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国医疗界十大新趋势 | 2017新年展望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31 15:18: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64
中国医疗界十大新趋势 | 2017新年展望2017-01-02 看医界
6 s% I% z+ K" o! s" [, G2 D, o7 m5 c  O
( p7 C8 w% m/ a" y) Q导读:2017已至,医疗界正在迎来巨大的变革,这些新趋势值得一读!
作者:疾风1 e6 b9 ^) D5 J
来源:“看医界”微信号(转载需经授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 f8 m- d+ A3 [" g
一、医疗反腐风暴来袭:大批医学精英将落马!

0 m; Y/ ]! Z" z" W: l/ b* g9 s
在央视掀起回扣门风暴后,彻底取消以药养医或将成为现实,医生收入阳光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 O1 L# K3 S. Y7 C1 _$ C. Z
而在这进程中,将会有大量医学精英因为没能及时收手,沦为体制的牺牲品,成为阶下囚,其中将不乏院长、科主任,甚至殃及普通医生。

* b. I2 M  U5 Q
因此,医疗界需要对2017年的医疗反腐风暴格外注意,不能在黎明到来之前倒下。

8 W/ _- u7 ~- U
二、当医生将越来越难:规培之路必不可少!
" z& r, j0 u0 S. v/ C
7 P- J& s& M+ i+ k2 t2 z
当医生有多难?临床专业毕业就能当医生的时代正在远去。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医学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仅20%左右。

& e, X' W' w6 ?6 C: M
据《看医界》了解,事实上,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面推开,特别是2020年后,即使考过了执业医师资格,大多数医院还是不要,还必须参加规培取得规培合格证书。而规培目前每年招生人数还不到10万人(7万左右),且看不到大规模扩招的趋势。也就说,未来医生职业将上演更为激烈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当医生越来越难将成为新常态。

7 [/ H2 s* I) _6 n
三、社会办医地位越来越高:中国“梅奥”将出现!
: ]  ^, @6 Z, j7 i+ P
如果说社会和医疗界都已经习惯了公立医院才是主流,那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是社会办医的崛起。社会办医院目前已经在数量上超过了公立医院,未来越来越多的医护将会到民营医疗机构执业,越来越多患者将选择到民营医院就诊,社会办医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并将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 R2 Q% P+ e' G) \
话说社会办医不是被莆田系把生态给败坏了吗?事实上,越来越多并不急功近利的资本开始进入医疗行业,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觉醒并投入到社会办医中,莆田系做法必将被市场淘汰,中国社会办医的社会美誉度也必将越来越高,中国将出现一批自己的“梅奥诊所”,和一批伟大的“梅奥医生”。

! V* c) s5 `1 H" p
四、诊所将撑起基层医疗:大量医生将当老板!
: a+ {/ _2 T, J8 F0 M
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进程中,有一条规律是绕不过的,就是大多数医疗服务将由基层医生提供,而最好的组织方式并不是什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是医生开的诊所。
) T5 \2 `8 ]. ?
医生开诊所,在法理上,类似于天赋人权,放开医生开诊所必然是大势所趋。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放开了中医诊所的规划设置障碍,西医诊所放开也将指日可待!届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诊所老板。
# k& v# w( `; j  m
五、医生凭阳光收入致富:医护劳动将越来越值钱!

$ e- F" |) @- s6 L- l. Z
深圳罗湖区招聘30万年薪的全科医生,港大深圳医院的顾问医生年薪百万,看上去很惊人,但事实上,这样的收入在中国大多数三甲医院也不罕见,区别在于上述深圳医生的收入是纯阳光的。

/ ?1 c$ w' O0 b- r# _& y* c; m; b/ A
而医生获得阳光化的高收入,也将成为医改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取消以药养医、实现医生收入阳光化的大背景下,大幅度提高医护劳务性服务价格将成为必然,诊金不够一碗面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2 ?! c- r7 M. `. z: \
随着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医生在市场上将越来越多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将倒逼公立医院薪酬体系的改革,优秀的医生在体制内也将能够拿到较高的阳光收入,医生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将大幅提高。
$ R4 b9 _- b: P, g4 W7 V2 P. {
六、医生自由执业势不可挡:“自带流量”医生吃香!

  d! a& i! n, v- `, Y/ l
有人说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不靠谱。事实上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得出的答案必然是片面的。从发展的眼光应该考虑政策放开的趋势、医生资源寻求更合理配置的趋势,以及在资本涌入下社会办医迅猛发展将给公立医疗体制带来的冲击等重要因素。

5 Q: V2 V) C3 {) o  u1 V/ ]  X
中国医生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不再甘于仅仅依靠医院品牌,正越来越多地利用自媒体、移动医疗平台等渠道树立品牌,“自带流量”的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或者出走公立医院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9 Z$ E2 W+ s$ _5 r5 @
七、医生集团将遍地开花:数量或将惊人!

  t/ w1 W. ~7 R7 _; L6 h
2014年以来,中国医生集团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目前数量已经超过百家,有人认为大多数医生集团将会倒掉;事实上,市场优胜劣汰很正常,医生集团作为一种新的医生执业组织方式,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医生集团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5 q. I- V7 C7 b, g
成立医生集团不是北上广医生的专利,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可以抱团成立医生集团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未来的趋势是中国遍地都是医生集团,北京有于莺的全科医生集团,新疆喀什也会有喀什的全科医生集团, 可能还不止一两个。医生集团作为一种组合便捷的医生执业组织形式,未来其数量或将惊人。

' d9 ^, r/ V" c5 [5 A
不仅如此,医生集团还将涌现出巨头,旗下可能不仅仅有数量众多的签约医生,还可能拥有大量医院及连锁诊所等医疗机构。

9 l* y( L: Q, I- d/ k
八、医生将逐步告别编制:别了!铁饭碗
& M! J0 j# Q( u
不管你是否留恋,编制对于中国医护来说,都将逐步成为历史,中国公立医院不再按照编制管理已成定局,编制附着的福利也将逐步取消,中国医务人员将告别铁饭碗时代和准公务员身份,纳入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
0 t8 N" Y1 g- ]4 B7 }" {- U
失去了编制的束缚,对于医生群体来说,无异于剪掉了一根粗重的锁链,必将促进医生资源的自由流动,并激发医生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W: a6 J) `; E  {- T6 [; ]: r
九、公立医院改制浪潮来袭:要“甩包袱”了!
5 p2 G: _1 \- i; I1 ~8 H

/ }9 C) S( p2 H4 Y  d
医改新政大谈公益性和政府应该履行办医投入职责,对于一些公立医院来说,这将是甘露春雨,意味着将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不再基本靠医院自己挣钱发工资、搞建设;但事实上,这样的定调意味着一些弱小的公立医院必将被地方政府所“抛弃”。因为很多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承担起这么多的公立医院投入责任,因此,改制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 M+ d9 {/ N: |2 i/ A! `, t
国家层面的医疗体制改革已明确提出了“社会资本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知名卫生学者高解春教授更是预测,公立医院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将迎来20年前国有企业改制那样的体制改革浪潮。
1 k' B% t3 v; Y: W
十、计划经济管制将逐步废除:医改文件或雪花飞舞!

  K( }/ n; P3 \3 C7 n; l  N' {& |* e
医疗界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中国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需要大幅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医疗健康服务业可谓首选。
0 m; V4 @* h% S" l
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必然意味着政府的简政放权,将一些计划经济的行政管控手段从医疗领域逐步废除,让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发挥支配作用。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医疗界将进入简政放权改革文件雪花飞舞般下发的时代,改革的速度,甚至会超越部分医疗界人士思想解放的速度,2017年也将不例外。

  F$ Z. k8 B. @3 v& O- l3 T
【  诚邀!】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后,即可关注“看医界”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很有料哦!(会议或是商务合作请加小编个人微信号:yijie030)

& o1 G4 m7 O) V0 |$ _8 D+ ~6 o) q: Q3 M: k( D$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31 15:20:15 | 阅读全部
中医药产业正进入暖春时代,或迎来全面爆发期!
0 K: W' Z! L( I, {; W8 w
$ L& }4 L0 t, N& |, Z* r2017-01-31 《法人》 医馆视界
9 F+ \; t% f! ]8 l6 F
  T) u7 j5 o4 D$ _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受访者相信中药的疗效,中医药拥有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8 o5 k0 k  v7 J/ t* u8 s+ s( L* b( n& \& q7 e, D
/ r  J- Q; K  i+ v, O9 \- k  G' Z
! R+ W' k" E: a3 g
随着中国首部《中医药法》的落地,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更是拥有了法律援助和支撑。业内表示,中医药产业或迎来全面爆发期!# O5 m+ X8 E  o7 R2 a; X, |+ _# W. u0 |9 \

' V" N" |* C+ |. l* U& _7 B" p$ K; P% d
" A9 B/ p& p% N2 r  F+ y
中医药发展有了保护使者7 M" P3 E) ^; u5 f8 w$ }$ r' x

% y  b! p  B0 q+ ?3 Q/ [- a4 v; |' Y9 }) v6 y5 k
从国内中医药市场现状而言,目前许多民间中医从业人员,虽具备一定的临床技术和实操经验,但现行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方式往往存在不配套的窘境,很多人无法取得医师资格。而现有的医师资格考试也往往难以评价真实水平。) o& u. {7 g" t' x5 l
& m; a' z2 p6 ]2 V5 m, P

: \/ i+ w' i; L: b$ J: H; z# a, y! o% g7 F# i8 A' ~
新出台的《中医药法》中对此也有所提及,其中更是针对中医的师承、家传等培养方式,开辟了通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的新途径,这也被外界评为“很接地气”。0 ~& D5 Q2 L# `  g! }

: R4 }0 s( k; \' T2 u6 \" v4 A2 @7 x3 N" f- l5 g! r+ B/ o) I
2 n8 Q0 E. z) \, k& M  W' a
当然,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医疗安全风险总是逃不开的话题,《中医药法》在强化中医药服务监管方面也有安排。比如其中制定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的具体办法,并要求备案的中医诊所不得开展备案的诊疗范围以外的医疗活动,以降低医疗安全风险。* ?) k  D$ C5 G$ H

: a1 l0 }& {: x0 b/ x0 J
2 j* J; B3 G% \* N, V( r" S6 L: ^9 z6 T; M6 F; k; I5 F1 Y
+ i* \# W' D' L$ c. G9 l+ z

  |+ F0 y; l# d: G0 \0 X
) Q8 u4 o" _1 }! h2 t业内普遍认为,结合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新出台的《中医药法》势必会使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得更好。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更是对这部千呼万始始出来的法律寄予厚望,认为该法出台标志着国内中医药领域拥有了专门的“保护使者”。
, G3 p( Q- Q2 ^, y, d8 h6 U+ t3 W) U
: ~4 w! b( Y. d! s8 {! C& [# Q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史立臣表示,《中医药法》从开始讨论到最终出台已经经历了七八年的时间,该法出台对以往中医药行业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势必会带来改善,但目前中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仍需重视。$ d' S# U) ?& t, @2 E4 J4 ], ~
: _$ k4 ~9 A0 c3 J. J$ R

" h7 D* X4 \5 u! q/ [
) c: G* m) `( h; v首先是当前中医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很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钟意又符合所学专业的职业,甚至最后不得不去做药品销售。此外,现在很多三甲医院中,单独的中医科室往往都不存在了,很多中医院的患者流量也不足。因此,要弘扬中医文化,如何给那些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是重点工作之一。
+ J6 x9 h/ c5 y3 A) A
: k( @/ Q6 q8 a, a2 E8 _% K/ c) A, {" U! U8 R
1 r2 x9 a( V0 l1 {3 ?0 Y+ i" _, ]! w& S
其次是中医的诊疗模式在发生改变。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中医西化”的趋势了,有些中医医院对于患者就医时,仍然先要求患者进行仪器检查,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
4 X/ }$ `! m8 q- O5 V, q
7 d1 W7 T: }4 v: I
4 ^( Z  _& R0 t. d; d/ G2 v  O4 q# r+ K( }. p
- D6 R8 Q7 Q7 b. P
, m6 p- i( g$ H# L
/ e; @. N. v- W% w- Z! D, F1 h
“当然,将‘望闻问切’作为患者诊疗的辅助手段,仪器检查作为更加精确的手段无可厚非,但治疗理念上还是需要重视的。”史立臣说。
" t( S9 p3 Z( r3 U. V) H8 H+ U1 y+ t) L( L' f4 G2 M) z
  A3 J+ _8 Y' @& _

9 R/ R% W5 W% d0 G! p“中医药行业式微是有原因的。”昆明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黎尔平表示,中国自西医引入国门后,民国时期就曾有人呼吁“废除中医”,后由于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医药的重视,才要求在各大医院中设立中医药科,做中西医结合。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政策推动下,还曾要求各地级和县级行政机构建立中医院。而到了90年代以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由于市场化运作等因素,人们觉得中医药的疗效和西医相比略逊一筹,很多中医院逐渐式微,亦有很多医院逐渐向西医转向。% d% m+ m4 v; k& A; ~8 i
5 D3 c' E3 j& u

/ `* q, @* R8 l. O. j# f9 A7 {
, F( g2 i; I# n& {+ w+ O3 M( j另外,反观目前医药行业“以药养医”的现象,在西医中存在更广泛一些,西医的检查费占了医疗费用的很大部分。而中医检查相对较少,因此利润也少,从医院而言自然也不会在中医方向上投入过多资源。) d9 T) p+ y5 B; f9 ], d
: t9 S# G" w* P7 D# W6 Q

- Y+ j+ A- t  [8 j
0 }( M' o( Y9 ^4 y! ^6 U “但中医式微并不是意味着中医没有疗效,而是一些政策还未落实,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作为行业发展的参考。”黎尔平表示。
5 g5 |  K* v; [* N/ A& x( x7 A, u# @' P$ y: q, n, y2 A, \0 N

) l$ Z# b2 K- X
! X7 e4 A" W: D: L4 i1 z, E$ [) C. B- h( s. y

% f/ b' ~; y! t3 F; X0 G机遇背后仍存挑战4 P$ K0 S% I% j
% H& J  c2 {( R& r2 W; m+ H
! t2 P5 Y" u2 t0 O; B7 P* K1 N2 w: ?7 m" D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发展中医药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坚持把“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大批政策组合拳的出击加之《中医药法》出台,使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加有法可依。
) N" I* s, p/ ?7 q
& i$ ?2 I* v4 I7 x$ W+ u
4 ~2 a! F# m. e( ?$ B) Q
# N& L7 b1 d! X3 u黎尔平表示,《中医药法》中亮点不少。比如《中医药法》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章节中的第三十条指出“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x: \& [- ~( A* g$ r& V3 A, S

# v2 L/ s) P5 ]9 ^. u, L; P& t* J4 j5 d4 J9 o' k2 c6 b
) Y4 e; Z6 D3 B% m- G
黎尔平认为,这一规定是个很大的突破,因为以往新药上市程序非常烦琐,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和多年的临床试验才可以。而此次立法对于古籍上记载的名方等,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简化新药上市程序,为中药的生产厂家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 n- W/ ~: G  [! j9 {; k* X: f! P. [! b' a! o' x
* G  c! P0 d$ M$ D% b
. _( j) y' u4 L) |# M3 V
此外,《中医药法》第二章“中医药服务”第十五条中还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这一规定使得很多中医院毕业的学生或者在乡村等基层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快捷地获得行医执照。; d  T: E$ H0 b% z: }  m

0 ?' V' q5 F1 f: V9 L* b8 ?; e) a$ p
5 J% T- M* S  x( H9 G
" \" e" x2 o6 |* U3 [1 m9 r9 a2 ^! }4 ]4 o2 d' W, b$ F
$ {# x+ b; m3 ^2 x' s, V, l  @

% u" Y- |  W% i" k“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反对,认为这会导致江湖医生和游医的出现,但我认为这并不需要担心。”黎尔平说道,只要新法的规定得以切实贯彻实施,同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加大监督和查出力度,有限地开放医师资格注册,不会导致负面影响。
3 q: a) ?; h! i: G, E( h
# b% K- A. g1 O( @% w* `: J0 H; q0 l. p6 k) H2 x: K% O/ X. ~
- Y; G6 {5 ]6 J
不过,在肯定《中医药法》积极作用的同时,黎尔平也指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 {6 H) j9 d& V% b3 {2 f& ~
* M, \% V9 j1 \' D" _  t0 N% l( w2 Z( T* O) ?* V* Q5 i

# V7 {- b! j5 d* N“现在有了《中医药法》这一部重要法律,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更加重要。”黎尔平表示,《中医药法》的落地是中医药法治化的一种表现,但在实际执行上,各个部门的执行细则和执行力度更为重要,亦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
* x- s7 @% L3 p3 ^  F+ q: r( n2 @7 K7 Z0 b/ M  t% f

" `% {) p( h) r6 j- \. H% R2 [+ l: d& p1 v3 x
“国务院、卫生部、发改委等部门应出台相应文件,将《中医药法》细分下去。各个地方也应考虑出台政策如何使得法律落到实处,从而推动中医药行业发展。”黎尔平表示,比如中成药的生产、销售等必须要通过政策的推动,又比如药品生产企业如何获得贷款优惠等相关政策扶持。只有这些政策做好进一步细化,才能使中医药市场形成规模。$ n" l% b& ^8 d* N+ S: w0 s$ p" t

+ @3 l1 `/ R- J4 Q% q6 [( C$ c% O" s& \; [* n# d9 f" o5 G

9 \+ S7 g: X- s1 Y此外,还应考虑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产品的品种,如将一些中成药从原来医院常用药范围之外加入到药品目录中,否则从利润角度而言,中医药的生产厂家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将难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0 T2 o( z9 r9 e: ]$ C( ?
4 G4 ~% D5 c. K+ A0 s

$ D( z- }& c& V( X6 k
8 i) U7 G( m5 a- }3 }1 b. q3 S黎尔平还建议,从养老角度和中医药发展角度出发,应考虑将中医药养老项目纳入到医保之中。国内养老产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而中医药和养老市场非常契合,像按摩、推拿等一些中医项目不仅效果好,同时也较容易被老年人接受。/ K$ ^; k) R8 T! w

7 V8 m7 t8 O& c  V0 m: E0 R$ Q5 e/ k* O! ~0 C# Z: }3 q& ?) `2 r
3 H, B* n% L# B+ E9 p
“如果勇于突破这道‘口子’,将中医养老纳入医保中,或许将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选择,这对于养老产业和弘扬中医药事业都将带来帮助。”黎尔平说。( B: t4 E9 L6 u3 d( q5 Z/ G
9 `8 U% J+ w! I4 Z
: q1 [3 h! G' |% |! m
' v3 H1 ]+ r) n, B) L: H) A# Q
6 k, I& U3 d1 Q8 [+ N

/ ], X+ w( M- p
( ]! b* O/ D; @' w4 F
$ a2 o, m9 x" T) V中医药的春天来了0 d3 C# G; b# Z  l  H4 w. V

8 G7 s# o9 @( j# e7 e) m! l! Z' i% S( Y, G% X& W- k; h3 V7 W! R
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中医药的产值已增长30倍,占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三分之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8 k5 H$ k* a4 _% r9 O# A
( t  {, L. m, o# P% t

! y8 B/ R# i% D( \' e; C0 C. H: {! k* l1 |! w3 f9 K! q
这意味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从以往的治病功能,逐步向健康养生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发展。* J2 S3 m+ c. g0 g9 k
. f' `5 ^* I* M5 f; @  L8 u& g
5 a7 L) g) ^! d# f% ?5 J9 r6 `
9 }% [& V, g0 @# z3 T
同时,中医药市场和产业也在逐步扩大。业内人士预计,“中医药乃至大健康行业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行业‘黄金十年’已经到来”。
3 R6 h$ C1 V8 q& `% ]! Q/ e0 D4 B! v

' V, i9 {* B8 k" W6 y9 Z- Q1 d1 g8 O' s4 l4 a* b3 H6 i# ^1 u
& s* A+ m* D3 f. x1 W( ~# t

" c* B* r1 y! V$ M; w# M2 F% z) v7 h
“《中医药法》出台之后,中医药行业环境将有所改善,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清晰。”史立臣表示,虽然现在中医药地位相对较低,但如果在《中医药法》下,政府层面能够在疾病康复、术后康复等一些领域将中医药引入,同时引入一些经典的名方,使中医药在为医院带来业绩的同时,也能给自身带来更好的发展。
, r9 G) V( [$ F. s* U2 L
7 n3 s1 J. y& _: {  v5 r) n& }
* D6 s4 C0 |( q, ^1 h5 b
: _, L" u/ f) c: Z: [; t史立臣同时指出,法律健全后,中医药行业中仍有几大问题,需要监管层和行业从业者共同面对。
8 U8 l. Q+ F: U3 A" G. [! @
! P9 s& w: \: o! s7 ?$ H) O: Q; a  X' Q! n' l$ \1 ]) ~7 r
. m7 w4 W8 S8 m: P! [
第一是标准的建立。以往一些中成药的生产标准不够清晰,以传统中药人参为例,1年的人参基本没有什么药用价值,但有些地方会把其称为“鲜参”,而从中医角度来看,人参3-5年以上才有药用价值。另外,现在很多药材是通过人工种植方式短期内就收获的,具体药性有多大,也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标准来进行确立。$ S: v2 x3 H6 N: F1 T, S- G5 {3 @
" o6 ]+ k0 J( |2 L  p# H
2 P- V5 `7 v; e7 s! v6 ]
* M/ u3 D6 |. X+ N6 \2 K! T1 m+ z
第二是老中医的医疗、诊疗技术传承问题。中医的传承很重要,但中医之间存在很多派系,可能相互之间并不认可,而这些需要传承的知识如何整理,如何把其中一些能够标准化处理的理论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形成文字保留下来,这也是一个难题。! y2 |2 C! A2 m# B( d# w5 K
7 M' C! g6 @2 t
! D0 f. y9 \& C/ q) s

- T: z) u1 _5 [第三则是中医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被指明。毕竟仅从治疗角度而言,西医更迅速,如果以治病为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占到便宜。在这一点上,或可思考疾病预防、养生、养老等角度进行发力。" F) |1 p" D( D
2 _; H' S! Z' u! V$ W' p

6 p0 _% J, @% x  p" m9 E& j$ }" K. q6 }8 T9 o

& b# ?. A/ k) B6 R( [" W7 X7 D! W* j6 z) R/ O

, D4 L2 Q: v, R& C) e6 R“《中医药法》仅仅是个法律框架,而中医药行业环境的改善,更多的还是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以及产业内部的创新和调整。”史立臣补充道,现在中医药地位明确了,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壮大还需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细则的支撑等等。
( e' f/ N5 h- w3 R, ?5 m0 j! U7 e5 J

' a$ r. s% \$ R5 [/ E( X0 j0 S* j% ], u7 e% n! ~- X4 c
“我认为行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黎尔平说道,中医药行业在坚持做好中国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同时,也不要过于膨胀,尤其是在当下行业非常热的时候,一旦口子放开,可能大量的中成药会出现,不免会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8 l: N: K( [/ w- @" G5 T
! ]0 g* B# T) l7 p& P3 K( Q0 `
  j! ]3 ]! d1 h5 f8 P& _5 A# U# w/ C* ?2 e

( F; U  s" o5 Y5 v* ~' g黎尔平表示,目前阶段中医行业的诊所多是单个诊所,随着《中医药法》和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将会增多,而诊所数量也会增多。但与西医医院通过自身不同的长项吸引患者不同,很多中医是以诊所形式存在,往往诊所间会形成竞争,如何引导良性竞争也需要主管部门关注并协调。
! C" T, h2 \0 _. \  W0 N' X
: I% Z% a9 F6 X; u8 L- w
# v5 c! `* z; j  w* J$ y  r& W& }  ?, I' y! i# T3 V3 v9 T
与此同时,在行医执照方面,由于《中医药法》规定,两个中医医师推荐再加上一定的考评就可以获得行医执照,因此考试的难易程度也需要做好把握。另外,不能仅仅局限于择优录取,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具体到每个地区需要配置的中医人数、每年的增长量、退休医生的多少等等综合因素来最终决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