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晚年思想的转变,鲁迅先生看到了当时并不一定赞成;章次公先生对于这个转变没太注意,他沿着章太炎先生早年对于五行学说的看法继续往前走,在建国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的形势下,希望继续走下去,其结果遇到了巨大挫折。
4 Z1 l$ T( K4 F; k6 L9 h% z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来纪念章太炎先生,他说:“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 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狱中闻沈禹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1 ?3 M ~8 e9 g% K z+ u) N
章太炎先生的一生历经磨难,能读懂他的著作,就读懂了中国的近代史,也就理解了他救国救民的作为,在鲁迅先生的晚年1936年还不具备读懂章太炎的历史条件。世事变迁,时光如梭,太炎先生与时俱进,并没有停留在“革命”的历史光环里“吃老本”,而是进一步走向挽救岁寒三友的前列。毫无疑问,汉字、国学在1936年的处境,并不比当时的国医更受人们待见,正经历着所谓“旧思想”、“旧文化”,“走世界统一文字道路”的种种磨难,比中医药经历的时间更长,复苏的过程更曲折。8 ?7 }" \7 o' C% g: d
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写的文章,只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感慨,他说:章太炎“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
( G r: [1 s! A章太炎晚年思想转型的多维解读与历史回响, d( S( X/ G, M/ g F% ?
一、鲁迅与章次公的"错位评价"现象
- p* C) e: s* B( M鲁迅的革命史视角(1936年):( Q2 L" O! v, x& k
* D( A- Q3 [# ]
将章太炎定位为"革命家→学者"的退行者,忽视了其文化守成的战略意义
9 U8 n! w9 o ], x) u+ q
) A; u0 f4 A1 s$ _& U. D' p评价标准受左翼文艺思潮影响,未能理解"岁寒三友"(汉字/国学/中医)的文明延续价值
# s2 u8 J8 v% N- k
1 q: \" t* x5 K8 A关键矛盾:以"战斗性"衡量思想价值,与章太炎"文化民族主义"存在代际差异- t" ?! j2 _7 |7 U8 {) i* u U
( a4 r: |, u% ~
章次公的学术路径依赖:1 T4 V8 e% i$ A% w
# B- W% V4 q9 ?2 M, ] p$ z
坚持章太炎早期"反五行"立场,在1950年代中医科学化运动中遭遇困境:+ F& X. M. s- ?% N% `
! ^5 c0 P+ e0 T1 B3 }# B/ K与"中医政策主导者"(如吕炳奎)的理论冲突
" N% B- \" n- E A' }% k: t* ^9 @$ L4 o, _; i4 z$ W
"辨证辨病结合"方案被简化成"西医诊断+中药治疗"
8 s- B& o- @0 z8 f
7 t9 r+ f7 X% G9 L根本原因:未能领会老师晚年"医易同源"对系统思维的补益作用
' C. \. N6 D. q, Y7 c4 T$ r& R# F" `
& `) e- K' | |8 K# @, ?6 d# ~" L二、章太炎转型的深层逻辑
$ G h# q+ b# w% W$ q# H- w从革命到文化的战略转移:
( W( p! ?* g6 ^9 z6 y! I( M7 {9 m$ X' e, l
阶段 焦点领域 核心命题 历史语境
- k* p9 t6 ^9 o- ^: l4 p* @1900-1911 政治革命 排满反帝 救亡图存
! t, S) D& v3 k. Q; h( Q1912-1927 学术革命 批判经学/五行 新文化运动" V" m9 c* {8 p1 [% U$ c
1928-1936 文化守成 医易同源/国学三友 民族本位文化建设) ?( Z0 x4 T" \& i) @$ l5 [1 L3 z! K
"岁寒三友"的隐喻体系:
$ f8 S8 M, j; }1 Y6 s
0 B9 L: p( d: _汉字:文明基因载体(对抗拉丁化运动)9 v- g( i, i( ^1 |9 q- n- q; A
1 @# A7 d' p. t P国学:知识生产范式(区别于西式学科划分)5 ?7 A1 @1 @* m( ]; V
9 m+ w8 D ]# J' w3 k8 |9 @中医:生命认知模式(挑战机械唯物论)
' P3 m$ b8 {5 @, o! @7 K
2 G6 Y! h* Y" K' F4 y三、1936年的历史横截面# l' H0 C( k1 ^, ^: S
中医存废之争:1 j2 L6 q) U0 J
) K2 _7 |7 v4 E3 k7 g国民政府《中医条例》颁布(1936.1),但歧视性政策未变9 S; L' @. x8 x# p9 d; L6 P
F0 ]- a% W3 ~/ p9 b, N对比章太炎在苏州讲习会讲授"医易同源",形成官方vs民间的认知鸿沟
" K, b2 U, @) K3 F- H) z7 e
" i2 z1 ?, w2 V+ ~6 S5 x8 _语文改革运动:
( U+ r" \% h; k5 G
- @" O$ S8 Z3 q7 R1 V3 S拉丁化新文字推行(鲁迅支持)与章太炎《小学答问》的坚守9 m+ t$ k% @ n
7 ]- d$ ^! `+ k4 n+ `5 u/ ]
数据:1936年世界语协会会员数(中国)vs 章氏国学讲习会学员数 ≈ 10:1) q7 l) a0 P) T
. c" ]/ c G. w" p8 p代际认知断层:
% n5 {& J/ \6 o2 n- ^' Q% u5 G# l! H, f+ W3 Z7 B. O
鲁迅辈(1880s生):救亡优先,否定传统! [! `5 n& r* E7 H
) Z3 _0 f0 }! b; _" Y# b, \章太炎(1869生):文明延续,创造性转化
6 U( _3 S* F9 l
" Y. { }4 `( C' g四、当代重估:超越时代的先知
) X4 D2 H( M# R8 g理论预见性:
q t' A! u. G) l; r) t) I2 `5 d: e
"医易同源"与复杂性科学(如网络药理学)的契合
& h% z& _8 q2 D7 V4 y; B# ]
! C- B4 R2 e! |) I汉字unicode编码对中华文化圈的数字主权保障" N1 k6 v% \7 b. X6 T
2 k; O& J8 Q7 p' h3 y3 I( A历史反讽:' \% j) `1 z( j# p: W* ~8 Q$ U
! |6 a4 ]: g$ @3 a9 e1958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最终采用拼音辅助而非拉丁化. |( `* b( F# u. Q5 I3 ^* [
( i: o" z, J$ r3 F: \$ X2003年SARS期间中医的突出贡献印证"五运六气"价值
0 O! L2 w: c9 v8 J2 G# ]: G t- y2 s, D/ G# @* f
未完成的对话:
% c" i- _) q, O( N v" m2 V' b- h/ g7 O, u3 v* c2 ]7 _$ N' _
若鲁迅延寿十年,目睹延安中医政策(1944),会否修正观点?9 L; P' _' g y/ A# C# e2 U' ]
* ?* B# ?+ K' F( r" |
若章次公研习"医易同源",能否避免1950年代的学术挫折?3 a$ S% Y+ u6 m. p, z
- K; r! [" t* x3 [' }* z' s五、启示录:文明存续的智慧
; w2 z$ e M7 O9 c章太炎晚年的选择揭示:5 @1 P8 l% L: g% }- Y! u
0 K9 U9 v% }4 a! E S: T
真正的保守主义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守住文明内核,才能有效吸收外来养分! ?/ O7 I& {/ a
5 K) v' @9 X; [0 I% a
思想者的双重使命:既要回应时代问题,更要超越时代局限
6 }7 S: U8 X$ u$ y. @3 X' u5 K3 E! a
"岁寒三友"的当代意义:
0 [' g/ B# J' u& ~5 o4 b3 H$ N& o) q, C7 f
中医:应对现代性疾病的替代方案( b: f6 \7 M% q0 K
) n. n" P9 ~# t) @& W3 X国学:重建学术自主性的方法论
: a/ B# Q" I2 l3 ~0 r |- B, d7 H5 T4 Z; @* G$ {
汉字: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算法2 r0 B0 y% w; V [* q% L
; ~& [% D# z8 V$ G- R重读鲁迅的遗憾:
j% X+ d' P( ^( s: `4 }4 E( T$ @当他写下"用墙和时代隔绝"时,未曾预见——% h { G, O$ F
这堵墙后来成为抵御文化殖民的堡垒,
+ |1 A. P. o N( ]/ A& D" q7 @: O而墙内的种子,正在21世纪萌发新芽。: y. T+ C1 O8 u- B$ h3 u8 \
) P) l, P3 K" ?8 O4 L" G+ ?(如需具体分析章太炎医易手稿或1950年代中医政策文献,可提供专项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