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论述中医研究问题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8 18:29: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922
1979年, 邓铁涛先生在北京谈中医研究的问题

( Z0 I; x8 u4 E2 S4 F5 m7 T$ A
谈到研究,首先便接触到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听说最近有三种看法:一是中西医必须结合;二是中西医可以部分结合;三是中西医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不可能结合。邓老认为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都是世界文化的结晶,都为我国人民所喜好,两者皆不可丢。尤其是中医学,如果我们不去加以发掘、整理、提高,使之成为我国医学现代化的构成部分,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上与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的结合,是创造我国新医学的道路。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把中医事业放在什么位置上。
历史的回顾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也是贯彻中医政策的历史。它经历的历史是时起时伏,左右摇摆,但仍然是继续前进的。不过,从总的看来,中医工作,多数时间被放在不相称的位置上。因此,前进的速度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在中医已处于严重后继乏人境地,比之西医其严重程度使人寒心。这不仅是数量问题,而更严重的是质量问题。
中西医结合初期,由于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故其合作是貌合神离的。1958年以后,中西医之间开始互相了解,特别是西医学习中医,使中西医结合工作前进了一步,出现了团结合作的苗头,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针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但1962年开始大量中西医结合科研题目下马,班子散了,中西医结合处于低潮。直到1972年前后,周总理亲自抓中西医结合工作,才使中西医从临床结合逐步发展到理论结合。但此阶段,光有中西医结合已难于深入下去了。近年来,已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同志钻研中医理论,通过多学科与中西医的共同合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今后只有从中西医的结合扩展到多学科(如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气象、自然辩证法⋯⋯等)的结合,才能带来我国医学上的飞跃发展。例如“气功”,过去带有佛教、道教的玄学色彩。但气功能锻炼身体治疗疾病,60年代初已得到临床证实并用西医的方法初步做了一些研究,近年来由于其他学科的参与,初步证实了气功能发出外气(物质流)。《自然杂志》1979年2卷7期刊登了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张惠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报道“远红外信息治疗仪”已试制成功。这一成功,正是中医研究人员与电子医疗仪器厂合作,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气功外气之一“受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的模拟试验后搞成的。据说气功能发出的外气还有磁场与稀有
元素等物质,他们认为这是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指导下的疗法,这种疗法与西医传统的红外线理疗不同。如果深入研究下去,将会揭示人体新的奥秘。《自然辩证法》1979年8期,林中鹏等发表了《国外气功研究一瞥》一文,综述了欧、美、日等国研究的近况,说明外国许多边缘学科的专家也正在积极研究气功的疗效与机理,探讨人在做“气功”时从身体某个部位发出的某种特殊物质或能量的生理、物理、化学等效应。这是研究气功物质基础的起点,如果我国不重视这些研究,又将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今后何处去?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虚无主义这个阴影一直笼罩着我国文化科学,医学界尤甚。重西轻中的思想一直延续至现在。这不单存在于卫生各级行政领导部门,青壮年中医甚至老中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中医理论有“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的论点,我们过去编教材就把它删掉。最近生化的研究证明,肺脏不仅是气体交换、清洁血液的机器,而且是具有高度代谢活性的器官,能够释放肽胺和前列腺素等物质,对血管的收缩舒张有调节作用,足见肺脏确是“相傅之官”。西欧等国经常吸收各门自然科学的成果,把它运用于医学,使之得到发展。今天对祖国医学,也必须与自然科学(包括西医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挖掘和发扬,使之得到发展。没有中医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创造我国的新医学新药学。关于这个
问题,建议同志们学习1979年9月9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禁用词语同志《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24日)的文章。在这个谈话中禁用词语同志说:“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又说: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禁用词语同志对于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说得十分清楚。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遗产,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这就是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党中央发表禁用词语同志的这个讲话是有深刻意义的。我们的“四化”决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建设中国式的“四化”,包括中国医药学的现代化。
当前的组织问题
科研要有队伍。目前我国存在有三支队伍:中医,西医,中西医(西学中或中学西)。三者以西医的人数最多,中医老的老,少的少。若论后继乏人,中医队伍最严重。所谓“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邓老的理解是当时西医看不起中医,学了中医之后才有共同语言,经过临床实践才会使他们热爱中医。另一方面,也因为西医手中有现代自然科学的武器。事实证明,有些西医同志学了中医之后,创造出显著的成绩,在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中立了功。但光靠西学中,而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队伍也是不行的。现在有些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深入不下去,其原因之一恐怕是与缺乏高水平的中医队伍有关。因此,加速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医
骨干力量已是燃眉之急了。具有上述三支高水平的队伍,再加上与边缘学科紧密地团结合作,新医学的诞生就不会遥遥无期了。
今后的任务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骨干力量,是中医研究生班的责任。因此,各位担负着承前启后、兴废继绝的光荣任务,你们必须成为学术水平高于国内名老中医的人才。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心胸才能开阔。世界上多少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得奖金而搞科研,有人甚至为科研而被统治者活活烧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没有马列主义、禁用词语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会走弯路,中西医结合工作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出科研成果,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实验符合唯物辩证法。中医学能发展到今天而没有被淘汰,也主要是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加上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要超过现有名老中医的中医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规律,何况今天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努力把老中医的理论与经验挖掘出来,加以整理。这是一项抢救工作,不能让老中医把他们毕生的理论与经验带走。现在很多老中医只看门诊,不到病房,这是一个损失,这样对急病、危重疾病,老中医自己也就生疏了。人老
了,加上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治病死了人没有用过西药就不得了”,因此胆也小了。宫外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果,不就是把老中医请到病房共同研究出来的吗?要虚心向老中医学习,千方百计地发现他们的专长,吸取其精华,再到临床中加以验证。总结老中医的经验与理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文献的整理研究,也是一项提高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工作。必须把中医的基本理论系统化、规范化、通俗化,去粗取精,提炼其精华。
中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治慢性病,而且治急性病,经验都是很宝贵的。应注意这方面的发掘。最近发明的治疗肠扭转的颠簸疗法,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急腹痛候第九条便已有详细的记载,不同的是颠簸后再加捏脊耳。新的抗菌素,随着用量的加大,副作用在增加,而且细菌的抗药性也在增强。中医这方面的研究也有新的发现。叶天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的名言,启示我们不能单顾细菌一面。总之,中医有许多治急性病的宝贵经验,有待加以科学总结,道路是十分宽广的。
中医理论研究,是创造我国新医药学的带关键性的科研。这就不单是中医或西医所能完成得了的任务,必须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其他学科的“中医迷”,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对待这一工作,问题在于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与组织领导。邓老相信这方面会出惊人的成果的。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我国医学的发展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有许多发明创造权属于我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目前我国研究医史的队伍很小,与我们这个几千年文明国家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医史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本文为1979年9月18日对中医研究院西苑研究生班的讲话稿)
% Y1 t# K8 d9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30:36 | 阅读全部
邓铁涛传) u7 f% Z' ?* Z' {; C. V. }
曹东义
2 n3 V+ f5 W7 z' a9 d$ _4 j( q7 E( `$ D
提   要/ `! S" y9 d3 i4 y# j% f& i' M
邓铁涛先生1916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祖父卖药,父亲业医,他在抗战之前中医本科毕业,可谓三世医学。他避乱于香港,不忘国难,艰辛传承中医。建国前参加地下工作,土改中发挥中医作用。多半个世纪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满五洲。两度被评为广东名医,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肌无力。为保存国粹,发展中医,多次上书,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既出于责任,更是看到了医学的未来,必将是中医学术走向世界的光明前景。远望着,我们觉得他很崇高;走近些,感到他很亲切。
  `- D) [1 o5 M2 B: {
4 r) u0 b- F  z1 U$ f目录/ ~! ^) c" _2 ~  C

2 b4 f$ R# r9 h9 h5 w' \& \& p5 e- y& f7 Q" I
1.        碉楼故乡是邓铁涛先生家        4) J: ^+ q1 }; o% h2 Y1 w+ U
邓铁涛先生1916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在东西方建筑艺术、思想文化相结合的碉楼故乡,在美丽的田园风光熏陶下,邓铁涛先生度过了他的幼年生活。
' E- C0 H$ c5 C( z+ l2.        迁居广州见证父辈仁术        8
# X+ Y+ l1 w  ?2 b( T1919年邓铁涛先生迁居广州,那时孙中山建立了与北洋政府对立的广州革命政府,大革命的风暴在少年邓铁涛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然而,更使他不可忘怀的事情,就是他在父亲的诊所里,见证了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神奇疗效。
7 K* F0 O+ u% [) e7 x: ?3.        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        18
  t1 m) F0 d# G# x7 w& `. g1932年邓铁涛走近了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开始了五年本科的大学生生活。没有想到的是,他毕业的时候不能发毕业证,政府取消中医的措施在他走出校门的时候生效了。
: X) Q, p& m+ o4.        抗战爆发避难香港        27
6 Z" n: D9 }; L$ a& }1937年邓铁涛大学毕业,两年前他就有了医师证,本想悬壶济世的梦想,被日军的轰炸破灭了。在香港避难的时候,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参加了忧国忧民的文化团体。
) W# }2 _7 Z" b0 C5.        苦难岁月传承中医        34* o* h3 |$ S, A( h7 j* ~
在香港求生存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医,四个人办起一个中医学院。三年之后,7个学生,3人毕业。中医的薪火,在艰难岁月里,依然没有熄灭。
5 a  p# ^# ~% ^! T# z8 Y1 k7 \, _. L6.        参加革命迎接解放        37% n* J7 T( O8 @# a% I) O
太平洋战争爆发,邓铁涛又回到了广州,当起了药店坐堂医。这个身份给他带来了方便,成了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员,抗日救国与看病行医,都是报效祖国。( j9 C% Y; M; q9 i+ ]1 X) n
7.        下乡土改见证缺医少药        45, {" |( i' r- r3 S% x. o) ?8 ?6 Q
为了建设新中国,他参加了市政协的土改工作队,因为不怕吃苦,由队员荣升队长。他腰间挎着手枪,肩上背着药箱,既解放农民的思想,又解救人们的病痛。
+ C, p5 n! b' c5 v. a8.        为新中医教育出任教职        532 @! v0 {: d2 u3 r
在改造中医,不培养新中医的错误思潮涌来的时候,他坚定地说“新中国需要新中医”。为了培养中医人才,他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编教材,定课程,主持教学工作。0 p4 s$ h3 ^; x$ F# U! R: i3 b
9.        阐发中医,时出高论        588 @+ _0 a  L9 M
伤寒与温病两大学派,争论了几百年,常自是而非人。他说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温病既弥补了伤寒的不足,也继承了其学术特长,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形成热病学理论。中医的历史,一直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 T3 `" g- w7 A7 Y3 c10.        带教西学中,展示中医功夫        72( Y) z( d- b* M2 h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让西医学习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办了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班,要让这些西医相信中医,就必须在临床工作中,展示中医功夫,以疗效服人。6 B+ r' h( _& N& d% ^( x; y
11.        研究脾胃学说,拓展学术        79! E2 s7 H2 L9 H0 a2 r) e  a" t
脾胃为后天之本,关系到方方面面,很多疾病的发生、转归、治疗都与脾胃的功能有关,因此,他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有临床验证,也有实验数据。( r' y/ K* m" O0 o
12.        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        87
! Z  @: @3 y  _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近代以来却成了人们诟病中医的靶子。是存还是废,争论不休。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根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实际应用状况,落实到五脏相关学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D* d  K/ }) Q
13.        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        97
) [7 v1 L" f8 Y$ @3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问题,号称世界医学的难题,激素、免疫抑制、切胸腺三大医疗措施之后,如果病还不好,呼吸机也难救人一命。他用中医虚损理论,从脾胃入手,竟能强肌健力,使众多患者安全脱离呼吸机,重新站立起来,开始新生活。" j7 T7 B, h1 V( f# a2 R1 a
14.        带研究生培养高素质人才        1105 z( n8 c% z; \$ `, X
从中医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带研究生。这些经过他培育的高素质人才,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有的弟子出国之后,成了传播中医学术的中坚力量。( i: ~$ Y. m% Y2 V, j' }
15.        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        122
- w; B4 N7 t* Y) B4 w他多次在香港讲学,特首董建华为他颁发荣誉博士证书;他多次在台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讲学和交流学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垦耕耘。& \/ s# z$ \2 T3 x0 w
16.        无欲则刚,为中医呼吁        137
) q' e+ x- [3 x) V4 N他写信给徐向前元帅,呼吁重视中医,被胡耀邦总书记定为政治局传阅文件,催生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在中医药管理局面临被撤并、中医被西医“抓大放小”的关键时刻,他们八老一起上书,为中医生存、为民族利益而呼吁。
) T% A0 g6 V: |/ p( g. W! d! {17.        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        150
, i' D, \; b' ^; N5 s4 j: E如何看待中医,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中医在近代备受歧视、限制,中医学术被改造,从业人员不自信,他站在世界医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声呼喊“世界需要百万铁杆中医!”
3 |5 s  {- J% T, |/ [18.        “学我者,必须超过我!”        168# t; q2 R5 E- w' [1 v8 X
中医学术五千年,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有传承。学历教育与师带徒相结合,才能发展中医事业。他无私奉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希望徒弟超越师傅,为的是中医事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
/ d) d) \, a* @5 P19.        战SARS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181# ]; U0 e8 b: @0 Z& D
非典袭来,现代医学发现了新型病毒,可是一无药物,二无疫苗。他根据中医理论、历史经验,和广州中医迎战的具体情况,上书胡锦涛总书记、吴仪总指挥,大声疾呼应重视中医的作用,“战胜非典,我们有一个武器库!”
2 {/ I% q, N8 R. Q! l20.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        205
/ t8 T8 K7 I9 T' |9 e: \: W6 k; @3 Q医学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中医在未来医学里占有什么地位?他把中医倡导的“仁心、仁术”,作为未来医学的目标,主张“健康园将逐步取代医院”,努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思想。# j7 M# @7 @; ~
21.        围手术而治,拓展作为空间        213
* g2 q8 d. d+ r( f- _: m冠心病动脉搭桥、放置支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中医既可以在其介入治疗前后“围手术而治”,添一把力量,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取而代之”,把疾病治疗于“未有形”之前。
, ?3 T( u( i4 J' \22.        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        219/ {/ P4 ?2 [6 z) o7 V3 ~: q0 K2 Y; x9 T
香山科学会议是国家研究、制定基础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在这个会议上讨论中医问题,关系到中医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以“为中医发展架设高速路”题目,做了主题发言与评述,赢得大家高度赞誉。' S2 y& r5 r: M( c
23.        出任“九七三”首席科学家        243" F3 r5 @" {" X# @" p
973课题首次设立中医项目的时候,他出任专家组组长,领衔研究中医基础,成为首席科学家。深入研究五脏相关,指导多项临床工作的基础研究,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思路。5 W' ~9 [5 \( n8 s1 d8 g! e5 V3 H
24.        建中医药强省全国孔雀东南飞        248
9 j/ n* l9 ^( P( \1 W. G广东建中医药强省,首先要有中医人才的支撑。广东中医师徒传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迎战非典的时候已经显露出人才实力的重要。全国名师与高徒的中医传承盛会落户广东,既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更有全国中医界的支持。
7 ^! d% K: M& e# ~9 C$ t; L. v* _+ h25.        至诚不息久则寿的养生之道        261
* ]& T/ j0 {5 |' p" M4 k" }96岁的邓铁涛先生,思维敏捷,身体健康,带高徒,出新论,关注着中医的现实与未来。他旺盛的精力,与他坚持不懈的养生之道有关。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他宽阔的胸怀、有序的生活,积极的锻炼。/ x6 g+ P4 O& U# t1 M9 I
后记        27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31:20 | 阅读全部
后记9 f8 `, @8 P7 ?$ U2 h- g3 ~% 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的肖培新主任,2001年编辑过《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因此,在2006年策划“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系列丛书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中医学家就是邓铁涛先生,希望邓老能够在百忙之中参与进来,为这一套丛书增辉添彩。但是,当时邓老非常忙,不仅有许多大事需要考虑,而且他主持的973课题也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所以虽然肖主任通过很多人从旁通融说情,邓老一直没有答应。
5 P2 s$ {  [2 t$ b' Y7 }* \2008年11月,我到广州参加第四届名师与高徒学术传承论坛,肖主任知道之后,又把这个愿望托我转达给邓老。他说:“邓老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又临床成就很高的中医药学家,他在中医理论探索和中医战略研究方面,也有很大贡献,有很突出的代表性。这套丛书,主要是为了向大众展示当代中医大家的形象,述说中医学、中医人所达到的水平。丛书如果没有邓老参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他还表达了请我主编写这部访谈的愿望。* h5 F! ~) d0 [4 S) O
2006年我在广州的时候,曾经与邓老说过,我觉得一个中医大家所能达到的境界,可能有三点。一是临床水平高,“治病是上工”;二是能够看清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战略,“睿智能医医”;三是当国家的中医政策不能完全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时,敢于站出来建言献策,“上医能医国”。我觉得邓老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g0 j7 g  K! z7 G, e2 K
我也知道,邓老所达到的高度,在一本通俗读物里是很难充分表述的。就好像泰山一壤,沧海一滴,增之,不会加其高深;去之,也不会影响其学术成就。但是,对于渴望了解中医的人民大众,对于刚跨入中医门槛的莘莘学子,很多人都渴望了解一个中医大家是怎样“练成”的。我作为进入师门比较晚的弟子,也希望通过整理邓老的学术发展历程,能够更好地继承他的学术成就,成为“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弟子群里一名合格的徒弟。5 R! ]% k5 X& _; I# z0 C
我带着肖主任的嘱托,也带着自己的款款渴望,告诉了邓老。邓老听过之后,很爽快地答应说:“973的课题终于告一段落,总结性的报告《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9月份已经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手边的事情不是那么多了,也不急迫了。你就着手写吧。主要从我的学术思想入手,加以系统整理,使之成为一本书。”邓老随即在我拿去的信袋上,写下了他的家乡:广东开平钱岗乡石蛟村。# x7 W9 Z1 O3 x* I
接到这个光荣任务之后,我心中非常高兴,一边回忆我所知道的邓老事迹之点点滴滴,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构思,在回石家庄的火车上,就把整部书的主要轮廓勾画出来了。在广州的时候,朱良春先生知道邓老同意参与这套丛书,很是高兴;后来,我到北京出版社去,谈《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书稿的定稿问题,把编写大纲交给路老看,他说:“很好!邓老的事迹也由你来写,这真的成了一套丛书了。”) K7 b* g! w  c# ~& z
无巧不成书,就在我离开路老的家,来到出版社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接到了邓老的电话。他老人家告诉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不准备参与这套丛书了,“这也给你减轻了负担。”我说,我倒没什么,这正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说:“我应该早一点告诉你,你就不用这么多天里做准备了。”8 s: O& w8 J0 C  b# A9 k
平心而论,写一个人的一生,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这套丛书以对话的体裁出现,就更增加了难度。因为对话与写传记不一样,是一种“亲历”的过程,而不是由他人来写,自己可以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通过编写《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和《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我体会到,尽管其中有许多“编写”的文字,不是直接出于中医大家的口中,但是,在修改的时候,他们要看这“虚拟”的对话,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思想,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很多心思,反复多次推敲,比别人写自己要复杂很多。. t9 q1 n5 d+ _- C0 O! D. M
想到这些,我很理解邓老的决定。我想,我应该尊重邓老的意见,把相对安静、轻松地生活还给他老人家,起码不要增加他的负担。然而,思维是有惯性的,一件事情一但提起来,在思想深处有了触动,就很难完全放下。事实上,我自从于2005年春末拜师邓老之后,因为路途遥远,与邓老交流不是那么随时随地,所以我就摸索出来一种“虚拟对话”。我经常在心里,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然后试着想答案;然后再进一步自问:“邓老会这样想吗?他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呢?”长此以往,演练日久,我再利用邓老所写的文章,和见到邓老的宝贵时刻,去印证我的猜想。我认为,默契的师徒传授,一定是心灵共振的结果。如果没有心灵的交流,即使是日夜守在师父身边,也不能得到真传,只是学一些形似的皮毛而已。高妙的师徒传授,应该是心心相印的神似,而非形似。8 l7 K: f' m% S  o7 d7 ]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暗暗地下定决心,要从虚拟对话开始,把邓老写的文章、著作,以及别人整理的他的经验,谈话,尤其是作家周毅与李剑、黄燕莊写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找来,反复揣摩,不断演练,很快就写出来这部书稿。邓铁涛先生把它看作是我跟师过程的一次总结,是我学习的一种方式。
7 U* S4 U$ Z; s. L  Q) W5 W在回头看这部书稿的时候,我心里充满惶恐,非常没有底气。我不知道在这部书里,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邓老的人生道路与学术成就?因此,我把这部书稿交给邓老的儿子、高徒邓中光主任,交给他的夫人陈安琳女士,请他们修改补充。希望一起完成这件事情,为人们了解邓老,提供一个窗口。我觉得,无论是否最终出版,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d" B' s* a: h* x; Y+ R: f& g
曹东义9 X3 Y3 F+ n1 C+ Q* ]) E
2011、4、1第二稿. r, T/ E1 d! t7 ?1 e$ k% U$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33:0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312 @7 Q  ]( Q  x! O
后记7 c7 T5 \$ y: @3 Z+ z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的肖培新主任,2001年编辑过《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因此, ...

) C' ]  K; s6 b1 h十几年过去了,邓老也离开我们4年了,此书未能出版。
  j3 V' m9 }, h仅以此目录和邓老的文章,作为对于邓老的怀念。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41:0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335 S+ d+ F/ o) ^7 ]1 _
十几年过去了,邓老也离开我们4年了,此书未能出版。
" z: R7 O1 \9 O1 A- F4 q# A仅以此目录和邓老的文章,作为对于邓老的怀念。
0 H  R9 D, I" r, n  f
复兴中医,需要“五医联动”
' [: e( f1 n7 Q西方医药资本是高度市场化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技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其“盈利模式”很成熟,属于“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五医联动的体制机制,单一拆解这个模式无济于事,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整体制对抗或者替代、消化吸收,才能“洋为中用”成为中国卫生体制的构筑材料,否则就只是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推销员”。9 C: A0 l8 c; {
复兴中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必须借助西医的“五医联动”模式,才有可能走向复兴,否则单独某方面的突破,虽然有可能获得局部的发展,但是不会全面成功。8 B9 D9 ]+ G' h. B* C! Y
医疗、医药、医保处于“五医联动”的下游,上层建筑是医教、医政。
& ?7 O7 e& b8 t- n9 X, o# S5 T2 f医疗事业需要人才去做,也需要规模发展,离不开医教研整体发展,或者再加上产业、文化、医养结合治未病等,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环境里不被淘汰,否则,即使再有效的方法也难“可持续存在”。
1 k0 P, O8 F; F- O( h' @' B/ M医药是中医人依赖的治病工具,有饮片、颗粒剂,也有中成药,目前颗粒剂发展势头很猛,以其可大规模生产、服用快捷方便的特色,将会占领主要市场。7 P% T% D3 h) {0 {& q
医保的作用需要大家重新认识,它保的是国家的卫生体制、体系、网络,而个人只是这个体系的终端用户。中医药很多简便廉验的方药、方法不能顺利进入医保,是因为这个体系推销的是“西方体系”,其本性排斥中医药、限制中医药。# u6 [9 B4 u& Z: t: W3 W
医教是中医事业人才的摇篮,但是在西方“五医联动”的体系压榨下,变得多数博士不会看病,本科培养大量不合格产品,让大众觉得中医不过如此,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适合“院校教育”,这就断绝了中医优秀人才的来源,背离了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就在医林之中”的传统。" m7 `& D9 R  @" m& n8 K7 Q( c
中医教育完全匍匐在西医的体系之下,评价标准都是还原论的分子实验、基因工程、SCI论文系列,这种导向错误是“缘木求鱼”的方向。只有冲破西医病名的技术壁垒,把其纳入治标的地位,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Y# A6 F& O4 r. t$ x# p; y
中医向来分科不严,扁鹊开创过妇科、老年科、五官科、骨病科、儿科,张仲景也不是单纯的内科学家,华佗也不是外科专家,而是全科中医。当然,目前必要的外科手术,可以与西医合作,中医本身的外科,有不同于西医外科的特色。
; g% [! v5 n# w0 Y  h6 a; w中药,历代都叫本草,药的繁体字“薬”就是让人快乐的草,毒和薬难分,有毒无害是中医的智慧。“天地精华聚成薬,四气五味入脏腑”,而西药基本属于化学合成药,它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需要尽快排泄出来,避免蓄积中毒。* t' M3 r/ Z4 `' C) n3 A
一百年来,中医与西医“求同存异丢了自己”,需要“求异存同走向复兴”,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技术,中医“以无为本”,西医“已有为本”,属于不同体系,但是两者可以互相协助、包容发展,关键是需要真正的中西医并重,才能共同发展。3 |3 _' w5 |1 F3 V! E- G) ?
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逐渐走向辉煌的未来。1 z1 z! {8 a, x/ S9 \, [
2023、2、17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42:2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8 18:41
7 n/ ]5 B! X; F复兴中医,需要“五医联动”
1 b1 ~8 T/ V% ~7 C西方医药资本是高度市场化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技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其“ ...
( P. U& s1 P7 `
西医的“解剖、病名、化药”是制约中医药的三大技术壁垒,是压在中医头上的“三座大山”。' r1 S" w3 j; a- V8 B2 d: G
解剖的还原破碎化方法,造成“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世界难题;生命是不稳定结构,克隆技术、基因研究证明细胞核“同质化”。中医以“生成论”为基础,有无相生,“以无为本”;生成可以包容构成,状态可以包容形态,多元可以包容单一。! D6 f4 S5 X) O& r1 U
在西医病名下辨证分型治疗,中医就只能是二级学科,难自立。中医有未病先治、身心同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辨证论治、杂合以治、活法巧治、食疗能治、健身助治等大智慧。“非药物疗法”是一个歧视性词语,定性定量的化学合成药多是自然的异物,污染环境和身体。中藥是天地精华聚成藥,四气五味入脏腑,低碳环保。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