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河北中医学院,举行了《陈伯英医论医案》赠书仪式
# N4 D& q, o7 X高维娟院长、杜蕙兰副院长、方朝义教授等100多教职工代表出席。+ Q6 O7 U# ?3 O% d! J% }
陈伯英先生(1929-1978)曾于1962-1965年在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工作,因此,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作了发言。
# x& L, |; s% g% O" a
* o, {6 i6 E7 n- ?+ {: j我说,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也很激动,陈伯英先生40年前的学术成就,40年之后呈现给大家,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1 r/ X: G' o- Z: s4 l
我说的题目:
/ Q1 l1 t5 G1 q9 q中医发展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
, I0 m0 A' k2 T曹东义
7 x1 e0 d1 t5 `3 j" j中医的传承问题,《内经》时代就很重视。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并对医道进行了概括“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 x, b/ f) t, b' O. Y( r% D' J- c因此,传道,首先是有知识;第二是有情怀,第三是有缘分。三者缺一不可。
! [7 h8 m$ R0 q. `) u3 Q2 d我们中华民族有传道的光荣传统,我们很敬仰孔夫子,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而且说“道不行,我将乘桴浮于海!”即使到了小岛上,也要继续传承传播大道。可以说,如果没有儒家的大力传播,不求显达的老子道家思想,也许早就失传了。道家的思想,儒家传。这很有意义。$ ^/ T& k( C$ z2 L4 t: b* r$ l
扁鹊与长桑君师徒传承,受到张仲景的敬仰;假如没有王叔和的整理,也许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失传了。
2 O$ `% b! f/ ~2 ]+ E7 Q8 Y李东垣与罗天益的师徒情谊,历代赞扬,东垣的医学、易水学派,因此而传承下来。# @8 }3 r5 i8 W* S
《陈伯英医论医案》的出版,也有很感人的故事。
% N, d% x+ K" s/ L他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学术著作能够顺利出版,是很幸运的。
. i6 O7 {1 J0 ]& V他当年历经坎坷,从江苏来到河北,为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河北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令人敬佩。. t/ {4 q4 ^4 o# M$ T9 X# O
他的同事们,有很多人没有留下专门著作。
$ [9 `) r9 |4 Z3 r0 ^他的夫人,张光秀女士,他的女儿陈竞主任,以及有缘的王红霞主任,经过不懈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完成编辑出版任务,为中医的当代传承谱写了新的篇章,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事情,是当代中医传承的一个榜样。
* G5 |% }( z) K$ n4 I% H$ j. O7 ^ E* [2 W* _
我认为,复兴中医,需要理论自信,疗效自强,传承自觉,体系自立。
* X$ ^; d# o) z) [$ [ T0 [5 G; x; U+ A0 p
传承学术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传承,其他的都不可能实现。
- x* V. o, O/ s4 _0 X
: f3 q1 ?2 `& f: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