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院士、三位国医大师重点推荐——《中医浊毒论》

2016-11-09|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2501 |原作者: 李佃贵|来自: 燕赵中医网

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浊毒理论以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思维方式来探究当代生态环境及人自身饮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体健康的 ...

  浊毒症的一般临床表现:

  望颜面五官
  浊毒蕴结,郁蒸体内,上蒸于头面,而见面色粗黄,晦浊。若浊毒为热蒸而外溢于皮肤则见皮肤油腻,浊毒上犯清窍而见咽部红肿,浊毒上犯清窍而见眼胞红肿湿烂、目眵增多,鼻头红肿溃烂、鼻涕多,耳屎多,咳吐黏稠之涎沫。
  望舌苔
  患者以黄腻苔多见,但因感浊毒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别。浊毒轻者舌红,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浊毒重者舌质紫红、红绛,苔黄腻,或中根部黄腻。因感邪脏腑不同,舌苔反映部位亦异,如浊毒中阻者,舌中部黄腻;浊毒阻于肝胆者,舌两侧黄腻。苔色、苔质根据病情的新久而变,初感浊毒、津液未伤时见黄滑腻苔;浊毒日久伤津时则为黄燥苔。
  脉象
  浊毒证患者滑数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数突出。临床以滑数、弦滑、弦细滑、细滑多见。病程短,浊毒盛者,可见弦滑、或弦滑数脉。病程长、阴虚有浊毒者,可见细滑脉、沉细滑脉。但患者出现沉细脉时多为浊毒阻滞络瘀,而不应仅仅认为是虚或虚寒脉,如《金匮要略方论》中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又说:“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以上说明细脉主湿浊主积而不主虚的明证。
  排泄物、分泌物
  浊毒内蕴,可见大便黏腻不爽,臭秽难闻,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浊毒证候分型
  浊重毒轻
  诊断浊邪主要通过三个方面:①舌苔:舌苔色泽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苔质或薄或薄腻或厚腻,此为浊邪熏蒸所致;②脉象:脉有滑象,或弦滑或细滑或弦细滑。③排泄物、分泌物:可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以上舌苔、脉象为浊邪内伏必具之征。临床上浊邪为重,毒邪为轻,从而出现浊重毒轻的证候。
  毒重浊轻
  ①舌质:舌质或红或红绛或紫,此毒邪深伏血络之象;②脉象:脉有数象。临床上毒邪为重,浊邪为轻,出现毒重浊轻的证候。
  浊毒并重
  浊毒并重,程度相当,相兼为病,两者相合则因毒借浊质,浊夹毒性,多直伤脏腑经络。患者常有颜面粗黄、晦浊,口干苦黏腻,乏力和头身困重,大便黏腻不爽或干燥,小便不清,舌质红、紫红、红绛、暗红,舌苔腻、薄腻、黄腻、黄厚腻,脉弦滑、弦细滑、弦滑数、滑数、弦细滑数等。
  浊毒理论对中医药科研和临床的指导意义
  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浊毒理论以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思维方式来探究当代生态环境及人自身饮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浊毒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浊毒作为病因病理机制,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疾病的过程之中,是治疗各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浊毒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辨证之后的正确诊断、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的疗效,开发化浊解毒的各类有效药物。因此,浊毒理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有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浊毒”作为中医学术用语,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编写团队以“浊毒”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及“十二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通过前期研究,我们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实践中,我们将浊毒理论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余种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疾病方面,成绩显著。
  从浊毒生成的途径及其致病特点来看,浊毒证普遍存在于多种癌前病变中。传统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虚,日久气滞血瘀,痰湿聚结,邪毒郁热而形成,但在实际上如按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浊毒理论认为癌症的发生或是感“天之浊毒”,或是罹“地之浊毒”,或是“人之浊毒”内生,损伤正气,使脾胃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之源浊化,脏腑阴阳失调,虚实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浊毒的治疗大法为化浊解毒,化浊的治法包括芳香化浊、祛湿利浊、渗湿泄浊等;解毒的治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解毒、散结解毒、化湿解毒、以毒攻毒等。而目前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研究筛选出的有抗肿瘤功效的中药基本上分为五类,分别为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散结类、利水渗湿类和虫类攻毒药。这与浊毒理论化浊解毒治则的遣方用药思路不谋而合。浊毒理论的提出为癌前病变乃至肿瘤的中医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浊毒学说来源于临床,通过梳理、归纳、总结将其上升到浊毒理论。我们将浊毒理论与西医学实验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同时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在整体观和动态观的医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方法,在疾病症状消除、病理组织改善逆转、整体功能调整康复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效果。在全面继承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独特的浊毒理论体系,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院士、国医大师推荐意见
  浊毒理论依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分别称之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毒之为毒,其义甚广,其害甚深,既是一个具有物质属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病理属性的概念,古之典籍论述毒者甚多,如风毒、火毒、湿毒等50余种,而独不见“浊毒”一词。其实浊毒证作为中医临床的一种证候表现,自古有之,但缺乏系统的研究。李佃贵教授能精研仁术,比肩先贤,为新时代之创新先行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浊毒”一词,古籍未见记载,然其始动因素“浊”却早在《内经》时代已广泛应用,通过化浊解毒,使人体邪去正安,阴平阳秘,达到“中和”的理想状态。“浊毒”学说,虽未臻至善,但以之遣方处药,效如桴鼓。深刻研究浊毒的病因病机,及其浊毒证的治则方药,对于中医多学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将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特此推荐。
—— 国医大师孙光荣 
  《中医浊毒论》集浊毒理论研究之大成,凝聚了多年来李佃贵教授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该书的出版,势必为浊毒证研究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深入,同时一定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浊毒学说的提出,是李佃贵教授在继承前人零星记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溯源探流,科学论证而创立的中医新学说,对于丰富扩展现代医疗疾病谱,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中医浊毒论》的出版,是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填补了新时期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一项空白!
——国医大师李士懋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