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用的酒2018-06-18阅读 216 三芝堂中医
0 h0 f y4 q6 I8 h, q Z" o S$ t$ v
) m# I# i/ c. }" u1 v! k 2 s$ ~' B/ Q) X- ~, B7 R9 ~7 a8 Q
, S( m. p+ f w4 j) x- q$ E+ z- C《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 I- R* E( \& d6 _6 o; D( y9 [
- B9 P# b! V. S: Z
: ?7 {; p' z/ l! e% A9 m( L4 R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 k& ~. W' A$ g
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6 v9 N2 G3 l+ J0 R
; P' p1 O2 U1 e6 t& p* t% |一类是“苦酒”,如苦酒汤,以及乌梅丸的制作过程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8 g; N: W1 t- w* j6 [4 w
* {; Z# j/ I& _* P. P- _ T
: b% Q- D9 v4 |3 Z" ?
5 r# h" ^" }7 e5 c$ B( }4 f从用语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用酒分为“酒”、“清酒”、“苦酒”三种。在上述资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P6 H: M* d% o' \3 t8 W1 y; ]0 h
; ^: y, N' O4 q% S( L8 @ T一是为什么三承气汤中,大、小承气汤中的大黄是用“酒”洗,而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是用“清酒”洗。二是为什么当归四逆汤是用水煎,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用水和“清酒”和煎。
# e Y% ?3 K5 U- c7 r. l
/ a8 Z8 y6 Q$ U% g那么,在《伤寒论》中出现的“酒”、“清酒”、“苦酒”三者所指是什么呢?
9 M# |" F) d, n( W% G& i
$ S8 a: a, y$ H. q7 e* Z" N' j) n2 P @ ]' P! F. D
1 ^6 |5 T# h* r T' m# b0 s“酒”即黄酒 “酒”所指的是“浊酒”,即现代的“黄酒”。高度的白酒,也就是蒸馏技术所造的酒,是明代以后才有的造酒技术,汉代的酿酒技术还远远达不到酿出高度白酒的水平。, m( r' @3 J4 m3 {: T# y' @8 _) F/ q
5 Q3 @) Y$ j0 e7 M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以及《水浒传》中武松饮酒十八碗等等所提到的“酒”,大多都是这种酒精度在15度左右的“黄酒”,这也是将“黄酒”直称为“酒”,而其他的则有“清酒”、“白酒”不同称谓的缘故。
1 j; v8 H5 V/ R9 z0 C. \) J- L+ E2 r8 Q7 S. }' B, ~9 x K9 c( B( }3 I& J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但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
8 `5 F' N! k, w) `: F, ?; u1 q( q& l' {
黄酒是中国的汉族特产,属于酿造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属于低度酿造酒。; h2 C: R( L1 x: v% j9 j& @3 \
5 a$ G4 t, H% p1 c1 |% z
《伤寒论》中用到“酒”的有三处,即大、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用“酒”洗。酒洗大黄与现代的酒大黄(也称作“酒军”)并非同一概念。/ B" B2 P7 Q5 v% X
8 D ]( J: O! a5 D& P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常大黄的品种分为三种,即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
" q d+ l! l- z$ S- @( R- T/ P! M; B% G
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0 M9 n) }1 k4 ^7 U
: }& P' S7 Y" l黄酒性温味辛,能通血脉,御寒气而行药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 m; I% e0 q1 A4 {- ]
" p: [8 i" g5 ^& v# K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
& H) ^; ~; d' X: J# ]9 H: X/ t! l5 f! z- |$ N8 F- l+ z
大黄以“酒”洗,与酒大黄尚有不同,酒大黄的炮制方法是后世才发展起来的。
2 X7 b, o% Y) Z- R* l$ L6 Q+ `9 x$ x. Y0 o
《伤寒论》中的大、小承气汤及抵挡汤的大黄用“酒”洗是早期用大黄的一种炮制方法,其目的是增加大黄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功能,使其通下作用发挥地更快更强,同时在抵挡汤中还有增加水蛭、虻虫活血祛瘀的作用。) E& g0 x- b: _* [8 ]! {8 G& R: q
- R5 |" Y8 S8 l' _1 g* f( L" ~, b+ n g. P$ o" A" y {
# m9 B0 i- f# i7 Y$ x* k
“清酒”即糯米酒之上层清澈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家庭制作糯米酒的习惯。这种酒制成后装入器皿中,其上面的部分微微透明,也较清稀,就是所谓的“清酒”。而下面的部分较稠浊,颜色较白而不透明,即是所谓的“白酒”,又称浊酒。
/ g* C2 D% j& j3 U9 G4 L+ A4 D2 z3 B; {+ i1 ?
现代所言白酒实为无色,而非白色,是与有色之果酒、黄酒等相对之意。4 ]1 ]( V8 S5 E, W+ B* ]" D& D3 ?
7 }5 f4 e' g5 [$ B" u2 T9 H" D
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有妇女产后糯米酒加入生鸡蛋煮熟,补养虚弱的习惯,这与炙甘草汤中水酒混合煎药,用以治气虚血弱之脉结代、心动悸、体羸气短等证的方法,恐怕是一脉相承的。9 V% c0 j, P% T r7 B
+ Q0 {3 v+ ]0 U0 o+ D) E《伤寒论》炙甘草汤用的清酒,就是糯米酒之上层清澈部分,而《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应是糯米酒之下层稠厚部分。
# z% `7 S' ]# R3 i7 b
% w* T( B, y4 g! H酒性多温,清酒则仅是微温而已,且微酸微甜,度数较低。炙甘草汤用“清酒”与水混合煎药,则温行气血,以助通脉,甚至有补虚扶弱之功。8 B" m' D R0 p
. Z7 [: |; L; u' P5 E4 Z& p% C
炙甘草汤在益气补血、通阳复脉药物的基础上,更借清酒之温行气血、补虚扶弱之功,使气血充实,经脉畅通,心神得养,则悸可止,而脉得复,故是方又名“复脉汤”。% J, P$ o0 y. _! {" A0 J5 Y
7 @" k. V, `" h5 K+ x1 l( B' ]7 _
炙甘草汤中的清酒,并非今日之白酒,若误以为是今日之白酒而水酒混合煎的话,则心律失常的病症恐难以承受。4 ]( c0 g0 h6 ~& j1 b3 r4 H
/ h/ q8 w y& Q; L6 `( N: b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在四肢厥寒的基础上又内有久寒,从所加药物吴茱萸、生姜来看,是治疗胃寒呕吐的吴茱萸生姜汤的主要药物,可以推断,这里的内有久寒是指胃寒,所以加清酒煎煮,更增加该方的温胃养胃的作用。
' y7 h% e8 }& x+ U
* Y; X) `# K* H当归四逆汤不用“清酒”,是因为当归四逆汤证的胃寒现象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血虚寒凝,四肢厥寒,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胃寒现象比较明显,所以除了加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以外,更加入“清酒”煎药,一则使其温胃之力增大,二则使其行血功能更强。
0 [; K: ]5 v- P4 L# h2 G6 V2 y" e9 n2 R/ ]! f
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在胃肠,用调胃承气汤治疗意在清透胃肠实热,承顺胃气,恢复胃肠的虚实更替,通降下行的功能。
]8 h$ |) V" v* A7 G
2 u$ o5 L9 p i+ D$ [- @0 C$ y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用“清酒”洗,而不是像大、小承气汤一样用“酒”洗,其目的不在泻下内实而在清彻无形邪热,用“清酒”洗既能增加大黄的通行清泻功能,又能护养胃气,达到既能够清除热邪,又不损伤胃气的目的。0 C( i5 q; s' V# o- V, j- f
9 s5 t4 M1 e0 i
0 E# h3 k. Q7 X% ^: e0 ^( ~& R
# N) \3 Y+ N, P M% _( G
“苦酒”即醋汉代文献有很多地方提到“苦酒”。《释名·释饮食》中说:“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将“苦酒”视为劣质酒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Q: K- `9 r- D: @8 W8 u
/ Y' V, _6 ?5 S
首先,《释名·释饮食》中说的“淳毒”,是形容味道醇正厚重,并非质量低劣的意思;而“酢苦也”,正是醋的特点。
9 d+ l0 M3 [8 R) A0 i
2 A! e) ^4 Y7 @其次,《魏名臣奏》中刘放说的“官贩苦酒”与民争利,既然是争利就不会用劣质产品,否则利就无从获得。+ J* i( s. k" v: o
/ A$ S% ~8 g0 u+ t$ |2 l1 P第三,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墨书“苦酒”与墨书“盐”“酱”的餐具同时出现,显然“苦酒”“盐”“酱”都属调味品,那无疑“苦酒”应该就是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之一的醋。$ m7 x+ b! Q9 Y7 w7 W
: W1 O, P v+ f
在《伤寒论》中用“苦酒”的有两处,一处是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K/ D1 z6 ]0 {, E, A8 Y0 ?
4 ]6 ^# B m, h* j" ?, G x) u
苦酒汤方以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以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2 e) ^, K# O& g W5 M$ r4 ^1 H2 L1 Q# E* P- k
, N& |; V3 O% `) H
6 N) H0 \! {2 Z: R' }5 l苦酒汤的煎服方法比较特殊,以半夏为主药,“苦酒”、蛋清作为煎煮溶剂,以蛋壳置刀环上加火煎三沸,可见其煮的非常轻,取其祛痰、敛疮、利咽的功能。. t, }3 v+ Z; z% B) G4 Q: n
“苦酒”也就是醋,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敛疮,方剂以“苦酒汤”命名,说明“苦酒”在该方中起着敛疮止痛的主要作用。& G) j+ C2 Q! A" z1 Y. g; o; Q* l
# L9 B0 @/ u2 I9 I
另一处是第338条乌梅丸的炮制方法中,“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中就记载了以苦酒渍乌梅做成方便保存和携带的固体醋。
# S+ z! i; `2 G w$ d& O; n5 ]' i4 S6 I( `
乌梅本就味酸,经苦酒浸泡后后期酸味更重,乌梅丸是治疗蛔厥兼主久利的药物,乌梅经过苦酒浸泡,取其酸味能够安蛔,以及酸味能敛,可以敛肠而止久利。
- J' u1 S/ m& ^- e0 L- Y1 e+ Y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6 \( L% x2 C, C; V& D. l
7 G$ M/ v- n* m |: g1 ?& \: M0 a5 m+ b
, g# N, N# y7 f! A7 L, ^; `5 W l6 k# i5 Z
8 D6 M; f0 o# G" |. |
2 N$ _" Q, w8 Q,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