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投身中医坎坷多,可我不悔
曹东义 发表于:2018-1-21 12:06: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07
投身中医坎坷多,可我不悔2018-01-21 曹东义 中医出版
7 {" j( w4 n  `# Z, v) b! a
导读:娄绍昆先生的著作《中医人生》,从内容上看,我认为应该是一部历史书。它既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学术史。
3 ]1 Q2 R  |! s# Q- h- ~
评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 O6 J1 \& c$ g! j4 w" }+ t
小人物见证大历史

3 G8 j+ `! z/ V. K# f( I
中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 d- D0 z& ~# w0 v1 N+ K
很多优秀人才的命运,受政治浪潮的席卷,一夜之间被改变,下放到农村基层。这令很多人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内心深处充满纠结与无奈。生活的艰难并不能磨灭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生活条件艰苦、卫生条件差,使很多有志者走上了古人悬壶济世的杏林之路。娄绍昆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他投身中医有很多坎坷,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最终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逐渐被中医药文化所化,如今成了肩负传承中医学术的中坚力量。

7 e/ M' e6 O$ x/ X. _
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传神之笔把这段历史鲜活地展现给世人。其中有他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进中医之门的生动描述,也通过他自己拜师学医的成长过程,把浙江温州一带民间中医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展示给读者朋友。使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民间中医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中医学术,以及如何依靠中医学术而生活的。


1 Z! E3 _% e* D2 B3 |温州人杰地灵,民间中医之中不仅有祖传的、自学成才的针灸医生、草药医生,也有造诣精深的学者。他们不仅承接了民国年间陆渊雷等人倡导的“中医科学化”,而且还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进行验证,践行了由“《伤寒论》被《内经》化”,再到“《伤寒论》去《内经》化”的学术探索。“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娄绍昆先生在这部书里,通过与阿华表兄、张丰先生等对话的形式,反复探索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张仲景如何处理方证关系,以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的验证与研究。$ }( \, Y- M2 x( Y

! c. c: S* a, ~5 M5 ?) }% F这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它牵涉到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伤寒论》的现实临床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医学理论与经方的关系。
: v+ x  M( P* `4 y/ l; k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如何写成的?他在自序里有一些描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但是,时隔不久,皇甫谧在《甲乙经自序》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张仲景主要是“撰用伊尹《汤液》”,加以改编、补充写成的。6 F+ u$ L! u4 }3 A0 i" X
5 v2 y$ Q4 }( }
托名伊尹的《汤液经法》,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后来的流传并不广。  
8 t, Y1 h0 x* n( D/ k$ T/ N
新中国成立后,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向国家捐献敦煌卷子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披露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也说张仲景依赖《汤液经》,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 t7 J) H8 q1 g* v& Y) g1 e7 M& k1 h/ w3 u$ t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疑问:张仲景为何避而不提这部重要的方书?
  v+ m# p9 }& D/ |1 w& C6 M8 W

. L  f8 a: e5 @# l  t
这只能从张仲景对于古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如何看待《内经》理论与经方关系,来推测、来研究。笔者认为,张仲景看重的还是理论的指导作用。
* ?1 y% h* w) E  L5 r* n. G

: @0 ?" g& U9 T) K1 ~: X9 d王叔和最早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他吸收张仲景的学术经验,用的是“以法类方”的研究方法;孙思邈认为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特有神功”,但是后人学习他的著作却“莫测其致”,完全不能理解、掌握。也就是说,仲景《伤寒论》到唐朝初年,还没有被人们深刻认识。
# F$ U6 S% z6 a* O3 Q& F  W5 R$ K' t) A( w3 g
汉方医受重视有其历史原因
4 _) x+ o* S2 b6 x, w
4 O; X8 c! R" }6 W; x8 Z娄绍昆先生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认识了被误划为右派的张丰先生,开始对于日本汉方医的深入了解。张先生大学时代学习日语,在下放农村的时候,购买了当时唯一可以订到的日文版的《汉方医学》,使他成了对日本汉方研究的专家。娄绍昆与他讨论“经方医学”长达五年的时间,并且在临床应用之中,取得了很多“大专家”所难以达到的好疗效。
. h% E8 C! e9 K5 D1 s

6 Q! n/ M3 f. @9 @/ V
日本汉方医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1702-1773),他从《伤寒论》 与 《金匮要略》中选出220首方剂,并以方为类目,汇集仲景相关论述,并附以自身经验体会,名之曰《类聚方》。书中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几无涉及,即便六经也很少提到,主要依凭腹诊、方证,着意凸现“方证相对”之学术主张,对此后古方派医家乃至整个日本汉方医学界影响深广而久远。他所写的《药征》一书,收载药物53种,对每味药物首先标明功效,继而选录伤寒方证作为药物功效的证明(考征),并辨别方证伪误(互考),表达个人观点及实践经验(辨误)。他的弟子邨井杶(1733-1815),作《药征续编》,收载89种药物,一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a0 ]( \* U' J7 {2 t7 |
7 y9 q* w& u* i) t2 u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取消汉医的策略,汉方医学的传人,都有西医毕业的学术背景。成书于1927年的《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的著作,全书很多内容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书中首先对张仲景两书中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5 ?; H6 z; P- L# M) J0 }

" Y2 a1 a6 R3 z- `7 Z) U
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正处于余云岫攻击的中医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36年,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皇汉医学丛书》,是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该丛书出版之后,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6 N* m6 D; z& P5 d
, _; ~0 }& z7 Z$ `* J' Y, f; `' ]* T- b
受汉方医学“多谈方证,少提理论”的影响,国内出现了重视《伤寒论》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与余云岫的“废医存药”主张,也有了一些妥协。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里,废弃五行学说的主张此起彼伏,影响巨大而深远。
% W2 k1 I- m& |3 z5 |
! b" m0 x. T; G* x医经、经方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 i8 y/ Z6 \/ z% Z8 G* T! k. u# k7 e/ P  v/ h! y) ^, [' G, S
当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化浪潮过后,沉下心来回归经典,我们不难看出,经方医学、医经理论,是在汉代就存在的学术流派。这两大学术流派,经历了张仲景的整合,已经有了巨大的临床成就。但是,两大流派向外分化的离心力,还是巨大的,不容低估。
6 h. z2 }0 b2 C' d- s+ m" n1 {! ?0 c8 K+ u; t
一方面,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是零散的经验,经不起西方医学的冲击,有被肢解之后消化吸收的危险;另一方面,只有理论而缺乏固定成方的经验积累,就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 g1 w4 w9 h( S+ A9 L7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医学术创新”,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每一个疾病在“方证对应”的原则下,分型论治,用的都是“自拟经验方”,把张仲景的经方放置不用,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日本汉方医的“方证医学”,虽然也是这个思路,但是他们不是“自拟方”,不重时方,尊经方,把张仲景的方剂与现代疾病诊治相结合,反复验证,取得了更多的经验,也更成熟,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借鉴的。
2 g0 I, j: v/ ^$ g9 Q! ~5 f9 V3 R9 S, k. Y
无论是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病下分型,都应该多借鉴经方,少自创新方。尤其那些涉足临床不深的人,不要急于标新立异,要先把经方学到家之后,再考虑自制新方的问题。
7 d& N- h3 ?* S1 y4 r, R

# m, ]5 ]% O! B0 M0 Y3 P2 g娄绍昆先生《中医人生》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如何继承张仲景把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统一考虑的问题。他说,《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就是一个象征,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借鉴。因为中医诊治患者,不是消灭外来的邪气,而是把患者的正气维护好,消除证候就是治病的根本措施。
2 U. M; g4 ]1 n9 R! Z8 R) x, m学术需要创新,张仲景也没有穷尽中医的智慧。; J* ^( q# |6 J( a& g
1 ?$ U- Q/ A% Z0 m/ R# R) ]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大方向。”! j( {0 l  U- r8 o; B$ a9 t
' i# j8 k, w9 ~; E9 b
笔者认为,邓老这个观点值得大家参考。《中医人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1 {, u; ]* y5 L+ P4 E3 d' h

( w  R: W- f: X/ `. m& O, L, e" f& D+ J
作者简介
曹东义,河北省衡水市仲景村,主任医师,现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委员,河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委员,中华中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中医近现代史话》《中医大趋势》《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

2 G8 B) G6 v3 ]$ Q+ u+ A
(扫码下单)
推荐书:《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关注中医出版,每天都有9折书,满99元包邮。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原价: ¥138
现价: ¥124.2
折扣限时一天
此书包邮
编辑推荐
本书第一版在短短5年内就重印了9次,光在台湾发行的繁体版,2年内就重印了5次。这次精装增订版更是详细讲述了娄先生通过自学从一无所知的中医小白到成为正式中医执业医师的整个过程,对于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也可以从轻松的阅读中发现一种为家人或自己排忧解难的疗法。
END
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曹东义,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1 ]6 S% ]$ k5 Q% P
学中医,必须有种霸气
! h, q4 p8 z5 j( t' a# v* B9 Y
9 W3 O+ k+ `' o2 c. [/ C! F, r6 F

/ v3 l  S  a# U2 X+ s
* `# O# u. I! r7 x; |*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