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的时候,虽然国家的卫生体制是“中西医并重”,救治方针是“中西医协作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中医与西医理念、方式、方法的严重冲突。3 v; } Z5 j1 N
! H9 M, x' H0 S" ^
早期,中医没有被重视,基本依靠西医,很多人在等待检测“确诊”的时候,和“没有抗病毒药”的时候,门诊拥堵,病房“一床难求”,医院成了“疫情放大器”,而不是灭火器;中医药排不上用场,早期不能发挥作用;后来的西药紧急临床试验,要求“排他性”对照,也影响很多病人不能尽早服用中药。 d& D% B2 S/ q+ X( J! j
) k& J: Z' J1 e B& F$ R h 这样的局面,不仅耽搁病人的治疗,也影响“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的落实,以及“中西医协作”救治模式的执行,是必须解决的大事情。需要以“西医中国化”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原封不动执行西方标准的“诊疗指南”,对于中医的知识基本“不予理睬”,或者以“听不懂”、“不科学”而加以排斥,更不能像有些“中医黑”那样故意抹黑中医药。
9 z$ K" l* |3 _+ L' o8 C. H. v+ c5 N5 A5 s# j/ y! n
“中国化”与“化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医传到中国已经一百多年,逐渐成为卫生领域的“主角”,不应该像是西方派来的医生那样,把“诊疗指南”翻译成中文就可以了,应该像上世纪50年代政府要求的那样,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对于中医药知识、理念、治疗方法及其优点,从尊重和理解开始,逐步走向有机配合、协作,而不能我行我素进行排斥。. I6 D! d3 |9 V/ u
8 m% G" s$ J/ K8 x" I3 v 医学首先是人学,然后才是技术手段;人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人。
1 i2 Q/ S8 U, A5 C3 _0 T$ N0 z/ A" V% u
人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与生俱来不可选择的内容,也关系到人的健康维护、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m9 g( s2 P" D
/ y% P4 z4 J) g2 ~& n8 }
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改变了佛教很多内容,让佛教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避免了与中华文化的冲突,实现了儒释道大融合的盛唐时代。
* [. Q( v: x: ]* c% c: [) r6 |9 l |& G1 c& O$ Y
中医与西医协作和融合,首先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互相渗透与包容。
, l f, N+ T( G0 d- V/ f
# |) p6 n7 u4 D8 r9 w; x" z+ h/ w 东西方医学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指导理论的差异,决定了其技术方法、临床经验的不同。在交流之中,通过互相争鸣、碰撞,有可能会逐渐融合。8 I" ~# [6 z0 s3 \1 X' a% v
' L$ u2 E4 g6 w: G 西方医学以“构成论”为指导,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主要研究明物质;
3 A4 W0 d( P7 N! ?( @0 X" I: o+ h, q$ ?0 m
东方医学以“生成论”为基础,认为“生命自然天成”,有无相生,世界不存在“真空”,所以既研究明物质,也研究暗物质。 g7 v, S& I! U
( z3 M2 g3 P1 f& m7 \4 T2 V U/ c
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中医学术能包容西医技术方法,尽管目前看来西医很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从学术原理看,中医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显学”,西医必将用中医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体系。* y0 e( R) M I
) ^6 n7 @( l6 \6 x, Y" o
图片
4 Q( p7 T0 B5 t% x$ S; H
3 v2 X9 K+ |$ M2 {0 V Y图片, R5 r# M# d* X$ f4 R( e4 r# |
病灶不是构成,是生成$ {' x5 @% v( b( H# m% T
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把它当做“构成”来研究。中医依据生成论来辨识证候,认为所有异常结果,都是生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始构成因素。
8 e, g( k( e! |6 q/ y8 A
8 Q$ B H: N( w7 B2 T) s% x( V9 G6 G 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比如,冠心病的纤维帽,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它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发生的“黑箱控制”。; R1 G7 o( ^& d) {
! B% D; `0 B: A/ R
临床医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说,“白箱病灶”诊断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黑箱。5 y4 |0 ~$ X: v/ x8 E
+ d8 @( m) ^4 ?& N. f/ x# E7 E 中医的诊断尽管也是黑箱,但是,经过转化,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6 D+ n; c2 s M! q/ b8 y2 ]% y/ ?- V5 T6 z+ Y
图片- a' ]4 ]: X& e2 F& ^& V
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地位 i7 O; N2 j4 `# K$ G: E* }3 P
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政府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中医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 f5 n% l, T7 c# ~. W p) M
7 L5 I- r$ {' e9 ^1 R 工业文明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因此,人们崇尚硬技术。) \9 ~7 I( L: {5 z( k
$ W& ?* s- r. d E" C& G5 _
硬技术把西医包装起来,各种为了发现病灶、发现攻击靶点的设备,富丽堂皇让人目眩,看上去就很“科学”,而中医连一个听诊器、体温计也不用,让人觉得中医没有技术,因此也就不科学。
: `7 V, E S4 p$ w
8 ?' R% e: R- u7 \# V8 X) B) C# p 但是,请不要忘记,西医的设备虽然很堂皇而贵重,但是,它们只是为西医发现疾病服务的,是西医“认识疾病的成本”,不仅代价昂贵,也可能会带来损伤。这些检查结果,很难纳入中医的知识体系之中,只能做事后说明和参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导”。因为,用事前指导西医诊疗的检查结果,来指导中医诊治疾病,就可能使中医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
# s3 [% {5 z+ A" f/ f9 U( n( i. T* q: g; t$ J
比如,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大家都服汤药。有人问:“你这汤药是根据什么开的?有何作用?”% c' a" B. {' |
$ O! t1 Q8 y$ b5 ^ 有崇尚中医现代化的人说:“我这中药汤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这种解释目前很盛行,但是,经不住进一步考问:“你抗的什么病毒?新出现的病毒,你以前治疗过吗?有数据吗?”! |7 {) }9 L% J
3 }% R6 m k+ D, t6 ~" }! ]% E
中医的有效性,即使有了临床资料的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为什么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如此一来,中医的方药之中似乎大多是不必要的药物,大有“搭车卖药”、“捆绑销售”的嫌疑。
; c! B- M. _& H7 d8 J M8 z
, k+ {& q' L( A' y* q' k8 X% t- t1 V( T 中药提高免疫力,面临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问。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有效的应该只是一个化学分子,中药汤剂最好马上停止使用。因为,“临时组合的方剂”,既没有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安全性的数据,更没有大规模循证试验的数据。“完全不合法”的结论,不用药检部门检查就可以“根据常识”进行认定。因此,反中医人士说“有充足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中药。这都是用还原论方法衡量中医药得出来的必然结论,对中医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发展中医事业必须破除这种“技术壁垒”和“理论桎梏”。
( V# H# z0 ^& }$ t4 g$ ?/ [7 Z2 s+ l" _5 N6 @
图片
H, {( ?( V; D) `“医随国运”告别文化自卑
- M; A& {1 R3 i “五四”前后,一大批文化精英,尽管他们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厚,但是,他们起来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哺育的东方科学技术,也被一起否决、抛弃。梁启超、严复、傅斯年、陈独秀、鲁迅等,都有过反对中医的言论。
{/ `& v& a$ N# o, z8 K c
7 X6 J+ b: X1 X' g! p 医随国运,在新兴科学观正在崛起的时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学观、技术观的变化,看不到中医有效性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科学原理,依然按着狭隘的科学观、技术观看中医。他们一贯推崇西方,而西方的医疗危机难以化解;欧美国家在不断引进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力度,FDA也正式认同中医药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医学,而不是反中医人士所说的“土医”、“另类医学”。
" r' i0 r0 \- x* i/ X
' b! w/ u' _7 e# r8 m+ L6 T+ v 全球100多个国家与中国政府签定有关合作中医药的协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势头很猛。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医完全一致;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医药走向计界的步子更加坚定。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梦之中,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五大优势。. g: r K& X$ V* u
) i0 T- T7 j" M) G/ i
中医之所以代表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因为“生成”的生命有结构,因此,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状态可以包容形态,多元并存的治疗方法,可以包容单一靶点的还原论方法。因此,中医与西医可以在“道”的层面融合,相互包容,容易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 E5 Z; _' r+ E# p K% f
+ \# q/ b' b2 ~1 z! ?' x! u
图片
6 n0 R; Q) K0 |1 m# D(文章为精编版,完整版发表在燕赵中医网,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