X7 K% C) L9 T2 T! U& W
8 @: A- Y6 c' |7 U3 D; H来源:《欢喜》,梁冬著0 z" j0 Z \: l0 c, G
}& h) y. ^9 K. J+ |* ?
有一天,正安医馆来了一位修佛的云游医生,我就请他题几个字。他题了四个字:笑比哭好。我问他为什么要写这四个字,他说他行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部分来看病的人都过于关心自己的病,结果越关心越愁眉苦脸。所以他认为人要想把病养好,自己心里得升起一种阳气,认为自己的身体能好、病能好,首先要有心理暗示。我说:“那不就是‘安慰剂效应’吗?”他说:“不是的。对于中医来说,心法、手法是一体的,心物一元。”5 z4 I8 X9 X6 T9 Q6 j( M
; W6 l+ ^5 m1 S0 c我觉得这有点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了,但他说其实应该把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纳入整个医治过程当中。病人心里有正向的能量,再加上好的治疗方法,那就更好了。我想想也对,就把“笑比哭好”写到洗手间的镜子上,希望进去的人看到上面的字会有所触动,能带着笑脸出来。: {8 K8 B! h; e7 V# ^) ~- c
( O9 M8 |7 _ f# l& ?% L; u2 m2 z
17 B8 s9 E" H* [
养喜神,去杀机6 A) f4 y7 J) p
《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与之类似的书还有《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呻吟语》等。这些书仍十分有价值,有的句子相当精辟,一句话能顶现在的一本书。
/ G* }# G! { A* j$ i3 R& h2 D; p* q W) n1 s
什么是喜神呢?我在一个风景区看到有人卖喜神牌,上面有字,可以配齐名字。这个喜神牌得偷偷挂着,不然显得有点儿娘。一看到这个牌子,你就会提示自己要高兴,要有点喜气,要培养一种阳光气象。久而久之,你就从强颜欢笑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把高兴变成一种习惯,如此就形成了固定的心理模式。喜神牌跟不抱怨指环不一样,喜神牌是正向的激励,而那个指环是监督性的。你没事的时候看看这个牌子,就能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喜气,这叫养喜神。. X. N" j% o8 |. r* T& w
( Y' X1 S* ^1 |! E“福不可徼”指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比如花上百万元到古寺名刹去上头炷香,那可能没什么用。福不是勉强求来的,而是招来的。怎么招呢?就是在心中养喜神,所谓“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那又该怎样避祸呢?就是要去掉心中的杀机,所谓“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祸就会离你远一点,祸就会绕道走。这跟现在常说的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类似。幸福的人们每天都提醒自己生活在阳光下面,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态。这不是片面地讲心法或精神胜利法,养喜神能够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面对事物时能够看到正面的东西,看到可能性。) p; N$ K- j2 H1 J8 M- k& R+ t6 h/ a
' Y- c: D" p( i/ V) E1 h. `
面对同一个事物,用积极还是消极的心态去观察它,其所呈现的价值和意义大不一样。我们要保持对可能性的关注,而不是对不可能性的关注。当不可能性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时,他会发现满眼都是不可能性。如果满眼都是不可能性,那满眼都是陷阱,就看不到馅饼了。
) R2 v5 R; P$ M7 o" M$ K! F) Y' c6 l% C$ ?6 Z6 F
《菜根谭》里还有一句话,叫“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就是说世间虽然险恶,但是只要你不险恶,你就会逐渐营造出一个不险恶的小环境;虽然不可能有圆满的世界,但只要你心里保持充实和满足,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世界。俗话说“你对世界微笑,世界就对你微笑”,也是这个意思。0 z9 `; }" @- M5 i( y" m3 b9 J- \
6 A! \2 h! Q7 t) Q8 Q7 W a2
& b! T4 J) Y% D( g! [7 M养喜神、去杀机的道理,在企业中同样适用
5 S0 B) e" P9 J* i& z7 G这个道理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我有一些企业家朋友,有的认为自己公司里的员工们都认真工作,都很优秀。有的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老是觉得员工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种朋友跟我说,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但每个人也都有优点,公司的差别不在于员工有多聪明,而在于老板有多聪明,能否发现他们的优点,把每个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他们自然就会升起一种信心,老板就会觉得员工特别优秀。其实,如果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员工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如果老板一味指责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3 S/ M% {: \$ A1 }, }# }) F% W6 m0 K2 y8 e# {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的某种气氛。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杀机的,一种是喜神的。有的企业里充满杀机,它有非常苛刻的管理制度,采用了许多看似非常严密、实际上漏洞百出的手段,目的是弥补管理的混乱和低效。一个企业如果杀机四伏,那就离危机和灾难不远了。还有一些企业,员工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快乐、轻松,是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氛围,尽管它也会有严格的管理条例,但这些规范和条例并不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并没有暗藏杀机。/ k2 D. N3 U0 t% Y- ~# ~
7 M, ]: w! K4 Z& z
要看一个公司有没有前途,只需要走到公司前台,再到员工区走一圈,看一下员工们脸上的肉是顺着的还是横着的。如果一个人本来面容很和善,进入公司之后就变得苦大仇深,这种公司就不会长久。尤其是在服务业发达的现代社会,那些卖完产品后靠卖服务来赚钱的公司,即使产品再好、管理再严格,只要员工都是愁眉苦脸的,最后都长不了。
& Z/ [/ S/ {- }) F
5 T3 |2 |, `7 V, k: c& A" Q2 q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来看,杀机必然很快招来危机。比如,商鞅、韩非、李斯这几个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结局都不好。那些搞严刑峻法、充满杀机的朝代也都很短命,比如说秦代和隋代。反而是那些以无为、开放作为指导思想的朝代,最后发展出了强大的文化。汉代非常成功,所以我们现在都叫汉人。唐代的开放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首都长安有1/3是胡人,卷头发、高鼻子、蓝眼睛的人比现在北京的都多,有不少还在朝廷里担任高官,可以说唐代的包容性很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汉代和唐代的军事力量都很强大,也会有征战,但是它们给人的感觉不是杀机,他们的军事力量是对外的。
' d+ |; I4 Z8 G# ~
) @6 J3 q7 E( B% h( j+ J7 B这里的“杀机”是一种广义的杀机,不是说要把谁杀了,而是指一种隐性的心理暴力,就是以自己的标准、需求和愿望去规范他人和环境。所以,当一个人开始指责、批判别人和环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显露杀机了。而且,抱怨、批判都是有成瘾特征的。当一个人开始抱怨的时候,他会发现可抱怨的事情越来越多,就从一种偶然的抱怨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抱怨。习惯成自然了。
4 @! {* x1 `! d! L& x5 @" j, e- P2 D, X) T8 J5 r, q
杀机的生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刚开始时,一个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别人的反应不符合他的愿望,他就开始指责别人,这就从不知道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不知道。他用这种方式、手段或武器去“解决”问题,因为爱抱怨和批判的人往往将之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抱怨过了就当解决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惰性,是把抱怨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一个人的才能应该表现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但是爱抱怨和批判的人会产生一种误会,以为一个人的才能表现在他能不能指出问题上。 b& [( f; s. b: |
5 V4 x; \. b6 P+ I& K$ ], R
从不知道不知道到知道不知道,再到知道知道,然后去发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最后就变成了不知道知道。当它成为一种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意识到自己喜欢指责别人,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性杀机。养喜神也是这样。
# s+ D* `6 p3 q: ]# p$ N" p# i! ]& v: R0 }3 t7 C6 `% r
3" s3 P* l2 B: b4 R, y# \1 X
如果一个人心有杀机,必然会唤起周围环境中的杀机,最终会伤及自身5 z% \0 d' \. l- C" P" v3 @
内心的杀机是一种力量,其释放一般会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表达出来,把力量加在别人身上,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然就有反作用力,你打出去了,别人就会打回来。这实际上就是自作自受。
3 L4 ]/ }$ _6 g- q9 D' y; B4 x9 @8 R4 r9 d8 `
另一个途径是不表达出来,在自己内心里面厮打,其杀伤力更大。杀机太重的人,自己总是充满批判、抱怨、鄙视和否定,自己越来越看不惯自己。加上外界的刺激,即使是正面的刺激,也会产生过度的反应,比如经常会把别人的表扬当成讽刺。所以有的人对别人总是不满意,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
* J5 ~6 L$ W- d, ~) Y# c2 }
7 \ B6 U, o% p ?6 J清末民初的劝善家王凤仪反复强调,当人们内心有怨、恨、恼、怒、烦等情绪的时候,首先会伤到自己的身体。他认为身体的病痛来自于内心的阴影或心里霉菌的滋生,内在的病痛与外在的烦恼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手脚疼痛是与下属或子女之间的关系有问题,头痛是与父母或领导的关系有问题,而背痛是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伤害了自己。当然,他这些说法科学依据不足,但我们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有杀机,必然会唤起周围环境中的杀机,最终会伤及自身。 S5 {# W, `1 u: R
* C/ n# E# I! C* U5 Q+ Z: B2 O7 _
中国有个说法叫“相由心生”,一般人认为这个“相”指的是长相,究其原意,“相”来自于佛家,指的是人内在心法的外化,是说一个人外在的世界。所谓境由心造,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法决定的。同样一张X光片,县医院、市医院、省医院的医师看,发现的问题可能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内心的知识体系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与我们内在的心智模式有关。
# a+ b' {! `8 {! c S: c7 N0 |$ C- l# t4 G* t9 n, p- i: o
41 e7 b5 o" z8 c% u/ }
医生医术之间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隐性知识8 |) N& n4 N# x& y0 b
我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宁可起大早去协和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去其他医院。医疗设备都差不多,医生学的东西也都差不多,为什么医院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后来我从一个医生朋友那儿了解到,医学远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科学,与其说它是科学,不如说它是技术或技艺。作为一种技术,它就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问题,医生的医术之间差别大,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在医学院多学或少学了什么知识,而在于医生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有没有形成那些不好用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面对一个病人,医生能否诊断出最重要的病因,这恰恰是由隐性知识所决定的。大医院的优势在于,它有很好的会诊机制,遇到疑难杂症,它能够集中专家力量共同分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Q6 B0 E, ~& H' X2 \) u* j7 v
2 _( B& b% G# {
大家每天看天气预报,可能觉得那与大气物理什么的相关,一定是非常科学、有规律可循、可重复验证的。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是找好几位专家对一张卫星云图进行“会诊”,比如五位专家中有三位说会下雨,另外两位说不会下雨,那么降雨概率就是60%。你可能没想到,连天气预报这种看起来很科学的事情也需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支持,它是“会诊”的结果。
, d3 D" q# }' O- u) P; W# v4 A1 \) l6 ^
这跟喜神和杀机有什么关系呢?喜神和杀机说到底是两种思考方式,由于人们的心智模式不同,偏好也就不一样,而这决定了要素的取舍,最后会影响到结论。如果处于“杀机”心态中,你看到的就都是这件事干不下去、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你所看到的一点儿都不假,因为这些要素都是真的。但如果你能用另一种心态来看,最终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降水概率是60%还是40%,取决于一个人所持的心智模式。9 ^8 |+ V! {# B& |
* {, V! Q }, ~7 e3 M/ Y# ]
我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了。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始终保持积极正向的思考,这对于做人、做公司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行业的机会、同事的优势和优点,他就懂得把握机会、获得同事的支持。如果他总是看到一个行业的风险、员工们的失败或错误,那么事业就会越做越小,越走越低。■+ y0 K$ b. t$ G2 |# p
# d- Q+ n4 c, U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梁冬私房笔记》《欢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