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论治验案166例
* d* a( E% @; h) t% Y+ V王玉生 著
0 ] s& ?; W' Q, x; ]; t. o, t: [2 M中医审因论治 166 例(各科验案)
" L$ k: S/ _( w8 A9 l" H前 言6 X3 F- T/ [* D) d, ~* A
8 a7 m9 z- ~$ K6 s- V3 k! S
. N3 l) j$ r! L, \& a) v
从古至今,有关医案、验案类书及各类医书中挟带医案,可 谓是汗牛充栋。最早的医案记载可见汉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明代江瓘著《名医类案》一书,选录上自扁鹊、淳于意、下迄嘉 靖年间经、史、子、集所载历代名医验案及家藏秘验,并搜集医 案 5000 余例,约 33 万字,按内、妇、儿、外、五官科顺序分为 205 个证候, 以证为目便于检阅, 多有姓名、性别、年龄、证候、 诊断、方药等项, 有的列有按语。至清代魏之琇著《续名医类案》, 俞震著《古今医案按》, 皆是访江瓘《名医类案》中的体例而写。 清代公元 1761-1777 程杏轩著《杏轩医案》中序言是嘉庆十年, 孟夏月长沙刘权所写, 他说: “予因思医书 ....... 盖尤有心得, 《医 案》一书谓与《灵枢》、《素问》并传可也。”这说明刘氏评价《杏1 n5 _4 z) W6 I$ D: v$ C
轩医案》对于指导临床、启迪灵感、意义非凡。* M" @% B8 l; }5 M$ l" C+ C
近现代此类书更多,2010 年王永炎著《中国近代名中医医案 精粹》。2014 年贺兴东著《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以名医 名下医案如《岳美中医案集》、《王文正医案》、《张珍玉医案》 等。1992 年刘士仕等著《山东中医验案选》是一部收入验案千余 例,反映山东当代中医水平及特色的综合性验案。从以上可以看 到现代医案图书,无论从体例编排、脉症记录、治疗方药、按语& c2 C8 r+ ~- j3 p/ A) d5 F: Q* K
分析等方面较前皆有较大改观。
5 V- Q( T0 d( |7 `% P7 r; @本书中验案皆是以审因论治方式诊治,在《内经》“正气内
; ^& p( L S- Q7 |. n1 Y9 Y! O, R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导下,审其致病
9 J3 C3 }, D; ^! ~& W
' E! i) u. _! S) R0 q& w
% w0 X5 A8 z- `1 \( D& q2 x' {
8 s4 n& q' ~# k. k4 Z9 y( G
4 h$ z) Z3 r9 J3 t' Z" p1 a6 s5 V5 ?" U+ S7 x6 D: }2 ~; L" v
的真正原因, 而不是辩其症状产生原因, 例如恶寒、发热、头痛、 身痛、鼻塞流清涕、脉浮患者,辨证是外感风寒,给以外解风寒 治疗而症消。我们细审其病,是因为肺气亏虚、肌表不固方感受 风寒,肺气虚不解除,再遇风寒或风热等任何邪气仍会致病。在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 治病必须治其根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篇》: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每治一病,根 据其标本缓急而采取孰先治孰后治,或是标本同治,这样我们必 须审其标本,上述病历,即可定出外感风寒为病之标、肺气虚为本,4 G/ l" d; y7 H" l- n
采取先治标、待标症祛再治本以达到病愈。
6 p( \8 h- q& W6 ?* [这种审因查标本定虚实不仅应用外感病,即是所有的内伤病 皆以此审定才会“万举万当”。例如乙型肝炎、见少食胀满、口 干口苦等症,多为肝郁湿热为标,脾失健运为本。再如恶性肿瘤 多为虚实夹杂, 内脏虚损为本、瘤体内阻致各症为标。由上所述, 审因论治较辨证论治更近了一步,更加贴近“治病必求于本”和“上
, L8 W1 |7 J7 h0 N, Y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8 m8 r& G! \3 z! u+ E) l* y本书验案是从医 56 年之中的病历记录选出,采用了以各脏 腑为纲,以不同类型发病为目(其中无属脏腑病单列) ,首先述 及脏腑的生理特点及病理改变,以联系病变的审定,每案分录其 病机、治则、方药、按语等。每一例验案达到理、法、方、药的 完整,每脏腑验案后记有体会。这种审因论治验案的整理是笔者 的尝试,意从中不失中医原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辨证论治的单 一性,从而达到治病求本、治未病的目的,其中定会有不妥或错9 d! a6 q3 @6 P
误之处,尚需同仁提宝贵意见为吾所盼。
/ ?0 w5 L3 d; K% n, E' h* p
4 T/ p3 P- X6 G' o% q' `# C. E
8 T1 G# @, R7 z' E" x2 c* d: m8 i# Y4 p9 Z3 l" p- O% }4 l- p( A6 n
# m0 Z( m* x5 K5 a# \' I, H
4 L; z* U6 a$ X$ v: r: l, {- ^
目 录
" @ y- Z, r6 Z4 e, \, ?+ G, u# z- a- n6 s- u# P
8 g$ E. \6 I1 m9 `6 ]% e1 B" t' o
. G" @2 {5 C* w4 L( E4 f+ b
1 ]( g& N' y& M( q一、心与小肠疾病审因论治 14 _( g3 H( K3 U3 L. y- W6 o
(一)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1$ k% U# y9 {" l1 v; k
(二) 心与小肠的病理变化 4
. \" m5 U8 D+ g2 Z5 }) C, K3 X(三) 常见病证审因论治 7# W: k) f5 a2 L Z; j
1. 心气虚案 7
) x) O% t) }8 @& e* t2. 心阳虚案 124 ` O- G8 ]2 Q2 h' P, \( k8 |
4. 心血虚案 20
; g. m" L U4 g5. 心脾两虚案 21
: f5 L- H, Q0 F( b5 Y) ^6. 肝气犯心案 23
5 I( ] C( g% S9 I5 A$ \4 @7. 心脾虚两虚痰湿案 263 f) ~* R; t$ ?9 l/ z
8. 心气阴两虚案 270 K( r. I2 k4 g! z/ g
9. 小肠病阳虚案 28! R+ [ N- j* p# a3 R5 V! o W
10. 小肠病脾虚湿盛案 30# @# p! X. d$ V
11. 小肠病湿热内结案 32
7 A) k J ^' g; q(四) 审因心脏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33
2 G% e, i0 Y( J& e; c6 s2 b: q
: `* J7 d2 O) k3 l二、 肺与大肠疾病审因论治 34
. ^' Y% i, j1 s5 s$ w8 G8 f. Z/ C3 b8 O(一)肺与大肠的生理特点 34( ^+ ?1 n* t6 h' y) v" f6 h
(二) 肺与大肠的病理(虚证部分) 38" ^* c$ T1 y) ?' S
(三) 肺与大肠的病理(实证部分) 403 J; u# V2 ^, L& q+ n
( [; ]" l" x' A' K! K
7 H' ~5 l$ R: }* I! L5 v) v, `7 Z
6 a% d3 j* v; G5 z
, d' ^, x+ S6 B6 T6 |1 _
" Q& O0 f2 B" \& `+ _1 T; x(四) 验案选 43
& e f! i/ T3 b5 U1. 肺气虚病案 433 c1 B7 v; e' ~# U# |
2. 肺阴虚病案 55
) B& {/ s, s- p: r, b3. 肝郁侮肺病案 593 G# i/ G( p4 g: ]0 \
4. 气阴两虚案 60
" i! i9 X* M0 R- P4 M2 M, H3 o. Y5. 风寒犯肺化火案 61
, E1 G+ V; l; k(五) 肺癌瘤审因论治 62
/ ?7 _" g# X3 c1 L& v2 o9 @6. 肺癌无手术案 63, n: D" j% ?) M
7. 肺癌术后案 67/ u1 _. z9 U3 Q/ [4 r% p5 L
(六) 审因肺、大肠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71
/ j# |1 i, K8 w4 w5 x1 [" B. s(七) 笔者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 73
8 s9 i& C4 m7 Y K; m. ?( p
% ^! B3 b. Y D; V R1 y三、 脾与胃疾病审因论治 74
2 H6 j) g; ^, i+ m* ](一)脾与胃的生理特征 74
. Q# f! |; B% I1 `+ f(二) 脾与胃的病理 77
$ w7 H$ `$ J) i3 L* o: T! k(三) 验案选 82. n, v% B, b. y% N
1. 脾气虚案 82
% k6 n0 i q: _* q G3 x( @5 [2. 脾阳虚案 97
! e8 R4 w' Z1 k2 c* v' i3. 脾湿盛案 99
6 d. o+ T; F9 |! }' q- U" g9 G0 g4. 胃火案 100
) [; r) s4 c/ `* L' C, J1 p" F% v(四)上消化道癌瘤的审因论治 101" W0 W6 V7 A' S7 }5 z2 j, J
1. 上消化道癌瘤无手术案 106
9 z. {- t( b }# u2. 上消化道癌瘤术后案 110
+ G M& @) Y* [- p5 s
- a6 f- O% F; t' t4 T+ o前 言
& U& o3 n3 N3 l$ O$ X/ Q! k' w2 O7 Y2 z! |- N e" `8 T
/ [. S* \! \% J0 v1 D4 m7 ?6 [四、 肝与胆病疾病审因论治 121
! n! X. T* x9 V(一)肝与胆的生理特征 1218 z9 Y( Q; q' r- n
(二) 肝与胆的病理改变 130
# x4 v2 o" y D6 N+ \(三) 肝胆病验案 134* g9 f% S! Y6 M4 r) s
1. 肝气郁案 1345 z, F/ u% e" n$ c
2. 肝阴虚案 140, N; t* R7 P: L4 B2 A
3. 肝湿浊案 147
6 P8 o: d% G3 q. m2 ~3 U4. 肝胆火盛案 150 ^. a$ z( E' D' r2 a# c
5. 肝肾阳虚案 152 w# K4 `- |* M7 I! u8 v' u
(四)肝炎系列审因论治(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 1549 D- r: U3 ~$ S; E7 F
1. 肝炎审因论治 154
1 r8 C: t6 @& u+ E3. 肝硬化腹水的审因证治 185
! X2 @ N0 k# H! r9 [) Z& J8 {4. 肝癌的审因论治 204
U# T [6 X$ d' B- j0 Q3 o5 n! ^5. 脂肪肝审因论治 213
) N: f- u+ b" R: p$ C; e8 g+ i+ Z9 C
五、肾与膀胱疾病审因论治 225& E0 h7 e2 I! L! N3 r
(一) 肾与膀胱的生理特征 225
1 [' V* k D% P' y1 r4 [4 R(二) 肾与膀胱病理改变 229
" @. g. g- y7 k! E(三) 肾、膀胱病验案选 240
/ I, D& Y/ _7 p: s6 Z1. 肾阴虚案 240, U; k: ^6 ^% | g8 n
2. 肾阳虚案 249
: i' P2 Q7 I2 `3 q- l+ Y# K3. 肾精虚案 254
2 t& r: O& D$ u1 c8 j2 x, T4. 肾气虚案 259; _* `8 Y2 Z# Q1 e: E
" s* S4 b8 `" Z
( m+ e& C7 ^" _/ V( L. X: Q! V4 s0 [5 b* Q" x% p% {
5 [, n8 B5 t% r4 f
; t. g$ Q- D' v9 F, }) O7 ^5. 膀胱病案 264( c6 u8 @+ @5 f
" g1 N! @; \/ e! z# Z+ }8 v4 T
六、 肿瘤验案(五脏六腑以外肿瘤) 2687 j8 N% T# |" J0 ~3 A! B& Q; p
( Y% F, R. l0 H0 y) s Y1 I七、 内伤发热的审因论治 283) L1 f5 y }- K/ H* v
(一) 发热体温升高案 284
; H+ e. z* u. S _- E(二) 发热体温不高案 288
3 D1 o2 U7 L4 m) G8 x6 u$ J9 N(三) 体会 289
- g% K' P- c( `0 }7 W7 g* |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