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深度思考帮助计算:扁鹊所说的损至脉的情况
曹东义 发表于:2025-7-7 10:46: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8
根据下面扁鹊的论述,请帮助算一下扁鹊所说的损至脉的情况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k" s( v  w0 X$ u! E: `
[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u* j1 _- V! a5 L: E
0 Z1 V  D& l, S  `! s3 v[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O0 s0 O+ N* x5 L1 M6 {, g* ]% a2 X! _8 z+ c! U

$ [$ h* W+ u3 ~, I0 n& O* |& {  @$ }* w, n

, |$ r" N& l( v8 o1 s4 A" s2 y: ]6 t: q
[color=rgb(var(--ds-rgb-label-1))]
& [2 H, v9 l3 h' U
根据扁鹊的论述,损至脉的计算和病理意义可归纳如下:

一、正常脉象(平脉)
  • 定义:一呼一吸(一息)脉动5次(2出2入+1调整),气行6寸。
  • 数据:
    • 10息:50动,气行6尺。
    • 20息(一备之气):100动,气行1丈2尺,对应周身循环(365节)。
    • 昼夜循环50周,与天道相合。
      0 x" u# R5 `3 r; V/ c2 Y9 g  V  k$ E
    ( z" B# k' G3 r$ G

二、至脉(脉动过快,阳盛阴病)
  • 三至脉(离经)

    3 j1 m: g3 V1 Z4 k  P
    • 1息7动(呼3吸4),气行9寸。
    • 病理:气行过快(180度/周),血不摄气,曰“夺血”。
    • 阴阳:一阴二阳。
      7 ^+ D% f$ ~! H, Y
  • 四至脉(夺精)
    • 1息9动(呼4吸5),气行1尺2寸。
    • 病理:气行360度/周,精血耗竭(浮涩无精)。
    • 阴阳:一阴三阳。
      ' @) w& }  }+ n& N2 n1 w3 H
  • 五至脉(死脉)
    • 1息11动(呼5吸6),气行1尺5寸(校正值)。
    • 病理:气行540度/周,血气枯竭,五脏痿废。
    • 阴阳:三阴三阳(或二阴三阳)。

      % P6 H9 o1 h0 N# d8 D, X* y& b

    $ ?  R' m* V; n3 U" e8 G

三、损脉(脉动过缓,阴盛阳衰)
  • 一损脉
    , M& q  [5 d; g3 w) u
    • 1息2动(呼1吸1),气行3寸。
    • 表现:气短身倦,不及周身百八十节。
      3 o/ |5 K. ~7 F3 ]3 \7 M5 @
  • 二损脉
    • 1息1动,气行1.5寸。
    • 病理:气血离经,二便下血。

      % p3 s- y9 ~9 K- Y/ v9 s
  • 三损脉
    • 2息1动(10息7动),气行2.1寸(校正值)。
    • 病理:气滞血瘀,胸满脏枯。
      . ~: s! h2 q8 T2 E% Y, P
  • 四损脉
    • 2息1动(10息5动),气行7.5寸。
    • 病理:亡血失度,形销骨立。

      7 Q8 P; t" F$ F- T) T
  • 五损脉
    • 3息1动(10息4动),气行6寸。
    • 病理:气绝血凝,濒死之候。
      $ P% z0 j9 _9 D" `

    . y! U1 b. u; ]) C: B3 ]

四、关键病理机制
  • 至脉:阳气过亢,耗伤阴血(夺气→夺血→夺精→夺形→死)。
  • 损脉:阴气过盛,气血衰竭(少气→离经→争→亡血→绝)。
  • 阴阳失衡:平脉为“一阴一阳”,病脉则阴阳偏颇(如三至脉“一阴二阳”)。

    : t5 M' }. g  [( S

五、校正说明
扁鹊原文中部分数据需校正(如五至脉气行值),可能因传抄误差。校正后数值更符合逻辑(如1尺5寸→1丈5尺/备气)。
此分析结合了脉动频率、气行长度与周身节数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 A1 H" \4 r1 C( g( ^[backcolor=var(--dsr-risk-fill)]
: \2 v7 @% Z( [0 x[color=var(--dsr-risk-text)]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5 Z# e" a& N9 K# \( A1 u
8 L# Z. o) p5 s- m" ~2 g, o8 Z
0 W. c5 L. y; D+ J[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y- T: ~" a1 Y; `* H5 E& M! B0 x
[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L) C4 ^- h  F0 k% q0 z7 U4 M( n/ q3 T! O% y
[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 x) D- y% Q) P# v% g/ o0 }3 n
[color=var(--ds-icon-button-text-color)]
* O  t' ?9 }% u$ G' _/ `9 R! w& j1 X: U
8 N. r& m5 M4 l) q2 G! k) S$ U
% E- q1 d/ ~  G2 X5 @* l* M/ @: m  `0 g

2 ]+ I3 S# k( a" [( @6 C( i# n: |  `) V# [

% V+ y; m/ b( O! Z* O9 o9 S[backcolor=rgb(var(--ds-rgb-blue-100))]
- X5 y* G. N; g1 p2 _* x! o& o. ?0 n/ M* m2 n3 X0 b
7 m& M6 y* t# N7 B; Q9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