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10 20:301 ]+ c2 H* ^1 f
文保档案38 | 2300年前的繁华城池——常山郡故城3 W; |5 {2 F) e. u; n/ o- ~4 G
石家庄市图书馆 2022-04-19 11:13 发表于河北 * N3 a! V: e# H, h. I# H, j
元氏的历史:常山郡
; [- b( q6 C; Z+ u6 P0 @新文旧话 2019-12-07 00:05; j: E% R$ B7 `" }4 ^: R
常山郡的由来
! J: L( W: ?$ p* n. q) |9 X$ n! j5 Z* E' g6 `
《史记》记载“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是说在战国时代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筑元氏城(这里的元氏城是指现在故城村南那座城),自此“元氏”二字在史书上开始出现。西汉初刘邦三年(公元204年),韩信率汉军从太原至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追赵军于元氏城南泜水上(今槐河,辞海“泜”条有录)活捉赵王歇,斩陈余,从此赵国灭亡,史称“泜水之战”。就在当年,刘邦得到捷报后下令在元氏城内设置恒山郡。下辖周边十八县:元氏、石邑(今鹿泉)、灵寿、九门(今藁城九门)、井陉、房子(今高邑、赞皇、临城各一部)、平棘(今赵县)、鄗(今高邑东部、宁晋、柏乡各一部)、关(今栾城)等。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为避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这就是常山郡的由来。从此常山郡诞生于元氏城内,这段历史从两汉经三国,直至三国归晋,时间长达460年之久。' V5 M [- p6 f4 c9 ?: P, C2 c$ [
1 z8 m3 |+ U; A' y常山故郡和石家庄
" I$ ^% d* N) V+ q- j* ?) w& u& ^. E1 e9 ?5 E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我觉得这话虽有些道理但不够全面。这句话是说,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便没有今天的石家庄市。但是,石家庄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是火车拉不来的,石家庄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是火车拉不来的。
/ ~" X# _3 Z9 j5 J0 g) ? h p$ E }% \2 l
有人说,石家庄市的根最初是封龙邑,其次便为常山郡。这样讲我觉得有些道理。封龙邑遗址所在地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暂将常山郡的变迁和石家庄市的形成述之于此。1 J: t1 ^6 r+ F: J
4 @$ [, P, Y1 t8 U$ s* Z7 R# X
自公元前179年由恒山郡改常山郡始,历经西汉、东汉到三国归晋。西晋初期,公元281年,常山郡由元氏迁至真定(今石家庄东古城)。在这长达460多年的时间里,常山郡治所一直在元氏城内。公元368年,道武帝拓拔硅称帝,国号魏(史书称北魏)。国势日强,与后燕连年交战。战争期间,拓拔硅曾登常山城东望安乐垒(今藁城市九门),觉得安乐垒之地名吉祥美好,并于公元398年下令将常山郡东迁于此。根据史料记载常山郡于公元281年到公元398年由真定(今石家庄东古城)迁至安乐垒(今藁城市九门),在真定(今石家庄东古城)共存在了117年。自公元398年至北齐时公元550年,常山郡在安乐垒(今藁城市九门)共存在了152年。北齐时公元550年常山郡又从安乐垒(今藁城市九门)迁回真定(今石家庄东古城),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常山郡置恒州,常山郡在真定又存在了39 年。唐代初年(公元618年)恒州迁址石邑县城(今石市振头),公元621年北迁真定(今正定县城)一直到公元742年常山郡建制被取消了长达135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置常山郡于真定城内(今正定城),安史之乱后(公元757年)常山郡正式取消。由此看来,常山郡在今正定设置时间仅15年。以后恒州改称真定府。宋、元、明一直称真定府。至到清雍正初年,因雍正名胤禛,为避讳与其名同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5 K% s j! Q' [5 D+ A# R+ n
, Y; k2 M4 [$ u: r十九世纪末,石家庄只是正定府所辖获鹿县的一个自然村落,其村总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200户人家,600口人。1902年之后,随着京汉铁路和石太铁路的竣工,使石家庄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交通中枢,从而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重镇。1968年,河北省会迁来,更为石家庄的发展增加生命力。到现在,几十年的飞跃发展使石家庄成为中国北方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 R- H2 @4 F: Q. T4 g- d3 v' D. ^6 J
9 I6 M- W' [$ M6 W A% t5 U在常山郡存在的近800年的时间里,石家庄一直在常山郡管辖范围内,常山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元素,不可能不影响到石家庄的方方面面,从石家庄区域内的宏观历史来看,石家庄的崛起,是真定府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延续。真定府的形成,是常山郡的变迁和再现。从而可以讲,过去的常山郡对今天石家庄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说石家庄市的根在常山郡应在情理之中。7 {0 I# a0 J* V( B
& K' M. i2 m4 C9 B9 ?" X, g5 t常山故郡和元氏% [7 J8 L* W. @9 O' C% F. D1 w
9 X0 S9 {; [- e5 S; D常山故郡在今元氏县城西北十五华里故城村南,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故郡旧城呈正方形,周长约为5公里,城墙为土筑,北墙无存;西墙存少许;东城墙现留最高6米,最宽23米;南墙仅存高3米,宽20米。逶迤连垣,若断若续,夯土层层,每层约6公分,垒筑而成。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讲,这样的土城墙在全国也不多见。' ^0 F# N6 O4 v" p
2 v# C: O4 U& y* E
在常山郡故城址曾出土“常山长贵”瓦当,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瓦当是筒瓦头,它的作用既能蔽护檐端,不致日晒雨淋,也能使建筑物增加美观。有文字的瓦当,常以文字来标明地域或所附建筑物的名称,“常山长贵”瓦当当属此种。
, e" c. p0 E& K$ B$ ]$ }0 U# m/ l$ s3 V+ o k" F6 D% ^ {& c
上海书画社出版的《书法研究》1984年第二期载有陶甸、郭超美、吴少林、陈焕庭的文章《秦汉瓦当书法》一文,错把汉常山郡的“常山长贵”瓦当认为是元代字纹瓦当。文章中这样写道:“‘常山长贵’此四字之书体,‘常山’二字有楷书笔意,‘长’字带有几分隶意,奇特的是‘贵’字其笔意与汉代铜洗上之铭文相同。”作者能看出瓦当“贵”字与汉代铭文相同。! O7 s: _+ Q2 w* c# i v
. L' V& X: t0 w
但感到很“奇特”,这是为什么呢?后经推敲,我们发现元氏的“氏”字与“代”字笔划相近,估计是将“元氏”错认成了“元代”,闹出了笑话。殊不知,“常山长贵”瓦当是地地道道的汉代文物,出土之地就在元氏的常山故郡。7 O1 K- N) b/ n/ e* o, D
4 \! p) a# o# x9 }4 H) T( x在两汉时期,常山作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先后有13位皇子皇亲被封为这座古城的常山王。比如,汉武帝的儿子刘舜,孙子刘勃都曾做过常山王。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114年)常山王刘舜病故,太子刘勃继位,刘勃放荡不羁,被人向武帝告御状,言其父王殁后“私奸饮酒、博戏击筑(乐器)、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狱视囚”等罪名。汉武帝派曾出使西域为汉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张骞为使,到常山查证。张骞查明情况后,回京上报武帝,武帝不忍诛勃,下诏废其王位,并逐其携家属至房陵(今湖北房县)。& I f, s2 F1 E$ y6 ^
9 ^2 {) c! h6 w" E c6 P3 Y
常山故郡和正定# c% [ i: I% I; f0 E+ A
& _1 x1 T8 m2 l, s走到正定县城,一座雄伟壮观的牌坊屹立街头,引人注目的是牌坊两侧镏金大字,一边是“常山故郡”,一边是“赵云故里”。史书《三国志》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纂的一部史书。当时常山郡从元氏搬迁到了真定,但此真定是指现石家庄市的东古城,而非现在的正定。北齐时(公元550年)常山郡又由安乐垒(今藁城市九门)迁至真定(今石市东古城),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常山郡置恒州。而常山郡设置在现正定城内的时间,仅是复置常山郡后的公元742年到757年的15年。3 Q' @" b. n1 x& a
" P0 N; i5 h! ^# E" A
由此可见,说正定是“赵云故里”实有商榷之必要,理由有二:一是陈寿写《三国志》时,正定还不是“真定”;二是赵云生活的年代(公元168年—229年),常山郡在元氏,更是与正定不沾边。历史实事是,公元281年常山郡由元氏迁址真定(今石家庄东古城)时,赵云已故世52年;而公元742年常山郡复置于现正定城时,赵云已故世513年矣。" p* F3 _7 I2 b* M- Z, ^
) T5 ]) ~0 S( x% H% N3 }* t
说正定是“常山故郡”事出有因,但远不如元氏称之“故”的很。时下,有些正定人和石家庄人,包括一些元氏人、乃至不少天下人,只知正定为常山“故”郡,不知元氏更在其前,且时间最长。究其原因,一是正定作为常山郡时间虽短,但历史年代最近;二是正定的宣传力度大,喊得早,叫得响,嚷得多。而元氏呢?不知是无知,还是为了彰显古上国风范,一直沉默寡言,冷然处之……9 {( \+ @( K) o: y& G
7 v- d: C) ^" y4 X4 d) K7 m4 x1 p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常山真定是古称,对比现代地名,常山是石家庄市,真定是正定县,但因古今行政区划变更频繁且复杂,赵云出生地略有争议,有人说是元氏,有人说是正定。
& E! x; x, ~& ^图片
1 I+ P" \- G5 e0 G关于赵云的籍贯出生地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7 T2 r8 j( f( k% L% Y$ a9 ]# `6 L/ q+ n' a& h8 J
《三国志》是正史,记载言简意赅,“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 `0 p) x$ H! x$ Y" F4 |6 c$ t+ j0 ~( W6 A1 [" A$ l- b" j7 k2 z
《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稍微详细些,“云出寨迎接,待以宾礼,置酒共饮,纳了印绶,酒至数巡,范曰:“将军姓赵,某亦姓赵,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得不弃,结为兄弟,实为万幸。”
- c7 B; ^, s/ V% D; l+ w+ g: c, r. N$ r6 L& z* j% P0 O( H
正史和演义都明确记载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这点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古代的“常山真定”到底是今天的哪里?一说是石家庄市正定县,一说是石家庄市元氏县。
5 [5 |5 ?% q7 }图片2 Z5 Y _$ z1 {& B5 a$ O
O( I" o# @! j
首先说常山郡,古代的郡相当于地级市,常山郡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石家庄市。
5 y/ L+ U; R$ ^ g
# b) F+ N# _) Y3 y: a, Y i但古代郡下辖县,如同现代地级市下辖县区,而且郡治(相当于市政府)所在地设在下辖某个县,中间可能还会变化,常山郡就是如此。
* e+ d0 }( N* q; }6 I1 W/ ]. {( P1 [0 C
在历史上,常山郡下辖县至少包括了元氏(今石家庄市元氏县)、真定(今石家庄市正定县)两县,两县都曾作为常山郡治所在地,虽然真定曾有一段时间脱离常山郡,但大多数时间是隶属常山郡管辖的。) _/ H; q0 R$ |! |
图片
& o, i; h* N4 J$ m; s; }. |; w( |9 y; N P
西汉初年,置恒山郡,郡治设在元氏故城。
" M. u0 C* Y" A: Z6 K' a) g3 ?
4 {3 @4 E u9 R0 `6 l% ?7 B文帝元年,文帝刘恒避讳将恒山改名为常山。* G3 d6 v+ z7 p- I, L) E
. e2 s' G+ M+ I/ n/ i从西汉到三国,常山郡(有时设常山国)治一直保持在元氏故城,长达450多年。
# S% N; R: ?* z* c, Q4 z4 U3 v! }' ^/ J9 p, i
晋代是一个关键时点,常山郡治由元氏迁至真定,《三国志》作者陈寿生于晋代,著书时是常山郡郡治已是真定,他自己很清楚。
$ X+ Y8 N* P1 n' ]% u4 w3 b, z3 L/ f* @
图片
- z4 T, E4 Z- ]% e9 w! R# }. d5 B# l4 M, T6 e" {
如今存在元氏县和正定县对赵云籍贯出生地的争议,认为赵云是石家庄市正定县的很容易理解,因为“常山真定”就是“石家庄正定”,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期常山郡治仍在元氏,赵云对外介绍时只说了是常山人,而晋代时常山郡治已在真定,《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时就把赵云的籍贯出生地写成了“常山真定”。# T9 R& k. Q0 T% }3 M
- l$ \, {. |8 z! N# P- M2 g
可以肯定的是,赵云是常山(石家庄市)人,在古今名称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赵云可能出生在元氏,可能出生在真定,也可能出生在临城,但就现有记载来看,赵云就是出生在常山真定,也就是石家庄市正定县。
4 K0 V" [) F% F* w图片( ~1 J* y# H) s# G3 s4 `
N0 O0 D" j# @' W2 T
, q$ B, j F8 D! a
* G, r& p1 E) E9 `, _( @中国最早的书院 世界数学的摇篮 ------元氏封龙书院8 t) b- Y) M. K+ X; J L, a
封龙书院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西南20公里的封龙山之阳龙首峰下,木色与青石相间的朴实、低调与书院背后的山岭浑然天成。封龙书院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教育基地,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的书院,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以数学成就赢得世人关注的书院。+ K5 n" V, O; H# G& j7 @/ J" W
) V |! n) K: H4 `: o, w
封龙书院兴起于东汉,鼎盛于宋元。从创建年代来看,除了江西白鹿洞书院始创于唐代之外,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都始创于宋代,而封龙书院早在东汉就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历史上的封龙书院声名显赫,在宋代与西溪书院、中溪书院、保定莲池书院称为江北四大书院,与当时饮誉江南的四大学府(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竟相媲美!素有“南岳麓,北封龙”之称,被书院界誉为古代的清华大学。& n6 j6 I/ h1 ~. q }
; |2 g$ r* h" v! Z( z/ r- u" C封龙书院人才辈出,汉明帝刘庄的启蒙老师李躬曾在这里讲学;唐代武则天的爱将郭震到此游学,北宋名相李昉重建封龙书院,李昉的封龙书院和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具有同样显赫的地位。而李昉在北宋政坛上的地位,却是朱熹所不可比拟的。《清明上河图》的首跋者张著曾担任过山长,被后人称为“龙山三老”的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在封龙书院讲学、授业、著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书院求学时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戏曲家尚忠贤、杂剧家李文蔚、集贤学士焦养直、文学家苏天爵等名贤儒士都曾就读封龙书院。金元时期著名数学家李冶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完成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两部数学著作。《测圆海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天元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是“立天元一”表示所求的未知数,即“立天元一为某某”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设x 为某某”。《益古演段》是推广和普及天元术的数学名著。李冶是数学未知数的最早发明使用者,是代数解方程的创造者,是最早使用数字“0”的古代数学家,是小数和负号的发明者,数学界称李冶为“半符号代数之父”,他的研究成果比欧洲早300多年。
* Y9 t, e, {9 j+ @, |
1 @" W, d3 S* q5 B6 u7 v2 [近年来,元氏县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弘扬历史文化,发掘国学精髓。2010年9月县委、县政府筹资2000多万元在封龙书院原址,根据元氏县志记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建,2011年10月主体建筑完工,建设牌楼2座,拱桥2座,泮池1个,讲堂、敬斋堂、张著阁、明伦堂、崇圣殿、藏书阁等大小殿堂9座,蒙泉、读书洞、戴月亭、智公石塔等历史古迹。2013年4月25日,封龙书院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 r; \$ n; V1 @1 N# K& u- |% y, a8 @$ v. Y: O9 K) ]
封龙书院的重修为元氏这个千年古县和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增添了新的光彩,吸引了大量游客,截止目前,共接待各地游客8万余人次。尤其是得到各级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原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振华,海军上将马国超、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田刚教授等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到封龙书院指导工作。《国务院公报》编辑部、新华网、凤凰网、光明网、河北新闻网、石家庄日报、石家庄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对封龙书院进行了报道。, D+ N* T, u7 `* {+ A* r
8 `2 y9 _* H+ a6 Z: I9 U
随着封龙书院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深度合作。封龙书院已被中国教育数字图书馆收录。与著名高校合作成立的封龙山文化研究传承中心2014年6月24日正式挂牌,《封龙山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已被列为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与河北省委党校合作筹建党政领导干部国学培训基地,校领导多次到书院考察指导工作。2014年8月1日在首届冀台文化经贸博览会上,台湾专家学者到封龙书院实地考察,进一步挖掘、整理、宣传我国传统文化,打造冀台文化旅游、经济合作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国学圣地。
7 C8 m& q5 B4 v$ @5 c- m& ^3 r: i" W" B- a
封龙书院被命名为河北省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将恢复我国古代体育健身运动项目。
8 G5 c) r4 A9 `; i# r2 g+ f. {7 t1 J8 ]* T& o
追溯石家庄市的历史渊源,是汉代常山郡,追溯文化渊源便是封龙书院。封龙书院就是石家庄文化的摇篮。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把封龙书院打造成集学习、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地标!
0 j2 ]1 _+ y8 M" I6 [' v j
8 b% U8 y. D7 x3 i8 m# I% ^) f# u6 L% H$ B3 Y2 H( E, P8 x; Z2 q/ t
& }0 t1 `4 y" H: u9 N" {
元氏名碑之汉《无极山碑》 T8 N' Z% B" c
汉无极山碑并碑额,在河北元氏县, 东汉光和四年刻立 额篆书“无极山碑”四字。碑文共19行,每行字多寡不等,书法古朴, 近于大三公山碑,是难得汉刻资料。拓片流传不广,近甚难见。
" \" T0 \! U9 T2 L( O$ V
' G1 M' n4 H; D: m+ L3 O5 U光和四年(缺)月单卯朔廿二日壬子,太常臣耽丞敏顿首上尚书。谨案文书,男子常山盖高上党范迁诣(缺三字)为元氏三公神(缺一字)本初元年二月癸酉、光和二年二月戊子诏书,出其县钱,给四时祠具。去年五月,常山相巡,遣吏王勋三(缺)弘褒诣三公山请雨,山神即使高传言,令勋褒归(缺)雨可得。三公即与龙灵山无极山、共兴云交雨。国相巡元氏令王翊各白芊塞神山,复使高与远及县吏和下令俱诣大常,为无极山神索法食,比三公山。臣疑高迁言不实,辄移本国(缺),今常山相书言,部督邮书掾成熹参讯实,问熹县令翊各言无极山与天地俱生,从上至体,可三里所,立石为体,二丈五尺所,政南(缺)上(缺)青下黄白色,前政平可布两大席,山周币廿馀,在西南卅里,县界有名山,其三公封龙灵山皆得法食。每长吏祈福,吏民祷告,如言有验,乞合无极山比三公封龙灵山,祠(缺)七牲出用王家钱。小费蒙大福,尊神以?璧为信。臣愚以为如巡言,为民来福,以祠祀为本。请少府给?璧,本市祠具,如癸酉、戊子诏书故事报。臣耽愚戆,顿首顿首上尚书。制曰可。大尚承书从事,上(缺)月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雒积阳宫。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下。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大常耽丞敏下常山相(缺)从事下承(缺)用者如诏书。书到言,革在礼典,国有名山,能异材用,兴云出雨,为民来福除央则祀。元氏县有先昌三公封灵山,已得法食,而独未。光和四年二月,所子大男盖高上党迁奏记大常。大常下郡国相南阳冯府君,咨之前志,(缺)问耆叟,佥以为实神且明,每国县水旱,及民疾病,祷祈辄应时有报,又有终南之敦物,屯岱崇之松,及杨越之?屯(缺)条荡焉,材用于是乎出,官民于是乎给。在礼秩祀有功必报,今时无极山应法食,诚其宜耳。于是言大常,奏可。其年八月丁丑,诏书听其九月更造神庙,恢拓祠宫,置吏牺牲从制。月醮时祠,礼与三山同,乃立碑铭德,颂山之神焉。
$ [7 S- e5 a) C5 S; e; J+ y( o: g& Q- \5 t) Y; X* B
图片$ q7 _6 \. L/ a0 K
/ g \* s) R- ?7 j @
复刻无极山碑碑阳! g9 q, @( G+ \) ~/ l6 ?
: o; J( p1 S, C) ^! {% T图片1 N; _& g9 G: }9 [1 K& l
: I4 L" G- a8 f& X8 p4 F# o0 h( f9 e
复刻无极山碑碑阴+ g& J" H; u8 v4 |) G+ k
! H( Z8 y; [# w. v4 X# C3 s; B& ^9 R% R& f9 Q: t! ]
$ g5 P! M% W: D+ z; ]- ?! E元氏这个村竟是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F# }' {4 q1 V( H" R8 u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梁祝是否真有其人?故事又发生在哪里?河南汝南、山东济宁、江苏宜兴、浙江鄞州、浙江上虞等多个地方称是故事发源地。而在元氏人看来,元氏才是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真正发源地,而且有《元氏县志》、古冢等史料、史迹为证。
- \6 a0 X" W) U! n/ g8 x! F" |& [# @6 Y+ x! D
图片
% T' g, S2 k8 I6 ^1 u$ Q5 U+ {! {
南佐吴桥) S) v7 R3 d& i2 x& Q
( k E& N0 V3 x5 _图片
0 k$ J$ J$ R8 A! [1 Z$ P& Z4 g% t( Q
元氏省保吴桥: D% L$ G1 c* h, S g
5 G" O; T& e# c吴桥边上的古冢& J0 o( Y6 ?& l
5 H+ K; ^. \# v5 C6 @+ H5 v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石家庄市元氏县南佐镇南佐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走进南佐村,随意打听埋葬梁祝的古冢,老幼妇孺都能准确指出其位置,只是会告诉你,“吴桥还在,坟没了。”2 g7 d* K5 l6 d' `
* T+ V. c/ R$ z2 ^$ y0 O" E吴桥,在南佐村西北。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桥·渡”一栏中记载:“吴桥,在南佐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
9 h9 |2 R5 v& C6 d/ x1 S; f' c$ G& h) o% E7 ^$ x
当年的吴桥横跨村西北的一条小河之上,桥面宽约三米,为单孔石拱桥。随着时代发展,这孔桥已经不能满足后人通行。上世纪70年代,为加宽桥面,紧附旧桥建新桥,在吴桥的西侧又建起了一座新桥,用水泥、护栏将新旧吴桥连在了一起,不知情的人从桥面上过,会以为这就是一座现代桥。如今的吴桥西侧石雕完全被新桥所遮挡,只有站在桥东侧才能看出旧桥的风貌。- l+ |/ x: a' D G2 a( H
2 \& `* l- a, q, f' f4 y东侧正中雕着吸水兽,两侧是龙、麒麟等祥瑞灵物,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在桥东侧最外面一块儿拱石上,有“大宋政和丁酉”的刻字。在桥头开小卖部的村民李爱国告诉记者,这座桥建于大宋年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别看是老古董了,但是坚固异常,常年有百吨以上的拉煤大车从桥上驶过,拱桥都安然无恙。
& N4 c1 D. [/ t* F6 N( j! H }# N
“梁祝的坟墓就在桥头,我小时候还有石碑呢。”今年58岁的李爱国告诉记者,他见到过石碑,而且不只一块儿,那时候不知道碑上的文字,听老人们说,其中一块儿碑上写着“梁山伯、祝英台合葬之墓”。“文革”的时候,石碑也不见了踪影。
3 u0 J% N# T3 W! v! v( w% z
( F% ^, f$ R9 [4 F, [元氏县旅游局退休干部崔竹元说,梁祝古冢在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有明确记载。在“陵墓”一栏记载:“齐·梁山伯墓,在县西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古迹”一栏中记载:“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骞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原来墓前有墓碑,“文革”时村里修机井,墓碑被填了机槽。
9 Z f3 F8 R$ s" G8 P4 t
1 s6 ?) \7 `+ E图片# H6 f. ]; w# L( U
; K4 H8 U; E& O: w/ l
桥体雕刻 b- o1 ^8 w G2 U7 X- n I
9 U! U, |/ f1 h/ g1 z% p
图片1 z( @3 e- q6 d7 A
1 l4 _; z+ Q+ r% Y6 g9 k( c3 X
桥体精美雕琢. o. Q# u \4 F* C j8 T3 z6 w) r
9 x! o H. w5 O4 ^
早在明代,“吴桥古冢”也为元氏八景之一。明代人李永有诗咏此景:“远上吴桥一径通,亭亭孤冢挟长虹。青山背后遥排拱,流水门前近朝拥。往来络绎古今人,争讶泉台宛若新。长眠想是非凡辈,千载幽明护有神。”4 S' f% L( B4 u3 I: V
1 Y- J! J4 P! c$ D桥头古冢是否为梁祝合葬墓?崔竹元说,墓碑据传为清代南佐文生王剑所为,但他认为,明崇祯版《元氏县志》是元氏县最早的县志,也是记载梁祝故事最早的史料。县志是很严肃的,当年的县志中载梁山伯墓为陵墓,而非传说,说明当年修志的时候在南佐村吴桥桥头确有实物。至于后来被说成“梁山伯祝英台之墓”,则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k$ P( J) _2 U \# v5 `
" ~% e P4 t6 V( a
2014年,元氏县曾邀省内外非遗专家学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座谈研讨。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明崇祯版《元氏县志》里的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7 y3 D5 I8 H2 I9 N4 b
! C0 ~1 z7 }; N1 i& z$ B图片- V& S/ H$ @% i( U; y
& Z+ T) H* k0 ]$ l+ A0 j( K
封龙山
4 V- p5 G6 u) r: Q9 k
" d9 u4 e% p d图片
5 V: k! w6 H: t/ H! D( m& ?; h4 |7 u8 n4 m9 f
封龙书院1 ]: S* C4 V( B! T" C3 M! k! h5 p
/ m- l4 p* \ B" V" g. u7 f8 x4 B梁祝故事与封龙书院0 w: P1 D0 H$ [4 A9 \, N( A
: I, K: w# z# X, S7 l3 C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龙山一代广为流传。崔竹元说,据传,梁山伯是南佐村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村人。《元氏县志》里载:“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这个书院就是封龙书院。南佐村距离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仅有数公里之遥。相传,梁山伯到封龙书院就读,长村的祝英台虽然是个漂亮女子,却性格泼辣。为了读书,祝英台女扮男装,偷偷跑到了封龙书院。不知祝英台女子身份的书院将梁祝二人分到了同班同室,二人同窗苦读,成了知己朋友。梁山伯慢慢知道了祝英台是个女子,二人心生爱慕,私定终身。祝家人发现祝英台在书院,强行将其拉回家中,许配给了马岭村的纨绔子弟马文才。
4 X0 Z- y6 g; s0 U8 J
9 I6 p) Q# Y' H$ C后来梁山伯因家贫辍学,知道祝英台许配马文才,相思过度,一病不起,竟不治身亡。家人将其葬在了吴桥之侧。祝英台知道后,痛不欲生,曾经绝食抗议。为了祭祀梁山伯,祝英台假意允婚,但是花轿需要经过吴桥,而且要允许她祭祀梁兄。大婚之日,花轿经过吴桥,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墓前哭得死去活来,最后一头撞死在墓碑上。祝英台死后,和梁山伯双双化成了比翼鸟……
6 o/ _1 F2 f2 X$ j
" M- \( @) a' G7 F南佐与封龙山一代的村民都相信梁祝的故事源于元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所作并流传后世。《辞海》(1999年版)中“白朴”辞条注:白朴,元戏曲作家。隩州(今陕西河曲)人,居真定(元代属中书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镇)真定路领9县1府5州,元氏在其范围内。白朴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真定,并曾到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求学。据元氏民间传说,梁山伯为南佐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人,都在元氏山区,并距封龙书院不远。当年白朴在书院读书求学期间,根据封龙书院和当地的传说创作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1 U) y+ C/ m% p0 L: [% G! U; |! A6 Y i
初建于宋初的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元氏县封龙书院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据传为梁祝二人在一起时的读书洞。元氏有吴桥,吴桥旁有古冢,而且据县志记载为梁山伯之墓,附近又有封龙书院,曾经参加“梁祝传说”研讨会的专家认为,元氏“‘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M% T/ {7 g; x0 a; |
, y$ F; t2 Q" O8 h
据《元氏县志》载,早在东汉时期,“龙山三老”之一的李躬就在封龙山下结庐收徒,形成书院的雏形;宋代,封龙山中有中溪书院、龙山书院和西溪书院三座书院,其中的西溪书院,“唐隐士姚敬栖遁之所”。宋代藏有九经,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上首位题跋作者张著于北宋末年曾任西溪书院山长(院长)。; E& t, p3 m, U! {
& R- X# Z/ M8 B) F0 {9 b5 y元代封龙书院空前发展,进入鼎盛期。公元1251年,栾城籍著名数学家李冶(1192-1279年),结束了流亡生活,从山西东归,“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他潜心治学,诲人不倦。他在真定督学张德辉和著名学者元好问等人支持下,重修李昉讲堂,重振封龙书院。
: H% S! Z& [6 S+ Y, k" N6 G4 h% Y; {2 r ?1 Y
崔竹元说,有史料表明,白朴为元好问义子,曾被元好问送到封龙书院师从李冶。在封龙书院,白朴创作了剧本《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n* p' n; d# H$ y& a5 g
/ l' |) c* ^; H" w3 L图片/ I; b: U" f' U
/ p5 V& q1 \, H9 O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1 H% h' l# k6 d" g" a5 ~9 p* F
6 E+ N2 X, _# Q5 z" W+ p# P0 Z& s# ^白朴写梁祝故事- F7 _- D0 `8 `. G, G* q8 n
, ^: E1 ]6 L7 R- B. Z3 n6 @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出生于金朝首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父亲白华,金贞祐三年(1215)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是金朝著名文士。
7 D! n7 U1 Y+ O1 p
( m/ I9 D' O6 \7 I( `+ B白朴出身士大夫之家,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私交甚好,白朴为元好问义子。元好问和真定督学张德辉,经常到封龙书院同李冶一起游山并讲学,被时人奉为"龙山三老"。白朴青少年时期曾师从李冶。8 {4 ~6 W& j: a- e9 }7 a9 {
# H' N$ T2 a0 t7 J! l C
崔竹元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本是白朴创作的元杂剧剧目之一。元代钟嗣成编著的《录鬼簿》一书中收集到白朴的杂剧共计十六种,其中一个剧目叫《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书中只录了剧目名称并没有剧本详情。当时封龙书院距离南佐非常近,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白朴听到后,难免会心情激荡,很可能根据当地梁祝故事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 k9 p5 W5 o' y1 r$ ]
9 ~3 W) a, |2 V s9 z5 ~& V白朴创作《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后,曾经在真定公演,但是并没有引起反响。中年时又将剧本带到南方,同时也将剧本带到了南方。在金陵公演。因各地均有书院,引起大江南北的广泛共鸣,后剧目改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被改编成了越剧、黄梅戏等,反倒引起了众多共鸣。在各地演出的数百年中,故事几经加工改编,形成了现在如此完美的剧情,被传播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梁祝故事的诞生地南佐和封龙书院却被人们淡忘了,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l5 o% B Y# u9 r J E/ f# k
. k& {0 b* G0 ?& |" R; Y
白朴走了,他创作的剧本流传了下来,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个爱情故事,对这个故事的作者却有些冷落。
6 |9 e1 ~6 _; S# _8 s6 S# G- W5 o0 u$ K2 I# S$ @! r
胡家庄抗日保卫战: e! s# l6 }! i0 p/ a
7 q1 j# b3 n" |7 x5 Z
千年古县,红色元氏。元氏县黑水河乡的胡家庄村在揽紫沟山脚下,西倚太行、三面环山,历来是兵家屯扎之地。
. W5 O" |# {) B8 G+ W9 s0 E) A"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元氏县委、元氏抗日县政府、朝鲜义勇军都在此驻扎。秦基伟、杨秀峰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居住指导全县抗战,领导元氏人民与日寇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p, ?5 c9 H+ A; f7 n
/ }1 T' ^# g( E0 r1 D& f
3 V$ \/ I% P" u' H# V1 C( x图片
0 C, h4 ~9 W9 x9 s八一建军节6 h( F6 E2 r6 U
1941年10月,朝鲜义勇军进入元氏县境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八路军一个大队打仗,并对敌展开政治攻势。0 x _; U, ^# N3 R
当年,朝鲜义勇军和百姓同吃同住,老百姓家屋里睡不下那么多人,他们就睡在院子里,三四个人盖一床被子。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拿出自家被子给他们盖。
: C. T# X+ ]( o$ b0 W( R金学铁是在河北太行山区战斗过的30名朝鲜抗日义勇军勇十之一。他生于1916年,193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他是抗战英雄,也是著名作家。早年在黄埔军校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参加了国际抗日同盟。& v* u/ ?' f# ^1 a9 ]
1941年12月11日当晚,义勇队军开赴胡家庄,为中共元氏县委决定第二天在胡家庄召开“双十二”(西安事变)纪念大会担任保卫工作,后因敌探获悉,日军集中了500余人的兵力,附迫击炮一门,轻重机枪四挺,于12日凌晨,把胡家庄包围。) `/ G. ^3 y% B' t2 p, u
突围战打响,枪炮声震撼山谷。义勇军人人争先,个个英豪,因连续射击,枪筒滚烫,拉不开枪栓,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投完了,冲上去与敌肉搏。一时间,刀光闪闪,杀声震天。/ j5 [: E4 c+ I! ?1 @
此次战斗,朝鲜义勇军四位战士慷慨就义。其中,金学铁在胡家庄腿部负重伤后被押到日本。
) s( E- e2 |- l3 H' g5 X2 y: X1 d/ R. }8 ^& T) @& Q
图片
0 h# g9 m$ d0 b) c
% x& E t+ O" D" I图片
8 ]: d9 n" o* I6 g2 z; g+ j R' h. [
如今,在胡家庄村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1米的胡家庄保卫战抗日烈士纪念碑,两块青灰色花岗岩石分别树立在广场两边,上面刻着“金学铁抗日文学碑”和“金史良抗日文学碑”的碑文。- n1 r2 F6 A) T$ }' f) u7 E& e# s
中间的石碑上是用中国和朝鲜两种文字铭刻着当年的战斗情景:“1941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突袭了胡家庄。幽暗的山谷,狼藉的枪声。那天,朝鲜义勇军四名战士和营救他们的八路军十二青年在此献出年轻的生命。”
0 l" W! Z4 u) p6 e& L6 q( i此次战役朝鲜义勇军与元氏军民并肩战斗,共御日寇,在元氏大地谱写了一曲国际共产主义的悲壮战歌。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永远铭刻在元氏人民心中。胡家庄、揽紫沟也成为中外游客进行抗战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红色研学场所。+ T' O: e, B6 {5 w$ j B$ T" e0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