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一明医
北京求医者 吴 敏
“明医”?对,不是“名医”,是“明医”。
“名医”是一定范围的公众都知道的医生,比如市县级的名老中医、国家级名中医,还有政府认定的国医大师之类。名医有声望,有地位,但有的“名医”恐怕不是因为经常看病被患者认可获得的“名”。名不副实的名医,估计我们这些经常得瞧病的老病号没少遇到,尤其像我这样有些挑剔,都不屑于随便挂一般“副主任”级别以下的专家号的人,遇到让人失望的“名医”就更多,最后对“名医”的名头和哪个医师是什么级别都麻木无兴趣了。于是就开始试图寻求“明医”。
“明医”不一定有名,但他不糊涂,明白我们求医者的身体是怎么回事,清楚怎么诊疗我们身心的疾病,并且效果分明。他的患者都来自已经痊愈或者还没痊愈却已获得很好疗效的求医者的口碑宣传,而不是铺天盖地的纸质炒作或媒体广告。他或许暂时名声不大,但迟早一定会有大名。
“这里藏着一明医”,这里是哪里?北京西南角一个偏僻的地方——房山区长阳镇。这位“明医”是谁?张流秀医生。说张医生是“明医”,其实他也很有名的。据说,他三十多岁在他老家行医时,就被人誉为“年轻的老中医”了。如果有心从网上百度一下他的大名,或者“巴蜀郎中”名号,关于他的文字也不少。
为什么说张医生是“明医”呢?且让我按他是怎样诊病的、是怎样疗病的和怎样聊医的这三个方面慢慢道来。
1、看他是怎样诊病的
张医生是怎样诊病的?我告诉你,你看到他诊病的方式,你顿时就明白了我们学过的中学课文《扁鹊见齐桓公》,像这样神话似的故事,你再不会鄙夷不屑地轻易认定就一定是我们古人的虚构。只是扁鹊有故弄玄虚之嫌,并不说出“君之疾在哪”的诊断根据,而叫人无法信服。
经一个朋友的推荐,我预约来到房山区长阳镇熙悦汇小区位于某栋楼三层的今养医馆。医馆小巧精致,不在一层底楼有门面,没有一般医疗机构那样的紧张气氛,看起来倒像休闲的茶馆。负责人陈馆长告知,这是北京美善颀中医药科技公司附属的内部医疗机构,虽属卫健委管辖,但原则上并不对外,而主要是对全国加盟商背书和高端客户服务。这就难怪了。
陈馆长引我进诊室。
诊室不算小,背景墙是一壁大书柜,放满各种医书,好像还有部分文学书。一张抵窗的长大诊桌,诊桌上靠壁一端的宽屏显示器应该是用于写电子病历和开方的。诊桌和背景墙书柜之间的靠壁一侧摆放着一架普通的电子钢琴,看得出来诊室的主人有些多才多艺。诊桌上还放着一个直播架,陈馆长解释说,这是专门供疫情下对京内外不便来面诊的求医者们进行远程视频诊疗用的。
张医生从靠背椅上起身,并用手示意:“请坐!”“您张医生?”我回应并坐在诊桌对窗一端的凳子上。朋友推荐时,我概念里张医生就该是一个长胡子满脸沧桑的老爷子,想不到一见,他意气风发这么年轻!他看出了我的不解,微笑着解释道:“觉得张医生年轻是吧?都快60啰!”
这时陈馆长已坐到诊桌显示器前,跟张医生并排,准备操作电脑。
我坐定后,张医生把脉枕推过来,也不问我来看什么病,只说:“伸出手!”我说:“哪只?”他回:“哪只先,都一样。”于是,我先伸出左手放在脉枕上,他却用双手指把住我的手掌稍稍牵近他面前,先翻看手背、手指、手臂,接着手掌、手腕、手肘,嘴里随时向陈馆长通报着异常特征,并一一说出我自己感知到的不对劲。我都没主动告知哪里不舒服,都他问我什么自我感觉“是”还是“不是”。说实话,他说的这些症状基本都是有的,我没法不回复“是的”。接着,换另一只手,一样的诊看流程。然后,让我揭了帽子、口罩,要我直接看着他。他盯着我,嘴里说道:“眼睛浑浊,口唇紫绀,面部油腻感,头发枯槁,太阳穴青筋外露……”接着看舌面、舌底,这倒跟其他中医专家一样。“好了!”他说。以为诊视就算结束了,但接下来,他说:“撸一只裤管看看小腿!”我赶紧侧过身,弯下腰撸起一只裤管露出小腿。他看一下我小腿内侧外侧,然后让我站起身露出肚子,用一只手背在腹部作上下左右再绕一圈的巡回触感,完后说“行了”,并示意我整理好衣裤重新坐下。
2、看他是怎样疗病的
张医生的诊病方式,我是第一次体验到,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确与众不同。其他医院大夫或者什么专家,都是一见你就问你:“哪里不舒服啊?”然后就是摸脉,同时望望舌头,态度好的就问你几句,或听听你倾诉,然后就开出了处方;态度不好的就嫌你烦,全程都没怎么正眼瞧你,摸脉、看舌似乎也就是装装样子敷衍你,不待你把病情一一道来,他就刷刷刷地开出了几张检查单让你去缴费检查了再说。
张医生真不一样,诊视一个病一般会用上一二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可见其认真仔细。但他说,他曾在某个医疗机构坐诊,半天接诊五六十号人的时候,也会就几分钟一个人,为了保证诊疗质量,也就不得不限号。陈馆长说:“老师不希望每天这么看病,病总是看不完的,他希望国民知医、懂医、学医。中医本来就来自于日常生活,他希望大家能把学中医作为人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就像今天我们每个人必须懂一门外语、必须会开车一样。老师有一首打油诗:‘人人皆知医,苍生无枉死。分清病与伤,健康靠自己。’因而,那几年在北京博爱堂名医馆和上海宝中堂中医门诊,老师作为特需特约专家的挂号费最贵。”
给我诊视完毕后,张医生说:“您身体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些。您自己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我靠,还补充什么?严重胸闷憋气等等难受症状,都被他基本是八九不离十地说出来了,心服口服!我赶紧把近期的医院检查报告和部分其他大夫开的处方提供给他。他查看着,并耐心地倾听着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断的如何痛苦、如何求医的倾诉。其间,他时不时问问我和我夫人的相处情况,希望我和我夫人甚至连同孩子,经常一起散散步,并“牵着手,并排走”,“常抱抱老婆,常让老婆抱抱”。
待差不多了时,他转过头对陈馆长说:“好了,方案出来了!”什么方案?我注意到,他是掰着指头,这样吩咐陈馆长的:“清胆道,清肠道,清尿道,清食道,清血道,消油脂,强心脏,降眼压,温地暖……”一套一套地,全是三个字的术语!那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的流利口述,那坚毅沉稳、毫不犹疑的妥妥神情,让我觉得真是来对了,我再不用去其他地方求医了,大概只要是病,拜托他差不多就已经足够。
但张医生说:“每年治病救人还算差强人意,但难免总会失败少许,原因当然很多,比如求医者找来时,已经病情深重到不可逆转,专业术语叫‘病入膏肓’;还比如患者或其家人,总认为特大医院都无可奈何,难道你这中医还能有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所以就难遵医嘱,不听话照做;当然,也还有一听说这里走不了医保,心里就犯嘀咕,不情愿自费在自己身上做健康投入的。对这些,我们只能自我宽慰:‘药医有缘人。’虽然没有成就感,我们感觉只要尽心无愧了就好。最该自责或反省的是,我们作为医生,总难免对疾病还有思考不到位或可能还有用药不精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信任我们最后却很遗憾的少数求医者来说,我们心底是有愧的。学无止境,还得做到老学到老。”
我想,这该是张医生的自谦吧?就是神医也有救不了的命,明医当然也有治不好的人,对吧?当今那些各级“名医”,尤其那些国医大师们,是不是给所有疾病都治好了呢?
张医生接着说:“我自己也是患过重大疾病过来的。”“医生还患病?”我不明白。他说:“医生也是人啊,也吃五谷杂粮,也生活在这世俗中啊!但当年主要是被一些求医人的信任逼出来的。他们给予的压力太大了!一般我们都会预先告知他们,如果两次三次出手都无效,就希望另转医院或另寻高明,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但他们说,医生你尽管大胆地治,反正我们哪里都去过了,现是死是活都只在你这里!没办法,他们认死理,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怕辜负了他们这无奈而又无尽的信任。就这样,成功、失败,失败、成功,悲欣交集,自己大病。好在换来了对人体、对疾病、对养生另一片天地的认知,结果治愈了自己的大病,又救治了若干可救的人。”
想不到张医生不光有本事,还是有故事的人!
3、看他是怎样聊医的
张医生看我很有想法,即从书柜上取了一本书送我——《知医与健康》,他近年编著的内部版。送书,这又出乎我的预料。赶紧翻开书的扉页,请他签字。他也不推辞,思考了几秒,提笔就流畅地一蹴而就一句话:“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趁医馆陈馆长和其他工作人员抓药和制作外敷药之机,我有幸聆听了张医生关于人体、关于疾病和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见,让我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甚至震撼。
关于人体
张医生说,人体不是鹅卵石一块吧?我说:“当然不是。”他说,人身上可长着这么多孔窍,你看视物的眼睛、听声的耳朵、出气吸气的鼻子、说话和吃饭的嘴巴、排汗的汗毛孔、排便的地方、尿尿的地方、过房事的地方、女性奶孩子的地方……这些孔窍拿来干什么的?拿来供进出的。供什么进出?人体生存生活于天地人环境之中,是不是需要从这三类环境纳入人体维系生命的物质、能量并获得动力?我说:“对对对!”他说:“你看这张巨大图片没有?”他指示我看身后,原来诊室对窗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张巨幅图,我居然没注意到,是“三通系统示意图”。我疑惑:“三通系统?”张医生说:“对,就是‘三通’!” 他说,他原来研读中医源头经典《黄帝内经》,里边有两处提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不理解,从医的人为什么就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呢?结果在他诊疗之余,有一次发呆,猛然间就明白了。他说,他那之前所读的书,所走的路,所获得的知识和见识,结合临证治病救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一下子就串起来了!从此豁然开朗,高屋建瓴,五四那些著名学者反中医的理智言论和非理智谩骂,不再值得他去在意,只是悲恸中医人自己都还是盲人摸象,理论繁复,逻辑混乱,概念不清,解剖粗糙,治病不行,如何去怪人家不理解,而不让人家反对甚至谩骂?
张医生解释三通说,人体通过气道鼻窍、汗道汗毛窍跟天文环境进出交流与沟通,就是天通;人体通过食道口窍、肠道肠窍和尿道尿窍跟地理环境进出交流与沟通,就是地通;人体通过意道眼窍、耳窍和口窍,性道性窍(男精道精窍,女阴道阴窍),以及乳道乳窍等,跟人事环境进出交流与沟通,就是人通。天文环境是天体、阳光和空气等构成的空间,地理环境是水质、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构成的空间,人事环境是家人、亲朋、邻里、同学、同事、上下级、社团、党派和风俗习惯、道德舆论、历史文明、法规制度等构成的空间。三个环境空间影响于人的分别是季候气象的空气状况、水土物产的饮食状况和人生际遇的情感状况。人如果跟这三个环境空间状况关系处理得很好,三通进出没有障碍,也没有不及,人就没毛病,否则人就患病。他说,治病无他,就是恢复人体三通而已。我说:“这好像和传统中医不一样哩!”张医生道:“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经过近二十年带徒讲课的古语新说、古医新讲,我们把中医现代话——说话的话,和现代化了——化学的化。”他说,经过他的努力,让“人人皆知医,苍生无枉死。分清病与伤,健康靠自己”的想法,基本可以成为现实。他说,他一直倡导并努力在做的是,“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好希望张医生的愿望能最终得以实现,从而造福我们大家。
关于疾病
张医生说,疾病是什么?疾病就是人体某个或某几个空间其某种或某几种内压或者过大或者过小或者过大过小不均衡的状态。而这些疾病状态,一定会出现自觉症状或他觉症状,或者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同时出现。他举例说,比如感冒咳嗽,这是自觉也是他觉症状,是因为人体感冒风寒或风热后,气道受限,导致肺区空间气压增大,咳嗽便是人体试图冲破气道,降低肺区气压的一种生理反应。再比如孩子高烧头疼,高烧是自觉也是他觉症状,头疼是自觉症状,主要是外伤寒或内积食所导致。所谓外伤寒,一般是汗出当风,汗毛窍被风寒之邪封闭,内在空间热能不能外泄,致使热压加大。这种情况一般无须进医院打针挂水,只需把厨房当作药房,把食材当作药材,拍两三片生姜,加适量白砂糖,煎成一碗生姜白糖开水,趁温喝下去,发发汗,泄了热压,注意保暖就搞定了,这叫“开窗透热法”。假如发汗热压降不下,降下来瞬间又升了上去,那一定就是积食发酵高烧了,需要“断敌粮草法”,即通过消食通便来釜底抽薪。原来发烧都有这么些道道,我们一般人哪有机会懂。所以病一来,就赶紧往大医院送。
我翻阅到《知医与健康》里的那首诗:“人人皆知医,苍生无枉死。分清病与伤,健康靠自己。”张医生说,国民务必都该知道:西医主要是“创伤医学”,很讲究“卫生”,善于“救死扶伤”,所以战争、地震、车祸等意外伤害,西医是首选必选!现有中医主要是“疾病医学”,特别强调“养生”,长于“治病救人”,所以凡是疾病,尤其慢性身心疾病,务必求助中医,至少应首选中医。千万别搞反了,否则医害药害难免,甚至迅速丢命。他说,战争年代多“伤员”,伤员感染为“伤病员”,是可以理解的。和平年代多“病员”,但病员进入医院再成为伤员,把病当伤治,结果成为“病伤员”,尤其人老了,还自愿或被迫接受切割,临走也不能保有一个全尸,这是不可理喻的!张医生的这些话,让人痛彻心扉。
关于养生
张医生说,养生是中医提倡的生活方式,包括强身健体和保养防病两个方面。强身健体主要是为了提高体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让人体三通出入没有障碍。保养防病主要是在人体尚不担心吃喝拉撒睡跳笑的情况下,不论身体有没有自觉或他觉症状,每年都务必预算一定的资金用于清理身体,让身体没有机会躺到医院里面去。他认为,有钱有闲有健康保养意识,每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花上几万几十万上百万,这是投资,不是消费。对于很大一层国民来说,每年有问题没问题都求请中医两次就是保养——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一次或者一周或者一月或者三月,根据身心情况。这种保养,他认为是一种明智,一种智慧。他最后再次特别强调说,并不是一定要有了影响到吃喝拉撒睡跳笑的自觉症状才有必要看中医,而是在出现自觉症状前,只要有他觉症状就该看中医,或者自觉症状尚未影响自己吃喝拉撒睡跳笑时就该看中医。比如面色不对了,手上有明显青筋了,皮肤长褐色斑了,眼睛混浊了,口干口苦了,不是每早有大便了,大便总是粘马桶了,开始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病了,怕空调了,胃口不好了,夜尿开始了,莫名其妙想发脾气了……诸如此类。务必及时防微杜渐,求医矫正,让自己身体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
张医生用心良苦地引了一个禅宗公案来劝慰。他说,六祖惠能大师曾有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如果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身体当然就不会有病!但只要你食人间烟火,就难免五阴炽盛,难以避免疾病产生。所以一般人还得按照神秀禅师的偈语来,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张医生说,这就是每个人需要每年给自己身体打扫打扫清洁卫生的原因。真是很形象!
张医生还有一个异常幽默却想想也应该的主张。他说,所有的国民都应该首先照料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不首先给照料好,就难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不是私心,因为只有自己身体好着,才能呵护照顾家人亲人、上下左右。自己照料好后,重点需要呵护好家里最挣钱的那位“财神爷”。财神爷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柱,没了财神爷,全家难免就紧张的。这个财神爷可能是伴侣,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孩子,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作为一家的财神爷,应该有国宝“大熊猫”的待遇,这其实也有利于家庭的维稳与和谐。把自己照料好,把财神爷呵护好后,顾护其他家人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他说,他也经常遇到一些人,自己很能挣钱,是家里的财神爷,舍得在家人身上破费,或者能随便让家人大手大脚,也可以大方地对待一帮哥们朋友,唯独在自己身上极端吝啬抠门,不仅在个人吃穿上舍不得,就是在自己已经出了状况的身体上也极度斤斤计较算计。这种人其实从理智上也知道,如果积劳成疾躺下了,也难免不拖累父母、连累孩子,或者让伴侣恐怖焦虑。但很遗憾,这是其心性所决定,很难改的,所以需要家人靠智慧来予以善待,毕竟作为一家的财神爷或者定海神针,一旦倒下,整个家庭可能瞬间就坍塌崩溃,或者积累到大病重症暴发,其平时所舍不得的花费就得赶紧合起来一股脑儿地加倍掏给医院救治去,这是极其不明智的。所以家人一定请予以呵护,务必隐蔽地在其身上多破费,这些破费足以避免后来需要去医院救命。张医生强调,我们千万别树立“钱要用到刀刃上”的观念!因为他的从医经验,最后的手术救治,结局几乎都是并不乐观的。
张流秀医生,看来真是明医。他不仅诊疗方式与众不同,其一系列让人闻所未闻的高明知见,恐怕也是一般医生所难以具备的。
感恩相见,在房山长阳熙悦汇隐藏的高人明医!
2022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