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为何很多人对中医缺乏自信?近代中医百年曲折史告诉你答案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2 19:07: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48
为何很多人对中医缺乏自信?近代中医百年曲折史告诉你答案原创 2017-11-02 曹东义 中国中医药报- ~& O3 Y' Z$ x9 @* w0 P1 b
作者:曹东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O- b; v8 S9 Z! p3 r* v) j

1941年,曾留学日本的民主革命老人孔庚(1873-1950年),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第二届会议上,提出了医政改革的提案《调整卫生行政机构,中西医学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以利抗战案》。

0 I0 E1 o; \4 d" H% M

7 J: q8 ?; c% T( O. l1 ~+ A
% u0 U" D3 U# l/ X

这是第一次由参议员向政府以参政议政的方式,提出中西医并重,并希望将来逐步达到“汇合为一”,也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构想。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民族健康”,并且有利于抗击日本侵略。


: }" e. k6 ^1 h0 `9 E9 c

此前,北洋政府漏列中医教育,余云岫等人提案取消中医,也都是打着“强国强种”的旗号,力求摆脱东亚病夫、积贫积弱的面貌。

7 \0 G- G0 m  U. x9 Z/ d& i

余云岫甚至把取消中医称为“医学革命”,因为在他和很多海归派的心目中,中医就是“旧医”,代表着落后和不卫生的陋习,是“卫生事业的障碍”。


6 W5 V; f" b5 _. h

他们强加给中医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大力推行取效、改造中医的政治策略,或者从制度设计上,挤压中医未来生存空间。


5 H2 ?- E: v+ U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孔庚在这一背景下,将中医争夺生存权与民族求生存结合起来,他提出的议案使中西医冲突上升到政治高度。引起了反中医人士傅斯年等人的激烈反对。

) S% @( A. k( m4 A# i* f/ v3 f- ~5 f

台湾柏杨先生的《投奔中医记》说:“吾友傅斯年,因为家人被中医治死,以致恨中医入骨。”“先生在世时,一提起中医就七窍生烟,一些新派、洋派,对中医更是摇头摆尾。”

% J! ~9 o# j7 v

1934年,傅斯年在《大公报》发表了《论所谓国医》,说“中国现在最可耻、最可恨、最可使人短气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

% T* w1 w7 p! ~/ S( T

他把中西医论争看成比“匪患”、“外患”还可耻、可恨,认为中医早就应该取消了,其“扶西抑中”的思想,有意无意地使中西医之间的矛盾复杂化了,引发了半年多长时间的争论。参与论争的既有天津中医公会,也有西学背景的学人。

+ S: z3 O* ^) \% Q) b3 b

孔庚先生在参政会第三届会议上,继续为中医提案《请政府设国立新药厂达到药物自给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案》《动员全国中医设立中央国医院,各机关设立中医治疗所,保障军民健康案》。


: q9 J, E. ^8 Z) W5 x

在会议期间,孔庚的提案得到了广泛的声援,四川参议员曹叔宝提出《协调中西医主张,设会研究而使医学健全,以保人类生命案》《请政府设立中医学校用示中西教育平等,以重民命而利抗战案》。这些观点,与傅斯年等新潮人士的观念大相径庭,一场辩论和争执在所难免。

5 U) p0 h, a1 B( l

有学者评论说,这是“科学主义”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的对手“民族主义”,争夺话语权的硝烟弥漫开来,深受西式教育的傅斯年暴跳如雷,与年逾古稀的孔庚互相谩骂。


3 r2 A* v9 k, k9 ?. T

年迈的孔庚虽然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民主革命人士,仍然辩不过年富力强的大学者傅斯年,于是在座位上说了许多的粗话。

" M! l8 C) k) p- M

对于中医的苦难,孔庚先生一定是了如指掌,感同身受,才会在那个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斗争。


4 C3 S3 _. G! `9 ~

孔庚是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人,曾任广西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长、教育科长,创办广西陆军小学堂,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学司一等科员,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高级参谋。后入山西任阎锡山部大同镇守使、旅长,晋北军总司令、晋军总司令。他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都有来往。

! n  Q5 J5 M4 S$ L/ j

留洋归国的经历没有改变孔庚先生对祖国与家乡热爱,多年的政治斗争、民众缺医少药的苦难,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历史价值,他带头为中医参政议政提建议,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有一般人难于理解的家国情怀。也许他还经历过很多被中医药帮助的故事,只是我们还无从得知罢了。

) v# Z) C, w8 B; O9 k# E0 |
+ {- l, `. T: w; Z" S

故事的背后,是中医近代不被理解长达百年的曲折经历,也是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

/ d4 c4 E) k) J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漏列”了中医,法规颁布后,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人带头提出抗议,还联合了其他省市的中医药同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


  }' W4 f, g; A

至1913年10月已有19个省市的医学团体响应此举,推举代表请愿,争取办学立案,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内。


2 k) o/ j3 @$ m  s8 P7 r& N; v" E

中医争取教育权的请愿活动,遭到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他于1913年12月29日,在接见请愿代表的时候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

6 p: W) d% \& Q5 e. l# i

又说:“按日本维新已数十年,其医学之发达,较之我国不啻天壤,乃日本乡间仍有中医者。我国欲全废中医,恐一时难达目的,且我国所有西医不敷全国之用也。”此论一出,全国哗然。
2 T0 {2 }! x4 `9 M' R& b

5 |) X, P$ p  n' |) r* a

1915年4月,丁甘仁、夏应堂、谢观联合发起、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们向北洋政府递呈了备案申请,其《呈大总统文》说:“教育为国家之基础,医学实民命之攸关。我国光复以来,各省学校林立,恩准奉行,仰见我政府陶铸医学真才,为四百万兆生灵造仁寿无疆之福。洵乎民之强,即国之强也。”


" k5 j3 j5 [% n8 W1 F- M) Y5 p* ]

教育部答复说:“今丁泽周等欲振余绪于将湮,设学堂而造士,兼附设医院,兼聘西医,具融会中西之愿,殊足嘉许。”教育部看重的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勉强同意了中医办学校振兴图强的要求。

( G+ E: S# e4 x

内务部认为:“教育部既深嘉许,本部有所赞同,应准备案。”批准了他们的申请,近代中医教育因此而开端。经过筹备,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

/ n4 j4 \6 b( f  C7 a$ j7 P$ _

1916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发表,开始了从理论上向中医的围剿,并积极准备全面封杀中医。

- o5 u. U8 e! h$ }. }% l

1920年的论战缘于余云岫在《学艺》第2卷4号的文章《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这一文章,被《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读出了对中医的“鄙薄蔑弃”之意,杜亚泉当即在《学艺》发表回应文章《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


% N/ Z; K4 ?3 Z5 l- i; o4 D: T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发给医士开业执照的资格,必须经各地警察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或在中医学校、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医士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

) @4 ]) E# _# x! l0 B0 p

如此摧残医生、束缚医学的条款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西医人数很少,90%以上的医生都是中医。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务部被迫宣布暂缓实施《医士规则》。

% z/ e$ q: ]" z; e9 V% P' S& m4 m( H

梁启超1923年5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其文开篇便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1926年,章氏太炎在《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掀起一场讨论五行存废的高潮。


7 \) k2 z6 j0 _8 s5 M$ Q

1928年全日教育会议上,汪企张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


8 B! q& Y! D' X/ d" D& |2 J

1929年1月15日在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医师暂行条例》。这个“条例”只字不提“中医”,因此,“全国医师联合会”认为它“不合国情,窒碍难行”,上书行政当局,要求废止。


0 O, i/ g0 f( X

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让卫生部“核办”。李敖说“这下子政府失败了,在立法院法制委员会的‘审查’之下,确认该‘医师暂行条例’为专为西医而设,当将条例标题改为‘西医条例草案’,改过后,还要‘修正’才成,最后三读之下,就出现了《西医条例》”因此,在1930年5月27日正式公布。


. {7 n" \* ]8 s! N; P6 p

此前,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有关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共4项,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

3 [# M# o7 a+ \: E" Z

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议决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


$ g( v, i! Z( f! Z

中医药界仍未摆脱危机四伏的险境。全国医药总合执委裘吉生、蒋文芳、蔡济平等虑及此情,忧心如焚,认为症结在于当局者对中国医药学内容不甚明了,遂决定具文呈请国府仿国术馆设国医馆。

  |+ I, @8 P0 ], @. w3 u

经过多方努力,中央国医馆部冲破重重阻力,于1931年3月17日宣告成立。国医馆理事会召开全体大会,推选陈立夫为理事长,推举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后陈立夫以政务繁忙迭请辞职,由彭养光代理理事长之职。

# a; Q4 E9 u- ^- }

该馆成立之初,即延聘施今墨等学术整理委员,其任务是负责起草、制定中医药学校整理工作计划及中医药学术标准等。

8 d5 M7 C! x' Y4 \

1943年9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实施了《医师法》,逐渐建立了“执业医师许可制度”,抗日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了《医师法细则》等法律文件,对《医师法》的实施作了补充说明。


( X' Q4 K9 `& L' J

“医随国运”,今年7月《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事业有了法律政策的牢固保障,这是长达几十年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


  B6 H( }/ N. f# C$ b: B* ?

新媒体编辑:赵 丹8 s) o8 U( y+ r6 v5 h/ t

! C( q7 a0 O; [4 y
  W2 z4 \- k7 `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7  
或 加QQ1424914417
商务合作:17710634622

微信投稿邮箱:cntcm01@126.com
" Q. @2 v; [9 F! u/ C3 ]3 Y7 _; ^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药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 f+ n$ ^+ v; _+ N0 W

1 k- h  M" ^: i, Z8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谁最真我会分辨 发表于 2017-11-2 20:50:50 | 阅读全部
中医回归阴阳五行易经八卦黄帝内经等传统指日可待!希望早日到来!
曹东义是我最信任的中医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3 11:04:59 | 阅读全部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5 U( e( m) m# n# p! z1 q

- Q1 D* m7 U& p, u原创 2015-10-11 毛毛 中医书友会
" M/ h% m# V3 ^, q) c( p中医书友会第756期
3 O  z- O/ {5 C9 M  h/ b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T3 Y' ~2 r6 ~. K+ V. @

6 I& ]' k6 T1 x8 Y' _作者/毛毛
& p: j# A4 g4 F  e* |# m7 C8 N$ a编辑/王超⊙ 校对/居业、钱增显
- A! b. X/ B# S- @
/ u4 V" U% }5 s: nI 导读: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名显赫,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张锡纯的行医特点和临床贡献,以管窥豹,可作为我们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预习读物。2 A) u1 H4 B; w8 P

9 {- _+ w7 G9 p5 j; w$ ^+ u衷中参西 汇通中西医学倡导者
+ X9 K4 s, d; B6 H. e( M9 A0 g, W8 p( V) V  g. v. K5 U4 L
东汉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后来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经典医著《伤寒杂病论》。
% ^8 _5 e$ @: U) u! ~2 u# x2 s0 `, d* Y. G3 o+ {# j
张锡纯出身儒家,少年时习“四书五经”,先是攻举业,求功名,后矢志岐黄,潜心医学,尤其沉醉在西学新知识之中。对中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使他更加“用思精”,汇通中西医学,写出了中国近代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即《医学衷中参西录》。
  \6 P* a. y1 c
# b# A- r4 B+ q" D5 Y0 E故此,在中医界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x2 C4 G3 D4 ^

% P/ G# [8 C1 h; E. @( Z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医学巨著中,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为中西医汇通指出了一条新路,并因此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地位。6 h1 }; i5 w# K6 o$ o0 s* R

0 E6 T3 \; r% \3 O& c8 X  @行道救人 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
  U! ^( D* \5 Q9 ~
8 N8 c% r/ S& A张锡纯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方法,勉尽人力,行道救人,从而成为名扬四海的实验派大师,堪称近代医学第一人。
7 n& [% W) \, k! ?4 a
- \! E+ _: m9 Q/ v5 L3 n6 U4 |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理论永远是有局限性的。当时,张锡纯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出发,借鉴西医,虽然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理论,但并不足以解决众多的临床问题。于是,张锡纯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表现出大胆求是的实验精神。张锡纯这种可贵的实验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察和认识。
( E- m; h* @; |* d" X9 ], q1 k5 ^: E& l& m7 [2 @& {
第一,药物试验,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 \% q& K0 v; o( Q/ ]
- j9 [+ b- R& ]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正如他自己所说“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些药方不能在动物身上取得试验效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锡纯就“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1 [$ m. D  h+ G$ ]& k+ c
8 l- C2 v/ [8 V* N# M! U( A8 [( W为了考察甘遂的用途,《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犹记曾嚼服甘遂一钱,连泻10余次,后所下皆系痰水,由此悟为开顽痰之主药,唯后恶心欲吐 ,遂与赭石并用,以开心下热痰,而癫狂可立愈。”并且亲身体验到方书中未曾记载的眩瞑等异常现象。由此,他得出甘遂的通利作用远大于大黄、芒硝的结论。这些用自身健康换来的精确感受在其所著的书中比比皆是,对后人大有裨益。: I. S" {$ Y  C2 H$ O. `

) F3 |  z* `% p% l& E张锡纯对许多所用之药,都曾亲自品尝,以体验其性能,确知其药力和性味,明其用途。由于他总是从临床出发来熟悉药性,所以临证遣方用药总能得心应手。凡自拟之方,皆经过千百次验证,屡用屡效,使新方渐成经典验方。更可贵的是,他将得出的独特见解详细记录,留给后人。- \6 p' a4 L# o* c. \7 f5 I& \6 O

; i6 x* K6 W- U4 v: K6 x, u" i若自我尝试仍不得要领,张锡纯就虚心求教他人。如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于厨师。为了验证市面贩卖之药的真伪,他多方咨访,从不轻信。凡将自己的药方炮制成药,他总是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已,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轻重,都成了行业的标尺。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的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癥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治疗方法,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
* t, ?4 k0 ?4 g1 K, G- ?9 _  N; {7 d7 u: v' y
张锡纯对诸家本草有争议之处,也以临床为准。如人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名医别录》谓其能疗肠中冷。而张锡纯证之于临床,党参与玄参等份并用,可使药性无寒热,所以他得出结论:“因此疑年湮代远,古经字句或有差讹。”
6 q- b5 B( e* i# \( L# M( S1 e: u9 [( Z+ b
张锡纯曾指出,石榴皮须用味极酸的石榴的皮,这样的石榴皮在当时已经较难找到。山萸肉须用很酸的,微酸的不能用。赭石性甚平和,降痰涎,止呕吐,镇逆气,通燥结等,只有其形层层为薄片,且每片之两面,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点点作凹形者,方可入药。张锡纯所用的半夏都是他亲自加工的,他认为药材作坊加工半夏的方法不合理,有矾味,或治法太过,药力大减,难以发挥降逆止呕之功。若为医者用中药却不识中药材,只能算是半个走方郎中。; }6 D. V+ ^6 C5 u

$ U1 A2 ], X) _2 x张锡纯治伤寒学,绝不“依照原论,逐节发挥”,而是“于古人著作精心研究”,其未备者,“即其所载病状以研究其病情,再印证以生平所治之验案”以补充之。这种引申触长、印证补充的方法,成为张锡纯伤寒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虽贵自悟,亦必启发之有自也。”
4 K- }* k3 ], S9 c9 l- x3 o& c+ M, `9 L- H
张锡纯也很重视中药煎制与疗效的关系。他认为“险急之症,安危只争此药一剂”。煎药如不注意火候,将药煎沸出容器,则多偾事;凡汤剂,药汁不可煎少,否则药汁多含于渣中;若误将药汁煎干,复添水重煎,则药失其本性,服之病情反加剧,应弃之勿服。“故古之医者,药饵必经己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也。”这些细微的观察、分析和提示,在当下仍有重要指导意义。1 }# Q! A2 b! k
$ F5 Z$ [) ]9 I# C
第二,临证施治,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0 y7 X; o$ m3 v2 D% f+ W

* Y/ G! G  a+ F( c& t: k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倡导中西药并用,认为以西药治标,以中药治本,奏效必然快捷。
% {, R$ w$ g8 P
( D  w7 ~: Q( v* _7 q( u  r张锡纯认为:“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脑不但与心直接相关,且与其他五脏亦密切相联,脑中气血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肺脾二脏,脑为髓之海,脑髓又为肝肾精血转化而成,从而创立五脏论脑学说。
/ r! P. Y* ^2 d5 @# ]; X4 d6 ^6 B& q) ^% x5 F, ], ?
张锡纯不但善于将先贤治五脏病证的方剂化裁用于脑病,还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镇肝熄风汤、调气养神汤、荡痰汤等,均由此而来。从五脏角度论治脑病,突破了《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传统认识,是将中医整体观与西医解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进一步发挥。* o/ A* k6 l) X! o9 V6 \+ E

5 W* H& v) U9 [) B) N& u1 U5 M张锡纯将中医之义理与西医之实验融会贯通,常出新意。他把内中风与脑充血联系起来讨论。脑充血病之说倡自西人,实际中医早就有所认识,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说的就是脑充血病。其不同点在于,西人但言充血,《黄帝内经》则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其气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最终脑中血管破裂,致人死亡。/ {8 t; k( ~: \# j
+ z, B( x+ e. \; p. H+ ~
张锡纯在论治脑充血证过程中多采集前人论治内风之精华,突出人体气机升降对气血运行的影响,认为脑充血证系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充塞血管而累及神经,甚至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对脑充血所致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者,宜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如此才与病理吻合。5 B, d- z) @0 Q* O

; }% V$ b1 |1 ?* n张锡纯所创镇肝熄风汤治中风证,首辨为“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若“尺脉重按虚者”,加入熟地黄、山萸肉。镇肝熄风汤,由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脉弦长有力”主肝火上盛,“尺脉重按虚者”为下焦空虚。. C+ u- P$ o* ?) t2 ?+ p% E

9 {- J2 h" T3 a4 l曾有一病人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张锡纯诊为脑充血证,投以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病人连服数剂,脑中不觉热,后减地黄用量,服药旬日,脉象和平。. C. v. y, c# X. ~: d

2 M1 h  i3 k6 L2 R用西医病理知识来解释中医病证,并以此指导选方用药,是张锡纯的一大贡献。他认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充血证为西医之病名,属于中医学中“眩晕”、“肝风”、“厥证”等范畴,因其病机与西医的脑充血病因机理如出一辙。4 i6 W+ v# n0 m' `0 `+ a+ ~

. Z' S6 f; t, g张锡纯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偏瘫之经验,创制了建瓴汤、镇肝熄风汤等新方剂。从建瓴汤的组方遣药来看,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病机丝丝入扣。方中重用赭石等潜阳降逆,用怀牛膝引血下行,生地黄等养阴熄风。服用此方,可使脑中上逆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使肝风内息,血压下降,心神得宁。6 A+ O8 k* z5 m
: {) T5 u( o- Z! k& ~% |4 M
从张锡纯临证验案中可看出,镇肝熄风汤由建瓴汤加减变化而成,两方同中有异,临证运用,屡用屡效,治愈了大量脑充血患者。另外,他认为西人所谓脑贫血病,即属中医内中风证之偏虚寒者。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是以究其终极,皆可使神经失之其所。所以,加味补血汤以黄芪为君,并配养血活血之品,使气旺得升,血虚得养,诸证自除。) T4 M" F$ h$ s( G

! `+ r! M3 w1 c又如,张锡纯论阳明发黄诸证,认为“黄疸为胆汁妄行血中”所致;寒湿黄疸是“因肝胆阳分不振,其中气化不能宣通胆汁达于小肠化食,以致胆管闭塞,胆汁遂蓄极妄行,溢于血分,而透黄色”。他用西医学胆汁排泄不畅、逆入血中的理论来印证中医黄疸的病机。同时认为茵陈具有“升发之性,实能开启胆管之闭塞”,具有利胆退黄的作用。       
" C; A2 X/ E2 D
: p" ], B  Q( x& {再如,张锡纯谈到霍乱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指霍乱弧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从而确立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临床模式。" n& n6 m( t5 `/ T8 u& i

* y! u, \* v8 L6 o0 f2 J张锡纯认为,中西药各有所长,西药治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治病求因,是重在病之本。究之,标本原应相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速。因此,他所创制的许多验方在实际运用中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传统中医药有了显著的进步。张锡纯的临床之法,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走向。他总是将中西医巧妙结合以深究其病机,其识见之高,无可比拟。& \0 J7 t+ [& R* x4 }/ K7 Z1 O

; O$ d' p1 Y9 X# _) @第三,不避风险,敢于救患者于危重之时。& @- P8 [, G8 p3 v2 I% }. B  h
6 d; z' |+ W7 U0 y  p( r( Q
因为行医事关人命,所以凡有名望的医生,都是病家有请才去。张锡纯一生行医,不避风险,力破“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症,则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有定见,虽昏夜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明知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备,不肯稍有懈怠。许多危急重症,经他治后,往往妙手回春。' ?+ M) d1 ~8 l+ I2 S

' \/ g) A; |' _& T. H8 D$ X邻村一个5岁男孩,于仲夏得温病,其叔父与其表叔毛某,皆邑中之名医,且善治温病。而两人共治旬日无效,托故外出。请张锡纯诊治,时患者已两目清白,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动乱不休,谵语无伦,不省人事。张锡纯四诊合参,沉思片刻,断为“肾阴将竭,肝风内动,危险至极之候”,遂用大滋真阴之品,济阴以应其阳,期能自汗。随后开出一药方,重用熟地、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2剂后,患者遍身透汗,其病豁然而愈。如此危重至极之症,经其治疗,得起沉疴,由此,张锡纯在邑中颇负盛名。& C. X0 S2 x* j; S1 j! }
! `' T. T5 h$ |! V
张锡纯的友人黄文卿,幼子出生6个月,头身胎毒始终未愈,体质很弱。忽肝风内动,抽搐不休;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指色紫为爪形;目睛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黄文卿问曰:“此证西医已诿为不治,不知还有救否?”张锡纯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因虚气化不固,致肝阳上冲脑部扰及神经,答曰:“还可竭力治愈。”于是亲调汤剂,频频灌服,2剂后肝风止,加减其方,4剂痊愈。张锡纯临证救人,风雨无阻,活人无数。赵伯骧曾写诗赞道:“同胞沉疴凭公挽,确是名医第一人。”2 d- y& Y7 I7 y$ c# O
2 h  @$ U9 E& u1 h; \- R
从这些病案来看,张锡纯诊治重症,不是主观臆断,空泛之谈,而是得之于“临床数十年屡次实践中”,“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顷刻之间也”。特别是他每临疑难急症,不避医忌,不计得失,敢于挽救患者性命,这种悬壶济人的精神是值得今人推崇和效仿的。
9 V; K4 _8 x9 ]/ ~; \. ]- W' C  U
. l- Y2 _8 S! d) o第四,临床贡献,其创造性彪炳千古。
, |; w+ @0 J/ ^2 n3 W6 v& ^& J2 a4 f- D: X/ `$ D3 W3 E$ E7 l
张锡纯不仅有先进的医学思想,而且在临床医学上也颇有成就。他除了不擅针灸和正骨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无不治效超群,其中富有创造性的临床贡献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R) `, i: F9 b7 i: H: }) `# s
$ Y! _; y( s* A8 L$ M
贡献之一,发扬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
& |- Z/ z+ U% {, u- Z# ]4 L
* y& F+ v  C7 B20世纪40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张锡纯鉴于前人对石膏及相关方剂的应用不够透彻,遂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了石膏在热病辨证治疗中的作用,极具可重复性。
6 A( J. r* C* U+ \6 A- v" i6 F* I
7 J' O: L9 w& y4 [4 [张锡纯认为,石膏不仅清外感实热,亦能清脏腑之热,还可解砒毒、火柴毒,治肠痛,具有解毒消疮之功。石膏又凉而辛散,有发汗透热之功,对外感发热无汗者可清热透汗,力辨白虎汤无汗之禁。# X  J" h4 c( A& N1 O4 j
, f* g6 l! \8 A. h
他用生石膏与人参相伍,因人参扶正气、温升、生津,可助石膏退热,使下陷之邪热得以升散,用于邪热炽盛和热病后期之证可使真阴立复,胜于单纯滋阴,清热沉降,可代承气。对邪热郁结、腑气不通者,张锡纯不用承气攻下,而以石膏配代赭石。以石膏清热,代赭石通降,每可获效,且无伤正邪陷之虞。故外感病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4 q- n' M7 j! V; y& P( ^
. k1 N! H, G) u! G* A. P; d
石膏不但可清外感实热,亦可清解脏腑实热。且石膏质重坠,能降胃止呕,善治热病呕吐,还能清阳明之热,逐热下行,善通实热便结。然而,过去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鸩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主方。此虽为重症而设,但禁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利。白虎汤变通适当尤能广泛应用于危重症。其原则为热盛脉实者原方加重石膏,以胜病为准;热实正虚者原方加人参,间需以山药代粳米或玄参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末嚼服。8 @, v# S3 w5 Q
: _* F' ]1 P9 _- N; w! H9 k3 I
张锡纯对石膏情有独钟,人称“张石膏”。《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后所附医案达38例,谆谆而述,不厌其烦。其中多系危重症,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个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这些病例仍感棘手。而张锡纯当年每得心应手,云:“愚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
" r7 l9 w1 |) b5 t1 ^4 S; G  w4 S( C( P4 L7 }9 r( d( V, o/ o
贡献之二,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
3 t9 B% e+ c9 x5 P3 l  l
& ?# A  N, u7 Q  p/ w胸中大气下陷证是张锡纯发明的病证名。他认为“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
! S7 P' a  d( b) W! a4 e) Y. u+ w6 J0 f; U
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喘非喘,诊关脉不实。其他见症变化多端。经西医诊断,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疗法。而升陷汤则有较好的疗效。升陷汤主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方中黄芪为君药,补大气之不足,以知母制之防变生内热。气以升为顺,故以柴胡、升麻两药升提大气,桔梗轻清,以之引药上行中焦。综而观之,其组方简约,构思巧妙。原方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诸症,或见气短不足以息,或满闷怔忡,或气息将停等,其症难以悉数。
& Q; g+ d+ S- Y+ H/ n! U) h) a: A
他认为生黄芪功专补气,善治大气下陷,重用生黄芪扶宗气,创制升陷诸方,包括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专治大气下陷,屡起重症,为后人所称道。案载:有一位24岁青年,胸中满闷,昼夜咳嗽,脉象重按微弦无力,诊为大气下陷,投升陷汤,4剂而愈。在治法上,张锡纯此方属李东垣补中益气法之变方。
+ I! c7 g& ?1 `+ M0 G7 n3 s8 D" v, e& G4 o( V4 l* c. D' R
贡献之三,衷中参西,防治霍乱、鼠疫。
0 w3 i" `" t6 N( f; J- S' {  T8 o9 g- U7 @4 R3 G$ j$ Y$ v0 e. G
当时,西医对霍乱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张锡纯发明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用药有朱砂、冰片、薄荷冰、粉甘草,他认为此方治霍乱无论寒热,均可应用。随后,张锡纯又制有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及一切痧证,平素口含化服,能防一切疠疫传染”。此方流传一时,如沈阳某煤矿发生霍乱:“有工人病者按原数服药40丸,病愈强半,又急续服40丸,遂脱然痊愈。后有病者数人,皆服药80丸。中有至剧者一人,一次服药120丸,均完全治愈。”5 G9 K) h/ c/ k$ {+ S1 J

- t8 Q- ~# x$ Q4 t% w! ?3 \这两种方药的药味及制法均系衷中参西的成果,经济简便,效果又在单独用中药或西药之上。1919〜1920年,曾在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治愈数万人。
3 X) k- {) z- |% X: f0 u* f8 X' o. ^
) B" Z9 N5 P0 h. U0 Z近代西医对鼠疫无可靠疗法,死亡率在90%以上。1921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带鼠疫盛行,沈阳防范甚严,使之未能传染入境。唯银行之间业务往来不能断绝,鼠疫之毒菌因之有所传染。银行职员施某,30多岁,患重鼠疫,其舌上无苔,干亮如镜,喉中亦干甚,且微觉疼,时作干咳,此乃因燥生热,肾气不能上达,阴阳不相接续,故证象、脉象如此,闭目昏睡,呼之眼微开。张锡纯诊断为肺炎型鼠疫。
# f) ]7 g* F9 n# v' b  U6 \" L8 j2 [6 P8 a% J# K
于是,张锡纯疏方于下:生石膏三两,知母八钱,玄参八钱,生怀山药六钱,野台参五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三茶盅,分三次温饮下。将药三次服完,患者身热,脉起,舌上微润,精神亦明了,唯大便犹未通下,内蕴之热犹未尽清。将原方再服一剂后,其大便遂通下,余热亦尽消。7 g, z9 }3 [. L% D
  ]  e, L3 z8 i; `
除此例之外,张锡纯在奉天还治愈了一例鼠疫病人。他后来撰文《论鼠疫治法》,博采中西理论及防治法,深人探讨,对治疗此病很有启迪意义。. \2 }) U+ c% H1 T0 a
  n9 S9 _+ ?8 v0 v& S: I+ v3 z
贡献之四,创中医为主治肠结法。
# O% K8 K' L* Y. @' b$ x' s  s, ~+ E! q2 k$ R* M8 Z# n
张锡纯所治患者,多为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汤等方,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另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 ]$ Q$ m8 j' M" X4 W
  o* m7 ?/ w- J1 W$ A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乙卯之岁,客居广平,忽有车载病患,造寓求诊者。其人年过五旬,呻吟不止,言自觉食物结于下脘,甚是痛楚,数次延医调治,一剂中大黄用至两半不下。且凡所服之药,觉行至所结之处,即上逆吐出,饮食亦然。此时上焦甚觉烦躁,大便不通者已旬日矣。诊其脉虽微弱,至数不数,重按有根。知犹可任攻下,因谓之曰:此病易治,特所服药中,有猛悍之品,服药时,必吾亲自监视方妥。然亦无须久淹,能住此四点钟,结处即通下矣。遂用赭遂攻结汤去干姜,方中赭石改用三两,朴硝改用八钱。服后须臾,腹中作响,迟两点半钟,大便通下而愈。后月余,又患结证如前,仍用前方而愈。”: N' }& `, s" f. A

8 I! i$ P) h5 Y/ P& @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0 m" x7 B7 r/ C3 [
* q. [. f* Y( n- s+ M6 z0 N
贡献之五,抢救危急大证的发明。
( x8 s: U- ~" `3 y
( p* I2 S9 Y& Z" A张锡纯长于治危急大证,尤其重用萸肉救脱,效果显著。脱证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他认为,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锡纯所附医案中几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最为有效。其法为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二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伍以人参、山药等。# }- `# M5 _2 |% ^6 @, K  b

' A( F7 ]9 \, J$ y0 b+ F曾有邑北境刘氏妇,年近四旬,受妊五六个月,时当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危在旦夕。至张锡纯赶去诊视时,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辞以不必入视。张锡纯并不见怪,说:“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张锡纯认为,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只因霍乱吐泻已极,则气血暴脱,所以仍可用药挽救。暴脱之证,所脱者为元气。凡元气之上脱者,乃由于肝风所动,当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
" a1 @6 Y9 I4 H  {8 B* m) k7 h
* N- K0 x+ f+ u4 O4 _3 M' b# s: q于是,张锡纯开了一个处方:净杭萸肉二两,野党参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共煎汤一大盅。但药方虽开,而药局相隔数里,取药迫不及待,幸亏比邻有张锡纯的一个表兄,存留张锡纯所开药方,取药二剂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钱,遂急取来暴火煎汤灌之。当药徐徐灌下,须臾气息稍大,呼之能应,又急煎渣灌下,较前尤明了。问其心中何如,言甚难受,其音只在喉间,细听可辨。不多久,所开方药已取到,急煎汤两茶杯,此时已能自服其药。分3次温服下后,精神顿复,可自行动转。继用生山药细末八钱许,煮作茶汤,调以白糖,令其适口当点心服之,一日2次,如此将养五六日以善其后。
" g" k/ W" L6 ?* X- t
. n& G% u5 K- @+ e1 {! Y张锡纯重用萸肉,以酸敛防其疏泄,借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而元气即可不脱矣。所最足明证者,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只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知萸肉救脱之力,实远胜人参。所以,张锡纯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并称之为“救脱之圣药”。" J+ _6 B  N; H) E9 _; Y* b9 Q0 _) A

' J+ X6 ?+ _# f3 k! |& x$ ~再如小青龙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识见高超、效验卓著者当推张锡纯。外感痰喘即西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以为治此病重症唯小青龙汤加减最有效,并屡试不爽。为巩固疗效,张锡纯又拟从小青龙汤等以求根治,其治法至今仍值得借鉴。
# S$ R+ ^8 j$ a9 H8 m6 `
% B- v3 ?4 R. O: O此外,张锡纯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症的抢救亦多有发明。) e+ v. E6 f0 B( T& K0 \& n8 M! L
- g$ Y$ n6 Z# U/ c9 D
贡献之六,治疗慢性顽症的重要发明。# b1 R) l# F2 t: X. ?2 l& E# M
: w* l( G% P& p9 K
张锡纯对治虚劳方亦甚为看重,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锡纯对此药的发明价值仅次于生石膏。其他有价值的发明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癥瘕积聚等慢性病。张锡纯认为,“女子癥瘕,多因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凝滞其上以附益之,逐渐积而为癥瘕矣”。对此张锡纯的用药特点为:早期癥瘕,身体强壮患者宜采用破血逐瘀之法,予下瘀血汤,如病数年当攻补兼施。张锡纯治疗癥瘕的独到之处是用药攻病,明确病根结聚之处,用一二味对证的药物专攻其处,再加以补药为佐,使邪去而正气不伤。另外,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锡纯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至于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如今结核病治疗以西药为主,若需中药配合仍以张锡纯之法最可取。
, G' @& E- I4 ^6 T. _& k* d, Y/ ^
% `. k9 |4 |9 f0 H" G贡献之七,倡导近现代中医气功养生学。& A$ h3 U$ h6 \+ A, O# y) v

2 Z! y3 K9 q" d从中医发展史看,中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说的“导引吐纳”、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提倡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等,都是气功的方法。作为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气功养生也有专论,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注重气功养生,其自身即是著名的气功实践家。: {3 h4 |% E6 q  Q
( P: O. `: j- \2 F% p9 s0 l) s
张锡纯不仅奋力悍卫传统中医的学术地位,而且独树一帜,认为当时未被列入中医学术殿堂的气功养生学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倡导医界身体力行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从而成为近现代中医气功养生学的先驱者。他所践行的气功养生学是中医学实践基础之一,而这正是西方医学所没有的。他提倡医家力行静坐气功,并学习长于养生气功的道家《丹经》,认为医家通晓气功养生有以下裨益:通过练习静坐气功,对医家理解心之君火、肾之相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脑的作用、命门学说、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及其功能,均大有裨益;同时,还能使医家增智益神,即能开发人脑的潜在智能。
* e  J! h( L5 w) R) R, n+ \9 ?, K1 Z3 H4 o. q+ j: [: P
张锡纯指出,研究医学者不可不留心哲学,借以清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就是气功养生学,说它具有“可济医药之穷”之功效,意即一些医药难愈之证,可借气功而愈。2 B: H# N3 {) z$ O1 g0 I

+ p* S7 g, t! c% _6 W张锡纯的气功法,主要有静坐功、吸升呼降沟通心肾法、意通督脉任脉法等。此外,张锡纯还介绍了佛道修炼气功之书,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张紫阳的《悟真篇》,柳华阳的《金山证论》、《慧命经》等,可使人从中悟得寿身寿世之道。# J7 k& [) {( z( h) }, T

& C+ L( F" k' u  e9 e( a由此可见,气功养生学不仅对领悟医理、开发智能、养生疗疾大有裨益,而且于弘扬中医学亦实为有益。【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7 x8 f+ o0 ^" O% O8 t, v  Y

# W; Q, q8 p  S: ^(更多医界传奇都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中医昆仑》系列图书里,内有150位近代中医大家行医背后的故事。)! e' s8 m; t( a$ E4 O
' ^4 u" K% x1 {4 g2 j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一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5 S& X- v) M  |1 P# @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8 s* Y; ?+ Y: |( X: d' g(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z8 G( ^- n6 x/ W- A
& P( P8 B% \; C* E. ~" T0 N, l
--------------我是友善的分割线----------. p* }* c/ g# J& D; f/ G

& D2 }. Y3 {1 U: M( L+ r, t2015年10月12日上午7:00开始,灵兰书院&中医书友会将开放招募第三期亲情会员候补名额,只招一天,招完即止,手慢无哦~
9 m* _4 |- P3 T, e( Z; w: _+ M& y( A6 Q& G& T1 J: B
招募通道:请按下面的方式先关注【灵兰书院】服务号,10月12日上午7:00将通过服务号发出通知并开放支付通道。(关于会员招募的相关情况,请阅读跳转后的页面或者点服务号左下角“会员招募”查看说明)' q+ M4 g0 P# u5 ?
! A* K; A) F# \: _7 e" w
长按下图3秒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可关注灵兰书院服务号并跳转至亲情会员预售页面。
# w6 z7 A& @1 k  C, U: u' k
* A! {6 m+ Q# X- I5 a
1 ]/ ]& h. y  I1 s
& f0 V% \) ]4 {3 \3 n3 \/ P1 _* B阅读 2694364 投诉
8 ^' F" ^; ~+ J- _精选留言/ y/ J. Y: N) G0 i" I* I0 l$ u. a
写留言6 q' P# L% _5 I  ?1 W

4 H. `# r7 Z: K% H& {% ^& f9 c 186 u  e0 q' j- R
德仁堂济生坊●闫氏中医   K5 q8 Q  r2 T( B. L8 b
不得不说,本人得之于张氏者良多矣(张锡纯)!药之不尝,不可以医人,当为医家之所宗。0 C, K" P& r% J" r8 {' T! f& H
2015年10月11日
# h0 K# J* Q9 W 179 O, j$ k" ]- n2 d" O
名流(刘鸣)
& g9 j0 ]( d2 h& \0 n" d 张仲景、张锡纯不在一个层次。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谓仲圣:“垂方法、立津梁,”“六经辨、圣道彰”。仲圣是“道”的层次。张锡纯是“术”的层次。
  }5 e2 `' L5 S- y: O2015年10月11日, O' J: [0 z0 N" c
169 t7 T5 j; R9 l1 p
無極艾灸 赵湛强 经鉴
3 q% b, P/ [5 s- X+ E 学医者当有此为,我后进者之明灯。5 \' \$ x7 _+ ]7 X4 S) D
  《黄帝内经》:"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3 X/ Z' ^1 c: d9 T7 X9 j2015年10月11日
* m$ ]$ O( Y. Z4 M* H/ ~) m 15' X% G$ V  u4 A* e
农黄子
; d1 G2 {# y7 _) W 张公“衷中参西”中西汇通的思想确实开风气之先河,但客观来说《参西录》中的西医部分确实价值不大。什么石膏阿司匹林汤之属,真是不敢苟同。但他的论药与论方确实非常精彩,论药确有发古人之未发之见地,至于方自不必多说,无论是组方理论抑或时效大家都是有目共睹。没读张公之书,其快感就如读小说一般欲罢不能,怎一个爽字了得!且每次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 L6 b0 A$ ^8 Y& f1 N2015年10月11日6 b2 z) m0 R- N- w) Q
12
+ {, J. F2 w$ u  M: \Valk
, _5 @/ Z. l' z% x: v. Q 西为中用是中西医结合的真谛,为什么医院就这么不待见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呢?
4 g: O! @3 G8 }2015年10月11日
: L% o4 B( f% q% f% U' d" N 121 c* R; S' F) n9 {8 x9 f! {$ N7 D7 A7 y
通玄 3 e6 F- Z. m& Z/ x; d) u
写得好!
, j0 e$ Z, y2 c  m2 h, U- H2015年10月11日
8 _2 N1 Q- u# |7 u2 l" H! | 12
% r( Y5 k/ C# R$ d0 {7 ^/ {💮置也若弃💯 7 b' r+ l9 L/ q' h1 A
读锡纯书 怎能不阅容川 参西中多次提及宗海 可见影响颇深/可爱2 O$ ^( h6 ?3 C7 {: M
2015年10月11日! |. M) l+ @$ K- J, {3 j
10
( q2 G" [8 |: G. Q7 p/ Z名流(刘鸣)
5 z; b1 y7 P6 j8 Q 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情况是:中,不如传统纯中医。西,又不如医科大学毕业的纯西医。如同武大郎玩高低杠,所以不太受待见。2 k* L0 q$ D) `" y' v* W
2015年10月11日# ]' k( Z  Q; S1 o* U
9
" B0 t; k7 I3 }% Q$ J: Y田浩君 6 C. ^) I" [$ C& Y. G% L
张锡纯确实很牛、但没法和张仲景比较2 P3 f+ _- h; r' b3 f2 f5 M
2015年10月12日8 B! ^- g; C( Y( ?# l0 V
9
' F! Z7 p( |9 D7 J3 Y7 ~  S2 }名流(刘鸣) 7 Q6 ~( S  X( }* t, C. b$ [2 J
中西医结合是美好的理想,但不是现实,更不是中药、西药混在一起用。尝见民营医院、诊所在中药中加西药降糖药制成“降糖秘方”,这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骗子伎俩。6 B* Z; s; U' v; u% O7 o9 a" K9 [
2015年10月11日& g/ t! v8 E) V$ i6 P; a& g2 {
9
0 {: ~# s$ O9 b1 b3 e7 L8 e⊙ˍ⊙
7 r' A. e+ [# ]* F9 h+ z, H/ C 说张锡纯不行的,医术是有多高超,能达到 道的水平?说的一个比一个漂亮。在古方上再会加减,有张锡纯大胆的将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魅力?汇通派的思路很有意义,值得借鉴
1 w2 _) S! c2 A0 I% R% P) z5 \2015年10月11日
) U3 ^; x+ Y: s" H" L 7
, D( V: f# Z# Q- r张应兵
. _7 F7 [, m( t, \ 医学巨著?👀😴
0 l: F+ I: s, j% v: u2015年10月11日
  Y- j" I$ j, b 5
/ z( W+ @* e# i. g/ E3 h4 ^⊙ˍ⊙
  i1 Y5 P+ h: G0 N( u 张锡纯是在理论知道下混合中西药,中西医结合在药物方面是一个突破口。一些所谓大师宣称吃某物包治百病,中医养生理论就全错了?
5 m! D* P7 q6 o0 ~, `$ h2015年10月12日
" v/ _7 c4 s. t+ `9 f4 p% h9 l 58 j$ g, V. v. m) c1 b! r4 `; K
董軍骨科187403532O9
4 E0 y+ X8 L3 O1 `) p; C 中医向全世界展释了中华民旅的胸怀,解毒,不是消毒,化解一切,而不是消灭一切。, L: F1 C9 _+ _4 c( K
2015年10月11日0 w5 o6 P9 _' U$ |+ H  I2 z/ U
3
  R$ ^" e) f) b5 i5 xjetty6698徐 ! ~. I, I: b3 k6 r1 H) h
道术不对立,不分离。2张创立与发展。硬比,关公战秦琼。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