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余自汉先生等《内经灵素考辨》有关资料很有价值
曹东义 发表于:2023-8-3 16:13: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54

内经灵素考辨


% i' F' Y/ J; s. ]
. u% F- D& D" R4 w' X

定  价:10 元

丛书名:中医药畅销书选粹

        

  • 作者:余自汉 ...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2/1/1
  • ISBN:9787513206358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f& }$ I8 V# R8 C4 f
% L+ x5 q; Z2 C4 v1 J" G7 Z
  • 中图法分类:R221
  • 页码:124页
  • 纸张:
  • 版次:
  • 开本:21cm
  • 本书以现存史料和出土文物为依据, 系统地考证我国古代医籍“黄帝、扁鹊之脉书”与《黄帝内经》, 以及《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的关系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东汉以前我国医学的发展情况, 以及版本沿革之一斑。
    # j8 k5 C- v! c
% f, s7 \/ l- r1 }- o

" b$ E# ?7 [. y' \8 Y

1 l( Q. \. s3 F- R
; v: ~, z' `* R. y* E%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14:40 | 阅读全部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的关系
5 v4 g7 O! i% N# p* l第一节 旧说新论9 \7 s1 Q5 k& L: B. X- X+ H5 H
第二节 "篇"、"卷"异同考# z' W6 }  ]: i5 c
第三节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考
4 r9 J; I+ x; e: W3 u4 t第四节 《难经》引文考
3 q* h$ e( Z4 X5 r5 h4 M3 b3 g第五节 《灵枢》《素问》异同考
+ D! {  V- ~7 X! d0 k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亡佚及《灵枢》《素问》的
- a; ]0 A; I% X" b7 E9 r成书
7 B. {( S- B4 v$ v. e# b1 v6 c8 D+ X$ d+ W& C9 c
第二章 《黄帝内经》成书基础和形成4 O% T- s5 u0 W% y
第一节 "禁方书"% X, ~- _' |& k; _0 j+ o; D9 e5 I
第二节 "脉书"与"黄帝、扁鹊之脉书"
6 I' K! S& l% g) u+ Q' z5 w0 }2 x第三节 黄帝与医书
' d+ f, y% O5 U9 k第四节 "黄帝、扁鹊之脉书"与《黄帝内经》) Q0 ~' M4 Q6 u& L; S% e9 m
第五节 《黄帝内经》内容考7 n- n/ [2 t5 s8 z& V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的关系4 C  x% {8 G4 Y8 |: g
第一节 旧说新论8 H& K. ^' |; |; y$ q
第二节 "篇"、"卷"异同考
: R9 U$ a6 X! y# F第三节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考$ b$ P4 m% U: D  m0 {
第四节 《难经》引文考! v# e7 f' x4 k! q# J8 O
第五节 《灵枢》《素问》异同考
7 M. K7 j0 q, \1 y8 h4 X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亡佚及《灵枢》《素问》的! c# D# n- l7 h7 z
成书! q! E) r& n0 `9 m. b; R
. H5 S( [' F2 g. Z# K
第二章 《黄帝内经》成书基础和形成
. ]- ]3 b1 B! w/ {; g第一节 "禁方书"
$ d# y& N' C" H' m8 u/ H第二节 "脉书"与"黄帝、扁鹊之脉书"
/ e# N( C$ o8 w第三节 黄帝与医书( h. o2 D" ~$ n% o& j+ K- T) T
第四节 "黄帝、扁鹊之脉书"与《黄帝内经》
& I# t: x" y7 ^7 U第五节 《黄帝内经》内容考
% Q! C% ~' S; {" c; `( o" i+ [0 Z0 r0 r# k3 `
第三章 《灵枢》成书基础与沿革/ N) _1 [. {( ^8 f( J
第一节 两部古灸经与《灵枢》
1 z8 A+ G& P8 U2 g第二节 《脉法》与《灵枢》" {3 t7 g. \2 s6 f8 x; y
第三节 "九宫八风盘"与《灵枢》
" @1 {- D" P4 H4 k第四节非医学古籍与《灵枢》
* Z  J+ u6 q  U8 p( H! L' V: T. c- j: P第五节 《灵柩》之"实"的沿革/ j+ Z+ e' b' K; S+ z9 Y5 a: U
第六节 《灵枢》之"名"的沿革* j; w; I, d8 A; W  e
5 n6 }/ }" j* w& B& \
第四章 《素问》的成书基础与沿革# e6 B6 Y  u& L: u8 }) y# ^' a
第一节 马王堆医简与《素问》$ l4 W! v1 U6 q: I" s
第二节 经络学著作与《素问》
# P9 }/ `% T: n7 x第三节 《素问》引用的古代文献
5 J, F, \  ]) L7 x8 E. U' X第四节 非医学古籍与《素问》
8 C8 {  M( }( o0 Q. m# S9 T6 c第五节 《素问》之"实"的沿革
. b( |3 X3 ^" d) c6 C2 Y
) C9 G1 \* G3 C1 e% k; W7 m# Z第五章 五行脏腑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p4 M, q$ q1 ~' O  W4 L# K+ S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起源
. P* [, N# }! g4 p- U1 ]8 E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形成
& n4 W2 o$ y' q1 R# `& y第三节 脏腑学说的起源( ~& c% Y% U; b! G
第四节 脏腑学说的形成
: D5 e. H  M$ s3 x% q6 f! Q2 c# `6 d' Z7 M
第六章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7 I( L; I% A! d+ ]/ G* ]! J3 s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起源+ D0 ^+ N) `8 j: E3 M5 c' j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Y5 K1 i! V7 E4 p
# S8 I5 g  B" S0 [, m
第七章 《灵枢》《素问》杂考1 S' n. @9 P* e
第一节 《灵柩》体表解剖测量用尺考# D4 `- j* L% _0 j6 R
第二节 《素问》"其气三"浅释5 d* V9 |! q; [/ l& W3 w
第三节 "三焦"实义考辨
4 I' s! Q$ P; h8 a! v: I' U1 m1 M第四节 《灵柩》《素问》中黄老和儒家思想举隅! W9 y7 q# D/ L& Z# j
第五节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析义5 e1 d$ P  T& v; u3 K4 ?
第六节 "肺朝百脉"小议# U) I" z; X8 B. T, i  X% R
后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15:31 | 阅读全部
“肺朝百脉”辨——与余自汉同志商榷. \: _! |- A) O' @1 h/ I$ w# I
龚占悦  
& ?. E7 x* Y; Z. j% d; X【摘要】: <正> 《中医药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的余自汉同志《“肺朝百脉”辨识》(简称余文)一文,拜读后很受启发。对余自汉同志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深表钦佩。余文认为,“肺朝百脉”的“朝”是“潮”字之通假借, “肺朝百脉”应为“肺潮百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就管窥之见与余自汉同志商榷于下。一、余文说:“《索问》一书,朝字凡三见”,其一,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其二《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认为此二处“朝夕”即“潮汐”,并以此推论:“既然,三见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22:16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15% C/ s) X4 \0 t% u
“肺朝百脉”辨——与余自汉同志商榷
" N* H9 b# i( I( l; W; n+ v龚占悦  1 `6 f3 r, A7 N% M' u* ^
【摘要】:  《中医药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的余自汉 ...
5 W& x# s, {2 i7 C4 }, c- m
《素问》和《灵枢》古代医学著作3 ~5 \* ^0 G% e* F' D
, l" d% f4 p5 H$ ?, s* j  x
  《素问》和《灵枢》本是两部独立的著作,两书名(包括《针经》、《九卷》等名)一直分别使用,见于历代正史书目。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合称为《黄帝内经》。这是晋代皇甫谧在没有史料作证的情况下,只以《素问》九卷与《九卷》(后称《针经》、《灵枢》)合篇,其卷数与《黄帝内经》18卷数目相同,即以为是《黄帝内经》,致使此两书长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g" N% d, W$ m9 k4 @' k% A$ R# l
  《素问》和《灵枢》是否为原本《黄帝内经》,历代都有争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考证,其中考证最全面者,当推赵明山教授。
) p8 v, {4 q- O  赵氏认为,“目前我们只能以传世本《素问》和《灵枢》作为考察对象,结合史志、文物等来判断其是否为《黄帝内经》,以及它的成书过程和年代。”赵氏从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来进行考证。最后认为“通过以上引述与论证,大体可知《素问》和《灵枢》保存了大量先秦古医经的思想和材料,也汇集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不同篇章的写作年代也会有先有后,是经过长期积累,最后由一人或几个人进行整理、汇编为《素问》和《九卷》。”. H/ U) \; Z' S( d0 M2 j* Z& l
  赵氏还将医经与经方篇数作了对比,认为《素问》和《灵枢》含量达162篇之多,肯定篇数多於18卷本的《黄帝内经》。整理修订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为《黄帝外经》的内容,甚至扁鹊学派的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编入《素问》和《灵枢》之中,但改换了扁鹊等人的名字。刘澄中经考证,认为两书中确有扁鹊学派的内容。8 r& x) s4 d7 D1 b: I, Z
  关于《黄帝内经》是否能独存的问题,赵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质疑。廖氏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籍,‘凡36家,868卷’,除今人所称《黄帝内经》18卷外,全部荡然无存。何存此书流传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刘澄中则引述余自汉等语:“《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方技略》的医经、经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东汉末年的战火。”据此笔者认为原本《黄帝内经》在战火中能够独存的可能性是极微的。/ U! b& W& ^, W$ \( d3 C8 G# r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战国秦汉时代我国医学之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俩的源头包括了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七家医经在内,两千年来中国医学就是沿着《素问》和《灵枢》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素问》和《灵枢》是我国最早的两部传世医学经典,这也是两书的历史地位。这样理解,并无损害《黄帝内经》的形象与名誉,何必维护与固守《黄帝内经》空名(无实物存在)呢?最近严季润撰编的《十部医经类编》,是以《素问》和《灵枢》为独立的医经入编。施杞教授主编的中医药系列丛书中由陈农编写的首部即以“医经”命名而不以“内经”命名,可见已有带头人。故笔者提出,应尽快恢复《素问》和《灵枢》应有的历史地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28:00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3-8-3 17:12 编辑 ( t6 f$ m+ h6 g6 v5 D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6:22& Y+ _; K: Y, B3 a. @% A
首页> 中文会议>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 >'医经七家'考
' O# z9 v# q# s/ q  x7 P) E9 _5 p'医经七家'考! V9 B2 q# X. k% t# I
获取原文8 C+ T3 Z8 ]: f+ K0 }
4 v' L: L5 ]' d' C* c: Y2 m
  • 0 L7 w6 m: p" K( Z4 K& L
  • [url=][/url]
    " z* c9 I8 z. e9 u* u

  • $ ?& O2 n' w1 W  ]9 S# V
5 `$ w4 |0 k6 k
4 h5 o& }5 V2 y. J) V. R
5 H; Z9 [1 I% L* F' E5 Y  f' x

9 s- U% f5 y! z. ~4 @1 t
页面导航
2 E% w+ J* r& Q  n
  • 1 p* W$ ]/ z5 m2 r4 j# }

  l# c, T, y7 P0 b, Q& [: p8 c
  • 摘要
  • 著录项
  • 相似文献
    : D1 n* B# w" _! _
/ l0 N8 M. |% \

2 w% b, Q2 R, {  M. t( w" ?% x2 {% ]1 C1 f% P
0 L! ?1 O- t5 O0 `
摘要《素问》、《灵枢》是现在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籍,人们一般认为,《素问》、《灵枢》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两汉之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弄清《素问·灵枢》的著作年代以及它们的否为《黄帝内经》的传世之书,对于评价其中的学术内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素问》、《灵枢》不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而是《汉书·艺文志》中"医经七家"的集大成之作,约成书于东汉早期,记载了西汉之前的医学成就.笔者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用以证明《黄帝内经》不是《灵枢》、《素问》两书的总合." i+ J! w8 s. }5 x
+ B4 o$ I9 D* k2 k% d
著录项% \. [$ a% W! q+ G; G& ]1 t
/ R% k, u" t" n9 m% Q* p
; Q2 C/ l& \%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8-3 17:15:14 | 阅读全部

) j9 {1 S3 R6 b. T; m# T" v[转载]曹东义:有关扁鹊研究的几大问题% o3 i; g) G6 V8 K0 l9 ?' [( h' m
已有 3702 次阅读 2021-11-3 10:46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 b& T; i  V  H* J6 U7 \2 ^; a: A3 y1 ^- n, ]9 o  ~
资料来源:燕赵中医2016-07-14& l; V8 `% e5 z8 M3 M9 `7 ?- }$ E
; i9 ^4 G% Y5 u! A4 t( L5 I$ G8 `
纵观古今有关扁鹊的研究,存在很多谜团。20多年之前,国医大师张灿玾曾经说“可以说,我们至今仍没有读懂《扁鹊传》。”有很多人,论述扁鹊,看的都是二手、三手资料,没有深入辨析有关史料,所以提出了很多互相矛盾的说法,呈现出很多混乱。因此,很有必要借这次大会,通过讨论澄清一些疑问。
0 ^2 L2 O( b+ R8 \; ^9 J! F+ A$ g: z" |8 p  J% j
我希望就扁鹊的有关问题,首先澄清几个问题: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扁鹊是哪个时代的人?扁鹊脉学有何特点?5 X$ d3 U, T% v+ I" E- ]0 ~
3 B3 f& m5 c; t! K# R
一、扁鹊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
* ^" v7 L* \2 V) S& Y4 c0 ], n' S' O2 \/ |" I5 L
有的专家认为扁鹊不是一个人,是很多先秦、甚至是汉代众多医家的统称,看上去似乎“很公允”,其实是误认为所有记载扁鹊的资料都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结论。; E: |2 N, ^( ^$ i
/ q- Y5 U/ F# V0 |7 p1 F' [! G
“一群扁鹊”的观点,就把真实的扁鹊虚拟化,这是不应该的。7 v: ]' B2 v# S9 m) f9 p

9 e' T7 _$ @6 E) p  N; D扁鹊是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医学家,他的故事很多人津津乐道。但是,高度知名之后,他的事迹越传越玄,离奇的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
, R' R1 K+ h. o) D
* D/ L3 x$ ^7 O2 [7 {《列子·汤问篇》说,扁鹊为赵齐婴与鲁公扈“互换心脏”。两个互换了心脏的人,因为“心主神明”所以很“自然”地互换了身体和面孔。但是,当他们回“自己”家时遇到了麻烦,其妻子儿女都不承认这个新面孔,就一起到扁鹊那里去“要说法”。两家人经过扁鹊“心主神明”的解释,都接受了换心之后,必然随之改换面孔、躯体的事实,大家高兴而去,闹出来一个人间大喜剧。
5 p: d$ }  E/ ~0 G5 y5 i6 r0 b  E
细想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假如扁鹊做过互换心脏的手术,必然留下刀口疤痕作证据,也就不用再找扁鹊去说明了;按现代医学的理解,即使换了心脏,也不可能换了思想,找扁鹊也不会有《列子》记载的结果。所以,此事与愚公移山一样,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不可据以为真。/ D! q8 Q1 P8 ?0 y, r) o
( K7 g) x7 ?' c- `* A6 v# q5 ~9 |: q
认为扁鹊生于战国末期的许多学者,其立论的根据大多是《战国策·秦策》所载的“医扁鹊见秦武王”。
% D6 X% Q1 Q3 w0 ^
/ j# N- Q: m5 B& \2 n% k原文说:“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这是一段有很多疑问的“问题资料”,需要辨别、考证才能定取舍。
9 s$ O' M$ }/ I. ]) r+ F1 G: U. v( [/ w9 c
秦武王名叫嬴荡,生于公元前328年,公元前311年即位。他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任鄙靠勇猛获任大将,齐国的孟贲也因此投奔到秦武王殿下,充任将军。公元前307年,秦国攻破周都洛阳,秦武王进入周室,见到九鼎而大喜,与孟贲比赛举鼎,乐极生悲,“绝髌而死”。
: _+ I! c1 O# O. m( _# S4 m/ p; I& m
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出于策士编造,而不是记载于史官,其可信度是很有疑问的,因为策士们经常编故事进行游说。这则故事之所以不可信,关键是称谓有问题,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考证,战国时期诸侯纷纷自称为王,不再用公侯的称呼了。这时无论是诸侯的臣下,还是来到该国的客人,都会奉承诸侯,称其为“王”,或者称其为“大王”,而不可能再当面称其为“君”。如果谁坚持称诸侯为“君”,则有犯“轻君罪”的嫌疑。
( l1 g6 J3 r6 j2 K  _
' m# o+ L& L! l" d在秦武王之前,他父亲已经称王,即秦惠王。“医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里,无论是扁鹊,还是秦武王的左右近臣,都当面称他为“君”,而不是称秦武王为“王”,或“大王”。李伯聪先生《扁鹊与扁鹊学派研究》一书认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真实地发生在秦国的武王时代的,这是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情节的重大疑点。+ ?$ a' C5 n- V2 L/ F, y4 z; k

5 \& K3 J  k- j- j* j再有,“医扁鹊见秦武王”的主旨,不是说扁鹊的医术如何,而是说秦武王不能知人善任,这与“甘茂攻宜阳”的历史过程如出一辙。故事说扁鹊“怒而投其石”,既不符合扁鹊的身份,也不符合扁鹊的性格和一贯做派;“君一举而亡国”的语言不太可能出于扁鹊之口;《韩非子》一书称“闻古扁鹊之治甚病,以刀刺骨”,可见“古扁鹊”不是战国末期之人。9 _& _3 H4 V! _$ [1 F

  q% u. z6 Q  ]- q' h$ G2 ~9 P战国时期的《鹖冠子》里,记载魏文侯问扁鹊,说他兄弟三人之中谁的医术高明,扁鹊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这段记载,虽然有“治未病”的深刻含义,但是也像一个附会出来的故事,而不像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V- G: k- o7 ^% Q; ]
& F4 l( J' m  a9 N5 C
魏晋时期,杨泉的《物理论》说,扁鹊用激怒的方法治疗赵简子的病,赵简子痊愈之后,不仅不感谢扁鹊,而且盛怒之下“以戟追杀之”。这个记载,显然是杨泉记忆有误,把文挚激怒齐闵王的事,“移花接木”按在了扁鹊的头上。
+ o5 Q8 K! w7 o5 \% J8 m: o8 m$ U+ r) G) g
《韩非子·喻老》说“医扁鹊见蔡桓侯”,司马迁以及后来的人都说是“扁鹊望齐桓公”;韩婴《韩诗外传》和司马迁《扁鹊传》都说“扁鹊诊治虢太子”,刘向却说诊治的是“赵太子尸厥”。
$ v7 O8 h7 m5 [4 P4 F& \5 ]$ ?! H. x. I5 W% P" ~  h7 i( a
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众说纷纭的历史记载?这需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 Z4 l# \' q; ?+ U4 h. A
$ \, u/ t$ Z3 w& M
司马迁认为,扁鹊本名秦越人,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其生其死皆有据可考,其学医、行医、学术成就都很明确,因此,《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名闻天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因此,为中医学开辟道路、集大成的宗师,是扁鹊,而不是传说之中的黄帝、岐伯,所以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汉书·艺文志》虽然有“医经七家”,其实只有三个人,除了扁鹊《内经》《外经》占两家之外,黄帝两家出于托名,白氏失考,我们能够追溯的史实人物,就只剩下扁鹊了。
- f( n4 P& d* ?" |# Q" e8 L0 h% _  C4 ~1 d1 N. h) s- U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有把握的信史人物就实写,对于没有把握认定的人,比如老子的生平,常使用“莫知其然否”的求实笔法。对于传说之中的长桑君,司马迁说他“忽然不见,殆非人也”。3 r6 M5 y5 T: f  @" \! z) w  c

' S. V7 Z" J/ U% r/ u司马迁《史记·扁鹊传》说扁鹊是一个人,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列述了2000名先秦人物,把扁鹊列为春秋末期人,与赵简子、孔夫子是同时代人。汉代最有名的两个历史学家,都认为他生活于孔夫子、赵简子时代。有关史料的详细考证,可以参见曹东义主编的《神医扁鹊之谜》一书。- ?; c9 ^. Y4 Y. |6 R
- J/ B( w; U8 b% Q" B/ r
二、扁鹊生于春秋末期可考可证+ n# ^. t2 A2 r% P) Y

: |$ d6 z* [$ w在《史记》里,扁鹊的事迹首先见于《赵世家》,这些记载得之于《虞氏春秋》等赵国史书。扁鹊诊赵简子之所以被记载于《赵世家》,不是因为扁鹊医术高,也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情重,而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200多年,是从春秋转化到战国的重大事件。0 L' V5 p1 q" ^7 I5 l$ o  Z9 b

" n: [+ j0 C( z3 M, A以往学者不采信“扁鹊诊赵简子”的历史记载,是因为其中有一些“迷信”活动,属于“封建糟粕”,因此已故著名医史学家何爱华先生主张“应该从秦越人的事迹之中,坚决予以清除出去”。其实,这样做的理由并不成立。
! Q# T) f, z* G& r3 P2 S  `- ^8 z; J" {" `/ b* R
现行的《医古文教材》在选用《史记》扁鹊诊赵简子史料时,做了很多文字删节,删去了看似“封建糟粕”的内容,只保留了“血脉治也,尔何怪。昔秦缪公嘗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这种缩写,固然保留了历史故事的精华,但是也掩盖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 B1 c. t; T4 r2 d- n" e9 {5 i5 `8 o
根据《左传》和《史记·赵世家》的有关记载,“扁鹊诊赵简子”牵涉到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甚至说这个事件是一个著名的“历史阴谋”。早在西汉的扬雄,在他的《法言》里就提出过疑问:“或问,《赵世(家)》多神何也?曰: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漫云。”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也有类似的疑问。. M! z# y+ _  J5 r  I

6 T/ A6 s) Y: P其实,这件事情的原委是,赵简子杀了同族的邯郸士大夫赵午,引发了晋国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有一些势力联合起来要消灭赵简子,他就和谋臣董安于策划了这个政治阴谋。也就是要利用“扁鹊诊赵简子”的真实事件,再“添油加醋”写几句上帝让赵简子平定叛乱的嘱托。后来的史官就记成了一段修改后的文字:在赵简子“昏迷不醒”的几天里,天帝在梦里告诉赵简子“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天帝交给赵简子几只利箭,让他射杀了以熊和罴为图腾的范氏和中行氏,“替天行道”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7 B. P7 Z1 s; S
* Z/ a9 S# r- D0 u  v+ s整个事件之中,扁鹊对于这个“政治阴谋”并不知情。他被人招进宫来,进入内室诊断赵简子的病情,完全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的“执业行为”。他所看到的情况是,尽管对外宣称“五日昏迷不知人”的赵简子,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但是赵简子脉搏调匀,尺肤不热,呼吸匀畅,肢体不僵。所以,扁鹊能够断定他“不出三日必间”。“装病”的赵简子,也必然会在扁鹊的预期之内醒来。至于赵简子在“昏迷”的时候,是否见过天帝,或者天帝说过什么,扁鹊既不知情,也无历史责任,他只是被人利用的一个“道具”而已。
3 z& g! ^1 R$ ?" [' @
& d( C" Z5 T) T+ y0 C# e通过“扁鹊诊赵简子”这件事,既成就了赵简子的政治阴谋,也传扬了扁鹊高明医术的声望。赵简子事后“赐扁鹊田四万亩”,符合赵简子的身份和当时的惯例,扁鹊受之无愧,不属于“共谋分赃”。% X! s9 m' n/ A
1 g: R  R3 ]( B/ R1 Y+ j1 W' A% f* S( M
“扁鹊诊赵简子”这段记载,被收录在赵氏的史册里,并且作为经典故事不断被人传诵。同时这个“历史记录”,也经常被人拿出来修改一下,以有利于修改历史的人。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来看,赵简子的继承人赵襄子修改过这段记载,赵简子的“七世孙”赵武灵王也修改过这个故事,把有利于自己的内容补添上去。因此,这段文字流传到司马迁写《史记·扁鹊传》的时候,已经成了反复修改、增补之后的“百纳版”的老故事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认定扁鹊的生活年代。
. u. E6 S( w: e- c) m$ i) e- ~9 u  I# S
赵简子生活的时代,还有虢国被灭亡之后的遗民,他们居住的城市,仍然叫“虢”,可以是世袭的,继承人叫世子,或者叫太子。《左传》说,昭公元(公元前541)年,11国要员“会于虢”;昭公七(公元前535)年,“齐侯次于虢”。因此,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不是发生在虢国灭亡之前。
) j2 o. j/ K  I! M
( K: H5 }8 Y/ W  Q. [0 I$ o《史记·扁鹊传》,这些文字是司马迁取材于各种记载,考证之后的事实叙述。当然,司马迁对于扁鹊这个具体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于扁鹊诊治患者的“背景描写”,在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这就像我们看电影,如果描写运动中的人物,背景往往是模糊的;假如背景是清晰的,那么人物就有可能是模糊的。司马迁为了让主要人物清晰,作为扁鹊背景的患者,相对而言有所模糊。1 f* h" O0 f- L. K

; U5 O3 Q# F; y& \1 ]很多人不善于读《史记》,认为《扁鹊传》里的患者都是真实的,只有扁鹊不真实:在空间上横跨秦越,在时间上从春秋到战国,甚至说黄帝时代就有扁鹊,所有好医生都可以叫扁鹊,或者“扁鹊就是砭石的代称”,不是具体哪个人。这样以来,具体、真实的医学家扁鹊就被虚拟化了,成了子虚乌有的传说。这是从唐代之后就有的“疑古论”,它在扁鹊周围形成了浓厚的雾霾,因为“误读”而造成了很多谜团,给有关研究设置了障碍,也虚化了中医的历史。$ K; p5 {6 {& Y' [. _
8 F. `, f! u6 t% k0 t
但是,只要认真辨别史料,就可以考证扁鹊的生平事迹,他与孔夫子一起生活在春秋末期。也就是说,在老子说“道”,孔子谈“儒”的时候,扁鹊建立了中医的学术体系。& G6 Q$ |+ L3 K$ M2 o2 @3 S$ [$ T
& e$ Z. L. [8 y0 N. E
“道”是老子创立的元概念,春秋末期,周朝的史官老聃写成了《道德经》,全书加上标点符号只有6000多字,其中使用“道”字竟多达70多处,而且把它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Y1 l" \; d6 D6 l
2 n; |' c' H+ ?. y3 X/ j" Y“道”字的本意是行走的道路,后世也可以引申为讲话的“说”。老子追溯世界的本源,把天地未分的“先天混沌”状态,表述为万物的开始,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一个巨大的存在物,它没有名,没有字,老子发挥原创思维,“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说,古老的“道”字,在老子的知识体系里,有了不同寻常的新含义,“道”成了囊括时空的哲学概念。
  Z+ c2 z( s& K5 u" H9 K
+ f5 f6 \8 a' d老子创新“道”这个字的含义,可以从《诗经》得到证明,也可以从《周易》经传的文字使用上的差别得到合理解释。' B  [- ?( }! @7 x4 i
% d  u- w& ^) ~0 {7 a: r' w
《诗经》里用“道”字30多处,都是道路与说话的意思,没有老子所说的“道本原、大道理”的引申含义。( [, O# L9 Q7 C' \  W# R

+ D2 j- v3 [9 D; v5 h6 X" N《周易》的卦辞、爻辞里,“道”的含义还是道路,而解释《周易》的象辞、彖辞、系辞、说卦传、序卦传等“十翼”之中,使用了“道”字100多处,都是借用老子命名的新含义。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孔夫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解释《周易》有关系。
5 B. i" D6 |3 j: s
5 [# j2 W6 L; n; H孔夫子问道于老子,传承其学* d, F5 Q( j% l9 s. Q

" A$ r! q$ J' J& A) `9 Y- F8 Y& r先秦不同学术流派的宗师之间,可以互有学术交流,老子追朔世界的本源,把“有物混成”,天地未开的自然存在称之为“道”,创立了道家学说。孔夫子问道于老子,并把“道”作为一个基本学术概念,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 p( X7 @+ f' {: s
/ g8 D! \; @% E- W, }- E5 W《论语》之中使用“道”达80多处,孔子很赞赏道的理论,说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道家思想对儒家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 ~$ A+ T" m6 p( R; f) _8 b! |9 `" a+ V1 Z# g# h
不仅孔夫子本人重视道,说“吾道一以贯之”,他还教育弟子们要重视道的修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教导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n3 a7 M1 D0 c8 N! R
" @8 m# y1 D- [
当然,也有的弟子对于孔夫子谈论的这个道,不太理解。子贡就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有学生虽然闻其道,而不行其道,冉求就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对于这种认识,孔子加以批评和引导,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9 \6 q( w, v5 T2 w) U; d. w

' A. @. b% b  H- w7 `) K孔子把老子说的“大道”,引入做人的标准上,分小人和君子之道,他告诉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4 A% x; V: M7 f7 o' v* N( E/ D. o& H2 z* g
孔夫子的弟子们受其影响,也不断地传播道学的新思想。他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曾子生病的时候,孟敬子前来问候,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m( _0 r( n% q+ H. t  i" S8 A0 }2 V# b$ r
孔子身边的人谈论他这个老师,也用道做说辞:“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i- s3 L" c! b, R0 P7 `: x* W7 S* m; N0 C' T' L( R: m& n; u4 }
经过孔夫子师生的大力推广,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很快就传播开了。5 R* u/ k$ q3 R5 U" ~
6 {4 t/ j$ @" o- t% r
扁鹊医学理论,讲阴阳不谈道
( W& O% q; M  q0 C2 ^* z$ k4 G5 W, V( i& M
无论是《史记·扁鹊传》,还是其他秦汉时期有关扁鹊的记载,以及《脉经》所引用的扁鹊著作,都未见扁鹊使用“道”论述医理,而是借用人与天地为一体的整体观,以及阴阳学说,或五行的观点,来讲述医学的道理。
/ Y/ u1 j- l9 I  k
6 A, E& A8 r) S* l扁鹊说:“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阴阳是古人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是根本的世界观,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人体更是如此。2 E$ Q/ l& G: c( r$ C% b/ H
' M: N) z  F3 }9 `1 g) c0 T6 F
《脉经·扁鹊脉法》说:“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人一息脉三至谓病脉。一息四至谓痹者,脱脉气,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脉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声息病,脉来动,取极五至,病有六、七至也。”又说:“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俯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紧受如此,身无苦也。”. h: A0 ]' g( \* ]9 H6 \
. `9 D" g* B- q9 o' c% F
扁鹊把诊脉看作了解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状况的手段,因此,能够“尽见五脏症结”,他论述虢太子尸厥病机的时候,主要使用阴阳表里气血循环的理论,也说到了三焦、胃、膀胱、兰藏、五脏之腧,提到脉、络、经,诊病的方法提到“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治疗的时候,取“三阳五会”,用药更熨两胁下。% B0 G0 U  c  [$ ^: M( z' o

' f# D: q: y* y( j扁鹊认为,脉与内在脏腑相关,患者的声音、五色,也与内在脏腑有关,因此才能“病应见於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 a4 b+ l4 @3 f3 f" _( K5 v

0 m& p; p; ]2 g% a* P% |: i) h- t8 P在扁鹊之前的医学家医缓,诊断病入膏肓,提到二竖为患,针药治病,但是不说阴阳,不谈道。医和论述蛊病,用“非鬼非食,惑以丧志”来说明病因,用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淫”来讲道理,甚至用《周易》的“风落山,女惑男”来作比喻,却不说天道,也不提医道。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到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还没有“道家理论”。
* F) z6 b2 T: K' }. n! t3 F+ o( f* T
《黄帝内经》是托名,书中推崇“道”理论
* v$ ]! W8 E- ?, Z
" u- O5 S- v; t1 |  {' c尽管我们今天见到的《素问》《灵枢》,早就被称为《黄帝内经》,但是其中使用“道”的概念达200多处,道是其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运用也很普遍。
& ~: O6 S( h; P# s2 Q
& c$ k6 E$ u0 E" r《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作者心目中把老子创造的“道”,称为上古之人风行的理论,可见他说的“今人”距离老子生年不会太近。" r# E, ~5 ~9 X) y6 l& [+ o: Q7 U% P
! r+ |* P$ f9 _, c- B+ E' ?
尽管生命的道理很微妙,“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但是,《素问》作者把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融入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V! Y5 d7 L- M
/ O0 n- u1 \% r: Z' I/ D) |
在《素问》作者的心目之中,善于养生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四季皆有养生之道,否则“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就会因病而亡。. ]) t! X6 ~1 B$ s9 e

  D+ C! p* P3 B" ?: ^6 M治病求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求道。因此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W3 x# Q# }# s# \0 D: @: O/ K8 n) T; _" a; c
“黄帝”赞赏的“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虽然其说的色脉很重要,实际上与扁鹊的概括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同的是其要弘扬的色脉诊治方法,也带上了“道”学的特征:“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5 W$ e1 \* f8 I$ V8 h6 @0 b
& M6 C4 C# _" \; h0 {托名“黄帝”的人,对于老子创立的道,大加赞赏,一心要加以学习弘扬,他说:“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N' i' V5 n, P  {  G! \. N2 {1 w4 u+ y- f5 O( e
勤学好问的“黄帝”,提的问题只有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的人,才能说得出口:“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文中的“要道”、“天道”,都是在老子《道德经》广为流传之后,才成了社会学者们的流行语。
) J! v' j9 g# ]" W4 d* O; X( }+ U2 c0 E* I0 e% {( D
豁然起敬的“黄帝”,口中却说着老子之后的语言:“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文中所说“道在于一”,这样的词语应该是老子、孔子的信徒,才能说得出来的话语。/ ]0 _, e2 S0 j6 t6 `# p" x
9 l: B* S) y- u4 I4 a
总之,流传下来的扁鹊有关论述,几乎没有使用过“道”的概念。扁鹊之前的医缓、医和、楚医、齐医也都与“道”无缘。由此可见,扁鹊医学之古朴和久远。! D. m" f* _0 n0 d  P

+ P7 k5 x  b) Y2 I6 }8 X三、扁鹊对脉学的贡献0 s6 o' ?6 m8 Z: a/ C4 |* u
4 U+ t) B* M; _& A( o7 i9 V- J
脉学是中医的特征,扁鹊脉学就是扁鹊医学。扁鹊医学虽然因为其《内经》《外经》的失传而难见其全,但是王叔和《脉经》之中,引用了扁鹊阴阳脉法、扁鹊损至脉等论述,其中关于脉与气血的关系,呼吸与脉行速度的精确推导,仍然可以印证司马迁所说扁鹊“守数精明”的特征。当然,《难经》之中,也有很多源于扁鹊的医学思想。% A  H8 M9 ?( S. R; r& L+ s
; z% W3 _: o  X  i
更需要指出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黄帝内经十八卷”,也就是十八篇,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卷下分篇的作法。《汉书艺文志》有些书用用卷做计数单位,有些书用篇做计数单位,“篇”与“卷”完全相等。《黄帝内经》十八卷,绝不会有《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的巨大篇幅。《素问》《灵枢》都是集大成的后世著作,有可能吸收了《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的全部精华。
. u: C9 ^% v' M# I+ v( k* Q
9 S/ u5 k2 U. p0 N- O% f2 M扁鹊脉学三大特点:, f+ D, B1 Z3 e" ]5 k& l/ b3 u1 O

- V1 H' h1 U4 }- b1 W(一)脉有阴阳,脉与全身气血有关,诊脉可以“尽见五脏症结”。
9 ~) |5 K  X9 s6 Q
( n& d! T- o; ~《脉经·卷四》说:“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
' R: ?3 k& t6 {8 R4 x1 o7 V/ B
. x, f+ E6 B4 \- w) `0 M扁鹊认为,脉动反映的是气和血的运动,气血运行有常度。脉行与天地阴阳有关系,都有规律和常数。这是《灵枢·卫气行》《灵枢·五十营》有学术继承的关系。0 j% b2 U" Y. R
4 x4 T) \2 I6 D% N4 H: X$ r
扁鹊论述虢太子的病情说:“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阑藏者生,以阴入阳支阑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公取之,拙者疑殆。”9 C( C4 J$ q% }8 }1 Z
) ]" c3 C4 P; D
扁鹊说:“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这是对于人体阴阳脉之气血关系的论述,也是一种生理、病理状态之下的阴阳交流。外邪对于人体的阴阳气血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 D' G( Z+ ]3 a. B
& ?" K) X0 Q1 ]$ l/ a“阳入阴中”是指从体表进入体内,从上到下,与手足阳经的走向一致。; [/ h" \0 o9 i$ L4 \/ I
6 z: b& I$ F$ q# i& ]  m8 `
“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指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的过程,有一部分经脉、经络循行体内,足阳明胃经在体内循行,经过胃腑的边缘,有一支向下,到了足太阳膀胱经,期间还通过三焦这个元气运行的道路,络属膀胱。中医认为,有上就有下,有出就有入,这才构成生命不息的过程。有这样下行的经脉,就有向上运行的经脉,手太阴肺经就起于中焦,贯膈属肺,出于腋下,走向手臂。脾主运化,也是从中焦,向上输送水谷精微,由肺朝百脉,然后“输精于皮毛”。
! k3 C3 R0 H6 E# S- e$ t; m/ N% a# l6 a; H- r  B5 s
这就是“阳脉下行,阴脉上争”的运动。6 O8 @% D* _6 u

. Z: l8 H9 c5 }' {- [) n8 C3 P廖育群先生根据《素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等论述,认为古代中医不知道心脏是跳动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是胃气。脉有胃气,就是有动力。此说有道理,与“阴静阳动”、脏腑的阴阳属性相符合。) b% U+ I. D8 Y% H
. x/ W( k4 _( x
扁鹊说“动胃”,就是“动于胃”,也就是经脉的循行要靠胃气的推动。
4 i- x. I1 b9 `& `0 D( M' D; M3 _) O& N/ {
经脉气血上下运行的过程,如果受到邪气的影响,会出现运行障碍,或者气滞不通,使原来的阳脉下行,阴脉上行的过程无法进行,体内淤塞,体表与四肢得不到气血滋养,在上的阳气不能下行,在下的阴气无法上升,出现“破阴绝阳”的局面,患者的气色得不到滋润,脉搏混乱没有胃气,所以表现为像尸体那样的静卧。
+ V7 ?  }4 u1 Z( ~+ T; C
3 b# X$ ~6 H, `9 V0 G2 i扁鹊说,虢太子还没有死亡。他的体内“气闭不通”,造成假死的现象,可以加以检查、验证,那就是两股温暖,鼻息不畅,这些证候是客观存在的,细心抹、仔细听仍然可以得到证明。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客观证候,病人就属于真的死亡了,谁也不可能“逆天道而行”,让人起死回生。
; y/ C4 T1 B: H2 @
1 }9 v. _' j2 s0 j扁鹊的医学词语里,有一个“兰藏”,历代注家的解释语焉不详,可能是不好解释它到底相当于哪一个脏器。
; p; ^( j+ \  {2 L* J7 M+ N" h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素问》说:“支者,顺节;兰者,横节。阴支兰胆藏也。”" P" W/ N1 d1 N% u/ u" y% ]
) e' \+ W# U: Y6 i2 X( R; L" R
这段引文,不见于今天各个版本的《素问》之中。也许张守节是“化引原文”,用《素问》的意思,而不是原书的文字。" v7 Q, c. N7 G) }9 e
% y5 ^5 k' E- o* F) A3 @& m" F
《素问》之中用“支”来描述经脉歧行与分支,这是很常用的方法。比如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2 N* D2 S* u& ~9 c

6 M& q* d0 z1 g  B文中多次提到“其支者”如何行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直者”。也就是“直行”与“分支”行走的经脉,如同河流、大树的“支”与“干”。但是,细读扁鹊的原文,其中的“支”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 Z9 s0 y1 p& l. d$ z& ?
" ~' v$ s9 {5 B' `. L; O“支兰藏”一词的解释,是影响到内脏的意思。“支”是分支,是联络,也是影响。“兰藏”就是内脏。“兰”在这里是形容词做状语,是带有香味的内室,借以指内脏。《素问》有“灵兰秘典论”,还多次提到“兰室”:
9 @9 A3 p* `# _, R. o( ^/ {- y& A# m! |( [9 p! V( z
如“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4 j6 H/ \- k' Q
' ?/ Y% h: L7 a4 ]) J" m“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_/ D% x' z3 `% [3 V  M& d* }( J

2 T6 J/ n5 I7 ]6 A# I“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0 T, N  ]2 |. \* G0 m" r
. T' w! X) A: F0 b3 F“兰室”是一个储存宝贵器物的地方,是府库重地,人体的内脏,就是身体的根本所在。所以《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J6 c+ v3 E& a; D* Q0 M+ \
# b* V+ U' g% m6 b, V% x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说“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治疗疾病也是要早期治疗,从皮毛开始最容易见效,如果邪气深入脏腑,就难治疗了。
+ W" ^: V5 x% m9 Q4 e2 Z$ o  I& W0 b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0 @# w: L% ?& ]+ J8 g2 n
& Z3 u2 t; y. l2 `# M
虢太子体内阴阳失和,气血阻隔,血脉不畅,邪正斗争激烈。这个时候,有两种发展趋势,一个是“以阳入阴”,由表及里,深入脏腑,尚有“半死半生”的希望;如果是“以阴入阳”,邪气在体内胶滞日久,脏器衰败,又通过经脉气血影响到体表,这样的病证多为死证。
5 y4 h2 a& R0 q/ P, X1 M4 f* Y0 K2 J* s% |9 I% R8 n3 A6 z
扁鹊说:“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
0 y( P$ E. Y7 C. d/ B' E6 }; E) W
扁鹊一边给虢国的国君解释病情,一边教育随行的徒弟,他说:“凡此数事,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 C; G) j, ]5 ?& k2 ]$ O
; b9 [* W( I. W2 a* K. D" x; O扁鹊说“尸厥”病的道理,得出的结论是“皆五脏厥中之时暴作也。”也就是说,五脏气机逆乱,都有发生厥证的可能,不是哪一个脏腑所独有。厥证发生的时候,可以影响全身的血脉,不论哪一个脏器先出现病变,五脏迟早都会受到影响,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危重病证。只有水平高的医生可以治好,而水平一般的医生则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 {) s/ w8 }2 r8 t: h9 \

  `) W' n! D. U0 s" d8 g1 e: w: c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虢太子尸厥是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能正常循环,影响到内在的脏腑,使气血无法顺接,才出现四肢冰冷,意识丧失,像尸体一样躺在那里,所以叫尸厥。
6 d2 v! x  E$ Y$ Y  n( F
. C. E- a+ C; c" v5 a病人处于一种昏迷状态,这种情况即使发生在现在,也是十分危重的病情。在春秋时期,医疗技术低下,救治条件落后,就更加危险。/ A  ]* W% I  N3 {

8 X6 B$ N: q+ |4 ~3 A(二)扁鹊论脉有常数,与天地阴阳相关。& g* w: y* U7 z4 U8 K: C6 Q

) ^8 [- ~/ P5 [% S7 x& G5 z- ?《脉经》引用扁鹊的原文说:“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1 ]6 _2 d; t, Z; `4 F, ~% y4 o5 w. v$ g8 N# f) S0 ?
扁鹊这种按照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一日分为四时”来谈论脉象的理论,是贯彻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也是动态的变化。
# p/ `, F/ v( ]; y" U  o$ f1 O
  F' F( w) i% ]1 U" X扁鹊认为,脉象除了一天之中不同时段不一样之外,一年四季的脉象也不一样,而且表现出“阴阳六经”分段主时、分时段旺盛的特点。' |1 ?& M' G: Y' _' [* z
+ i4 F- A+ `; R5 }
扁鹊说:“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3 k' u9 z4 Z. u8 y  o
1 B, N# q5 V- w6 }
这种上半年三阳脉旺,下半年三阴经脉旺的学术特点,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与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变化相关联,体现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理念。当然,这里论述的脉象的衰、旺,都是生理现象,而不是病态的脉象变化。
! P/ P6 ~6 V( t" H) @! k$ Y7 I9 y! F: o2 @" d" @- e- b
医生诊治疾病,既要熟悉生理状态下的脉象,也要了解病理状态之下脉象变化的道理,所以,扁鹊很快就讲到了病理状态下的脉象:8 D# V! i6 B& {6 `- g# l, |' X% V3 b

5 ]$ c1 n) u; C  N- k# [扁鹊说:“厥阴之脉急弦,动摇至六分以上,病迟脉寒,少腹痛引腰,形喘者死;脉缓者可治。刺足厥阴入五分。少阳之脉,乍短乍长,乍大乍小,动摇至六分以上。病头痛,胁下满,呕可治;扰即死(一作伛可治,偃即死)。刺两季肋端足少阳也,入七分。阳明之脉,洪大以浮,其来滑而跳,大前细后,状如科斗,动摇至三分以上。病眩头痛,腹满痛,呕可治;扰即死。刺脐上四寸,脐下三寸,各六分。从二月至八月,阳脉在表;从八月至正月,阳脉在里。”
4 [: y! I) Q1 R, v0 \) ?/ d, I! I
上述论述的内容,仅涉及到厥阴、少阳、阳明三脉的病理变化,既有形象的不正常,也有“动摇几分”程度上的差异,并且把脉象与疾病的证候紧密联系起来,其主要反应体内寒热之气的变化,也与四时阴阳变化有很大关系,并且很看重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决定作用。. y' @1 W' N# k. b% O, g( n

, B' R7 u1 t& ]7 `0 x7 r5 s扁鹊除了对六经脉象比较重视,还对“附阳脉”与“附阴脉”的关系很看重。
9 J- k" d2 i+ c: a2 e& a
4 O( z4 O( J( Q2 V+ ]; z( b扁鹊说:“附阳脉强,附阴脉弱。至即惊,实则细而沉。不即泄,泄即烦;烦即渴,渴即腹满;满即扰,扰即肠;即脉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气,上气甚则肩息,肩息甚则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3 e  `: w7 V+ b$ H2 r% R& _  y! `

5 S3 a+ }0 d& @扁鹊对于寸口脉,也有很多研究,他说:“变出寸口,阴阳表里,以互相乘。如风有道,阴脉乘阳也。寸口中,前后溢者,行风。寸口中,外实内不满者,三风、四温。寸口者,劳风。劳风者,大病亦发,快行汗出亦发。软风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诊也。表缓腹内急者,软风也。猥雷实夹者,飘风。”
  _+ g3 Z3 ^$ G( X2 J+ S
9 z1 f0 s; Y% v, S《素问》讨论过“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问题,认为全身的气血都可以“变见于气口”,气口就是寸口,因为手腕之后脉搏跳动的地方只有一寸之地。《难经》有“独取寸口”之说。这都与扁鹊重视寸口脉,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 M/ H. ]6 _1 Y# q
- c, l' A. K. \  I扁鹊还论述了脉象所反映的阴阳变化,这里的阴阳,或指表里深浅,或指部位前后,是扁鹊阴阳脉法的突出特点。9 ?5 l8 w! C: F* R/ u- A
) Z& Y" z& K6 C+ m: d
扁鹊说:“从阴趋阳者,风邪。一来调,一来速,鬼邪也。阴缓阳急者,表有风来入脏也。阴急者,风已抱阳入腹。上逯逯,下宛宛,不能至阳,流饮也。上下血微,阴强者,为漏癖;阳强者,酒癖也。伛偷不过,微反阳,澹浆也。阴扶骨绝者,从寸口前顿趣于阴,汗水也。来调四布者,欲病水也。阴脉不偷,阳脉伤,复少津。寸口中,后大前兑,至阳而实者,癖食。小过阳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三分者,十五日癖;四分者,二十日癖;四分中伏不过者,半岁癖。敦敦不至胃阴一分,饮饵癖也。外勾者,久癖也。内卷者,十日以还。外强内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紧而数,如沉,病暑食粥(一作微)。有内紧而伏,麦饭若饼。寸口脉倚阳,紧细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紧,荠藏菜也。赜赜无数,生肉癖也;附阳者,炙肉癖也。小倚生,浮大如故,生麦豆也。”( E4 H3 C0 G* b9 U. _: }

: ]) h( \# z- i) V这些临床证候与脉象关系的论述,也许经历了多少代人的不懈探索、补充与修改,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更容易失传。这些脉象的临床意义,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少有人能读懂、会用了。
( r) H" B, y  _/ A$ F7 S" d1 N" U8 c' A5 Y' p
(三)扁鹊论“损至脉”,开虚损治疗先河。/ a; g1 y; W/ L. m& [

: ~3 E' P7 D' p《脉经》卷四说,扁鹊原创脉有损、至:“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
$ K  x+ ?9 W6 c  l2 S7 k1 U4 y2 }3 t" J( K
扁鹊关于至脉的论述,就是脉动过速超过平常人,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五等,一至脉是“夺气”,就是气虚;二至脉为“离经”,就是气血循行过快,背离了正常状态,是一种病态;三至脉为“夺血”,气行过快,血不能充盈脉道;四至脉为“夺精”,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因此就形成了“五脏无精,难治”的局面,甚至会导致死亡;五至脉是死脉,这是因为“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导致的死亡。, q+ _1 m1 M7 Q' Z

: Y9 Q/ v& X+ S  r0 |2 ]! ^扁鹊论气血巡行过慢的“五损脉”也见于《脉经》卷四,他说“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P) Q/ C1 d! y6 k

+ a& d4 J: u: o一损脉因为气血循行太慢,落后于正常情况180节,是“气短”;二损脉是“离经”,临床可以见到大小便出血的情况;三损脉叫“争”,也叫“血凝于中”,严重的病人会出现死亡;四损脉叫“亡血”,临床表现“身羸疲,皮裹骨”,其道理是“气血俱尽,五脏失神”,这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现象,所以扁鹊说“其死明矣”;五损脉叫“绝”,病人的临床表现是气喘,呼吸急迫,各个脉动都摸不到“脉俱绝”,口鼻没有热气,所以是死症。
; ?% k) n* i) x! H4 |  K* R2 u
& X' h' E- T$ }& i5 e扁鹊论损至脉,是根据脉动次数多少进行推算而作出的论断,其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其后的医学家所继承,并且逐渐发展成由“虚”到“损”的“虚损学说”。& X( D4 \8 y# t0 E
4 E4 E7 z8 m; [: y) ~9 n/ e6 t
《难经》的有关论述,就反映出扁鹊损至脉理论,与后世虚损学说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与创新。
" Y% X+ D! `0 ~9 k* h) _/ T; G! w
2 J# c2 I6 y* h1 P9 @1 z4 |《难经·十四难》说:“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 W1 J+ _, U- C  C7 x7 Q. L+ G0 }9 Q, T) I" \0 Z0 n
这里的损至脉,基本上继承了扁鹊的损至脉理论,但是省略了扁鹊的推导过程,没有一呼脉行几寸、一吸脉行几寸,一天之中气血如何循环的复杂计算。
+ S4 [& v0 b0 S5 C: a2 Y0 B6 W6 o! A& r3 ^/ B
《难经》在直接引用扁鹊关于损至脉研究的结论之后,很快就发展了“损脉的病理”,把临床证候与之紧密联系,并且总结出治疗大法,而其对“至脉的病理”阐发,逐渐被后世淡化了。
* X# S" u  K$ b' t$ h8 {1 b( n8 v) K
: [; m8 S) s4 u0 Y4 R《难经·十四难》说:“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0 l& F( w6 ]) r/ ]) A* N  K2 M, T# M
《难经》对于损脉与临床证候之间关系的总结很细致,并且与五脏、五体、饮食、气血相联系,甚至可以忽略脉动的快慢程度,直接从证候表现来决定其虚损的程度,这就为“辨证论治”奠立了基础。
  O# `4 ]( V4 [3 V/ u% ?
7 \! p; H0 U( Q* j《难经·十四难》说:“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6 C; U4 u) d2 _: x
" `/ y- {5 R9 w《难经》总结的这个“治损”之法,已经具有了普遍意义,在字面上也从“治损脉之法”,演化为“治损之法”,省略了一个“脉”字,使其具有了“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一般医生见到五脏、五体的虚损,就可以从这里借用“治损之法”,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得到后世普遍遵从。
) B2 t! u% @- G) p: O6 H( K& H. m. U8 b  R3 Q# k
《难经·十四难》论述“至脉”所联系的病证,论述的也很细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3 Z; }# e9 R0 ?; }- }4 d

) ?; x- A7 i" z+ x' H. U( u7 C尽管《难经》对于至脉的病证论述也很细致,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更没有被抽象到具有普适意义的基本法则。因此,“至脉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小,甚至逐渐被人淡忘了。7 z+ t) m4 A9 S
8 s, X* I5 z5 Y1 n( n
临床上,至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过程,或者杂病过程之中的危重症,张仲景与后世医学家有一些零散的论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 e# H5 j4 ^+ H. T3 U) U( x6 k

8 t+ z* P3 D1 }7 \" E综上所述,研究方法不当,扁鹊被众说纷纭。' T  j. [9 h7 {3 S0 M2 T
! |( c2 p% D& e, X, ^, f3 F  G0 e
在司马迁的眼里,需要看重的是扁鹊这个医生,而不是他诊治的病人信息更可靠。后代医生如《临证指南医案》作者那样,把男女患者虚拟化处理,写成“某左、某右”,就是这样的笔法;不是扁鹊必须以病人的历史时代为生活坐标,更不是以策士之言为取舍标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舍本逐末,把扁鹊说成是一个虚化了人物;或者说扁鹊是从秦到越,从春秋到战国,有许多扁鹊,秦越人只是其一。这种“泛化扁鹊”的“虚拟”做法不可取,也没有历史依据。春秋时期有秦国的医缓、医和,有齐医、晋医、楚医,都见于《左传》,其他古籍的记载之中,也没有见到“名医都泛称扁鹊”的现象。日本学者森田一郎甚至说,扁鹊就是砭石的代称,未必有其人。这都是研究方法不当造成的说法,是应该澄清的历史疑案。
5 j. v2 R3 m/ ?9 y$ D* L" |- e9 _# C; e7 r1 _
$ R8 v6 Y3 U5 b6 ]
  X7 O- Y3 S" a; t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 N) ~* w. K- w! J5 j% L  V% t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0708.html. i  U: P4 [. ]; S

& B! Q, w8 T  v. I) ]上一篇:[转载]李兆良:郑和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简介演示版) A* b. V; K$ ~, b! [% J% W
下一篇:[转载]曹东义:扁鹊医学与象思维9 R; \0 d  M' b2 z0 @: Q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