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燕赵中医·名家讲堂]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八讲-语音文字版
水SQV 发表于:2017-11-13 06:41: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181
本帖最后由 水SQV 于 2017-11-13 06:48 编辑 , @& t, ^7 i% |5 T9 w

4 J/ x# H& v+ S; g9 H+ c
           曹东义教授讲座    吴媛媛医师整理5 @+ v+ W/ d" H7 `) U- J

7 t2 c/ E$ ~$ F) F) v" n- [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文字累计300余万。) T7 @7 @1 X) E: Z' V* T

: C/ y9 k. F$ s' g& ~, j  “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八讲”主要内容:' b/ t& ?3 z, w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 O# F# m# T/ L$ h1 S5 T' A
    炙甘草汤方
) P% C- Q5 m% \; @8 p+ t* x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9 P1 o! |4 I# a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 v6 X# y# n7 L* \- c9 {' j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7 s- n+ S1 h3 C& Q2 _1 l8 s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4 r% h6 |* U4 V" O! ]% c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 n" C. e7 }# S2 Q; H, C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 m' q: E5 k: m0 F! p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7 J: B# @/ I+ D: {- ^8 s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 |- L* x  M! A+ t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 @# Z8 F4 x# c" o) x; z# v* Y# }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0 e3 h1 ^, }; q+ K/ `" ~6 ?& v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 B4 d1 b' h" `2 ?3 |. [/ @, l" s) A" x/ g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5 v6 d6 x! _% R' l, r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 Q- z+ p- {# x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 r1 x1 [! T+ t: H$ E" H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9 ^' K. I2 W$ n8 ^7 \6 T) h; y( n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C% d' d. v) P  Y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 G, b5 m; y9 E0 X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3 \& {5 L2 s+ S7 e" w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9 Z9 j' Z1 a* Q: q9 E# N2 |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 _. r" g# }4 v: N2 U. |8 ]& F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2 I3 h0 x0 z" H4 `! q4 g# `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 f! M1 b& L) X( V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 \5 N% `1 @7 o6 G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5 d/ A) W- [" w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 V4 T8 r6 X( p! v* f; v) B3 N: z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 |- `% G, x; `! K' a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 ]( Y- [& W! }6 g8 C1 L8 M# ^$ x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4 J0 K8 q7 H  i" V$ m& H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 u1 p  B# E! b) |! a& I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 G2 }0 v# B* x6 ~6 f( T% U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0 M* M1 O7 d' M+ d8 g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 V+ J, d( _8 L& _0 i' w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 h; Q1 s/ Y9 H! t; Q9 V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i% t0 T5 D% a: A3 Q  O. G& o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 T1 q4 y* j! J, C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 j5 B2 `1 `; p  G! J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8 K$ q) j" M- d3 b- c) c$ e
    大承气汤方
- l0 [5 S) U! R  \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 H3 z! x( }4 r- r% d) ^5 F% w" `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R5 C" P2 O# C4 Y5 ]4 V' `* s' u
原文及音频链接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780
$ v0 a9 S8 h2 g% k6 R

* z1 Y: a# s6 f$ y1 ~! Z# _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水SQV 发表于 2017-11-13 06:44:49 | 阅读全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9 L7 a/ O) Q$ Q1 }2 ?8 c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w! t8 C, P; q" b  k阳明病一起头,就问了三个问题,用一个问答题提出问题,张仲景以为大家明白。张仲景采用自问自答,设问。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脾约症,就是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伤津液,脾约就是大便不通,伤津液造成的,太阳发汗伤了津液到阳明。脾约,大便秘结,为什么叫脾约,因为脾不运化,胃不腐熟,主收纳,脾为胃行津液,胃气虽然好,不能自己到十二经。由脾转枢,脾运正常不正常,脾的转属受到约制,胃气不能下降,大便秘结,肠道不通畅一种表现。太阳到阳明的,往往是脾约症。
- P7 C8 x2 z8 ^+ Q0 b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不虚有实邪,虚则精气夺,实则邪气盛。8 I6 u3 M' P5 {4 I
    没有经过误治到了阳明,胃家实,是阳明证的提纲证,底下接过去一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总括了胃肠包括肠道, 少阳阳明者,从少阳转到阳明的,少阳病位置历来有争论,少阳为枢。少阳开和枢,一个含义介于少阳阳明之间,是三阳枢纽,另一个含义,一个介于阴阳之间的枢,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还是枢,一个轴管着两个门,少阳阳明,张仲景尊重原来的含义。少阳病本来用和法,小柴胡汤和之。既不能发汗又不能泻下,这里没有这么治疗。
. [; z9 w0 T% x* u( E    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8 N2 u4 t' J+ `/ O
    经过误治,转属阳明。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为枢,少阳病用小柴胡和解表里,要是不和解表里,发汗用麻黄汤,桂枝汤,用了以后没有治好,发汗不行。又利小便,本来太阳不伤阴,发汗伤阴,利小便也伤阴,伤阴以后,胃中躁烦实,出现干燥心烦,按之硬,有实邪表现,大便难,不好结,这是少阳病,少阳传到阳明的一种病。
8 F) T& A+ m' l, ]! i. ^4 O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之为病是提纲证 。这都是定语,什么叫阳明病,这是标准症候,是标病,阳明病没写全,胃家实三个字概括,阳明病说的不是肠,在胃。胃家不是单个,胃家包括肠道,胃一家子都实,因此大便难干硬,胃中躁屎五六枚,这都是胃家,胃肠,读的时候一定明白,成家之言,家不是指的一个人,是一个团队。
  \6 G: F# g6 y. k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什么样的原因让人得阳明病。这么提问比素问热论升了一步,不管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张仲景不这么说,太阳病病好几天,到了阳明,根据症状不是日期。何缘得阳明病?就一下子把张仲景和素问热论划清界限。张仲景借素问热论阳明病名称,没有完全按照素问论述,有联系有升华,站在前人基础上讨论问题。有人说,伤寒论和内经毫无关系,这是错的,是有关系的,是继承的关系,继承而不局限,这是时代特征。很多地方把它两两对照,既能看到素问影子,又能看到张仲景的创新。所以这是张仲景把医经家和经方家结合起来。我的师傅邓铁涛先生,张仲景所以这么高的成就,就是把汉代流传的经方家和医经家结合一起,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因此写成伤寒论,这个说法是非常中肯的,一针见血,看到张仲景和素问热论之间的关系。/ R( ]/ c+ v1 P5 T/ ]: }- }6 V
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e/ o4 V1 @( w
    治疗本来可以发汗,发汗以后没治好,可能和体质有关系,和治疗不得法有关系。发汗是用阳气开启玄府,让津液出来,毛孔打开,发汗后可以伤阳可以伤阴,看以谁为主,要根据结果判定。若下、若利小便,太阳病发汗是前置条件,若是如果,是或然条件,一个主要条件,两个次要条件,这个不一定都有,它加重了发汗对人体的伤害。此亡津液,这是伤害了人的津液,这个亡并不是都没了,现在说的死亡是都没了,古人说亡是逃跑是丢了,少了,津液受了损伤,不是说消亡,津液受了严重的损伤,胃中干躁,胃里干,没有水,井干了,不一定燥,躁比干程度深,递进关系,同时称说明很严重,因此转属阳明,太阳病经过误治,因此转达,转的意思,属于阳明阶段。
& D+ Q' c2 a5 }- g+ R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 C! S8 I' U2 z2 l- N9 {+ @
这省略一个病字,此名阳明病也。更就是换的意思。古人解一次大手,换一次衣服,有讲究的人贵人要更衣,也有的人就是解开腰带,要变更一下,也不一定是换衣服,更衣就是一个文雅的词,方便一下。内实,内里实邪,不更衣,就是不解大便是一种情况,比方大便难,这个人再解的时候,大便难,不好往外排。此名阳明,命名为阳明病。 & y1 S9 y+ N! n3 v# e0 }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4 T, Q0 C, L; P/ V$ X8 ^. F# f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b% g" N) r$ K. x# H    解大便困难外面还有什么症候呢。身体是发热的,这里可以体会,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热一会有又一会没,往来寒热,叫少阳。不恶寒反恶热,恶就是害怕。中医有一个特点,喜欢什么就没什么,讨厌什么有什么。恶寒有寒才怕寒,越喜欢什么就越少什么,喜欢喝水缺水,喜欢什么就少什么,讨厌什么即是多什么。- S0 K" h. B, y/ c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 {* d; T5 d/ _& ?    张仲景深受素问热论影响,必然把得病日期和病症相联系,如果张仲景纯粹辩证论治,不管日期,只说辨证论治,就不说第几天。只要一提到日子,那就是受了素问热论影响,但又不被拘束,这是仲景了不起的地方。不受拘束于经典,一切以临床症候为准。
1 p" k/ H+ d# v. Z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 T5 T0 u7 D7 v' X* u$ u$ Z    不发热浑身冷,恶寒实际就是发热,他不摸不知道多少度,现在经常有这样病人,试了体温表知道发烧,一摸手脚冰凉身上冷,这是发烧了。 # E3 l/ v; F" M, Q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N6 u' G8 W* x0 u! s$ r3 b
  张仲景看的必然趋势,站在阳明角度论述。得病第一天,恶寒情况即将过去,要离开太阳了。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症。自汗出恶热,外症不恶寒而反恶热,标准阳明病外症。张仲景告诫人们病情是变化的,正阳阳明,不是太阳阳明,太阳阳明是脾约伤了津液过来的。1 w! s8 k, _' y! P8 L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怎么自己结束了呢?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_2 t, n. o$ ?- X6 y" K. ]+ y: X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I  {) v2 e' g) ~
    阳明位置居中,张仲景用这句话,和河图洛书完全一致。河图洛书里面一六居北方,二七南方,三八东方,四九在西方,阳明居中属土,左传里提到,土遇金木水火杂,而成万物。金木水火它们的生数,加上土的生数五,即是它们的常数。就是万物所归,无所不传,不用去别地方。阳明能把外感热病都包容起来,这个有道理,温病学说那就是邪气从表,到阳明以后就不走了,没有到三阴,无所不传,一派热象,始终是阳热实。因此表现出无所不传的一种情况。后世四圣心源,素问、灵枢、张仲景、扁鹊加起来四圣,解释病情,一气周流,解释春天春木之气上升,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这么一种说法,比较好用,伤寒杂病论里也有它的缩影。
* A8 {* `9 l$ }' z5 F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一开始恶寒,二日不恶寒了,这是正阳阳明。
! V0 O" K& C# k9 w* q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G/ Z, h. F$ T/ b8 J6 r3 h
如果大便不难,不是脾约还是正阳阳明,可以和前面互相参照,没有更深的意思。         
. B/ F! T/ ]3 z3 R' C; J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 E, T: g# ^6 |0 g
这是提的是少阳阳明表现,伤寒第几天,转属阳明少阳阳明的一种表现。伤寒,伤于寒以后没有太阳,呕吐不能进食,往往是少阳病表现,后面不是恶寒,后来是出汗,流的比较大的,叫濈濈。太阳出汗,哲哲汗出,这里出的多,叫濈然汗出。是转属阳明,从太阳到阳明转过来的。! j& T9 q2 n2 r  z* V6 k5 F, B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I0 S. y, U1 [4 `% [7 {
太阳伤寒病由太阳到少阳,由少阳到阳明,出现了脉大,因此这个日期又受素问热论影响提出来的。阳明第三天脉大,一摸遍身脉大,趺阳脉脉大,是一种邪气盛的表现,来到阳明了。         9 G" b% r4 {/ D  L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 F% n9 Y, O/ O6 B9 U' u$ t' v    这里不说第几天。伤寒脉浮缓,本来手太阴,足太阴正常脉象就是和缓,脉浮是有表邪,手足凉到了少阴,自利不渴者为太阴,太阴病腹泻,不口渴手脚暖和。现在内经教材一说黄就是瘀胆,胆汁不畅等,中医说法脾不伤就不黄,土的颜色就是黄色,太阴病身发黄,本身的自病,太阴者身当发黄,因太阴病本色外显,古人没有考虑胆管堵塞,什么黄疸病,古人这解释和现在不一样。
( ~) u$ H4 \# C: t1 l& f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a2 G( T: A: x. g' J
    这地方指的邪气入里,伤了中焦,这个人阴气盛,伤脾发黄,阳气盛,成为阳明病,伤胃,伤脾发黄,小便自利不能发黄,小便自利代表脾的运化能力伤的不重,所以小便利。金匮要略里面提到,发黄疸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治疗不正确,用茵陈蒿汤治疗,利大便也利小便,利湿。  8 h7 ?7 S& J" D! @* ]$ d( K0 }+ X, N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 L/ g* L/ E$ H( S8 |1 R6 Y
    虽然微汗出,但是出的比较多明显,不是一摸有汗,是能看到的濈然汗出,伤寒濈然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出汗胃家实,一条条逐渐逐渐补充出来的。看着啰嗦,实际不啰嗦,这个病怎么来的,有来龙有去脉,张仲景这里讲的比较细致。
! A: F# W7 R3 `) T. Z    再见。5 \" Z6 }) {( U- y
      
/ r# T+ z1 `/ N3 j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水SQV 发表于 2017-11-13 06:44:11 | 阅读全部
前面学习了伤寒论太阳病篇,内容特别多,分上中下三部分。学伤寒最难学的就是太阳病篇,它内容特别丰富。底下剩下有方证的条文,区分脉搏不整,就是结脉和代脉。
9 u3 m0 B  G( |& P: C* d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 H, C4 a: V2 a' p- V    什么是脉结代,底下条文解释,什么是结代脉。学完底下条文就知道它什么表现,如何诊断,以及相应的病机是什么。
9 c/ N/ z- o" s8 w  o& T# @4 }( \+ C  W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j2 T% C: k7 r/ @
    摸脉的整个脉动比较缓慢,比平常人慢一些,跳的时候偶尔停一下,停下又来了,这叫结脉。来数一止,而数,叫促脉,就好像小孩跑步一样,行走速度快,有磕绊停一下,叫促脉。老人行走缓慢,一会走一会不走,这叫结脉,比结脉更严重的叫代脉。
  J4 Z" H- t8 }' p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3 C$ _7 _: b5 c, {8 Q  j# }2 b9 \
    脉跳着时候中止,不想停,好像代偿一样,停了以后,跳的比原来快一些,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叫结阴,这是结脉的一种情况,在摸脉的时候,西医的室性早搏,有一个提前的脉动,后面有一个补偿,跳的比原来的间歇要短,提前脉跳动,紧接着跟着一个正常的脉动,在心电图能够鉴别。
; R0 K& Z  e( z% X# b9 ^* H; u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g( g+ p5 i% C
代脉比结脉,结阴都是不一样的,停下来以后,好像没有力气推动继续,人脉不跳了消失了似的,这个病叫代阴。前面说的结阴,后面是代阴,都是有病的脉。它们不一样的是共同的跳着,停一下,有一个结阴很有力量,能加快,后续力量接续下来,缩短本来间歇。代脉不能自缓,因此它更难治。得此脉,必难治。这是结脉的代脉区别。, U  ]6 h9 n* K- R; q7 r5 F7 `
    上面一条,伤寒脉结代,结代是两个脉象,共同点是阳气不足,阴气偏盛,因为阳主动阴主静,阴气盛了制约阳,脉结代是不同脉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就是共同特点,都是因为阴气盛阳气不足造成,临床除了脉搏以外,还有心动悸,有病的人虚的人往往觉得心跳激动,平时觉不出,有病人虚人,悸有不安的意思,脉跳的时候,心里觉得跳,不安感觉。总体来说是一个虚症,阳虚阴盛,阴相对盛,不是绝对的盛。用炙甘草汤治疗。炙,造字时候上面肉月底下火,在火上烤肉,好像烤羊肉串,一烤熟了,冒油。甘草切碎了以后,用蜜水拌,上火炒,蜜炙甘草。生甘草清热解毒,甘草梢还走前阴,尿路感染,小便疼痛时候用生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是和中国老,蜜制以后增加甜性,甘苦代表甜甘草的药,甘草根发甜。在大西北宁夏一带多。
9 \, J/ ^9 v1 T& y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i& V  j/ f& h1 u$ k- u+ P8 O0 [    皮去的粗皮,不干净的脾,不是小细枝,现在临床用的小细枝多,古人能去皮的桂枝都是比较粗的 。白虎汤加人参为了益气生津。生地一斤,味甘寒,神农本草经里,生地能治疗跌打损伤,有活血养血养阴作用,阿胶在古代用牛皮胶,后来用驴皮胶,总来说是动物制剂,是血肉有形之品,有很好养血润燥作用,过去有这么个说法,不去芯容易让人烦,现在临床上不去心用的比较多。" A$ V; S2 |8 y; p. D) q( A2 D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5 o2 n" I+ B# T8 ]9 T
    清酒是过去米酒,不是烧酒,古人都是果子酒粮酒,不是烈性酒,清酒永久熬药,除了阿胶以外,八味药。煮过程比较长,十五升煮三升,落五分之一,去滓,内胶烊消尽,内是纳意思,把东西放进里面,是使动用法,使阿胶在火里面去,用火加温,烊是一种什么炮制方法,胶体中药通过加温变暖,加水融化以后,加到药汁里面,搅和好了以后,一起服。这样的煎服法,炙甘草汤这里面以补益为主。用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养血阿胶补血,麻子仁麦冬滋阴润燥,甘草又补又能调和诸药,为君,这是主要组成特点,这方子益气生血滋阴润燥,所以叫复脉汤。什么是脉,内经里面这么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像河里流动一样,令无所避,不能逃跑,这是个东西管住它,它是个渠道,所以叫脉,复脉汤。中医的脉,一个指脉管一个脉搏跳动,经常说判断一个人是生还是死,看看有脉吗,人死了没脉了,没有脉搏。最早左传里记载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善于脉诊,但脉诊是不是扁鹊发明的,我经过考察,扁鹊是集大成的医学家,前面还有人摸脉。楚国有个刍议断定沈书宇为了政治避难,装病,靠的是脉诊,在大夏天在家里刨了一个坑,放上冰,在被子上躺着,吃的少,装病。楚王派刍议看看,他真有病还是假的,刍议回来报告,说急则甚也,而血气未动,说这人在家里饿的很瘦,颧骨露出来,但是血气未动。沈书宇为了装病,不会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为了装病,肯定装的没精打采装得像个病人,为了不上朝,政治避难,但这个人看了回去说,血气未动,就是没有病,其他东西都可以装,脸上脏,身上灰的,但脉是装不出来。国医大师李士懋说,脉无假,平脉辩证,一摸暴露体内信息,五脏六腑气血独取寸口,血气未动,这是古人判断健康的重要方法。复脉汤,就是恢复脉搏充盈度。摸脉的时候,这个人摸脉亡血亡汗,腹泻,就会脉搏细微弱,没有力量,有效的血容量不足,血不能饱和,摸脉是没有劲的,失血以后,脉是空虚感,是芤脉,都是因为里面内容不足,营血不足,这个情况下,复脉汤能把脉的营气充盈起来,有滋阴益气的东西,让脉搏不要结代,恢复脉的节律,恢复跳动。6 L+ W3 V( Y$ X# i4 B) {
    目前为止把太阳病学完了,这是最难学的,古人有一种说法,太阳六传,人得了太阳病有六种传变方式,一种是不传,不传也是一种传变的特殊方式。一种是循经传,一种循经得度传,循经传,就是由阳明再到少阳到少阴到厥阴,一个个往下传,叫循经得度传。还一种叫表里传,由太阳到少阴,这叫表里传。还有一个叫越经传,不是太阳到少阴,是由太阳到其他经,越过其他相邻的经。这些传变的方法都是说由表向里传,叫太阳六传。不同的传变形式,根据我们所学,太阳病以后,由于误汗伤阴或者伤阳,可能出现四逆症,或者桂枝汤附子代表阳气虚,加人参,为了益气,损伤阳,伤气,伤阴。也可以邪气入里后结于胸部,得结胸症,热气结于胸下,得痞满症,也可以胁下而利,太阳没有解决,有出现的阳明表现,可以腹泻呕吐,可以传少阳,柴胡汤,还有大小泻心汤等等治疗,呕吐的方子承气汤也出现太阳病篇,承气汤也出现太阳病篇,小大柴胡汤也出现太阳病篇,太阳病篇还有蓄水症,蓄血症,五苓散症,抵挡汤症,一系列变化,张仲景在太阳病篇,放开谈,有万千可能,得了伤寒病以后,人有多少变化,张仲景尽量展示出来。本来太阳病在素问热论里面,外感热病的第一天,第二天离开太阳,到了阳明,就不考虑这事。我们得病第一天往往不严重,有点发烧,有点咳嗽,这都容易解决,不好解决的是得病第二三天以后,病情发生变化,往里传,头一天,人抵抗力比较好,受风寒,练练五禽戏,烤烤火,吃点生姜麻黄水就好了,不好就麻烦了,这和人正气有关系,这个人可能是老人是小孩,可能是产妇,也可能被医生误治,没有正治就出现了一些系列变症。因此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起云涌,变化难以预料,张仲景不能预料,因此出现了这么多情况,阳虚人邪气阴化,阳虚往往寒湿,阴虚的人往往化热,根据不同情况,有人带旧病又有新感,结合一起,因此才有这么多变化,如果没有不考虑复杂病情,练五禽戏,扎针,一出汗就好,内经也说的简单,三天前汗法,三天后泻法。张仲景之所以这么复杂,就是充分考虑人的复杂性,外感热病不是简单的事情,不要复杂的病简单化,一个医生想的多,是老百姓有福气。医生要想的少,老百姓就不安全了,如果都像张仲景一样说太阳有六传,一会阳虚一会阴虚一会伤津液,想到这么多,就会有这么多预案,虽然是伤风着凉,第一天了,要想到今后有很多变化。因此伤寒为百病立法,是根据这个来的,它不是简单治发烧。大家学习伤寒论,句句皆法,有汤药方症的条文,需要背过,需要反复阅读,没有方症仍有深意在里,张仲景的条文排列,据我的研究,也根据前人所说,不能随便改,乱改不行的。伤寒论的教材以方列证,太阳病三纲,正治加类方规律,不这样的,从头一条条的读,永远不知道伤寒论是什么,这就乱了,比方柴胡汤弄在少阳篇里,一看没有,没有不是说不是治柴胡病的,放在太阳篇里论述。前面详细后面简单,前面简单,后面复杂,张仲景伤寒论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我们需要用心读。/ t+ }: b4 |5 a$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