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
& I" a- [% [5 t- n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 t8 ]7 D4 y6 m. A+ K5 m! V
W# D7 N) g! o# m+ ]1 ]& z/ }, f$ h. U& v) i. M2 }
讲述:路志正先生: W- {# o; F2 W5 J4 \9 {: y! n
初稿、整理:曹东义 路喜善 张波
9 G9 q* E3 T' z) L+ x% t- N
! m' \! h I+ _% ]8 }* k: w% N3 d; q* L1 @+ I5 s; \6 @# T
2 A3 x+ S0 S/ ?) o本书提要5 I. I# I2 v9 S4 O9 d/ [3 Z. h
9 [( |5 E! u5 s, `
人的一生,既要做人,也要做事。路志正先生,字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行健,因此自强不息。他少年时期就步入医林,建国伊始已经开业十年,在当地颇有医名。1952年进入卫生部工作,见证了20年不平凡历史。他最早认定中医治疗乙脑成果,代表中医界参加血吸虫防治,深入调研各地经验,下乡宝钢培育医学人才,皆不辱使命。1973年进入广安门医院,兴特色,建学科,抓急症,开科研,带研究生,育高徒,培养优秀人才,把岐黄妙术广传海内外,硕果累累。他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针砭时弊,诸多高论惊四座。在历史给与的特殊舞台上,他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给当代,也留给历史,耐人品味,任人评说。5 A8 m; E7 }4 I
) p5 O8 ?3 ^" `0 j
2 a% z" t# d; h8 B' s K1、冀中大地,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贯古今 35 ]. a9 `% m% _2 i5 u" O
在燕赵这片热土上,伏羲、黄帝、唐尧留下过开创业绩的脚步;扁鹊、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王好古、王清任、张锡纯走出了医学进步的足迹;在藁城台西先商遗址的旁边,当代中医学家路志正先生,又一次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在世人面前。
% r" x x7 _& c6 E
6 o0 _( q! x$ f6 A3 [4 f2、三岁丧母,少而更事坚韧性格经磨砺 8
- P+ u( E7 W" ?2 h少年时期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把路志正好学上进的精神磨灭,而是促使他成为一个无比坚强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救民疾苦而奋斗。志正如地,而厚德载物;行健像天,故自强不息。. w3 a" _7 G! L3 V$ |! i4 ^
4 o$ ~% l% p& F2 Z9 \, P+ k
3、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 10+ M: }- r9 p( I$ p4 G6 E- u7 |
五六岁正是贪玩的年岁,路志正先生年幼的时候,对于世界也是充满好奇。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他跟着一群大孩子,来到了私塾学堂,当起了旁听生。他的父亲并未因此看成荒唐之事,没有喝斥与嘲笑,而是加以引导,培养他善学好思的能力,引他走进知识的殿堂。 N/ q/ N+ H1 ^% p
6 L. a1 H& U; z- W5 A1 Y1 V4、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 136 T) v$ f1 v: E0 g( f/ g
路志正先生的家乡,不仅读书之风很盛,而且济世救人的高明医生,也出在本家族之中。因此,他能够在十几岁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学医。在乡间几间陋室之中,路志正先生既学到了古典文学,也学习了岐黄救人之术。3 C9 V6 N9 S6 M+ `5 {0 D$ w
/ e6 U" a1 c( h9 _2 a' V- [
5、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遒丽天成真妙手 160 l- @. a. k) v C- Q4 c! L( O
学业初成尚无施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来到冀中平原,路志正先生与他的老师一起,为多灾多难的人民大众,施诊舍药,做起了慈善事业。贫苦和疾病缠身的民众实在太多了,日夜地忙碌练就了他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当然,他的书法成就,也因此而奠定了基础。# r% t& n& O& R$ a/ Z
1 X' C) ~; u$ }) y6 Z- k6、十八开业,折肱续断声震乡里传美名 201 { M }: ?/ j' Z; B6 ^
自古以来,医学难于精通,诊疗充满风险。路志正先生走上临床之后,救治疑难病症,也经历过挫折。善于总结经验,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他在学习之中走向成功,成了当地颇有医名的中医。# |1 G* Q# [8 T0 K
: Y8 c9 }3 r+ m3 {
7、迎来解放,中医进校反修西医缘改造 24
, W# w; q/ p% r- Q, V, G& a) Z建国初期,路志正先生已经开业十年,救治过无数患者。由于当时盛行改造中医的政策,他也必须到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课程。进修学习的过程之中,基本不讲中医内容。由于他过去中医基础牢固,临床经验丰富,虽然灌输的是西医知识,但是并没有动摇他对中医的信仰。
# H2 k6 O& R r# j' F; e$ l2 M p. |4 |5 J! Z, t+ B3 w
8、进卫生部,情系中医处理信访行南北 266 {0 j1 [) o2 E/ z% t# P% t
路志正先生根据组织需要,到卫生部工作,一开始是处理来访来信。随着对中医正确政策的落实,各地中医经验不断上报,他经常外出调查研究,核实有关经验,推广相关技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身影出现于需要他的祖国各地。6 g# {3 T/ T9 X5 G2 `4 ?3 m
7 B' Z# W' Y' N
9、怀念吕公,鞠躬尽瘁中医司令兴中医 312 G, u# @: x$ A& m5 C6 m& ]
吕炳奎先生是第一任中医司长,为中医事业的振兴鞠躬尽瘁。路志正先生在他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发展中医,他们一起奋斗;为了战胜非典,他们一起上书总理,为中医而请战。1 p. `) j* A" n1 u5 p* n3 N
6 V5 `' Z# ]+ b- \10、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35* ]' e7 g" o# X9 [& n( y
新中国的中医事业,离不开中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和事业的追求之中,路志正先生结识了许多著名中医学家,互相激励,共襄盛举,在难忘的岁月里,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 l2 S- T) i& I* q6 E
+ j" s. v/ J! k& M7 l" O11、乙脑治验,外调求实慧眼识菁似伯乐 42
9 Z, v9 ~8 @; F2 B乙型脑炎肆虐于华夏大地,石家庄中医郭克明创出新奇迹。材料报到卫生部,路志正与其他人员一起实地调查,意见分歧,难于下结论,只有他坚持中医有效的观点。卫生部领导认真对待,三派调查组加以核实,最终肯定了石家庄乙脑中医治疗经验,加以表彰,推广全国。& _) W& W2 l9 P
: w% c- z% [8 w/ ]* C' ^' K12、治血吸虫,群策群力中西合璧送瘟神 48
8 J' a% O; r) }$ \% E* _6 | s毛泽东发现了血吸虫病的危害,决心七年消灭这个疾病。路志正作为专家组里唯一的中医,中医靠什么参与这场伟大斗争?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医治疗腹水与西医锑剂杀虫相结合,使中医有了用武之地,为毛泽东《送瘟神》的豪迈情怀,增添了浓重中医特色。
5 M7 l# C0 f3 }/ \9 V
. c) y$ p* v/ L% u T13、民间治验,整理提高遍地开花登雅堂 52
( W1 R. l1 i/ D/ N% X3 h+ h中医是我国原创的知识体系,在民间蕴藏着丰厚的宝藏,只要加以发掘、整理、提高,就可以上升为实用的技术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路志正先生非常热心地关怀着这些民间经验的传承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推荐了许多人从民间走向大雅之堂。
. a2 H6 ]8 t. M- w0 j, e$ v! R6 S) U3 I4 W' b- M
14、支持包钢,铁水无情国医护航闯鬼关 57( w# a e) y# J
下乡医疗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现象,作为“爱护人才”的一种表现,包钢为了留住路志正先生,卫生部里的正副部长找了7位,一定要留下他来,为包钢服务。他们表示一定加以重用,他们看中的是路志正先生的高明医术和难得人才。/ i g/ S& G# O9 m. i
+ |+ d- @/ F: n' `8 Y15、错位文革,承受考验含辛茹苦传薪火 62! C# [# c8 D1 {0 b
不堪回首是文革,尽管他没有过错,而是被派性斗争所牵连。在失去人身自由的艰难岁月里,他利用特殊的环境,不但经常为当地群众看病解难,而且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竟然能培育出几名中医人才,靠的依然是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中医功底。1 j/ J, E1 I# y6 \1 Y0 E
( {4 ]5 g9 ]" j4 H1 {7 [% O
16、进中研院,勤于临床讲究实践倡急症 70
8 c& w# p6 I* s* b" X文革结束了,他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年过半百的路志正先生,坚决谢绝了卫生部领导的关心照顾,执意来到广安门医院,一不为安闲养老,二不是退隐医林,而是大力弘扬中医特色,为中医事业而奋斗。
5 d0 i$ G# _+ i8 v$ D$ w
4 m1 u: _' ^6 ^+ _' G" y3 |17、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78
) n; F7 Q/ A {6 h( c组建中医风湿病学会,把痹症与风湿病的关系理顺,深入研究痛风病,培养人才,研发新药,发展学术,在国内外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团结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奋斗,路志正先生为此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满腔心血。' p8 I3 B5 v2 ~% I1 a
* f( N# |' {: o6 l2 v18、勤勉不辍,阐细发微治学临证皆严谨 91
8 g1 E7 s J- K. z( ?中医学内容浩繁,学术博大精深,如何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是路志正先生经常考虑的问题。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引经据典,阐发机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是他传播中医学术的特点。% e& F# F5 R! c0 a! s+ [# r
5 x8 ^1 b5 v$ t$ d0 k3 z* H19、博览群书,既专且博中医事业勤耕耘 104% C2 Y* u! M9 z& {7 l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随俗为变,做一名全科医生,是历代著名中医学家的追求。路志正先生不仅对于内科疾病是专家,对于妇女经带胎产疾病也深有研究;对于本草药物学如何“减毒增效”等中医学问,皆善勤求古训,博采众家。+ D: t# B% w [
4 v( _: \) U3 g9 T/ B+ Y, M20、重视脾胃,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111
9 h% ~. I$ k$ S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治疗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即使是心血管疾病,也不可受西医思维的影响,只知道活血化瘀。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地域的影响,人们患病之时往往多湿,通过利湿可以治疗众病,这是路志正先生告诉学生们的辩证法。
, h7 s0 [7 V% m( e1 M! o
1 p! V" B/ k6 g" s+ T. k21、出国讲学,广布杏林岐黄神术惠五洲 1254 m; P! U9 M/ W' m
在卫生部的时候,路志正先生就陪同过许多外国访问学者,向他们介绍中医学术。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增多,中医药走出国门传向世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竟有投机分子,在国外败坏中医声誉,路老就利用各种机会,一边挽回他们的不良影响,一边努力传播优秀的中医文化。
5 ~3 }7 {, O. m7 X+ M2 g
( {# V4 v0 B) T# | D& l22、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137) W1 V! |. k# g5 k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路志正先生与其他同道一起,利用为中央首长治疗疾病的机会,和各种参政议政的平台,积极为中医药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提了大量的议案,多次上书中央领导。2 ?& g# E( p6 Q7 k! l3 o3 A
Q: v, |& d& V0 W
23、非典肆虐,众老进言祖国医药谱新篇 151* m- M. G0 H5 w6 P/ s
非典突袭神州大地,中医药本来大有可为,由于长期错误导向,致使中医药在开始的时候难以进入主战场。坐在总指挥吴仪副总理身边,路志正先生慷慨陈词,没有中医参与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总指挥听后当时拍板,中医进入主战场。1 H7 |6 l" H$ S/ g- L9 z" U! o
i$ c1 {/ ], N; {- B, ]
24、乐育高徒,硕果累累授业解惑为传承 156
. q) Z$ E' n$ m( {( E1 f近些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视中医学术传承工作,路志正先生乐于把自己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四面八方的弟子前来拜师学习,岐黄薪火在这些后来的中医手里得到传承。弟子们也由徒弟变成了师傅,中医事业必将走向伟大复兴。
2 R, h" Q% Y; R; U% s8 `8 ^- m
) |; N0 u; G3 s; F0 I2 h. B) f& k; f( X3 V/ L5 r6 v# f
后 记 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