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讨论“传统中医”,是否暗含改造中医的意味
曹东义 发表于:2018-4-9 11:28: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27
罗卫芳网友说:
+ m% g% j; ?6 ?! V7 O$ ^8 ]
# B) `7 H! ?' M( W' f8 U近现代以来,“传统”一词已不单纯指“沿袭已久”或一个民族“固有的”事物,而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传统”的含义有:①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制度、思想、道德等;②用来形容“世代相传或相延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事物;③守旧,保守。. f3 F# V/ L+ _; d9 ]% ]" u
6 ~. T0 F9 l+ s! w8 C- c
前两种含义反映了中医学的部分特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其中的“传统”,指的是前两种含义。然而,“传统”的第三个含义则成为中医学被“矮化”、甚至被置疑的根源。0 J0 {8 s% m! |6 i2 U
  正由于简单把中医定为“传统”的属性,所以需要“现代化”。因此,中医正常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称为“现代化”,而同样是医学的西医学,由于是“现代医学”,自然就不存在“现代化”。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与“传统”用于描述西医与中医时,已不单纯是针对二者产生的地域或存在的形态,而是夹杂了某种价值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中医明显处于劣势。“传统医学”的称谓,无疑加剧了中、西医之间的不平等。
( m3 m- R; e5 T" {. W “现代”与“传统”已成为一对相对应的词。“现代”一词充斥着溢美,“传统”一词暗含贬意,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近年来,个别国家有人把中医学称为传统医学,还带有否认中医药的原创性与去中国化的目的。8 z. r3 h4 E& z
  “传统医学”的称谓  误导了中医发展方向  把中医学定性为“传统的”,就免不了接受相对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依据暗含于“传统”与“现代”二词中的价值判断,“传统”的事物必然保守、落后,而“现代化”是“传统”事物的发展方向。给中医冠名以“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歧义,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是原始的、落后的,因而有待于改造为“现代医学”。: z8 v" Q& E! H
  近百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诘难、被质疑的干扰环境中,“西方中心论”无形中主导下的中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中医学这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规范”,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作用结果是一致的,即迫使中医学逐渐丢失主体、放弃自我。
4 Z: O5 E2 y! Z0 z( z* Q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国内外对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基于人的临床研究、治未病早期干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  由于和西方现代科学的同源性,西医学自然而方便地吸纳着先进的科技成果,诊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西医学对现代技术过度的依赖,以及受还原论思维模式的局限,其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 \) ^7 G, E, t7 r# {  w! z0 h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9 11:29:58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8-4-9 11:34 编辑 0 l4 w* Y2 E& {4 K6 v  y% r

! }4 T9 E" |8 {□ 曹洪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罗卫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V; r4 `) c3 h7 b: L$ ?" V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确立了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后,中医学被冠名为“传统医学”,使以西方科学标准作为唯一的“普世”性标准对中医进行质疑、改造的行为合理、合法化,促使中医迷失主体,放弃自主发展。同时,“传统医学”的称谓还会淡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事实,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表明对中医学所属权的立场。  ●中医学种种“先进”的特质及在现代诊疗中的实践优势充分表明,中医并非输在技术竞争的战场上,而是输在意识形态的战争中。意识形态之战胜败的关键在于话语权的争夺。对“传统医学”称谓提出质疑,反映了中医界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以及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勇气。
) e2 i0 ?: A% A  ●中医学的“正名”可作为中医界乃至文化界开展思想运动的契机。通过这一思想启蒙运动,破除“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霸权话语系统,打破西方科学方法的“普世”性神话,系统弘扬“中国模式”的中医学发展方式,为中医学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中医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铺平道路。* l' u( e6 E0 s
* q1 A& Y! k' L5 a
    中医学起源和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学。中医学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确立了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后,中医学被冠名为“传统医学”。这一称谓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并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传统医学”划清了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界限,也悄然界定了这两种医学的定位。这种界定促使中医学不断放低姿态,逐渐失去在中国医学领域的主流地位。
0 Y) K* e  a/ N/ A1 N* M2 U- z" ^% g/ S
, Y; v% K! L# w" W" O1 E  “传统”的复杂内涵  近现代以来,“传统”一词已不单纯指“沿袭已久”或一个民族“固有的”事物,而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传统”的含义有:①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制度、思想、道德等;②用来形容“世代相传或相延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事物;③守旧,保守。前两种含义反映了中医学的部分特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其中的“传统”,指的是前两种含义。然而,“传统”的第三个含义则成为中医学被“矮化”、甚至被置疑的根源。  正由于简单把中医定为“传统”的属性,所以需要“现代化”。因此,中医正常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被迫称为“现代化”,而同样是医学的西医学,由于是“现代医学”,自然就不存在“现代化”。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与“传统”用于描述西医与中医时,已不单纯是针对二者产生的地域或存在的形态,而是夹杂了某种价值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中医明显处于劣势。“传统医学”的称谓,无疑加剧了中、西医之间的不平等。  “现代”与“传统”已成为一对相对应的词。“现代”一词充斥着溢美,“传统”一词暗含贬意,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近年来,个别国家有人把中医学称为传统医学,还带有否认中医药的原创性与去中国化的目的。  “传统医学”的称谓  误导了中医发展方向  把中医学定性为“传统的”,就免不了接受相对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依据暗含于“传统”与“现代”二词中的价值判断,“传统”的事物必然保守、落后,而“现代化”是“传统”事物的发展方向。给中医冠名以“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歧义,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是原始的、落后的,因而有待于改造为“现代医学”。  近百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诘难、被质疑的干扰环境中,“西方中心论”无形中主导下的中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中医学这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规范”,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作用结果是一致的,即迫使中医学逐渐丢失主体、放弃自我。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国内外对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基于人的临床研究、治未病早期干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  q5 l3 l" C/ \+ w5 L- q4 y

: t% z3 V/ [6 I0 g* p5 O- d  由于和西方现代科学的同源性,西医学自然而方便地吸纳着先进的科技成果,诊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西医学对现代技术过度的依赖,以及受还原论思维模式的局限,其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现代西医学的直接对抗式治疗方式,不可避免造成系列不良后果。例如,依靠化学药物针对病因、病理、病位的对抗和补充,带来了药物公害和医源性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生素应用,导致菌群失调及加速其发生耐药性的变异,制造了新的病原体,病原变异导致药物淘汰加快等等。同时,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带来诊断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诊断费用大幅提高。上述种种情况导致病原体越治越多、药物淘汰日益加速、医疗与诊断费用大幅攀升等结果。
! H: @: \5 P2 h2 p# Z$ f- X" N! |6 C8 L% g$ t* ^3 F
  以整体论为特征的中医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优势。中医学看似“古老”,却具有许多“超前”的理论与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就发展了以人体的“正气”(自我抗病与康复能力)为主要调节对象,以“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为实践目标的理论与方法。中医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依靠与扶助人的自我抗病和康复能力而获得疗效。正由于掌握了通过观察、调节人体的主体性反应以维护健康状态、防病治病这一法宝,中医理论与实践历数千年、直至现代,在人类健康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重视养生、预防,其实践目标的“前移”,客观上减少了疾病治疗的投入;中医注重依靠与激发人体自身的功能、改善人体生态环境以达到祛病的目的,避免了直接对抗治疗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同时,中医还是重视心身(形神)综合调理及个体化诊疗的典范医学,这些学术特点恰恰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提出的新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医主要依靠医生的感官,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功能状态所反映的外在征象诊断疾病,治疗用具简单,药物主要为天然药物,价格也相对低廉,具有“简、便、廉、验、安”的优势。这正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安全、有效、方便、价廉”。9 c  O* c1 t- P' \( A# u
  中医不仅是“传统”的,而且很“现代”——具有先进的理念和诊疗优势,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实的需求。因此,中医完全可以甩掉“传统”的羁绊,理直气壮地跻身于“现代医学”的行列。- u- m7 P8 ~* O! b: w) ]
  坚守“中医学”称谓  体现了“中国梦”的国家民族意志
( c) z/ U. _( ^# \" T, ^
' Q8 u! k& N. b$ K) D; [  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经历,中医界的有识之士逐渐开始意识到,“传统医学”称谓暗含着中、西医地位的不平等。于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一批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将英文名中的“traditional”去掉,拉开了中国医学在国际范围内正名的序幕。这种对中医学“中国”属性的坚守,实际上是中医界坚持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华文化逐渐复兴的一个体现。0 g9 O2 k$ S: G6 P+ D/ z- _$ h
  一种文化被“征服”要经历三个阶段:
# J3 l5 v/ `+ T5 u① “对方”的话语系统由知识界的非主流变成主流;
7 S, h2 Q: I# m' v% d  V②打着“对方”意识形态烙印的新主流的话语渗入政治领导集团;$ G& I' L* b% q# i& X
③政府认同此种话语系统,并使之成为社会主流。( ^" p2 f/ P; H: K
2 |) e+ y$ T% D# T; F
自近代以来,西医学的逐渐强势,以及中医相对于西医的日渐衰微,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中医学种种“先进”的特质及在现代诊疗中的实践优势充分表明,中医并非输在技术竞争的战场上,而是输在意识形态的战争中。意识形态之战胜败的关键在于话语权的争夺。一个世纪以前,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与发达工业击溃了中国人的自信,也导致中国人逐渐放弃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中华特征的话语权,这种放弃反映在各个方面。其中,中医学在近百年来的遭遇就是中国文化丧失话语权的典型表现。中医的近现代史说明,如果没有勇气抵抗由“西方中心论”主导的霸权话语系统,必然陷入消极防守、节节败退的局面。. _+ b& T  \. [+ v
7 p1 [9 v) f: P0 B
  对“传统医学”称谓提出质疑,反映了中医界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以及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勇气。目前,对中医学的文化与哲学研究成果,已足以总结出有关中医学在现代发展道路的系统纲领。当务之急是恢复整个中医界的自信,进而鼓起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勇气,挣脱“传统”定性的羁绊,消除定性“传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宣传中医学的“现代医学”属性。中医学的“正名”恰可作为中医界乃至文化界开展思想运动的契机。通过这一思想启蒙运动,破除“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霸权话语系统,打破西方科学方法的“普世”性神话,系统弘扬“中国模式”的中医学发展方式,为中医学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中医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铺平道路。- C6 y: M. ^: w7 ^% c" [7 \
* p. }/ ?) R: G1 J
  习近平主席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明确了中医药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5 Y- f* u! }, @) y) |5 |$ H  x* a+ r/ z
  中医学正名表明  我国对中医归属权的坚定立场  目前,韩国已将其本国的中医更名为“韩医”,反映出很强的知识产权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给中医冠名以“传统医学”,无形中会淡化中医学的“中国”属性。在其他国家觊觎中医学所属权的情况下,这一称谓无疑会丢失中医学的中国原创属性。因此,“中医学”挣脱“传统医学”的羁绊,不仅可以摆脱由“传统”一词带来的“落后”、“原始”的阴影,还可强化中医学的“中国”属性,从而表明我国在中医所属权方面的坚定立场。2 q0 K1 _( p! v, H' m
3 \; l. u  K4 w% t) @2 C/ s
  将中医学与西医学分别称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暗含了武断的价值判断,是“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霸权话语体系作用的结果。冠名以“传统医学”,无形中使以西方科学标准作为唯一的“普世”性标准,对中医进行质疑、改造的行为合理、合法化,促使中医迷失主体,放弃自主发展;同时,“传统医学”的称谓无形中还会淡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事实,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表明对中医学所属权的立场。# A  l# `3 E0 p
+ w: b5 F* K  h5 w* c' @9 f
摆脱“传统医学”羁绊,坚守“中医学”称谓,不仅是中医界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保护中医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破西方科学方法的“普世”性神话的战略举措。倡导“中医学”称谓,不是为了“正名”而“正名”,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话语权的博弈。话语权的掌握与否,决定着民心的向背,关系着中医在维护人类健康作用的发挥。# g* e( E: Y2 Y) b# P
  中医学是传统的,因为它经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学又是现代的,因为它能不断与时俱进解决当代防病治病问题。中医学是中国的,因为它根植发展于中国;中医学是世界的,因为它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a& t' c8 E9 }- h( }% i引文见https://tieba.baidu.com/p/2988044725?pn=0&9 L5 y3 w4 n0 M4 y4 Z!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9 11:39:02 | 阅读全部
政策偷换   伤筋动骨
! v  y/ U9 u1 a" B* g( z  q
1 H0 w" r% ], L  W8 p3 r6 E张晓彤 2018.4* \, d) F0 Q( h4 V0 {; x+ O

" K/ ?7 p- j4 s9 o4 r       刚刚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中西医并重”的提法,改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𠄘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与刚刚发表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有重大差异,也在淡化刚刚公布的宪法第二十一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原则。已经关系到中医的存亡。% }7 H$ u  b3 R) `' F8 I# ?* X, V7 X
        “中西医并重”是我党早就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文件明确了“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卫生工作总方针。
! {5 j8 j6 E2 F& [1 m        尽管原来就只是说说,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至少尚有预期,还可力争。把没有办到的事情悄悄取消,这不是我们党的作风。. v0 A% L. _$ o& o7 Z
        这个提法保护的只是中医,西医并不需要“并重”来保护。中医在劳动报酬、资金扶助、社会地位、政治影响、法律保护、医疗准入等各方面,与西医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尤其在基层和民间,差距天壤。
/ }* F' F) Q. U2 w, \       避免西化,是保护中医的重中之重。用“鼓励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西医并重”,是将中医进一步推向了西化的不归之路。这与要求中医“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同样,在实际上都是西化的代称,这是对中医事业的最大危害,必然加速令中医走上消亡之路。
5 u5 V9 h/ `; r# H) Y       政府工作报告加在中医上的“创新”,是在暗示中医落后和保守,明显带有岐视,西医同样需要创新,为什么不加以强调?若说西医在创新,难道中医不是吗?不是一直在应对新的挑战(大量的被其他医学治成的“坏病”),应对新的疾病谱,应对新的传染病吗?从古至今,历代如此,新的流派与其理论层出不穷,从未停步,从未间断。只不过因为创新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没有离经叛道而已。
( S2 L. Y+ T( `, y/ k  @9 ^) B       中医需要大力扶持的原因,并非不科学,而是源于西方学术霸权的长期压制,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泛滥,以西化头脑制定的法规的长期抑制。
$ \# i# d9 z. P# B/ D       中西医长期以来互相独立,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因而两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切磋,互相配合才是正道。而“结合”实际上却是要以西医改造中医,结果是极大地排斥和削弱了中医药特色,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从而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度。
+ C* E8 e% @4 U6 X' b1 e        中医完全可以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诸多疑难问题,在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上,在调整前期未发和难以预测的疾病上,在攻克治疗疑难绝顽和慢性病上,在减少创伤性检验和治疗、减轻患者就医痛苦上,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药物的化学污染上,在防治病毒性流行疫病上,在防止出现病毒病菌急速大规模变异、形成菌毒污染上,在削减高额检查和治疗费用上,在改良医保制度上,在保护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免受药物副作用伤害上等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5 J7 u; a- s" R+ _" E3 K* _! J       中医是仁者医学,绿色医学,让人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恶病的医学,让人不花钱少花钱不返贫不破产的医学。; i5 W( T; s( f0 Q( ]
       悄然中的方针政策的偷换,反映出的是业内西化的作祟,是上面政策的摇摆,请恕我直言,这正是中医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8 R: ]! ^5 h, i
7 j: j$ }0 @5 N$ {

1 t/ s" M' e- ^2 A' `. P
' ?) W5 E$ @' b9 @, Z7 `! @! P当归厚朴:
) k! Q. e( G# d' r$ ~@张晓彤 
& Y5 B" m: ]) Z. f9 [当归厚朴:
9 ?- `8 Q, ~+ K% M  O" m@张晓彤 精准犀利,一针见血
4 K4 c" t/ r, M陈家功:
: `" e3 G5 A6 p+ r; m# I@张晓彤 其一,“中西医并重”,给出的是人对待中医药与西医药的态度,针对严重的“轻中重西”的实际提出的,目的是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并存”、“并行”,途径是实施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其二,中西医结合,本体论即理论上追求中医药理论与西医药理论合二为一,方**即临床上追求两种医学方法相互配合,事实是以西医药为主体,同化中医药,本质是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实践结果,中西医结合理论尚未建立,临床疗效并没有获得提升。其三,“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是,承认中医药与西医药各自的独立性,而中西医结合,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不具备中医药的独立性,“中西医并重”的“中”,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中医药”。其四,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倡导者及其追随者,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否拥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中医药理论技能不具备解决现实疾病问题与维护健康的价值了?其次,自身是否已经掌握中医药理论技能,并且达到古代中医药学家的水平?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药与西医药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事实长期无视。《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中西医并重”,“鼓励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发展错误的方向!因为,中西医结合不等于中医药,也替代不了中医药。0 a( N) w( z) {4 A. N
黄宝栋?感恩:
+ O2 |- F  m6 n2 S  Q. t家功高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4-9 14:06:29 | 阅读全部
园工:
7 X" b% R/ Z7 f- o@陳家功 谢谢陈老师% ]2 l6 p) s' [( R$ T
赞同您的观点
- E9 ^2 Q- }  i$ a' `, W现在的关键可能在于中医界内部了,在于我们如何“与时俱进”,重新定位自己。
) ~$ x$ P- F2 W( E! Y中央有关中医的政策文件,也主要靠中医界自己来起草。
8 }2 ^, T9 c, ?) P5 Z黄宝栋?感恩:7 y6 C: d4 ~5 H# {  ?# W
     事有始终,物有本末。人之生死,贵在道兿。或道兿并重,成就非凡;或道不通兿不精,了却一生。成也败也高亦下亦,难在忘我、贵在善始善终……中医学人亦难例其外。行道守恒、藝术求精是侪辈不二之坎途,尤其是当今西医霸权、洋奴专横的年代更需忍劳忍冤,无畏粉身,鞠躬尽瘁……2018.4.9
8 Y  f' a( N: k6 ]. F+ W夏天的小白兔桂银才:
6 q: M4 R8 I/ D( L现在的能够公开执医的中医生,李鬼远远多于李逵。一个朋友有点儿崩漏问题住到中医院,中医生们齐声吆喝“手术清宫”,这是哪门子中医中医呀?分明是众多李鬼在世。5 U) w+ l! K8 X( M' D
特别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钱柜们,擅自传给宪法和习主席的并重思想,更是当代剿灭中医的李鬼!- c- [5 x" _6 N! T- j& T. X
骆中贤:7 T& \5 |6 L+ N: V' j9 g
@陳家功 这文章好
$ p# w( }7 o. _) `! Z, r0 U; N尹喜大中医福娃:
& S; e$ e+ P2 x: ]' P中华自信,诺贝尔奖青蒿素耐药性,像其它西药一样副作用大又贵被淘汰。千年古医学早攻克疟疾,甚至非药物,纯针灸治愈疟疾流行病。@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大夫:解放战争时,大西南很多疟疾病人,缺奎宁,部队官兵,都靠针灸治愈。无因病致贫,买不起欧美青蒿素的穷苦百姓也能活命
$ i9 _, Y4 c7 F4 p# i3 UH Q .C H E N陈其广:) V3 O: _4 |, i9 p9 F5 W: C
各位老师:在此前不短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把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政治需要而定义的一些概念固化并奉为聖典。如"传统"等于"守旧、保守"进而等于"落后"。这个等式的前半段是可以从中性、客观立场来认识和采用的,但后半段则不一样了,变成了贬义的主观价值判断。因为”守旧、保守"不一定就"落后"。当我们的一些学者把“守旧、保守"直接等同"落后“时,其中是受到前述历史时期的认识影响的因素的。而一些从文化上、从政治上、从利益上轻视、排斥甚至反对传统地道中医药的"高大上”们借机“移花接木",在中医药一些重要场合重大问题上以“传统等于落后"为据,直接反对把落实宪法关于国家"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纳入相关法规,并偷樑换柱,用“中西医结合"来等同、淡化、替代甚至消解“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当下这个问题已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主张区别、学术思想分歧了!!!推而广之,从文化、政治、利益角度出发力主"传统等于落后",是否也意在主张以此为由要全面彻底地否定、清除中华民族一切带有传统含义和色彩的社会存在,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丶传统习俗,当然,也包括他们作为抓手、切入点的传统地道中医药呢?在此敬请各界有识人士郑重辨识。0 `8 C$ h* d6 f6 E( l" |
李国强  忘了我吧:
$ S# W. G2 i5 ]( V  u0 K: C4 A群主陈老师说的极是!历史被演变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固有形式成为了今天的圣典,“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要想打破它是很难很难的,何况第一步首先是识别就很不易呢。% t) i2 l$ ?0 ]
H Q .C H E N陈其广:
0 {6 B7 H* {9 z各位老师:在此前不短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把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政治需要而定义的一些概念固化并奉为聖典。"传统"等于"守旧、保守"进而等于"落后"就是其中突出而关键的一个。这个等式的前半段其实是可以从中性、客观立场来认识和采用的,但后半段则完全不一样了,直接变成了主观的价值贬义判断。因为原来”守旧、保守"不一定就必然是"落后"的。我国农历是传统,但凭什么就肯定它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于公历呢?!危险的是:当我们一些学者把“守旧、保守"直接等同"落后“时,其中明显是受到前述历史时期的认识影响的。而这种学术认识被一些从文化上、从政治上、从利益上轻视、排斥甚至反对传统地道中医药的"高大上”们得以借机“移花接木",在中医药一些重要场合重大问题上以“传统等于落后"为据,直接反对把落实宪法关于国家"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纳入相关法规,并偷樑换柱地用“中西医结合"来等同、淡化、替代甚至消解“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当下这个问题已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主张区别、学术思想分歧了!!!试问:推而广之,从文化、政治、利益角度出发力主"传统等于落后"的价值判断,是否也意在主张以此为由要全面彻底地否定、清除中华民族一切带有传统含义和色彩的社会存在,诸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丶传统习俗,当然,也包括他们作为抓手、切入点的传统地道中医药呢?在此敬请各界有识人士郑重辨识和取舍,勿忘国家民族大义。
' @- \7 W  E) x9 m! ~5 J尹喜大中医福娃:0 U0 k6 l! n- I- Z5 X2 W( K
@H. QG .C H E N 新时代,不忘初心,中西医学都抛弃盈利第一,重新回归救人根本。学白求恩,西医学中医最快、最好、最省钱救穷苦百姓
, l3 I4 s; R% d, Q) g& D3 a- ~* r淄博一中医一杨桂芹院长:/ p2 Z. M- `9 `2 q7 z  f
9 o) _5 Q, r- M! ?, q  N" G) ^) c
李春江民间中医:5 s( T2 H. v$ ?  U" I9 P
@龙砂医学 7 d  X5 T& {0 x" Q6 d8 I& R
张南社科院:7 N, p2 Q% [. z" _% J! R& m; \
@罗卫芳 你好!
/ Y3 I) _$ [, l久不知你的信息了!没想到你还能在这个微信群出现。
" _4 M  l7 |/ Y0 Q陈家功:
- f# y2 e( @  J: D2 S# x9 |- b9 N“并重”与“结合”不容混淆
) p- F% @' g% l1 L- b. c. t  D+ h8 V6 }
陈家功    2018.4
! y( T0 c) @/ U) o' ?* E6 H+ n7 k
- m  |  S& H. {- f/ Z5 |: n; T9 G        其一,“中西医并重”,给出的是人对待中医药与西医药的态度,针对严重的“轻中重西”的实际提出的,目的是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并存”、“并行”,途径是实施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 W; b) _9 t( b4 W' A
        其二,中西医结合,本体论即理论上追求中医药理论与西医药理论合二为一,方**即临床上追求两种医学方法相互配合,事实是以西医药为主体,同化中医药,本质是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实践结果,中西医结合理论尚未建立,临床疗效并没有获得提升。
1 {# J( \1 y9 W: K% D       其三,“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是,承认中医药与西医药各自的独立性,而中西医结合,不承认中医药的独立性,不具备中医药的独立性,“中西医并重”的“中”,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中医药”。  o7 n3 J* @! Y0 s1 J: A& r
        其四,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倡导者及其追随者,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否拥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中医药理论技能不具备解决现实疾病问题与维护健康的价值了?其次,自身是否已经掌握中医药理论技能,并且达到古代中医药学家的水平?
# A! U% ~) R/ M9 q' G  d0 V& u$ y        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药与西医药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事实长期无视。《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中西医并重”,“鼓励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发展错误的方向!因为,中西医结合不等于中医药,也替代不了中医药。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