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新冠肺炎促进中医发展,应该借力新词、新思想
曹东义 发表于:2020-3-18 10:15:5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489
新冠肺炎促进中医发展,应该借力新词、新思想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在2020年新冠肺炎诊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进行系统总结。因为疾病流行,将来还要“卷土重来”,临床救治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理论研究等,也不会停止在目前水平。
如何传承创新、守正创新?
笔者认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乘势而上,弘扬历史文化,吸纳一切有助于说明中医药独特价值的理论和技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道术并重走向世界,造福于天下大众。
一、根基牢固,才能千年不倒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过,发展中医学术,一定要植根于历史的深处,“根基牢固,才能千年不倒”。朱良春先生强调不能丢了中医的元神,“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
这些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医事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医的原创思维,广泛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女娲炼石补天启迪天人相关的整体观念,伏羲八卦把天地人相关的思想上升为哲学,炎黄“合符釜山”的龙文化为中医脏象理论提供最好的借鉴,扁鹊脉学四诊合参开创临床各科,《内》《难》理论奠基中医系统理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建立辨证论治体系,金元医学争鸣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明清温病学树立传承创新榜样,中西医汇通开启新时代探索等等,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二、新瘟疫促进中医诊治传染病理论创新
甲骨文时代的疫病零散经验,《内经》时代的热病理论体系,《难经》张仲景的广义伤寒学说,吴又可邪伏膜原“疫有九传”,温病学家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药与传染病瘟疫斗争的经验结晶。
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从来没有停留在一方一药的水平,是一个不断探索新模式的过程。既有理论体系,也承载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03年非典突来的时候,邓铁涛先生称之为“战胜非典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医理念的影响,中医很多方面都在发生自我改造的西化、畸形化,比如希望有一个“有效”方剂抗病毒,似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完全背离了张仲景“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也就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都抛弃了,剩下的只有化学成分“神药”了,如此一来“武器库”里的经方、时方,都成了“待审核”的考生,没有多少宝贝可言了。
中医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材》,但是,我们的伤寒、温病教材,把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对等于西医的疾病差异,说什么伤寒与温病在病因、病机、传变、诊治方面完全不同。
似乎把伤寒与温病“分化”成两个独立的学科,就发展了中医学术。
但是,如此一来的人为阻隔,就隔断了伤寒与温病的互相继承与密切联系的关系,让临床人员面临传染病的时候,畏惧辨识不准,发生误治。
“清肺排毒汤”里边即使“暗含着”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也不敢公开说;似乎辛温解表治疗瘟疫是错误的,那么,张仲景的历史成就就要大打折扣了。
伤寒与温病《教材》没有阐明其区别,只是发明类型的不同,不是西医肺炎与脑炎等疾病的差异;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主要是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的不同;温病学家总结的传变规律不全面,没有预见到温病后期阳气衰败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少了急救回阳就可能丧失了抢救时机,如此等等,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没有吸纳到《教材》之中;《教材》只是照抄前人,一样葫芦,严重背离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遗漏了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成就
中医诊治传染病的整个历史成就,目前看来,其最亮丽的成果,是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役思想”和可用的“免疫技术”。
人痘疫苗绝对不是一个初期的、不成熟的技术,它是独立于西医隔离、消毒等学术原理之外的原创。它被英国琴纳引进、再创新为“牛痘”,法国巴斯德等进一步再创新,研制出更多的疫苗,它们都来源于中医的原创思维,是“化毒为药”思想的实用技术。
假如西方一直靠隔离、消毒治疗传染病,没有疫苗,就很难技术进步。世界医学界消灭天花,控制大多数传染病,依靠的是中医原创的“免役思想”和“免疫技术”,这是在四大发明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创。
中医还有很多原创的理论与技术,落在西医目光之外,这一次新冠肺炎中医药的表现,只是展露了冰山一角,将来中医必将为人类战胜传染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中医界和《教材》对于这一历史成果,以及建国后中医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非典等新的成果,没有吸收进《教材》。
这种“视而不见”的做派,加速了中医后继人才的“理论不自信、疗效不自强、传承不自觉”,造成了中医“体系不自立”的严重后果。
几千年来,中医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血脉相连,走过几千年,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传染病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教材》因循守旧,缺乏新意,令人失望。
四、“扶正祛邪”需要吸纳新思想、新词汇
历经非典诊治和新冠肺炎救治,很多人都知道中医主要不是抗病毒,而是扶正祛邪,而“扶正祛邪”不等于提高免疫力。西医所说的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呼吸爆发”的炎症因子反应,很多是由于免疫反应过激造成的。所以,免疫力是西医玩坏了的中医词语,尽量不要再使用到中医身上。
扶正祛邪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不等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而是关系到身体自我调节的复杂机制,不能用还原论的杀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来说明,需要借助于复杂性科学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增进大众对中医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中医传承者的信心。
比如,复杂性科学、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整体涌现性等新词语、新理论,也应该介绍给大众和学生们,让中医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为中医复兴加油助力。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中医学如果只是零散的经验,或者只是某些针灸、拔罐、秘方的简单技术,它就难于有辉煌、长久的未来。相反,如果中医学有穿越历史的力量,那么它就一定包含着深厚的科学道理。
就医学来说,如果中医学与西医在研究对象、指导理论、研究方法、治疗手段上,不具备特殊性,中医学就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就很容易被西医所同化和吸收,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然而,中医科学化搞了上百年,中西医结合搞了几十年,却没有把中医学吸收进西医的体系之中,这也充分地从反面证明了中医学的优秀特质,它完全独立于西医的目光之外,我们不能因为对其不理解,就加以排斥,甚至错误地加以取消。
人们谈论中医,往往只说它是否属于科学,是否只是经验医学,都是把它看作一个“单一层面”的体系。其实,细说起来,中医学之中既有理论,也有技术,更有经验,是三位一体的学术体系。
我们现在总说高科技,实际上是把科学与技术混同在一起论述的。严格地说,科学就是学理,就是学问,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它不管怎么做的事情。技术是回答“如何做”问题的,属于操作指南,可以出产品,可以产生效益。因此,科学属于古人所说的学问,属于理学;技术属于百工,属于技艺。
一个学科的确立,有其自身的学术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那么,中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理论与西医的有何不同?如果没有不同,就不能成为独立的中医体系。
中医与西医虽然面对的都是一个病人,看似研究对象完全一样,其实不然。中医学看到的病人,是他(她)的状态,是这个人的精气神如何,病人因为疾病所表现的证候性质如何。西医则看重病人是否有可以被诊断为某病的形态学指标,或者是化学检验标准是否达到了病理范围。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对同一个人体,看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西医使用的理论方法、治疗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边我们已经有所介绍。
中医学关于人的认识,关于脏象、经络、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性等都属于理论;而四诊、药物采集、鉴别、炮制、针法、按摩、接骨等等,大多属于技术;每一个具体的医疗经历,经验教训,都属于经验。
理论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里完成,当然,在近代教育出现之前,都是师徒相传的,往往是学理寓于经验之内,未加别白。或者,取前人的著作来自学,使自己在理论上充分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规范。邓铁涛先生说:“经典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读的”。说的就是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因为,四诊技术的磨练,诊治措施的出具,必须以理论为依据,而不能随意来做。但是,理论的素养有深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结的,而是经常处于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理论认识就会不断加深。古诗说:“一行白鹂排云上,便领诗情到九宵”;或者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现代中医教育的兴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在民间师徒传承,随着偶然缘分而自生自灭的状况。但是,进入中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于中医缺乏认识,思想长期转不过弯来,缺乏学习热情,也发现不了中医的优秀特质,到毕业的时候还是一个“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大学生”,这是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通病。
中医属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甚至可以称为“床边医学”,它的诊断技术必须在实践之中反复磨练。不然,别人能够发现的证候,新手就难于抓住,抓不住证候,也就不能“辨证论治”,就不会有好的疗效。
朱良春先生说:“脉诊”向来为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故习俗称中医看病为“诊脉”、“方脉”,亦以“大方脉”、“小方脉”来概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以脉性、脉理作为衡量医者诊疗水平之高低的凭证。以辞窥义,可见一斑。但观之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诊脉为装点门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叹。
朱老说:“近年来,从电子显象的全息效应观念,移植引伸到中医领域里,比较客观地解释了长期以来许多民间诊疗法的科学内涵,于是诸如鼻诊、耳诊、脚诊、脊诊、手诊,以致第二掌骨诊法,都得以用全息论的观点,解释得尽善尽美,说明了取人体任何一部分乃至一点,都可以测知和治疗全身每一组织、脏器的病症。这一论点无异是给中医理论,特别是脉诊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我想,全息论也完全适用于阐释脉诊的脏腑分配法。更何况脉的形态、频率、节律、波幅,以及‘胃、神、根’等尚难以文字描述的切脉的微妙感知,其神韵远在全息论以外。譬如一根竹管,依法制成箫、笛,几个同样的孔眼,可吹出五声八韵,抑扬顿挫,绕梁不绝。其变化之妙,全在孔眼的位置和声波振荡的轻重起伏耳。”①
朱良春先生说,书本记载的前人的经验,也必须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叫做“经验”。
无论中医与西医,在临床上都必须依据经验。一个做过十次手术的人,与一个第一次做手术的人,他们处理疾病的方式方法、手术效果,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看过几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医生,与没有看过一两个病人的初学者,其治疗措施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疗效也许明显不同。
中医学重视经典著作,是因为经典著作已经把中医药学的学术规范建立起来,成为了自成系统、能够成功应对一切复杂局面、复杂病情变化的成熟医学,它不属于只有经验的简单医学技术,而是集理论、技术、经验于一体,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反复验证了几千年的成熟医学。
中医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与现代西医同属一个领域,面对的都是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但是,它们对于人的认识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西医用解剖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医用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的广泛联系。西医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心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等,都不是中医的内容。
中医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的五脏与地的五味的关系,研究人体的七情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灸按摩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天然药物的关系,研究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生理机能、生命物质的适中、和谐、通畅的重要性,研究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如何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不是西医学的内容。
“同行是冤家”,既然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其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欧风东渐”的初期,科学未能救国,文化已遭涂炭的旧中国,政府纵容西医围剿中医,造成了长久的中医与西医之间的论争。其实,人们只看到了中医对于实证解剖认识的缺陷,没有看到大量中医的“知识产权”被剥夺,其严重影响至今难于说清。比如,中医对于脏腑的认识,自古相传,自有其“确切”的涵义,西医的解剖概念,不是选择外来语拼音方式,比如沙发、夹克之类的新词汇,而是借用中医的传统固有术语,一律译成中医的五脏六腑的名称,造成了“旧瓶装新酒”,西医的心脏不叫“哈特”却叫中医的心脏,几千年“知识产权”被无情剥夺,反而说中医不明脏腑,不懂解剖。
中医的脏腑是关系的脏腑,而不限于解剖结构,因而没有边界,联系于天地万物。中医从来不曾说肝脏肿大、缩小,也不说肝有脓肿、肿瘤,中医只说肝阴肝阳、肝气肝血,只说肝与五味、五气、四季的关系,只说肝木火刑金、肝气犯胃、克脾。中医从来不曾在器的结构上下工夫,而是在肝的广泛联系上做文章。在广泛联系与影响之中,讨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使人保持平衡、恢复健康。
人体是分层次的,可以分十几层,各层有各层的结构与功能,互相之间互有影响而不能取代,中医抓住了独特的东西。比如,人的皮肤,人的意识。当然,西医一样看得见这些东西,只是重视的程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观点现代医学也许承认,但是,在对待具体病情的时候,中医始终坚持把这些理论贯彻到具体的诊疗活动的始终;西医则知道有这一说,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之中,根本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认为“离题太远”,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中医则不然,中医对于疾病性质的认定,对于治疗法则的确定,对于治疗药物的概括,无一不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这样认识,而是按西医的病因病理开药,那就不是真正的中医。
对于人的精神活动对疾病的影响,西医只在“疾病成因”里“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或者用“莫须有吧”的态度对待之,始终不会作为主要根据,中医则不然,它必须考虑病人的感受,必须以病人的主观感觉为“客观依据”,进行辨证论治,否则就不是中医的特色。也就是说,中医完全“信任”病人的证候,西医则一定要抛开证候,去“进一步”靠仪器寻找疾病的形态本质,认为只有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病理病灶,才是疾病的本质,才最可靠,才有可以攻击的靶点,有可以阻断的受体,有可以切除的病灶,有可以置换的脏器。
疾病的“病理病灶”是从哪里来的?是病理病灶决定病人的证候表现吗?老子说“世间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病理病灶的形成,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然后才能进入“纳入标准”,被现代医学诊断为某种疾病。但是,许多慢性病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在没有形成“理想的”病理病灶的时候,人体往往就有了不适的“主观证候”,微观领域已经起了复杂的变化,中医学已经可以抓住这种证候,可以消除这种证候了。相同的病理病灶,其临床证候并不相同;同一个病人的相同病理病灶,可以动态地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也就是说,不是病理病灶决定证候表现,而是复杂的微观变化决定了病人的证候;证候与病理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本质,证候动态地反映健康状态,病理病灶长久地存在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二者可以互相影响,不可以互相取代。中医和西医分别抓住了疾病不同的东西。
现在的中医,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很深,已经没有不知道解剖的中医了,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执中医之业,对于西医药了解的水平,往往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当代的中医专家,是除了知道西医知识之外还知道中医知识的“两通专家”;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中医专家的西医知识是西医专家的水平,他的中医知识反而是不太高的“中工”水平,这种现象才引起了老中医先生们的忧虑。
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笔者对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了解不是很深,但是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新兴科学思想,对于中医学复兴的重要意义。它们尽管从不同的领域、角度来认识世界,但是,对于中医来说,真有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之意。它们的科学内涵,中医学大多已经具备,而解剖实证以还原论为主的西医学却不具备。因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就断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他多次关怀中医事业的发展,与很多热心于研究中医学术的专家学者,多次通信讨论中医学的未来发展问题,甚至直接参与人体科学的研究。
笔者较早阅读的系统论方面的学术著作,是山东中医学院的祝世讷教授的《系统中医学导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祝教授较早地把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医现代研究之中,分析了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差别内在根源,就在于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的原则性差别,论证了系统论是医学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进行挖掘、总结、发展,就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总结为元整体、非加和、联系性、有序性、功能性、自主性等六条基本原理,建立起中医系统论的理论框架。
笔者后来学习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综合课程的教材读本《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本书由由国际知名学者陈天机、许倬云关子平等联袂撰成再后来就是学习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复杂性新论》,参加他们举办的“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的研讨班”的学习,了解了一些有关的知识。在这里,我希望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其对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意义。
所谓“系统”,是指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但又能协调统一到一起的事物。因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有联系、有区分、有上下左右、结构层次的区别,这样的结构层次的东西,称之为系统。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更简单的次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超系统。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人体的复杂性,既有其自然属性的复杂性,也有其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心理特点的复杂性。人的自然属性的复杂性,除了自身结构层次比较多(如表皮以内的整体、各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之内的多层结构)之外,还有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体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形体改变。
以人体的结构层次复杂性为例,我们知道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
其实,最简单的无机世界里,也是因为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质。比如,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水的性质只能由氢二氧一的整体来说明,而不能由它们的组成部分的氢原子,或者由氧原子来分别说明,也不能由两者简单相加进行说明。也就是说,由各不同组分构成整体之后,其性质只能由整体来说明,而不能用其组成部分进行说明。人体的性质、健康状态,也只能用整个人体来说明,不能用某个系统、某个器官、某个组织来说明,更不能用某个细胞来说明。因此说,研究DNA的时候,就是在研究生物大分子,而不是研究细;研究细胞的时候,就不是在研究器官;研究器官的时候,就不是在研究人体。
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人体,有联系,更有区别。这就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尽管有一定的联系性,却是各不相同的境界。各层有各层的性质与规律,不可互相混淆,更不可互相取代。
整体才具有,而部分没有的性质,叫做“整体涌现性”,也就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然,有的时候“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在人的整体里,很多器官、细胞的功能是被压抑着的,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充分施展其生长特性,否则,人体就会陷于混论的无序状态,细胞就会变成癌症,而不断增殖。由此推测,有的时候会出现“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这三种情况,是不同状态的转化。
人体不同层次所具有的性质,也可以称为“层次涌现性”,是上一个层次对应于下一个层次来说的。
一般说来,下层支持上层,上层约束下层,上下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和谐而正常的人体。人体的细胞如果不受制约,就会变成癌细胞。
人体的毛细血管构成的微循环,平时只开放五分之一,轮流开放与关闭,才能完成正常代谢。假如所有微循环一起开放,体循环之中的血液就大多进入了微循环,人体的大循环就会陷入瘫痪,就像青霉素过敏一样处于休克状态,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恶果。
人体去掉一个肺、或者去掉一个肾和大部分肝脏之后,仍然可以维持生命,就说明平素的脏器工作不是处于“满负荷”状态,而是留有很大的余地,是被“压抑”的状态。心脏的跳动,肾脏的滤过,肝脏的解毒能力,肺脏的换气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处于“被抑制”状态。这就像中医所说的五行生克关系一样,每一个脏腑都不能太过分,也不能太不济,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就会影响其他几脏,就会受到克制与调节。只有动态的“适中”状态,人体才是和谐的。假如,各个脏器都把自己的功能充分展露出来,发挥到极限,人体的生命就不会稳定地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中医所说的五行生克制化,是一个多元并存、整体和谐的有序状态,是完全合乎科学的理论。
中医学诞生于古代,对于微观世界不太了解。所以,中医学不研究生物大分子,不研究细胞,不研究器官的具体结构,只研究人体整体的生命现象、病理变化,研究人体与四季、五味、六气、七情的关系;研究药物、针灸、按摩、食疗、气功等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的影响;研究药物的产地、气味、收获季节、加工炮制、配伍关系、人体效应、毒副反应、减毒增效措施等等。
中医学是以人体体表为界面,来研究人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心理关系的。
中医学还充分重视人体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认为人体生长壮老已是不可逆转的规律,认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神就是变化,“变化莫测谓之神”,人体的变化是绝对的,时间不可倒转,人体也就不能按相反的规律由老返童,这就是“回则不转”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人在天地之间,气交之内,与万物并生而不相害。人体必然受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人对疾病的认识也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中医学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吸收了古代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发展到现在,尽管有所丢失,但是历尽沧桑又逢春,在现代科学观扬弃还原论,向系统论回归的时候,中医理论以它善于处理复杂问题,执简驭繁的大智慧,重新站立起来,具有还原论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人体自然属性的复杂性,除了结构的复杂性之外,主要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密不可分。首先是人体在自然界的出现,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出现的,既不太早,也不太晚,尽管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0多亿年。
如果把整个地球45亿年的历史比做一昼夜,那么,地球的诞生就在0点,生命的起源是在5点45分,也就是日出的时候有了生命,细菌病毒成了最早的地球居民。晚上九点,脊椎动物诞生,22点45分,哺乳动物开始来到地球;23点37分猿猴等灵长动物才迟迟登场,而最伟大的人类祖先古猿,仅仅在23点56分才登上地球;高等的智人的整个生命只占有短短的、最后的6.5秒!也就是说,如果地球的历史是24小时,人类整个的生命仅仅只有6.5秒,而细菌病毒却已经有近20小时的历史。
人类只占有地球的部分空间,而细菌病毒占满了整个海陆空。不仅水里、空气里有细菌病毒,而且人体的表面、各个毛孔、眼耳鼻舌、前后二阴,几乎没有它们不在的地方,而且不同细菌之间还划分了势力范围,完全按比例取得利益,平衡不容打破。显然,有的细菌,对于人类是有益的,比如大肠杆菌,整个大肠之中,大肠杆菌为人类每天制造足量的维生素,可以说没有这些细菌,人体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人可以少胳膊、少腿,可以切脾、换心,却不能离开大肠杆菌,不能打破细菌在人体表面和体内取得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伴随了人类几百万年,而且在其他的动物身上,也早就达成了利益均等、平衡共享的“永久协议”,谁要破坏这个协议,就将受到严厉无情的惩罚,甚至取消它生命的资格。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人一句格言就把水天一气的宇宙,描绘成了一幅生机昂然的图画。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所以有生机,就是因为有湿气。如果天上没有水,地上没有湿,所有的生物都会变成木乃伊。沙漠之中所以有绿洲,就是因为那一小块地方,还有一洼子湿气。
人类登上太空,上了月球,也必须模拟地球环境,一样地需要氧气,也需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要升降出入,只要停止呼吸,也就没了生命。人类太空行走,必须戴面罩吸氧,还有防止太空射线,防止冻伤。总之是需要在太空舱里,模拟一个地球环境。在水下作业,在潜水艇里,也需要模拟地球环境。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这就是很好的说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认为,实践证明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是我国发展航天医学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为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工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再发达,人也是要靠各种食物生活,而不能、也没有必要单靠吃“化学合成的药片”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多少万年的“人以食为天”,甚至已经到了“人以食为害”的程度。
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表现为人体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然就像“狼孩”那样,远离社会之后,就不能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动物的属性。人在社会里,必然接受时代知识的熏陶,接受时代医疗条件的关怀。不能想象秦始皇时代,就会有今天的保健水平;今天同样也不能想象白求恩一个手指头感染,就会让一个名医失去生命。
除此之外,人还具有心理属性的复杂性。《中庸》开篇就谈论人性,并把人性上升为“道”的高度。其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古人的性命之道,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是按照生命规律办事的基本法则。研究生命的基本法则,就是修道,就是教育的责任。这样做的道理,就是因为这种规定性,是“须臾不可离”的“硬道理”,这里没有灵活性可讲,没有妥协,必须服从。
《中庸》作者对于人体和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是十分认真和严肃的。因此,其接着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以十分虔敬的态度,追求真知灼见,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
《中庸》作者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告诉后人的是什么道理呢?令人难以置信的竟然是中医学的有关知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是人体的情绪,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未发”,怎么被称为“中”?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不然。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这是正常的情志变化,发出来的时候,只要合乎“适中、和谐”的原则,就是正常的情志变化,因此,《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这种状态才可以称为“和”,而情志太过,过喜、过悲、过怒的“失和”状态,就不是“中”,就是病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隐含于中,不突出一脏的情志,五脏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是人体的正常表现;遇到应该“喜怒哀乐”的情况,就应该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变化,否则就是麻木不仁,是一种失常的、不到位的表现状态,就不能称之为“中”,也不能称之为“和”。喜怒哀乐表现得很到位,既不太过,也非不及,就是“和”,是五脏功能正常的外在表现。《中庸》作者强调的是“皆中节”,一个“皆”字在“中节”的前边,它表示的意义是很严谨的。
适中、和谐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那么,人体健康怎么可以称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呢?
试想,普天之下,人们要么“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要么一有“喜怒哀乐”表现出来,都能够“发而中节”。这样的社会,难道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吗?不是一个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分外美好的一种景象吗?
因此,古人深信“致中和”之后,就可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生物,天地与人,都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难道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吗?
中医学就是孕育于这样的中华文化之中,发展于这样的“致中和”的追求过程之中,生生之道不息,可持续发展不止。
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笔者认为,自组织理论对于阐明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和揭示中医学治病原理,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也就是说,即使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电脑、宇宙飞船,也是由人们从一个一个零部件组织起来的,是先有零件,后有整体,是局部决定整体。而生命现象,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先有整体,而后才分化为各个部分,是整体决定部分。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自组织理论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 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
人体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每个人体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当然,如果克隆人成功了,克隆人就不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了,但也是从一个体细胞开始的,也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部合成的,是先有整体,而后分化出部分。
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即为耗散结构,如城市、生命等。
耗散结构这个理论,是从物理学的热力学理论演化而来。因为一个物体,只要它的温度与周围环境不一样,它就会逐渐通过扩散的形式,发生热量的转移,最后达到与环境温度的一致,形成“平衡态”。这个过程,在无机世界里是很常见的,属于一个基本规律。而有生命的物体,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体温经常保持一个稳定的数值,并经常高于环境,人体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不断从环境中获取能量、进行散热的结果,是“升降出入”维持的生命力。
人体所以能够远离平衡态”,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不是物理学里的力学关系,也不是化学里的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而是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比如正反馈与负反馈关系形成的回路。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揭示了脏与脏、脏与腑、脏与四肢、九窍、四季、七情等复杂的联系,都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
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和非线性机制,是耗散结构出现的三个条件。远离平衡态,就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比如,形成人体的时候,各个胚胎层次组织的发育必须是同步的、协调的,否则就会出现先天畸形、怪胎、死胎。人体内部的心跳、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都是协调的,否则就是病态,严重的就会走向死亡。癌症的产生,就是不协同的结果。
自组织理论还有一个名词,叫涨落说,由于系统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系统的实际状态值总会偏离平均值,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就叫涨落。人体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太过与不足,有余与匮乏,虚证与实证,这就是系统的涨落现象。
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人体患病之后,逐渐进入一个病理的稳态,经过针灸、按摩、吃中药等治疗,或者虽然没有这些治疗,而是经过身体锻炼、心理疏导、饮食调节,也使疾病达到痊愈,恢复健康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巨涨落现象。
当然,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疾病,比如中风,然后由健康陷入疾病状态,并且难于恢复到从前,这也是系统的巨涨落现象。
突变论则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表现在数学上是标志着系统状态的各组参数及其函数值变化的过程。人体由疾病到健康是突变,由健康到疾病的过程也是突变。这些变化过程,也是可以由很多数据进行表述的,形成了公式,就会有参数和函数的变化。
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人体患病,尽管都是同一种疾病,其表现和痊愈的过程也不一样,这一点正是与突变论相吻合的,也是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医疗的特点所在。
《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也。这里论述了一个女子的生命从少壮年至衰的一个自组织过程。男子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与女子一样有规律可循,都是生命自组织的过程
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既与父母的先天遗传有关,也与自己的后天升降出入的代谢有关,也与人体的精神情绪,人生际遇,自然界的周围环境因素有关。
人体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很多细胞都是在整体的制约下,自生成、自调节、自修复、自终结。中医认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变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不能用他组织代替。医生的作用属于“他组织”力量,只能通过患者的自组织起作用,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保持健康,不能取代其自身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所以《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不能想当然地把病人当做一个改造对象,想换肝就换肝,想换心就换心,甚至对病人的“DNA”轻易改造,这与自组织理论是不相容的。
有的医生只重视他组织能力,完全不尊重病人的自组织能力,经常对病人说:“到了医院里,你就听我们的吧,反正给你说了,你也不懂!”他们把医生的“他组织能力”看得太高,把病人完全作为一个被动的加工器物,进行改造。其实,他组织能力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自组织能力来实现。比如,再好的降压药,如果病人已经丧失了自组织能力,血压也不会升起来了;手术做得再好,即使缝合过程完全无菌,如果病人的自组织能力不存在了,这个刀口也不会长上了。没有了自组织能力,医生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中医认为,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体的生理变化是不能逆行倒转的,也就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医生的他组织作用,病人养生保健的自组织作用,都只能延缓这个过程,而不能真正逆转这种变化。“变化莫测谓之神”,神就是难以预料的变化。
自组织能力的有序,就体现于人体生理代谢的有序,就是健康。如果这种有序性出现混乱,轻度混乱就是生病,严重混乱就是生命危殆。但只要一息尚存,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就仍在调整它的混乱,使之重返有序。医生的作用,是他组织作用。医生处置得当,可以增强病人的自组织能力;医生处置不当,就会减低病人的自组织能力,甚至完全破坏了病人的自组织能力。
有资料说,美国每年因医疗或用药错误住院治疗的病人有200万,死亡率占4%,计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0%。然而老年人只占全国人口的17%。这说明医疗手段错误、使用药物错误,受害最多的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自组织能力下降了,病情多为慢性病,原因复杂却治疗手段简单,难以应对复杂局面,顾此失彼,不能统筹兼顾,所以老年人受到他组织伤害也就很严重。
病人恢复健康,就是自组织能力的重新有序化。生命从羸弱、成长、壮大到衰老,以至死亡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也要经历强弱变化的不同阶段。所以,尽管小孩与老人的自组织能力都比较低但是小孩为“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脏气轻灵,随拨随应”,生机旺盛;老人脏气虚衰,气血津液诸不足,会逐渐衰亡,更容易受损害
健康是相对的状态,体现自组织能力的有序患病尽管是脱离了健康状态,但也不是完全的无序,是在另一个条件下的有序。因此,带病生存,也是一种有序的状态。任何生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阶段,谁也避免不了死亡。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上了死亡信息,“生死相依”是一个规律。并且,随着生命自组织过程运行日程的延伸,其死亡信息也与日俱增。
现在科学和医学的水平还很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的时间还很短暂,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医生能够准确地预言一个生命的死亡时间。所以,作为医生在临床治病时,决不可任意夸大他组织的能力,掩盖医学的无知、无能,言病人的死亡日期。很多被宣布为“不治之症”的病人,奇迹般地战胜了疾病,重新获得健康的生活。这既是轻视自组织能力的表现,也是自组织能力复杂性的充分展露。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这就是自组织能力“涨落”的不同表现形式,“巨涨落”现象一次一次地上演了人间的悲剧和喜剧。很多“健康体检”去的人,当被告知患有癌症的时候,这个人的身心受到巨创,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自组织能力迅速下降,很可能几天就死了。一句话吓死了一个人,这不是笑话,而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信息”尽管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是对于能够接受信息的人体,语言信息引起人体自组织能力巨涨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正确的心理引导,是完全可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这就是依靠自组织理论才能解释的科学原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迅速启动的心理干预,就是这种积极措施的一次探索。这样做就可避免病人启动不良心理影响,避免病人的自组织能力下降,减少不必要的“次生损伤”。
任何生命,都依靠自组织能力维护生存,也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他组织的影响空气、阳光、声光电、电磁波,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种他组织力量。医生的治疗也是他组织力量,社会生活里的各种境遇都是他组织力量。因此,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很好的保护,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因为我们的医疗措施,以及医护人员的语言用药方法或药物本身,可以使人体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增强,或者减弱,因此,必须提倡“仁心、仁术”。如果医生的“介入治疗”,降低了病人的自组织能力,就与医学目的背道而驰。
用自组织理论看待人体疾病,我们会增加许多智慧。比如感冒之后的发热,是立即退烧好,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自然退热好?这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很多人急于退烧,以为立即退烧就是好,过几天退烧就是耽搁了病情。其实未必如此。当生命机体发现微生物入侵时,就自动关闭全身的毛孔,体内的热量散发减少了。热量蓄积,体温才会升高。发热的时候,对入侵的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人体借助于发热,启动一些列的抗病反应。白细胞趋化,产生抗体,消灭入侵的微生物,人就会自然退热,感冒就会自愈。只是现在的临床医学还很落后,无法判明是感冒,还是其他感染的初期表现,所以才大量使用抗菌素治感冒。这既是浪费,也不利于病人的自组织能力的抗病反应。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尽管不是马上退热,但是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往往是加强的,而不是减弱这种能力。
以癌症来说,人体为何会得癌症?通行的说法是因为人的“基因”里,有一部分DNA被称作“癌基因”,还有一些DNA,被称为“抑癌基因”,各有几十条或者若干条,它们两者平时就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里。由于许多未知的原因,癌基因活跃起来,就变成了不听话的癌肿块。人人都有癌基因,但并不是人人都会生癌。这说明人体里除癌基因外,必然还存在着一种控制癌变的能力。这种抑制癌变的能力,就是与生俱来的自组织能力的一种机能。自组织能力按正常的程序运行,细胞就不会癌变;当自组织能力出现失衡,细胞就容易发生癌变。经过适当的治疗,也就是依靠他组织影响,以及适当锻炼、调养,也就是自组织调节,生命的自组织能力重新恢复起来。这就是许多晚期癌症病人,逐渐自愈的原因。所以,对于自组织能力的研究,还有相当艰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揭示其秘密。中医学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之中,有空间与时间大有作为,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特色。
在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曾经严重地背离过自组织理论。有的人提出“人是机器”,有的人提出“人是动物”的观点,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属性。
1878年,俄国病理学家梅基尼可夫发现白血球的噬菌作用,细菌若侵入体内时,白血球很快就以阿米巴变形虫状的运动,直向病原菌或死灭细胞停留处移动,然后把有害的细胞及污物吸入自己的体内,再靠其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来消化它。梅基尼可夫教授因此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是,他提出“自身中毒论”学说,误导了人们的认识。他认为肠道之中的细菌,会引发慢性中毒,并加速细胞衰老,导致万病丛生。
以前人们发现,肠道中寄生着三百种以上、总数超过一百兆的细菌,可略分为有害菌、有益菌及伺机菌(即条件性致病菌)三种。 有害菌是指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細菌,如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等;有益菌指的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細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伺機菌則是較為投機的一個族群,例如偽單胞菌(Pseudomonas)和黴菌(Fungus),既非有益菌,也不是有害菌,當人體的免疫能力亦即抵抗力良好時,伺機菌按兵不動,一旦人體生病或抵抗力降低時,伺機菌便會與有害菌結合,危害人體健康。有害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等;有益菌指的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伺机菌则是较为投机的一个族群,例如伪单胞菌(Pseudomonas)和霉菌(Fungus),既非有益菌,也不是有害菌,当人体的免疫能力亦即抵抗力良好时,伺机菌按兵不动,一旦人体生病或抵抗力降低时,伺机菌便会与有害菌结合,危害人体健康
1911年,在纽约召开的外科医生大会,英国的外科医生莱恩爵士在会议上,提倡以外科手术来解决“自身中毒”问题。以他为代表的人认为,人的躯体里有许多无用的器官,尤其是结肠,寄生着很多细菌,因而产生许多疾病。例如十二指肠溃疡、膀胱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肠道癌症等。他认为人类的大肠是个像阑尾一样的退化器官,没有用处,是许多病痛的根源,应该予以切除。“有一种诊断为结肠炎或粘液性结肠炎的病。把发炎或激惹的结肠解释为腹痛、背痛、违和和不适、慢性病痛,以及大便常有粘液”的原因。当时,这个诊断很流行。他认为只有把结肠切除,人才会健康。
他的理论被很多内外科医生所接受,并且,他在很多内外科医生热情的观摩、注视下,熟练地做了一千多例结肠切除手术,死亡率很低,令人拍手。这种暂时的成功激励了许多内外科医生,把结肠切除术作为治疗内科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半结肠切除术、盲肠结肠固定术、胃固定术、子宫固定术、肾固定术、慢性阑尾炎的阑尾切除术等。“这些理论和概念,造成几千人做了七种类型的手术,只有少数人暂时得益,很多人病情恶化;有些人死亡。”莱恩的理论又引伸出使用强泻药来通大便、用液体灌肠,在两小时内用30品脱的液体冲洗。“儿童们常常由父母给他们做‘高位结肠清洗’,并作为很多疾病的一般疗法。”不幸的是做了这些疗法的病人感到更不舒服了。后来英国的内科医生们收集了很多证据,证明了这种理论和方法的错误。
“自身中毒论”盛行的同时,美国人比凌和杰出的英国病理学家亨特尔一起提出了“病灶感染论”。这个理论认为“贫血、胃炎、结肠炎的最重病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紫癜、各种神经疾病(从精神抑郁到脊髓的实质病变)、慢性风湿病、肾脏病的最重病例,都起源于或并发于口腔败血症”,还包括整个胃肠道、生殖系统(阴道、子宫、前列腺)、泌尿系统(膀胱、输尿管、肾),以及牙齿、口腔、扁桃体和副鼻窦。它“吸引了更多的鼓吹者和热心人,在医学界很受尊敬,并被广泛承认。实际上它比自身中毒论更有优势。结果在北美和英国人口中,一部分人成为多种内科和外科的治疗对象。”于是,有很多人做了拔牙、腭扁桃体切除和咽扁桃体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胆囊摘除术、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结肠切除术等,“进一步还知道很多病人受害。一些人切除扁桃体和拔牙后造成了死亡、肺脓肿和细菌性心内膜炎,虽然这是罕见的。英国在1931-1935年间,曾报告518人死于扁桃体切除术。在40年代,大多数医学教师普遍认为,上述的治疗结果曾经是一场恶梦。
美国医学博士A·门德尔松,在1979年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医学异教徒的自白》,其中说:“我相信:如果90%以上的现代医学从地球上消失,即90%以上的医生、医院、药物和医疗设备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马上就会大大地增进我们的健康。”他的话,有偏颇的一面,但也反映出一个现实:现代西医以外科为主导的内科治疗学,在对人体的认识上存在问题,这种不正确的观点、做法,又以科学的名义“普及”,已经造成了人类因医疗而产生的无数灾难。
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瓦金斯夭,1962年提出的胃冰冻治疗技术。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医院,都配备了胃冰冻机,设立胃冰冻治疗室。而8年后,美国五所大学联合研究声明,该技术对治疗胃溃疡毫无好处。其实,产生胃溃疡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胃酸过多,有可能是胆汗返流,有可能是人体机能排毒的一种代偿行为。外科医生们对躯体研究得详之又详,对生命却一无所知,结果,他们提出的理论就出了洋相。19世纪末的那个时代,细菌的发现以及细菌学的创立,对人类认识疾病确实立下了大功,外因致病有了实验室的依据,卫生防疫成就显赫。可是,研究的学者们却忘记了人之所以生病,内因是根本。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谆谆告诫人们:“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也就是说,人们只要记住时刻要维护生命的自组织能力,疾病就没有空子可钻。
20202-3-18
9 e" N9 u1 H. L& t, Y" C: ]5 s.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37:20 | 阅读全部
吹哨固然重要,中医更需要呐喊7 ?! s" J/ @; Y5 p3 `: s
曹东义: L" u+ R9 i9 J' a" X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U, ?! F4 B$ i6 J- a% c  A4 R8 b4 P5 N, ^6 F. J) p
最近听到,较早谈论疫情的李医生不幸因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治身亡,令人痛惜。国外媒体说他是“吹哨的人”,他的警惕性,以及高度责任感,令人敬佩。+ |& O0 Z: l2 e* T; c, j  n
当然网传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和医院呼吸科主任按照渠道及时上报疫情,促使医院和疾控部门采取措施,远在李医生之前。所谓“吹哨人”,是西方故意抹黑有关部门,煽动不满情绪,希望像在香港那样操纵大陆的舆论。
( X1 \* f( v( b) M* F- p7 [先放下这些传闻,说说自己知道和做的一些事情,我们在疫情爆发前后做了什么?& [! S& z; e/ X6 w' |
我2020年1月17日(腊月二十三)早晨赶到北京,参加孙惠军先生、黄女士等人主持的北京生态医学研究会、天地生人论坛、炎黄文化学会一起在中国地质大学办的年会,我发完言,匆忙吃了一点饭,就赶忙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医政司、法规司的有关领导座谈一技之长人员考核的问题,此前我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有几位会长、秘书长给领导写信,建议本着放管服,以及“县管乡用”的原则,请把考核的工作站点下移,在县区举行,不要集中在省里,这样既能选出真有水平的民间医生,也不会降低标准。赵司长和几位领导们,认真听了我们的意见、建议,说事后他们再研究,然后向于局长汇报。我们也希望得到简报,或者答复。( B/ A4 g& E9 r* a
2020年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我参加裕华区的政协会议,19日列席区人大会议,20日下午散会,21日石家庄市和各区召开了紧急会议,裕华区戎振杰局长向各医疗单位布置防控任务。
9 ]* X  F1 h2 S  P6 u! n我19日(腊月二十五)晚上,接到卫生部老领导张维英先生的电话,他说,武汉的事情很紧急,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
; \# Z) `2 M# S后来连续几天,向最高领导提建议,先后认识了焦俊东院长、高海波博士、武汉的洪峰院长,高宏博士等人,再后来高海波博士把健康中国工程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严晓蒸部长等人介绍进来,成立了一个社会力量援助湖北(黄冈)的团队,大家分工负责,不断沟通,吸纳民间中医和社会力量,做了很多工作。
! K9 T+ c) p5 \1 O1月20日(腊月二十六),我发出一篇文章4 L% H4 Z: y6 d4 \, s
【新提醒】曹东义:历史经验告诉大家,病毒流感中医应首选必选-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3&extra=page%3D1
8 d7 F+ F7 k; }9 m$ ]& y$ [0 Y# X3 Q希望能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医首治、必选”,这个2020-1-20下午3点多发出去的帖子,也发给很多领导参阅。
7 d( Y$ K( @( ]1 L0 ~现在看来,这个2014年我曾发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在那个时候,是太早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愿望或理想。因为,一是人们不会在思想上同意这样做,二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准备前提”,即使愿望再好,也无法实现。长期以来,社会对中医的欠账太多了,尽管经历了非典,但是,教训没记住,经验也就无从谈起了。7 Q! M4 G, `/ G) v7 E5 l5 A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我知道了习总书记和李总理有了批示,知道一场应对瘟疫的战斗打响了。因此,我和研究生武宁联合,又发了一篇文章,同时发给《中国中医药报》和学术期刊。
3 o1 E* C0 i5 ]9 R【新提醒】中医治疗发烧、瘟疫的智慧-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8&extra=page%3D1
" P. `, ^3 I! v! V' i6 x( l  v! X! w这篇文章,从中医的历史经验、中医内部的不同学派如何“和而不同”、西医不分层和中医不分类、分型论治与辨证论治、“河舟码头学说”五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学术研究论文。
& r7 i' B9 U, J5 _0 m& p& ^+ }  M: }% P

* W) H! B3 h. W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我发了一篇介绍邓铁涛先生当年替政府分忧为大众着想、呼吁中医参与、论述中医非典防治经验、引起世人关注的“铁涛精神”,希望尽快发挥中医作用,奉献中医力量。
5 X! x& H, }1 ?) ]7 b! V0 E【新提醒】学习邓铁涛先生为战胜新瘟疫奉献力量-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9&extra=page%3D16 o& ~9 o( d  I; w) P: I
3 d# v. @0 ^3 V9 |, ?4 ?

# \- [5 ~+ ~# X8 w$ _/ C$ ]) V1月25日(正月初一),我正式提出了建议,发在网上,也通过不同渠道发给各位领导) b# m2 ?' r% S# J9 |! d  q
【新提醒】充分发挥中医作用,迅速控制新瘟疫的建议-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0&extra=page%3D1' Y) o" c' `% l: f7 D: n, Q- I) Q
我建议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总结前一段经验、建微信专家群共享病例信息、各阶段都有中医药参与进去、杂合以治不要局限于汤药(可开放中药制剂)、启动中医药科研、加强中医参与的宣传。
" G1 o2 V( }$ ]4 B25日这一天,我把《中医群英战SARS》书稿的电子版,发到了很多微信群里,希望历史经验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T4 v9 K' z3 k' o
! \2 d% P! R  H

" N1 Y! @9 b2 g5 F7 t% Y0 `1月26日(正月初二)我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说抗病能力,而不要笼统说“提高免疫”,因为很多肺炎患者,就是因为一时间抗体产生太多(呼吸爆发),造成免疫损伤。
- l& G; B( J6 d! W" \% F【新提醒】曹东义:新瘟疫当前,大家不要说“提高免疫力”!-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2&extra=page%3D2
) R3 B- }) L; @2 h/ P1 }
* w1 F! S" {& g* Q! J
* I2 h5 u3 @6 r0 Y: a. o
% v3 q. ^5 w. G7 I, }1月28日(初四),我发了一篇文章,介绍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香港西医力量那么强,他们为什么到广州请年轻的中医去协助他们治疗?! {& {2 A) W. d9 d2 f( i
【新提醒】香港医管局,当年为何请中医帮助治非典?-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3&extra=page%3D1
+ }" Q; o* B/ j2 Y6 f5 z' Q* f+ }& K0 L: }0 A- @8 ^, I
1月30日(初六)一篇文章,是介绍河北省当年提出的“挺起胸膛,保卫心脏”的河北精神。* Y0 P  F) t  l- S$ x
【新提醒】曹东义:疫情当前,需要发扬挺胸保卫的“河北精神”-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4&extra=page%3D1
/ e, D6 _- A. m
! ^! @$ v# C$ z! E% A1月31日(初七),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让大家不忘非典那些事,要医患和谐,避免“硬汉方东升”遭遇的事情重演。9 ^. F/ j7 a/ _5 o
【新提醒】难忘2003年非典那些事,应该医患和谐战瘟神-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6&extra=page%3D1
+ v' `2 `0 R% h, q6 ^3 P) X. c
  j1 P  B! [  J/ ?8 K0 D% f2月2日,我看到武汉一位西医妇产科医生曹丽蓉,用中医药自救,治好了自己的肺炎,发表了“西医中国化”很有必要的文章,也反思了很多中医人不自信,不能用中医药救自己,更不能救他人。
5 {, n: B7 @3 x- j* Q+ V【新提醒】新瘟疫提示:“西医中国化”很有必要-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8&extra=page%3D3' T. `1 g7 D; H  O# C0 ~- W# C
. l% d4 T: s: O2 ^
: o# m1 I  R! n4 l% U9 C2 c- j* v" v
4 L( n1 g; N1 V) r( b
2月3日,针对很多中医焦急,不能参与治疗,有劲使不上,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救活与防火,都是贡献,前者是英雄,后者是神仙,贡献有大小,做好身边的事情,就是发挥了作用。
4 y( i& b3 v4 n$ s+ u8 m% E- Y【新提醒】曹东义:大瘟疫当前,能救火是英雄,能防火是神仙!-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9&extra=page%3D1
# J9 g% r" w5 n8 x
2 }2 {% ~0 {7 ?( W1 u% @2 G* \8 U3 W0 {8 r
2月5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三个庚子年的灾年来谈,当下应该发挥中医作用“中医就在身边”,中医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空降到灾区、疫区”,其中的三条建议,一是组建专家团队,接受大众、患者咨询,二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牵手大众与中医,让中医接地气,有的放矢,个性化解决问题;三是,请有关部门协调,实现中医药物和物质配送,让大众用得上中医药的方法。' y( S. E# R* V0 H
【新提醒】曹东义:庚子灾年闹瘟疫,中医作用不一般-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00&extra=page%3D1
3 z6 T9 W* `& {( x* ?* }3 x6 y
6 k- |0 g2 g6 {; x7 H) L7 F- O9 e( Y5 ]8 z5 B2 Q
2月7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欧洲历史和美国目前对于流感的恐惧,来谈中国历史上为何不惧怕流感。当然,生活方式改变,人口密集等是重要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大众对于中医药缺乏了解,不在第一时间选择中医,不相信中医,中医在基层很缺少,这里因素造成了目前的状况,大家开始惧怕流感,社会要花很大的成本、代价应对流感。. S& x+ p! U+ Y+ U# O
本来,这都是可以避免的,不应该出现的出现了。值得大家反思。
5 A( p) M/ B# M- i【新提醒】曹东义: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何不惧怕流感-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02&extra=page%3D1
: `+ j- d) G& I: m- V/ S( M
7 z# w. b8 _* N+ w. Z* ~6 I6 w
$ U; ?- Y$ A- A2月14日,我根据2003年中医在战胜非典的过程之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却在后边迎来了取消中医的闹剧,因此我写了《中医,世界欠你一声“谢谢”》2 }  G6 y0 p+ ], m
【新提醒】曹东义:中医,世界欠你一声“谢谢!”-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7ef553e6
7 g' v* ]7 U% q$ [" q- |( ]9 ~3 O* d$ N3 V6 ^# j; w
2月12日,根据中医内部伤寒与温病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与,写出来《辛温解表的目的是“除热”而非“散寒”》
. c, O6 D! b) i7 K【新提醒】曹东义: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5ad648e2
' w; m3 l% _7 y* R$ h( P# y
/ i+ a5 A3 a0 y7 `2月12日,担心人们在救治危重证的时候,想到的只有清热解毒,提出在温病、瘟疫的后期,或者危重阶段,主要矛盾是阳气衰竭,而不是伤阴,所以我提醒《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 \: b; [3 c+ W
【新提醒】曹东义: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6057fbcc
8 U: N; D# y- s  p. n$ E1 F  \1 l, ~7 x/ Z, }; k. J# S
2月19日,提出,温病概念,千年相传,有古今不同,主要是广义狭义的区别,因此发表了《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4 t# P& Y; L0 \/ |  T
【新提醒】张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baca10c22 Q, V3 \# u0 y1 b
! p" j* ^6 N! ]+ Q
2月19日,发表《伤寒温病之因是求出来的,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
  c* O4 e, i6 I" K/ E- ~- B2020年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其病名病因的推求,又和2003年非典期间一样,中医界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一片混乱。+ c( q8 J  G" g- \
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病因是求出来的,不是测量。这就好像热药、凉药一样,不是屋里温度,而是“审证求因”
% e# M/ w" O/ b并且,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
& v! F. g5 _$ f' l中医可以“审证求因”,也能辨证论治,证候是基础、是根本,病因不是最基础的出发点。6 r' R" c5 E8 u1 q; s9 N: S
换句话,伤寒到了阳明阶段,还需要考虑病因是伤寒吗?; b1 P; t. {0 G8 Q8 |
有关论述,见曹东义主编的《中医群英战SARS》200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8 g" Z& k& J" I+ C; Q0 a. l【新提醒】曹东义新冠肺炎再思考: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a=&_dsign=4f6d4d707 s& z8 z, `' Q5 |' ]
2020年2月19日,我们提出应对新瘟疫,临床路径研究很重要,应该成为战略项目
6 ]- J! Y8 |; G: ]/ `3 \【新提醒】应对新冠肺炎瘟疫,“路径研究”很重要-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a=&_dsign=5c152060
: S+ l  P; W% D
+ F; b* u3 \2 f5 k( D" \2月20日,我深感西医缺乏有效药物,应该在西医搭建的消毒、隔离平台上,由中医发挥作用。因此,想到杜富国的担当精神,
! P: q- i% a" c( N4 P【新提醒】中医学习杜富国,紧要关头大吼一声:“你退后,由我来!”-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17&extra=page%3D2
7 q: }. u, |; L/ T4 l. V
+ c0 h' B; {1 Y4 l3 C/ v1 G
- }( Y$ D* C; O: I% q2月21日很多民间中医,在这次新冠肺炎瘟疫突袭的时候,变现极为优秀,我不仅把张胜兵的经验,帮助他传播,而且题词鼓励“国难出忠臣,时势造英雄;国医战瘟疫,武汉张胜兵。”但是,由于面对民间中医的尴尬地位,以及他本人过去与现在某些表述问题,引起不同声音质疑,我参与组织“健康中国工程”防疫队,也有一些探索和努力,2月21日发表了下面的帖子
0 \: Y& g( e, }1 n. q【新提醒】疫情如火考验救治能力,民间中医各显神通不犹豫-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18&extra=page%3D14 p4 @( q6 d6 S/ v! A* L) T
9 G9 S2 p% G8 ]! f# z. f8 U3 ?
) P( [8 V, w. r9 v, E
2月23日,对于方舱医院这个新的救护形式,以及中医药历史上的“疫室”隔离,防疫措施,我下了下面的文章
3 H% E# \, B* y, O3 \0 A【新提醒】曹东义:扁舟一叶渡沧海,时代方舱济众多-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21&extra=page%3D1- Y" Z+ g! M  N4 L) [7 |

1 z2 m0 X- ?7 L" e
/ N' {6 u3 F" b2月23日,我对张仲景与华佗不同遭遇,借助毛泽东《送瘟神》“华佗无奈小虫何”,谈了战胜瘟疫的社会力量问题7 j7 K: Q9 L4 \4 e* l  v' Z
【新提醒】曹东义:华佗无奈小虫何,仲景来了办法多-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20&extra=page%3D1
. ^6 q( l0 u& s! K& Q+ w# `/ w" w- @6 f3 m

/ ~' d* N" n# s8 F6 M' v* d2月26日早晨,我反思前一阶段的中医治疗,如何看待众说纷纭和展望这一未来发展,瘟疫过后,中医收获什么?写了我的忧虑和期待:7 D( u+ L) @- o7 n& n  u! l5 T' v$ m
【新提醒】瘟疫过后,中医面对的是复兴,还是继续沉沦?-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3&extra=" X) ~" l0 S$ D3 u
* U; r5 N9 G  [! h7 [
3 }. j  W- l9 A3 ~5 ^, J
2月28日,对于病毒感染的特殊性,很多人不了解,不知道化学药物抗病毒药的副作用,因此我写了“肺炎病毒,病人自造;化药杀毒,也可加重病情”
4 e/ Z8 m0 g! }; ?6 A* F【新提醒】肺炎病毒,病人自造;化药杀毒,也可加重病情-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6&extra=
* |- A/ p& P1 N) s5 }2 j5 m& u7 P; x/ O# I3 E8 o+ F* v; r
2月28日
$ \  m4 \& M* ^( t6 V方舱医院依靠中医药特色救治了很多人,其中最尴尬的是自封“中医黑”,也被中医药挽救了生命,他们虽然喝了中药,却仍然坚持自己“你的理论我不懂”,这是一个历史的欠账,说明白中医的学术特征,不容易。因此,我写了长文“中医黑”服中药,“你的理论我不懂!”
3 S  i9 I& J8 i) H5 Z【新提醒】“中医黑”服中药,“你的理论我不懂!”-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7&extra=% `4 q( K7 L2 ~2 A
5 U" ^0 e9 R" \$ K( \! e% Z; c4 q
# i" c+ ^6 s9 E" O, [
2月29日,我撰写了关于“清肺排毒汤”的一篇科普著文章,分析为什么中医可以和而不同,而不是“唯一正确”。. q& E8 V0 E+ r% p
【新提醒】揭开中医神药“清肺排毒汤”的神秘面纱-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30&extra=4 {2 R# p! Q3 |; f4 Q1 n

* C5 q& J9 n3 [+ z  T( l  s3月2日,我发表了关于中医科学原理与西医不一样的文章,可以简单概括为移动靶与固定靶的区别,一边让大众明白,也可以为中医专业人员提供思想武器。
/ W1 c2 N3 N+ v. E. X6 c1 m( O$ ?! m! i【新提醒】走马看伤寒,“西化不了”的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31&extra=$ k$ e% b% M5 G% E0 q

' V% c, p6 O) n- T& r" \" c3月3日,为了回应王明华先生“医很好,但是中医很乱”的观点,我发了一篇文章
' l8 s: V* D* C: N, X! R【新提醒】中医乱在表面,西医乱在内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33&extra=page%3D1
. V4 d; {3 ^8 P, d8 t
8 Y) L0 ~" _4 B9 j1 g
5 A" }1 j( h2 A6 b; W6 M3月4日发表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充分发挥啊三方力量的思考. ?8 G. k3 F) n/ U* L4 E
【新提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充分发挥三方面作用-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ead&tid=1935&extra9 ?! t" t0 x8 ^
=
8 |  [1 e0 `, P9 v8 u3月5日,发表了关于民间中医发展的思考,基层强才是真正的强,不是医院多、大楼高就健康有保障。1 _3 S- B- b0 Y) |4 `+ l$ ?
【新提醒】善待民间中医,应该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hread&tid=19379 _+ V  C5 v; p) k. A

9 r. d$ F) L, s3 }, T3月6日,面对中医不被理解,我又想起中医“确有专长”认定的困难,因此又发表了一篇文章
9 A3 s* w! I0 T【新提醒】假如请朱良春先生考核,认定“确有专长”会有困难吗?-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37ba0e877 s( u' j( M) H- S3 T% ?5 i

& \3 Y! O! h+ `8 X7 q! h; E3月7日,关于李跃华事件,存在他是什么身份的问题,他的技术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吧?
8 U- l' N  m: z【新提醒】有人质疑李跃华:你姓中?姓西?还是姓中西?-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3&extra=page%3D1  `" r- C9 J/ @

4 p; g6 C# Y7 E3月8日,呼唤大家学习曹丽蓉,敲响“西医中国化”的警钟,否则就是有些人不幸的丧钟
; e3 e: d6 d0 I【新提醒】三八妇女节,梦醒新冠肺炎,敲钟人曹丽蓉-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5&extra=page%3D1$ q- |; }- k/ v' _9 F3 V
1 O8 p2 G* y* c: x+ M, E
3月8日,我对张胜兵现象,进行了评价, Y. K: U- F! d$ b% x% k% Z
【新提醒】有人问张胜兵:你得罪了哪路神仙?-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6&extra=page%3D1
2 Y# R8 M1 y+ m6 J( c% H2 R, L/ G
0 ^2 b. |! Q! d" r. _$ V+ {4 G3月9日,写了关于免疫的科普文章,2篇' k& u- B. Z4 z# s# U8 O+ o% q
【新提醒】曹东义:“免疫力”是西医玩坏了的“中医词”-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8&extra=page%3D1
1 k) ], S, u  w# u, _【新提醒】中医的免疫思想和免疫技术,教 会了西医,造福了世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50&extra=page%3D1, P0 n. a$ ^* Y2 ?
. E- `$ x' T9 g9 m3 E3 Y2 q/ c+ k
3月10日,有一个此前的小结和建议:【新提醒】曹东义2020年3月7日,关于新冠肺炎以来的研究与建议-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51&extra=page%3D1
# `- F& F$ T) Z9 B& m) w. i
* I; h) X1 x9 L9 J9 F3月11日以后
" L  J  z( A$ y  |1 t1 I) G& c( ?  _) z【新提醒】发展中医,换思想,重于换领导-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 M6 _8 ?; h$ \- x5 x% Q
) _2 f9 k% x+ V* b9 e! s# k【新提醒】伤寒、温病《教材》阻碍中医治疗传染病,应该重新改编-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0 x6 r; Y2 e2 k- w) S7 m: a" l9 z/ f- z  K
【新提醒】张仲景的时代,有温病和瘟疫,但是没有“辛凉解表法”-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5 ^9 W* `% d0 ]4 ^$ G$ N5 \# S
! o7 F7 r3 X4 @1 c; O  }
【新提醒】国医节再看余云岫,黑中医主要靠解剖为标准-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Z8 ]: W; i3 t6 j$ P( W' \# k
& S6 k3 I, L! `9 I  C
【新提醒】国医节再看余云岫,黑中医主要靠解剖为标准-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8 a0 Y3 R' M9 Y. @/ H# i

+ R2 q1 `9 y. G# e! G% v【新提醒】中医真“牛”,能看出西方“基因”理论“驴唇不对马嘴”!-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 ^( `& V) g3 Z5 V" V
3 D! s) f) w* ~【新提醒】质问伤寒、温病《教材》: “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7 ]* H" W& ~* D( f& e0 Z2 f
! N& m( O' ~+ M  Y9 S$ L& {, {+ ?5 y【新提醒】新冠肺炎促进中医发展,应该借力新词、新思想-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1
% M2 W, J  g  f% \/ b( [( {. m' B* g( @# ?% W' k/ r7 z7 q+ _
  ]4 h2 [' m" G
习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M  L1 b$ H% ?$ E" D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说:“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要针对查找到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然后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4 l  C; F( t. L. [. m5 R' S

- r. R. d& w9 c% H$ S& m+ @; i, ^. r4 r" ]5 n# c% G/ W9 d
中医需要复兴,复兴需要呐喊,你听到了吗?6 X) _2 ], Y& R# Y: n- f, _
中国不仅需要“吹口哨”的人,更需要呐喊的人。8 ^1 h/ H( n' @% |  H; C" z
2020、1、8初稿. |5 r6 f7 X# W& T
2020-2-18修改5 W' w, p. n6 c4 k
2020-2-26第三次修改
' @" ?& \9 F" I$ X$ H4 Y7 [+ {! G9 D% y2020-2-28第四次补充
) X4 I- y5 o4 h( _3 W2020-3-2第五次修改
7 A- f% W5 B8 E" i: `3 E2020-3-18日,第9次修改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16:55 | 阅读全部
《永远的大道国医》
; S% m' H: Y3 Q$ F5 ~4 e1 |——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
! t+ M0 u) s/ B. d8 H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
' X( g7 X9 c3 S0 s2 i9 f; x' R, h, H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9 D  d8 g& e. K  i6 B" S2010年出版
; i% z7 W4 U; n, \1 j+ o
, e  X4 j  ~. s' |/ ?曹东义
8 r1 h+ {1 _: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2 k/ X+ k; y5 n+ h! m

' i4 t  ~* B5 [5 V2 f+ ?" i+ i: P, O
目   录8 x' Z# Y# @; [6 a$ v0 v* S* b
/ T$ Z) S) d/ P; {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2$ j+ x7 @- R2 B
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9+ K6 f7 Q/ m+ i( K' O- z
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10
; o8 d; D( P' B6 ~- v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25
6 C% T% G# i% `& H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481 N/ u- X9 B; E; l$ _& j* h
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53
% x! [/ K  f: S9 V6 K6 L% `3 M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672 t8 ~: C& m8 C
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89
  _& h$ A: R# M; q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110# E# \$ T8 z6 d5 U* o
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123
5 d+ u" u( w7 r% f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129- O  e! {% u' ~% d, R; j* O4 J+ l6 }# h
《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1295 x% J, |8 P5 J* U; s9 V  H. b
欲汇通西医,未料“失乐园”        1346 T- d* `  r* C3 ?: I
“中医科学化”是逼出来的        1692 ?" K8 @/ G' C$ g) f0 l
寄托中西医结合的美好理想        198
+ j) u& u+ [0 }7 v7 `3 o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205
0 @9 v, [- X+ }+ c1 z7 u+ {8 F名师带高徒是中医特色        224
: Z  g+ F& s; P* I第三章        正视中医现实作用        236, @4 k! i5 L+ W( X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不可缺        237% ~! j& _, }$ g" c: W5 R
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思想        238
+ }, Y/ E! N" W+ s9 i9 P' i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技术        251- P) B% H+ i1 O2 W5 f) u
中医免疫技术走向世界        259
8 c* \$ I/ |5 J+ Y. W. m6 R% p- X治乙脑中医疗效惊世界        2678 I2 F: x# C& [/ }1 p" L
推广中医技术不是简单重复        2727 F/ Y- v' z4 z+ H; f9 x$ `" X
出血热中医治疗显奇效        277" n1 p3 t3 {5 s, |! B+ |: ^
战SARS中医有个武器库        2824 z& K8 R% G2 a6 n% u. ?
抗震救灾,中医有特色        290
' X$ p. d* b/ J" G4 Z- x慢性病治疗中医有方法学优势        2973 u2 }6 X' g% C9 k1 k
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内治解决        3100 V5 X1 u. O  ?( ^2 u7 \! d
应对亚健康,中医是强项        3261 a% s+ w. i  m( I8 \/ b
中医能与现代医学同步前进        3331 L$ P5 N' c) ]. D
第四章   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339; ]" y2 z9 a3 Z( }# Q/ D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341
3 L! u5 e7 @9 L. o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348
% w( u: j: J* S  o. l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3561 l  h- X. z3 a+ J% {" }
《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368/ U+ u' {) J: J% T) N( X
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3804 m% @4 B( b7 Z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389
1 n) V+ L7 E; n! N4 w: Z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        399; ?" |3 O2 i- v) u: N5 \
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        416
' k  X6 Y0 F% k. X- a/ `0 P针刺麻醉促成世界针灸热        423
1 Q2 i% u$ @' p* E9 |5 j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        432
5 ^. K- ?5 ?% q) R0 N: e针灸原理研究逐步深入        440
+ K7 U0 J) A  {" @& e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4479 d; L: f# n3 S: L" Z3 G
后记        47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17:50 | 阅读全部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9 ?- B# D" f( G2 y0 r! Z; T6 M
曹东义著
' }" ]6 d: [- Q3 @0 S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0 j. b4 \- o; |" t# |1 K; t

4 r, `* v: R& J+ O目   录: j# g: I6 @! a0 t9 B
引        言        1
( b' H: I. r) V8 V% S0 N6 V: A& y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9 f& H) u3 u5 o4 t3 t: h% |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
4 y' u$ t" X' @3 J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
5 I' H" s/ ^8 A* W9 w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z7 t3 J, m# i" R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0 ^" |% T9 E& J5 e& \9 ^3 d! V9 [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
* S, J) N9 g& {6 y- O9 Y+ N" }* n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6 H* ~0 [% Z% W' |  Z9 S( X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
. D; e$ F0 `) U  a5 j) C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c+ {) h  d% z1 E) h
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7 F/ I, R. {/ y5 H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 \) Y. m# r" I3 e-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c7 Q1 F7 M; [, h  @+ b
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p3 d0 p$ b7 O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 w2 _6 h  c4 M+ P2 C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s4 s# l, t- z5 r& M
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F+ ~) h! }4 ^3 S2 n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
0 b2 E* @2 P# K, F9 v( O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 c" B) U/ R8 e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5 e* O2 Z1 d8 J4 Y5 H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6 \0 o; k, H6 r: ~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I  N* p: ^2 r$ z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
8 J9 [0 r' q" @, ?$ d- A& ?' P9 {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 m4 n5 J% F; y( Z4 t4 n- ~2 M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 Y4 q$ h! I: G. P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4 [$ g6 Y! D: `) R8 Q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
/ j7 W$ \$ x# Y* X( G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U% K6 u0 S' X' |! c2 T) k% m
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 i- b5 [6 F2 @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V( Q' M; {  h3 _/ k0 S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X/ u4 Z* _; B1 f1 K: x1 X' C- Z6 _
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2 c5 Q( |7 O1 d- v
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
. a* s2 J. o+ _, V" c1 e8 v; E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
8 D6 G$ o5 h2 c2 x+ l, g5 n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5 Y' Z+ D4 _! I. n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5 O6 `  x. _) j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
+ E* _5 h+ x: f8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1 v$ w* ^2 b( _3 \5 X& N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 d9 N: u3 W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n+ _( G5 `. \2 U# r% t9 @" C1 s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O1 m1 i- w- O3 o0 P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
7 m+ j& G7 x& _4 e9 M) x+ K6 _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
8 g( N: D) F7 v3 w% d; r, b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18:18 | 阅读全部
《温疫论译注》
$ N* w0 P# b* w$ y* {3 S2 [曹东义  杜省乾$ [: C& T1 g: R( X
2004年9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7 S$ D2 u8 r4 S& ^8 |
目  录- U3 S, P3 K# }8 J7 E* @
前  言        5* H. f3 A: d; W% B
《温疫论》对热病、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53 W+ J* o0 r( y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110 R9 O- O# v6 s7 F+ Y: j
《温疫论》的版本体系与研究著作        15
. g: j- d; D- L- V吴又可自序        17" {4 E# p5 W# V
年希尧序        18+ ^$ h' G1 X- M$ w- Z& H7 h
上卷        19
& h0 b- |& z+ j+ u原病        19
/ ]6 c7 d2 s+ O, T温疫初起        30
, q6 Y' e4 v8 ^- H' T- p传变不常        361 r: c4 u* U3 T8 z
急证急攻        38
( q4 j4 ]9 Y' f& ?! ~9 K表里分传        40" a/ g0 z& [5 h* S1 f  A
热邪散漫        41
4 t& Z  a' D+ s2 q$ ~内壅不汗        43! J4 {# N! ?1 s( h1 c" [5 r! p
下后脉浮        45- G% B: [3 ?0 N) I8 Z; z: N
下后脉复沉        46
* m/ E# V2 r' ?& K9 Y3 a邪气复聚        478 U+ h2 n( ^/ {  L0 x
下后身反热        48$ t8 z6 s* g7 Y; {
下后脉反数        49
2 s. @( J4 ?; J0 {' s$ s8 V因证数攻        50
1 g8 {9 E" ^% H" j" ?& M" {病愈结存        53
$ M, P7 p) N0 E' X) |. t下格        54
+ B" U0 C& O%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55
* c+ ~5 g( m9 B+ ^2 m7 G1 u蓄血        600 ~9 o# k$ E. x; o. K) b7 ~
发黄        655 S. R+ W5 G' B' H" s
邪在胸膈        66) w0 ]+ m+ G1 u8 I
辨明伤寒时疫        67
! }3 z0 B, K- `- T+ |1 v+ F; h发斑战汗合论        72# C2 V( j  h9 t- v3 C
战汗        74
% Y5 x. j* o9 e2 A' A自汗        76
: g0 @- |, ]7 L* j6 s5 B盗汗        780 Y8 Q( s- O; T% f; s
狂汗        80, c+ D7 S, L( C: Q
发斑        81$ h+ }4 N1 {$ J
数下亡阴        83
: \3 B6 a( b3 e) ?: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84
/ u* M" R% c6 C, h+ ~5 f  Q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87/ I0 Q) p. _* u4 R+ p$ D$ H* h0 _1 B
下后间服缓剂        91
7 J; y6 @  W6 F  i+ O) }% n3 I下后反痞        92( `: r+ a$ F6 ~: I: n9 X, V: [
下后反呕        94& s) N; |9 y% }& V" Y# r( s$ ]
夺液无汗        95! P) \2 `2 ?7 ?7 u  c4 p
补泻兼施        97
. c3 n0 W% H6 ^药烦        101
% r! V' R) g! E停药        102
$ H7 o1 u4 k) G7 @; x虚烦似狂        103# w- r3 B* a& X1 `! n9 U* C
神虚谵语        105
9 d& B, k6 ^) o+ y夺气不语        106
% l+ n1 ?/ @" i8 S5 G老少异治论        107
8 I2 q4 Z2 n- h  _# ?% P0 I妄投破气药论        108. q& x. {0 O7 V/ L  p/ e
妄投补剂论        111
# S6 U. q6 I" b1 D7 k妄投寒凉药论        112
" F$ Z1 Z; y1 ^, v9 N1 v* J% E, J大便        1172 O' M# V( |4 N+ m3 P" M$ j% V$ e
小便        1217 F0 S( N  p; H( |+ [, q
前后虚实        123' Y) u# z1 ]7 V9 I; F; P' }4 C
脉厥        125
  C( V( W/ j9 m  |  Z, ~脉证不应        126
* F! l9 L! l0 z3 C5 c" @体厥        128
# g4 T8 |8 m! }乘除        131, q2 F* O! a" \
下卷        135
7 g; M0 h3 ?: }杂气论        135
' D) _" v. ^/ s8 I" q/ {7 }3 A  Z论气盛衰        139- T9 O' w4 l) i  b9 B5 i5 {' K
论气所伤不同        141+ w$ S4 d5 R' r
蛔厥        143* f! Q5 z4 x4 ~+ F( M4 ?
呃逆        144
* |: \- q; W. ]3 q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145
# k/ l! k  H( W9 P* l* H论食        148
; v% D1 b7 Z' F论饮        149
8 \, r$ |6 @1 H损复        150
' g8 V! d" S$ W, j; h' P标本        152
: x0 N- Y" p6 S行邪伏邪之别        153
# d0 }3 y4 o* T5 w/ F  a" M应下诸证        155- T' e2 N' `; ]  x
舌白苔,渐变黄苔        155
  g6 k9 q0 T4 _  m舌黑苔        156
. c8 s0 E* Z( j' M3 k舌裂        157
' k# S) a& N7 X0 O9 }9 H2 }3 W白砂苔        158
0 b3 p7 n/ H$ E- `" X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烟煤        159: M, m9 a* n; v
口燥渴        159
1 S# n( Y( L- ~! F潮热,谵语        160
" K1 K: i7 u' g8 X头胀痛        1612 b" U8 d- d" r1 E
小便闭        162
8 Y' L/ ?: p/ C+ Y大便闭,转屎气极臭        162& n$ w2 C- G5 T3 y# @( J6 }8 {
发狂        1642 W( Q- K3 Z: o
应补诸证        164
# A  [" C2 f- v8 I. F论阴证世间罕有        1658 f( X, h- z* Q- Z6 w
论阳证似阴        167* J( C  Q, o$ ~) z$ u
舍病治弊        168$ `  z! s" `/ q
舍病治药        169: v. k% ^& e, j/ e) T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170
; c! G0 J* R1 s6 z0 ~: n( U肢体浮肿        172( F" J3 C3 ^8 ~$ E; Z* Z
服寒剂反热        1748 e' h% H; c5 ^8 g+ L: V! s( L6 t
知一        176+ B  I7 D% I7 t
四损不可正治        179
/ L. H) }( f8 x: M3 t- D劳复、食复、自复        181' d. X/ K+ l& e6 a: w: V
感冒兼疫        183
' [; F" f9 b2 |# l7 R疟疫兼证        184
( ~+ ^" q7 h' s' b6 u1 n- n$ M2 C温疟        185
& @! v1 K6 p, ]) T疫痢兼证        186
6 I0 [/ t% l& [$ D妇人时疫        1885 L" ^: j) s) I$ W2 ?7 n
妊娠时疫        189  _' T2 r" V! f; h+ U
小儿时疫        191
/ |1 J) s( b! ^2 l" ~, Y主客交        194
! S3 Z$ z) t% Z7 c& h( T% C  W调理法        1976 ?8 l- w/ u$ B  D9 v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198" n4 _6 u( w: @, h3 p' @
正名        205
, k1 j7 k) H+ B# `4 K' {* [$ t1 V《伤寒例》正误        207; ^( y$ T3 n# M& f- n
诸家温疫正误        221
. \, c; ~) e8 E* S, B附  录        232
4 _( [1 {+ g# E4 L一、SARS的中医病因应当如何求        232! z, v. R: T: w) r) c1 R$ M% |1 V; P  ~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233& B/ \, J' |5 T( x/ ]+ v5 N
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        2345 E* q2 D) [# v5 w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解表方的难用        235
& c. r7 H: @* y: Y1 K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237
6 F: N% C" E& [( u6 z% B二、 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239
: V" ?2 D, u7 I8 G* H7 J六经分证及其演变        239/ k; v8 q' r0 N7 w
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241
# h3 t9 ]- `" h" ?1 r* D, J吴又可论疫有九传        242
0 c: l$ A% B. T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243
6 D: q2 q1 @; I* U  j三、SARS应如何治疗        246, |6 X; E, Z: s) _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247
: B, t* Y3 l* h% d. ?- V- f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247
0 f9 v8 D- B8 o, R9 o仲景未谋辛凉解表面        248
/ _4 G3 j4 C0 [5 s都说辛温解表难用        249: m* _/ T8 b- t: ^
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251
+ W: ^+ L: d" A* x*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252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19:52 | 阅读全部
《中医群英战SARS》3 s  D( u3 h1 {; M& p

) x4 R5 J5 E; K6 u, ]; e) h——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范研究
* X: Q4 l+ b& L( f) u  a* {3 e$ q6 M8 e" e7 Q9 F
曹东义主编、
( Q4 ?/ M! K5 \! t200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N# _8 s% C+ ?: M

' @6 Q# x* X( r2 A: P) ?6 W, J* c顾问审阅: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李经纬、! I, r- y6 e& I, U5 R' X0 ^4 d
余瀛鳌、贾  谦、李  浩、李  恩
$ @  g6 e& q' \" |* n8 j1 d& f( J# S7 v% Q6 ^3 d2 K# }9 @6 R) }
序        3! D  f5 r, x$ L
名家点评        4
3 W& s* i2 Y& }- E2 {- I引   言        10
7 g: q5 h' U* D  p9 o( p2 i1 \+ m史实篇        12! E' u0 b# H# Y$ J9 @! {
序幕:瘟神与人类的战争        13- L6 ~& d: ^/ B* I5 N4 V
第一章:瘟神偷袭广东        188 ~" I- o+ {3 s$ J' {! H. [! M
瘟神发难十面埋伏起烽烟        18- r1 r8 p" a- I1 H
吕玉波说最难忘怀属当初        267 }1 l: N% y6 X; ?$ J0 F6 ]0 L0 h( _
广东经验促成中医介入        31# R$ R# }5 n9 q9 f' n6 x
第二章:高高挺立的中医        39! t  o. F/ V% z7 l/ n
中医的一段屈辱历史        40+ A. ^4 x% D0 }4 {: d& M. y! V
禁用词语大笔一挥救中医        46
" R0 N6 X- O! {2 W; K1 O4 `" o邓铁涛论正确看待中医        522 w" N2 P: c+ a. Z( [
为中医完整体系而守侯        58
8 b" G5 B+ c8 @向中央为中医参与请战        62  {9 ^+ @: L! ?5 D) O1 U7 Y( z2 d
可资借鉴的石家庄经验        70% O1 x- n+ d0 y: d  {6 R% _* x8 I
第三章:燎原北上        76, `' }+ N" ^* F* Q6 z& E/ v1 k
疫情如火考验疾控能力        76
7 P8 }& _% B; g3 k* A$ h张文康根据什么断疫情        93
  @$ G' F' V& C3 v4 O$ Z新一届政府的快速反应        113
% V/ @4 T7 A) i& q第四章:奋起反击        1231 e; n  \' K, W' _& t
中医药进军主战场        1234 V; y) u6 X$ y7 u5 l
紧急启动中医科研        132
& ?; T* ~$ [( N8 B$ w) X! k% O中医群英献方献策        144
0 k& o: G( g; S* r挺起胸膛保卫心脏        215
0 M! v% K4 i4 E* g- R: g2 W& j) u第五章:胜利会师        222
/ e* L$ E9 d# J7 ~& Y! U三军会战小汤山        222
# P8 x) g( R5 ^! H, M* V  e- f流调与出师香港        230
1 g$ u2 Q/ p! u/ M中医会师京东宾馆        239
7 f' k, V) Z, y" U1 h% t. C收获香山科学会议        268* V. j/ K  }: N+ h( s
反思篇        277' z( d* g+ d/ j% E3 E7 I; c
第一章: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        277
$ J: \* S; Z$ J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时代形象        278
  t3 V% g, p" ?$ \6 R1 [7 o再次突显中医热病辨证治疗特色        280
, P; d3 N& p6 t, ]8 P) O收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        2821 w- K  ?. n3 Q' J8 O: G0 |9 z- c
蕴育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突破        287' L9 d9 n1 b, M9 a( n9 z
第二章:SARS促使伤寒温病统一        290
5 S% t" L9 t8 v: R# G2 ~% }; X《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291
, T7 e) e; c; a* w7 U$ i+ K广义伤寒学说的历史价值        292) [/ u( L2 N  o8 P7 |
温病概念广义狭义的演变        293% M9 v! b7 K9 b1 q* y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294
3 c9 f( o; j# M0 S) q8 _统一热病学说是我们的任务        295
, v" ?0 K- v  L" c4 W/ |* I1 v( o3 v: E第三章: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        297
: Q1 [# H' q+ X4 ~1 u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297' P& ^, B8 z8 z1 Z
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        298% w" z# C! e6 X9 h6 O" g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2991 y7 W8 a2 V5 @" y9 n( B' Q; v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301$ Q1 A# U1 |; J: a( v! W/ |
第四章:SARS按什么规律传变        303
$ _# T5 _1 E/ k& ]( [张仲景六经分证及其演变        3031 N- A5 u; \2 Z- g* s! j1 B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305
& `) F/ F; M" B/ f5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306* a' G" g: ?/ s) C7 f! U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307
8 a% u( w7 u. z  v) L. j第五章: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310
9 r1 Y8 u) p) k$ Q4 G9 y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310
- j4 o/ |* _3 g$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311
2 `) u. s7 s4 v* ^  y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313
5 j5 Z& D* D& `6 K# t% w* a9 m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314' ?3 R7 x( G8 q% H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3153 C  O( n8 o1 ?* {( E% h, N
第六章:SARS应如何辨证        316
* A% N+ Z8 V) z2 `/ V/ v3 @万友生八纲统寒温        3166 {+ z' r% y+ E
杨麦青以伤寒统温病        317
8 n/ p& N8 ^) M7 ~邓铁涛寒温统一辨证        318
# Q7 S( I4 o( p4 Z% H7 e' j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320
+ J% s8 Y% W4 K, U" L' U  Y, ~第七章:SARS应如何治疗        324
! ~1 j8 k0 D- y6 k$ R  K《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325
: X7 |( A: P2 f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325
% K7 S- Y: B" L; e, i' `仲景未谋辛凉解表面        326
/ l! B4 T$ `+ h历代都说辛温解表难用        327% e# n$ |- n1 n3 k% {8 J- m8 V2 W- j
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328! w" F5 `2 h4 d" k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330
! h  {; A9 a; k; v2 \; k8 [$ N: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8 10:21:27 | 阅读全部
《热病新论》
: F  J4 P3 a5 G# I. t——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A2 \2 Z5 R8 M% R- @$ y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H9 l7 m! G; E( P$ x* S! G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6 @# c+ Q* o' {! _* T( {+ Q# g! {2 H* r0 y. K
主编:曹东义0 G% {3 [8 t: k6 K8 \9 x9 C
! {' V2 [. p. |, y- v6 W2 x6 c
目录, m0 G' y- n# R4 p( ^0 y
) n5 b! I% K1 t0 q9 G
, v2 N$ \4 \7 i, X2 J
引言        4
; {* m# o  p# z0 S2 k' L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 G( D6 r# ]" G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0 B- w. o+ |) S, L8 h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6 ?+ G1 V9 i; M9 M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 }" K4 V4 y. S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 F* b: N& Q9 I; Z0 S- ]5 l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 }7 o1 m, E% b0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 O; ?0 D0 J8 t5 [)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0 \' n* M$ H# A& u" ?9 G3 w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I. F4 C0 p; Z7 q! ]9 I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l" _5 j1 o& P8 m" m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1 }1 D- W* \" C; s7 o7 v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H' {! v0 |0 f% n9 _! _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1 a4 T1 y0 Q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 l5 O; h3 e# t, y; ]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1 s. w: A& y7 f7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 M! ^/ U& ]8 x  M" `$ k* \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V/ g  q' u# W% v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 m$ a; h6 q4 c8 [4 e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Q% `0 v3 ?' V6 j6 C  d% {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 ]: i- a2 W8 J6 B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E3 r+ Z6 B. R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1 D1 v: [+ B7 u  s' q: F* X# I. y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3 J) Z$ F. m1 Y4 A- r4 w# c) G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6 u$ Y, R2 Q6 S: p5 M1 ~$ H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1 ^* n4 o& q7 O8 m
“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5 T7 o6 q0 x8 I+ {* F! M! k0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1 c, o, }/ g! @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m! h  {% Z* S9 \+ r5 ~: ~/ k, h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z* s  Q/ N/ s: N( V7 O0 F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6 R1 ^$ N+ A8 S5 A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7 J+ t5 L4 f! R3 N0 ?$ ?9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b' }4 O3 a" n/ P; o( {% a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 R5 C3 N  j3 Z4 c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8 x6 G( a; Z; {+ |: C1 j; n5 M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v3 j' _: E! b4 ?5 v7 B; m0 d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9 V6 a* E" Y% k& }2 U: d0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2 F! N2 ]% s0 g; c/ O/ n" f-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 e  O% f9 z" |* R3 N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_8 M+ m2 G, d% t- z4 W$ T  V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7 \# l' r8 u( @, v/ ]- F' c% T
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U2 ]! x- J' R8 T6 a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w8 w6 v- a+ ?* n& x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 e2 N# u2 W, ]1 [- Y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1 q+ Y. H3 d) j5 U/ {8 {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7 y1 x1 e# ]0 S2 P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X. r$ h. m7 L* {' V4 I5 T& D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X% j4 D0 u8 L! ~9 Z- x; V% [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 L% d% a5 [) F! c2 w6 h/ Q6 V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8 C% R" N4 Q+ U. X9 n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4 L& f' W" p( g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8 X% X$ i9 C, @( m) y' {  H( s. j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8 }: D+ Q% Z+ d: a# k* F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c( m3 b  c/ s8 e$ X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C& [: H# W& y- b' s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C0 l9 L0 L( i4 i3 {, T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q" C2 F9 W- o6 f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F5 H2 }$ v" f! _& R2 G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 D. n- N2 b% ]: A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6 y$ X3 [  [. k2 P1 S( Z& Z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 L  x% u: z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a. g$ n) h# w4 I; c6 w. L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9 d+ T. D7 t9 `+ A2 C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 Q0 E* f; P; j) q7 W1 e* k7 G$ C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 ]2 X/ R0 a9 D$ b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a7 q1 |+ e6 _' I+ J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 f' u+ I& h& ?! ^&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 Z! v' E( ]! G2 j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 K$ ~) E5 b: b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4 U) P$ [0 u( E3 X  P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5 U& I# l4 G% J; v; }: w" m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0 X. l) n- _1 d1 m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 R+ I6 G& x2 p% q; `1 ^3 Z+ J" M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 K3 O4 Y4 W6 H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5 w# c  H, T9 N$ T6 z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k& \+ l/ C( t- D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2 P. p+ T5 H0 b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7 \5 G9 s3 o& j0 i6 w# I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4 V" @" C8 j$ _* @* A( i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C( e! J/ |# H0 P2 ?4 U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h) i+ B% m) M4 x% i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 R6 Y, j; B5 U7 W$ o( f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2 n7 B5 B: n+ Q% c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 J! J1 P2 E$ A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4 T8 z" ?* _6 X2 X9 \# G: S6 `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M7 X( m/ k+ `1 ]* O7 ^# f+ w(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 F# ~1 f6 S# T, H!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 j5 l( S  j,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 }  H" F& h* V7 A+ _3 A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6 d7 }% C8 q, q  H$ i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 T. Q, q# r! N: ?4 A- q*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5 I2 [9 j6 k7 X8 S/ |2 _+ K6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s7 z" h; U% C" m3 l: r, \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K( J! U7 `( C* B% ]* T;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1 J: l0 _$ Y% I0 `! X7 f9 O  g
(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1 s# ~+ B/ s8 B0 S6 x( {
(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2 E# H/ }! [; n; y' o(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 T2 W+ u  L2 p0 {/ x) X; e课题总结报告        152
+ d* E* ?4 g& a5 _# a3 W. {5 s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4 l0 k( t- }' U# B3 r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 h( k, y8 O; ]- F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1 g- J1 o& b7 d7 @#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O0 x6 i* V0 v! u& K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悬壶济世_HAWH 发表于 2020-3-18 11:22:38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中医药人应该先学懂阴阳,因为阴阳才是中医药的根。中医药人应该后学外圆内方.辨症施治,外圆内方才是中医药的灵魂。
& {1 u( g; r8 a.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